第一章 西周史略附注
關燈
小
中
大
squo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
&rsquo所謂&lsquo積德累善十有餘世&rsquo,與《本紀》&lsquo皆有令德&rsquo之文,是漢初相傳鹹知不窋已上代系中隔矣。
”(《毛鄭詩考正》)案:周人稱“後稷”,如《詩》、《書》(《周書》)所載,皆指其始祖。
如棄之後果尚有所謂“繼棄而為後稷”者,則此名稱似嫌混淆。
《周語》明謂:“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後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
”世數與《史記》略合。
其間雖不無缺代,然戰國西漢之正統說法自以不窋為棄之親子也。
楊拱辰先生雲:“年代與世數之不相合,非由不窋以上失官難考,乃由說棄為虞廷之官也。
&hellip&hellip棄乃商稷,以三十年一代計,彼正當湯後百年。
&hellip&hellip太史公一面據其他典籍錄周世系,乃一面又承《堯典》之謬誤,謂棄為虞官,緻有此失。
”(《夏民族起于東方考》,《禹貢半月刊》第七卷第六、七合期)其說近是!至所謂“昔我先王世後稷”及“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等文,似皆儒家彌縫古史之語,不足信據。
折衷于《詩》、《書》,當以楊說為是! [33]《詩·大雅·公劉》:“笃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歎。
”“笃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
止基乃理,爰衆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史記·周本紀》:“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
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從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
” [34]《史記索隐》雲:“《世本》作&lsquo公非辟方&rsquo。
皇甫谧雲:&lsquo公非字辟方也。
&rsquo”“《世本》雲:&lsquo高圉侯侔。
&rsquo”《集解》雲:“《系本》雲:&lsquo亞圉雲都。
&rsquo皇甫谧雲:&lsquo雲都,亞圉字。
&rsquo”《索隐》雲:“《漢書·古今表》曰:&lsquo雲都,亞圉弟。
&rsquo按如此說,則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實未能詳。
”“《世本》雲:&lsquo太公組绀諸銩。
&rsquo《三代世表》稱叔類,凡四名。
皇甫谧雲:&lsquo公祖一名組绀諸銩,字叔類,号曰太公也。
&rsquo”案:“辟方”、“侯侔”、“雲都”、“太公組绀諸銩”,或是另有其人,或即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之别字,均未能定。
要之周人世系多缺誤,《史記》之文亦未可盡據也。
[35]商多兄弟相傳,周多父子相傳,故商世較周大多。
然商代共六百年,分之三十王,每王約占時二十年,雖短于三十年為一世之說;但将六百年分之十五王,每王約占時四十年,仍未免占時太長。
[36]如假定《史記》所載周人世系有缺脫,則可推至夏末,因《禮記·祭法》雲:“夏之衰也,周棄繼之。
”《國語·周語》:“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如《史記》所傳周人世系不缺,則周國決建立于商代,因據三十年為一世推之,十五王僅得四百五十年也。
[37]《詩·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杜)沮(徂)漆,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
”《毛傳》:“陶其土而複之,陶其壤而穴之。
”陳奂《毛氏傳疏》雲:“複,《說文》引詩作&lsquo覆&rsquo。
《玉篇》同。
段注雲:土謂堅者,堅則不患崩壓,故旁穿之,使上有覆蓋;陶其土,旁穿之也。
壤謂柔者,柔則恐崩,故正鑿之;陶其壤,正鑿之也。
《毛傳》讀陶為掏。
案《淮南子·氾論篇》:&lsquo古者民澤處複穴。
&rsquo高注雲:&lsquo複穴,重窟。
&rsquo毛析言之,高則渾言之也。
” [38]《詩·公劉》:“笃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何以舟(帶)之,維玉及瑤,鞞?容刀。
”“京師之野,于時(是)處處,于時廬旅。
”“跄跄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于牢,酌之用匏。
” [39]《左傳》僖公五年雲:“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hellip&hellip(虞)公曰:&lsquo晉,吾宗也,豈害我哉?&rsquo(宮之奇)對曰:&lsquo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
&rsquo”杜注:“大伯、虞仲,皆大王之子,不從父命,俱讓适吳。
仲雍支子别封西吳,虞公其後也。
”《史記·吳世家》雲:“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
&hellip&hellip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
仲雍卒,子季簡立。
季簡卒,子叔達立。
叔達卒,子周章立。
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案:據《左傳》,虞仲為太伯之弟,據《史記》,太伯之弟僅号仲雍,而仲雍曾孫亦号“虞仲”,似無祖孫同号之理,此必有誤。
崔述雲:“《傳》所稱虞仲乃大王之子,非周章之弟也。
若至仲之曾孫始遷于虞,則《傳》不得稱為&lsquo虞仲&rsquo。
太伯君吳而稱&lsquo吳太伯&rsquo,仲君吳而稱&lsquo虞仲&rsquo,有是理邪?且《論語》以虞仲為逸民,若嗣太伯而有國,豈容複謂之&lsquo逸&rsquo?然則哀七年之《傳》仲雍,非太王之子;太王之子自号虞仲,非《傳》之仲雍矣。
疑《史記》因見哀七年《傳》仲雍嗣太伯之文,遂誤以仲雍為太伯之弟,因以《傳》之虞仲别屬之周章之弟也。
大抵《史記》之言皆難取信。
”(《豐鎬考信錄》卷八)崔氏以虞仲為太王之子太伯之弟而君虞,甚是!但以為太伯别君于吳,則仍被舊說所誤,“吳”即“虞”也(“吳”、“虞”二字通用,古籍證據甚多)。
虞仲為逸民之說亦不可信(為逸民之虞仲或是另一人)。
蓋太伯、虞仲皆山西虞國之祖,故宮之奇以為言。
太伯時周人決無遠至江東之理。
呂誠之先生雲:“觀虞仲封于夏虛,則泰伯、仲雍所逃,去周必不甚遠。
”(《先秦史》)其實太伯、仲雍所逃夏虛也。
太伯、仲雍為吳祖之說,本不足信,詳第四章。
至崔氏以為仲雍非太王之子,則臆說無據矣! [40]《詩·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蒶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笃其慶。
”又《緜》:“柞蒶拔矣,行道兌(通)矣。
”朱熹《集傳》雲:“言帝省其山,而見其木拔道通,則知民之歸之者益衆矣。
”崔述雲:“《詩》雲:&lsquo柞蒶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
&rsquo似太伯已嘗君周,而複讓之王季也者。
”(《豐鎬考信錄》卷八) [41]《太平禦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曆來朝,王賜地三十裡,玉十珏,馬八匹。
”《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西落鬼戎當在西方。
燕京之戎,錢賓四先生雲:“燕京者,《淮南子·地形訓》:&lsquo汾出燕京。
&rsquo高誘曰:&lsquo燕京山在太原汾陽縣。
&rsquo《水經·汾水注》:&lsquo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
&rsquo《水道提綱注》:&lsquo山最高大,蜿蜒數百裡,為山西諸山之祖。
其東北水皆北入桑乾,其東水皆東入滹沱,其西水皆西入黃河,而汾水其南水也。
&rsquo然則當王季時,汾水上遊有燕京之戎,其勢盛于西落鬼戎。
”餘無之戎,錢先生雲:“徐文靖《竹書統箋》雲:&lsquo《左傳》闵公二年,晉申生伐東山臯落氏,《上黨記》東山在壺關縣城東南,今名無臯。
成公八年,劉康公敗績于徐吾氏,《上黨記》純留縣有餘吾城,在縣西北三十裡。
餘無之戎當即是餘吾及無臯二戎也。
&rsquo今案:《水經·河水注》:&lsquo清水出清廉山,東流徑臯落城北,服虔曰:赤翟之都也。
&rsquo《方輿紀要》:&lsquo臯落城在绛州垣曲縣西北六十裡。
&rsquo徐氏據《上黨記》蓋誤。
沈欽韓《左傳地名補注》亦有辨。
若餘無之戎洵為餘吾、無臯二戎,則族盤據太行南山沁涑之間,蓋與燕京之戎一氣相承。
”始呼翳徒之戎,錢先生雲:“《周官·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薮曰昭餘祁,其川芼池漚夷,其浸涞易。
芼池即滹沱,王季所伐始呼、翳徒二戎,疑即在此。
其族踞地,當尚在燕京迤北。
”(《周初地理考》,《燕京學報》第十期)案:周自王季以前,似與殷無甚關系,至王季經營諸戎,勢力東漸,始朝殷受殷命為“牧師”而與殷發生關系也。
[42]《晉書·束皙傳》等書引《竹書紀年》:“文丁殺季曆。
” [43]《史記周本紀·》:“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
”案:“”西伯之稱已見《商書》。
《周書·康诰》雲:“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hellip&hellip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
”蓋文王已為西土之伯主矣。
[44]《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 [45]《詩·大雅·緜》:“混(昆)夷脫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
”《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詩·皇矣》:“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
”《文王有聲》:“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史記·周本紀》:“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
&hellip&hellip明年伐犬戎(即昆夷)。
明年伐密須(即密)。
明年敗耆國(即黎國)。
&hellip&hellip明年伐邘。
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
”《詩·大雅·文王·序疏》引《書傳》,則謂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與《史記》不同。
呂誠之先生雲:“蓋當以《史記》為是!犬戎、密須皆近患,故先伐之;耆在上黨,邘有野王,則所以圖纣。
崇蓋纣黨最大者,故最後伐之。
用兵先後,次序井然,不得如《書傳》所雲。
殷、周《本紀》多據《書傳》,此事亦不得有異同;蓋《書傳》本同《史記》,後乃倒亂失次也。
”(《先秦史》) [46]崔述雲:“文王之事,《詩》、《書》言之詳矣。
與國若虞芮,仇國若崇密,下至昆夷,亦得附見焉。
纣果文王之君,不應《詩》、《書》反無一言及之。
況羑裡之囚,乃文王之大厄;斧钺之賜,乃周王業之所自始;較之虞芮之質,崇密之伐,其事尤巨,尤當鄭重言之,何以反不之及,若文王與纣初不相涉者,&hellip&hellip豈非文王原未嘗立于纣之朝哉!纣囚文王之事,始見于《春秋傳》,《傳》雲&lsquo纣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纣于是乎懼而歸之&rsquo(在襄二十一年);固已失于誕矣。
然初未言文王立于纣之朝也。
其後《戰國策》衍之,始以文王為纣三公,而有竊歎九鄂脯醢之事,然尚未有美女善馬之獻也。
《尚書大傳》再衍之,始謂散宜生、闳夭等取美馬怪獸美女大貝以賂纣而後得歸;亦尚未有弓矢斧钺之賜也。
逮至《史記》,遂合《國策》、《大傳》之文而兼載之,複益之以為西伯專征伐之語。
豈非去聖益遠,則其誣亦益多;其說愈傳,則其真亦愈失乎!&hellip&hellip古者天子有德,則諸侯皆歸之,無則諸侯去之。
&hellip&hellip周介戎狄之間,去商尤遠,是以太王侵于獯鬻,商之方伯州牧不聞有救之者也。
事以皮币珠玉,不聞有責之者也。
去而遷于岐山,亦不聞有安集之者也。
蓋當是時,商之号令已不行于河關以西。
周自立國于岐,與商固無涉也。
自廪辛至纣六世,商日以衰,而纣又暴,故諸侯叛者益多,特近畿諸侯或服屬之耳。
是以文王滅密則取之,滅崇則取之,商不問,文王亦不讓也。
&hellip&hellip由是言之,文王蓋未嘗立商之朝,纣焉得囚之羑裡,而賜之斧钺也哉?”(《豐鎬考信錄》卷二) [47]《書·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
”《逸周書·祭公》:“皇天改大殷之命,維文王受之,維武王大克之,鹹茂厥功。
”《墨子·非攻下》:“赤烏銜皀降周之岐社,曰:&lsquo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
&rsquo”《太平禦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此時周君為文王)。
可見文王已有“受命”之實及戡殷之志矣。
[48]李濟氏雲:“在殷虛第四、五、六三次的發掘,&hellip&hellip對于殷代宗廟明堂宮室的建築方式,我們可以想象成型。
&hellip&hellip坂築的土基,大都作長方形;四圍多有大石卵,石卵與石卵之間,雖不十分正确相對,總保持相當的距離,我們可以想象石卵是柱磉,上面安柱。
由此可以想象門在何處,内室在何處了。
再進一步,想象彼時的上面建築,既無磚,又無瓦,想必用茅草編成的。
古人所謂&lsquo茅茨土階&rsquo,大概是近于真實的。
&hellip&hellip我們又于坑土之下層,發見了長方坎,有十公尺大小,有階級可上下;其間發見了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足證在坂築以前,還有穴居的遺迹。
究竟那是殷代的遺迹,還是殷代以前的遺迹,現在還無法證明。
這種坎穴,面積很大,和上海裡巷廂房相上下;坎的周圍用硬土築成,鐵一般的堅固。
也有幾個套成的坎穴,一個套一個。
甲骨文中的&lsquo宮&rsquo字作下式: 《詩·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陳)于牧野,維予侯興。
&hellip&hellip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如鷹之飛揚)。
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孟津,&hellip&hellip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lsquo纣可伐矣。
&rsquo武王曰:&lsquo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rsquo乃還師歸。
居二年,聞纣昏亂暴虐滋甚,&hellip&hellip于是武王遍告諸侯,&hellip&hellip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纣。
&hellip&hellip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緻師(挑戰),以大卒馳帝纣師,&hellip&hellip纣兵皆崩畔纣。
”是武王東征,先後凡兩次,而牧野之戰,以師尚父為最著武勇之功也。
[49]《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崔述雲:“《金鄊篇》并無周公攝政之文。
唯《戴記·文王世子篇》雲:&lsquo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踐阼而治。
&rsquo《明堂位》雲:&lsquo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hellip&hellip&rsquo由是《史記》、《漢書》及諸說《尚書》、《禮記》者,并謂周公居天子位,南面以朝諸侯,而以《洛诰》之&lsquo複子明辟&rsquo為複政成王之據。
&hellip&hellip以餘考之,周公不但無南面之事,并所稱成王幼而攝政者,亦妄也!古者男子不踰三十而娶,況君之世子乎?邑姜者,武王之元妃;成王者,邑姜之長子;而唐叔其母弟也。
武王之娶邑姜,邑姜之生成王,皆當在少壯時明甚!而今《文王世子篇》乃雲:&lsquo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成王幼不能莅阼。
&rsquo則是武王年八十餘而始生成王,六十餘而始娶邑姜也,此豈近于情理哉?&hellip&hellip由是言之,凡《記》所載武王、成王之年,皆不足信!況周公之東也,唐叔實往歸禾,則成王之不幼明矣!蓋古者君薨,百官總已以聽于冢宰三年,&hellip&hellip然則武王崩時周公蓋以冢宰攝政,不幸群叔流言,周公東辟,遂不得終其攝。
及成王崩,召公鑒前之禍,遽奉子钊以朝諸侯,由是此禮遂廢。
後之人但聞有周公攝政之事,而不知有冢宰總已之禮,遂誤以成王為幼。
又見《洛诰》之末有&lsquo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rsquo之文,遂誤以為攝政之年數。
正不思周公居東二年,東征三年,七年之中,周公之在外者四五年,此時何人踐阼,何人聽政?成王之自臨朝視政明矣!何故能踐阼聽政于四五年,而獨此二三年中必待周公之攝之也?”(《豐鎬考信錄》卷四)案:崔氏之說雖辨,然實未是!《周書·大诰》雲:“王若曰:&lsquo猷!大诰爾多邦,越爾禦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
&hellip&hellip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禦事綏予曰,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甯考圖功。
&rsquo”舊以《大诰篇》中之“甯王”為武王,據吳大贗說,“甯”、“文”古文形近,“甯王”即“文王”之誤。
《大诰篇》中之王既稱文王為“甯考”,則為文王之子,既非武王,必為周公無疑。
是周公稱“王”之強證一。
又康叔封衛之命詞《康诰》雲:“王若曰:&lsquo孟侯,朕其弟小子封!&rsquo”康叔乃周公所封(康叔所封即故殷虛,殷虛在武王時尚為武庚所有,故康叔封衛必當如《史記》等書所說在周公時),則此“王”自是周公。
是周公稱“王”之強證二。
又除《禮記·文王世子》、《禮記·明堂位》、《史記·周本紀》等外,《荀子·儒效》、《韓非子·難二》、《屍子》、《淮南子·齊俗》、《尚書大傳》、《韓詩外傳》、《史記·魯周公世家》、《史記·燕召公世家》等亦均有周公攝政之說,則周公踐阼攝政似有其事,不必多疑。
至武王崩時成王幼少,亦似是事實。
呂誠之先生雲:“若将《無逸》之&lsquo厥享國五十年&rsquo解作年五十歲,則文王崩時,武王當三十左右,周公當更少也。
”(《先秦史》)“《無逸》曆叙長壽之君:殷王中宗、高宗、祖甲、文王,獨不及武王,如武王年壽甚長,周公何以不數?武王為成王之父,舉父誡子,正極現成;周公不述者,疑武王之壽本不長也。
”(據呂先生口述)案:《無逸》雲:“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
”三十三歲不可雲長壽,即文王之“厥享國五十年”,五十歲亦中壽而已,何足稱述?疑所謂“享國”确為享國之年,而非“年五十歲”。
但呂先生第二說則極是,武王享年必不永,故周公東征時所作之《大诰》,一則曰“洪惟我幼沖人”,再則曰“予惟小子”;則周公其時年歲亦必尚少。
即以《大诰》為成王之書,亦可證成王之“幼沖”也。
又《召诰》雲:“今沖子嗣”,又雲:“有王雖小,元子哉!”皆指成王;則成王之幼沖可以無疑!崔氏雖能辨“&lsquo孺子&rsquo之稱不必其皆嬰兒”(同上),但于“有王雖小”及“沖子”之稱,則亦不能辨矣。
至唐叔,或是武王之弟,非成王弟,别詳第四章,故唐叔歸禾事并不足證成王之年長。
周公東征之時,攝王朝之政者自另有其人。
古國君出征者多矣,豈國中不得攝政之人邪? [50]《書·金鄊》:“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lsquo公将不利于孺子。
&rsquo”《大诰》:“殷小腆,誕敢紀其叙,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曰:&lsquo予複!&rsquo反鄙我周邦。
&hellip&hellip爾庶邦君,越庶士禦事,罔不反曰艱大,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
”《逸周書·作雒》:“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畔),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撫諸侯。
&hellip&hellip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征)殷,殷大震潰,降辟(誅)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而卒,乃囚蔡叔于郭淩。
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
俘殷獻民,遷于九畢。
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
”以上三節為較古之周公東征史料,最可信據者為《大诰》,《作雒篇》次之,《金鄊篇》隻可節取而已。
[51]《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崔述雲:“按周之封同姓,成以為武王,富辰以為周公。
以經傳考之:衛封于武王世,魯與晉封于成王世,二子之言皆不盡合。
&hellip&hellip蓋古人之文多舉其大略,以克商自武王,故多推本武王言之。
富辰以與召公對舉,則稱周公焉。
其實乃陸續所封,不可概謂之武王,尤不得專屬之周公也。
”(《豐鎬考信别錄》卷二)案:崔說固近理,然衛亦封于成王世,非武王世,崔氏誤從宋儒之臆說耳。
武王克商大功未集,即有封建,數必不多;周公東征,東土大定,諸侯之封,大半當在此時,故以僖二十四年《傳》所言為近是!定公四年《左傳》亦雲:“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
”并足為證!《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
”案:武王時東土尚未平定,安得封太公于營丘,太公封齊當亦在成王世。
傅斯年氏雲:“&lsquo齊&rsquo者,&lsquo濟&rsquo也,濟水之域也。
其先有有濟,其裔在春秋為風姓;而營丘又在濟水之東。
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國乎?尚父、侯?兩世曆為周輔,能遠就國于如此之東國乎?”(《大東小東說》,《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其疑是也! [52]《孟子·告子篇》:“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裡也。
”《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hellip&hellip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lsquo魯公&rsquo。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hellip&hellip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
”案:《詩·魯頌·閟宮》雲:“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
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
”《左傳》定公四年雲:“分魯公以大路大?,&hellip&hellip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
”則封于魯者非周公,實是伯禽;且其封在成王之世,非在武王世也。
周公封周,故曰“周公”;伯禽封魯,故曰“魯公”。
《史記》以周公亦為“魯公”,其說極謬!崔述雲:“周公既受祿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魯?&hellip&hellip周衰,王室東遷,内諸侯漸微,而外諸侯之勢盛,由是後人不複知周公之先已受采于周,而但疑周、召之受封不當在蔡、衛、曹、滕之後,遂以為武王之世齊魯同時而封,誤矣。
”(《豐鎬考信别錄》卷二) [53]《史記·齊太公世家》:“封師尚父于齊營丘。
”呂誠之先生雲:“《正義》:&lsquo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
&rsquo又引《括地志》雲:&lsquo薄姑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裡。
&rsquo案唐臨淄即今山東臨淄縣。
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也。
《漢書·地理志》:&lsquo齊郡臨淄縣,師尚父所封。
&rsquo應劭曰:&lsquo獻公自營丘徙此。
&rsquo臣瓒謂:&lsquo臨淄即營丘。
&rsquo《詩齊譜疏》引孫炎說同。
《烝民》毛傳亦謂:&lsquo齊去薄姑徙臨淄。
&rsquo則應劭說非也!《左氏》昭公二十年晏子雲:&lsquo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
&rsquo又以營丘與薄姑為一,蓋城邑雖殊,區域是一,故古人渾言之也。
”(《先秦史》) [54]唐叔或為武王之弟,詳第四章。
《史記·晉世家》:“唐叔子燮,是為晉侯。
”《正義》雲:“《宗國都城記》:&lsquo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晉水傍。
&rsquo今并理故唐城。
唐者,即燮父初徙之處也。
《毛詩譜》雲:&lsquo叔虞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案:古唐國實在今山西西南部。
《晉世家》:“唐有亂。
”《正義》引《括地志》雲:“故唐城在绛州翼城縣西二十裡。
”唐翼城縣治在今治東南三十五裡,是晉國故都當今翼城縣治附近。
晉水或即浍水也。
惟錢賓四先生以為:“晉之始封,唐之
&rsquo所謂&lsquo積德累善十有餘世&rsquo,與《本紀》&lsquo皆有令德&rsquo之文,是漢初相傳鹹知不窋已上代系中隔矣。
”(《毛鄭詩考正》)案:周人稱“後稷”,如《詩》、《書》(《周書》)所載,皆指其始祖。
如棄之後果尚有所謂“繼棄而為後稷”者,則此名稱似嫌混淆。
《周語》明謂:“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後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
”世數與《史記》略合。
其間雖不無缺代,然戰國西漢之正統說法自以不窋為棄之親子也。
楊拱辰先生雲:“年代與世數之不相合,非由不窋以上失官難考,乃由說棄為虞廷之官也。
&hellip&hellip棄乃商稷,以三十年一代計,彼正當湯後百年。
&hellip&hellip太史公一面據其他典籍錄周世系,乃一面又承《堯典》之謬誤,謂棄為虞官,緻有此失。
”(《夏民族起于東方考》,《禹貢半月刊》第七卷第六、七合期)其說近是!至所謂“昔我先王世後稷”及“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等文,似皆儒家彌縫古史之語,不足信據。
折衷于《詩》、《書》,當以楊說為是! [33]《詩·大雅·公劉》:“笃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歎。
”“笃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
止基乃理,爰衆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史記·周本紀》:“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
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從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
” [34]《史記索隐》雲:“《世本》作&lsquo公非辟方&rsquo。
皇甫谧雲:&lsquo公非字辟方也。
&rsquo”“《世本》雲:&lsquo高圉侯侔。
&rsquo”《集解》雲:“《系本》雲:&lsquo亞圉雲都。
&rsquo皇甫谧雲:&lsquo雲都,亞圉字。
&rsquo”《索隐》雲:“《漢書·古今表》曰:&lsquo雲都,亞圉弟。
&rsquo按如此說,則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實未能詳。
”“《世本》雲:&lsquo太公組绀諸銩。
&rsquo《三代世表》稱叔類,凡四名。
皇甫谧雲:&lsquo公祖一名組绀諸銩,字叔類,号曰太公也。
&rsquo”案:“辟方”、“侯侔”、“雲都”、“太公組绀諸銩”,或是另有其人,或即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之别字,均未能定。
要之周人世系多缺誤,《史記》之文亦未可盡據也。
[35]商多兄弟相傳,周多父子相傳,故商世較周大多。
然商代共六百年,分之三十王,每王約占時二十年,雖短于三十年為一世之說;但将六百年分之十五王,每王約占時四十年,仍未免占時太長。
[36]如假定《史記》所載周人世系有缺脫,則可推至夏末,因《禮記·祭法》雲:“夏之衰也,周棄繼之。
”《國語·周語》:“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如《史記》所傳周人世系不缺,則周國決建立于商代,因據三十年為一世推之,十五王僅得四百五十年也。
[37]《詩·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杜)沮(徂)漆,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
”《毛傳》:“陶其土而複之,陶其壤而穴之。
”陳奂《毛氏傳疏》雲:“複,《說文》引詩作&lsquo覆&rsquo。
《玉篇》同。
段注雲:土謂堅者,堅則不患崩壓,故旁穿之,使上有覆蓋;陶其土,旁穿之也。
壤謂柔者,柔則恐崩,故正鑿之;陶其壤,正鑿之也。
《毛傳》讀陶為掏。
案《淮南子·氾論篇》:&lsquo古者民澤處複穴。
&rsquo高注雲:&lsquo複穴,重窟。
&rsquo毛析言之,高則渾言之也。
” [38]《詩·公劉》:“笃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何以舟(帶)之,維玉及瑤,鞞?容刀。
”“京師之野,于時(是)處處,于時廬旅。
”“跄跄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于牢,酌之用匏。
” [39]《左傳》僖公五年雲:“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hellip&hellip(虞)公曰:&lsquo晉,吾宗也,豈害我哉?&rsquo(宮之奇)對曰:&lsquo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
&rsquo”杜注:“大伯、虞仲,皆大王之子,不從父命,俱讓适吳。
仲雍支子别封西吳,虞公其後也。
”《史記·吳世家》雲:“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
&hellip&hellip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
仲雍卒,子季簡立。
季簡卒,子叔達立。
叔達卒,子周章立。
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案:據《左傳》,虞仲為太伯之弟,據《史記》,太伯之弟僅号仲雍,而仲雍曾孫亦号“虞仲”,似無祖孫同号之理,此必有誤。
崔述雲:“《傳》所稱虞仲乃大王之子,非周章之弟也。
若至仲之曾孫始遷于虞,則《傳》不得稱為&lsquo虞仲&rsquo。
太伯君吳而稱&lsquo吳太伯&rsquo,仲君吳而稱&lsquo虞仲&rsquo,有是理邪?且《論語》以虞仲為逸民,若嗣太伯而有國,豈容複謂之&lsquo逸&rsquo?然則哀七年之《傳》仲雍,非太王之子;太王之子自号虞仲,非《傳》之仲雍矣。
疑《史記》因見哀七年《傳》仲雍嗣太伯之文,遂誤以仲雍為太伯之弟,因以《傳》之虞仲别屬之周章之弟也。
大抵《史記》之言皆難取信。
”(《豐鎬考信錄》卷八)崔氏以虞仲為太王之子太伯之弟而君虞,甚是!但以為太伯别君于吳,則仍被舊說所誤,“吳”即“虞”也(“吳”、“虞”二字通用,古籍證據甚多)。
虞仲為逸民之說亦不可信(為逸民之虞仲或是另一人)。
蓋太伯、虞仲皆山西虞國之祖,故宮之奇以為言。
太伯時周人決無遠至江東之理。
呂誠之先生雲:“觀虞仲封于夏虛,則泰伯、仲雍所逃,去周必不甚遠。
”(《先秦史》)其實太伯、仲雍所逃夏虛也。
太伯、仲雍為吳祖之說,本不足信,詳第四章。
至崔氏以為仲雍非太王之子,則臆說無據矣! [40]《詩·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蒶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笃其慶。
”又《緜》:“柞蒶拔矣,行道兌(通)矣。
”朱熹《集傳》雲:“言帝省其山,而見其木拔道通,則知民之歸之者益衆矣。
”崔述雲:“《詩》雲:&lsquo柞蒶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
&rsquo似太伯已嘗君周,而複讓之王季也者。
”(《豐鎬考信錄》卷八) [41]《太平禦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曆來朝,王賜地三十裡,玉十珏,馬八匹。
”《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西落鬼戎當在西方。
燕京之戎,錢賓四先生雲:“燕京者,《淮南子·地形訓》:&lsquo汾出燕京。
&rsquo高誘曰:&lsquo燕京山在太原汾陽縣。
&rsquo《水經·汾水注》:&lsquo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
&rsquo《水道提綱注》:&lsquo山最高大,蜿蜒數百裡,為山西諸山之祖。
其東北水皆北入桑乾,其東水皆東入滹沱,其西水皆西入黃河,而汾水其南水也。
&rsquo然則當王季時,汾水上遊有燕京之戎,其勢盛于西落鬼戎。
”餘無之戎,錢先生雲:“徐文靖《竹書統箋》雲:&lsquo《左傳》闵公二年,晉申生伐東山臯落氏,《上黨記》東山在壺關縣城東南,今名無臯。
成公八年,劉康公敗績于徐吾氏,《上黨記》純留縣有餘吾城,在縣西北三十裡。
餘無之戎當即是餘吾及無臯二戎也。
&rsquo今案:《水經·河水注》:&lsquo清水出清廉山,東流徑臯落城北,服虔曰:赤翟之都也。
&rsquo《方輿紀要》:&lsquo臯落城在绛州垣曲縣西北六十裡。
&rsquo徐氏據《上黨記》蓋誤。
沈欽韓《左傳地名補注》亦有辨。
若餘無之戎洵為餘吾、無臯二戎,則族盤據太行南山沁涑之間,蓋與燕京之戎一氣相承。
”始呼翳徒之戎,錢先生雲:“《周官·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薮曰昭餘祁,其川芼池漚夷,其浸涞易。
芼池即滹沱,王季所伐始呼、翳徒二戎,疑即在此。
其族踞地,當尚在燕京迤北。
”(《周初地理考》,《燕京學報》第十期)案:周自王季以前,似與殷無甚關系,至王季經營諸戎,勢力東漸,始朝殷受殷命為“牧師”而與殷發生關系也。
[42]《晉書·束皙傳》等書引《竹書紀年》:“文丁殺季曆。
” [43]《史記周本紀·》:“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
”案:“”西伯之稱已見《商書》。
《周書·康诰》雲:“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hellip&hellip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
”蓋文王已為西土之伯主矣。
[44]《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 [45]《詩·大雅·緜》:“混(昆)夷脫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
”《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詩·皇矣》:“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
”《文王有聲》:“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史記·周本紀》:“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
&hellip&hellip明年伐犬戎(即昆夷)。
明年伐密須(即密)。
明年敗耆國(即黎國)。
&hellip&hellip明年伐邘。
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
”《詩·大雅·文王·序疏》引《書傳》,則謂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與《史記》不同。
呂誠之先生雲:“蓋當以《史記》為是!犬戎、密須皆近患,故先伐之;耆在上黨,邘有野王,則所以圖纣。
崇蓋纣黨最大者,故最後伐之。
用兵先後,次序井然,不得如《書傳》所雲。
殷、周《本紀》多據《書傳》,此事亦不得有異同;蓋《書傳》本同《史記》,後乃倒亂失次也。
”(《先秦史》) [46]崔述雲:“文王之事,《詩》、《書》言之詳矣。
與國若虞芮,仇國若崇密,下至昆夷,亦得附見焉。
纣果文王之君,不應《詩》、《書》反無一言及之。
況羑裡之囚,乃文王之大厄;斧钺之賜,乃周王業之所自始;較之虞芮之質,崇密之伐,其事尤巨,尤當鄭重言之,何以反不之及,若文王與纣初不相涉者,&hellip&hellip豈非文王原未嘗立于纣之朝哉!纣囚文王之事,始見于《春秋傳》,《傳》雲&lsquo纣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纣于是乎懼而歸之&rsquo(在襄二十一年);固已失于誕矣。
然初未言文王立于纣之朝也。
其後《戰國策》衍之,始以文王為纣三公,而有竊歎九鄂脯醢之事,然尚未有美女善馬之獻也。
《尚書大傳》再衍之,始謂散宜生、闳夭等取美馬怪獸美女大貝以賂纣而後得歸;亦尚未有弓矢斧钺之賜也。
逮至《史記》,遂合《國策》、《大傳》之文而兼載之,複益之以為西伯專征伐之語。
豈非去聖益遠,則其誣亦益多;其說愈傳,則其真亦愈失乎!&hellip&hellip古者天子有德,則諸侯皆歸之,無則諸侯去之。
&hellip&hellip周介戎狄之間,去商尤遠,是以太王侵于獯鬻,商之方伯州牧不聞有救之者也。
事以皮币珠玉,不聞有責之者也。
去而遷于岐山,亦不聞有安集之者也。
蓋當是時,商之号令已不行于河關以西。
周自立國于岐,與商固無涉也。
自廪辛至纣六世,商日以衰,而纣又暴,故諸侯叛者益多,特近畿諸侯或服屬之耳。
是以文王滅密則取之,滅崇則取之,商不問,文王亦不讓也。
&hellip&hellip由是言之,文王蓋未嘗立商之朝,纣焉得囚之羑裡,而賜之斧钺也哉?”(《豐鎬考信錄》卷二) [47]《書·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
”《逸周書·祭公》:“皇天改大殷之命,維文王受之,維武王大克之,鹹茂厥功。
”《墨子·非攻下》:“赤烏銜皀降周之岐社,曰:&lsquo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
&rsquo”《太平禦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此時周君為文王)。
可見文王已有“受命”之實及戡殷之志矣。
[48]李濟氏雲:“在殷虛第四、五、六三次的發掘,&hellip&hellip對于殷代宗廟明堂宮室的建築方式,我們可以想象成型。
&hellip&hellip坂築的土基,大都作長方形;四圍多有大石卵,石卵與石卵之間,雖不十分正确相對,總保持相當的距離,我們可以想象石卵是柱磉,上面安柱。
由此可以想象門在何處,内室在何處了。
再進一步,想象彼時的上面建築,既無磚,又無瓦,想必用茅草編成的。
古人所謂&lsquo茅茨土階&rsquo,大概是近于真實的。
&hellip&hellip我們又于坑土之下層,發見了長方坎,有十公尺大小,有階級可上下;其間發見了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足證在坂築以前,還有穴居的遺迹。
究竟那是殷代的遺迹,還是殷代以前的遺迹,現在還無法證明。
這種坎穴,面積很大,和上海裡巷廂房相上下;坎的周圍用硬土築成,鐵一般的堅固。
也有幾個套成的坎穴,一個套一個。
甲骨文中的&lsquo宮&rsquo字作下式: 《詩·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陳)于牧野,維予侯興。
&hellip&hellip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如鷹之飛揚)。
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孟津,&hellip&hellip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lsquo纣可伐矣。
&rsquo武王曰:&lsquo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rsquo乃還師歸。
居二年,聞纣昏亂暴虐滋甚,&hellip&hellip于是武王遍告諸侯,&hellip&hellip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纣。
&hellip&hellip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緻師(挑戰),以大卒馳帝纣師,&hellip&hellip纣兵皆崩畔纣。
”是武王東征,先後凡兩次,而牧野之戰,以師尚父為最著武勇之功也。
[49]《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崔述雲:“《金鄊篇》并無周公攝政之文。
唯《戴記·文王世子篇》雲:&lsquo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踐阼而治。
&rsquo《明堂位》雲:&lsquo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hellip&hellip&rsquo由是《史記》、《漢書》及諸說《尚書》、《禮記》者,并謂周公居天子位,南面以朝諸侯,而以《洛诰》之&lsquo複子明辟&rsquo為複政成王之據。
&hellip&hellip以餘考之,周公不但無南面之事,并所稱成王幼而攝政者,亦妄也!古者男子不踰三十而娶,況君之世子乎?邑姜者,武王之元妃;成王者,邑姜之長子;而唐叔其母弟也。
武王之娶邑姜,邑姜之生成王,皆當在少壯時明甚!而今《文王世子篇》乃雲:&lsquo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成王幼不能莅阼。
&rsquo則是武王年八十餘而始生成王,六十餘而始娶邑姜也,此豈近于情理哉?&hellip&hellip由是言之,凡《記》所載武王、成王之年,皆不足信!況周公之東也,唐叔實往歸禾,則成王之不幼明矣!蓋古者君薨,百官總已以聽于冢宰三年,&hellip&hellip然則武王崩時周公蓋以冢宰攝政,不幸群叔流言,周公東辟,遂不得終其攝。
及成王崩,召公鑒前之禍,遽奉子钊以朝諸侯,由是此禮遂廢。
後之人但聞有周公攝政之事,而不知有冢宰總已之禮,遂誤以成王為幼。
又見《洛诰》之末有&lsquo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rsquo之文,遂誤以為攝政之年數。
正不思周公居東二年,東征三年,七年之中,周公之在外者四五年,此時何人踐阼,何人聽政?成王之自臨朝視政明矣!何故能踐阼聽政于四五年,而獨此二三年中必待周公之攝之也?”(《豐鎬考信錄》卷四)案:崔氏之說雖辨,然實未是!《周書·大诰》雲:“王若曰:&lsquo猷!大诰爾多邦,越爾禦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
&hellip&hellip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禦事綏予曰,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甯考圖功。
&rsquo”舊以《大诰篇》中之“甯王”為武王,據吳大贗說,“甯”、“文”古文形近,“甯王”即“文王”之誤。
《大诰篇》中之王既稱文王為“甯考”,則為文王之子,既非武王,必為周公無疑。
是周公稱“王”之強證一。
又康叔封衛之命詞《康诰》雲:“王若曰:&lsquo孟侯,朕其弟小子封!&rsquo”康叔乃周公所封(康叔所封即故殷虛,殷虛在武王時尚為武庚所有,故康叔封衛必當如《史記》等書所說在周公時),則此“王”自是周公。
是周公稱“王”之強證二。
又除《禮記·文王世子》、《禮記·明堂位》、《史記·周本紀》等外,《荀子·儒效》、《韓非子·難二》、《屍子》、《淮南子·齊俗》、《尚書大傳》、《韓詩外傳》、《史記·魯周公世家》、《史記·燕召公世家》等亦均有周公攝政之說,則周公踐阼攝政似有其事,不必多疑。
至武王崩時成王幼少,亦似是事實。
呂誠之先生雲:“若将《無逸》之&lsquo厥享國五十年&rsquo解作年五十歲,則文王崩時,武王當三十左右,周公當更少也。
”(《先秦史》)“《無逸》曆叙長壽之君:殷王中宗、高宗、祖甲、文王,獨不及武王,如武王年壽甚長,周公何以不數?武王為成王之父,舉父誡子,正極現成;周公不述者,疑武王之壽本不長也。
”(據呂先生口述)案:《無逸》雲:“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
”三十三歲不可雲長壽,即文王之“厥享國五十年”,五十歲亦中壽而已,何足稱述?疑所謂“享國”确為享國之年,而非“年五十歲”。
但呂先生第二說則極是,武王享年必不永,故周公東征時所作之《大诰》,一則曰“洪惟我幼沖人”,再則曰“予惟小子”;則周公其時年歲亦必尚少。
即以《大诰》為成王之書,亦可證成王之“幼沖”也。
又《召诰》雲:“今沖子嗣”,又雲:“有王雖小,元子哉!”皆指成王;則成王之幼沖可以無疑!崔氏雖能辨“&lsquo孺子&rsquo之稱不必其皆嬰兒”(同上),但于“有王雖小”及“沖子”之稱,則亦不能辨矣。
至唐叔,或是武王之弟,非成王弟,别詳第四章,故唐叔歸禾事并不足證成王之年長。
周公東征之時,攝王朝之政者自另有其人。
古國君出征者多矣,豈國中不得攝政之人邪? [50]《書·金鄊》:“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lsquo公将不利于孺子。
&rsquo”《大诰》:“殷小腆,誕敢紀其叙,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曰:&lsquo予複!&rsquo反鄙我周邦。
&hellip&hellip爾庶邦君,越庶士禦事,罔不反曰艱大,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
”《逸周書·作雒》:“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畔),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撫諸侯。
&hellip&hellip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征)殷,殷大震潰,降辟(誅)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而卒,乃囚蔡叔于郭淩。
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
俘殷獻民,遷于九畢。
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
”以上三節為較古之周公東征史料,最可信據者為《大诰》,《作雒篇》次之,《金鄊篇》隻可節取而已。
[51]《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崔述雲:“按周之封同姓,成以為武王,富辰以為周公。
以經傳考之:衛封于武王世,魯與晉封于成王世,二子之言皆不盡合。
&hellip&hellip蓋古人之文多舉其大略,以克商自武王,故多推本武王言之。
富辰以與召公對舉,則稱周公焉。
其實乃陸續所封,不可概謂之武王,尤不得專屬之周公也。
”(《豐鎬考信别錄》卷二)案:崔說固近理,然衛亦封于成王世,非武王世,崔氏誤從宋儒之臆說耳。
武王克商大功未集,即有封建,數必不多;周公東征,東土大定,諸侯之封,大半當在此時,故以僖二十四年《傳》所言為近是!定公四年《左傳》亦雲:“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
”并足為證!《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
”案:武王時東土尚未平定,安得封太公于營丘,太公封齊當亦在成王世。
傅斯年氏雲:“&lsquo齊&rsquo者,&lsquo濟&rsquo也,濟水之域也。
其先有有濟,其裔在春秋為風姓;而營丘又在濟水之東。
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國乎?尚父、侯?兩世曆為周輔,能遠就國于如此之東國乎?”(《大東小東說》,《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其疑是也! [52]《孟子·告子篇》:“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裡也。
”《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hellip&hellip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lsquo魯公&rsquo。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hellip&hellip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
”案:《詩·魯頌·閟宮》雲:“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
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
”《左傳》定公四年雲:“分魯公以大路大?,&hellip&hellip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
”則封于魯者非周公,實是伯禽;且其封在成王之世,非在武王世也。
周公封周,故曰“周公”;伯禽封魯,故曰“魯公”。
《史記》以周公亦為“魯公”,其說極謬!崔述雲:“周公既受祿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魯?&hellip&hellip周衰,王室東遷,内諸侯漸微,而外諸侯之勢盛,由是後人不複知周公之先已受采于周,而但疑周、召之受封不當在蔡、衛、曹、滕之後,遂以為武王之世齊魯同時而封,誤矣。
”(《豐鎬考信别錄》卷二) [53]《史記·齊太公世家》:“封師尚父于齊營丘。
”呂誠之先生雲:“《正義》:&lsquo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
&rsquo又引《括地志》雲:&lsquo薄姑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裡。
&rsquo案唐臨淄即今山東臨淄縣。
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也。
《漢書·地理志》:&lsquo齊郡臨淄縣,師尚父所封。
&rsquo應劭曰:&lsquo獻公自營丘徙此。
&rsquo臣瓒謂:&lsquo臨淄即營丘。
&rsquo《詩齊譜疏》引孫炎說同。
《烝民》毛傳亦謂:&lsquo齊去薄姑徙臨淄。
&rsquo則應劭說非也!《左氏》昭公二十年晏子雲:&lsquo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
&rsquo又以營丘與薄姑為一,蓋城邑雖殊,區域是一,故古人渾言之也。
”(《先秦史》) [54]唐叔或為武王之弟,詳第四章。
《史記·晉世家》:“唐叔子燮,是為晉侯。
”《正義》雲:“《宗國都城記》:&lsquo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晉水傍。
&rsquo今并理故唐城。
唐者,即燮父初徙之處也。
《毛詩譜》雲:&lsquo叔虞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案:古唐國實在今山西西南部。
《晉世家》:“唐有亂。
”《正義》引《括地志》雲:“故唐城在绛州翼城縣西二十裡。
”唐翼城縣治在今治東南三十五裡,是晉國故都當今翼城縣治附近。
晉水或即浍水也。
惟錢賓四先生以為:“晉之始封,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