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罪人李止淵,施以竄配之典,李紀淵絶島安置,重國體待臺臣之道,雖許加重之律,此出於深存商量,十分勘酌。
如是判下之後,更爲爭執,則決無聽許之理,諸臣須諒此意,無徒緻酬應之煩。
予言不再矣。
」 ○以成遂默爲吏曹參議。
○李止淵明川府竄配,李紀淵古今島安置。
10月15日 ○辛未,以徐憙淳爲禮曹判書,樸綺壽爲工曹判書。
10月17日 ○癸酉,以宋啓榦爲司憲府大司憲,尹濟弘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18日 ○甲戌,以鄭基一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20日 ○丙子,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兩罪人事,誠萬萬痛惋,而亦朝廷之不幸也。
向來慈敎洞諭,雖極嚴正,末稍酌處,失之太寬。
人臣負此罪犯,而律止於竄配與島配,則有何懲討之義哉?更爲深量處分,區區之望也。
」大王大妃敎曰:「大抵二人,以其專任之久,至奸極兇之狀,畢露無餘。
予之十餘年隱痛在心,按住不得者,流涕而處分,朝廷似應知有是事也。
其罪名,宜不止此,而屢爲斟量,如是酌處,大臣其須諒此,亦以此意,調停三司,俾不至一向紛紜也。
」 ○以李羲準爲司憲府大司憲,李竣祜爲司諫院大司諫,樸永元爲刑曹判書,趙鶴年爲成均館大司成。
10月22日 ○戊寅,以樸永元爲司憲府大司憲,洪敬謨爲吏曹判書,李敦榮爲吏曹參判。
10月23日 ○己卯,給遂安郡燒戶,恤典。
10月24日 ○庚辰,召見三使臣于熙政堂。
〈冬至正使樸晦壽,副使趙冀永,書狀官李繪九。
〉辭陛也。
10月25日 ○辛巳,以徐俊輔爲刑曹判書,趙鳳夏爲奎章閣待敎。
10月27日 ○癸未,以權大肯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30日 ○丙戌,召對于熙政堂。
○別講于熙政堂。
十一月 11月1日 ○丁亥,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日 ○戊子,召對于熙政堂。
11月6日 ○壬辰,備邊司京各司錢米布木,量宜別置節目。
〈一,每於歲末,各司以此數別置,而修成冊報于本司,以爲憑考之地。
一,各司雖有用下不足之事,此則切不可犯用,而設有萬不獲已取用之事,必以事實論報本司,自本司量宜稟處後許施而,必於次年從便充補,而亦爲詳報本司,以爲憑考之地。
一,各司於該司中,別爲儲置,每年反庫,而米木布,則逐年新舊換入,俾無朽敗之患。
至於典設司,更本無庫舍,就惠廳給代剩餘中,每年除留於惠廳。
一,若於別置中,有犯逋之現發者則,當該犯者,比本律倍用不謹典守之郞官,從重論勘,堂上亦難免勘,幷爲知悉。
後錄;戶曹錢五千兩,米五百石,木二十同,布十同。
糧餉廳錢二千兩,兵曹錢五千兩,木十同,布十同,若値代錢上納時,則以錢別置。
惠廳錢一萬兩,米一千石,木三十同,布二十同。
訓鍊都監、禁衛營、禦營廳,各錢二千兩,木十同。
若値代錢上納,以錢別置。
摠戎廳,錢三百兩,司僕寺錢一千兩,工曹、司饔院、掌樂院、軍器寺,各錢三百兩,典設司錢二百兩。
〉 11月7日 ○癸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9日 ○乙未,召對于熙政堂。
11月10日 ○丙申,召對于熙政堂。
○對馬島主身死,新島主承襲還島,命渡海譯官差出,使之弔慰兼問慰。
○大王大妃命宣部薦未仕滿陞資者,經履歷後擬守令定式施行,依大臣所奏也。
11月19日 ○乙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2日 ○戊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5日 ○辛亥,設翰林召試,取沈敬澤、金益文、趙然昌、洪祐健。
11月29日 ○乙卯,日南至。
時原任大臣,以大王大妃明年母臨四十年,請稱慶布告,命依昨年例擧行。
親上緻詞箋文表裏後,親臨受賀磨鍊。
十二月 12月1日 ○丁巳,召對于熙政堂。
○以閔緻成爲司憲府大司憲,李行敎爲黃海道兵馬節度使,趙德永爲鹹鏡南道兵馬節度使。
李誾彬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
12月6日 ○壬戌,大王大妃敎曰:「再昨春放送之命,予意有在,以臺啓方張,金吾不得擧行。
今則歲年愈久,而命令因以壅閼,大違事體,且予於此事,終不犂然於爭執之論,期於宥釋乃已。
楸子島安置罪人姜時煥,以年前成命,令政院嚴飭王府,卽爲放送。
」 12月10日 ○丙寅,以李景在爲吏曹參判。
12月13日 ○己巳,以李若愚爲司憲府大司憲。
12月15日 ○辛未,義禁府啓言:「長湍府弑父罪人李昌錫,今已拏囚請依法例三省推鞫,」允之。
捧結案,不待時淩遲處死。
12月17日 ○癸酉,輔國崇祿大夫判敦寧府事金逌根卒。
敎曰:「此重臣貞亮之姿,淹雅之識,明達之材,更於何處得來?重以義同休戚,克趾先武,斷斷向國,勤勞久著,朝家所以倚重何如?而不幸病淹于家,自我不見,今幾年所,忽見逝單,予心之衋傷如此,況我東朝至切之恫乎?卒判敦寧金逌根家,東園副器一部輸送,元緻賻外別緻賻,令該曹優數輸送,成服日,遣承旨緻祭。
」逌根字景先,永安府院君金祖淳子也。
性白直貞亮,見不可意者,輒訑訑之。
以故,蚤有亢貴,名及晩年,折節爲恭謹,而以其嫉惡太甚,故於容物之量,終有可論者。
自壬辰後,軍國之務,萃于身,奉公截私人,不敢幹以非理,中外翕然稱之。
雖事務經綸,非其所長,而尊主庇民一念,蓋炳如也。
嗜翰墨工詩,詩有元人風。
得疾不能語,凡四年而卒,上下鹹嗟悼之。
12月19日 ○乙亥,以林永元爲司憲府大司憲。
12月21日 ○丁醜,命來正月初一日陳賀,以三月初七日退定。
12月22日 ○戊寅,都政下批,以李嘉愚爲刑曹判書。
12月23日 ○己卯,召見,守令邊將初仕人于熙政堂。
12月25日 ○辛巳,大王大妃命招時原任大臣,敎曰:「今日撤簾之擧,乃當初勉從日已定之心,而待至今日,一日如一年矣。
主上春秋鼎盛,聖學夙就,可以應萬幾之煩,可以遂予初心,豈有如許慶幸之事乎?」領府事李相璜曰:「主上殿下,春秋鼎盛,聖德將就,今當親摠庶政,慈敎及此。
回思甲午罔極之時,獲覩今日慶幸之擧,群情蹈忭之忱,其當何極?其時慈聽之勉循群請者,專爲宗社之大計也,今日慈敎之誕敷有衆者,天地之常經也,欽誦攅祝,更無他辭,可以仰達矣。
」判府事樸宗薰,右議政趙寅永,疊奏仰贊。
相璜等又曰:「臣等久蒙慈育之恩,每於登筵之時,簾帷在上,邇承誨諭,躬奉警咳,若孺子之依慈母矣。
從今以往,宮闈嚴密,將不得如前日之孔邇,下情耿結,如何勝達?」上曰:「臣猶沖年,何以親摠萬幾乎?此下敎,無奉承之道矣。
」大王大妃敎曰:「承順予志,是爲道理之當然,而況如此經法之事乎?予之所望於主上者,豈有他道?惟爲堯爲舜而已。
主上之所承順於予者,亦非他道,惟爲堯爲舜而已。
苟如是,予將無餘恨矣,以是勉之。
」又敎曰:「主上自內屢言於予,欲挽此擧,而是豈予因循之時乎?」上曰:「慈敎如此,何以爲之?」相璜等曰:「慈殿下敎,天也之常經。
而殿下寶齡,異於沖歲,仰體慈念,俯循群情焉。
此是國家之大慶,無容更達矣。
」寅永曰:「俄下慈敎中,已有聖德上期勉之敎,而自內亦豈無補導之道乎?今雖親摠庶務,而恐或有未及明習者,我慈聖雖下,雖於長樂頤養之後,事關民國,豈忍忘之乎?繼自今,常常提敎,卽臣區區之望也。
」大王大妃敎曰:「予之識見可逮,則我家事,豈欲辭爲?而予旣有病,又爲積傷精神,每患不逮矣。
大殿凡百夙就,而昔則容有所恃,今則當身擔當,來頭自當練熟矣。
」寅永曰:「下敎至當矣。
殿下於七年之間,垂拱仰成,固當漸就練熟,而寶齡尙未富盛,則列朝故事,民生疾苦,何以盡詳乎?輔導之方,專仰慈聖殿下矣。
」大王大妃敎曰:「自今撤簾之後,更無以對卿等,凡於輔導聖躬之道,卿等必益加惕念焉。
」又敎曰:「從古後妃之臨聽朝政,乃有國之大不幸也。
未亡人,以萬萬不幸之人,處萬萬不幸之地,居然爲七年之久矣。
自顧涼德淺識,何敢彷彿於古昔哲後?曁我列朝聖母古事,而當天地罔極之會,諸臣涕泣而請之,予亦涕泣而許之,實出於萬不獲已,苟且維持之計。
五六年來,歉荒薦臻,憂虞溢目,渝弊日甚,百度俱紊,無內無外,莫可收拾,是皆由予否德,冒當不當之重務。
上不能克享天心,下無以振勵世道,駸駸然至於此,豈不澟然而懼哉?予自勉從之初,己有所定,無踰此歲,日夜顒祝,隻在於主上之成就。
今則春秋旣鼎盛矣,聖質天縱,睿智日就,可以摠萬幾而親庶政,是誠宗社臣民莫大之慶也。
主上知予意有定,縷縷勸挽,情理辭意,雖甚惻怛,權是一時之宜,經乃萬世之法,予豈可拘於至懇,一向黽勉,不思所以亟正國體乎?敬天愛民,勤學親賢,守我先王家法,主上其勉之。
同寅協恭,納君無過,以輔我永年洪業,深有望於大臣諸臣,其自今日撤簾。
」又敎曰:「今已撤簾,凡公事勿爲入之。
」寅永啓言:「惟我慈聖殿下,臨聽七年之間,保護我聖躬,憂勤我庶務,使我綴旒之國勢,鞏磐泰之固,殿屎之民生,奠袵席之安,而到今主上寶齡鼎盛,誕下撤簾之敎,光明正大,卓越千古。
于以釋萬幾之煩,享千乘之養,功莫厚焉,德莫大焉,凡繫鏤玉摸金,揚徽闡烈之方,臣等將繼此仰請。
而如此罕有之邦慶,不可無上告下布,進箋陳賀之擧,謹依先朝癸亥已例,請令該曹,擇日擧行。
」從之。
12月26日 ○壬午,召對于熙政堂。
○禮曹啓言:「大王大妃母臨四十年稱慶陳賀,定在來三月初七日,而親摠庶政,養隆長樂,稱慶陳賀,同爲磨鍊事命下矣。
慶名,以親摠庶政養隆長樂大王大妃母臨四十年,請合二慶稱號。
」允之。
12月27日 ○癸未,召對于熙政堂。
12月28日 ○甲申,上禦仁政殿,行柑製,賦居首李玄功,直赴殿試。
12月29日 ○乙酉,召對于熙政堂,召見入格儒生。
12月30日 ○丙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緻仕奉朝賀南公轍卒。
敎曰:「卽聞元老之長逝,實用愴衋。
此大臣,以端亮愷悌之姿,溫粹淸愼之操,加之學術淵粹,文章爾雅。
克趾乃家之美,早荷正廟之眷,而自純祖睿筵之初,逮予寡躬,任三世輔導之責,厥功茂焉,不但爲廊廟翊贊之勞而已。
況其懸車之後,年尊德卲,巋然若靈光之存,今焉已矣。
卒南奉朝賀家,東園副器一部輸送,成服日,遣承旨緻祭。
嗣子待闋服調用,祿俸限三年輸送,令弘文館,不待諡狀,葬前議諡。
」公轍字元平,長身美姿,容爲文章、動以歐陽脩爲準則,雖氣弱力不能給焉,而其風神怡暢處,往往似之。
典文衡屢知貢擧,而關節不行。
及爲相,前後十有餘年,屬時少事,優於坐鎭,進退奏對,有可儀者,廷紳鹹稱之。
及卒,年八十一,諡文獻。
○備局啓言:「卽見全羅監司李穆淵狀啓,則枚擧濟州牧使具載龍牒呈以爲:『大靜、摹瑟浦加波島,英吉利國船二隻來泊,敢肆砲放,至有刦掠牛畜之變,』仍請該縣監罷拏矣。
蠻舶之出沒洋中者,自是狡猾之習,則以此積弛之海卒,雖難責之以禦侮固圉,而環島浦港,俱繫待變重地,則戒備之方,固當十分糾察。
而況彼不過四十餘人矣,何至於先自恐怯,逃散不暇乎?事繫邊情,不可仍置,該牧使具載龍,罷黜拏處。
」允之。
○京兆獻民數,京外都元戶一百五十六萬七百七十四戶,男三百三十萬八千十二口,女三百三十萬九千九百八十五口。
〈憲宗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大王實錄卷之七
如是判下之後,更爲爭執,則決無聽許之理,諸臣須諒此意,無徒緻酬應之煩。
予言不再矣。
」 ○以成遂默爲吏曹參議。
○李止淵明川府竄配,李紀淵古今島安置。
10月15日 ○辛未,以徐憙淳爲禮曹判書,樸綺壽爲工曹判書。
10月17日 ○癸酉,以宋啓榦爲司憲府大司憲,尹濟弘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18日 ○甲戌,以鄭基一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20日 ○丙子,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兩罪人事,誠萬萬痛惋,而亦朝廷之不幸也。
向來慈敎洞諭,雖極嚴正,末稍酌處,失之太寬。
人臣負此罪犯,而律止於竄配與島配,則有何懲討之義哉?更爲深量處分,區區之望也。
」大王大妃敎曰:「大抵二人,以其專任之久,至奸極兇之狀,畢露無餘。
予之十餘年隱痛在心,按住不得者,流涕而處分,朝廷似應知有是事也。
其罪名,宜不止此,而屢爲斟量,如是酌處,大臣其須諒此,亦以此意,調停三司,俾不至一向紛紜也。
」 ○以李羲準爲司憲府大司憲,李竣祜爲司諫院大司諫,樸永元爲刑曹判書,趙鶴年爲成均館大司成。
10月22日 ○戊寅,以樸永元爲司憲府大司憲,洪敬謨爲吏曹判書,李敦榮爲吏曹參判。
10月23日 ○己卯,給遂安郡燒戶,恤典。
10月24日 ○庚辰,召見三使臣于熙政堂。
〈冬至正使樸晦壽,副使趙冀永,書狀官李繪九。
〉辭陛也。
10月25日 ○辛巳,以徐俊輔爲刑曹判書,趙鳳夏爲奎章閣待敎。
10月27日 ○癸未,以權大肯爲司諫院大司諫。
10月30日 ○丙戌,召對于熙政堂。
○別講于熙政堂。
十一月 11月1日 ○丁亥,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日 ○戊子,召對于熙政堂。
11月6日 ○壬辰,備邊司京各司錢米布木,量宜別置節目。
〈一,每於歲末,各司以此數別置,而修成冊報于本司,以爲憑考之地。
一,各司雖有用下不足之事,此則切不可犯用,而設有萬不獲已取用之事,必以事實論報本司,自本司量宜稟處後許施而,必於次年從便充補,而亦爲詳報本司,以爲憑考之地。
一,各司於該司中,別爲儲置,每年反庫,而米木布,則逐年新舊換入,俾無朽敗之患。
至於典設司,更本無庫舍,就惠廳給代剩餘中,每年除留於惠廳。
一,若於別置中,有犯逋之現發者則,當該犯者,比本律倍用不謹典守之郞官,從重論勘,堂上亦難免勘,幷爲知悉。
後錄;戶曹錢五千兩,米五百石,木二十同,布十同。
糧餉廳錢二千兩,兵曹錢五千兩,木十同,布十同,若値代錢上納時,則以錢別置。
惠廳錢一萬兩,米一千石,木三十同,布二十同。
訓鍊都監、禁衛營、禦營廳,各錢二千兩,木十同。
若値代錢上納,以錢別置。
摠戎廳,錢三百兩,司僕寺錢一千兩,工曹、司饔院、掌樂院、軍器寺,各錢三百兩,典設司錢二百兩。
〉 11月7日 ○癸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9日 ○乙未,召對于熙政堂。
11月10日 ○丙申,召對于熙政堂。
○對馬島主身死,新島主承襲還島,命渡海譯官差出,使之弔慰兼問慰。
○大王大妃命宣部薦未仕滿陞資者,經履歷後擬守令定式施行,依大臣所奏也。
11月19日 ○乙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2日 ○戊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5日 ○辛亥,設翰林召試,取沈敬澤、金益文、趙然昌、洪祐健。
11月29日 ○乙卯,日南至。
時原任大臣,以大王大妃明年母臨四十年,請稱慶布告,命依昨年例擧行。
親上緻詞箋文表裏後,親臨受賀磨鍊。
十二月 12月1日 ○丁巳,召對于熙政堂。
○以閔緻成爲司憲府大司憲,李行敎爲黃海道兵馬節度使,趙德永爲鹹鏡南道兵馬節度使。
李誾彬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
12月6日 ○壬戌,大王大妃敎曰:「再昨春放送之命,予意有在,以臺啓方張,金吾不得擧行。
今則歲年愈久,而命令因以壅閼,大違事體,且予於此事,終不犂然於爭執之論,期於宥釋乃已。
楸子島安置罪人姜時煥,以年前成命,令政院嚴飭王府,卽爲放送。
」 12月10日 ○丙寅,以李景在爲吏曹參判。
12月13日 ○己巳,以李若愚爲司憲府大司憲。
12月15日 ○辛未,義禁府啓言:「長湍府弑父罪人李昌錫,今已拏囚請依法例三省推鞫,」允之。
捧結案,不待時淩遲處死。
12月17日 ○癸酉,輔國崇祿大夫判敦寧府事金逌根卒。
敎曰:「此重臣貞亮之姿,淹雅之識,明達之材,更於何處得來?重以義同休戚,克趾先武,斷斷向國,勤勞久著,朝家所以倚重何如?而不幸病淹于家,自我不見,今幾年所,忽見逝單,予心之衋傷如此,況我東朝至切之恫乎?卒判敦寧金逌根家,東園副器一部輸送,元緻賻外別緻賻,令該曹優數輸送,成服日,遣承旨緻祭。
」逌根字景先,永安府院君金祖淳子也。
性白直貞亮,見不可意者,輒訑訑之。
以故,蚤有亢貴,名及晩年,折節爲恭謹,而以其嫉惡太甚,故於容物之量,終有可論者。
自壬辰後,軍國之務,萃于身,奉公截私人,不敢幹以非理,中外翕然稱之。
雖事務經綸,非其所長,而尊主庇民一念,蓋炳如也。
嗜翰墨工詩,詩有元人風。
得疾不能語,凡四年而卒,上下鹹嗟悼之。
12月19日 ○乙亥,以林永元爲司憲府大司憲。
12月21日 ○丁醜,命來正月初一日陳賀,以三月初七日退定。
12月22日 ○戊寅,都政下批,以李嘉愚爲刑曹判書。
12月23日 ○己卯,召見,守令邊將初仕人于熙政堂。
12月25日 ○辛巳,大王大妃命招時原任大臣,敎曰:「今日撤簾之擧,乃當初勉從日已定之心,而待至今日,一日如一年矣。
主上春秋鼎盛,聖學夙就,可以應萬幾之煩,可以遂予初心,豈有如許慶幸之事乎?」領府事李相璜曰:「主上殿下,春秋鼎盛,聖德將就,今當親摠庶政,慈敎及此。
回思甲午罔極之時,獲覩今日慶幸之擧,群情蹈忭之忱,其當何極?其時慈聽之勉循群請者,專爲宗社之大計也,今日慈敎之誕敷有衆者,天地之常經也,欽誦攅祝,更無他辭,可以仰達矣。
」判府事樸宗薰,右議政趙寅永,疊奏仰贊。
相璜等又曰:「臣等久蒙慈育之恩,每於登筵之時,簾帷在上,邇承誨諭,躬奉警咳,若孺子之依慈母矣。
從今以往,宮闈嚴密,將不得如前日之孔邇,下情耿結,如何勝達?」上曰:「臣猶沖年,何以親摠萬幾乎?此下敎,無奉承之道矣。
」大王大妃敎曰:「承順予志,是爲道理之當然,而況如此經法之事乎?予之所望於主上者,豈有他道?惟爲堯爲舜而已。
主上之所承順於予者,亦非他道,惟爲堯爲舜而已。
苟如是,予將無餘恨矣,以是勉之。
」又敎曰:「主上自內屢言於予,欲挽此擧,而是豈予因循之時乎?」上曰:「慈敎如此,何以爲之?」相璜等曰:「慈殿下敎,天也之常經。
而殿下寶齡,異於沖歲,仰體慈念,俯循群情焉。
此是國家之大慶,無容更達矣。
」寅永曰:「俄下慈敎中,已有聖德上期勉之敎,而自內亦豈無補導之道乎?今雖親摠庶務,而恐或有未及明習者,我慈聖雖下,雖於長樂頤養之後,事關民國,豈忍忘之乎?繼自今,常常提敎,卽臣區區之望也。
」大王大妃敎曰:「予之識見可逮,則我家事,豈欲辭爲?而予旣有病,又爲積傷精神,每患不逮矣。
大殿凡百夙就,而昔則容有所恃,今則當身擔當,來頭自當練熟矣。
」寅永曰:「下敎至當矣。
殿下於七年之間,垂拱仰成,固當漸就練熟,而寶齡尙未富盛,則列朝故事,民生疾苦,何以盡詳乎?輔導之方,專仰慈聖殿下矣。
」大王大妃敎曰:「自今撤簾之後,更無以對卿等,凡於輔導聖躬之道,卿等必益加惕念焉。
」又敎曰:「從古後妃之臨聽朝政,乃有國之大不幸也。
未亡人,以萬萬不幸之人,處萬萬不幸之地,居然爲七年之久矣。
自顧涼德淺識,何敢彷彿於古昔哲後?曁我列朝聖母古事,而當天地罔極之會,諸臣涕泣而請之,予亦涕泣而許之,實出於萬不獲已,苟且維持之計。
五六年來,歉荒薦臻,憂虞溢目,渝弊日甚,百度俱紊,無內無外,莫可收拾,是皆由予否德,冒當不當之重務。
上不能克享天心,下無以振勵世道,駸駸然至於此,豈不澟然而懼哉?予自勉從之初,己有所定,無踰此歲,日夜顒祝,隻在於主上之成就。
今則春秋旣鼎盛矣,聖質天縱,睿智日就,可以摠萬幾而親庶政,是誠宗社臣民莫大之慶也。
主上知予意有定,縷縷勸挽,情理辭意,雖甚惻怛,權是一時之宜,經乃萬世之法,予豈可拘於至懇,一向黽勉,不思所以亟正國體乎?敬天愛民,勤學親賢,守我先王家法,主上其勉之。
同寅協恭,納君無過,以輔我永年洪業,深有望於大臣諸臣,其自今日撤簾。
」又敎曰:「今已撤簾,凡公事勿爲入之。
」寅永啓言:「惟我慈聖殿下,臨聽七年之間,保護我聖躬,憂勤我庶務,使我綴旒之國勢,鞏磐泰之固,殿屎之民生,奠袵席之安,而到今主上寶齡鼎盛,誕下撤簾之敎,光明正大,卓越千古。
于以釋萬幾之煩,享千乘之養,功莫厚焉,德莫大焉,凡繫鏤玉摸金,揚徽闡烈之方,臣等將繼此仰請。
而如此罕有之邦慶,不可無上告下布,進箋陳賀之擧,謹依先朝癸亥已例,請令該曹,擇日擧行。
」從之。
12月26日 ○壬午,召對于熙政堂。
○禮曹啓言:「大王大妃母臨四十年稱慶陳賀,定在來三月初七日,而親摠庶政,養隆長樂,稱慶陳賀,同爲磨鍊事命下矣。
慶名,以親摠庶政養隆長樂大王大妃母臨四十年,請合二慶稱號。
」允之。
12月27日 ○癸未,召對于熙政堂。
12月28日 ○甲申,上禦仁政殿,行柑製,賦居首李玄功,直赴殿試。
12月29日 ○乙酉,召對于熙政堂,召見入格儒生。
12月30日 ○丙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緻仕奉朝賀南公轍卒。
敎曰:「卽聞元老之長逝,實用愴衋。
此大臣,以端亮愷悌之姿,溫粹淸愼之操,加之學術淵粹,文章爾雅。
克趾乃家之美,早荷正廟之眷,而自純祖睿筵之初,逮予寡躬,任三世輔導之責,厥功茂焉,不但爲廊廟翊贊之勞而已。
況其懸車之後,年尊德卲,巋然若靈光之存,今焉已矣。
卒南奉朝賀家,東園副器一部輸送,成服日,遣承旨緻祭。
嗣子待闋服調用,祿俸限三年輸送,令弘文館,不待諡狀,葬前議諡。
」公轍字元平,長身美姿,容爲文章、動以歐陽脩爲準則,雖氣弱力不能給焉,而其風神怡暢處,往往似之。
典文衡屢知貢擧,而關節不行。
及爲相,前後十有餘年,屬時少事,優於坐鎭,進退奏對,有可儀者,廷紳鹹稱之。
及卒,年八十一,諡文獻。
○備局啓言:「卽見全羅監司李穆淵狀啓,則枚擧濟州牧使具載龍牒呈以爲:『大靜、摹瑟浦加波島,英吉利國船二隻來泊,敢肆砲放,至有刦掠牛畜之變,』仍請該縣監罷拏矣。
蠻舶之出沒洋中者,自是狡猾之習,則以此積弛之海卒,雖難責之以禦侮固圉,而環島浦港,俱繫待變重地,則戒備之方,固當十分糾察。
而況彼不過四十餘人矣,何至於先自恐怯,逃散不暇乎?事繫邊情,不可仍置,該牧使具載龍,罷黜拏處。
」允之。
○京兆獻民數,京外都元戶一百五十六萬七百七十四戶,男三百三十萬八千十二口,女三百三十萬九千九百八十五口。
〈憲宗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大王實錄卷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