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神性與奴性的完美結合(2)

關燈
置燈火。

    兩個婆子居然沒有把她看在眼裡,公開頂撞。

    尤氏仁慈寬厚,未深計較,而當鳳姐處罰這兩個婆子時,她反過意不去。

    善良,在弱者面前,竟使自己甘居更弱的弱者。

     賈府作為豪門世家,等級森嚴,主子洗臉需小丫鬟跪舉面盆。

    第七十五回,尤氏在李纨房中梳洗時,不但毫不介意地使用下人的脂粉,而且對小丫鬟不跪毫不見怪。

    當李纨看不過去時,尤氏反為小丫鬟辯護:“我們家下大小的人,隻會講外面假禮假體面,究竟做出來的事都夠使的了。

    ”善良,使她在冷眼等級制中獨具憐下藐上的明晰。

     尤氏這一形象,表現了真、善、美在假、惡、醜重壓下的折光。

    她“真”,從不違心奉迎,然而“真”卻無立足之地,隻是“假”的附庸;她“善”,總能關注到别人的長處與困苦,然而“善”卻被視為軟弱,隻是“惡”的仆從;她“美”,曹雪芹用一個“豔”字概其嬌容,然而“美”卻得不到張揚,隻淪為“醜”的尤物。

     神性,就這樣異變為奴性。

     尤氏,是否可以成為被壓迫婦女的典型?這個形象,是否道盡了廣大勞動人民共同的人性?應該是。

     她出身低微,是勞動中人;她位列豪門,是富貴中人。

    她一生兼具對立的兩個階級不同的成分,卻書寫着兩個階級共同的人性。

    隻是這人性在私有制及私有觀念的扭曲下,已異變為奴性。

     奴性絕不是可以簡單劃分,或簡單評判的。

    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被魯迅激憤地自嘲為“做穩了奴隸的時期”,那一種奴性,該是廣泛的“國民性”吧! 但是,奴性中的神性,卻如影随形,神采自現。

    如果說,曹公借警幻仙姑為秦可卿“寫神”,借尤氏為秦可卿“寫形”,那麼,書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香菱,則是為秦可卿“寫影”。

     香菱是處于奴隸地位的秦可卿,秦可卿是處于貴族地位的香菱。

    書中曾借他人之口,暗點香菱即為可卿。

    周瑞家的說:“倒好個模樣,竟有些像咱們東府裡蓉大奶奶的品格兒。

    ”(第五回)香菱從小被拐賣,被搶,被迫做侍妾,不知父母為誰。

    面對薛蟠之殘暴,夏金桂之刁潑,她處之坦然,麻木于自己的奴才生活,生于不幸之中卻沒有對不幸的不滿和反抗。

    這是奴性,是極端的奴性。

     然而,奴性與神性竟然結合得如此完美:香菱身處奴才地位,心靈卻屬于另一個世界。

    學詩,書寫着她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生活,一片天真爛漫,将身心融會在天地萬物之中。

    說什麼苦?道什麼悲?在香菱眼中:“不獨菱角花,就連荷葉蓮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

    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靜日靜夜或清早半夜細領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兒都好聞呢。

    就連菱角、雞頭、葦葉、蘆根得了風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第八十回)。

    誰說香菱麻木!她對大自然之神韻,該是領略得洞微燭幽吧! 此中禅意君知否? 擔水砍柴,無非是禅; 殺豬宰牛,無非是禅; 挨打受罵,無非是禅。

     禅者何意?便是身處大千,光怪陸離;内心深處,卻被一片追求真、善、美的靈光所充滿,所籠罩,所陶醉。

     這就是香菱,是對秦可卿的一種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