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派紅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曆史經驗教訓(1)

關燈
實依據?但如果否定陳炳良這段話的方法,則勢必也要否定自己書中的方法,因為他自己書中使用的方法跟陳炳良這段話中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表面上看似有理實則是牽強附會的索隐派的方法。

    總之,無論是持肯定态度或持否定态度,都難以使自己運用索隐方法論證《紅樓夢》具有反清複明思想的做法得以自圓其說。

    面對這一兩難的情況,潘先生便回避正面回答是否同意陳炳良這段話的說法,而是就《紅樓夢》應否運用這種索隐方法的問題發表與陳氏相反的意見。

    在陳氏看來,既然這種方法純屬主觀猜測,自不應以此研究《紅樓夢》;而潘氏在《〈近年的紅學述評〉商榷》一文中則說,問題是在于應該不應該運用這種方法,“我們研究《紅樓夢》,如果應該用這種索隐辦法去解決問題,就不當因難而退”。

     陳炳良文中還就潘重規認為曹雪芹不是《紅樓夢》原作者的說法提出一些問題質疑,如問:“如果曹雪芹不是作者,那麼永忠和明義的詩,脂硯齋‘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那句話和許多‘曹雪芹作者’的記錄,我們怎樣去解釋呢?”“如果曹雪芹不是作者,那麼别人為什麼要‘嫁禍’給他呢?如果作者是避免文字獄,為什麼修訂者要提到曹雪芹的名字,難道他不知道文字獄可以株連很廣的嗎?”關于前一個問題,潘重規回答說:“誤會曹雪芹乃《紅樓夢》的原作者,是由脂硯齋、畸笏一班和曹雪芹同時的紅迷引起的。

    他們沉醉在《紅樓夢》文學的魅力中,他們在批語中對隐名的原作者,和執筆增删的曹雪芹,都漫無分别的稱他們為作者。

    批書人對原作者表現極度的崇拜;而對密友曹雪芹則表現得非常親昵。

    ”至于何以要由曹雪芹來增删,潘說:“或許是雪芹詩筆比這班批書朋友較強,或許《紅樓夢》的底本是曹家的藏書,《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可能是曹家傳抄出來的。

    ”“《紅樓夢》本書,另有隐名的原作者;曹雪芹隻是增删補訂的執筆人。

    脂硯齋在評語中一律都稱之為作者,這便是曹雪芹變成為《紅樓夢》作者的由來。

    ‘永忠、明義的詩’和‘許多曹雪芹是作者的記錄’,都是受脂評影響而産生的。

    ”(着重點引者所加)關于後一個問題,潘重規回答說:“脂硯齋批語中說曹雪芹是作者,但脂硯齋并不知道《紅樓夢》是反清複明的隐書,所以談不到‘嫁禍’,因為他們并未感到有‘禍’可‘嫁’。

    ” 從上述情況可以知道,内地紅學界後來關于《紅樓夢》著作權問題,關于脂本後出以及永忠、明義等記述是接受脂評影響而産生等不同看法的論争,可以說直接間接地與20世紀70年代港台的讨論有關。

    問題早就提出來了,後來的論争隻不過是問題的進一步展開,規模和影響更大,論争也更為尖銳、激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