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宗教
關燈
小
中
大
的。
于大多數人,地獄是夠好的了。
隻要他們品行不太壞,他們可以預期一連串無限的,大緻相同的人生,在這裡頭他們實踐前緣,無心中又種下未來的緣分、結冤、解冤——因與果密密編織起來如同蔑席,看看頭暈。
中國人特别愛悅人生的這一面——一喜歡就不放手,他們脾氣向來如此。
電影《萬世流芳》編成了京戲;《秋海棠》的小說編成話劇、紹興戲、滑稽戲、彈詞、申曲,同一批觀衆忠心地去看了又看。
中國樂曲,題目不論是《平沙落雁》還是《漢宮秋》,永遠把一個調子重複又重複,平心靜氣咀嚼回味,沒有高潮,沒有完——完了之後又開始,這次用另一個曲牌名。
中國人的“壞” 十七世紀羅馬派到中國來的神父吃驚地觀察到天朝道德水準之高,沒有宗教而有如此普及的道德紀律,他們再也想不通。
然而初戀樣的金閃閃的憧憬終于褪色;大隊跟進來的洋商接觸到的中國人似乎全都是鬼鬼崇崇、毫無骨氣的騙子。
中國人到底是不是像初見面時看上去那麼好呢?中國人笑嘻嘻說:“這孩子真壞”,是誇獎他的聰明,“忠厚乃無用之别名”。
可同時中國人又惟恐自己的孩子太機靈,鋒芒太露是危險的,呆人有呆福。
不傻也得裝傻。
一般人往往特别重視他們所缺乏的——聽說《舊約》時代的猶太民族宗教感的早熟,就是因為他們天性好淫。
像中國人是天生地貪小,愛占便宜,因而有“戒之在得”的反應,反倒獎勵癡呆了。
中國人并非假道學,他們認真相信性善論,一切反社會的,自私的本能都不算本能。
這樣武斷的分類,旋之于德育,倒很有效,因為誰都不願意你講他反常。
然而要把自己去适合過高的人性的标準,究竟麻煩,因此中國人時常抱怨“做人難”。
“做”字是創造、摹拟、扮演,裡面有吃力的感覺。
努力的結果,中國人到底發展成為較西方人有道德的民族了。
中國人是最糟的公民,但是從這一方面去判斷中國人是不公平的——他們始終沒有過多少政治生活的經驗。
在家庭裡,在朋友之間,他們永遠是非常的關切,克已。
最小的一件事,也須要經過道德上的考慮。
很少人活得到有任性的權利的高年。
因為這種心理教育的深入,分析中國人的行為,很難辯認什麼是訓練,什麼是本性。
夏天施送痧藥水的捐款,沒有人敢吞沒,然而石菩薩的頭,一個個給砍下來拿去賣給外國人,卻不算一回事。
對于無智識的群衆,抽象的道德觀念竟比具體的偶像崇拜有力,是頗為特殊的現象。
孔教為不求甚解的讀書人安排好了一切,但是好奇心重的愚民不由地要向宇宙的秘密裡窺探窺探。
本土的,舶來的傳說的碎片被系統化、人情化之後,孔教的制裁就伸展到中國人的幻想最遼闊的邊疆。
這宗教雖然不成體統,全虧它給了孔教一點顔色與體質。
中國的超自然的世界是荒蕪蒼白的,對照之下,更顯出了人生的豐富與自足。
外教在中國 天主教的上帝,聖母,耶稣,中國人很容易懂得他們的血統關系與統治權,而聖母更有一種遼遠的豔異,比本地的神多點吸引力。
但是由于她的黃頭發,究竟有些隔膜,雖然有聖誕卡片試着為她穿上中國古裝,黃頭發上罩了披風,還是不行。
并且在這三位之下還有許多小聖。
各有各的難記的名字、曆史背景、特點與事迹。
用一群神來代替另一群,還是用虛無或是單獨的一個神來代替,比較容易。
所以天主教在中國,雖然組織精嚴,仍然敵不過基督教。
基督教的神與信徒發生個人關系,而且是愛的關系。
中國的神向來公事公辦,談不到愛。
你前生犯的罪,今生茫然不知的,他也要你負責。
天罰的執行有時候是刁惡的騙局。
譬如像那七個女婿中的一個,夢見七個人被紅繩拴在一起,疑心是兇兆,從此見了他的連襟就躲開。
惡作劇的親戚偏逼着你們在一間房裡吃酒,把門鎖了。
屋子失火,七個女婿一齊燒死。
原來這夢是神特地遣來引誘他的。
現代中國電影與文學表現肯定的善的時候,這善永遠帶有基督教傳教師的氣氛,可見基督教對于中國生活的影響。
模範中國人鎮靜地微笑着,勇敢地愉快着,穿着二年前的時裝,稱太太為師母,女的結絨線,孩子在鋼琴上彈奏《一百零一隻最好的歌》。
女作家們很快就抓到了禮拜堂晚鐘與跪在床前做禱告的抒情的美。
流行雜志上小說裡常常有個女主角建立孤兒院來紀念她過去的愛人。
這些故事該是有興趣的,因為它們代表了一般受過教育的妻與母親的靈的飛翔。
教會學校的學生,正在容易受影響的年齡,慣于把贊美詩與教堂和莊嚴、紀律、青春的理想聯結在一起,這态度可以一直保持到成年之後,即使他們始終沒受洗禮。
年青的革命者仇視着固有的宗教,倒不反對基督教,因為跟着它來的是醫院、化學實驗室。
《人海慈航》影片裡有一夫一妻,丈夫在交易所裡浪擲錢财精力,而妻子做醫生為人群服務,空下來還陪着小孩喜孜孜在地窖裡從事化學試驗。
《人海慈航》是唯一的一出中國電影,這樣不斷地賢德下去,賢德到二十分鐘以上。
普通電影裡的善隻是匆匆一瞥,當作黑暗面的對照。
在古中國,一切肯定的善都是從人的關系裡得來的。
孔教政府的最高理想不過是足夠的食糧與治安,使親情友誼得以和諧地發揮下去。
近代的中國人突然悟到家庭是封建餘孽,父親是專制魔王,母親是好意的傻子,時髦的妻是玩物,鄉氣的妻是祭桌上的肉。
一切基本關系經過這許多攻擊,中國人像西方人一樣地變得局促多疑了。
而這對于中國人是格外痛苦的,因為他們除了人的關系之外沒有别的信仰。
所以也難怪現代的中國人描寫善的時候如此感到困難。
小說戲劇做到男女主角出了迷津,走向光明去,即刻就完了——任是批評家怎樣鞭笞責罵,也不得不完。
因為生活
于大多數人,地獄是夠好的了。
隻要他們品行不太壞,他們可以預期一連串無限的,大緻相同的人生,在這裡頭他們實踐前緣,無心中又種下未來的緣分、結冤、解冤——因與果密密編織起來如同蔑席,看看頭暈。
中國人特别愛悅人生的這一面——一喜歡就不放手,他們脾氣向來如此。
電影《萬世流芳》編成了京戲;《秋海棠》的小說編成話劇、紹興戲、滑稽戲、彈詞、申曲,同一批觀衆忠心地去看了又看。
中國樂曲,題目不論是《平沙落雁》還是《漢宮秋》,永遠把一個調子重複又重複,平心靜氣咀嚼回味,沒有高潮,沒有完——完了之後又開始,這次用另一個曲牌名。
中國人的“壞” 十七世紀羅馬派到中國來的神父吃驚地觀察到天朝道德水準之高,沒有宗教而有如此普及的道德紀律,他們再也想不通。
然而初戀樣的金閃閃的憧憬終于褪色;大隊跟進來的洋商接觸到的中國人似乎全都是鬼鬼崇崇、毫無骨氣的騙子。
中國人到底是不是像初見面時看上去那麼好呢?中國人笑嘻嘻說:“這孩子真壞”,是誇獎他的聰明,“忠厚乃無用之别名”。
可同時中國人又惟恐自己的孩子太機靈,鋒芒太露是危險的,呆人有呆福。
不傻也得裝傻。
一般人往往特别重視他們所缺乏的——聽說《舊約》時代的猶太民族宗教感的早熟,就是因為他們天性好淫。
像中國人是天生地貪小,愛占便宜,因而有“戒之在得”的反應,反倒獎勵癡呆了。
中國人并非假道學,他們認真相信性善論,一切反社會的,自私的本能都不算本能。
這樣武斷的分類,旋之于德育,倒很有效,因為誰都不願意你講他反常。
然而要把自己去适合過高的人性的标準,究竟麻煩,因此中國人時常抱怨“做人難”。
“做”字是創造、摹拟、扮演,裡面有吃力的感覺。
努力的結果,中國人到底發展成為較西方人有道德的民族了。
中國人是最糟的公民,但是從這一方面去判斷中國人是不公平的——他們始終沒有過多少政治生活的經驗。
在家庭裡,在朋友之間,他們永遠是非常的關切,克已。
最小的一件事,也須要經過道德上的考慮。
很少人活得到有任性的權利的高年。
因為這種心理教育的深入,分析中國人的行為,很難辯認什麼是訓練,什麼是本性。
夏天施送痧藥水的捐款,沒有人敢吞沒,然而石菩薩的頭,一個個給砍下來拿去賣給外國人,卻不算一回事。
對于無智識的群衆,抽象的道德觀念竟比具體的偶像崇拜有力,是頗為特殊的現象。
孔教為不求甚解的讀書人安排好了一切,但是好奇心重的愚民不由地要向宇宙的秘密裡窺探窺探。
本土的,舶來的傳說的碎片被系統化、人情化之後,孔教的制裁就伸展到中國人的幻想最遼闊的邊疆。
這宗教雖然不成體統,全虧它給了孔教一點顔色與體質。
中國的超自然的世界是荒蕪蒼白的,對照之下,更顯出了人生的豐富與自足。
外教在中國 天主教的上帝,聖母,耶稣,中國人很容易懂得他們的血統關系與統治權,而聖母更有一種遼遠的豔異,比本地的神多點吸引力。
但是由于她的黃頭發,究竟有些隔膜,雖然有聖誕卡片試着為她穿上中國古裝,黃頭發上罩了披風,還是不行。
并且在這三位之下還有許多小聖。
各有各的難記的名字、曆史背景、特點與事迹。
用一群神來代替另一群,還是用虛無或是單獨的一個神來代替,比較容易。
所以天主教在中國,雖然組織精嚴,仍然敵不過基督教。
基督教的神與信徒發生個人關系,而且是愛的關系。
中國的神向來公事公辦,談不到愛。
你前生犯的罪,今生茫然不知的,他也要你負責。
天罰的執行有時候是刁惡的騙局。
譬如像那七個女婿中的一個,夢見七個人被紅繩拴在一起,疑心是兇兆,從此見了他的連襟就躲開。
惡作劇的親戚偏逼着你們在一間房裡吃酒,把門鎖了。
屋子失火,七個女婿一齊燒死。
原來這夢是神特地遣來引誘他的。
現代中國電影與文學表現肯定的善的時候,這善永遠帶有基督教傳教師的氣氛,可見基督教對于中國生活的影響。
模範中國人鎮靜地微笑着,勇敢地愉快着,穿着二年前的時裝,稱太太為師母,女的結絨線,孩子在鋼琴上彈奏《一百零一隻最好的歌》。
女作家們很快就抓到了禮拜堂晚鐘與跪在床前做禱告的抒情的美。
流行雜志上小說裡常常有個女主角建立孤兒院來紀念她過去的愛人。
這些故事該是有興趣的,因為它們代表了一般受過教育的妻與母親的靈的飛翔。
教會學校的學生,正在容易受影響的年齡,慣于把贊美詩與教堂和莊嚴、紀律、青春的理想聯結在一起,這态度可以一直保持到成年之後,即使他們始終沒受洗禮。
年青的革命者仇視着固有的宗教,倒不反對基督教,因為跟着它來的是醫院、化學實驗室。
《人海慈航》影片裡有一夫一妻,丈夫在交易所裡浪擲錢财精力,而妻子做醫生為人群服務,空下來還陪着小孩喜孜孜在地窖裡從事化學試驗。
《人海慈航》是唯一的一出中國電影,這樣不斷地賢德下去,賢德到二十分鐘以上。
普通電影裡的善隻是匆匆一瞥,當作黑暗面的對照。
在古中國,一切肯定的善都是從人的關系裡得來的。
孔教政府的最高理想不過是足夠的食糧與治安,使親情友誼得以和諧地發揮下去。
近代的中國人突然悟到家庭是封建餘孽,父親是專制魔王,母親是好意的傻子,時髦的妻是玩物,鄉氣的妻是祭桌上的肉。
一切基本關系經過這許多攻擊,中國人像西方人一樣地變得局促多疑了。
而這對于中國人是格外痛苦的,因為他們除了人的關系之外沒有别的信仰。
所以也難怪現代的中國人描寫善的時候如此感到困難。
小說戲劇做到男女主角出了迷津,走向光明去,即刻就完了——任是批評家怎樣鞭笞責罵,也不得不完。
因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