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化的發展

關燈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在廣大群衆看來,脫脫主持的“開河”、“變鈔”,是元末農民起義的導火線。

    在一首《醉太平小令》說“開河變鈔禍根源”;另一首詩則說:“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

    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①。

    民歌也是起義軍用來動員群衆的工具。

    衆所周知的“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就是韓山童、劉福通等農民領袖散布的。

    起義爆發後,人民群衆則通過民歌來表達他們對起義軍的熱愛。

    至正十五年(1356)松江流行的一首民歌極其生動地描繪了起義軍占領松江時人民群衆歡欣鼓舞的心情: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②書畫元代沒有畫院,畫家多是士人,因而擺脫了南宋畫院形式主義的習氣,逐漸形成寫意的畫風。

    寫意,這是畫家通過自己的作品來抒寫孤傲清高的情趣。

    開一代風氣的大畫家趙孟頫就主張“不求形似”③。

    元末畫家倪瓒在自題畫墨竹中說:“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複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④這種寫胸中逸氣而不求形似的風格,正是元代繪畫的特征。

    趙孟頫是元代書畫的巨匠。

    元代陶宗儀稱:“孟頫以書法稱雄一世,畫入神品。

    ”⑤他提倡人物畫要繼承唐人技法,山水畫要學五代人董源、巨然。

    他作畫精于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并以書法筆調寫竹,用“飛石”法畫①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上《談薮篇》。

     ②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七《譏伯顔太師》。

     ③黃溥:《閑中古今錄》。

     ①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上《談薮篇》。

     ②陶宗儀:《辍耕錄》卷九《松江官号》。

     ③湯垕:《畫鑒》,引趙孟頫《〈人馬圖〉跋》。

     ④倪瓒:《跋畫竹》,《清宓閣全集》卷九。

     ⑤陶宗儀:《辍耕錄》卷七《趙魏公書畫》。

     石,自成清腴華潤的風格。

    他的書法用筆圓轉流美,骨力秀勁,世稱“趙體”,“篆、籀、分、錄、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史·趙孟頫傳》)。

    他的書畫對當時和後世影響很大。

     回回人高克恭也是元代負有盛名的畫家。

    他學畫“始師二米(米芾、米友仁),後學董源、李成,墨竹學黃華,大有思緻。

    怪石噴浪,灘頭水口,洪瑣潑染,作者鮮及”①。

    時人将他與趙孟頫并提,有“近代丹青誰最豪,南有趙魏北有高”②之說。

     在趙孟頫、高克恭之後,黃公望、吳鎮、倪瓒、王蒙稱“元四家”。

    黃公望善畫山水,設色以淺绛居多,氣勢雄偉。

    吳鎮善畫山水竹木,筆力勁爽,墨氣淋漓,能畫出山川林木峥嵘郁茂景氣。

    倪瓒之畫常有很多題跋,抒發畫家的胸中逸氣。

    王蒙為趙孟頫之甥,山水畫融各家之長而獨創一格。

    此外,錢選善人物花鳥,任仁發善人物鞍馬,王冕善梅竹,著有《梅譜》一卷。

    書法與趙孟頫齊名的是康裡人巎巎,“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牍片紙,人争寶之,不翅金玉”(《元史·巎巎傳》)。

    畏兀兒人邊魯、的顔不花,回回人丁野夫、薩都剌亦善畫。

    畏兀兒貫雲石、邊魯、沙剌班、盛熙明善書法,盛熙明有《書法考》八卷;回回人瞻思、賽景初,欽察人泰不華善書法。

     元代壁畫藝術成就很高。

    除敦煌安西榆林窟保存有元代壁畫外,北方許多古寺裡還留有不少遺迹。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明應王殿元代雜劇演出壁畫,為人們提供了十分生動的雜劇演出情況和舞台設計、服飾等珍貴資料。

    山西永濟縣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和世界繪畫史上罕見的巨制,其中三清殿《朝元圖》一套朝谒道教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壁畫,全部構圖計人物286個,每一人像高達2米以上,在形象造型和構圖設計上都達到了相當卓越的水平,勾線勁緊有力而又宛轉自如,流動飄蕩而又嚴謹含蓄,繪畫技法極為精湛成熟。

     ①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五。

     ②張羽:《臨房山小幅感而作》,《靜居集》卷三。

     第三節 史學《元朝秘史》的修撰 《元朝秘史》蒙文名《忙豁侖·紐察·脫蔔察安》(Mongqol-unNihuchaTobchiyan,即蒙古秘史)。

    它是蒙古族的第一部曆史、文學巨著。

    原文是畏兀兒體蒙古文,作者佚名。

    書後說“鼠兒年七月..寫畢”,從書中内容看,當成書于十三世紀中期。

     《元朝秘史》根據古代蒙古族的民間世代傳說,生動地記載了蒙古族的起源、成吉思汗先世譜系、蒙古社會生活、階級狀況,突出描寫了成吉思汗早年的艱難經曆和在逆境中的奮鬥、蒙古國家的建立及其南侵西征的過程,以及窩闊台汗繼位後的事迹。

    内容涉及到當時蒙古的社會生産力、生産關系、社會組織、政治軍事制度、部落戰争、社會意識等各個方面,是研究早期蒙古曆史、文學最重要的典籍。

     “脫蔔察安”(又譯“脫蔔赤顔”)是藏于宮廷的“秘文”,“非可令外人傳者”(《元史·虞集傳》)。

    到元世祖時始立翰林學士院兼國史院,負責修撰各朝實錄,而“脫蔔察安”的修撰可能更為機密,且窩闊台汗之後仍有續修。

    文宗時曾召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笃彌實将所謂妥歡貼睦爾非明宗之子事“書其事于《脫蔔赤顔》”(《元史·虞集傳》),至順三年(1332)五月,又“命朵末續為《蒙古脫蔔赤顔》一書,置之奎章閣”(《元史·文宗紀五》)。

    現存的《元朝秘史》是明初四夷館的漢文本,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傍注漢譯,并分段作了節譯,題名《元朝秘史》。

    漢譯部分隻是《脫蔔察安》的一部分。

    《脫蔔察安》原文早已散失。

     遼、金、宋三史的纂修世祖中統二年(1261),王鹗請修遼、金二史,世祖命左丞相耶律鑄、平章政事王文統監修,後又诏史天澤監修。

    南宋亡後,又令史臣通修三史。

    仁宗延祐年間也曾诏修三史。

    但終因義例未定,一直未能定稿完成。

     順帝至正三年(1343),命中書右丞相脫脫修三史,任三史都總裁,鐵木兒塔識、太平、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遼史》總裁官,鐵木兒塔識、太平、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為《金史》、《宋史》總裁官。

    是年三月三史同時起修,四年三月完成《遼史》,四年十一月完成《金史》、五年十月完成《宋史》。

     三史是各族史學家共同勞動的結晶。

    都總裁脫脫雖未親自寫史,但他在組織寫作班子、撥江南原南宋學田作修史經費、确定三史各為正統的原則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元朝建立後,遼、金、宋三史誰為“正統”問題一直争論不休,有的主張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史;有的主張以宋為世紀,遼、金作載記;又有人主張宋、金都不是正統。

    “脫脫獨斷曰:&lsquo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号。

    &rsquo議者遂息。

    ”(權衡《庚申外史》)這一決定确定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