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化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其中不忽木之詞,朱權評為如“閑雲出岫”,馬九臯之詞如“松陰鳴鶴”。
而貫雲石尤以散曲聞名,《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收其作品甚多,其号酸齋,與号甜齋的曲家徐再思齊名。
後人将他們的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
朱權評其詞如“天馬脫羁”,姚桐壽稱其“所制樂府散套,駿逸為當行之冠,即歌聲高引,可徹雲漢”(姚桐壽《樂郊私語》)。
二、戲劇元代戲劇包括雜劇和南戲兩大系統。
①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論》。
雜劇是我國曆代歌舞藝術、講唱伎藝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新的戲曲形式。
我國戲劇産生于唐代。
自宋開始,一些大城市就曾建立勾欄、瓦舍,許多民間藝人在裡面進行說唱表演。
金中都的院本,就是宋代市民文學的繼承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元雜劇把歌曲、賓白、舞蹈動作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的戲劇藝術。
它以(唱)為主,唱詞由同一宮調的套曲組成,句尾入韻,并有科(動作)、白(念白)相配合表述劇情。
每一出劇通常分為四折,劇前或兩折之間可加“楔子”。
演出時由一個演員(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員隻作配合的科白。
雜劇初盛于山西、河北,大都(今北京)是前期雜劇創作和演出的中心。
玉京書會等是大都創作劇本和唱本的團體。
據《錄鬼簿》、《錄鬼簿續編》、《太和正音譜》等書記載,元代雜劇作家約有二百多人,劇目六百餘種,現在一百五十餘種。
最著名的劇作家是關漢卿,他被譽為“編修師首”、“雜劇班頭”,自稱“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通五音,六音滑熟”(關漢卿《石伏志》)。
明代臧懋循在《元曲選序》中說他“躬戰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
他共創作了63個雜劇劇本,現存曲目俱全的12個,科目殘阙的3個。
其中《窦娥冤》、《單刀會》、《拜月亭》等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王實甫的《西廂記》,《錄鬼簿》中稱之為“天下奪魁”。
馬緻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都是這個時代的名劇。
關、馬、鄭、白,明代以後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還湧現了不少成就卓著的少數民族雜劇家,女真人李直夫(蒲察李五)編有《虎頭牌》等12種,蒙古人楊讷編有《劉行首》等18種,回回人丁野夫編有《賞西湖》等5種。
也有反映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劇本,如吳昌齡等編有《老回回探狐洞》等多種。
著名雜劇演員有朱簾秀等,回回女演員米裡哈歌喉清婉,亦負盛名。
南戲又稱“戲文”,原是浙江溫州一帶的地方劇,宋徽宗宣和年間開始流行,到南宋時已很興盛。
明祝允明說:“南戲出于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
”(祝允明《猥談》)入元後,“南戲”被當作“亡國之音”而遭受歧視。
元中期後,由于雜劇轉衰,南戲得到發展。
南戲也由唱詞和科诨組成。
唱詞多采自宋詞和裡巷歌謠,其曲調除民間曲調外,還有大曲、曲破、佛曲、舞隊、影戲、鼓闆、唱賺等,但不限宮調,不限折數,一劇演唱也不限一人,比較自由靈活。
同時,它的聲腔也有了發展,“腔有數樣,紛纭不類。
各方風氣所限,有昆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
昆山腔是元末形成的,“善發南曲之奧”的昆山人顧堅起了很大作用(魏良輔《南詞引正》)。
海鹽腔的首創者是畏兀兒人貫雲石,“今世俗所謂海鹽腔,實發于貫酸齋,源流遠矣”①。
現存宋元南戲劇本殘本十餘種,見于記載的存目約170種。
南戲作家也①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一。
有書會,如溫州有九山書會,平江(今蘇州)有敬先書會、九山書會等,杭州有古杭書會等。
高則誠的《琵琶記》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荊钗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被稱為“四大傳奇”。
詩詞和民歌元代詩詞。
後人評論說:“元詩尤繁富觀,諸作者多宗溫(庭筠)、李(商隐),間學長吉(李賀),其病為纖濃,為繁缛。
”“元詩矯宋流弊,而失于多學晚唐,..然其佳者則婉轉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麗,慮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韻遠而不失之徑直”①。
元初詩壇,北方以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等為代表,風格淳樸;南方如方回,宗江西詩法,戴表元力主變宋代靜細清新句法。
元代中期進入了元詩的繁榮時期。
“大德延祐間,松雪(趙孟頫之号) 爾雅風流,實為倡始”②。
繼而虞集、楊載、範亨、揭傒斯,号稱“詩歌四大家”。
他們的作品講究典雅清麗,内容多為應酬閑逸之作,比較空泛。
這一時期,回回人馬九臯、薩都剌的詩頗負盛名。
尤其是薩都剌的詩,敢于觸及時事,表露自己内心的愛憎,如南坡之變、天曆之戰、明宗暴卒、黃河決堤、農民起義等等,均有詩篇反映,《鬻女謠》、《江南怨》、《征婦怨》等深刻暴露了官府的腐敗和民衆的苦況。
薩都剌的現實主義詩風為元代詩壇帶來了新的風氣,其後出現了許多現實主義的詩人和作品。
薩都剌亦善詞,他的兩首寄調《滿江紅》的詞&mdash&mdash《登石頭城》和《金陵懷古》就是豪邁而帶感慨,抒情而又寫景的好作品。
元朝後期的詩壇以楊維桢最著名,其詩号稱“鐵崖體”,其七古歌行追求新異,竹枝詞清新通俗。
作品中不乏現實主義作品,如反映鹽民悲慘生活和揭露鹽商驕奢淫逸的《鹽商行》等,又有諷刺張士誠一夥新生地主分子的不少詩篇。
王冕的詩也有不少揭露元末社會矛盾的,如《傷亭戶》、《江南婦》等。
哈剌魯人乃賢、回回人丁鶴年等也有許多很好的詩篇。
民歌。
元代民歌豐富多彩,流傳至今的有一百多首。
民歌的作者大多沒有留下姓氏,但他們仇視封建壓迫的心情十分強烈,對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卻加以同情和贊頌。
元代勞動人民創作的民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财富。
貪官污吏是人民最直接的掠奪者和壓迫者。
元代民歌中相當一部分是諷刺貪官污吏的。
按元朝慣例,廉訪司官員巡視州縣時用金鼓迎送,其音節是二聲鼓一聲鑼;起解殺人盜也用金鼓,其音節是一聲鼓一聲鑼。
由于官吏“贓污狼藉”,在老白姓看來官與盜一個樣。
有民歌雲: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①顧奎光:《元詩選序》,《元詩選》卷首。
②陶瀚、陶玉禾:《元詩總論》,《元詩選》卷首。
金鼓看來都一樣,迎人與賊不争多。
有些民歌把矛頭直指當時的最高當權者。
後至元初“太師丞相伯顔專權蠹政,貪惡無比”。
其侄脫脫發動政變,将伯顔貶到南恩州(今廣東陽江),途至南昌卒,寄棺驿舍,有人題詩于壁雲: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鬥邊。
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将些子到黃泉。
脫脫上台後,力圖通過“更化”政策挽救時局,但社會矛盾已無法緩和,農民起義即将爆發。
浙江溫台地區流行一首民謠稱: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而貫雲石尤以散曲聞名,《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收其作品甚多,其号酸齋,與号甜齋的曲家徐再思齊名。
後人将他們的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
朱權評其詞如“天馬脫羁”,姚桐壽稱其“所制樂府散套,駿逸為當行之冠,即歌聲高引,可徹雲漢”(姚桐壽《樂郊私語》)。
二、戲劇元代戲劇包括雜劇和南戲兩大系統。
①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論》。
雜劇是我國曆代歌舞藝術、講唱伎藝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新的戲曲形式。
我國戲劇産生于唐代。
自宋開始,一些大城市就曾建立勾欄、瓦舍,許多民間藝人在裡面進行說唱表演。
金中都的院本,就是宋代市民文學的繼承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元雜劇把歌曲、賓白、舞蹈動作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的戲劇藝術。
它以(唱)為主,唱詞由同一宮調的套曲組成,句尾入韻,并有科(動作)、白(念白)相配合表述劇情。
每一出劇通常分為四折,劇前或兩折之間可加“楔子”。
演出時由一個演員(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員隻作配合的科白。
雜劇初盛于山西、河北,大都(今北京)是前期雜劇創作和演出的中心。
玉京書會等是大都創作劇本和唱本的團體。
據《錄鬼簿》、《錄鬼簿續編》、《太和正音譜》等書記載,元代雜劇作家約有二百多人,劇目六百餘種,現在一百五十餘種。
最著名的劇作家是關漢卿,他被譽為“編修師首”、“雜劇班頭”,自稱“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通五音,六音滑熟”(關漢卿《石伏志》)。
明代臧懋循在《元曲選序》中說他“躬戰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
他共創作了63個雜劇劇本,現存曲目俱全的12個,科目殘阙的3個。
其中《窦娥冤》、《單刀會》、《拜月亭》等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王實甫的《西廂記》,《錄鬼簿》中稱之為“天下奪魁”。
馬緻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都是這個時代的名劇。
關、馬、鄭、白,明代以後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還湧現了不少成就卓著的少數民族雜劇家,女真人李直夫(蒲察李五)編有《虎頭牌》等12種,蒙古人楊讷編有《劉行首》等18種,回回人丁野夫編有《賞西湖》等5種。
也有反映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劇本,如吳昌齡等編有《老回回探狐洞》等多種。
著名雜劇演員有朱簾秀等,回回女演員米裡哈歌喉清婉,亦負盛名。
南戲又稱“戲文”,原是浙江溫州一帶的地方劇,宋徽宗宣和年間開始流行,到南宋時已很興盛。
明祝允明說:“南戲出于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
”(祝允明《猥談》)入元後,“南戲”被當作“亡國之音”而遭受歧視。
元中期後,由于雜劇轉衰,南戲得到發展。
南戲也由唱詞和科诨組成。
唱詞多采自宋詞和裡巷歌謠,其曲調除民間曲調外,還有大曲、曲破、佛曲、舞隊、影戲、鼓闆、唱賺等,但不限宮調,不限折數,一劇演唱也不限一人,比較自由靈活。
同時,它的聲腔也有了發展,“腔有數樣,紛纭不類。
各方風氣所限,有昆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
昆山腔是元末形成的,“善發南曲之奧”的昆山人顧堅起了很大作用(魏良輔《南詞引正》)。
海鹽腔的首創者是畏兀兒人貫雲石,“今世俗所謂海鹽腔,實發于貫酸齋,源流遠矣”①。
現存宋元南戲劇本殘本十餘種,見于記載的存目約170種。
南戲作家也①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一。
有書會,如溫州有九山書會,平江(今蘇州)有敬先書會、九山書會等,杭州有古杭書會等。
高則誠的《琵琶記》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荊钗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被稱為“四大傳奇”。
詩詞和民歌元代詩詞。
後人評論說:“元詩尤繁富觀,諸作者多宗溫(庭筠)、李(商隐),間學長吉(李賀),其病為纖濃,為繁缛。
”“元詩矯宋流弊,而失于多學晚唐,..然其佳者則婉轉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麗,慮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韻遠而不失之徑直”①。
元初詩壇,北方以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等為代表,風格淳樸;南方如方回,宗江西詩法,戴表元力主變宋代靜細清新句法。
元代中期進入了元詩的繁榮時期。
“大德延祐間,松雪(趙孟頫之号) 爾雅風流,實為倡始”②。
繼而虞集、楊載、範亨、揭傒斯,号稱“詩歌四大家”。
他們的作品講究典雅清麗,内容多為應酬閑逸之作,比較空泛。
這一時期,回回人馬九臯、薩都剌的詩頗負盛名。
尤其是薩都剌的詩,敢于觸及時事,表露自己内心的愛憎,如南坡之變、天曆之戰、明宗暴卒、黃河決堤、農民起義等等,均有詩篇反映,《鬻女謠》、《江南怨》、《征婦怨》等深刻暴露了官府的腐敗和民衆的苦況。
薩都剌的現實主義詩風為元代詩壇帶來了新的風氣,其後出現了許多現實主義的詩人和作品。
薩都剌亦善詞,他的兩首寄調《滿江紅》的詞&mdash&mdash《登石頭城》和《金陵懷古》就是豪邁而帶感慨,抒情而又寫景的好作品。
元朝後期的詩壇以楊維桢最著名,其詩号稱“鐵崖體”,其七古歌行追求新異,竹枝詞清新通俗。
作品中不乏現實主義作品,如反映鹽民悲慘生活和揭露鹽商驕奢淫逸的《鹽商行》等,又有諷刺張士誠一夥新生地主分子的不少詩篇。
王冕的詩也有不少揭露元末社會矛盾的,如《傷亭戶》、《江南婦》等。
哈剌魯人乃賢、回回人丁鶴年等也有許多很好的詩篇。
民歌。
元代民歌豐富多彩,流傳至今的有一百多首。
民歌的作者大多沒有留下姓氏,但他們仇視封建壓迫的心情十分強烈,對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卻加以同情和贊頌。
元代勞動人民創作的民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财富。
貪官污吏是人民最直接的掠奪者和壓迫者。
元代民歌中相當一部分是諷刺貪官污吏的。
按元朝慣例,廉訪司官員巡視州縣時用金鼓迎送,其音節是二聲鼓一聲鑼;起解殺人盜也用金鼓,其音節是一聲鼓一聲鑼。
由于官吏“贓污狼藉”,在老白姓看來官與盜一個樣。
有民歌雲: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①顧奎光:《元詩選序》,《元詩選》卷首。
②陶瀚、陶玉禾:《元詩總論》,《元詩選》卷首。
金鼓看來都一樣,迎人與賊不争多。
有些民歌把矛頭直指當時的最高當權者。
後至元初“太師丞相伯顔專權蠹政,貪惡無比”。
其侄脫脫發動政變,将伯顔貶到南恩州(今廣東陽江),途至南昌卒,寄棺驿舍,有人題詩于壁雲: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鬥邊。
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将些子到黃泉。
脫脫上台後,力圖通過“更化”政策挽救時局,但社會矛盾已無法緩和,農民起義即将爆發。
浙江溫台地區流行一首民謠稱: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