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化的發展

關燈
談妙語,空談心性,幾與佛道相比。

    劉因認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要返溯六經,這是博與約的關系,不先求六經之博,而先求語、孟之約,是颠倒了關系。

    “世人往往以語、孟為問學之始,而不知語、孟(乃)聖賢之成終者”,“未說聖賢之詳,遽說聖賢之約,不亦背馳乎!”②劉因的返求六經的思想,在當時不失為一種比較清新的思想。

    劉因還認為六經中的一些經就是曆史。

    認為“古無經史之分,詩、書、禮、春秋皆史也。

    因聖人删定筆削,立大經大典,即為經也”③。

    這無異是把儒家一直奉為傳世的經典,貶為普通的曆史記錄,剝落了經典的神聖意義。

    這些言論,對明代的王陽明“經史無異”、李贽“經史相為表裡”,乃至清代章學誠“六經皆史”的觀點,是有一定影響的。

     還應該特别指出的是,理學成為官學始自元代。

    早在趙複北傳理學之時,忽必烈曾在“潛邸”分别召見過趙複、窦默。

    忽必烈“問以治道,默首以三綱五常為對。

    世祖曰:&lsquo人道之端,孰大于此。

    失此,則無以立于世矣&rsquo”(《元史·窦默傳》)。

    許衡等人則以程、朱之書“倡其鄉人,學者寝盛”(《元史·許衡傳》)。

    到仁宗時正式制定科舉條格,“專立德行明經科。

    明經内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解為主”①。

    蘇天爵說:“迨仁廟(仁宗)臨禦,肇興貢舉,網羅俊彥,其程試之法,表章六經。

    至于《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專以..朱子之說為主,定為國是,而曲②鄭士範:《許魯齋先生年譜》。

     ①劉因:《叙學》,《靜修集》卷一。

     ②劉因:《叙學》,《靜修集》卷一。

     ③劉因:《叙學》,《靜修集》卷一。

     ①《通制條格》卷五《學令·科舉》。

     學異說,悉罷黜之。

    ”②由于把朱熹的《四書集注》定為官本,理學成為官學,勢必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讀書、講學之風,上自帝王貴族,下至儒生庶民,崇儒風氣大盛。

    真金太子、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德八剌、文宗圖帖睦爾、順帝妥歡貼睦爾都有較深的儒學修養。

    他們還提倡蒙古、色目貴族子弟研習漢文化。

    元代少數民族中儒家學者甚多,著名的有黨項人高智耀,畏兀兒人廉希憲,康裡人不忽木,欽察人泰不華,回回人伯顔師聖、瞻思,汪古人馬祖常等。

     “異端”思想和無神論思想元代著名“異端”思想家鄧牧(1247&mdash1306),字牧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南宋亡後,他懷着極為悲憤的心情四出漫遊,決心不仕,晚年隐居餘杭大滌山中的洞霄宮。

    他自稱“三教(儒、佛、道)外人”,以表明不列入任何正宗行列。

    他的哲學思想在《伯牙琴》中得到了充分表露。

     鄧牧的宇宙觀與理學不同,他在《伯牙琴·昊天閣記》中說:“太極之動生陽,而靜生陰。

    陽輕清,上為天,日月星辰,雷電風雨麗焉;陰重濁,下為地,丘陵山嶽、川澤江海麗焉。

    陽變陰化,其氣沖和則為人。

    其兩間莫不存主宰者焉。

    ”“主宰者”是誰?鄧牧認為既不是“無極”,也不是“理”,而是“玉皇上帝陛下”。

    他強烈反對元朝之統治,以無情抨擊“君”和“吏”發洩自己的感情。

    他認為皇帝是“以四海之廣,足一夫之用”的最大的掠奪者和剝削者,官吏是“與虎豹蛇虺均為民害”。

    他幻想重新出現“天下無樂乎為君”的堯舜社會,這個社會“君民間相安無事”,“廢有司,去縣令,聽天下自為治亂安危”,“君子道高而愈謙,德尊而愈恭”①。

    既無盜賊,又無戰争,人人自食其力。

    這種虛無飄渺的空想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他對專制主義的批判則孕育着古代民主思想的精華。

     元末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謝應芳,字子蘭,他是一位緻力于破除世俗迷信和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

    所著《辨惑編》共分死生、疾疠、鬼神、祭祀、淫祀、妖怪、巫觋、蔔筮、治喪、擇葬、相法、祿命、方位、時日、異端十五目,這十五項都是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迷信思想和活動,他“引古人事迹及先儒議論,一一條析而辨之”。

    他認為人有病“務求醫藥,不事祈禱”,不要信鬼神,反對淫祀;他反對迷信風俗,對喪葬流行大作佛事、擇葬惑于風水之說,一一指出其弊端,斥巫觋、蔔筮為妖妄,對于相法、祿命、陰陽五行三術,以及方位、時日等忌諱迷信也一概加以反對;至于佛、道宗教,他一概斥之為“異端”,“古之為異端邪說者衆矣,若老莊仙佛之流,自秦漢以來惑世尤甚!”謝應芳生活于十四世紀科學水平不發達的時代,面對宮廷、②蘇天爵:《伊洛淵源錄序》,《滋溪文稿》卷五。

     ①見《伯牙琴》中的《君道》、《吏道》篇。

     民間廣泛的世俗迷信、宗教活動,敢于著書立說,公開鼓吹無神論,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第二節 文學藝術 元曲 元代戲曲藝術有很大發展,元曲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文藝品種之一。

    元曲包括散曲和戲曲(雜劇和南戲),而雜劇以其藝術上的創造性、内容上的現實性,成為這個時代文學藝術的代表。

     一、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數兩種體裁。

    小令源于唐末五代。

    通常以一隻曲子為一首,相當于一首單調的詞,但可以将這隻曲子再重複一遍,也可采用“帶過曲”的方式,即續寫一二個宮調相同而音律銜接的曲調。

    每句用韻,并加襯字,形成腔格固定、表達自由的特色。

    由不同曲牌同一宮調的若幹支小曲聯綴成套,稱為套數或散套。

    散曲共有六宮十一調,共十七宮調:正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黃鐘宮;大石調、小石調、南平調、般涉調、歇指調、商角調、雙調、商調、角調、宮調、越調①。

    散曲曲調來源很廣泛,有來自民間的“裡巷之曲”,又有北方、西域少數民族的“胡夷之曲”。

    明人徐渭雲:“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春,壯偉狠戾。

    武夫上馬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

    ”(徐渭《南詞叙錄》)明人王世貞則雲:“曲者詞之變。

    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者,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王世貞《曲藻序》)可見,元散曲是繼承宋金人詞,吸引民間俗曲和少數民族樂曲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新體文藝。

     元人楊朝英編《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和《陽春白雪》,選錄元人散曲,傳世至今。

    明人朱權編《太和正音譜》,收錄元散曲家187人,另有“詞林英傑”150人,除董解元為金人外,共336人。

    前期曲家有關漢卿、馬緻遠、張養浩、盧摯、王和卿等人,後期曲家有劉緻、張可久、喬吉等人。

    元代少數民族曲家人才輩出,見于記載的有畏兀兒人貫雲石、全子仁,回回人馬九臯(馬昂夫、薛昂夫)、薩都剌、丁野夫、蘭楚芳、賽景初、沐仲易、虎伯恭、王元鼎、阿裡西英、阿裡耀卿、大食惟寅等,康裡人不忽木、金元素、金雲石等,女真人奧敦周卿、王景榆、李直夫等,蒙古人阿魯威、楊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