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北宗藩
關燈
小
中
大
且也說明漢族工匠把中國的制鏡技術帶到這裡,并教會當地工匠掌握了這門技術。
在蒙古西征中,有很多欽察人、阿速人歸附、被俘或為質來到中國。
他們為蒙古貴族牧馬、搗制馬乳,或充當兵卒。
其中少數人起家行伍,爬上統治階層,成為蒙古統治者鎮壓各族人民的工具,在元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長期定居中原、江南的欽察人、阿速人,後來逐漸接受漢族文化,與漢族融為一體;而另一部分則與蒙古族融合在一起了。
元代還有不少斡羅思人被遷至蒙古高原和中原各地。
他們中有的充當工匠、兵丁,有的成為奴仆。
至順元年(1330),元政府下令将這些斡羅思人收聚起來,達萬人之多,組織了一個“宣忠扈衛親軍萬戶府”,在元大都附近撥地100頃,讓他們屯田④。
這樣大量的歐洲人移居中國,在曆史上是空前的。
①柏格羅提:《通商指南》,此據玉爾:《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頁292。
①《金帳汗國興衰史》,漢譯本,頁122。
②《金帳汗國興衰史》,漢譯本,頁122。
③同上書,頁141,及版圖33&mdash34。
④《元史》卷一○○《兵志》;卷三四《文宗紀》三。
第三節 窩闊台汗國 窩闊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
按蒙古人的風俗,諸子成年之後,除了幼子繼承父業以外,其他諸子均從父親那裡獲得一部分财産(蒙古人稱為“忽必”qubi,此言“份子”),各自營生。
窮苦的百姓是這樣,貴為可汗的家族也是這樣。
在成吉思汗分封宗親貴戚時,窩闊台同其兄術赤和察合台一道,從父親那裡得到了一部分土地和軍隊,形成了自己的兀魯思,窩闊台的始封地在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縣一帶)。
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繼承了父位,是為元太宗。
其原有封地葉迷立一帶成為長子貴由的營地,次子闊端封于河西。
窩闊台利用手中的權力,把成吉思汗留給幼子拖雷的一部分軍隊劃歸闊端,引起了拖雷家族的不滿。
1241年窩闊台死去,其子貴由繼承皇位,即元定宗。
貴由死後,皇位為拖雷之子蒙哥奪去,皇位轉入拖雷家族。
蒙哥即位的忽裡台大會受到窩闊台家族的抵制。
闊出之子失烈門與貴由子腦忽等人密謀突襲蒙哥營帳,事洩失敗,受到嚴厲制裁。
失列門、忽察和腦忽被發配中原和高麗充軍;畏兀兒亦都護薩倫的被處死。
窩闊台即皇位時,與會諸王曾立約:皇位永屬他的後嗣。
後來以海都為首的窩闊台系宗王因為這個事件,指責拖雷家族違約奪權,長期與元廷為敵。
蒙哥對其他窩闊台家族的成員加以優待:闊端仍保持其河西封地,其子蒙哥都和窩闊台三皇後乞吉忽帖尼則居于闊端封地之西;窩闊台第六子合丹封于别失八裡;窩闊台第七子滅裡封于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流域;窩闊台第四子哈剌察兒之子脫脫占據其祖父的始封地葉迷立一帶;海都則得到了海押立(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塔爾迪·庫爾幹以東)。
占據窩闊台汗國大斡耳朵的是元定宗貴由之子禾忽,時禾忽年幼,由乃馬真後少娣主斡耳朵。
但這些措施并未能安撫窩闊台家族,海都曾長期扣留蒙哥使臣石天麟。
在中統年的戰亂中,合丹的後裔及海都支持阿裡不哥。
阿裡不哥率兵入西域讨伐背叛他的察合台兀魯思汗阿魯忽時,禾忽與阿魯忽結盟,聯兵抵禦入侵,被阿裡不哥打垮。
海都乘機取而代之,把窩闊台系宗王的力量網羅到自己部下。
阿裡不哥失敗後,海都在欽察汗别兒哥的支持下,與察合台汗國在中亞角逐。
他利用阿魯忽死去,木八剌沙新立之際,控制了包括察合台汗國大斡耳朵附近的阿力麻裡在内的整個忽闡河以東草原;并在欽察汗蒙哥帖木兒的支持下,在忽闡河流域擊敗繼木八剌沙而立的八剌,迫使八剌背叛忽必烈與之結盟,并把勢力伸及阿姆河以北地區。
在東北方,他在占據阿力麻裡以後不久便向忽必烈的軍隊發動進攻,但被擊敗。
八剌入侵伊利汗國失敗後于1271年死去,海都變察合台汗國為附庸,四出擴張。
在東方,與元朝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争,奪取了今天山以南大片土地,并數度侵入漠北,甚至攻取和林;在北方,支持白帳汗國内的分裂勢力;在西方,與伊利汗國磨擦不斷;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駐于哥疾甯之地,瀕臨印度,盛極一時。
大德五年(1301),海都在按台山帖堅古之地與元朝軍隊展開大戰,使元朝軍隊遭受重大損失。
帖堅古山之戰後,海都病勢日重,把兀魯思諸事托附給都哇後不久死去。
都哇違背海都遺願,在海都諸子中選擇了較為懦弱和易于控制的察八兒為窩闊台兀魯思汗,把窩闊台汗國變為自己的附庸,引起了窩闊台家族宗親諸王的分裂。
都哇對反對者各個擊破,使察八兒更加依賴他。
大德七年(1304),都哇與察八兒、明裡帖木兒等諸王協商,決定改變與元朝為敵的政策,以承認元成宗為成吉思汗大位的繼承人為條件,換取元朝承認他們在西北地區立國的合法性。
元成宗立即響應,終于達成了和約。
元成宗、都哇與察八兒共同遣使伊利汗國,向新即位的合兒班答(完者都)诏告和平。
元朝雖然與窩闊台汗國實現了和平,但對察八兒仍存戒心,希望削弱窩闊台汗國。
元成宗采取扶持都哇的政策,慫恿都哇向察八兒掠地,并許諾都哇占有他從窩闊台汗國奪回的土地。
都哇與元廷合作,一步一步地削弱窩闊台汗國。
海都在世時,駐于阿姆河上遊的是其子撒班斡兀立(SarbanUghul),其屬下除窩闊台系諸王以外,還有都哇之子忽都魯火者(QutlughKhwa-jah)等。
都哇未經撒班斡兀立同意,便命己子也先不花為忽都魯火者禹兒惕及軍隊的統領,并先發制人,派軍進攻撒班,但都被擊敗。
最後,也先不花親自渡阿姆河攻擊,終于取勝,撒班隻得向宿敵伊利汗國投降。
回曆705年(1305&mdash1306),海都之子沙(Shah)斡兀立與站在都哇一邊的拙赤合撒兒系諸王牙撒兀兒和長史(Jinkshi)之間在撒麻耳幹到忽氈之間一再發生沖突。
牙撒兀兒和長史利用都哇出面調停、對方等待開會不設戒備的機會,率領大軍奔襲,一舉擊敗沙和八八的軍隊。
兩年中,都哇陸續控制了阿姆河以北地區至哥疾甯之地,對窩闊台系諸王,或收其兵權,或迫使他們聽命于己,以各種手段奪取了原先在海都控制下的大片土地和大批軍隊,使窩闊台汗國進一步削弱。
同時,元朝駐于漠北的大軍也從按台山方向威脅窩闊台汗國的側背,察八兒陷于兩面受敵的境地,率十萬軍從也兒的石之地出動,至按台山以為備,時為大德十年(1306)七月。
元軍海山所部軍隊首先發動攻擊,乘勝追至也兒的石之地,策動察八兒軍中的蒙哥之子明裡帖木兒叛變,使察八兒駐守在按台山、也兒的石河境的大軍頃刻瓦解,察八兒後妃、營帳和數十萬部衆均為元軍所獲。
察八兒隻得向都哇請降①。
察八兒投降都哇後,他在阿力麻裡附近的禹兒惕被轉賜于海都之子仰吉察兒斡兀立。
都哇還把貴由的禹兒惕委之于降元後又叛逃歸來的貴由曾孫秃苦滅。
窩闊台系諸王的勢力僅限于也兒的石河之西的葉迷裡、阿力麻裡一帶及塔剌思河流域。
都哇在阿力麻裡附近的忽牙思草原召集忽裡台大會,都哇①《元史》卷二二《武宗紀》一;《元朝名臣事略》卷三《太師淇陽忠武王》;《完者都史》,頁37&mdash39。
當着與會蒙古諸王三百六十餘人之面,列數察八兒之“罪狀”,宣布廢黜他,另立海都之子仰吉察兒為窩闊台兀魯思汗②。
其時應為大德十一年(1307)。
察八兒雖然被仰吉察兒取代,但元廷仍把他視為窩闊台兀魯思汗。
在察合台、窩闊台兩汗國之間,元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安撫寬徹、孤立察八兒。
大德十年,海山擊敗察八兒時,得降衆十餘萬口,元政府置歸降諸部于金山之陽,即稱海城一帶,而元軍則駐于金山之北,以割斷歸降部落與察八兒的聯系,一旦有變亦便于擊敵。
元廷的這一行動使察八兒等十分驚恐,欲奔寬徹,寬徹不納。
察八兒去留無所,隻得歸降元,但仍不斷尋機複國。
寬徹死後,察合台汗國統治集團内部陷于混亂,激起了窩闊台系宗王複國的願望。
察八兒利用這個機會,糾集軍隊進攻位于忽牙思草原的察合台汗國大斡耳朵,怯别潰不成軍。
不久怯别得到包括海都之子沙在内的其他諸王的援助,再度與察八兒交戰,獲大勝。
察八兒和仰吉察兒被迫越亦列河倉皇向東北逃竄,途中仰吉察兒被毒殺,察八兒投奔元朝,窩闊台汗國最終滅亡。
窩闊台汗國滅亡後,許多窩闊台系宗王留在察合台汗國内,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十四世紀三十年代末,窩闊台系諸王阿裡取代也孫鐵木兒汗成為察合台兀魯思之主。
十四世紀四十年代,紮剌亦兒貴族合劄罕擇定窩闊台家族的答失蠻為察合台汗國傀儡汗。
②《完者都史》,頁40。
第四節 伊利汗國 伊利汗國①是元朝西北諸藩之一,其極盛時代領土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與察合台汗國和印度為鄰;西臨地中海,領有今小亞細亞半島的大部分,與埃及和歐洲相望;北至太和嶺(高加索)和花剌子模,與欽察汗國接壤;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都城先後在蔑剌合(今伊朗阿塞拜疆之馬臘格)、桃裡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裡士城)和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蘇丹尼耶)。
十三世紀二十年代蒙古西征時,成吉思汗本人曾攻至波斯東部的呼羅珊地區,追擊花剌子模沙的蒙古軍征服了波斯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蒙古國時代,阿姆河以南地區先後由畏兀兒人闊裡吉思和乃蠻人阿兒渾治理,治所設在途思城(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
1251年元憲宗即位後,統治波斯的蒙古地方政府被稱為“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
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征服今裡海南岸的亦思馬因教派和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城的黑衣大食哈裡發。
旭烈兀在西征時,尚不是獨立的君主,隻是負責一方軍政事務的蒙古宗王,其手下的軍隊系從其他諸王投下抽調而來。
蒙哥死後,蒙古國内爆發的忽必烈、阿裡不哥争位之戰,使統一的蒙古國瓦解。
1262年,欽察汗别兒哥與旭烈兀為争奪太和嶺地區的阿塞拜疆發生戰争。
1264年,阿裡不哥投降,忽必烈遣使征詢有關處置阿裡不哥等叛王的意見,同時正式封旭烈兀為統治阿姆河直至叙利亞和密昔兒間疆土之王,稱伊利汗。
一個新的蒙古汗國&mdash&mdash伊利汗國在西亞出現。
伊利(il)乃突厥語,義為“從屬”,這個封号表明波斯的蒙古汗國,是一個宗藩政權。
旭烈兀派遣使臣來中國,表示贊同忽必烈關于處死從叛諸将、赦免阿裡不哥的建議,并願意與别兒哥等西北諸王一起前來出席忽裡台大會。
1265年,旭烈兀卒,終于未能實現前來參加忽裡台大會的諾言。
在西北諸藩中,伊利汗國與元朝的關系最為密切。
各代伊利汗的襲封都以得到元朝皇帝的批準才為合法。
旭烈兀死後,諸王、大臣們奉其子阿八哈嗣位。
阿八哈不敢正式就位,隻權攝國政,同時遣使報喪。
直至元世祖忽必烈于1270年遣使持诏來到波斯傳旨命他繼承父位後,他才重新舉行登基大典。
現存1279年阿八哈頒發的一張敕令上,蓋有漢字“輔國安民之寶”方印,當是忽必烈頒賜給他的王印。
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于桃裡寺,以蔑剌合為陪都。
忽必烈大舉攻宋,征兵四方,阿八哈遣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等入漢地應命,回回炮術因之傳入中國。
中統二年(1261),忽必烈特①il“伊利”是突厥語,本義為“臣服、服從”,這個詞在唐代音譯作“伊利”。
近代以來,有些中國學者把伊利汗國稱為“伊兒汗國”。
在元代,
在蒙古西征中,有很多欽察人、阿速人歸附、被俘或為質來到中國。
他們為蒙古貴族牧馬、搗制馬乳,或充當兵卒。
其中少數人起家行伍,爬上統治階層,成為蒙古統治者鎮壓各族人民的工具,在元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長期定居中原、江南的欽察人、阿速人,後來逐漸接受漢族文化,與漢族融為一體;而另一部分則與蒙古族融合在一起了。
元代還有不少斡羅思人被遷至蒙古高原和中原各地。
他們中有的充當工匠、兵丁,有的成為奴仆。
至順元年(1330),元政府下令将這些斡羅思人收聚起來,達萬人之多,組織了一個“宣忠扈衛親軍萬戶府”,在元大都附近撥地100頃,讓他們屯田④。
這樣大量的歐洲人移居中國,在曆史上是空前的。
①柏格羅提:《通商指南》,此據玉爾:《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頁292。
①《金帳汗國興衰史》,漢譯本,頁122。
②《金帳汗國興衰史》,漢譯本,頁122。
③同上書,頁141,及版圖33&mdash34。
④《元史》卷一○○《兵志》;卷三四《文宗紀》三。
第三節 窩闊台汗國 窩闊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
按蒙古人的風俗,諸子成年之後,除了幼子繼承父業以外,其他諸子均從父親那裡獲得一部分财産(蒙古人稱為“忽必”qubi,此言“份子”),各自營生。
窮苦的百姓是這樣,貴為可汗的家族也是這樣。
在成吉思汗分封宗親貴戚時,窩闊台同其兄術赤和察合台一道,從父親那裡得到了一部分土地和軍隊,形成了自己的兀魯思,窩闊台的始封地在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縣一帶)。
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繼承了父位,是為元太宗。
其原有封地葉迷立一帶成為長子貴由的營地,次子闊端封于河西。
窩闊台利用手中的權力,把成吉思汗留給幼子拖雷的一部分軍隊劃歸闊端,引起了拖雷家族的不滿。
1241年窩闊台死去,其子貴由繼承皇位,即元定宗。
貴由死後,皇位為拖雷之子蒙哥奪去,皇位轉入拖雷家族。
蒙哥即位的忽裡台大會受到窩闊台家族的抵制。
闊出之子失烈門與貴由子腦忽等人密謀突襲蒙哥營帳,事洩失敗,受到嚴厲制裁。
失列門、忽察和腦忽被發配中原和高麗充軍;畏兀兒亦都護薩倫的被處死。
窩闊台即皇位時,與會諸王曾立約:皇位永屬他的後嗣。
後來以海都為首的窩闊台系宗王因為這個事件,指責拖雷家族違約奪權,長期與元廷為敵。
蒙哥對其他窩闊台家族的成員加以優待:闊端仍保持其河西封地,其子蒙哥都和窩闊台三皇後乞吉忽帖尼則居于闊端封地之西;窩闊台第六子合丹封于别失八裡;窩闊台第七子滅裡封于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流域;窩闊台第四子哈剌察兒之子脫脫占據其祖父的始封地葉迷立一帶;海都則得到了海押立(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塔爾迪·庫爾幹以東)。
占據窩闊台汗國大斡耳朵的是元定宗貴由之子禾忽,時禾忽年幼,由乃馬真後少娣主斡耳朵。
但這些措施并未能安撫窩闊台家族,海都曾長期扣留蒙哥使臣石天麟。
在中統年的戰亂中,合丹的後裔及海都支持阿裡不哥。
阿裡不哥率兵入西域讨伐背叛他的察合台兀魯思汗阿魯忽時,禾忽與阿魯忽結盟,聯兵抵禦入侵,被阿裡不哥打垮。
海都乘機取而代之,把窩闊台系宗王的力量網羅到自己部下。
阿裡不哥失敗後,海都在欽察汗别兒哥的支持下,與察合台汗國在中亞角逐。
他利用阿魯忽死去,木八剌沙新立之際,控制了包括察合台汗國大斡耳朵附近的阿力麻裡在内的整個忽闡河以東草原;并在欽察汗蒙哥帖木兒的支持下,在忽闡河流域擊敗繼木八剌沙而立的八剌,迫使八剌背叛忽必烈與之結盟,并把勢力伸及阿姆河以北地區。
在東北方,他在占據阿力麻裡以後不久便向忽必烈的軍隊發動進攻,但被擊敗。
八剌入侵伊利汗國失敗後于1271年死去,海都變察合台汗國為附庸,四出擴張。
在東方,與元朝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争,奪取了今天山以南大片土地,并數度侵入漠北,甚至攻取和林;在北方,支持白帳汗國内的分裂勢力;在西方,與伊利汗國磨擦不斷;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駐于哥疾甯之地,瀕臨印度,盛極一時。
大德五年(1301),海都在按台山帖堅古之地與元朝軍隊展開大戰,使元朝軍隊遭受重大損失。
帖堅古山之戰後,海都病勢日重,把兀魯思諸事托附給都哇後不久死去。
都哇違背海都遺願,在海都諸子中選擇了較為懦弱和易于控制的察八兒為窩闊台兀魯思汗,把窩闊台汗國變為自己的附庸,引起了窩闊台家族宗親諸王的分裂。
都哇對反對者各個擊破,使察八兒更加依賴他。
大德七年(1304),都哇與察八兒、明裡帖木兒等諸王協商,決定改變與元朝為敵的政策,以承認元成宗為成吉思汗大位的繼承人為條件,換取元朝承認他們在西北地區立國的合法性。
元成宗立即響應,終于達成了和約。
元成宗、都哇與察八兒共同遣使伊利汗國,向新即位的合兒班答(完者都)诏告和平。
元朝雖然與窩闊台汗國實現了和平,但對察八兒仍存戒心,希望削弱窩闊台汗國。
元成宗采取扶持都哇的政策,慫恿都哇向察八兒掠地,并許諾都哇占有他從窩闊台汗國奪回的土地。
都哇與元廷合作,一步一步地削弱窩闊台汗國。
海都在世時,駐于阿姆河上遊的是其子撒班斡兀立(SarbanUghul),其屬下除窩闊台系諸王以外,還有都哇之子忽都魯火者(QutlughKhwa-jah)等。
都哇未經撒班斡兀立同意,便命己子也先不花為忽都魯火者禹兒惕及軍隊的統領,并先發制人,派軍進攻撒班,但都被擊敗。
最後,也先不花親自渡阿姆河攻擊,終于取勝,撒班隻得向宿敵伊利汗國投降。
回曆705年(1305&mdash1306),海都之子沙(Shah)斡兀立與站在都哇一邊的拙赤合撒兒系諸王牙撒兀兒和長史(Jinkshi)之間在撒麻耳幹到忽氈之間一再發生沖突。
牙撒兀兒和長史利用都哇出面調停、對方等待開會不設戒備的機會,率領大軍奔襲,一舉擊敗沙和八八的軍隊。
兩年中,都哇陸續控制了阿姆河以北地區至哥疾甯之地,對窩闊台系諸王,或收其兵權,或迫使他們聽命于己,以各種手段奪取了原先在海都控制下的大片土地和大批軍隊,使窩闊台汗國進一步削弱。
同時,元朝駐于漠北的大軍也從按台山方向威脅窩闊台汗國的側背,察八兒陷于兩面受敵的境地,率十萬軍從也兒的石之地出動,至按台山以為備,時為大德十年(1306)七月。
元軍海山所部軍隊首先發動攻擊,乘勝追至也兒的石之地,策動察八兒軍中的蒙哥之子明裡帖木兒叛變,使察八兒駐守在按台山、也兒的石河境的大軍頃刻瓦解,察八兒後妃、營帳和數十萬部衆均為元軍所獲。
察八兒隻得向都哇請降①。
察八兒投降都哇後,他在阿力麻裡附近的禹兒惕被轉賜于海都之子仰吉察兒斡兀立。
都哇還把貴由的禹兒惕委之于降元後又叛逃歸來的貴由曾孫秃苦滅。
窩闊台系諸王的勢力僅限于也兒的石河之西的葉迷裡、阿力麻裡一帶及塔剌思河流域。
都哇在阿力麻裡附近的忽牙思草原召集忽裡台大會,都哇①《元史》卷二二《武宗紀》一;《元朝名臣事略》卷三《太師淇陽忠武王》;《完者都史》,頁37&mdash39。
當着與會蒙古諸王三百六十餘人之面,列數察八兒之“罪狀”,宣布廢黜他,另立海都之子仰吉察兒為窩闊台兀魯思汗②。
其時應為大德十一年(1307)。
察八兒雖然被仰吉察兒取代,但元廷仍把他視為窩闊台兀魯思汗。
在察合台、窩闊台兩汗國之間,元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安撫寬徹、孤立察八兒。
大德十年,海山擊敗察八兒時,得降衆十餘萬口,元政府置歸降諸部于金山之陽,即稱海城一帶,而元軍則駐于金山之北,以割斷歸降部落與察八兒的聯系,一旦有變亦便于擊敵。
元廷的這一行動使察八兒等十分驚恐,欲奔寬徹,寬徹不納。
察八兒去留無所,隻得歸降元,但仍不斷尋機複國。
寬徹死後,察合台汗國統治集團内部陷于混亂,激起了窩闊台系宗王複國的願望。
察八兒利用這個機會,糾集軍隊進攻位于忽牙思草原的察合台汗國大斡耳朵,怯别潰不成軍。
不久怯别得到包括海都之子沙在内的其他諸王的援助,再度與察八兒交戰,獲大勝。
察八兒和仰吉察兒被迫越亦列河倉皇向東北逃竄,途中仰吉察兒被毒殺,察八兒投奔元朝,窩闊台汗國最終滅亡。
窩闊台汗國滅亡後,許多窩闊台系宗王留在察合台汗國内,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十四世紀三十年代末,窩闊台系諸王阿裡取代也孫鐵木兒汗成為察合台兀魯思之主。
十四世紀四十年代,紮剌亦兒貴族合劄罕擇定窩闊台家族的答失蠻為察合台汗國傀儡汗。
②《完者都史》,頁40。
第四節 伊利汗國 伊利汗國①是元朝西北諸藩之一,其極盛時代領土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與察合台汗國和印度為鄰;西臨地中海,領有今小亞細亞半島的大部分,與埃及和歐洲相望;北至太和嶺(高加索)和花剌子模,與欽察汗國接壤;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都城先後在蔑剌合(今伊朗阿塞拜疆之馬臘格)、桃裡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裡士城)和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蘇丹尼耶)。
十三世紀二十年代蒙古西征時,成吉思汗本人曾攻至波斯東部的呼羅珊地區,追擊花剌子模沙的蒙古軍征服了波斯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蒙古國時代,阿姆河以南地區先後由畏兀兒人闊裡吉思和乃蠻人阿兒渾治理,治所設在途思城(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
1251年元憲宗即位後,統治波斯的蒙古地方政府被稱為“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
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征服今裡海南岸的亦思馬因教派和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城的黑衣大食哈裡發。
旭烈兀在西征時,尚不是獨立的君主,隻是負責一方軍政事務的蒙古宗王,其手下的軍隊系從其他諸王投下抽調而來。
蒙哥死後,蒙古國内爆發的忽必烈、阿裡不哥争位之戰,使統一的蒙古國瓦解。
1262年,欽察汗别兒哥與旭烈兀為争奪太和嶺地區的阿塞拜疆發生戰争。
1264年,阿裡不哥投降,忽必烈遣使征詢有關處置阿裡不哥等叛王的意見,同時正式封旭烈兀為統治阿姆河直至叙利亞和密昔兒間疆土之王,稱伊利汗。
一個新的蒙古汗國&mdash&mdash伊利汗國在西亞出現。
伊利(il)乃突厥語,義為“從屬”,這個封号表明波斯的蒙古汗國,是一個宗藩政權。
旭烈兀派遣使臣來中國,表示贊同忽必烈關于處死從叛諸将、赦免阿裡不哥的建議,并願意與别兒哥等西北諸王一起前來出席忽裡台大會。
1265年,旭烈兀卒,終于未能實現前來參加忽裡台大會的諾言。
在西北諸藩中,伊利汗國與元朝的關系最為密切。
各代伊利汗的襲封都以得到元朝皇帝的批準才為合法。
旭烈兀死後,諸王、大臣們奉其子阿八哈嗣位。
阿八哈不敢正式就位,隻權攝國政,同時遣使報喪。
直至元世祖忽必烈于1270年遣使持诏來到波斯傳旨命他繼承父位後,他才重新舉行登基大典。
現存1279年阿八哈頒發的一張敕令上,蓋有漢字“輔國安民之寶”方印,當是忽必烈頒賜給他的王印。
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于桃裡寺,以蔑剌合為陪都。
忽必烈大舉攻宋,征兵四方,阿八哈遣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等入漢地應命,回回炮術因之傳入中國。
中統二年(1261),忽必烈特①il“伊利”是突厥語,本義為“臣服、服從”,這個詞在唐代音譯作“伊利”。
近代以來,有些中國學者把伊利汗國稱為“伊兒汗國”。
在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