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北宗藩

關燈
年(1364)。

     亦裡牙思火者東返後即汗位,而在阿姆河以北地區忽辛則扶立寬徹的後裔阿的勒(&rsquoAdil)算端為汗。

    次年春,亦裡牙思火者再度領兵西進。

    帖木兒與忽辛聯合迎敵,兩軍相會于忽闡河畔,距察赤城不遠處,在滂沱大雨中血戰,亦裡牙思火者失敗。

    東部軍的失敗引起了帖木兒和忽辛兩支巴魯剌思貴族聯盟矛盾的激化,東部軍利用這個機會發動進攻,獲大勝。

    帖木兒向後潰退,渡過阿姆河避居于巴裡黑,而亦裡牙思火者則進至撒麻耳幹城下。

    城中守軍和居民頑強奮戰,東部軍久攻不克,同時軍中流行瘟疫,馬匹大量倒斃,不得不撤圍而去。

    亦裡牙思火者退回東部後,逐漸大權旁落,被朵豁剌惕氏貴族哈馬魯丁陰謀殺死①。

    自脫忽魯·帖木兒開始,東部蒙古貴族花費五年時間進行的統一戰争以失敗告終。

    察合台汗國東部在明代演變為西域各“地面”,而西部則逐漸發展為帖木兒帝國。

     ①海答兒:《剌希德史》(Tarikh-iRashidi),英譯本,頁15&mdash37;宏達迷兒:《生命之旅之友》,法譯本,頁101&mdash102。

     第二節 欽察汗國 欽察汗國在《經世大典圖》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中稱為“月祖伯所封地”,在非漢文文獻中又稱金帳汗國或術赤兀魯思,由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的封地發展而來。

    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諸子、諸弟時,術赤得到的土地是:自也兒的石河以西,直至蒙古軍隊馬蹄所及之處。

    術赤在世時,其實際統治地域包括紮牙黑水(今烏拉爾河)以東的草原和阿姆下遊的花剌子模北部和忽闡河(今錫爾河)下遊彙入鹹海處。

     成吉思汗西征時,哲别、速不台率領的蒙古軍曾越太和嶺(今高加索) 侵入欽察草原。

    1235年,術赤次子拔都率軍西征,降服了紮牙黑水以西、也的裡河(今伏爾加河)流域的欽察、不裡阿耳等部和斡羅思(俄羅斯),迫使斡羅思各公國稱臣納貢,并繼續向東歐擴張。

    1241年元太宗窩闊台去世後,拔都回軍至也的裡河,建立欽察汗國,其統治地域東起也兒的石河、西至斡羅思、北達今北極圈一帶,南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直至伊朗之地。

    欽察汗國幅員極為遼闊,境内民族衆多,社會發展水平不一。

    花剌子模、也的裡河流域、克裡米亞、太和嶺以北等地區住有花剌子模人、不裡阿耳人、莫爾多瓦人、阿速人、希臘人和斡羅思人,他們從事農業、工商業。

    也的裡河下遊的拔都撒萊、别兒哥撒萊,花剌子模的玉龍傑赤、克裡米亞的速答黑、迦法和阿速海(今亞速海)畔的阿速夫等城,是東西貿易的中心。

    而草原上的康裡、欽察、突厥蠻(土庫曼)諸族,則過着遊牧生活。

    随拔都西遷的蒙古人為數不多,居住在草原上,向各地及斡羅思各公國派出八思哈(鎮守者)監領并征收貢賦。

    他們逐漸被周圍的操突厥語諸部同化。

     拔都建都于也的裡河下遊的拔都撒萊城(今蘇聯阿斯特拉罕附近)。

    拔都的十三個兄弟的封地分布于汗國各地,形成了隸屬于欽察大汗的半獨立兀魯思。

    其中拔都的兄長斡兒答及其後裔據有今西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形成白帳汗國,勢力最大。

    蒙古貴族統轄的萬戶、千戶、百戶和十戶既是行政單位,又是軍隊編制。

     術赤系諸王與窩闊台系諸王宿怨很深,拔都曾拒赴議立元定宗貴由的忽裡台大會。

    貴由即位後企圖以武力消滅拔都的勢力,派出大将野裡知吉帶赴阿蘭(今高加索以北)一帶,去逮捕拔都的屬員,而他本人則借口赴葉迷立養病,率大軍随後西行。

    拔都下令反抗野裡知吉帶,從拖雷妃唆魯禾帖尼處得知貴由的動向,亦率軍東行以為備。

    貴由行至忽木升吉兒突然死去,以拔都為首的術赤系諸王與拖雷家族結成聯盟,召集忽裡台大會推舉蒙哥為帝。

    并派遣其弟别兒哥率軍赴漠北,擁立蒙哥,蒙哥登基後,為報答拔都擁立之功,雙方以塔剌思河為界分治蒙古國。

    别兒哥得受賜谷兒隻地。

     拔都逝世于1255年,其弟别兒哥(1257&mdash1266年在位)繼立。

    雖然欽察汗國是第一個獲得實際上半獨立地位的西北宗藩政權,但在名義上欽察汗國仍然尊奉蒙古大汗為宗主。

    1260年,忽必烈和阿裡不哥各自召集忽裡台大會,分别宣布即皇位。

    在四年的争位之戰中,别兒哥表面上保持中立,向雙方遣使勸和①,但實際上阿裡不哥得到了别兒哥的支持②。

    當時的欽察汗國境内的不裡阿耳的錢币上,鑄有把阿裡不哥稱為大汗的銘文。

     察合台兀魯思汗阿魯忽,利用受命為阿裡不哥征集軍需補給之際,把麻速忽統治下的原蒙古國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轄地西部據為己有,排擠術赤家族的勢力。

    1262年飲察汗國與伊利汗國之間為争奪太和嶺(今高加索)以南地區發生戰争,術赤後王無力東顧。

    别兒哥隻得聽憑察合台汗國在中亞擴張。

    别兒哥與密昔兒(今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建立聯盟,加劇了欽察、伊利兩汗國的矛盾。

    1264年阿裡不哥投降後,忽必烈曾遣使請别兒哥東來參加聚會,商議赦免阿裡不哥。

    别兒哥表示同意,并決定參加聚會,但最終并未能成行③。

     1266年,拔都之孫忙哥帖木兒(在位至1282年)即位,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冊封④,忽必烈數次派遣鐵連出使,要求雙方夾擊海都。

    據鐵連回來報告,忙哥帖木兒曾表示:“祖宗有訓,叛者人得誅之。

    如通好不從,舉師以行天罰,我即外應掩襲,剿絕不難矣。

    ”(《元史·鐵連傳》)據《瓦薩甫史》記載,忙哥帖木兒曾于1268年出兵進攻海都。

    此戰可能與鐵連出使有關。

    但察合台汗國在西北地區的擴張損害了術赤家族的權益。

    在對付察合台汗國的問題上,海都與忙哥帖木兒找到了共同的語言,雙方由對立轉為結盟。

    在忙哥帖木兒的幫助下,窩闊台汗國占領了一些本不屬于窩闊台家族的地盤①。

    在海都與八剌争奪今錫兒河中遊地區的戰争中,忙哥帖木兒派出軍隊與海都共同作戰,取得了勝利。

     1269年,欽察、窩闊台與察合台三汗國召開塔剌思忽裡台會,達成了共同反對拖雷家族控制的元朝和伊利汗國,并劃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區的勢力範圍的協議。

    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駐守阿力麻裡的軍隊中的諸王蒙哥之子昔裡吉叛變,劫持統帥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把他們送赴欽察汗國境。

    1284年脫脫蒙哥嗣位,欽察汗國改變對元朝的政策。

    至元二十一年(1284),那木罕、安童等人才獲釋返歸②。

    脫脫蒙哥表示服從朝廷,願意東來參加朝會③。

    脫脫蒙哥(1282&mdash1287)和秃剌不花(1287&mdash1291)兩汗在位時,欽察汗國的大權落到宗王那海手裡,直到1300年,脫脫汗(1291&mdash1313)擊敗那海,汗權才得以恢複。

     ①《史集》,漢譯本第2卷,頁299。

     ②《史集》,漢譯本第2卷,頁296。

     ③《史集》,漢譯本第2卷,頁310&mdash311。

     ④《史集》,漢譯本第2卷,頁311。

     ①《史集》,漢譯本第2卷,頁14。

     ②據《元史·世祖紀》,那木罕于1285年3月到達大都。

     ③《史集》,漢譯本,第2卷,頁317。

     欽察汗國的東部藩屬術赤長子斡兒答家族白帳汗封地,原先與大汗的直轄地相連。

    海都興起後,隔斷了元朝與術赤家族領地的直接聯系。

    與海都接壤的白帳汗系宗王古亦魯克為争奪汗位,投靠海都、都哇。

    古亦魯克的對手伯顔曾遣使元朝,要求雙方聯合作戰。

    元朝的軍隊攻擊海都,從謙州深入欽察汗國控制下的亦必兒·失必兒之地(今俄羅斯鄂畢河中遊地區)。

    1302年,脫脫汗和伯顔出兵2萬,與元成宗的軍隊聯合進攻都哇和察八兒。

    此後欽察汗國長期與元朝維持友好關系。

     十四世紀初海都死後,察合台兀魯思汗都哇改弦易張,主動向元廷請和,最後促成了包括欽察汗國在内的蒙古諸汗國間的約和①。

    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遣月魯出使欽察汗國,冊封脫脫為甯肅王。

     1313年,忙哥帖木兒之孫月即别(在位至1341年)即位,元仁宗遣使例行冊封。

    元仁宗時,元朝與察合台汗國之間再度發生大規模邊境沖突,戰端重啟。

    為防止腹背受敵,察合台兀魯思汗也先不花曾遣使月即别,挑撥元朝與欽察汗國的關系,要求欽察汗國站在察合台汗國一邊,共同反對元廷,遭到月即别汗的拒絕②。

    元廷與月即别之間使臣往來頻繁。

    1330年成書的《經世大典圖》中錄有欽察汗國地名10個。

    1336年,月即别遣使元朝,要求領取份地歲賜以赈給軍站。

    1337年,元政府專門設立總管府,執掌術赤後王平陽等處份地歲賜,每年按額發給。

    月即别在位時,伊斯蘭教在亦的勒河下遊廣泛傳播,欽察汗國的國勢亦達到極盛期。

    今烏茲别克族即得名于月即别的名字。

     月即别之子紮尼别(1342&mdash1357)時代,欽察汗國開始走下坡路。

    1357年,紮尼别被殺,汗國内亂時起。

    23年間,欽察汗更替了二十餘人,萬戶馬麥利用這種混亂的局面掌握了朝政。

    1371年以後,斡羅思各公國停止繳納貢賦。

    1380年,馬麥征讨斡羅思戰敗。

    同年白帳汗脫脫迷失在篡奪察合台兀魯思汗位的帖木兒的支持下,擊敗馬麥,成為欽察汗,從此汗位轉入白帳汗家族。

    1382年,他攻占莫斯科,強迫斡羅思諸公國重新納貢。

    脫脫迷失強大起來以後,與控制中亞的帖木兒發生沖突,雙方在1389年到1395年間進行了三次大戰。

    帖木兒攻入伏爾加河流域和克裡米亞諸地,擊敗了脫脫迷失,欽察汗國的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

     從十五世紀二十年代起,欽察汗國陸續分裂出失必兒汗國(西伯裡亞汗國)、喀山汗國、克裡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突厥化的蒙古政權,欽察汗統治的疆土被稱為大帳汗國。

    1480年,欽察汗阿黑麻進攻斡羅思,在斡羅思大公伊萬三世的優勢兵力前退卻。

    1502年,大帳汗國滅亡。

     盡管欽察汗國與元朝相距遙遠,元代中國内地與欽察汗國統治下的各民①參見劉迎勝:《元代蒙古諸汗國的約和及窩闊台汗國的滅亡》,《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②哈沙尼:《完者都史》(Qashani,Tarikh-iUljaytu),1969年德黑蘭罕伯莉波斯文刊本,頁145&mdash146,頁175。

     族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卻比過去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密切。

    早在元太宗窩闊台時代,蒙古國就設置了從首都和林到伏爾加河下遊地區的驿路。

    當時的使臣隻要持有元政府發給的金、銀牌符就可以通行無阻。

    據往來于途的歐洲商人記載,從欽察汗國的塔納(Tana.今蘇聯羅斯托夫南,頓河河口南岸),有商路通達元朝的甘州、杭州等地。

    這條路雖然艱難,但對于商賈、過客來說是相當安全的①。

    十四世紀上半葉,塔納城的商業相繼操縱在熱那亞和威尼斯商人手裡。

    許多歐洲商賈從這裡出發,到中國貿易。

    從匈牙利、甚至從意大利來的商人,不用去中國,在欽察汗國都城别兒哥撒萊就可以買到中國的絲織品①。

    考古學者在原欽察汗國統治區各地發現了許多中國産品。

    如薩拉托夫附近發現的中國式絲織對襟衫,别兒哥撒萊出土的帶有漢字銘文的銅鏡等②。

     除了從漢地輸入手工業制品以外,還有不少中國工匠被征發或随商隊來到欽察汗國,從事勞作。

    根據學者們研究,撒萊和欽察汗國其他城市發現的元代銅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中國輸入的(帶有漢字銘文),另一類則是本地生産的(帶有阿拉伯字銘文)③。

    這不但說明中國的銅鏡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