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北宗藩

關燈
區局限于阿姆河以北地區。

    1269年察合台汗國與欽察汗國和窩闊台汗國達成協議,确定阿姆河以北地區賦稅收入的三分之二歸察合台汗國。

    次年,八剌在海都的支援下渡阿姆河入侵伊利汗國,在也裡城下被伊利汗阿八哈擊敗,被迫退回阿姆河以北地區。

    八剌不久死去,海都乘機控制了察合台汗國,指定察合台後裔聶古伯為汗,不久又立不花帖木兒為汗。

     都哇家族的統治1282年海都立八剌之子都哇為汗①。

    都哇在即位之前已經是察合台汗國内實力強大的諸王,曾先後入侵處于元朝控制下的别失八裡和火州,并與海都聯合在漠北與元朝展開反複争奪。

    在大德五年(1301)于金山地區進行的帖堅古山會戰中,都哇曾被元軍射傷。

     帖堅古山會戰的次年,海都死去。

    都哇暗中向元朝駐守在哈剌和林邊境的安西王阿難答派出使臣,向元成宗表示臣服,請求朝廷罷兵。

    成宗同意約①《瓦薩甫史》,哈默·普爾格施塔勒波斯文原文及德譯合璧本,德譯,頁29。

    ①紮馬勒·哈兒昔:《蘇拉赫詞典補篇》,華濤漢譯本,南京大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輯,1987年。

     和。

    獲得元廷支持後,都哇與察八兒等聚會,到會諸王一緻認識到,與朝廷進行長達數十年的戰争是“自傷祖宗之業”。

    大德七年(1303)元廷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設驿路,開關塞,這是當時舉世矚目的一件大事。

    諸蒙古兀魯思之間的約和,有異于一般的國際間的和平條約,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幾個汗國之間互相協商的結果。

    自阿裡不哥之亂後,各蒙古兀魯思雖已各自立國近半個世紀,但各汗國的統治者仍然認為他們之間的紛争是成吉思汗後裔間的内部事務,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

     海都去世後,都哇在元成宗的支持下,逐步削弱并最終滅亡了窩闊台汗國,使阿姆河以北和忽闡河以東草原統一在察合台汗國之下。

    1306年都哇死去,其子寬徹繼立,在位僅兩年。

    至大元年(1308)寬徹去世後,汗國發生内亂,都哇之子也先不花正駐于哥疾甯,其餘諸子年齡尚幼,汗位為不裡之孫塔裡忽奪去。

    塔裡忽為非都哇系諸王,他繼承汗位的合法性受到蒙古貴族的懷疑。

    八剌之孫月魯帖木兒(.rügTemür)公開反對塔裡忽,認為汗位應歸于都哇諸子。

    月魯帖木兒得到了其他察合台後裔的支持,還得到了包括察八兒在内的窩闊台系宗王的支持,他起兵反抗塔裡忽,但兵敗被殺①。

    同時,其他宗王在拔汗那起兵反對塔裡忽,也被擊敗。

    都哇之子怯别與塔裡忽部下大臣兀贊(Uzan)把阿秃兒設計襲殺塔裡忽。

    事成後怯别向武宗海山奏報了推翻塔裡忽的消息。

    1309年夏,怯别召集忽裡台大會,決定由兄長也先不花即位。

    也先不花為褒獎怯别,允許怯别從整個兀魯思的富人中為自己擇定私屬人口,并委派他為拔汗那、阿姆河以北地區、渴石和那黑沙不的統治者。

     窩闊台汗國滅亡後,其大部分領土并入察合台汗國,鄰近也兒的石河的土地則為元朝占有。

    也先不花同元朝大将脫火赤丞相(TughajiJinsank)談判,希望劃定彼此在邊境地帶的草場,但未能達成協議,遂拘留元朝和伊利汗國的過往使臣,察合台汗國與元朝再度發生沖突。

    延祐元年(1314),也先不花入寇元朝屬地,脫火赤丞相和欽察大将床兀兒突入察合台汗國境,這時駐守哈迷立的諸王南木忽裡亦向火州方向出動。

    先是,察合台汗國駐于哥疾甯的諸王倒的火者(DawdKhwaja)部下諸将勾結伊利汗國謀叛,伊利汗國軍隊乘勢渡阿姆河深入察合台汗國。

    也先不花在東方敗于元朝戍邊軍,喪師失地,遂決心向伊利汗國掠地以彌補損失。

    于是出動屯駐于阿姆河以北地區和忽闡河以東草原的全部精銳迎戰,一舉擊敗伊利汗國軍,并進入呼羅珊之木兒加布河流域草原。

     次年(1315),床兀兒擊敗察合台汗國軍,追出其境鐵門關。

    “戰于赤麥千之地,轉殺同匝”①,而脫火赤的軍隊則劫掠了察合台汗國在塔剌思的斡耳朵。

    這裡提到的鐵門關,不可能是阿姆河以北之地渴石附近的鐵門,當①《完者都史》頁53&mdash54,頁147&mdash148。

     ①虞集:《句容郡王世績碑》,《道園學古錄》卷二三。

     指阿力麻裡附近的鐵木兒忏察,赤麥千,可能是忽章河中遊賽藍附近的Chimkant(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州首府奇姆肯特市)。

    也先不花急招西征軍東回。

     就在察合台汗國陷于兩面受敵的時候,伊利汗國發生了牙撒兀兒的叛亂活動。

    牙撒兀兒出自不裡家族,其父不合帖木兒曾被海都擇立為汗。

    叛亂失敗後,他出逃伊利汗國,被置于呼羅珊巴忒吉思草原守邊。

    他在那裡發展自己的勢力,後來他利用伊利汗完者都死去,其子不賽因汗新立之際,又在伊利汗國發動叛亂,最後被伊利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的聯軍消滅。

     也先不花死後,怯别于延祐七年(1320)繼立,适逢元英宗即位。

    他立即着手修複與元廷的關系,派被也先不花扣留于其境數年的元廷出使伊利汗的使臣拜住歸國轉達罷兵的願望①,雙方終于恢複和平。

     怯别約死于泰定四年(1327),其弟燕隻吉台襲位。

    燕隻吉台與朝廷保持着密切的往來,元政府多次賞賜金錢、鈔币、海東青等。

    朝廷還專門派遣木華黎後裔乃蠻台将元太宗時代所鑄察合台金印“皇兄之寶”護送至其境賜給燕隻吉台。

    燕隻吉台在位僅3年,先後繼立的是其弟笃來帖木兒、答兒麻失裡。

     答兒麻失裡的名字取自梵文,意為法吉祥,但他卻是察合台汗國第一個公開宣布摒棄佛教,接受并推廣伊斯蘭教的汗。

    他長期生活于察合台汗國的西部,改變察合台汗國之汗每年東巡的習慣。

    駐牧于汗國東部以不贊(Buzun)為首的蒙古貴族,指責答兒麻失裡廢止了成吉思汗的劄撒,掀起了叛亂活動,于1334年奪取了汗位,答兒麻失裡被殺②。

    但是中亞蒙古人同化于當地民族的過程,并沒有因此而停頓下來。

     汗國的分裂不贊為确保統治,大殺親族,引起騷亂,回曆736年(1335&mdash1336)被大臣們殺死,繼位者是其兄弟敞失。

    但他不久死于與其兄弟也孫鐵木兒之間的争奪權力的鬥争。

    也孫鐵木兒時國内政局混亂,他的統治也很短暫。

    察八兒降元後,其境内的窩闊台系諸王都成了察合台汗國的貴族,他們的勢力并未被消滅,取代也孫鐵木兒汗的是窩闊台系諸王阿裡,他的統治也不長久。

    最後牙撒兀兒之子合贊算端(QazanSultan)即位。

    在諸王們自相殘殺争奪汗位的鬥争中,非成吉思汗系統的異密和地方諸侯的勢力發展起來。

     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初,察合台汗國内威脅汗權的非成吉思汗系異密的主①袁桷:《拜住元帥出使事實》,《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②宏達迷兒:《生命之旅之友》,德弗雷麥裡法文摘譯本《阿姆河以北地區和突厥斯坦的蒙古汗史》,巴黎,1853年,頁13&mdash15;《伊本拔圖塔遊記》,馬金鵬漢譯本,頁304;烏馬裡:《眼曆諸國行記》,克勞斯·來西德譯本,頁117&mdash119。

     要代表是阿姆河上遊以北地區的巴魯剌思合劄罕(Qazaghan)。

    合劄罕家族的權勢的威脅迫使汗使用極端的手段來維護統治。

    合贊算端汗于回曆746年(1345&mdash1346)出動大軍進攻合劄罕,兩軍相遇于哈兒伯(Karbeh)平原,并展開會戰。

    在激戰中,合劄罕被射中眼睛,被迫敗退,合贊算端汗同年在哈兒昔駐冬,遭合劄罕進攻,戰敗被殺。

     合劄罕以臣弑君得手後,操縱汗位,扶立傀儡,稍不順意便廢舊立新。

     察合台汗國陷于分裂,各部諸王紛紛獨立。

    合劄罕從成吉思汗後裔中所擇定的汗名義上是正統汗,但實際上隻是控制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西部汗,合劄罕控制朝政達13年之久,回曆760年(1359)在一次出獵中被刺殺。

    他死後,其子米兒劄,烏巴都剌(Mirza&rsquoAbd-Allah)繼承父位繼續控制朝政,依舊任情廢舊汗立新汗。

    另一支巴魯剌思氏(即後來跛子帖木兒所源出的那一支)貴族首領哈隻與速勒都思部貴族拜延聯合。

    發兵向西部汗王都撒麻耳幹進攻,殺死了前來迎戰的帖木兒沙和烏巴都剌。

    速勒都思氏貴族乘勢在阿姆河以北地區稱王。

    各諸侯紛紛裂土割據,當時著名的諸侯有渴石的哈隻·巴魯剌思,忽氈的巴也隻(Baiezid),巴裡黑的速勒都思氏貴族不花等,而合劄罕的勢力并未被消滅,其子忽辛等又重新聚集了一支軍隊,時而入侵阿姆河以北。

     在合贊算端汗與阿姆河以北地區諸侯作鬥争的時代,汗國東部最有勢力的貴族是蒙古朵豁剌惕氏家族,他們控制着今天山以南和拔汗那之地。

    合劄罕死後,在各部諸侯紛紛割據的風潮中,朵豁剌惕家族也派出人員,于1346年找到一個年輕的貴族名叫脫忽魯·帖木兒(TuqluqTemür),并宣傳他是也先不花汗的兒子。

    1348年,秃忽魯·帖木兒被立為汗。

    脫忽魯·帖木兒即汗位後不久便皈依了伊斯蘭教,并下令一向保守的察合台汗國東部蒙古貴族也皈依伊斯蘭教。

    脫忽魯·帖木兒利用扶立自己的朵豁剌惕家族的大臣播魯隻死去的機會,把世襲的職位封授給播魯隻尚未成年的兒子忽台達(Kudai-Dad),将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脫忽魯·帖木兒汗統一了包括畏兀兒在内的東部地區,不久以後就發展成足以與合劄罕家族控制下的正統汗(西部汗)相抗衡的東部汗。

     1359年,阿姆河以北地區陷于混亂,巴魯剌思貴族塔剌海(Taraghai) 之子異密帖木兒乘亂收集部屬,與周圍的諸侯進行兼并戰争。

    脫忽魯·帖木兒汗于回曆761年(1360)春率大軍齊集于拔汗那,向阿姆河以北之地挺進。

    巴魯剌思部的哈隻見東部軍勢大,便向呼羅珊退卻。

    時塔剌海已死,其子帖木兒統領部民,與東部軍的前鋒約和。

    東部軍同意保存巴魯剌思氏的勢力,把渴石城及其附屬地區仍舊交由帖木兒控制,并在其餘各城置城守和達魯花赤以後東還。

     不久,留駐于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脫忽魯·帖木兒的将領之間發生内讧,帖木兒乘機聚集力量,又成為強有力的割據勢力。

    回曆762年(1361),脫忽魯·帖木兒再度出兵西征阿姆河以北地區,懾于東部軍的威勢,原先在東部軍主力撤退後背叛、或原先出逃而拒不投降的諸部首領紛紛向脫忽魯·帖木兒降附。

    脫忽魯·帖木兒卻以嚴厲手段對付之,但寬容了帖木兒。

    同年冬,脫忽魯·帖木兒進入阿姆河上遊地區進攻另一支巴魯剌思貴族、合劄罕之孫忽辛(Husain)。

    東部軍尾随忽辛追擊至昆都士,劫掠了直至興都庫什山一帶之地,并于彼處駐夏。

    1362年夏末,東部軍返回,占領撒麻耳幹,脫忽魯·帖木兒留其子亦裡牙思火者(IlyasKhwaja)鎮守此地,他本人東返。

     帖木兒投向忽辛,活動于八達哈傷邊境。

    與東部軍在阿姆河上遊石橋大戰。

    東部軍兵力達五萬之衆,占有壓倒優勢,卻敗于帖木兒和忽辛。

    帖木兒乘勝西進至鐵門,不久迫近渴石。

    脫忽魯·帖木兒置于渴石的達魯花赤棄城逃走,帖木兒重占渴石。

    此時脫忽魯·帖木兒的死訊傳至軍前,但帖木兒的軍隊已經開來,亦裡牙思火者無法東返繼位,被迫匆忙迎敵,結果戰敗被俘。

    帖木兒釋放了亦裡牙思火者及其諸将後占領了撒麻耳幹,時為回曆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