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北宗藩
關燈
小
中
大
非漢語詞彙中的尾輔音-1很少用漢字“兒”來音譯,所以“伊兒汗國”不符合元代譯音用字規律。
茲取《元朝史》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元史分冊》的譯法,稱為伊利汗國。
置随路打捕鷹房總管府,專掌撥賜給旭烈兀位下的中原戶計。
至元十二年(1275),阿八哈遣使奏請将這些民戶獻給朝廷。
拖雷家族控制蒙古國東、西兩端最為富庶的漢地和波斯的行為,引起了窩闊台、察合台兩系宗王的不滿。
1269年欽察、察合台和窩闊台三汗國諸王會聚于塔剌思,議定察合台汗國向阿姆河以南發展。
時波斯境内地位最高的察合台裔宗王是捏苦疊而(Negüdcr),八剌派出使者至其處,希望他能指揮手下軍民脫離阿八哈營壘。
但事機敗露,阿八哈立即調兵遣将,以武力消滅了自己後方的異己勢力。
八剌要求伊利汗國讓出也裡至阿姆河和申河之間的土地,遭到拒絕後,于1270年率領大軍渡阿姆河進入呼羅珊。
伊利汗國守軍向祃桚答兒潰退。
入侵軍隊的主力進至木兒加布河與也裡河流域,而其前鋒前出至你沙不兒一帶。
阿八哈聞知後,立即調集大軍東趨迎敵,到達也裡之北的八忒吉思(Badghis)草原。
為避免流血,阿八哈倡議約和,許以割讓哥疾甯至申河之間地以換取八剌的軍隊撤出呼羅珊,但被拒絕。
阿八哈遂以計謀引誘八剌的主力進入也裡城附近的設伏地區。
兩軍會戰的結果以察合台汗國的慘敗而告終①。
八剌死後察合台汗國陷于混亂。
阿八哈出動大軍,攻入阿姆河以北地區和花剌子模。
1273年初,阿八哈軍陷不花剌城,在大肆殺掠之後,擄掠大批人口向阿姆河退去。
1282年,阿八哈卒,其弟帖古疊兒繼立,稱阿合馬汗。
1284年,阿八哈之子阿魯渾以其父受大汗冊命,汗位當屬己為由,在伊利汗國權臣不花的支持下起兵推翻帖古疊兒後,遣使入朝奏報。
1286年,忽必烈遣使臣斡兒都海牙,命阿魯渾繼承汗位,并封不花為丞相。
于是阿魯渾也按照慣例舉行了正式即位典禮。
在1289年阿魯渾汗緻法國國王的國書開頭寫道:“長生天氣力裡,大汗福蔭裡,阿魯渾谕佛浪國王”。
信中凡言及“長生天”及大汗的名字時,都擡頭寫。
可見伊利汗所頒公文的通常格式仿照漢地式樣。
信上也蓋着阿八哈的“輔國安民之寶”印玺。
1284年,元廷使臣蒙古朵兒邊氏人孛羅丞相和佛林人愛薛抵達波斯,參見新即位的阿魯渾汗。
孛羅在元朝曾擔任過禦史中丞、大司農卿、樞密副使等要職。
阿魯渾留孛羅在汗廷參議政事,而愛薛則回到元朝②。
阿八哈、阿魯渾父子為奪取叙利亞之地,采取與基督教諸國結盟的政策,與拜占庭帝國聯姻,并遣使赴羅馬教廷及英法等國,建立友好關系。
阿魯渾死于1291年,其弟海合都即位,他另有剌麻(喇嘛)教名“亦鄰真朵兒隻”,在藏語中意為“大寶金剛”。
海合都揮霍無度,濫行賞賜,國庫空虛。
主管财政的丞相撒都魯丁和一些官員窮于應付,建議仿效元朝鈔法,發行紙币以解決财政危機。
海合都采納此議,①見《瓦薩甫史》第1卷,德譯本,頁131&mdash137,141&mdash143;《史集》第3卷漢譯本,頁72&mdash128。
②見程鉅夫:《拂林忠獻王碑》,《雪樓集》卷五;《史集》,俄譯本,第3卷,頁116。
漢文史料未言及愛薛在使團中的地位;《史集》把愛薛的名字放在孛羅丞相之後,稱“怯裡馬赤”(通事)。
命孛羅丞相說明鈔法。
于是海合都下令在孛羅的指導下于都城桃裡寺印發交鈔,行用全國。
規定,凡拒絕用鈔者、僞造交鈔者、私用金銀鑄币貿易者,處以極刑①。
伊利汗政府還在全國各地設立鈔庫,負責昏鈔倒換等事務。
所制鈔為長方形,上面印有8個漢字,中間圈内印鈔值,其下為海合都的剌麻教名。
鈔法的推行遭到了商人的反對,造成市場癱瘓,行用不久即廢。
至今波斯語中還保留着“鈔”(chaw,紙币)這個詞。
1295年,伊利汗國權臣謀殺海合都,奉諸王拜都(旭烈兀庶子塔剌海之子)為汗。
阿魯渾之子合贊起兵奪取汗位,得到元成宗的承認。
現存1302年合贊汗緻法國國王的國書上钤用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方印,當是元政府頒賜給伊利汗國的另一顆王印。
1296年(元貞二年),元成宗派遣拜住出使伊利汗國,被合贊留在身邊服務,後來又派他回元朝奏事②。
1298年,合贊遣使入朝,元成宗将旭烈兀位下曆年應得的歲賜交使臣帶回。
1304年,元成宗又專置管領伊利汗國位于漢地的投下的機構“大都等路打捕鷹房諸色人匠都總管府”,其官屬都由合贊任命。
後來元朝精簡機構,廢除了許多官府,但照顧到伊利汗“遠鎮一隅”,在朝廷沒有其他代表機構,因此這個都總管府“存而不廢”③。
合贊為取得當地封建主和伊斯蘭教徒的支持,宣布他本人和伊利汗國境内的蒙古人都改宗伊斯蘭教,自己起名為麻合麻(Muhammad),并大力進行改革,頒行新的土地、賦稅、驿站、貨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貴族和官吏對人民的橫征暴斂,伊利汗國的農業、工商業得到發展,财政收入增加。
他還鼓勵發展科學文化,在首都設立天文台,命丞相拉施都丁編纂了一部在當時空前的世界通史《史集》,因此被譽為賢君。
合贊汗時,伊利汗國與密昔兒的馬木魯克王朝為争奪叙利亞曾發生多次戰争。
1304年,合贊卒,其弟合兒班答繼立,号為完者都汗,遷都于新建的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蘇丹尼耶)。
合贊汗在位其間,元成宗與都哇和察八兒達成和議,共同遣使伊利汗國诏告。
這次蒙古諸汗國間的約和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有很大的影響,伊利汗國甚至以此為資本,要求歐洲信奉基督教諸王國與之聯合,共同對付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
完者都在緻法國國王美菲利普(PhilippeleBel)的信中就提到了這次約和,此信至今還保存着①,國書上蓋有漢字“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的方印。
這當是元廷頒賜給完者都的一顆新印。
1308年(至大元年),元武宗遣脫裡不花等①《史集》,漢譯本第3卷,頁135。
②袁桷:《拜住元帥出使事實》,《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③《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①黑尼土(ErichHaenisch):《關于蒙古伊利汗阿魯渾和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法國國王美菲利普的信件》,載Oriens,卷2,1949年;田清波、柯立甫(A.MostaertandF.W.Cleaves):《伊利汗阿魯渾、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緻美菲利普的信件》(Lesletfrcsde1289et1305desⅡkhansArghunetOljeifuAPhilippeleBel),麻省劍橋,1962年。
20人出使波斯。
1313年(皇慶二年),元仁宗又派拜住去合兒班答處議事②。
根據波斯史臣哈沙尼的《完者都史》記載,當察合台汗國也先不花汗下命阻斷中西陸路交通後,被察合台汗國扣留的往來于途的元朝和伊利汗國的使臣有好幾批,足見漢地與波斯之間交往之頻繁。
至大、至治年間,察合台汗國與元朝和伊利汗國之間的關系重趨緊張。
察合台汗國駐于哥疾甯的諸王倒的火者(DawdKhwaja)部下諸将勾結伊利汗國謀叛,伊利汗國軍隊乘勢渡阿姆河深入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國統治者一直對元朝和伊利汗國的關系保持着警惕,伊利汗國重臣阿必失哈自元廷歸國途中,為也先不花所獲,洩露了元朝西北戍軍的備戰活動,為也先不花重啟戰端提供了借口,他派軍隊越阿姆河攻入呼羅珊,直至以脫火赤丞相和土土哈為首的元朝軍隊再度發動攻勢,迫使察合台汗國從伊利汗國撤軍,回師東援,才改變了伊利汗國的敗局。
1315年,察合台汗國發生内亂,擁有重兵的諸王牙撒兀兒反叛,失敗後逃入伊利汗國尋求庇護。
伊利汗國把他們安置在與察合台汗國隔阿姆河相望的呼羅珊地區,企圖利用這批降将守邊。
完者都死後,其子不賽因繼立。
牙撒兀兒于回曆718年(1318)夏末以“清君側”為由向部将下達了西進的計劃,不久其軍抵達祃桚答兒,而前鋒則深入到擔寒(Damgham今伊朗北部達姆甘)。
不賽因向察合台汗國求援,怯别派出軍隊前來合殲了這支叛軍。
不賽因嗣位後還都桃裡寺。
1324年(泰定元年),泰定帝遣稱海屯田萬戶府達魯花赤帖陳、近侍忽都帖木兒出使伊利汗國,當是宣告即位事①。
同年不賽因遣使朝賀,并為其權臣出班向元廷請封。
泰定帝派遣使節去波斯,授出班“開府儀同三司、翊國公”,并賜銀印、金符。
這是繼不花之後,元政府再次直接授官于伊利汗國大臣。
出班專擅國政,諸子皆居要位。
不賽因殺出班三子,出班舉兵叛亂,兵敗被殺。
1335年不賽因死後,伊利汗國迅速瓦解,各地蒙古貴族紛紛自擇貴族擁立為汗,互相攻戰。
1355年,欽察汗國的紮尼别汗攻入桃裡寺,操縱朝政的出班後裔努兒失完不知所終。
一些貴族也紛紛自立,形成割據局面。
1340年,據有報達城的蒙古貴族哈散(紮剌亦兒氏)自立為汗,其子歪思汗于1358年攻占阿塞拜疆等地,移都桃裡寺,史稱紮剌亦兒王朝,十四世紀末為帖木兒攻滅。
伊利汗時代是中國&mdash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
随旭烈兀來到西域的有不少精通漢地天文曆數的學者,其中有一位名叫屠密遲(譯音)的人,被稱為先生。
波斯著名的天文學家納速剌丁·途昔奉命編纂《伊利汗天文表》時,曾向他學習中國的天文推步之術①。
有不少中國學者在伊利汗國②《拜住元帥出使事實》,《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①《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紀》。
①布洛曬:《蒙古史導言》,頁100,萊頓,1910年。
任職,他們帶去了各類書籍。
伊利汗合贊命丞相拉施都丁編纂《史集》時,曾谕令他搜集有關中國的曆史著作。
精通天文曆法的中國學者李大遲、倪克孫(譯音)應召參加編修工作,并為拉施都丁講解中國的幹支紀年法。
伊利汗時期,中國的醫術大量地傳入波斯。
不少中國醫生在伊利汗廷服務。
旭烈兀本人很喜歡中國醫生為他治病。
主持編纂《史集》的拉施都丁丞相就是一位醫生。
1313年,在拉施都丁的主持下,把中國著名醫學家王叔和的著作《脈經》譯成波斯文,題名為《伊利汗的中國科學寶藏》。
此書至今尚保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圖書館中。
驿傳制度在伊利汗國得到了普遍推行。
早在1239年窩闊台時代,鎮守西域的畏兀兒大臣闊裡吉思就已在自己的轄區内普設驿站①。
合贊即位以前,伊利汗國的驿傳制度産生了不少弊病,造成驿路的嚴重阻滞,人民普遍不滿。
合贊下令整頓驿傳,設立專供勾當軍國重事的使臣乘驿往來。
伊利汗政府還在全國主要道路上每3程(farsang,約18公裡)置一站,每站備健馬15匹。
使臣需持有金印牌符方許乘驿②。
合贊汗的這些措施同元朝整治站赤的辦法基本相同。
“牌符”制度也在元朝傳入伊利汗國,伊利汗政府授予各級将領、地方官員和使臣不同等級的牌符,作為其權力或身份的憑證。
諸算端(諸侯)、滅裡(州的長官)佩圓形大虎符,地位略低的牌面略小些。
使者馳驿則給以圓牌,上著“官牌”字樣,完成使命後須交還。
各邊區長官需遣使乘急遞鋪馬遞送緊急軍情者,也發給3至5面圓牌。
現在波斯文的“牌子”(paiza)這個詞,就來自漢語。
①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英譯本第二冊,頁501&mdash502。
②《史集》漢譯本第3卷,頁460&mdash463。
茲取《元朝史》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元史分冊》的譯法,稱為伊利汗國。
置随路打捕鷹房總管府,專掌撥賜給旭烈兀位下的中原戶計。
至元十二年(1275),阿八哈遣使奏請将這些民戶獻給朝廷。
拖雷家族控制蒙古國東、西兩端最為富庶的漢地和波斯的行為,引起了窩闊台、察合台兩系宗王的不滿。
1269年欽察、察合台和窩闊台三汗國諸王會聚于塔剌思,議定察合台汗國向阿姆河以南發展。
時波斯境内地位最高的察合台裔宗王是捏苦疊而(Negüdcr),八剌派出使者至其處,希望他能指揮手下軍民脫離阿八哈營壘。
但事機敗露,阿八哈立即調兵遣将,以武力消滅了自己後方的異己勢力。
八剌要求伊利汗國讓出也裡至阿姆河和申河之間的土地,遭到拒絕後,于1270年率領大軍渡阿姆河進入呼羅珊。
伊利汗國守軍向祃桚答兒潰退。
入侵軍隊的主力進至木兒加布河與也裡河流域,而其前鋒前出至你沙不兒一帶。
阿八哈聞知後,立即調集大軍東趨迎敵,到達也裡之北的八忒吉思(Badghis)草原。
為避免流血,阿八哈倡議約和,許以割讓哥疾甯至申河之間地以換取八剌的軍隊撤出呼羅珊,但被拒絕。
阿八哈遂以計謀引誘八剌的主力進入也裡城附近的設伏地區。
兩軍會戰的結果以察合台汗國的慘敗而告終①。
八剌死後察合台汗國陷于混亂。
阿八哈出動大軍,攻入阿姆河以北地區和花剌子模。
1273年初,阿八哈軍陷不花剌城,在大肆殺掠之後,擄掠大批人口向阿姆河退去。
1282年,阿八哈卒,其弟帖古疊兒繼立,稱阿合馬汗。
1284年,阿八哈之子阿魯渾以其父受大汗冊命,汗位當屬己為由,在伊利汗國權臣不花的支持下起兵推翻帖古疊兒後,遣使入朝奏報。
1286年,忽必烈遣使臣斡兒都海牙,命阿魯渾繼承汗位,并封不花為丞相。
于是阿魯渾也按照慣例舉行了正式即位典禮。
在1289年阿魯渾汗緻法國國王的國書開頭寫道:“長生天氣力裡,大汗福蔭裡,阿魯渾谕佛浪國王”。
信中凡言及“長生天”及大汗的名字時,都擡頭寫。
可見伊利汗所頒公文的通常格式仿照漢地式樣。
信上也蓋着阿八哈的“輔國安民之寶”印玺。
1284年,元廷使臣蒙古朵兒邊氏人孛羅丞相和佛林人愛薛抵達波斯,參見新即位的阿魯渾汗。
孛羅在元朝曾擔任過禦史中丞、大司農卿、樞密副使等要職。
阿魯渾留孛羅在汗廷參議政事,而愛薛則回到元朝②。
阿八哈、阿魯渾父子為奪取叙利亞之地,采取與基督教諸國結盟的政策,與拜占庭帝國聯姻,并遣使赴羅馬教廷及英法等國,建立友好關系。
阿魯渾死于1291年,其弟海合都即位,他另有剌麻(喇嘛)教名“亦鄰真朵兒隻”,在藏語中意為“大寶金剛”。
海合都揮霍無度,濫行賞賜,國庫空虛。
主管财政的丞相撒都魯丁和一些官員窮于應付,建議仿效元朝鈔法,發行紙币以解決财政危機。
海合都采納此議,①見《瓦薩甫史》第1卷,德譯本,頁131&mdash137,141&mdash143;《史集》第3卷漢譯本,頁72&mdash128。
②見程鉅夫:《拂林忠獻王碑》,《雪樓集》卷五;《史集》,俄譯本,第3卷,頁116。
漢文史料未言及愛薛在使團中的地位;《史集》把愛薛的名字放在孛羅丞相之後,稱“怯裡馬赤”(通事)。
命孛羅丞相說明鈔法。
于是海合都下令在孛羅的指導下于都城桃裡寺印發交鈔,行用全國。
規定,凡拒絕用鈔者、僞造交鈔者、私用金銀鑄币貿易者,處以極刑①。
伊利汗政府還在全國各地設立鈔庫,負責昏鈔倒換等事務。
所制鈔為長方形,上面印有8個漢字,中間圈内印鈔值,其下為海合都的剌麻教名。
鈔法的推行遭到了商人的反對,造成市場癱瘓,行用不久即廢。
至今波斯語中還保留着“鈔”(chaw,紙币)這個詞。
1295年,伊利汗國權臣謀殺海合都,奉諸王拜都(旭烈兀庶子塔剌海之子)為汗。
阿魯渾之子合贊起兵奪取汗位,得到元成宗的承認。
現存1302年合贊汗緻法國國王的國書上钤用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方印,當是元政府頒賜給伊利汗國的另一顆王印。
1296年(元貞二年),元成宗派遣拜住出使伊利汗國,被合贊留在身邊服務,後來又派他回元朝奏事②。
1298年,合贊遣使入朝,元成宗将旭烈兀位下曆年應得的歲賜交使臣帶回。
1304年,元成宗又專置管領伊利汗國位于漢地的投下的機構“大都等路打捕鷹房諸色人匠都總管府”,其官屬都由合贊任命。
後來元朝精簡機構,廢除了許多官府,但照顧到伊利汗“遠鎮一隅”,在朝廷沒有其他代表機構,因此這個都總管府“存而不廢”③。
合贊為取得當地封建主和伊斯蘭教徒的支持,宣布他本人和伊利汗國境内的蒙古人都改宗伊斯蘭教,自己起名為麻合麻(Muhammad),并大力進行改革,頒行新的土地、賦稅、驿站、貨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貴族和官吏對人民的橫征暴斂,伊利汗國的農業、工商業得到發展,财政收入增加。
他還鼓勵發展科學文化,在首都設立天文台,命丞相拉施都丁編纂了一部在當時空前的世界通史《史集》,因此被譽為賢君。
合贊汗時,伊利汗國與密昔兒的馬木魯克王朝為争奪叙利亞曾發生多次戰争。
1304年,合贊卒,其弟合兒班答繼立,号為完者都汗,遷都于新建的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蘇丹尼耶)。
合贊汗在位其間,元成宗與都哇和察八兒達成和議,共同遣使伊利汗國诏告。
這次蒙古諸汗國間的約和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有很大的影響,伊利汗國甚至以此為資本,要求歐洲信奉基督教諸王國與之聯合,共同對付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
完者都在緻法國國王美菲利普(PhilippeleBel)的信中就提到了這次約和,此信至今還保存着①,國書上蓋有漢字“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的方印。
這當是元廷頒賜給完者都的一顆新印。
1308年(至大元年),元武宗遣脫裡不花等①《史集》,漢譯本第3卷,頁135。
②袁桷:《拜住元帥出使事實》,《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③《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①黑尼土(ErichHaenisch):《關于蒙古伊利汗阿魯渾和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法國國王美菲利普的信件》,載Oriens,卷2,1949年;田清波、柯立甫(A.MostaertandF.W.Cleaves):《伊利汗阿魯渾、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緻美菲利普的信件》(Lesletfrcsde1289et1305desⅡkhansArghunetOljeifuAPhilippeleBel),麻省劍橋,1962年。
20人出使波斯。
1313年(皇慶二年),元仁宗又派拜住去合兒班答處議事②。
根據波斯史臣哈沙尼的《完者都史》記載,當察合台汗國也先不花汗下命阻斷中西陸路交通後,被察合台汗國扣留的往來于途的元朝和伊利汗國的使臣有好幾批,足見漢地與波斯之間交往之頻繁。
至大、至治年間,察合台汗國與元朝和伊利汗國之間的關系重趨緊張。
察合台汗國駐于哥疾甯的諸王倒的火者(DawdKhwaja)部下諸将勾結伊利汗國謀叛,伊利汗國軍隊乘勢渡阿姆河深入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國統治者一直對元朝和伊利汗國的關系保持着警惕,伊利汗國重臣阿必失哈自元廷歸國途中,為也先不花所獲,洩露了元朝西北戍軍的備戰活動,為也先不花重啟戰端提供了借口,他派軍隊越阿姆河攻入呼羅珊,直至以脫火赤丞相和土土哈為首的元朝軍隊再度發動攻勢,迫使察合台汗國從伊利汗國撤軍,回師東援,才改變了伊利汗國的敗局。
1315年,察合台汗國發生内亂,擁有重兵的諸王牙撒兀兒反叛,失敗後逃入伊利汗國尋求庇護。
伊利汗國把他們安置在與察合台汗國隔阿姆河相望的呼羅珊地區,企圖利用這批降将守邊。
完者都死後,其子不賽因繼立。
牙撒兀兒于回曆718年(1318)夏末以“清君側”為由向部将下達了西進的計劃,不久其軍抵達祃桚答兒,而前鋒則深入到擔寒(Damgham今伊朗北部達姆甘)。
不賽因向察合台汗國求援,怯别派出軍隊前來合殲了這支叛軍。
不賽因嗣位後還都桃裡寺。
1324年(泰定元年),泰定帝遣稱海屯田萬戶府達魯花赤帖陳、近侍忽都帖木兒出使伊利汗國,當是宣告即位事①。
同年不賽因遣使朝賀,并為其權臣出班向元廷請封。
泰定帝派遣使節去波斯,授出班“開府儀同三司、翊國公”,并賜銀印、金符。
這是繼不花之後,元政府再次直接授官于伊利汗國大臣。
出班專擅國政,諸子皆居要位。
不賽因殺出班三子,出班舉兵叛亂,兵敗被殺。
1335年不賽因死後,伊利汗國迅速瓦解,各地蒙古貴族紛紛自擇貴族擁立為汗,互相攻戰。
1355年,欽察汗國的紮尼别汗攻入桃裡寺,操縱朝政的出班後裔努兒失完不知所終。
一些貴族也紛紛自立,形成割據局面。
1340年,據有報達城的蒙古貴族哈散(紮剌亦兒氏)自立為汗,其子歪思汗于1358年攻占阿塞拜疆等地,移都桃裡寺,史稱紮剌亦兒王朝,十四世紀末為帖木兒攻滅。
伊利汗時代是中國&mdash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
随旭烈兀來到西域的有不少精通漢地天文曆數的學者,其中有一位名叫屠密遲(譯音)的人,被稱為先生。
波斯著名的天文學家納速剌丁·途昔奉命編纂《伊利汗天文表》時,曾向他學習中國的天文推步之術①。
有不少中國學者在伊利汗國②《拜住元帥出使事實》,《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①《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紀》。
①布洛曬:《蒙古史導言》,頁100,萊頓,1910年。
任職,他們帶去了各類書籍。
伊利汗合贊命丞相拉施都丁編纂《史集》時,曾谕令他搜集有關中國的曆史著作。
精通天文曆法的中國學者李大遲、倪克孫(譯音)應召參加編修工作,并為拉施都丁講解中國的幹支紀年法。
伊利汗時期,中國的醫術大量地傳入波斯。
不少中國醫生在伊利汗廷服務。
旭烈兀本人很喜歡中國醫生為他治病。
主持編纂《史集》的拉施都丁丞相就是一位醫生。
1313年,在拉施都丁的主持下,把中國著名醫學家王叔和的著作《脈經》譯成波斯文,題名為《伊利汗的中國科學寶藏》。
此書至今尚保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圖書館中。
驿傳制度在伊利汗國得到了普遍推行。
早在1239年窩闊台時代,鎮守西域的畏兀兒大臣闊裡吉思就已在自己的轄區内普設驿站①。
合贊即位以前,伊利汗國的驿傳制度産生了不少弊病,造成驿路的嚴重阻滞,人民普遍不滿。
合贊下令整頓驿傳,設立專供勾當軍國重事的使臣乘驿往來。
伊利汗政府還在全國主要道路上每3程(farsang,約18公裡)置一站,每站備健馬15匹。
使臣需持有金印牌符方許乘驿②。
合贊汗的這些措施同元朝整治站赤的辦法基本相同。
“牌符”制度也在元朝傳入伊利汗國,伊利汗政府授予各級将領、地方官員和使臣不同等級的牌符,作為其權力或身份的憑證。
諸算端(諸侯)、滅裡(州的長官)佩圓形大虎符,地位略低的牌面略小些。
使者馳驿則給以圓牌,上著“官牌”字樣,完成使命後須交還。
各邊區長官需遣使乘急遞鋪馬遞送緊急軍情者,也發給3至5面圓牌。
現在波斯文的“牌子”(paiza)這個詞,就來自漢語。
①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英譯本第二冊,頁501&mdash502。
②《史集》漢譯本第3卷,頁460&mdash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