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宗“守成”與武宗時朝政的衰弛

關燈
③《貴顯世系》謂成宗四子;《史集·鐵穆耳合罕本紀》提到其中兩個,且明言唯德壽太子出于蔔魯罕氏。

    《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謂德壽為弘吉剌氏失憐答裡所出。

    惟傳文中“大德三年十月,立為後。

    生皇子德壽,早薨”一語,當系衍文。

    失憐答裡死于鐵穆耳即位前,大德三年立為皇後者,實蔔魯罕。

    見傳記校勘記8;陳得芝:《<史集>鐵穆耳合罕本紀》漢譯文,《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4輯。

    ④楊瑀:《山居新話》卷一。

     ①劉敏中:《哈剌哈孫碑》,《中庵集》卷四。

     ②許有壬:《暢師文神道碑》,《至正集》卷四九;程钜夫:《何玮神道碑》,《雪樓集》卷八。

    ①大德九年十月正是德壽太子病笃之時。

    蔔魯罕在這時逼答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出京,可能就是為了按照蒙古舊俗,大汗死後,例應由皇後攝政,主持召開選立新汗的忽裡台大會。

    但蔔魯罕企圖控制朝議以遂其私的行動表明,元皇朝确立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體制,已在相當程度上腐蝕了漠北舊制。

    處于皇權制約的官僚中樞的權力,在皇權暫時中斷的情形下非但沒有消失或弱化,反而對整個政治結構具有了更關鍵的影響力。

    最終掌握着這種影響力的右丞相哈剌哈孫,多年以來一直處于若明若暗地與蔔魯罕相對立的地位,現在成為阻止蔔魯罕得逞的重要因素②。

    成宗死後,哈剌哈孫立即秘密地遣人通知在漠北的海山和在懷州的答己及愛育黎拔力八達。

    這時蔔魯罕已下密制切斷通往漠北的驿路。

    受哈剌哈孫之命北趨報訊的康裡脫脫,通過其兄阿沙不花疏通通政院,改署手中馳驿文書的日期,使先于蔔魯罕下谕之日,遂得乘驿馬往海山處告警。

    自是,哈剌哈孫悉收京城百司符印,封府庫,“稱病卧阙下,内旨日數至,并不聽,文書皆不署”(《元史·哈剌哈孫傳》)。

    既“稱病”而又“卧阙下”,一方面可以沮泥蔔魯罕動員行政中樞的權力資源發号施令、籌劃臨朝稱制的計劃,另一方面又防止了皇後集團以左丞相阿忽台取而代之,控制中書省。

    哈剌哈孫的行動取得了掌禦印的典瑞院太監董士恭的全力支持。

    史稱成宗死後,“親王有觊觎神器者,亟欲得符玺。

    公橫身堅守,至廢寝食”①。

    哈剌哈孫等人堅持在中書省守值凡三月,“未嘗一至家休沐”,耐心等待反擊的時機成熟。

     戍守和林的海山接到成宗去世的消息後,曾準備立即離開大軍回朝。

    後因乞台普濟以漠南事宜“難以遙度”為勸,遂暫時緩行,以觀局勢②。

    大德十一年,率軍自金山前線東返的海山抵達和林,召集嶺北諸王勳戚大會,誅殺與阿難答通謀的合赤溫後王也隻裡,與會宗親大臣合辭勸進。

    海山這時已獲悉答己與愛育黎拔力八達先至大都,決計在和林窺視動向,“俟宗親畢會,議之”。

     他依仗手中握有重兵,因此對于帝位,志在必得而不稍疑③。

    與蔔魯罕、阿難答和海山相比,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最初行動顯得最為遲疑不決。

    他的漢預先斷絕其幹預嗣君人選的可能性。

    據瓦薩夫書,成宗曾欲按蒙古舊俗納寡嫂答己為妻,遭蔔魯罕反對。

    則她驅答己母子至懷州,也可能與此事有關。

    又據黃溍《柏鐵木兒家傳》,答己母子還一度由懷州徙雲中。

    但其他文獻未見有相關記載,尚待深考。

    見《黃金華集》卷四三。

     ②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輯。

    ①黃溍:《董士恭神道碑》,《黃金華集》卷二六。

    董士恭原任典瑞院少監。

    大德十一年,中書省欲超升其位下者為太監,成宗不允,命擢董士恭為太監。

    中書省的原議,或與蔔魯罕集團加緊控制内廷的策劃有關。

     ②姚燧:《史公先德碑》,《牧庵集》卷二六。

     ③《元史》卷二二《武宗紀》一。

    海山部下都力主以武力為後盾強奪汗位。

    床兀兒很早就對海山發誓:“臣先父士土哈受知世祖,恩深義重。

    臣之種人強勇精銳,臣父子用之,戰無不克。

    殿下亟宜歸定大計,以副天下之望。

    ”見虞集《句容郡王世迹碑》,《元文類》卷二六。

     族侍臣們盡管從中原王朝立嫡立長的皇統觀念出發,把阿難答稱為“庶子”、“支子”,但即使作為真金嫡傳、“裕皇賢孫”,“次序居長”者也應是海山④。

    如按蒙古傳統,則新君當選又必持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後援,這也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根本缺少的。

    隻是由于不甘心等蔔魯罕“邪謀得成,以一紙書召還”而使母子束手就擒的命運,他才在接到哈剌哈孫的密報後,幾經猶豫,勉強赴都。

    大德十一年二月下旬,答己母子回到大都。

    愛育黎拔力八達立即派李孟裝扮成醫生,入皇宮探視稱病堅卧的哈剌哈孫,取得秘密聯系。

    蔔魯罕這時已定于三月初三禦殿聽政,并謀以僞賀愛育黎拔力八達生日拘禁答己母子。

    直到這時,愛育黎拔力八達仍意存觀望,在幻想等海山帶兵到京再行舉事。

    李孟等人反複以“得時弗為”、“臨機不斷”将遺禍天下勸谏,愛育黎拔力八達遂同意“以蔔決之”。

    李孟唆使蔔者但言以祯吉,愛育黎拔力八達這才決意行動,乃在阿難答發難前一天“振袖而起”,從大都郊外寓所秘密馳入禁中。

    哈剌哈孫詐稱海山遣使至京,約阿難答、蔔魯罕、阿忽台等入朝議事,遂将他們全部拘捕。

    愛育黎拔力八達以實力最弱的一方而得以“廓清宮阙”,關鍵在于他取得了朝廷官僚中樞的支持和配合。

     原來以清君側的名義“入造内庭”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一旦清除蔔魯罕集團之後,禁不住對近在手邊的皇位産生垂涎之心。

    站在他一邊的諸王闊闊出、牙忽都等人都進言:“今罪人斯得,太子實世祖之孫,宜早即大位。

    ”他的師儒李孟亦“嘗勸皇弟(按指愛育黎拔力八達)以自取”①。

    頗不安份于枯坐内宮的答己太後,深知愛育黎拔力八達“天性孝友”,比海山更易于受她控制,所以也傾向于讓前者踐帝位。

    這時答己托陰陽家推算,言“重光(指至元十八辛巳年,海山生年)大荒落有災,旃蒙(指愛育黎拔力八達出生的至元二十二乙酉年)作噩長久”,遣近臣往谕海山,試探他的反應。

    海山在和林一心等待漠南派人迎他就位,想不到等來這樣一套星命休咎的說教,立即命馳抵不久的脫脫疾還京師,表示自己已決意繼承帝位,并将陰陽家所傳譴責為“近日任事之臣”動搖大本的“奸謀”。

    接着海山本人親率大軍,分三道南下①。

     面臨海山強大的軍事威懾,答己母子及大都諸臣被迫改變原來的想法,向武宗明确表示宗王大臣推戴之意。

    大德十一年五月,海山會答己、愛育黎拔力八達于上都,在忽裡台大會上就任新汗,是為武宗。

     至大“惟新” ④《元史》卷一三八《康裡脫脫傳》。

    按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諸子中,年歲最長者為阿木哥。

    但他不是答剌麻八剌正妃答己所出,故以答己長子海山為“大太子”。

     ①《元史》卷二四《仁宗紀》一;卷一七五《李孟傳》。

     ①《元史》卷一三八《康裡脫脫傳》。

     武宗自幼由黨項人乞台普濟撫育,元貞、大德初雖一度受李孟輔導,卻很快就奉命戍北,“捍禦邊陲,勤勞十年”。

    他入繼大位以後,朝廷中樞用人,差不多都在西北從征的蒙古、色目将領中挑選。

    崇儒右文的哈剌哈孫最初仍留任中書右丞相,但兩個月以後就被改調為新成立的和林行省左丞相②。

    這班新君臣似乎已感悟到,大德後期以來元代社會所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問題正在逐步惡化,所以他們要調整成宗的“重簡守成”國策。

    武宗施政,可以用“惟和惟新”四個字來概括,即在政治上強調對貴族官僚“溥從寬大”,專從濫封泛賞的角度去加倍發揮成宗的“惟和”精神,在經濟上則恢複忽必烈立尚書省綜理财用的措施,“誕布惟新之令”③。

    兩方面的選擇,同樣深刻地反應出海山君臣對儒家文化十分隔膜的文化背景。

     即位之初,對諸王勳戚行朝會賞賜,武宗不但堅持按成宗稱汗時賞額銳增的先例發放,而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