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文資料

關燈
的經過,其中對逃亡的路線、途中的狼狽情狀、統治階級間的傾軋及腐朽劣迹等,均有生動的記載。

    關于這段史實,本書是現存的唯一漢文記載,且為作者所親自經曆,故有較珍貴的史料價值。

    柯劭忞于光緒戊申(1908)得此書時,稱之為“希世之秘笈”,“如獲海外奇珍,自詫為平生第一幸事”。

    此言不無道理。

    本書有《雲窗叢刻》本。

     第三節 其他史料《平宋錄》、《庚申外史》 《平宋錄》1卷,劉敏中撰。

    劉敏中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諸朝,《元史》有傳。

    平生著述除本書外,尚有《中庵集》25卷,其中11卷是碑銘、墓志、行狀,有關元前期的資料十分豐富①。

     本書專記元朝征服南宋經過。

    常見有《守山閣叢書》本。

     《庚申外史》權衡編。

    權衡,字以制,号葛溪,元末明初江西吉安人。

     元順帝至正年間曾隐居于河南漳德府一帶28年。

    不應元聘,著書甚多。

    本書記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一朝曆史,因元順帝生于庚申年(延祐七年,1320),稱庚申帝,故書用此名。

    本書上起元統元年(1333),下迄至正二十八年(1368),全書用編年體寫成。

    所紀史實,多為《元史》和其他著作所無,叙事生動、具體;由于作者在整個元末農民戰争期間都在河南一帶,對當時聲勢浩大的農民戰争多耳聞目睹,故本書對研究元末農民戰争以及當時統治集團的内部鬥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本書在地名人名及事件年月上,由于作者根據一時傳聞記錄,無文書可以檢尋,故不免有所抵牾,這是本書的不足之處。

     此書《寶顔堂秘笈》、《學海類編》、《學津讨原》、《海山仙館叢書》、《豫章叢書》、《叢書集成》初編等均曾收入,各本文字互有異同。

    1991年,中州出版社出版任崇嶽《庚申外史箋證》,為讀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明氏實錄》1卷,明楊學可撰。

    學可名敏,字學可,以字行,人号清風先生,四川新都人。

    曾拜元儒杜圭為師,博通經史。

    當其學成之時,适逢元末兵起,乃避居雲南昆明,講論六經。

    後複歸西蜀,其時适當明玉珍強盛之時,明玉珍授他國子助教,他堅辭不受。

    入明以後,赴京訴老疾,辭歸西蜀,繼續從事教書工作。

    明劉惟德為之撰《清風先生傳》①。

     本書記元末農民起義四川首領明玉珍及其子事迹始末,較之《明太祖實錄》中的《明玉珍傳》,次序大體相同而内容更詳細,就具體史實而論則互有異同,茲舉二例:其一,關于明三其人,《明氏實錄》稱明三原姓萬名勝,是明玉珍手下的一名戰功卓著的人物,明玉珍稱帝後複其姓名為萬勝,拜為司馬。

    但《明太祖實錄》卷一六《明玉珍傳》及張廷玉《明史·明玉珍傳》均将萬勝作“明二”。

    徐松在《明氏實錄》校補中已指出後兩書的這一錯誤,①見《北京圖書館館藏古籍珍本叢刊》。

     ①見張奉書等:《新都縣志》卷十一《藝文》。

     并說“明三為是”。

    其二,關于明玉珍對待宗教的态度問題,《明氏實錄》與《明太祖實錄》的記載亦互有異同,相同的是兩書均稱明玉珍曾“去釋老二教”;不同的是《明氏實錄》載明玉珍在去釋老二教的同時一并去彌勒堂,而《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則與此截然不同,說他是“去釋老而專奉彌勒法”,這一問題既涉及明玉珍的宗教信仰及其對彌勒法的态度,又涉及他與元末南方紅巾軍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

    由此可見,本書确有其重要價值,它既足與正史相互參考,又可訂正如《明太祖實錄》等史料價值很高的史籍的某些錯誤。

    此外,本書的成書年代,很有可能早于明建文時以方孝孺為總裁而編修的最初之《明太祖實錄》①。

    若如此,則本書更值得人們重視。

    加之作者為四川人,對明玉珍父子在四川的所作所為耳聞目睹,了解較深刻。

    這些均說明本書的史料價值較高。

     本書原無注,清徐松據《明太祖實錄》等為之校補,節省了後人翻檢之勞,且在有些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收于《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第五集。

    此外尚有《學海類編》本等。

    1983年,四川重慶發現明玉珍《玄宮之碑》,為研究明玉珍事迹及整理本書提供了新的資料。

     《保越錄》、《高麗史》《保越錄》1卷,徐勉之撰。

    本書記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與張士誠兩部争奪紹興事。

    是年,朱元璋遣胡大海攻紹興,張士誠将呂珍據守,三月不下,胡大海退去。

    當時張士誠已降元,本書作者站在元朝的立場,褒張貶朱。

    但對戰争經過,叙述頗詳,可補史文之缺。

     本書常見有《學海類編》本。

     《高麗史》139卷,朝鮮李朝鄭麟趾撰。

    作者奉王命修撰此書,書成于李朝文宗元年(明景泰二年,1451)。

    全書用漢文寫成,體例悉仿中國正史。

    全書計分世家46卷,志39卷,表2卷,傳50卷,目錄2卷,記載朝鮮曆史上高麗王氏王朝的事迹。

    高麗王氏王朝起自918年,迄于1392年,大體與我國遼宋金元時期相當。

    凡32主,其中熙宗至恭愍王凡11主在位期間(1200&mdash1368)約當成吉思汗興起至元朝滅亡。

    本書為了解高麗與蒙古、元朝的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且對了解元朝的政治、經濟、農民戰争的活動等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

     本書有日本明治四十一年縮印三冊本。

    1957年朝鮮平壤影印三冊本。

     ①參見丁國範:《楊學可及其<明氏實錄>》,《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輯,1983年。

     第四節 筆記小說《齊東野語》、《癸辛雜識》、《歸潛志》、《山居新語》 《齊東野語》20卷,周密撰。

    作者字公謹,自号草窗,又号弁陽嘯翁、蕭齋、泗水潛夫、華不注山人、弁陽老人等。

    祖籍濟南。

    其曾祖泌,自濟南遷居吳興,至密四世。

    其家世代為官,本人在宋寶祐年間任義烏令;入元不仕,寓杭,居癸辛街,以南宋遺老自居,交遊很廣,故見聞甚博。

    是書用《齊東野語》之名,乃作者不忘祖籍之意。

    書中所記,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補史籍之不足,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二張援襄”等,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

    本書以中華書局1983年張茂鵬點校本最為方便。

     《癸辛雜識》6卷,這是周密寓居癸辛街時所寫的另一部筆記。

    主要記載宋元之際的瑣事雜言,這是區别于《齊東野語》的地方。

    書中所記如“襄陽始末”、“佛蓮家資”、“方回”(降元宋臣)等條,史料價值甚高。

    本書以中華書局1988年1月吳企明點校本最為方便。

     《歸潛志》14卷,劉祁撰。

    作者為金末元初人。

    書名“歸潛”,乃作者未仕元時,自署其居。

    本書一至六卷為金末諸人小傳;七至十卷雜記轶事;卷十一記金哀宗亡國始末,保存了大蒙古國窩闊台汗攻滅金朝的寶貴史料。

    後元修《金史》,多采此書。

    本書以中華書局1983年崔文印點校本最為方便。

    此外尚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學海類編》本等。

     《山居新語》本書4卷,一作《山居新話》,楊瑀(1285&mdash1361)撰。

     作者字元誠,号山居,晚年自号竹西居士。

    其五世祖自婺遷杭,遂為杭人。

    文宗天曆間至京師,曆仕廣成局副使、中瑞司典簿。

    後至元六年(1340)參預逐權臣伯顔之謀,以功超授奉議大夫太史院判官,繼升同佥院事。

    至正十五年(1355)起為宣政院判官,改建德路總管。

    十七年以浙東宣慰使緻仕。

    二十一年七月卒。

    楊維桢《東維子文集》有其神道碑。

    本書是作者緻仕退隐杭州時所作,書中有不少關于典章制度和政治活動的記載,對于了解元末史事頗為有用。

    常見有《武林往哲遺著》本。

     《庶齋老學叢談》、《靜齋至正直記》、《遂昌山樵雜錄》、《農田餘話》《庶齋老學叢談》3卷,盛如梓撰。

    此書辨論經史,亦間及朝野轶事。

     蓋作者猶及與元初故老遊,故所記俱有根據。

    如劉好禮任吉利吉思、撼合納、謙謙州、益蘭州等處斷事官期間,曾親見北邊晝長夜短之現象,即載于此書,常為研究北邊曆史地理者所引用。

    本書通常有《知不足齋叢書》本。

     《靜齋至正直記》4卷,一稱《靜齋類稿》,别名《靜齋直記》,通稱《至正直記》。

    前人以為此書系元孔齊著。

    其實本書作者應為元孔克齊①。

    克齊字肅夫,号行素,一号靜齋,孔子55世孫,薦授黃岡書院山長,召為國史編修,元末避兵居鄞之東湖,記其見聞,備得人情物态之詳,對了解當時情況頗有參考價值。

    從所記内容可以得知,是書之成書年代當不會早于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

    書中關于文人逸事的記載,甚為精彩,如《松雪遺事》條即為一例。

    常見有《粵雅堂叢書》本、1972年台灣世界書局影印清抄本。

     《遂昌山樵雜錄》鄭元佑(1292&mdash1364)撰。

    作者生于元中葉,上及見宋諸遺老,下及見泰不華、倪瓒(雲林)等人。

    是書記述以宋代轶聞較多,有《學海類編》、《稗海》、《讀畫齋叢書》本。

     《農田餘話》2卷,長谷真逸撰。

    作者本名張翼,一稱長谷真逸,吳人①。

    是書多記作者親身經曆的元末及張士誠割據東南等史事,常為研究元末農民戰争的學者所引用。

    通行有《寶顔堂秘笈》本。

     《樂郊私語》、《草木子》、《辍耕錄》《樂郊私語》1卷,姚桐壽撰。

    本書系作者自桐江移居海鹽後之作品,書成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所記多平日耳聞目睹之事,全系條文式,各條互不聯系。

    書中對楊完者苗軍武裝鎮壓農民起義及張士誠在嘉興的活動記載較詳,對研究元末江南農民起義有參考價值,其自稱以“樂郊”名書之故為“天下土崩,餘猶得拈弄筆墨,如此,海上真我樂郊也”。

    通行有《學海類編》本。

     《草木子》4卷,葉子奇撰。

    作者為元末明初文人。

    其書凡8篇,自天文、地理、物象等皆一一辨析,其記元代故事,亦頗詳核。

    研究元末農民戰争者常引此書。

    通行有中華書局1959年斷句本。

     《辍耕錄》一名《南村辍耕錄》,30卷。

    陶宗儀撰。

    宗儀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浙江黃岩人,生卒年月不詳①。

    元末兵起,宗儀避亂松江華亭之泗泾,諸生買地結廬,命其宅曰“南村草堂”,由杜待制為之書額②。

    遂居以老。

    晚年閉門著書,作品甚多,世傳除本書外,尚有《說郛》100卷,《書史會要》9卷,《四書備遺》2卷等。

    時人孫作(大雅)《滄螺集》中①丁國範:《<靜齋至正直記>三議》,《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輯,1987年。

    ①《千頃堂書目》卷十二《小說類》。

     ①陶宗儀的生卒年月,其友孫作《滄螺集陶先生小傳》及《明史·文苑傳》等均未述及。

    1924年,《通報》刊載法人伯希和《說郛考》一文,推測陶氏生年“或在1320年前後”;1938年,日本京都文化研究所《東方學報》第九冊刊登渡邊幸三《說郛考》一文,主陶氏為元至元元年前後生;1963年6月《大陸雜志》第26卷第11期發表昌彼得《陶宗儀生年考》,考定陶氏生于延祐三年(1316)。

    ②見(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四《第宅》。

     有其傳。

     本書是作者避兵松江華亭期間,于耕作之餘的随手劄記,至正末,由其門生加以抄錄整理,分類彙編而成。

    此書内容龐雜,“上兼六經百氏之旨,下極稗官小史之談”;“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間,天理人事,有關于風化者,皆采錄之”③。

    由于作者知識的廣博,對元代掌故、典章制度的熟悉,尤其對元末東南地區農民起義等狀況,更是親身見聞,再加之本書取材廣泛,從而使本書有頗高的史料價值,成為一部享有盛名的筆記。

    《辍耕錄》相當大的一部分條目,系抄自前人或同時代人的著作,但這些被抄錄的著作有些現已不存,它們的部分内容反而賴本書得以保存。

    如卷二一“宮阙制度”條,原當出自《經世大典》,但原書今已不存,僅見于此。

    又如卷一“氏族”等條,對元史研究有很重要的價值,可與拉施都丁《史集·部族志》部分相互參考,常為中外學者所引用。

    還有部分條目,如卷二七《旗聯》、《扶箕詩》、卷二八《刑賞失宜》、卷二九《紀隆平》等,對研究元末農民戰争有重要史料價值,一再為學者們所引用。

    此外,卷二四《黃道婆》等條,為了解元代生産狀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卷一九《射字法》等條目,則為研究元代松江方言提供了參考資料。

    總之,《辍耕錄》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辍耕錄》有元末刻本及明刻本多種。

    1959年中華書局據武進陶氏影元刻本為底本,斷句重印,讀者稱便。

     ③分别參見孫大雅:《南村辍耕錄叙》;邵亨貞:《南村辍耕錄疏》。

     第五節 政書《憲台通紀》 官修,編于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

    本書系元代有關禦史台的典章制度的彙編,主要記載世祖至元五年到順帝至元二年的禦史台建官定制、司屬沿革、員額損益及有關诏敕等。

    為研究元代監察制度的重要史料之一。

    原書早佚,現存于《永樂大典》卷二六○八中。

     《憲台通紀續編》,官修,本書亦為元代有關禦史台的典章制度的彙編,主要收編後至元二年到至正十三年的典制掌故等文書。

    為研究元代監察制度的另一重要史料。

    原書亦早佚,現存于《永樂大典》卷二六○九中。

     《南台備要》劉孟琛等撰。

    劉孟琛至正初為南台令史。

    本書是南禦史台的有關典章制度的彙編。

    書中還保存了一些元朝政府策劃鎮壓農民起義的檔案資料,原書已佚,現存于《永樂大典》卷二六一○至二六一一中。

     《秘書監志》11卷,王士點、商企翁編。

    士點字繼志,東平人。

    至順元年起曆任通事舍人、翰林修撰、秘書監管勾等職。

    企翁字繼伯,濟陰人。

    國子監貢士,至正元年由翰林典籍遷秘書監著作佐郎。

    兩人于至正二年合撰此書。

    本書記述秘書監及其所屬各機構的組織、規模、官吏、工匠的題名、待遇,天文陰陽人員的考試程式等。

    對編纂《大元一統志》的經過,本書亦有詳細記載。

    此外,書中還登錄了北司天台譯寫域外天文資料的名稱。

    故本書對研究元代科學文化有很高價值,對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也有重要意義。

    本書有《廣倉學窘叢書》本。

    1992年6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高榮盛點校本,為本書最新而又方便的本子。

     第六節 地方志研究 元代曆史,地方志中的有關史料日益為學者們所重視。

    這類史料,在元代纂修的方志中固然較多地存在,在明,清兩代編纂的方志中,也時有發現;它們的涉及面很廣,山川形勢、地理沿革、物産狀況、經濟生活、賦役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方組織、階級鬥争、名勝古迹、人物傳記、藝文圖籍等,無不與之有關。

    雖然就每一種具體的方志而言,其涉及面不可能如此廣泛,它們之間的價值也各有差别,但就總體而言,則确是如此。

    其中有些史料既不見于明初官修的《元史》,甚至也不見于元人的文集。

    如果說史學界前輩陳垣先生當年曾主要依據元人文集的有關史料而撰成其名著《元代西域人華化考》,則可以預料在今後的年代裡,将有人依據方志中有關元代的史料,寫出别開生面的論著。

    當前的關鍵是:我國現存方志卷帙浩繁,這一寶庫中的有關史料尚有待人們認真去發掘。

    這裡隻能将現存的元代方志分别介紹于下。

     《大元大一統志》官修。

    至元二十二年(1285),忽必烈下令“大集萬方圖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無外之大”,“诏大臣近侍提其綱,聘鴻生碩士立局置屬,庀其事”,具體由秘書監負責此項工作。

    秘書監于至元二十三年試圖根據“漢兒田地裡”原有的文字圖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