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文資料

關燈
50冊,加上“回回圖冊”,将其合成“一個圖子”。

    至元二十四年,又得到了湖南秀才虞應龍編成的《統同志》稿本,其數量頗為可觀,達兩驿船之多,再加上在其他各地采集到的圖志,進行綜合添改,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了此書的大部,“編類天下地理志書,備載天下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土産、風俗、裡至、宦迹、人物,賜名《大一統志》”。

    凡483冊,計787卷。

    但邊遠地區的有關資料這次并未收齊,因而這些地區的圖志也未編出。

    成宗即位後,遵其祖父忽必烈的遺願,繼續這項編纂工作。

    在他即位不久,雲南、遼陽等邊遠地區陸續“報到沿革及各處州縣多有分撥陸改不同去處”,乃以集賢大學士蔔蘭禧、昭文大學士秘書監嶽铉主其事,于大德二年(1298)二月編成雲南等處圖志通計58冊。

    次年,又編成遼陽等處圖志并至元《大一統志》全部目錄共計8冊。

    大德四、五兩年,又對原已編就的787卷《大一統志》進行仔細校勘并添改沿革,在此基礎上組織人力抄清。

    直到大德七年(1303),才最後完成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共600冊,1300卷,定名為《大元大一統志》,書中并有“彩畫地理圖本”①。

     本書的編纂時間前後長達18年之久。

    本書是一部地方總志,涉及面廣,①《大元大一統志》的編纂情況,均見《秘書監志》卷四《纂修》,《廣倉學窘叢書》甲類第一集。

    《元史·地理志》多取材于此書,《大明一統志》當亦以此為藍本。

     此書所引事迹,如大都寺觀之壯麗,古迹之紛繁,多他書所未見。

    書中延安路狄青、韓琦等人事迹均出《宋史》,但與今本《宋史》多不合,因其所據是元初所修《宋史》,而非現存的元末脫脫所修的《宋史》所緻。

    此書于元至正六年(1346)曾有刻本,今僅存其殘本。

    明萬曆進士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三稱“《元一統志》一千卷”,表明此書當時尚散失不多。

    魏源《海國圖志》載:“聞國初昆山徐尚書修一統志時,元一統志尚存,而災于傳是樓之劫。

    ”②本書散失經過,于此可見一斑,金毓黻曾有輯本并加考證,收在《遼海叢書》内。

    後趙萬裡又加輯錄,分成10卷,名《元一統志》,196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雲南志略》、《至元嘉禾志》、《大德昌國州圖志》、《大德南海志》《雲南志略》1卷,李京撰。

    京字景山,河間人,大德五年(1301)任烏撒(今雲南威甯)、烏蒙(今雲南昭通)宣慰副使,參與了鎮壓當地少數民族起義的活動。

    作者在其任職期間,“周履雲南,悉其見聞,為《志略》四卷”③。

    原書早佚。

    陶宗儀《說郛》收有1卷,為“雲南總叙”和“諸夷風俗”兩部分,并非完本。

    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很有價值,因為它是元代有關雲南民族狀況的較為詳盡的文獻。

     本書現存《說郛》本以商務印書館本較佳,而《說郛》宛委堂本雖亦收有此書,但内容較少。

     《至元嘉禾志》32卷,徐碩纂。

    碩曾任嘉興路教授。

    此書修于至元甲申(1284),至戊子歲(1288)刊行。

    此書記元嘉興路事。

    嘉禾為宋秀州(後改嘉興府)郡名。

    全書凡43門,序次甚詳。

    “其時江南初入版圖,惟沿革、城社、戶口、賦稅、學校、廨舍、郵置數門稍有增改,其餘大率沿宋《志》之舊文耳。

    ”①本書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大德昌國州圖志》7卷,馮福京修,郭薦纂。

    福京,潼川(今四川三台)人,昌國州(今浙江定海)判官。

    薦,鄉貢進士,鄞縣教谕。

    書成于大德二年(1298)七月,原本卷首有三圖,故名圖志,今圖缺而志存。

    全書分為8門:《叙州》、《叙賦》、《叙山》、《叙水》、《叙物産》、《叙官》、《叙人》、《叙祠》。

    多記當代事,然較簡略,對了解當地賦稅、學校、寺觀及其占地狀況等均有史料價值。

     ②《海國圖志》卷二,道光甲辰古微堂木活字印本。

     ③虞集:《雲南志序》,《道園學古錄》卷五。

     ①錢大昕:《跋至元嘉禾志》,《潛研堂文集》卷二九。

     此書有《四庫全書》本、《宋元四明六志》本。

     《大德南海志》陳大震、呂桂孫纂修。

    書成于大德八年(1304)。

    原書20卷,已散佚,現殘存元大德刻本5卷(卷六至十),其中有關元代廣州的賦稅、物産以及舶貨等記載很有價值,特别是卷七《舶貨》後附“諸蕃國”名,是研究當時海外交通的珍貴史料。

    本書除上述殘存的元大德刻本外,《永樂大典》殘卷中亦保存了該志的部分内容,主要見于卷一九○五至一九○七,《廣·廣州府》門。

     《延祐四明志》、《至順鎮江志》、《齊乘》、《至正四明續志》《延祐四明志》20卷,袁桷(1266&mdash1327)等撰。

    桷字伯長,号清容居士,元慶元鄞縣(今浙江甯波)人,自大德初年起,曆任翰林國史院檢閱官,國史院編修官,集賢直學士,翰林直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等職,“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

    《元史》卷一七二有傳。

    書成于延祐七年(1320),分《沿革》、《土風》、《職官》、《人物》、《山川》、《城邑》、《河渠》、《賦役》等12考,每考各系小序。

    作者熟悉風土掌故,本書材料較豐富,考證較精審,為當時所推重。

     原書20卷,現缺卷九至十一。

    有《宋元四明六志》本、《四庫全書》本。

     《至順鎮江志》21卷,俞希魯纂。

    希魯字用中,永嘉平陽(今浙江平陽)人。

    從其父德鄰僑寓鎮江。

    曾官從仕郎,衢州路江山縣尹。

    宋濂為其撰《俞先生墓碑》①。

    此書前列郡縣表、官制表,次分地理、風俗、戶口、土産、田土、賦稅、山水、神廟、僧寺、道觀、學校等27門,研究元史的同行們認為這是元代編得最好的一部方志,對于研究元代地方政府組織、城市經濟、賦稅制度、宗教活動都很有好處。

    例如,書中關于也裡可溫教的記載,就是珍貴的史料。

     本書常見的版本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丹徒鮑氏刻本,1990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齊乘》6卷,于欽纂。

    欽字思容,益都人,曆官國子助教,兵部侍郎,益都路總管。

    時人柳貫為之撰《于思容墓志銘》①。

    此書所叙以益都、般陽(治今山東淄川)、濟南三路為主,附述高唐、禹城、聊城、東阿等州縣,分為沿革、分野、山川、郡邑等8門。

    《四庫簡明目錄》稱本書:“首尾淹貫,而叙述不冗不漏,在元代地志之中,極為有法。

    ”其實此書着重古今沿革,對當代制度等則甚為簡略,為人們提供的史料并不多。

     ①見《宋文憲公全集》卷三一。

     ①見《柳待制文集》卷十一。

     本書有元至正刻本及明刻本,常見的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至正四明續志》12卷,王元恭纂。

    元恭字居敬,号甯軒,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至元六年(1340)任慶元路(治今甯波)總管,續補《延祐四明志》而撰此書。

    書成于至正二年(1342),内容有沿革、土風、職官、人物、城邑、山川、河渠、土産、賦役、學校、祠祀、釋道、集古等類,其中關于“市舶物貨”的記載,為研究海外貿易的重要資料。

    本書有《宋元四明六志》本。

     《至正金陵新志》、《昆山郡志》、《無錫縣志》、《析津志》《至正金陵新志》15卷,張铉纂。

    铉字用鼎,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奉元路學古書院山長。

    書成于至正四年(1344),分地理圖、山川志、官守志、田賦志、兵防志等17門。

    本書詳于曆史沿革,其他部分比較簡略,但其中關于元代官制、兵制的記載,具有參考價值。

     本書有元刻本、元刻明修補本傳世。

    《四庫全書》亦收有此書,惟書名誤作《至大金陵新志》。

     《昆山郡志》6卷,楊譓纂。

    作者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元昆山州州治即今江蘇太倉,系當時一個新興的港口,此書載有關于海運和市舶的資料。

    常見版本為《太倉舊志五種》本。

     《無錫縣志》4卷,王仁輔纂。

    作者字文友,梁溪人。

    他刻苦讀書,頗有學問,裡人倪昭基延以教其弟瓒。

    是書成于至正元年(1341),四庫館臣謂其“不著撰人名氏”,“是明初所修也”。

    未必正确。

    南京圖書館有舊抄本,謂是書作者為“元鞏昌王仁輔”,共3冊。

     《析津志》熊夢祥撰。

    夢詳字自得,江西豐城人,人稱松雲道人。

    元末,以茂才異等薦為白鹿書院山長,授大都路儒學提舉、崇文監丞,以老疾歸,年九十餘。

    作者出任崇文監期間,不但有接觸大量内府藏書和文獻資料的機會,而且可周覽大都(今北京)及所屬地區的山川名勝,對當地作實地的考察,為撰寫本書創造了條件。

     元大都舊稱為析津。

    析津本古冀州之地。

    遼時改稱南京析津府,治析津宛平(即今北京西南)。

    故本書為最早記述今北京地區的一部專門志書,是研究這一地區地理、曆史的寶貴資料。

    書中對元大都的城池、坊巷、官署、廟宇、人物、風俗、學校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惜原書早已亡佚,今由北京圖書館善本組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從《永樂大典》等古籍中輯佚而成,名《析津志輯佚》,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可窺其梗概。

     第七節 詩文集《元文類》、《天下同文集》、《元詩選》 《元文類》70卷,本名《國朝文類》,蘇天爵編。

    本書是元代最重要的一部總集,編者生平事迹可參見《元朝名臣事略》條。

    蘇天爵以20年的努力,“搜摭國初至今(元順帝即位之初&mdash&mdash引者)名人所作,若歌詩、賦頌、銘贊、序記、奏議、雜著、書說、議論、銘志、碑傳,皆類而聚之..凡得若幹首,為七十卷”。

    其編選與取舍的原則如下:“然所取者,必其有系于政治,有補于世教,或取其雅緻之足以範俗,或取其論述之足以輔翼史氏,凡非此者,雖好弗取也。

    ”全書共收詩、文八百餘篇(其中大半為文),按文體分作43類。

    時人陳旅評論說,“百年文物之英,盡在是矣”①。

     《元文類》對于元史的研究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首先,不少元代的重要文獻,賴其保存,如史料價值極高的《經世大典》現已不存,但我們從《元文類·經世大典序錄》可以略見各“典”的子目,甚至部分“政典”的内容,如“征伐”、“招捕”等即是顯例;又如元代著名文人王鹗、李謙、閻複、元明善、宋子貞等的文集今均不存,他們的部分作品賴此書得以保存;再如,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神道碑和我國曆史上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的行狀,也僅見于此書。

    第二,是書收有當時著名文人姚燧所作碑銘、墓碣四十餘篇,而現存姚燧《牧庵集》的文字經過清朝四庫館臣的妄改,使人感到不知所雲,現賴此書得以恢複其部分原貌,故《元文類》又有校勘的價值。

     本書版本通常以《四部叢刊》影印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書院刊大字本為佳而易得。

     《天下同文集》前甲集50卷(缺7卷,實存43卷),周南瑞編。

    南瑞字敬修,安成人,鄉貢進士,《元史》無傳,此書編成于元成宗大德年間,所收詩文限于元代前期,内容不如《國朝文類》豐富,但其中有些詩文亦為他書所無,如黃文仲《大都賦》,有助于了解元代政治中心大都的情況;趙壁的《大藏新增至元法寶記》,有助于了解元代佛教的情況。

    本書有《雪堂叢刻》本。

     《元詩選》清顧嗣立(1665&mdash1722)編。

    嗣立字俠君,江蘇長洲(今吳縣)人,博學工詩,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詩選,一生博覽群書,著述繁富。

    全書分初集、二集、三集,每集又按天幹分為十集,惟癸集為全書附後之總編,因此初、二、三集均無癸集。

    本書為規模最大的一部元詩總集,但仍屬選編而非全集性質。

    編者當時通過各種途徑據以采擇的元人專集幾近四百家,如今不少詩集已經散佚,賴此書得以保存其部分。

     本書有顧氏秀野草堂刊本,1987年中華書局标點本(已出初集、二集、①以上均見陳旅《國朝文類序》。

     三集共6冊)。

     《遺山文集》、《湛然居士文集》、《陵川集》、《許文正公遺書》《遺山文集》40卷附錄1卷,金元好問(1190&mdash1257)撰。

    作者字裕之,号遺山,祖系出自拓跋魏,太原秀容(今山西析州市)人。

    金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左司員外郎。

    金亡不仕,構野史亭,以著述存史自任,元末修《金史》多采之①。

    元好問于金末在學術上名重一時。

    本書凡詩14卷,文26卷,其中記序、碑銘志碣甚多,保存了金末元初人物和事件的豐富資料。

    通常有《四部叢刊初編》本。

     《湛然居士文集》14卷,耶律楚材撰。

    本書是别人據楚材作品而彙編成集,最早編成于公元1233年,共9卷;系當時中書省都事宗仲亨輯錄,這9卷就是現在本書的前9卷,寫于公元1233年以前。

    後來又有人補輯了公元1233&mdash1236年的作品,是為本書的後5卷②。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九則謂:“《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中書都事宗仲亨輯。

    ” 全書以詩為主,也有一些序、疏等文章,反映了作者的部分經曆、個人的真實思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

    因此,是書為治元史者研究耶律楚材的思想和十三世紀初我國北方和西北史地等,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

    例如,向達在其校注《西遊錄·前言》中指出耶律楚材自西域東歸,“并不如舊史所說扈駕歸和林,而是另走天山北面長春西行的那條路。

    由阿裡馬北行過陰山至不剌城,由不剌城而東經輪台、北庭、高昌,出伊州,出大漠,以至肅州”。

    向先生在作出這一結論時,即參考了《湛然居士文集》卷八《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序》、《辨邪論序》、卷十三《糠孽教民十無益論序》及卷三《過夏國新安縣》諸篇。

    謝方在其點校《湛然居士文集·前言》中,也指出了“文集中還保存了不少不見于”正史的重要史料。

    如關于窩闊台的醫官鄭景賢的事迹,就是一例。

    本書中耶律楚材的西域詩,是作者親至其地身曆其境而寫成的,具有很高的價值,是我們研究西域地區民族曆史的重要史料。

     本書過去通行的是《四部叢刊》本,此外尚有《漸西村舍》本和據它排印的《叢書集成》初編本。

    另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著錄《湛然居士集》35卷,今未見,不詳何人所輯。

    《千頃堂書目》卷二九已記載是書35卷“缺七卷至十二卷,又缺二十二卷、二十三卷”。

    錢氏撰《補元史藝文志》時,殆亦未見此35卷之全貌。

    中華書局于1986年出版本書的謝方點校本,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上述諸本,書後收有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①《金史》卷一二六有其傳,甚簡略,郝經為之撰《遺山先生墓銘》,見《郝文忠公陵川集》卷三五。

    ②參見謝方點校《湛然居士文集·前言》,頁6,中華書局1986年版。

     王國維《耶律文正公年譜》等作為附錄,為目前最佳而又最易得到的版本。

    《陵川集》39卷,郝經(1223&mdash1275)撰。

    本書全稱《郝文忠公陵川集》。

    郝經字伯常,澤州陵川(今屬山西)人。

    家世業儒。

    曾為忽必烈藩邸舊臣和重要謀士之一。

    世祖即位,以郝經為翰林侍讀學士,充國信使使宋,被宋相賈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蘇儀征)達16年之久,至元十一年(1274)始得還朝,翌年卒。

    《元史》卷一五七有傳。

    本書對研究忽必烈即位前後的政治形勢以及元朝各項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常見有清乾隆三年鳳台王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