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文資料
關燈
小
中
大
、驅口、匠戶、鈔法、鹽法、軍站、田制等,均有所論述,對了解元代各種制度,有很大的幫助①。
本書有明經廠刻本、明崇祯八年張溥删節本和四庫全書本,以前者為最佳。
張溥删節本非足本,重要内容如趙天麟所上奏文均遭删削,故此本價值甚差。
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于1989年10月影印出版此書的明永樂内府刻本(即經廠本),為學人利用此善本書提供了極大方便。
《國初群雄事略》明末清初,錢謙益編撰。
本書共收集元末農民起義及地方割據勢力計有韓林兒、郭子興、徐壽輝、陳有諒、明玉珍、張士誠、方國珍、李思齊、擴①參見陳高華:《中國古代史史科學》頁329,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廓帖木兒、納哈出、陳友定、何真等人的起兵或割據的史料,廣征博引,使一些今已散失的資料得以保存下來,為研究元末明初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全書“采自諸書,抵牾處不改定,參差處不畫一,仍是長編之例,實非刊定之書”①。
從本書作者的生卒年代及書名用“國初”二字,即可知是書編成于明朝。
其具體年代一說“大約編撰于明天啟六年(1626)前後”②。
本書有鈔本多種,各種鈔本的分卷也不盡相同,有15卷、14卷、不分卷等。
近人張鈞衡校訂是書,定為12卷本,收入《适園叢書》中。
1982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了張德信、韓志遠點校本(14卷)。
是本以沈韻齋鈔本為底本,參照清鈔本和《适園叢書》本加以标點校勘。
《出版說明》雲:“對書中所引資料,其書尚存者,均取原書校核;所注資料出處不夠明确的,予以查補。
凡鈔本中因訛、舛、衍、脫而有乖文義者,加以改正,并作校勘記附在每卷之末。
”“書中所引資料原書今已散失者,用有關史料校勘,不動原文,隻在校勘記中說明。
”因此,中華書局版為是書最好而又易得的版本。
①《國初群雄事略》,《适園叢書》本,張鈞衡跋。
②1980年12月中華書局出版說明。
第二節 行記《西遊錄》 本書為上、下卷,耶律楚材著。
耶律楚材,本卷下冊别有傳。
1218年,耶律楚材應成吉思汗之召至蒙古怯綠連河畔的大斡耳朵。
次年春,随成吉思汗大軍西征,往返西域凡7年之久。
據《西遊錄·自序》說,他于戊子(1228)馳傳到燕京,很多人問他西域的情況,因著此書,以省應對之煩。
本書未有“戊子清明日”題記一行,可見書成于1228年。
《自序》寫于己醜(1229),為書成後翌年刊印時所作。
原刊本末有“燕京中書侍郎宅刊行”一行,表明系家刻自印之本。
全書分上、下兩部分。
第一部分專記自北京出發以及西域各城的情形;第二部分是專門抨擊長春真人邱處機的。
著名學者向達在校注本書時,于其未完之作《前言》中說:“記地理和反道教的兩部分都很重要。
”他又指出,《西遊錄》、《長春真人西遊記》二書,“都是十三世紀記述天山以北和楚河、錫爾河、阿姆河之間曆史地理最早最重要的書。
第八世紀中葉以後,關于天山以北以至于蔥嶺以西楚河、錫爾河、阿姆河一帶,遊曆其地歸而以漢文記載遊蹤的,絕無其人、其書。
《宋史·高昌傳》隻憑王延德所記,略及北廷,如大食、拂林諸傳不過得之傳聞而已。
到了十三世紀《西遊錄》、《西遊記》二書,始首先對于上述諸地目識親覽所得,著成文字,公諸于世。
”他還說:“二書也是研究十三世紀楚河、錫爾河以及阿姆河地區曆史的重要資料。
”向達的《前言》系未完之作,故對本書第二部分的價值未及作評價。
今就其内容看來,反映當時釋、道兩教的矛盾由來已久,鬥争之激烈,躍然紙上,也可見當時釋門中多方诋毀道家的一斑。
《西遊錄》刊行以後,最早收錄它的是元代盛如梓的筆記《庶齋老學叢談》①,但僅節錄其西遊地理的一部分凡八百餘字。
1926年,日人神田信暢在日本宮内省圖書寮發現一舊鈔本足本,1927年神田據以排印出版,後《六經堪叢書》曾據之重印,是為過去通常使用的足本。
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向達校注本,雖注釋偶有疏忽之處,但仍不失為目前最佳而又易得的版本。
《北使記》、《長春真人西遊記》《北使記》金烏古孫仲端撰,劉祁記。
烏古孫仲端本名蔔吉,字子正,《金史》卷一二四有其傳。
本書記作者出使北朝(蒙古)、西域期間沿途的所見所聞,對山川地理、風俗人情、物産狀況等均有記載,可供了解十三世紀二十年代的蒙古和西域①見《知不足齋叢書》。
情況作參考。
王國維《古行記校錄》四種曾收有此書,對書中磨裡奚等幾個部族名作了注解,見《王國維遺書》第十三冊。
此外,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及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劉祁《歸潛志》點校本,亦收有本書。
《長春真人西遊記》共2卷,為金元之際李志常撰。
志常(1193&mdash1256)字浩然,号真常子,又号通玄大師,是金、元之際全真道領袖邱處機(1148&mdash1227,号長春子)的弟子,後掌全真道門(1238&mdash1256)。
己卯(1219)冬,成吉思汗遣侍臣劉仲祿持诏至萊州(今山東掖縣),敦請邱處機赴西域“問道”。
次年正月,邱處機率門徒尹志平、李志常等18人啟程,在燕京(今北京)、宣德(今河北宣化)等地盤桓多時。
辛巳(1221)春二月,離宣德,取道漠北西行,中經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膳房堡北)、撫州(治今河北張北)、蓋裡泊(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南)、魚兒泺(今内蒙古達裡諾爾),東北行至斡辰大王帳(今内蒙古新巴爾虎旗東),轉西北行至陸局河(今克魯倫河)入闊連海子(今呼倫湖)處,沿河南岸西行,又經窩裡朵(當在杭愛山北麓)、阿不罕山(今蒙古科布多省東部之宗海爾罕山)北、金山(今阿爾泰山)、鼈思馬(即别失八裡)、昌八剌(即彰八裡,今新疆昌吉)、阿裡馬(即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東13公裡之阿脫諾克)、大石林牙(即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布拉納古城)等,複經霍闡沒辇(今錫爾河)及其以西諸地,于同年11月18日至邪米思幹(即撒馬耳幹,今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
壬午(1222)三月,複經碣石(今撒馬爾罕以南之沙裡夏勃茲地方),過鐵門。
渡阿母沒辇(今阿姆河)東南行,于同年四月至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晉見成吉思汗。
五月返回邪米思幹。
八月,再抵成吉思汗駐地,入帳論道。
九月下旬,三抵邪米思幹。
十月,離此東還。
癸未(1223)六月初渡碛。
宿漁陽關(當即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之吳公壩),複經豐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白塔鎮)、下水(今内蒙古岱海)等地,于同年秋八月回到宣德,并于甲申(1224)回到燕京;丁亥(1227)七月,病逝。
邱處機死後,李志常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以親随其師西遊之經曆,記述所經山川道裡和沿途所見風俗人情等見聞,并兼及邱處機生平,是研究十三世紀漠北、西域史地的重要資料。
此書過去鮮為人知,乾隆年間錢大昕從蘇州玄妙觀《道藏》中鈔出,并為之作跋加以表彰,才得到學術界的重視。
近人王國維為之作校注,是目前較好而又易得的本子,見《王國維遺書》。
《蒙鞑備錄》、《黑鞑事略》《蒙鞑備錄》南宋趙珙撰。
此書原題“朱孟珙撰”,誤,王國維《蒙鞑備錄箋證》已辨正。
宋甯宗嘉定十四年(1221),趙珙奉其上司賈涉之命,往河北蒙古軍前議事,至燕京,見到總領蒙古大軍攻金的木華黎國王。
他将自己出使期間的見聞著錄成書。
全書分立國,鞑主始起,國号年号,太子諸王,諸将功臣、任相、軍政、馬政、糧食、征伐、官制、風俗、軍裝器械、奉使、祭祀、婦女、燕聚舞樂共17目,為研究當時蒙古國和幽燕一帶的曆史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
本書現存最早版本是《說郛》本,1926年刊行的王國維《蒙鞑備錄箋證》是通行諸本中較佳而又易得的本子,見《王國維遺書》。
《黑鞑事略》南宋彭大雅撰,徐霆疏。
大雅字子文,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嘉定七年進士,官朝請郎,出為四川制置副使。
史書載其嘉熙四年(1240)使北。
淳祐三年(1243)守重慶,蜀地殘破,大雅重築重慶城,以禦利、阆,蔽夔、峽,為蜀根柢,人德之,為立廟。
卒谥忠烈。
據王國維《黑鞑事略跋》之研究,彭、徐二人分别于壬辰(1232)和乙未至丙申(1235&mdash1236)年間作為南宋使節的随員,前往蒙古大汗居留的草原。
彭大雅是書狀官,先将自己的使蒙見聞寫成書稿,徐霆随使歸宋,亦将其見聞記錄編撰成稿。
後二人相遇,各出所撰以相互參考,遂以彭著為定本,把徐霆的不同記載作為“疏”寫在各有關事項之下,合成本書。
書中頂格書寫者為彭大雅原書,其低一格者是徐霆之疏。
本書内容豐富,從多方面介紹了蒙古國的主要人物、地理氣候、遊牧圍獵、人們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曆法和占筮、差發賦稅、貿易販賈、官制和習慣法、軍事裝備、行軍紮營,布陣破敵、作戰方法、軍馬将帥以及所屬各投下狀況等等。
全書共分“其主”、“其子”等48條。
所記内容為作者身曆其境、耳聞目睹的記錄,故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十三世紀上半葉蒙古國曆史的重要資料。
王國維1925年為本書作跋,指出“此書所貢獻,當不在《秘史》、《親征錄》之下也”。
本書通行諸本中以1925年王國維箋證本為佳,見《王國維遺書》。
《紀行》、《西使記》《紀行》1卷,張德輝撰。
張德輝,《元史》卷一六三有傳。
他是金朝禦史台的下級官吏,金亡後,為真定軍閥史天澤幕僚,充當經曆官。
《元朝名臣事略》卷十載其事迹。
1247年,忽必烈在漠北潛邸召他北上詢問當世事。
德輝從中原北上,途經驢駒河(今克魯淪河)、渾獨剌河(今土剌河)、和林城及塌米河等地而達于忽必烈駐地。
本書是他記錄這次北上的經曆及沿途所見所聞,對于當時蒙古族居住的大漠南北風土人情,生産和生活狀況以及地理情況記述頗詳,對研究蒙古國時期的曆史和地理狀況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本書原載王恽《秋澗先生大全集》卷一○○《玉堂嘉話》卷之八,常見的有《四部叢刊》初編本。
《西使記》1卷,劉郁撰。
元憲宗蒙哥即位後,命其弟旭烈兀西征,征服木剌夷、黑衣大食及西亞大片土地。
蒙哥九年(1259)正月,常德(字仁卿)奉命馳驿西觐旭烈兀,他從和林出發,途經昏木辇(今蒙古與新疆交界處布爾根河)、龍骨河(今新疆烏淪古河)、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西北)、忽章河(今錫爾河)、撒麻耳幹、阿姆河等地,到達旭烈兀駐營地,往返共14個月。
歸國後口述其經過見聞,由劉郁加以記錄而成此書。
書後有“中統四年(1263)三月,渾源劉郁記”。
常德的西使比起耶律楚材和邱處機來,要晚四十年左右,在此期間,經過蒙古的幾次西征等重大曆史事件之後,中亞的面貌有了相當大的變化。
本書的有關叙述,為人們了解十三世紀中期中亞的情況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本書對旭烈兀西征的經過以及西亞等地的風土人情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正可補其他漢文史籍之所缺。
本書原載《秋澗先生大全集》卷九四《玉堂嘉話》卷之二。
後被收入《古今說海》等多種叢書之中。
王國維為本書作過校錄,見《海甯王靜安先生遺書·古行記校錄》。
《真臘風土記》、《島夷志略》、《安南行記》《真臘風土記》1卷,周達觀撰。
達觀自号草庭逸民,溫州路永嘉縣人。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六月,決定遣使者赴真臘,命周達觀從行。
次年二月離明州(今甯波),二十日自溫州開船,三月十五日抵占城。
中途逆風不行,于是年秋七月始達;大德元年(1297)六月回舟,八月十二日回到四明,往返曆時一年半左右,在該國居住約一年。
他返國後,據其親身見聞寫成此書。
真臘即今柬埔寨。
公元十至十三世紀為其文明最燦爛的時代,也稱吳哥時代。
本書便是反映吳哥時代情況的著作。
它記載柬埔寨十三世紀末葉多方面的事物,所記凡城郭、宮室、服飾、官屬、三教、人物、産婦、室女、奴婢、語言、野人、文字、正朔時序、争訟、病癞、死亡、耕種、山川、出産、貿易、欲得唐貨、草木、飛鳥、走獸、蔬菜、魚龍、醞釀、鹽醋醬麴、蠶桑、器用、車轎、舟楫、屬郡、村落、取膽、異事、澡浴、流寓、軍馬、國主出入共40則。
前有總叙。
書中城郭等則記載了國都中許多偉大的建築和雕刻,此外,本書還廣泛記述了當地人民的經濟活動、生活狀況、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等情況,是現存的關于柬埔寨中古時代文物風俗生活的唯一記載。
夏鼐先生在本書《校注者序言》中指出,“連柬埔寨本國的文獻中,也沒有像這樣一部詳述他們中古時代文物風俗生活的書籍,所以研究柬埔寨曆史的學者對它極其重視。
”元廷元貞遣使真臘一事,《元史》不載,賴此書存其梗概;又《元史·外國傳》未列真臘,此書可補其缺。
本書對研究十三世紀元廷與真臘的通商等友好關系也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本書的版本甚多,元末所刻陶宗儀《說郛》收有此書,蓋為本書最早的刊本。
夏鼐先生的《真臘風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1),以影印明刻《古今逸史》本為底本,對勘各本,并采中外各家之長,加抒己見,進行注釋,是目前最好而又便于閱讀的本子。
《島夷志略》1卷,原名《島夷志》,現存諸本并作今名,當系明人抄本所改。
作者汪大淵,曾兩次随商船遊曆東西洋許多國家,所到地方,皆記其山川、習俗、風景、物産以及貿易等情況。
至正己醜(1349)冬,大淵路過泉州,适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命吳鑒修《清源續志》(清源,泉州舊名),遂請熟悉東西洋諸地情況的汪大淵撰《島夷志》,附于《清源續志》之後。
次年,作者攜《島夷志》歸南昌,單獨刊印以廣流傳。
本書共分100條,除末條“異聞類聚”系抄撮前人舊記而成者外,其餘99條皆記作者親身遊覽,耳目所親見之事,每條大抵記述一個國家或地區,有些條還附帶提到鄰近的若幹地方。
全書所記涉及的國名和地名達二百二十餘個,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見諸我國著錄。
本書涉及的地理範圍,東至今菲律賓群島,西至非洲。
此書上承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趙汝适《諸番志》,下啟明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等書,其價值更超過了宋明諸作,因作者所記皆為親曆而非憑耳聞,所以,本書是研究元代海外貿易和十四世紀亞非各國史地的十分珍貴的資料,為中外學者所矚目。
從近人沈曾植開始,為此書作校注、翻釋、考釋者頗不乏人。
此書及《清源續志》的元刻本均佚。
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蘇繼頃《島夷志略校釋》,集諸家之說,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并考其未備,為最新研究成果。
是目前較好的本子。
《安南行記》一作《天南行記》,1卷,徐明善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十一月,命李思衍為禮部侍郎,充國信使,以徐明善等為副使,同使安南。
本書即記此次出使事。
本書有商務印書館排印《說郛》本,宛委山堂《說郛》本題作《天南行記》。
《北巡私記》劉佶撰。
作者元末供職于朝廷,跟随元順帝一行倉皇北逃,并将此事美化為“北巡”,故名其書為《北巡私記》。
全書記載自至正二十八年(1368)閏七月至三十年正月,共十七月之事,所記多為元順帝倉促北逃以及最後死去
本書有明經廠刻本、明崇祯八年張溥删節本和四庫全書本,以前者為最佳。
張溥删節本非足本,重要内容如趙天麟所上奏文均遭删削,故此本價值甚差。
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于1989年10月影印出版此書的明永樂内府刻本(即經廠本),為學人利用此善本書提供了極大方便。
《國初群雄事略》明末清初,錢謙益編撰。
本書共收集元末農民起義及地方割據勢力計有韓林兒、郭子興、徐壽輝、陳有諒、明玉珍、張士誠、方國珍、李思齊、擴①參見陳高華:《中國古代史史科學》頁329,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廓帖木兒、納哈出、陳友定、何真等人的起兵或割據的史料,廣征博引,使一些今已散失的資料得以保存下來,為研究元末明初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全書“采自諸書,抵牾處不改定,參差處不畫一,仍是長編之例,實非刊定之書”①。
從本書作者的生卒年代及書名用“國初”二字,即可知是書編成于明朝。
其具體年代一說“大約編撰于明天啟六年(1626)前後”②。
本書有鈔本多種,各種鈔本的分卷也不盡相同,有15卷、14卷、不分卷等。
近人張鈞衡校訂是書,定為12卷本,收入《适園叢書》中。
1982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了張德信、韓志遠點校本(14卷)。
是本以沈韻齋鈔本為底本,參照清鈔本和《适園叢書》本加以标點校勘。
《出版說明》雲:“對書中所引資料,其書尚存者,均取原書校核;所注資料出處不夠明确的,予以查補。
凡鈔本中因訛、舛、衍、脫而有乖文義者,加以改正,并作校勘記附在每卷之末。
”“書中所引資料原書今已散失者,用有關史料校勘,不動原文,隻在校勘記中說明。
”因此,中華書局版為是書最好而又易得的版本。
①《國初群雄事略》,《适園叢書》本,張鈞衡跋。
②1980年12月中華書局出版說明。
第二節 行記《西遊錄》 本書為上、下卷,耶律楚材著。
耶律楚材,本卷下冊别有傳。
1218年,耶律楚材應成吉思汗之召至蒙古怯綠連河畔的大斡耳朵。
次年春,随成吉思汗大軍西征,往返西域凡7年之久。
據《西遊錄·自序》說,他于戊子(1228)馳傳到燕京,很多人問他西域的情況,因著此書,以省應對之煩。
本書未有“戊子清明日”題記一行,可見書成于1228年。
《自序》寫于己醜(1229),為書成後翌年刊印時所作。
原刊本末有“燕京中書侍郎宅刊行”一行,表明系家刻自印之本。
全書分上、下兩部分。
第一部分專記自北京出發以及西域各城的情形;第二部分是專門抨擊長春真人邱處機的。
著名學者向達在校注本書時,于其未完之作《前言》中說:“記地理和反道教的兩部分都很重要。
”他又指出,《西遊錄》、《長春真人西遊記》二書,“都是十三世紀記述天山以北和楚河、錫爾河、阿姆河之間曆史地理最早最重要的書。
第八世紀中葉以後,關于天山以北以至于蔥嶺以西楚河、錫爾河、阿姆河一帶,遊曆其地歸而以漢文記載遊蹤的,絕無其人、其書。
《宋史·高昌傳》隻憑王延德所記,略及北廷,如大食、拂林諸傳不過得之傳聞而已。
到了十三世紀《西遊錄》、《西遊記》二書,始首先對于上述諸地目識親覽所得,著成文字,公諸于世。
”他還說:“二書也是研究十三世紀楚河、錫爾河以及阿姆河地區曆史的重要資料。
”向達的《前言》系未完之作,故對本書第二部分的價值未及作評價。
今就其内容看來,反映當時釋、道兩教的矛盾由來已久,鬥争之激烈,躍然紙上,也可見當時釋門中多方诋毀道家的一斑。
《西遊錄》刊行以後,最早收錄它的是元代盛如梓的筆記《庶齋老學叢談》①,但僅節錄其西遊地理的一部分凡八百餘字。
1926年,日人神田信暢在日本宮内省圖書寮發現一舊鈔本足本,1927年神田據以排印出版,後《六經堪叢書》曾據之重印,是為過去通常使用的足本。
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向達校注本,雖注釋偶有疏忽之處,但仍不失為目前最佳而又易得的版本。
《北使記》、《長春真人西遊記》《北使記》金烏古孫仲端撰,劉祁記。
烏古孫仲端本名蔔吉,字子正,《金史》卷一二四有其傳。
本書記作者出使北朝(蒙古)、西域期間沿途的所見所聞,對山川地理、風俗人情、物産狀況等均有記載,可供了解十三世紀二十年代的蒙古和西域①見《知不足齋叢書》。
情況作參考。
王國維《古行記校錄》四種曾收有此書,對書中磨裡奚等幾個部族名作了注解,見《王國維遺書》第十三冊。
此外,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及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劉祁《歸潛志》點校本,亦收有本書。
《長春真人西遊記》共2卷,為金元之際李志常撰。
志常(1193&mdash1256)字浩然,号真常子,又号通玄大師,是金、元之際全真道領袖邱處機(1148&mdash1227,号長春子)的弟子,後掌全真道門(1238&mdash1256)。
己卯(1219)冬,成吉思汗遣侍臣劉仲祿持诏至萊州(今山東掖縣),敦請邱處機赴西域“問道”。
次年正月,邱處機率門徒尹志平、李志常等18人啟程,在燕京(今北京)、宣德(今河北宣化)等地盤桓多時。
辛巳(1221)春二月,離宣德,取道漠北西行,中經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膳房堡北)、撫州(治今河北張北)、蓋裡泊(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南)、魚兒泺(今内蒙古達裡諾爾),東北行至斡辰大王帳(今内蒙古新巴爾虎旗東),轉西北行至陸局河(今克魯倫河)入闊連海子(今呼倫湖)處,沿河南岸西行,又經窩裡朵(當在杭愛山北麓)、阿不罕山(今蒙古科布多省東部之宗海爾罕山)北、金山(今阿爾泰山)、鼈思馬(即别失八裡)、昌八剌(即彰八裡,今新疆昌吉)、阿裡馬(即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東13公裡之阿脫諾克)、大石林牙(即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布拉納古城)等,複經霍闡沒辇(今錫爾河)及其以西諸地,于同年11月18日至邪米思幹(即撒馬耳幹,今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
壬午(1222)三月,複經碣石(今撒馬爾罕以南之沙裡夏勃茲地方),過鐵門。
渡阿母沒辇(今阿姆河)東南行,于同年四月至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晉見成吉思汗。
五月返回邪米思幹。
八月,再抵成吉思汗駐地,入帳論道。
九月下旬,三抵邪米思幹。
十月,離此東還。
癸未(1223)六月初渡碛。
宿漁陽關(當即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之吳公壩),複經豐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白塔鎮)、下水(今内蒙古岱海)等地,于同年秋八月回到宣德,并于甲申(1224)回到燕京;丁亥(1227)七月,病逝。
邱處機死後,李志常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以親随其師西遊之經曆,記述所經山川道裡和沿途所見風俗人情等見聞,并兼及邱處機生平,是研究十三世紀漠北、西域史地的重要資料。
此書過去鮮為人知,乾隆年間錢大昕從蘇州玄妙觀《道藏》中鈔出,并為之作跋加以表彰,才得到學術界的重視。
近人王國維為之作校注,是目前較好而又易得的本子,見《王國維遺書》。
《蒙鞑備錄》、《黑鞑事略》《蒙鞑備錄》南宋趙珙撰。
此書原題“朱孟珙撰”,誤,王國維《蒙鞑備錄箋證》已辨正。
宋甯宗嘉定十四年(1221),趙珙奉其上司賈涉之命,往河北蒙古軍前議事,至燕京,見到總領蒙古大軍攻金的木華黎國王。
他将自己出使期間的見聞著錄成書。
全書分立國,鞑主始起,國号年号,太子諸王,諸将功臣、任相、軍政、馬政、糧食、征伐、官制、風俗、軍裝器械、奉使、祭祀、婦女、燕聚舞樂共17目,為研究當時蒙古國和幽燕一帶的曆史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
本書現存最早版本是《說郛》本,1926年刊行的王國維《蒙鞑備錄箋證》是通行諸本中較佳而又易得的本子,見《王國維遺書》。
《黑鞑事略》南宋彭大雅撰,徐霆疏。
大雅字子文,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嘉定七年進士,官朝請郎,出為四川制置副使。
史書載其嘉熙四年(1240)使北。
淳祐三年(1243)守重慶,蜀地殘破,大雅重築重慶城,以禦利、阆,蔽夔、峽,為蜀根柢,人德之,為立廟。
卒谥忠烈。
據王國維《黑鞑事略跋》之研究,彭、徐二人分别于壬辰(1232)和乙未至丙申(1235&mdash1236)年間作為南宋使節的随員,前往蒙古大汗居留的草原。
彭大雅是書狀官,先将自己的使蒙見聞寫成書稿,徐霆随使歸宋,亦将其見聞記錄編撰成稿。
後二人相遇,各出所撰以相互參考,遂以彭著為定本,把徐霆的不同記載作為“疏”寫在各有關事項之下,合成本書。
書中頂格書寫者為彭大雅原書,其低一格者是徐霆之疏。
本書内容豐富,從多方面介紹了蒙古國的主要人物、地理氣候、遊牧圍獵、人們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曆法和占筮、差發賦稅、貿易販賈、官制和習慣法、軍事裝備、行軍紮營,布陣破敵、作戰方法、軍馬将帥以及所屬各投下狀況等等。
全書共分“其主”、“其子”等48條。
所記内容為作者身曆其境、耳聞目睹的記錄,故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十三世紀上半葉蒙古國曆史的重要資料。
王國維1925年為本書作跋,指出“此書所貢獻,當不在《秘史》、《親征錄》之下也”。
本書通行諸本中以1925年王國維箋證本為佳,見《王國維遺書》。
《紀行》、《西使記》《紀行》1卷,張德輝撰。
張德輝,《元史》卷一六三有傳。
他是金朝禦史台的下級官吏,金亡後,為真定軍閥史天澤幕僚,充當經曆官。
《元朝名臣事略》卷十載其事迹。
1247年,忽必烈在漠北潛邸召他北上詢問當世事。
德輝從中原北上,途經驢駒河(今克魯淪河)、渾獨剌河(今土剌河)、和林城及塌米河等地而達于忽必烈駐地。
本書是他記錄這次北上的經曆及沿途所見所聞,對于當時蒙古族居住的大漠南北風土人情,生産和生活狀況以及地理情況記述頗詳,對研究蒙古國時期的曆史和地理狀況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本書原載王恽《秋澗先生大全集》卷一○○《玉堂嘉話》卷之八,常見的有《四部叢刊》初編本。
《西使記》1卷,劉郁撰。
元憲宗蒙哥即位後,命其弟旭烈兀西征,征服木剌夷、黑衣大食及西亞大片土地。
蒙哥九年(1259)正月,常德(字仁卿)奉命馳驿西觐旭烈兀,他從和林出發,途經昏木辇(今蒙古與新疆交界處布爾根河)、龍骨河(今新疆烏淪古河)、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西北)、忽章河(今錫爾河)、撒麻耳幹、阿姆河等地,到達旭烈兀駐營地,往返共14個月。
歸國後口述其經過見聞,由劉郁加以記錄而成此書。
書後有“中統四年(1263)三月,渾源劉郁記”。
常德的西使比起耶律楚材和邱處機來,要晚四十年左右,在此期間,經過蒙古的幾次西征等重大曆史事件之後,中亞的面貌有了相當大的變化。
本書的有關叙述,為人們了解十三世紀中期中亞的情況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本書對旭烈兀西征的經過以及西亞等地的風土人情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正可補其他漢文史籍之所缺。
本書原載《秋澗先生大全集》卷九四《玉堂嘉話》卷之二。
後被收入《古今說海》等多種叢書之中。
王國維為本書作過校錄,見《海甯王靜安先生遺書·古行記校錄》。
《真臘風土記》、《島夷志略》、《安南行記》《真臘風土記》1卷,周達觀撰。
達觀自号草庭逸民,溫州路永嘉縣人。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六月,決定遣使者赴真臘,命周達觀從行。
次年二月離明州(今甯波),二十日自溫州開船,三月十五日抵占城。
中途逆風不行,于是年秋七月始達;大德元年(1297)六月回舟,八月十二日回到四明,往返曆時一年半左右,在該國居住約一年。
他返國後,據其親身見聞寫成此書。
真臘即今柬埔寨。
公元十至十三世紀為其文明最燦爛的時代,也稱吳哥時代。
本書便是反映吳哥時代情況的著作。
它記載柬埔寨十三世紀末葉多方面的事物,所記凡城郭、宮室、服飾、官屬、三教、人物、産婦、室女、奴婢、語言、野人、文字、正朔時序、争訟、病癞、死亡、耕種、山川、出産、貿易、欲得唐貨、草木、飛鳥、走獸、蔬菜、魚龍、醞釀、鹽醋醬麴、蠶桑、器用、車轎、舟楫、屬郡、村落、取膽、異事、澡浴、流寓、軍馬、國主出入共40則。
前有總叙。
書中城郭等則記載了國都中許多偉大的建築和雕刻,此外,本書還廣泛記述了當地人民的經濟活動、生活狀況、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等情況,是現存的關于柬埔寨中古時代文物風俗生活的唯一記載。
夏鼐先生在本書《校注者序言》中指出,“連柬埔寨本國的文獻中,也沒有像這樣一部詳述他們中古時代文物風俗生活的書籍,所以研究柬埔寨曆史的學者對它極其重視。
”元廷元貞遣使真臘一事,《元史》不載,賴此書存其梗概;又《元史·外國傳》未列真臘,此書可補其缺。
本書對研究十三世紀元廷與真臘的通商等友好關系也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本書的版本甚多,元末所刻陶宗儀《說郛》收有此書,蓋為本書最早的刊本。
夏鼐先生的《真臘風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1),以影印明刻《古今逸史》本為底本,對勘各本,并采中外各家之長,加抒己見,進行注釋,是目前最好而又便于閱讀的本子。
《島夷志略》1卷,原名《島夷志》,現存諸本并作今名,當系明人抄本所改。
作者汪大淵,曾兩次随商船遊曆東西洋許多國家,所到地方,皆記其山川、習俗、風景、物産以及貿易等情況。
至正己醜(1349)冬,大淵路過泉州,适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命吳鑒修《清源續志》(清源,泉州舊名),遂請熟悉東西洋諸地情況的汪大淵撰《島夷志》,附于《清源續志》之後。
次年,作者攜《島夷志》歸南昌,單獨刊印以廣流傳。
本書共分100條,除末條“異聞類聚”系抄撮前人舊記而成者外,其餘99條皆記作者親身遊覽,耳目所親見之事,每條大抵記述一個國家或地區,有些條還附帶提到鄰近的若幹地方。
全書所記涉及的國名和地名達二百二十餘個,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見諸我國著錄。
本書涉及的地理範圍,東至今菲律賓群島,西至非洲。
此書上承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趙汝适《諸番志》,下啟明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等書,其價值更超過了宋明諸作,因作者所記皆為親曆而非憑耳聞,所以,本書是研究元代海外貿易和十四世紀亞非各國史地的十分珍貴的資料,為中外學者所矚目。
從近人沈曾植開始,為此書作校注、翻釋、考釋者頗不乏人。
此書及《清源續志》的元刻本均佚。
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蘇繼頃《島夷志略校釋》,集諸家之說,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并考其未備,為最新研究成果。
是目前較好的本子。
《安南行記》一作《天南行記》,1卷,徐明善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十一月,命李思衍為禮部侍郎,充國信使,以徐明善等為副使,同使安南。
本書即記此次出使事。
本書有商務印書館排印《說郛》本,宛委山堂《說郛》本題作《天南行記》。
《北巡私記》劉佶撰。
作者元末供職于朝廷,跟随元順帝一行倉皇北逃,并将此事美化為“北巡”,故名其書為《北巡私記》。
全書記載自至正二十八年(1368)閏七月至三十年正月,共十七月之事,所記多為元順帝倉促北逃以及最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