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楓林集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也今茲旁注既各取其長矣至于智仁勇之用至誠不二不息之分尊德性道問學之說若此之類一得之愚聞見焉不知其果是乎否實用功力之君子願有以教之
○跋性理字訓後
晦庵門人程正思字訓二十條勿齋增廣之為六門一百八十三條今增善字補以蒙齋之訓凡一百八十四條德業盡性心正四條訓有未妥僭易數字餘皆原文程敬叔讀書日程八歲未入小學教之讀此甚善但此書四字成言其語既簡約而題目多涉性命其理又幽深若非根據出處本義而旁取世俗事物以開喻之未見其有益也試以開卷太極之訓言之孔子贊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今訓太極之字當原乎此其曰至理渾然沖漠無朕者理行乎事物之中如身體之脈理如枝幹之文理徹上徹下無不至到所謂至理也脈理文理皆不一也而皆必有統會之處今以八卦觀之乹兌二卦同生于太陽之象也離震二卦同生于少陰之象也巽坎二卦同生于少陽之象也艮坤二卦同生于太陰之象也又以四象觀之太陽少陰同生于陽儀也少陽太陰同生于陰儀也八卦四象各有統會既如此矣則兩儀豈無統會哉故孔子指其統會者名之曰太極極者屋之春棟中正高上衆材之所構合者也太者大大之謂也太極者大大高上統會之稱而巳易書之儀之象之卦兩而生四四而生八以至于無窮由本而末由源而流皆所謂至理也太極者至理之渾然者也渾然雲者如水之渾濁然人之視之不見其中之所有蓋理之統會其胚胎融聚者固如此也泉之未發曰沖沙地曠遠曰漠朕者目未開而有其罅隙也曰沖曰漠曰無朕皆以形容其渾然者也其曰造化樞紐品彙根抵者氣一噓而萬物盈所謂造也氣一吸而萬物虗所謂化也氣之造物化物猶戶之一阖一辟也究而言之則阖辟在乎樞樞必绾乎系樞之紐易之儀象卦者造化也太極者其樞紐也物之異類曰品物之同類曰彙萬物并生于兩間而有同類異類者如花葉之在枝幹或同或異也究而言之則枝幹本于根根必附乎命根之抵易之儀象卦者品彙也所謂太極者其根抵也玩諸易以釋太極之本義本義既得則後世儒者所稱述可一見而決若異端之所言者固不足論也凡讀聖賢之書皆當如此考究令字字有着落非特此書也故舉一條以見例雲
○跋靜山遏籴歌
右靜山孫處士遏籴歌一首感傷而安分自道以警世真有益之文也人之所藉以立于世者四、曰智、曰力、曰權、曰利、而禀賦之不能均也、徧得其一二而善用之、則澤及于人而為天之所福、其不善用者、專之以為巳私、以賊夫人而卒不免于自禍、是故立天地之心、明聖賢之學、輔世長民、興利除害、以紀綱斯人者、莫如智、戡定禍亂者、莫如力、生殺予奪以勸善懲惡者、莫如權、衣食溫飽以遂人之生者、莫如利、若是者惟善用者能之、易曰、崇高莫大乎富貴、天以是偏賦于汝、亦豈無意哉、奈之何其不善用也、吾山鄉少田。
千畝之家。
可一二數。
三畝之入。
食一人。
藉令千畝者。
盡以其入施人。
不過供活三百人。
利之所及亦狹。
矣故善用者。
化利以為權。
平其粜價以率人。
則所濟者衆。
彼不善用而私之。
甚至于遏籴以邀重價。
使不仁者轉而相和。
汝之所利幾何哉。
而人之受害多矣。
是猶有智而用之為奸。
有力而用之為盜。
有權勢而用之為暴為污者也。
豈不惜哉。
佛書言積财不散者。
自巳無分。
五家子有分五家子者。
水也火也盜賊也縣吔惡子也。
多田之家能平粜價以率人。
而不為巳。
私如處士祖父之所為。
是奪五家子之物以濟人也。
豈非昔所謂嬴得為君子者乎。
若遏籴邀利至于發處士之感歎歌詠者。
何厚于五家子也。
豈非所謂枉了做小人者乎。
餘竊憫夫操利權者之可以為而或不善用也。
故廣處士之歌意為跋語以勸焉。
歲甲午五月二日朱升書于楓林館 ○跋唐子華畫贈邵思善詩卷後 至正五年。
吳興唐公子華宰吾邑。
餘客其門。
相與處甚善也。
公時時出古今名畫及其所自畫者示予。
且贊賞其趣。
予懵于此道。
故不知嗜好。
若無聞無見者。
公不悅。
其心曰。
豈其明于他。
而獨暗于此耶。
是殆薄吾畫也。
予察之。
稍以留意。
一日。
與公同訪提茗廉父壁間。
有公所筆畫四幅。
予觀而喜之。
公曰。
此吾二十年前筆也。
是殆不佳。
予心計。
若從公求。
指其不佳者在某處某筆。
宜若得其槩然不欲亟以渎之。
及再往則卷而藏之矣。
餘素與縣東門郡桂堂翁友善。
其孫孜思善時從予讀書。
見公畫。
辄悅慕之。
不瞬目不釋手。
若予之有味于天地之化。
聖賢之學也。
公大喜進而教之。
宦滿挾之歸。
邵生盡棄餘事。
用能得公之意。
趣四方聞人稱能鑒識者。
贈之詩文。
許與交。
至信乎生之妙于畫矣。
畫之為道。
宜求其似也。
今曰似則不超宜。
以巧為精也。
今以拙為古。
殆必自有其說。
予藏思善舊所為畫數幅假我數年得。
畢婚嫁盡除書生氣習然後袖而出之。
好山水佳風。
日中請思善指其昔非今是。
在某處某筆使昔之不得唐公者。
得之思善。
亦大好事故。
苐書之卷帙之末以識焉歲辛卯秋九月既望朱升拜手跋 朱楓林集卷之三終
千畝之家。
可一二數。
三畝之入。
食一人。
藉令千畝者。
盡以其入施人。
不過供活三百人。
利之所及亦狹。
矣故善用者。
化利以為權。
平其粜價以率人。
則所濟者衆。
彼不善用而私之。
甚至于遏籴以邀重價。
使不仁者轉而相和。
汝之所利幾何哉。
而人之受害多矣。
是猶有智而用之為奸。
有力而用之為盜。
有權勢而用之為暴為污者也。
豈不惜哉。
佛書言積财不散者。
自巳無分。
五家子有分五家子者。
水也火也盜賊也縣吔惡子也。
多田之家能平粜價以率人。
而不為巳。
私如處士祖父之所為。
是奪五家子之物以濟人也。
豈非昔所謂嬴得為君子者乎。
若遏籴邀利至于發處士之感歎歌詠者。
何厚于五家子也。
豈非所謂枉了做小人者乎。
餘竊憫夫操利權者之可以為而或不善用也。
故廣處士之歌意為跋語以勸焉。
歲甲午五月二日朱升書于楓林館 ○跋唐子華畫贈邵思善詩卷後 至正五年。
吳興唐公子華宰吾邑。
餘客其門。
相與處甚善也。
公時時出古今名畫及其所自畫者示予。
且贊賞其趣。
予懵于此道。
故不知嗜好。
若無聞無見者。
公不悅。
其心曰。
豈其明于他。
而獨暗于此耶。
是殆薄吾畫也。
予察之。
稍以留意。
一日。
與公同訪提茗廉父壁間。
有公所筆畫四幅。
予觀而喜之。
公曰。
此吾二十年前筆也。
是殆不佳。
予心計。
若從公求。
指其不佳者在某處某筆。
宜若得其槩然不欲亟以渎之。
及再往則卷而藏之矣。
餘素與縣東門郡桂堂翁友善。
其孫孜思善時從予讀書。
見公畫。
辄悅慕之。
不瞬目不釋手。
若予之有味于天地之化。
聖賢之學也。
公大喜進而教之。
宦滿挾之歸。
邵生盡棄餘事。
用能得公之意。
趣四方聞人稱能鑒識者。
贈之詩文。
許與交。
至信乎生之妙于畫矣。
畫之為道。
宜求其似也。
今曰似則不超宜。
以巧為精也。
今以拙為古。
殆必自有其說。
予藏思善舊所為畫數幅假我數年得。
畢婚嫁盡除書生氣習然後袖而出之。
好山水佳風。
日中請思善指其昔非今是。
在某處某筆使昔之不得唐公者。
得之思善。
亦大好事故。
苐書之卷帙之末以識焉歲辛卯秋九月既望朱升拜手跋 朱楓林集卷之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