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佐渡
關燈
小
中
大
七年的明治維新時期,近年來已采不到黃金,才逐漸衰敗下來。
這個情況,小野木早就聽說過。
以這種眼光來觀察,整個鎮子的确給人一種沒落之感。
盡管白色的倉庫和鑲瓦的牆壁依然存在,卻象看到陳年老屋裡的舊式家具一樣,顯得晦暗、悲涼。
鎮上的普通民房一會兒就到了盡頭,代之而出現的是漁民的住屋。
從那裡回頭望去,能夠看到房屋鱗次栉比的小丘,背後聳立着陡峭的山巒。
這個叫相川的鎮子,正因其古老,所以那些沿小丘的地勢依次升起的民房,即使從這裡眺望過去,也都可以看出建得堅實挺拔。
夕陽西下,雲遮霧障;所以遠眺那些白色牆壁,都已暗淡無光。
山色也因黃昏而顯得蒼蒼茫茫。
無論遠山近嶺,還是新房舊舍,一切都籠軍在古老頹敗的情景之中。
不一會兒,小野木來到了海邊。
左側有海角伸進海洋,右面是泊船的水港,港内不見一隻船的蹤影。
從前,在開采金礦的鼎盛時期,礦石可能就是從這個碼頭裝運出去的;而現在,那一切已經完全成了過去。
海面波濤洶湧。
雖然并無大風,遠處卻白浪滔天。
海面上空,黑雲密布,層層疊疊,直垂天際。
太陽正從很厚的雲層上沉沒下去,海洋的顔色顯得格外地暗。
遠處的海面上,看不到一艘船的影子。
小野木伫立的地方也人迹全無。
站在海邊眺望着眼前的大海,這才産生出一種來到北方天涯海角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野木站在爬有小蟹的石頭上,腦子裡想着賴子。
面對着既無船蹤又無島影的荒涼的波光水色,他仿佛感到望見了自己的人生。
衣袋裡裝着賴子的信。
小野木又掏出來看了一遍。
信紙的另一端被風吹得翻卷過來。
……因為已經得知您在佐渡預訂的旅館,如果等得寂寒難耐的時候,我也許會給您拍電報去的。
小野木已把下榻的旅館的名字告訴給賴子。
那本是從旅行指南上随意挑選的,然後通知了賴子。
雖然此時此刻站在北方一個小島的海岸上,小野木卻感到有一條無形的直線把自己和她連結在一起。
不過,這條線好象與眼前的風光相去無幾,顯得灰暗迷蒙。
小野木回到旅館,女服務員随即把飯菜送了過來。
到底不愧是海島,魚很多,而且很新鮮。
負責照料小野木用餐的,仍舊是那位面頰紅紅的圓臉女服務員。
“客人先生是東京的吧?”女服務員問。
聽到肯定的答複,她便吿訴小野木說,夏季裡許多遊客都是從東京來的。
“那些遊客都參觀哪些地方呢?”小野木問。
“一般都到礦山那邊去。
聽說那裡是佐渡的金山,一時間竟成了大家的話題。
不過,無論誰都是掃興而歸。
這也難怪,如今已經根本不産黃金,連機器都停下來了。
” “有多少人在那裡工作?” “頂多有五十到一百人吧!有一個階段,據說相川鎮到處都是礦工和礦業主。
可現在卻是那般景象,這個鎮子就更不值一提了。
” 女服務員從這件事談起,又給小野木講了各種有關當地的情況。
比如,礦山裡還殘留着古代手工開掘的坑道,有一處是佐渡金山服務所的舊址,還修建了鄉土博物館,等等。
小野木打算明天到那座鄉土博物館去看看。
照理說,那裡應該陳列有從附近古代遺迹裡發掘出來的陶器等。
佐渡島上,古代的遺迹相當多。
在這座相川鎮附近,以及小木附近,都有過發掘報告。
相川鎮博物館裡陳列的就應當是附近低地遺址裡的出土文物。
外面已經夜幕低垂了。
“一到夏季,”女服務員說,“常有為遊客舉辦的各種文娛活動,但現在已經錯過季節,什麼也沒有您沒有可去參觀的地方,太遺憾啦!” “可是,小野木并沒有心思去看那些文娛節目。
入夜以後,在這座古老的、夜晚的鎮子上走一走,就算蠻不錯了。
洗過澡出來,小野木從旅行皮箱裡取出随身帶來的有關考古學方面的書籍,跳讀了若幹部分。
其中有一冊是《新鴻縣文化資财報告書》中的《千種低地遺迹》部分。
讀了這份報告書知道,從這些遺迹中發掘出的種類有:水稻、甜瓜、葫蘆、桃子、椎樫等植物種籽。
報告書中列舉的出土文物還有:鲷、烏賊等魚類的骨骼,現在已絕種的海驢骨,以及貝殼類等。
這些都與靜岡縣登呂遺迹的發掘品相差無幾。
小野木剛看了兩、三頁,那位女服務員又來了。
“客人先生,本地有一些熱心公益的人,馬上就要表演佐渡民謠舞了。
您如果呆在這裡煩悶的話,去看着吧?” 女服務員這樣勸道。
小野木打聽了一下,原來是當地有一個根據傳統保存《民謠曲》的組織,應遊客們的請求才來跳這種舞的。
在剛剛進入旅遊淡季的秋天,并不是舉辦這種活動的時候,但偶爾有别處旅館的團體遊客提出希望,才難得決定表演這麼一次。
所以女服務員勸小野木不妨順便去觀賞一下。
女服務員異常熱心地做着動員工作。
小野木為她的話所動,于是想去看看。
走出旅館,到會場大約有二百米左右。
沿着上坡路走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座類似佛堂的建築物。
一走進會場,裡面還有負責看管鞋子的人。
小野木坐到臨時搭起的觀衆席上。
這時已經有二十幾個穿着旅館棉袍的客人黑壓壓地坐在那裡了,還有一些當地人坐在後頭。
總之,給人的感覺是有點象鄉間的小戲園子。
正面小小的舞台上,挂着繪有海濱風光的布景。
歌手有四個人,輪流唱着“佐渡民謠”。
跳舞者也全是男人,頭戴草笠,身穿一式白色單衣。
在發源地親耳聽它的民瑤,果然别有一番風味。
而坐在昏暗的鄉間劇場裡聽起來,仿佛更增添了旅途的凄楚悲涼。
與平時耳熟的“佐渡民謠”不同,在這裡聽到的調子,要更哀婉得多。
正由于曲調裡沒有巧妙的滑音和精彩的抑揚頓挫,更顯其帶有一種杯素的哀怨之情。
這恰和如今相川鎮的衰敗頹唐有某種協調一緻之處。
小野木中途退出會場。
回去的路更加昏暗。
走着走着,肩頭感到有些發冷。
雖說時方初秋,可這一帶的夜晚已經寒氣逼人了。
回旅館的路上,兩旁的人家,幾乎都門窗緊閉。
偶爾有一戶人家敞着房門,裡面點着微弱的燈光。
這條路上也有兩家茶具店,昏暗的燈光下,晃動着人影。
陳列的茶碗顯得寂寞孤單。
小野木的身旁有一對穿旅館衣服的男女擦肩而過。
那身姿畢竟與本地渾然不同。
這個鎮子雖說是遊覽區,卻仍舊使人感到它隻是由當地人一統天下。
小野木不想徑直回到旅館,便朝通往海濱的路走去。
耳邊聽到的,隻有河水的聲音和遠處海潮的轟響。
有住房的地方,也聽不到人講話的聲音。
走在黑暗的路上,天空竟顯得出奇地清晰。
天上沒有一顆星星,但仔細望去,似乎可以分辨出雲彩的黑影。
小野木眼前浮現出賴子的面影。
第二天上午,小野木從相川鎮出發去千種的遺迹。
乘公共汽車大約要跑二十分鐘,地點在一片寬闊的曠野之中。
佐波島的南北兩端,分别為山嶽地帶,中間是低地。
它在地圖上是個狹小的島嶼,可這次來到實地,一看,竟有相當遼闊的平原。
下公共汽車的地方,有一處挂着“河原田村公所”的牌子。
到那問了一下,說是遺迹還得向南走兩公裡左右,這一帶幾乎沒有象樣的村鎮。
放眼四望,到處是初秋時節稻浪起伏的農田。
這天也是個陰霾的日子。
暗淡的陽光無力地灑向人間。
小野木沿着一條河流向前走去。
這條河叫國府川,河面相當寬。
從一條田間小路走了約三十分鐘,看到豎着一個寫有“千種遺迹”的柱标。
這裡是一望無際的稻田,根本看不出所謂的遺迹。
小野木把一隻手裡拿的《新鴻縣文化資财報告書》打開,對照書中的插圖,向四下裡打量着。
于是,在稻田的小路之間,發現有兩個人影在動。
小野木開始以是農夫,其實不然。
兩個人裡,一個是城市打扮的青年,身穿襯衫,绾着西服褲腳。
另一個是穿着肥大的女式制褲的年輕女子。
小夥子手握一把短鎬,女方則拿着一個布口袋。
小野木一看便知,那對男女青年正在這一帶進行發掘。
小野木跨過水溝,順着田裡的小路靠近前去。
青年彎着腰,身影隐在水稻後面。
察覺到小野木走進跟前,青年把臉擡了起來。
“呀!”對方先搭了腔。
看來他料定小野木不是本地人,而是與自己興趣相同的考古愛好者,年輕而開朗的臉上挂着笑容。
小野木點頭表示緻意。
這時,青年身後的那位年輕女性也微笑着向小野木低頭緻了禮。
“有什麼收獲嗎?”小野木也搭了話。
“沒有。
”青年笑着說,“淨是些陶器的碎片。
” 在青年的示意下,年輕女性伸過布袋來,小野木朝裡面瞧了瞧。
年輕女性特地從裡面揀出一塊托在手掌上。
那是彌生文化時代(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公元三百年左右)的陶器碎片,上面還沾着黃土,給人的印象是一種壺具的碎片。
“還沒挖出完整的來。
”青年說,“這樣的碎片多得很。
象眼前這樣,到處都是水稻,所以不能随意挖掘
這個情況,小野木早就聽說過。
以這種眼光來觀察,整個鎮子的确給人一種沒落之感。
盡管白色的倉庫和鑲瓦的牆壁依然存在,卻象看到陳年老屋裡的舊式家具一樣,顯得晦暗、悲涼。
鎮上的普通民房一會兒就到了盡頭,代之而出現的是漁民的住屋。
從那裡回頭望去,能夠看到房屋鱗次栉比的小丘,背後聳立着陡峭的山巒。
這個叫相川的鎮子,正因其古老,所以那些沿小丘的地勢依次升起的民房,即使從這裡眺望過去,也都可以看出建得堅實挺拔。
夕陽西下,雲遮霧障;所以遠眺那些白色牆壁,都已暗淡無光。
山色也因黃昏而顯得蒼蒼茫茫。
無論遠山近嶺,還是新房舊舍,一切都籠軍在古老頹敗的情景之中。
不一會兒,小野木來到了海邊。
左側有海角伸進海洋,右面是泊船的水港,港内不見一隻船的蹤影。
從前,在開采金礦的鼎盛時期,礦石可能就是從這個碼頭裝運出去的;而現在,那一切已經完全成了過去。
海面波濤洶湧。
雖然并無大風,遠處卻白浪滔天。
海面上空,黑雲密布,層層疊疊,直垂天際。
太陽正從很厚的雲層上沉沒下去,海洋的顔色顯得格外地暗。
遠處的海面上,看不到一艘船的影子。
小野木伫立的地方也人迹全無。
站在海邊眺望着眼前的大海,這才産生出一種來到北方天涯海角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野木站在爬有小蟹的石頭上,腦子裡想着賴子。
面對着既無船蹤又無島影的荒涼的波光水色,他仿佛感到望見了自己的人生。
衣袋裡裝着賴子的信。
小野木又掏出來看了一遍。
信紙的另一端被風吹得翻卷過來。
……因為已經得知您在佐渡預訂的旅館,如果等得寂寒難耐的時候,我也許會給您拍電報去的。
小野木已把下榻的旅館的名字告訴給賴子。
那本是從旅行指南上随意挑選的,然後通知了賴子。
雖然此時此刻站在北方一個小島的海岸上,小野木卻感到有一條無形的直線把自己和她連結在一起。
不過,這條線好象與眼前的風光相去無幾,顯得灰暗迷蒙。
小野木回到旅館,女服務員随即把飯菜送了過來。
到底不愧是海島,魚很多,而且很新鮮。
負責照料小野木用餐的,仍舊是那位面頰紅紅的圓臉女服務員。
“客人先生是東京的吧?”女服務員問。
聽到肯定的答複,她便吿訴小野木說,夏季裡許多遊客都是從東京來的。
“那些遊客都參觀哪些地方呢?”小野木問。
“一般都到礦山那邊去。
聽說那裡是佐渡的金山,一時間竟成了大家的話題。
不過,無論誰都是掃興而歸。
這也難怪,如今已經根本不産黃金,連機器都停下來了。
” “有多少人在那裡工作?” “頂多有五十到一百人吧!有一個階段,據說相川鎮到處都是礦工和礦業主。
可現在卻是那般景象,這個鎮子就更不值一提了。
” 女服務員從這件事談起,又給小野木講了各種有關當地的情況。
比如,礦山裡還殘留着古代手工開掘的坑道,有一處是佐渡金山服務所的舊址,還修建了鄉土博物館,等等。
小野木打算明天到那座鄉土博物館去看看。
照理說,那裡應該陳列有從附近古代遺迹裡發掘出來的陶器等。
佐渡島上,古代的遺迹相當多。
在這座相川鎮附近,以及小木附近,都有過發掘報告。
相川鎮博物館裡陳列的就應當是附近低地遺址裡的出土文物。
外面已經夜幕低垂了。
“一到夏季,”女服務員說,“常有為遊客舉辦的各種文娛活動,但現在已經錯過季節,什麼也沒有您沒有可去參觀的地方,太遺憾啦!” “可是,小野木并沒有心思去看那些文娛節目。
入夜以後,在這座古老的、夜晚的鎮子上走一走,就算蠻不錯了。
洗過澡出來,小野木從旅行皮箱裡取出随身帶來的有關考古學方面的書籍,跳讀了若幹部分。
其中有一冊是《新鴻縣文化資财報告書》中的《千種低地遺迹》部分。
讀了這份報告書知道,從這些遺迹中發掘出的種類有:水稻、甜瓜、葫蘆、桃子、椎樫等植物種籽。
報告書中列舉的出土文物還有:鲷、烏賊等魚類的骨骼,現在已絕種的海驢骨,以及貝殼類等。
這些都與靜岡縣登呂遺迹的發掘品相差無幾。
小野木剛看了兩、三頁,那位女服務員又來了。
“客人先生,本地有一些熱心公益的人,馬上就要表演佐渡民謠舞了。
您如果呆在這裡煩悶的話,去看着吧?” 女服務員這樣勸道。
小野木打聽了一下,原來是當地有一個根據傳統保存《民謠曲》的組織,應遊客們的請求才來跳這種舞的。
在剛剛進入旅遊淡季的秋天,并不是舉辦這種活動的時候,但偶爾有别處旅館的團體遊客提出希望,才難得決定表演這麼一次。
所以女服務員勸小野木不妨順便去觀賞一下。
女服務員異常熱心地做着動員工作。
小野木為她的話所動,于是想去看看。
走出旅館,到會場大約有二百米左右。
沿着上坡路走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座類似佛堂的建築物。
一走進會場,裡面還有負責看管鞋子的人。
小野木坐到臨時搭起的觀衆席上。
這時已經有二十幾個穿着旅館棉袍的客人黑壓壓地坐在那裡了,還有一些當地人坐在後頭。
總之,給人的感覺是有點象鄉間的小戲園子。
正面小小的舞台上,挂着繪有海濱風光的布景。
歌手有四個人,輪流唱着“佐渡民謠”。
跳舞者也全是男人,頭戴草笠,身穿一式白色單衣。
在發源地親耳聽它的民瑤,果然别有一番風味。
而坐在昏暗的鄉間劇場裡聽起來,仿佛更增添了旅途的凄楚悲涼。
與平時耳熟的“佐渡民謠”不同,在這裡聽到的調子,要更哀婉得多。
正由于曲調裡沒有巧妙的滑音和精彩的抑揚頓挫,更顯其帶有一種杯素的哀怨之情。
這恰和如今相川鎮的衰敗頹唐有某種協調一緻之處。
小野木中途退出會場。
回去的路更加昏暗。
走着走着,肩頭感到有些發冷。
雖說時方初秋,可這一帶的夜晚已經寒氣逼人了。
回旅館的路上,兩旁的人家,幾乎都門窗緊閉。
偶爾有一戶人家敞着房門,裡面點着微弱的燈光。
這條路上也有兩家茶具店,昏暗的燈光下,晃動着人影。
陳列的茶碗顯得寂寞孤單。
小野木的身旁有一對穿旅館衣服的男女擦肩而過。
那身姿畢竟與本地渾然不同。
這個鎮子雖說是遊覽區,卻仍舊使人感到它隻是由當地人一統天下。
小野木不想徑直回到旅館,便朝通往海濱的路走去。
耳邊聽到的,隻有河水的聲音和遠處海潮的轟響。
有住房的地方,也聽不到人講話的聲音。
走在黑暗的路上,天空竟顯得出奇地清晰。
天上沒有一顆星星,但仔細望去,似乎可以分辨出雲彩的黑影。
小野木眼前浮現出賴子的面影。
第二天上午,小野木從相川鎮出發去千種的遺迹。
乘公共汽車大約要跑二十分鐘,地點在一片寬闊的曠野之中。
佐波島的南北兩端,分别為山嶽地帶,中間是低地。
它在地圖上是個狹小的島嶼,可這次來到實地,一看,竟有相當遼闊的平原。
下公共汽車的地方,有一處挂着“河原田村公所”的牌子。
到那問了一下,說是遺迹還得向南走兩公裡左右,這一帶幾乎沒有象樣的村鎮。
放眼四望,到處是初秋時節稻浪起伏的農田。
這天也是個陰霾的日子。
暗淡的陽光無力地灑向人間。
小野木沿着一條河流向前走去。
這條河叫國府川,河面相當寬。
從一條田間小路走了約三十分鐘,看到豎着一個寫有“千種遺迹”的柱标。
這裡是一望無際的稻田,根本看不出所謂的遺迹。
小野木把一隻手裡拿的《新鴻縣文化資财報告書》打開,對照書中的插圖,向四下裡打量着。
于是,在稻田的小路之間,發現有兩個人影在動。
小野木開始以是農夫,其實不然。
兩個人裡,一個是城市打扮的青年,身穿襯衫,绾着西服褲腳。
另一個是穿着肥大的女式制褲的年輕女子。
小夥子手握一把短鎬,女方則拿着一個布口袋。
小野木一看便知,那對男女青年正在這一帶進行發掘。
小野木跨過水溝,順着田裡的小路靠近前去。
青年彎着腰,身影隐在水稻後面。
察覺到小野木走進跟前,青年把臉擡了起來。
“呀!”對方先搭了腔。
看來他料定小野木不是本地人,而是與自己興趣相同的考古愛好者,年輕而開朗的臉上挂着笑容。
小野木點頭表示緻意。
這時,青年身後的那位年輕女性也微笑着向小野木低頭緻了禮。
“有什麼收獲嗎?”小野木也搭了話。
“沒有。
”青年笑着說,“淨是些陶器的碎片。
” 在青年的示意下,年輕女性伸過布袋來,小野木朝裡面瞧了瞧。
年輕女性特地從裡面揀出一塊托在手掌上。
那是彌生文化時代(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公元三百年左右)的陶器碎片,上面還沾着黃土,給人的印象是一種壺具的碎片。
“還沒挖出完整的來。
”青年說,“這樣的碎片多得很。
象眼前這樣,到處都是水稻,所以不能随意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