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編

關燈
百餘州。

    湖南曾州、江陰東阿、遼河西等舉旗應響,接踵而起,箪食壺漿以迎革命之旗。

    蚩蚩之民發其義憤,勢若火焰,有燒盡愛親覺羅之概,若不乘此而起,則我輩無救國之日矣。

    餘志既定,将傳檄十八省之秘密黨,互通脈絡,克期舉事,為其先鋒者為廣東羅定州之志士隊。

    彼等已與該地之總兵、陸軍将佐等締結密約,今惟待一令之下,可不戰而定廣東也。

    黃興君則代表我之中華革命同盟會,将于十一日由橫濱出發,倉皇與會,汪兆銘君當亦同行。

    ”孫氏又曰:“昔粵西之洪秀全興師起義,大功垂成,不幸為英國人戈登所破,終負大逆長發賊之名,長葬九泉。

    同時有英人名李登來者,夙具俠骨,有義風,著一書以其所親見親聞者說明洪秀全等一輩之人格,及其懷抱,謂屠殺此輩之非,更罵英國政府之無人道無知識,假戈登于清政府。

    嗚呼!有讀其所著之《太平天國革命史》而不淚下者乎?洪秀全、李秀成等諸豪傑幸有此書為之表雪,得脫逆賊污名,而為轟烈之革命的殉國者,得受後世識者之追悼。

    ” ◎前事重提 滿人入關,竊據漢土二百六十餘載,有志之士辄思脫其羁絆,複吾河山而終不可得。

    自洪秀全廣西起義,豪傑并興,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旬月之間已複我河山半土,而孰知貪于安逸,裂于内讧,率使垂成之功敗于豎子之手,識者惜之。

    自是以還,迄今數十餘載,其間革命之舉不知凡幾,雖都未成,而其中不無壯烈之舉。

    可于革命史上水留紀念者,但世人多莫之知耳。

    若鎮南關之戰、河口之役,孫文與黃興親冒矢石,雖未能克成其功,實可于近日革命史上放一異彩。

    今述其事,告我讀者,以知孫氏等之苦心孤詣,有堅忍不拔之志,不成不已之心也。

    自孫文與黃興相會于東京,聯絡二派,設立中國革命同盟會後,會員日增,勢力益盛。

    孫見時機之将熟也,乃與黃興、胡漢民及黨中铮铮之諸豪傑等相議,謀圖大舉,拟先取鎮南關為根據地。

    鎮南關有天然之險要,歐人稱之為第二之旅順口,欲取之,非先遊說蟠踞于那模村之遊勇使為先鋒不可。

    那模村在鎮南關附近,地為遊勇所占,勢力頗盛,有頭目三人,名黃明、何伍、李輝堅,統率全隊,專以搶掠為事,實為土匪之一種,惟勇敢善戰,耐勞忍苦,每與官兵戰辄勝之,即有時敗衄,則以地理熟悉逃遁迅速,緻官兵不能得其蹤迹,辄為所愚,終不能得利,故地方官亦無可施法,時與以财寶以為弭亂之計。

    彼等不惟橫行本地,又常掠奪接于南邊境之法國,屢與法兵戰,法兵不勝其擾,深苦之。

    七八年前,孫曾往安南,與該地之總督善,偶談及遊勇事,總督謂:“彼等侵掠邊境,不勝其擾,有法治否?”孫謂:“此甚易易,苟能默許我部下人至其地,必能代為鎮撫,亦不必吾親往。

    ”總督甚喜,請即行。

    于是孫氏遣使往說其衆曰:“吾等乃漢族之子孫,非清朝之人氏也。

    滿人入關據我漢土,号稱清朝,壓制吾民,吾同胞為其奴隸二百餘載。

    今有志之士立革命之黨,黨員之衆遍四百州,行将舉事複我河山,起義之節,望君等協力同心,舉兵為應。

    惟滅清朝事尚不難,最懼外國幹涉,禍及瓜分,故望勿擾法境,免緻失和,則幹涉不來,大事可成也。

    ”遊勇聞勸,大為心服,遂立誓不擾法境,故總督深感之。

    時孫氏與黃興、胡漢民等集于安南之東京以為本營,将實行舉事,總督以有前恩置不問。

    孫等議攻鎮南關須需遊勇之力,乃使李京為密使往那模村說遊勇,使為先鋒。

    遊勇欣然允諾,遂于十二月一日(新曆)之夜,頭目黃何李三人率其衆百餘人進襲,所攜兵器除刀叉之外,僅有小铳四十二支,由山後小道進,攀藤附葛而上,出第三炮台之後,既達,衆遂呐喊猛進,聲震山谷。

    守兵大驚,不知所措,棄炮台而走。

    遊勇随後追擊,抵第二炮台,守兵以事起意外,倉卒不能敵亦從而遁。

    遂抵第一炮台,守兵以不知其故,見來勢甚猛,亦棄台而走,于是鎮南關之三炮台轉瞬皆入于革命軍之手,革命之旗遂飄飛于三炮台之頂上矣。

    克複之喜報翌日飛達東京,孫等大喜,連呼快哉,額手相賀。

    遂于三日之朝率領同志寓東京飛馳前往,而是時附近之人望風來歸者甚衆,一晝夜之間得衆數百,聲力益盛。

    炮台之守兵自遁走後,皆集于炮台下之本營議攻複之策,并遣人探其事。

    遂于四日之朝天未明時,開炮攻擊炮台,革命軍亦以炮台上之大炮還擊之。

    孫黃二将各執小铳,率領同志親冒矢石,勇敢善戰,聲勢大振,官軍遂不能支,全隊潰走。

     革命軍已獲大勝,互相慶祝,兼布置内外以堅守禦。

    此時最要者為彈藥,而孰知查及庫中竟無餘積,孫于是大為失望。

    蓋孫初意,以為鎮南關乃險要之區,有炮台三座,所貯彈藥必富,苟取此關,得其彈藥,則可放心大舉,後顧無憂,即依險而守,亦可相持多日,不虞缺乏;不意官軍侵吞軍費以肥私囊,緻所存無幾,且不足供數時之戰。

    彈藥已缺,進守皆難,雖有天險亦難守禦,即從速購辦亦不能即得,如官軍大至安能抵敵?于是孫等緻諸将士相議,謂與其守此待斃不如棄關而走,再圖後舉。

    遂與諸将士訂後日之約,棄關而散。

    當鎮南關之戰也,孫氏不惟親冒矢石,以素通醫道自任救護之勞,遇有傷者辄馳至其旁盡力救護,因之同志之得更生者不少,而孫氏東西奔馳,無片時之息,遇敵則戰,遇傷則救,勇敢敏捷,人皆欽服。

    此實當時之一美談也。

    孫氏等自棄鎮南關後,黃興率同志二百餘人周曆廣西内地,屢襲擊官軍,以練其手腕、增其經驗,大小數十戰辄獲勝仗。

    某日忽遇官軍大隊,遂列陣迎敵,炮火既交,黃興率軍猛進,斬敵數十,官軍大敗而走。

    黃軍獲其軍旗一面,統領之坐馬一乘。

    官軍統領郭某,黃之友人也,黃探知之,遂返其所獲之軍旗,謂之曰:“吾等以主義不同而緻相戰,亦屬不得已之舉。

    若友人為失軍旗而死,于心何忍?故奉還軍旗以全友道,馬則暫請見賜耳。

    ”郭某因之得以不死,蓋軍律失軍旗罪當斬首也,黃将軍之重義如此。

    當黃興率衆入廣西時,孫文往南洋,與同志謀取南河口之策。

    議既定,遂于七年前(即光緒末年,敗鎮南關之翌年)之四月末率潛身于南、越南國境上之黨員一百人,及裝扮苦工、散居于附近鐵路沿線之黨員二百人克期舉事,更通知河口巡警中之内應者,授以密計,及期内應者先斬巡警首以示其意,于内外并發。

    槍聲雷動,官民聲警,頃刻大亂,革命軍乘勢進攻督辦王玉藩部下之二營。

    而其一營之統帶黃元貞已暗約為革命軍之内應,至是即反戈相助,官兵不能敵,大敗潰走,河口遂複。

    初三日王玉藩使人乞降革命軍,恐其有詐,使王槐庭帶從卒二人往王營中察其虛實。

    及見,知果為詐降,怒其不實将還,而一刹那間,王玉藩已揮刀斬來,使不及迎避被刺而仆,從卒二人亦為手槍擊中,倒地而死。

    王部将中有熊通者已許為革命軍内應,時在營中聞槍聲連響,急入視見其狀即拔槍擊王,一擊殪之,遂舉其衆以降。

    時黃興在安南河口之衆遣使前往,将迎黃興為大帥,統領全軍以圖進取。

    諸事全備而彈藥又匮,遂緻于黃興未到之前不得不棄城而走,緻使血戰之功一旦化為烏有,豈不惜哉? 觀此二役,皆為彈藥缺乏緻不能竟其初志,然功雖未成,經驗已積,百折不撓,方得成今日之大功也。

     ◎馮和尚 馮和尚,号守之,蘇人也,十餘年前即剪去發辮,終日奔走于茶坊酒肆間,人見其光頭光腦遂戲呼之為馮和尚。

    和尚初從事于金業,不得志,為湯姓榷田務。

    湯姓僅母女,不知出納,田租所入歲以萬計,悉以全權畀和尚。

    和尚工心計,海上之投機事業,和尚偶一問鼎辄有所獲,不數年家遂小康焉。

    戊戌政變後,國事日非,海外志士撰譯書報以饷學者。

    和尚于蘇州首設派報處,蘇州學界以其能為灌輸民智之導線,群推戴之,而和尚至是遂昂頭天外,不可一世矣。

    和尚僅識之無,未嘗學問,然口若懸河,好為劉四之罵座,元妙觀前、雲露閣陋室中固無日不有和尚之蹤迹也。

    和尚每就坐即雌黃人物,評論時政,滔滔不絕,覺舉世間無一人無一事可當其意,不計是非,毫無宗旨,人亦習聞之不為怪。

    自民軍光複蘇州後,偵探四布,密拿間諜。

    月之某日,和尚正于某茶肆論民軍圍攻南京事,痛诋民軍之無用,謂張勳兵敗猶可為盜,民軍敗則并不能作賊。

    讵言甫出口,一掌驟飛左頰,既披繼以右頰,其聲清脆,四座驚聞。

    和尚受此棒喝,默不一言,其人亦即歸座。

    時茶客正盛,群相注目,久之,和尚忿火中燒,謂:言論自由何物?狂奴敢來幹涉?其人聞和尚語,即趨前以手槍拟之曰:“我今幹涉矣,軍政府巡警局請與偕行,幸君自擇。

    ”和尚不得已,遂同詣警局,始知其人缪姓,固軍政府之偵探隊員也。

    幸局長素識馮,為之緩頰,卒禁锢三小時,令具不再妄言甘結,由倪源元珠寶鋪取保釋放雲。

     潔曰:吾嘗見一種人,遇民軍勝則谀頌民軍;見北軍勝則又谀頌北軍,恨不得缪姓其一人者一一掌擊之也。

     ◎中國之文學革命說 當辛亥冬有日本某報雲:法國第一革命之頃,文學亦一時群趨尚古主義;至第二次革命時代,乃大發揮自由平等之思潮。

    中國今回革命,其七百年來沉于睡眠之文藝必将複興,亦如法國之例。

    一時尚古主義殆複流行,因中國古代文學實确有可尊敬之價值也。

    我輩屬望中國之革命尚不僅在普通改革之事,中國孔老之思想即至十九世紀尚不失為世界之最高思潮,此回革命,中國人正宜根本覺醒,綜合世界所有之思潮,更産出支配二十世紀以後人類之大思想。

    以中國四百餘州之富源與四億之民衆,而又著五千年之曆史,倘能奮發,其必能解決此世界的重大問題無疑,因此意味我輩對于此次革命所以抱無限之喜也。

    中國之文藝當今正遇大革命時機,吾人對于此點自宜極力贊助之,此亦日本在東洋之真使命也。

    若但因鄰家騷動,惟望得趁火打劫之機會者,此真吾國第三流第四流之徒而已。

     ◎決死隊之家書 吾哥大鑒: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弟雖不才,夙抱斯願。

    迩者武昌倡義,天下響應,弟本拟赴漢,因有阻力而止。

    及聞蔭兵殘暴,勳賊兇橫,建虜之暗殺黨聯袂而來,歐洲之侵占家乘時亟起,不禁伏枕哀号,歎禍至之無日。

    尤可痛者,人有恒意欲求真自由須以鐵血為代價,民軍流血未多,一時恐難告厥成功耳。

    弟日内即去從軍,稍盡國民之天職,或入北伐隊,或入淮揚徐海決死隊,刻尚未定,因須比較其程度之高下、志氣之大小再定方針,然二者必居一于此矣。

    孱孱病夫,但期未能死功業,非本心也。

    最難堪者,老母在堂,子道未盡,決然以去,罪通于天,然忠孝不能兩全,且妻子何辜,無從仰望,惟有大呼負負而已。

    此去南北東西生死存亡均在不可知之數,幸而生還,再圖歡叙,否則從此長别矣。

    弟所生一兒一女,年雖幼稚,身體健全,禀賦尚不惡劣,一切讀書之事務祈照拂。

    倘蒙扶植其成,則弟死之日,猶生之年,此恩此德百世不忘。

    家母處亦求時為安慰。

    至囑至囑!二十九或三十日,弟拟回家,屆時當來面别也。

    弟今易名枕旦,字砺須,二十六早五下。

    按:此上海何家角志士楊秉衡書也,君本龍門師範生,為和安學堂掌管,乃從軍之志堅卓如此。

    又餘家租戶有劉贻生者,在震旦讀書,亦廢讀從軍,家中不能阻止,為乃父強領至蘇。

    吾中國少年人物如此仗義,可敬可愛,可泣可歌。

    鄒韬附志:當起義時,投筆入戎、慨慷效死何可勝計,然如楊君者,家中上有老母,中有愛妻,下有子女,竟仗義不顧,毅然棄之而去,其血性熱誠實令人敬慕。

    見其家書悲壯淋漓,情意懇摯,耿耿以老母托友朋,尤使我心為之酸。

    泣群謹按。

     ◎紅十字會之緣起 紅十字會自吾國亦繼興後,頻年兵災,該會竭力護救于彈林炮雨之中,功業偉大,早著闾閻,毋待贅述,但該會在歐洲發生之曆史,知者甚少。

    茲有該會緣起一則得諸友人處,其探本索原,頗稱詳晰,附錄于下以資考察。

    西曆千八百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英法合盟以攻俄,合縱兵十八萬、俄軍二十萬戰于克裡米亞,相持四年之久,屍骸山積,腐臭雲騰,穢氣所觸以成疫疠,輾轉流行死者益衆。

    英有慈善堅勇女士,以護病學名于世,憫茲浩劫,大發仁心,邀集同志女士馳赴克裡米亞,逢傷必救,不嫌穢污;遇疫必療,不懼傳染。

    遂使三國之在戰地者,上自将帥,下及兵卒莫不出水火而登衽席,起死生而肉白骨,仁聞所播遐迩,傾心慕其德而來與是會者踵相接。

    事畢歸英,将軍率紳民歡迎于郊外。

    此役也,女士受非常之艱辛,因勞成疾,久困床褥,英國志士醵銀二十萬圓以供終養之需。

    女士分文不沾,特以該款創設護病女學校,隸于倫敦之聖托麥司病院,以教婦女護視病人之法,即所謂乃丁戤而病院是也。

    (日本名看護婦,緣婦女性靜心慈,照料周到,故各國病院中鹹以婦女供役,規矩嚴肅,不苟言笑,絕無流弊。

    )又繪戰地之慘狀以感人心而弭戰争,宏胞與而釀太和。

    紅十字會之引線遂伏于此矣。

    千八百五十九年,奧法之交決裂,瑞士國大善士顯裡塗南脫君親臨戰地。

    是年六月二十四日戰于沙弗裡諾,兩國之軍三十萬攻擊十五點鐘之久,死傷遍野,血滿川渠,悲慘号呼,非耳目所忍。

    近雖有軍醫拯治,而區區有限之力不足以救無盡之傷兵,于是有可以藥救而因施救稍遲,遂緻同歸于盡者。

    善士目擊心傷,歸而著《沙弗裡諾戰事慘紀》刊行于世,勸各國政府海陸軍軍醫部廣選醫士,多置材料,俾臨時有所措而戰禍稍有挽回。

    然善士之心猶未餍也,又拟邀集同志創設救護會。

    會内宗旨專在救傷療疾,減軍民之痛苦,理屍衛生,免生存之疫疠。

    何地開戰,即行馳赴救護之,勞役蓋與戰事相終始。

    第戰争之地易緻猜疑,鋒镝之下難分玉石,使不先事預籌即恐動多窒礙,善士乃請自守局外中立之條,戰國不得枉害會中員役,觀戰無過慮,救傷無歧視,良法美意兼而有之。

    然但救護于戰時而不救護于平日,惠猶未遍,願未盡償,因矢博濟之懷,擋擴救護之量,懇懇勤勤,數年如一日。

    直至千八百六十三年二月六日,僅得同志五人會議以創此舉,可見創始誠非易也。

    至是年十月二十六日,遣使來會者七國,赍以國書者三國,同志三十六人會同集議。

    迨次年八月二十二日,各國又特命使臣會議于傑乃法(瑞國府名),條盟者十一國,公訂締約十款。

     此次之會盟也,應用何國旗幟以标徽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當事者深為躊躇。

    末後公定以瑞士國國旗覆而用之,瑞國旗系紅地白十字,故此會以白地紅十字也。

    又以瑞之傑乃法為寰球公會之盟壇,定其條約之名曰《傑乃法條約》,又曰《塗南條約》。

    由此公定為例,凡地球各國,無分大小得邀公許如入此盟者方準用此旗幟,會外不得濫用;若未經與,《傑乃法締約》不得享此會之利權,其慎重也如此。

     ◎陸征祥小史 陸征祥,江蘇上海籍,系廣方言館畢業生,久駐俄國,熟悉俄國情形。

    當庚子時助楊儒辦理滿洲交涉,其與俄外交大臣應對之明快老練,于日人所著《中俄外交秘史》中詳載之。

    前年為海牙第二平和會全權大使,當議公斷條約時,某國提議欲以領事裁判權之撤回為公斷事項之一,陸氏恐因此于吾國他日領事裁判權之撤去大有關礙,于是在會場演說,竭力反對,此條文亦遂取消。

    又于國際捕獲審判所,一約英德拟以權力強弱分各國為一二三等。

    以定所派審判員之數,陸氏先一日探知之,遂約同南美諸小國紛起反對,此條約遂不能實行。

    又關于荷屬各島華僑,荷政府執強制入籍之策,僑民群起反對,此問題遂移而為兩國交涉問題。

    陸氏與荷政府争議年餘不得要領,陸氏以各國辦外交時常有撤回使臣以示絕交之意而因以潛移彼國對待之心理,陸氏乃以此策告之外務部,乃召回陸氏。

    陸氏返國約半載餘,荷政府向陸氏重行提議,于是上年九月《中荷領事約》成。

    此約言明依荷法入籍者返國後仍為中國人民。

    此約雖不得滿足之解決,較之強迫入籍相去多矣;又其關于領事之權利義務與日本荷蘭二國所訂者無異,蓋吾國訂約以來所未有者。

     ◎張懷芝轶事 庚子拳亂,董軍攻使館十餘日不能下,朝旨召武衛軍開花炮隊入都助攻,張懷芝方為武衛軍分統,奉檄率所部入都。

    榮祿以城垣逼近使館,居高臨下,最便俯攻,即饬懷芝以所部登城安置炮位。

    炮垂發矣,懷芝忽心動,令部将且止毋放,而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