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編

關燈
前夏口廳馮賊韻軒所摧殘,予仍作上海遊,哭生遂從軍與蔣翌武伍,始稍稍作軍事機關之組織。

    今年《大江報》開辦,文學社始克成。

    義軍之所以有今日者,文學社之功也。

    大功初成,而哭生竟先死。

    哭生未娶,兄弟四人,伊居最次,大兄蟄廣與哭生素反對。

    武陵之中尚有哭生母在,哭生不大理家務,惟事母則孝。

    今日急公赴義,竟以身殉,出師正捷身先死,同人之一副英雄淚,不僅濕滿襟已也。

    聞哭生就義時,已盲一目,因事前與炸藥所傷,見滿人破口大罵,臨刑複大聲告同胞曰:“漢族同胞聽者,涼血人不須聽,軍政府萬歲!得其所哉!” 可見哭生當日視死如歸,及期望同人之深心矣。

    哭生既死,然大好頭顱酬死友者大有人在,哭生之目亦可以瞑矣。

    漢上言報界素尚卑污,如《江漢商務》、如《大江》均铮铮者,滿人摧殘殆盡。

    今日重新漢業,《新漢報》、《大漢報》相繼出版,天經地義,毅力發抒,洵為前此報界所難企及,乃猶有《中西報》尚不敢用黃帝紀元,大不敢用正當之言,論大漢滿人兩方面。

    該報一似不偏不倚守中立也者,誠大不可解,予希望該報者甚大。

    聆餘言者,果有所悟乎否耶? ◎武昌起義三烈士供詞(問官鐵忠、陳樹屏) 鐵忠拍案厲聲曰:“膽大彭澤藩,何為不跪?” 彭曰:“我皇皇漢族,豈跪汝犬羊賤種?” 鐵曰:“你為甚麼要造反,快快講來。

    ”彭揚聲曰:“你是怎麼,配問我?你是怎麼,配問我?我那裡有你問的道理?我那裡有你問的道理?叫你不必問罷,我是決不同你講的。

    ” 鐵又連問數聲,彭均不答,惟在案前左踱右踱而已。

    稍頃,陳樹屏接問曰:“彭澤藩,你是讀書最聰明的人,深知道理,為何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來了?”彭曰:“惟其我深知大道,才不緻被爾等一般滿奴漢奸牢籠住了而坐以待斃,方知雪卻祖宗數百年莫大之恥。

    今日是你胡運尚未告盡,我們事機未密,緻被爾搜獲。

    恭喜各位,今日又有升官發财之路了。

    ” 陳曰:“汝何苦一定要造反而不惜頭顱乎?” 彭曰:“你真糊塗已極,你不想何所為革命乎?就是先将此頭顱作為代價,且擲我一人頭顱而獲我四萬萬同胞之幸福。

    予複何惜也?” 鐵曰:“你自知為何許人乎?” 彭又不答,鐵又連問三次,始答曰:“我是憲兵也。

    ” 鐵曰:“你既自知系憲兵,法律必曉,況既得國家一份饷,即應盡一份饷之任務。

    誰教你反自犯法律,其該何罪乎?” 彭曰:“我之當憲兵者,不過借以作運動之機關耳;所謂饷者,皆我四萬萬同胞之脂膏也,何得據爾稱為彼國家之饷。

    你說我應該何罪就處何罪,任你所為!”鐵曰:“爾公館(指小朝巷九十五号而言)内有你的些怎麼人?” 彭曰:“那公館内并沒有我的家人,我的父母俱住在武昌縣鄉裡。

    ” 鐵曰:“你的父母雖在鄉下,你的妻子總在那公館内住着。

    ” 彭曰:“我的妻子于十六日病死矣。

    ” 鐵曰:“病了幾天才死呢?” 彭曰:“病了三日。

    ” 鐵曰:“你們黨羽有若幹?在何處?軍火炸彈有若幹?你詳細講罷。

    若供得好,我等再替你設法成全就是了,不然你就要吃苦的,休怪我等言之不早。

    ”彭曰:“你問我的同人,舉凡軍、學、政、警、紳、商各界無界無之,其數則莫可考察。

    至于炸彈,所有同人無人無之,斯亦難計其數。

    咳!你還要問什麼,快快将我辦了罷。

    ” 問至此時,瑞即令戈什将彭帶下。

     旋由陳樹屏令将吳公館内所捉張姓男女逐一提訊,均稱我們老爺張□□在營充當隊官,并力辯其非歹人。

    惟末一男(系張之火夫)稱:“彭與張老爺同居,有妻一人,于十六日死。

    是日我并不在屋,但是晚回時而棺木已經封釘,惟聞系一時狂症。

    次日天明時即擡往安埋矣。

    ”至若他故,予不得而知也。

    陳将數人問畢,後仍提彭上廳。

     陳蓋以彭先稱三天才死者,火夫稱一天狂症者,其中定有别故,是以又提彭。

    陳問曰:“你先說你的妻是三天病死的,我才問火夫,又說是一天狂症,到底是一天還是三天,其中必有别故,快快講來!” 彭曰:“前兩天不過微有腹痛,并未介意,延醫診治,迨至第三日狂症陡發,不及趕救也。

    ” 陳曰:“究竟那棺材擡到何處埋了呢?” 彭曰:“你問這做什麼?然則我一人雖有罪,還要連累已死的妻嗎?你真問的,還不是擡出城去埋了。

    ” 陳又連問數次:“果在何山何嶺?若一說出,我也好代你春秋上墳。

    ”彭曰:“在保安門内厝之矣。

    ”并不答在何所。

     陳曰:“那棺材内隻怕不是裝的你的妻子,是裝的炸彈火藥嗎?嗳呀,你的命總是革丁的,還如此支支吾吾做甚麼呢?依我勸你,到不若早早把那棺材裝的炸彈火藥運往何處清清楚楚的講出來,我們給你的快。

    性命就一來,免得我們勞了二來,免得你吃了虧,請你想想看。

    ” 彭曰:“那棺材内明明是裝的我的妻子屍身,你何苦賴為炸彈火藥?我隻曉得棺材擡出城去埋的,就不曉得埋在何處。

    ” 至此陳當連問十數次,彭均一言不答。

    時已三句半鐘矣,瑞澄即喝曰:“拖下去綁了!他還有甚麼問頭?他是決不再講的。

    ”遂親督至大堂,綁捆後即給大令在轅門棚口就義矣。

     又提劉複基問曰:“你的黨羽、炸彈有幾多?快快講得我聽。

    ” 劉曰:“除去了彼一般滿奴漢奸,即皆是我的同志。

    事到于今該因你們的運氣未絕,我倒遭殃,還有甚麼問頭?将我快快殺了罷!”言畢大呼天、天、天、天十數聲,綁出署,跪在轅門外時,即口呼:“皇天、皇天、皇天萬歲,萬歲,萬歲歲!”始就義,聞者均為流涕。

     ◎黃興弟子羅良鑒 弟子羅良鑒,湖南善化人。

    年未弱冠,精悍絕倫,在明德學堂畢業,肄業金陵大學。

    當南京擾亂時,不告其家赴鄂投效。

    至九江而資斧已罄,遂投入九江學生軍第一隊,擢充第一排排長。

    因移紮至贛,住陸軍小學堂,有《江西共和報》記者曾往訪之,則見其方在踢球,興高采烈。

    罷後晤談,羅君扼腕痛惜,謂漢陽之失實由于新軍之無程度;至龜山之事則尤可傷心,僅被北軍以五元買得。

    記者不解其故,羅君乃述其詳雲:“當漢陽危急之時,守龜山炮台者有學生三十餘人,目不交睫,竭力死守,而饷钅盍不至。

    忍饑三日,不得已令一人往司令處報告,黃将軍乃派兵一标往代,不兩日而龜山入北軍之手矣。

    蓋龜山左側要隘有兵士守之,北軍乃以五元買囑一兵士,令讓開一徑,潛入山上,民軍不知北軍何自而來,遂驚惶不能抵禦。

    噫!一人偾事,其此之謂乎?竊願上級軍官此後更注意于精神教育也。

    ” ◎無名之英雄 阿雲曰:“漢口民軍與清兵開仗時,清兵詐降,既而又施攻擊,民軍大遭挫折。

    忽有一童子放大炮攻敵,清兵死傷無算,民軍遂獲勝利,而清兵亦從此一蹶不振,誠奇功也。

    ” 杭省民軍反正時,旗營本備有大炮數尊,以備急難時施放洗城,其用計之駭聞之發指無如此。

    炮已久不施用,非經卻修不可,乃雇一漢人工匠修理。

    該工匠知事關全城生命,暗将要件竊去一枚,遂至臨時不能施放,全城民命皆賴生全,厥功偉矣! ◎中華民國旗之曆史 中華民國旗未制定以前,吾國本無所謂國旗。

    自海禁既開,外人有以國旗為問者,滿廷諸臣瞠目不能答,始會商制定國旗事。

    佥謂中國以龍為最貴之物,而黃色則代表帝王,帝王既着黃龍袍,則國旗亦可效之,此制定黃龍旗之由來也。

    顧其式為三角,非如今日之方式,嗣以各國皆用方式,滿清不便獨異,複改三角為方,此為十八年前事。

    自黃龍旗出,世界鹹诮為病蛇旗,蓋近世無龍之一物,則代之者惟蛇耳。

    蛇以病名,不死何待?此黃龍旗所以消滅而中華民國旗所以招展于世界也。

     中華民國旗之始作者為陸烈士浩東。

    甲午戰後,陸與孫逸仙倡義于廣州,事敗流血,為天下倡此制造國旗之第一人也。

    其旗最大之特色曰“青天白日”,蓋隐藏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太陽之旁有十二角,即叉光也,叉光必以十二者,以地球十二時而自轉一周是為一日,故十二角即地支之号也。

     青天白日旗實用于戰事,以庚子惠州一役為第一。

    此役大将黃福、先鋒黃耀廷以敢死士二百人大破清軍于三洲田,複連破虜将何長清、杜鳳梧、鄧萬林于白沙洋佛子澳等處,攻戰二十餘日,每戰必克,清軍披靡,及最後三多祝之大捷彈藥全乏,不得不下令解散。

    是為革命軍旗最初得勝之光榮。

     海内外各地以青天白日旗為國徽者,以新加坡中華堂為第一次。

    此堂乃惠州人所組織發起,人多惠州臨戰之士。

    方該堂高樹此新旗于屋頂時,一般奴性之僑民鹹為詫異,然英官毫不幹涉,故南洋各島之革黨遂相率采用,而黃龍病旗由是大為減色。

     乙巳年,各省革命黨大會于日本東京,組織中國同盟會。

    次年某月,本部為制定國旗事大開會議,會員中有廖恩煦者提議宜立井字大紅旗,以示井田之意,餘人亦皆有陳議,後由孫逸仙以曆史問題解決此事,并陳改良三色旗之方法,全體贊成,皆無異辭。

    此即革黨所用三色旗之由來也。

     前此之青天白日旗改為軍旗,而紅藍白三色旗則為民國旗,亦當時大會所制定也。

    三色之意義非起源于中國革命黨,乃出自世界各國之革命黨。

    紅者,血之色,言必以流血求自由也;藍者,天之色,公正之義,言公正即平等也;白者,清潔之色,言人心清潔則能博愛也,故三色之主義自由、平等、博愛,即三大主義,歐美各國之革命黨無不以三色為标幟者。

     丁未年,革命軍起義于惠州七女湖及潮州黃岡,是為三色旗實用于戰事之濫觞,蓋國旗與軍旗兼而用之也。

    此役之後,南洋《中興報》及香港《中國報》之月份牌皆印此二旗為國徽,世人遂得漸知革命黨之旗号。

     欽州防城之役、廣西鎮南關之役、欽州馬笃山之役皆民國旗光榮之曆史也。

    防城之統師為王和順,斬虜吏,收降兵數千人。

    鎮南關炮台之破則由孫逸仙、黃興、胡漢民自将之,連破三台,與劉榮廷以重創,及因彈藥告罄而退兵。

    下至半山,軍中忽有十三齡之幼童偶憶炮台上之革命旗尚随風飄展,恐落清軍之手,返而取之。

    時清軍火線皆以旗章為的,事至危險,衆力勸止之,童憤然曰:“旗章者,一軍之靈魂也,烏可為敵所有!”卒冒險上山,盤旋至竿上而取還之,清軍彈如急雨,竟無恙,及離台時,清兵大隊亦将登矣。

    此英勇之少年真足為國旗之保護者。

    有此一段佳話于革命曆史上,當增無限之光榮。

    嘗讀西史及英雄傳略皆以國旗之犧牲為第一奇男子,觀諸此童,吾國少年豈在歐美英傑之下?然其名沒而不彰,良為憾事。

    至馬笃山之戰,黃興、黎仲實、梁少廷諸君更高樹國旗,大吹洋号,由越南法界而入欽州,法國守将皆目送之,絕不幹涉。

    則此新民國旗更能招展于外人境域而毫無阻力矣。

     戊申三月,王明堂等破清軍于南河口,斬道台王鎮邦,占據附近州縣,與虜師相持二十餘日。

    其時河口橋頭随風招展者,即此最光榮之國旗也。

    越南《法文報》及日本各報皆繪此旗式于報端,是為外人傳播此旗式之嚆矢。

     庚戌春初,廣州新軍之反正黨人預制民國旗絕夥,己酉臘月已在香港縫制數百幅,皆藏被褥中運入羊城。

    及倪烈士映典奮袂而起,新軍皆舉民國旗從之。

    報上所載有藍袍将手持大紅日光旗馳馬指揮中炮就義者即倪君也,同時女黨員徐宗漢偕其侄李應生聞新軍已起,遂縱火焚其寓所以為響應,讵為鄰人救熄,竟以所存國旗報警,盡為李準搜去,此則國旗最初之厄運也。

     辛亥三月廿九廣州一役,毀督署、擲炸彈,數十健兒同為此三色旗流血,可謂烈矣。

    及武昌起義、各省相繼光複,旗式數變,乃暫定用今之五色旗。

    自陸浩東創作以來,及今已十有九載,及改為三色亦曆九佥,而漢族乃慶光複。

    自今而後,或即用五色旗,或更改定他種之旗式,要皆足以照耀大地,為吾漢族增無限之光榮。

    世有侮辱吾國徽者,誓與吾同胞共擊之。

     ◎同盟會之曆史 中華民國成立以來,迄今忽已兩年,飲水思源,同盟會不為無功。

    壬子春初,某記者撰作曆史載揭報端,爰采而錄之,貢獻同胞,以作無聊之紀念,孰曰不宜,原文曰:自鄂省起義以來,曆月有五,流血者以萬計,不可謂不烈矣。

    今者清帝退位,河山還吾,民國成立,革命已達其目的,吾人自後将同享共和之福,不可謂不幸也。

    吾人既坐享其成,不可不一思往昔。

    考吾國革命由來已久,志士之亡命海外者不可勝數,惟皆漂泊無定,勢力微弱,直至孫文、黃興二氏相見于東京之後,革命事業方見發展,收聯絡之功,有一瀉千裡之勢。

    今日之成,當時運動之力居多也。

    孫黃二氏之初會已見去年本報,時孫遊曆歐美返日本,由宮崎介紹與黃興相會于鳳樂園。

    當晚黃興即與宋教仁、張繼、程家柽諸氏相識,拟開留學生之大歡迎會歡迎孫氏,乃急印傳單分布在京留學生全體,通知于飯田町之商士見樓開歡迎孫氏之大會,一夜之中竣其事。

    翌日到者數千人,樓為之滿,不得入内伫立于門外者數亦以千計。

    及開會,宋教仁先述開會之辭,表歡迎之意,程家柽與他二三人縱橫演說。

    及終,孫氏起演說,衆大歡迎,拍掌如雷。

    到會之學生中官費生甚衆,以孫之演說多有歸宗于革命者,甚至以投身革命往監督處辭退官費者,而監督亦知大勢之無可如何,謂辭官費者曰:“苟君等不明言革命,餘亦作不知,可毋庸辭退。

    ”故當時有官費革命之稱。

    可見于是革命事業日增發達,運動亦日加敏沾,乃與各省之委員相議,拟組織一新革命團體,将在東京開預備會。

    惟此是秘密之會須擇一秘密之地,相議之後遂擇定内田良平之家開預備大會,到期來會者甚衆,室狹隘幾不能容。

    同志拍手相慶,以為此是推倒滿朝之預兆,連呼萬歲不已。

     預備會已畢,将開組織大會,惟開組織會各省代表皆至,内田家太隘,乃改定阪本之家。

    及期到者三百餘人,提議各項,讨論細密,遂成一新團體,名曰“中國革命同盟會”。

    戴孫為首領,以黃為副首領,印決議文,頒布十八省及歐美各留學生間,革命之業至此始克大成。

     ◎漢人供給滿奴之細帳 滿奴五百萬,人人知之;凡滿奴必有饷銀,亦人人知之。

    每月每奴銀四兩,每年以十二月計四十八兩,五百萬人每年共需二千四百萬兩。

    自滿奴入關迄今已二百六十有八年,無年不照數取自我民,即不計利息已達六百四十三萬萬兩,合四十萬萬二千萬斤,如以馬車運之,每車能容千斤,則需四百零二萬輛,如以此銀鑄成銀圓,則可得七百五十四萬萬四千四百四十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元,銀圓直徑長一寸一分,如以全數銀圓聯成一帶,此帶之長有四百六十一萬裡,可繞地球五十八周。

    我同胞若以養滿奴之錢育豬,則每餐人人可肉食矣。

    況乎以上之款尚為正項供給,此外如覺羅私費、滿員中飽以及旗奴種種勒索,恐尚不啻此。

    嗚呼,痛哉,我同胞之血膏! ◎福建之奇童 奇童王傑功年十六,體幹瘦小,裁如十二三,幼受教育于益聞學校,辛亥冬在開智學校肄業,父鴻滋,中華同盟會福建支會庶務長。

    彭君嶽峰自鄂歸,計劃閩事,傑功即潛從奔走十八夜。

    起義同盟會員在橋南社組織種種,先集學生隊,傑功求投入,隊長以其少卻之,甚不服,乃改入巡緝隊。

    是夜三鐘,彭君下令募敢死士持炸彈為軍鋒,呼而集者數十人,傑功亦潛附入。

    或阻之,功呼曰:“與其死于滿清壓抑之下,何如死于民國軍旗之下?吾體雖小,吾志壯也!”于是從彭君馳由南較場。

    至于山時已四點半,兩軍正開仗,傑功分攻水部門城滿兵,擲炸彈甚準,左右環擊滿兵。

    退時滿兵尚有從他路來,槍急如雨,傑功頰部中彈,肉飛兩片,頓仆地,然猶健起持炸彈猛進。

    隊長急遣人抱往醫治,裹創複出,禁之不可,右腿複中彈,始退,然克複之功亦告成矣。

    念五日,軍隊開陣亡将士追悼會,功傑與臨祭孫都督大嘉之以所乘輿舁之歸,見者莫不啧啧,曰:“王氏子,王氏子。

    ”嗚呼!如傑功者可謂奇矣!雖然,尚望傑功黾勉于學,雕琢良材為國家依賴,勿以自止也。

     ◎孫逸仙之舊話 孫逸仙曰:“客秋,江西萍鄉之亂也,風雲忽急,震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