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編
關燈
小
中
大
親老成調停之,恒籍其轉圜,故載澧雖惡奕,而不能去;隆裕雖倚載澤,欲易置樞府,而不敢發。
奕為取容計,恒讓載澤侵權,于是授官多出載澤,引盛宣懷為己助。
宣懷老奸,有幹才,其畢生所營輪、電、路、礦事業。
自袁公總大權,宣懷權盡失,假養疴于日本。
及袁公退,日謀複權,而奕仍扼之不得逞,乃因鄂督瑞澄,力言諸載澤。
瑞澄為載澤姊婿,官滬道時,宣懷與之密,至是載澤日援助之。
宣懷至,連召見三日,将授郵傳部尚書,而載濤力阻之,援徐世昌入樞廷,力薦唐紹儀長郵傳。
宣懷遂以郵傳部侍郎之任。
紹儀至一月,以孤立不能行其志,乃借婦殁乞病免。
宣懷乘間辇金二十萬于載洵,遂補郵傳部尚書。
宣懷始至都,載澤引為幫辦币制大臣。
載澤剛愎寡識而怙權,宣懷利用之,及為尚書,益昵于載澤。
度支部思統一财權,而郵傳部歲入數千萬,恒自為調撥,度支部不得确算。
梁士诒為鐵路局長,恒拒度支部之幹涉,故載澤深恨士诒。
宣懷既厄于袁公,又與紹儀有隙,以士诒為紹儀舊人,深怨士诒。
及士诒為禦史趙熙所劾,時宣懷尚為侍郎,載澤告載澧,命交宣懷查辦。
無何,轉尚書,士诒懼。
宣懷陽親士诒而陰察之,遽覆奏撤士诒局長,以财權奉度支部。
粵漢鐵路議借外款,當大學士張之洞督辦時,已與英、法、德、美、訂草約矣,而湘人拒款甚烈。
之洞卒,遺疏請并入郵傳部。
時徐世昌為尚書,鄂人拒款急,舉張伯烈至京,哭于郵傳部七日,卒模糊批答以去。
及宣懷接議,遂與四國定約。
清廷方迫于士民之請,僞示立憲,改軍機處為内閣,宣懷遂為國務大臣。
開閣第一日,即預拟谕旨,以粵漢、川漢鐵路收為國有,均撒鎖商辦。
蓋恐俟閣議或有異同,不能行其志也。
鄭孝胥好談時事,言論極動人,走奉天,以興築錦愛鐵路之說進于東三省總督,錫良深納之。
孝胥為草奏,請借外債二萬萬興辦鐵路,與鄂督瑞澄連銜。
奏上,付外務郵傳度支三部議覆。
孝胥遂走京師,倡大借外債之論,宣懷深倚之,介于載澤,禮以國士。
孝胥日遊澤、盛之門,為定鐵路國有之策。
瑞本孝胥故交,力贊其說。
端方故督鄂,孝胥舊為幕僚。
端方自直督罷後,閑居京師,親于載澤,遂以端方督辦粵漢鐵路,而孝胥為之參贊。
複慮湘人梗其事,因授孝胥湖南布政,實預為作湘撫地。
皆出載澤意,非奕所願也。
奕旋引餘誠格為湘撫,孝胥不樂,乃借議外官制事,充兩湖特派員,複歸于京師,實仍佐澤盛也。
粵漢鐵路僅粵、湘、鄂三省,川漢本不在範圍中,四國借款團以川産饒富,路成可獲大利,請加入,宣懷遽諾之。
朝旨既下,川人首起反抗,川路股款存滬,為川人施典章經理,倒款二百餘萬。
勘路辦學諸費之已耗者二百餘萬,宣懷均不承,川人尤不平。
川藩王人文方護督,屢請于朝中,旨切責,川人尤憤。
趙爾豐本以邊防大臣駐巴塘,調署川督,至任尚從士民之請,再達于朝。
宣懷請朝旨嚴責之,端方以督辦大臣在鄂,電責爾豐徇庇。
爾豐怒,乃禁開會,逮代表鄧孝可,囚議長蒲殿俊、羅綸。
士民各頂光緒帝之神牌,哭于督署。
爾豐命衛隊槍擊之,斃數十人。
士民憤,罷市,土匪乘機起,連陷數郡縣。
清廷先命端方督隊入川,民益恐,亂遂作,繼起岑春萱赴川。
春萱移檄郡縣,戒無暴動,爾豐拒之,春萱不敢行,而鄂難遂作。
辛亥八月十八日,鄂督瑞澄捕新軍隊長彭楚藩等戮之,猶張皇報功。
十九日炮隊辎重隊同變,圍攻督署,而瑞澄先遁,統制張彪繼逃,變兵乃奉協統黎元洪主軍事。
報至,樞廷大恐,奕請戮瑞澄、張彪以謝天下,載澧不許,乃命陸軍大臣蔭昌督師,海軍提督薩鎮冰率戰艦先往。
瑞澄日伏于楚豫艦中,朝旨仍責瑞澄收複省城,無何而漢陽陷。
奕請捐前嫌起用袁公,載澧不可,請益力乃同入宮取隆裕旨,隆裕亦不許。
奕乃率那桐、徐世昌哭請隆裕,許之,遂命袁公督鄂。
袁公以病辭,奕命阮忠樞赴彰德勸之,繼奉幫辦軍務之命蔭昌行過邺,入訪袁公,袁公戒毋輕戰。
蔭昌至軍,捷于劉家廟,旋授袁公督師,召蔭昌還,以魏光焘代為鄂督。
袁請俟召集舊部将佐而後行,起前陸軍部侍郎王士珍幫辦軍務。
黎元洪緻書鎮冰勸降,鎮冰不可。
無何軍艦相繼變降于鄂,鎮冰與瑞澄逃之九江。
清廷命捕瑞澄,瑞澄已逃之滬。
魏光焘以老病辭,命士珍為鄂督。
袁公軍次孝感,留士珍壁保定。
而湘、浙、蘇、滬相繼獨立,各省繼之,不一月而東南幾盡。
資院政以朝政誤于佥壬以召大變,請戮宣懷以謝天下。
乃罷逐宣懷,複請下诏罪己诏書,哀痛引咎。
議員均不主戰,而袁公亦謂朝廷自激民變,不當剿國民。
遣使入鄂議息兵,黎公不可,仍勸袁公同舉義師北向,袁公亦拒之。
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協統藍天蔚等先被命援鄂,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被命拒晉軍。
紹曾等次灤州,止不行。
祿貞軍次正定,私赴灤州與紹曾定謀以兵挾京師。
紹曾等五将連名上言,列十九條請讓權國民,實行立憲,不從則以兵入都。
清廷大震懼,奕力請從之,乃付資政院議并将十九條宣布之,君權一時削盡矣。
據十九條,親貴均不得握政權,奕、載洵、載濤、載澤、善耆、毓朗同時謝政。
奕力請授袁公政權以支危局,乃命袁公為内閣總理大臣,組織内閣,而以奕暫代之。
電至滬上,張謇投袂起,曰:“此僞立憲之故态。
事急,借以緩攻耳,稍緩必悔之,吾民勿受欺。
”士論激昂,電責資政院依附政府欺國民,而滬蘇遂告獨立。
疆吏首倡之者蘇撫程德全,繼之者東撫孫寶琦也。
晉撫陸鐘琦為變兵所戕,其子光熙救父亦被戕,全家及難。
授祿貞山西巡撫,決于正定之石家莊,突遇刺,攜其首遁。
粵桂滇黔并告獨立;閩獨立,總督松壽、将軍樸壽死之;贛獨立,巡撫馮汝癸死之;皖獨立,巡撫朱家寶逃;江甯議獨立,提督張勳梗之,統制徐紹桢出防,回兵攻南京,張勳拒之。
紹桢敗逃于滬,乃舉德全率蘇浙軍攻甯,張勳撄城守久不下。
時京師岌岌,官僚遷徙殆盡,隆裕拟偕溥儀走避熱河,起錫良于家,命為熱河都統,備出狩。
袁公電力阻,卒勿行。
朝旨屢促袁公入都,袁公謂《十九信條》:“總理由國民公舉”,前命不敢奉诏,乃權由資政院追舉,而袁公遂以九月二十二日至組織内閣,張謇嚴修、唐紹儀、梁敦彥、薩鎮冰、楊度、梁啟超均辭。
議主款久不就,馮國璋與黃興戰于漢陽,黃興敗走,遂占漢陽,褒功封國璋男爵,王士珍入為陸軍大臣,遂以段祺瑞為鄂督。
山東獨立非出全軍意,袁公乃遣張廣建、吳炳湘說之取消獨立。
張勳扼南京拒守月餘,援兵不至,南軍益進,而部下有通南軍者,南京遂不守,張勳逃之。
徐州總督張人駿、将軍鐵良遁。
是時南軍失漢陽、北軍失南京并在數日間,英國駐漢領事出任調停,介南北言和。
唐紹儀建言人心已去,争排滿族,欲息兵革,宜讓皇位,袁公斥之。
紹儀複以載澧庸懦宜令退位,乃諷奕使勸載澧自請歸藩,隆裕太後許之,命世續徐世昌為太保,護清帝,實僅監護禦玺而已。
國事一決諸袁公,載澧以旨意頒布之。
是時府藏空虛,各國嚴守中立,不允借債。
隆裕太後發内帑數百萬濟軍皆立罄,續發内帑及親貴輸金,僅足支兩月。
南中諸軍雲集,饣襄亦不繼,乃各遣使言和。
袁公遣唐紹儀為代表,嚴修、楊士琦、楊度等佐之;南軍舉伍廷芳代表,溫宗堯、王寵惠、王正廷、胡瑛佐之,嚴修辭不行。
初約議和地在漢口,紹儀至漢,廷芳不肯至,要議于滬上,乃折而至滬。
南方堅持改建共和政體,袁公力持君主立憲,紹儀久持共和之說,首次開議即言吾本贊成共和,特袁公未同意耳,久之南方意益堅。
程德全首言各省光複,當建新政府,非中山不足當巨任,乃合電請孫文歸國。
時孫文将至滬,紹儀電告袁公,力言不讓皇位之危,袁公據以入告,诏召集國會決國體。
比孫文至滬,群謀舉臨時大總統,時各省人士之在滬者各指定代表開選舉,孫文遂以十七票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入南京,建新政府。
紹儀與廷芳議定四條,各簽約。
電達袁公,袁公以大背己意電撤紹儀代表,與廷芳直接電商,廷芳将初約堅不允改議。
梁士诒在袁公幕力主共和,紹儀日與士诒電商,以告廷芳。
北方諸将初極激昂思戰,馮國璋已自漢陽入統禁衛軍,段祺瑞代國璋與鄂軍相持于漢陽,借款既不成,饣襄益绌,祺瑞首贊成共和,約北中諸将連名請建共和政體,遂提議優待皇室條件,決于衆,清帝亦诏遜位。
于是共和告成,更舉公繼孫為總統。
◎記王照述吳祿貞烈士死事狀 新元二月四日,有王小航君過吳氏小萬柳堂,芝瑛先生适承雲夢吳太君之命有搜輯烈士遺著手寫印行之舉,小航君出所錄烈士和王梧生十詩,并論烈士死事狀,有行略所未及者。
小航君曰:“憶甲辰年在北京與烈士會飲,談及庚子夏照以僧裝伏于安慶城中,因大通有焚厘局事,安慶戒嚴,縣役挨戶檢查,照以來曆不明幾被拘。
烈士大笑曰:‘爾知率領劫大通者誰乎?’照言不知,烈士自指鼻尖曰:‘即我是也。
’照問:‘與唐佛塵協謀乎?’烈士曰:‘我自欲獨力舉事耳,不知有唐佛塵。
’”言時良弼、姚錫光等在座,烈士了無顧忌之色。
蓋近年滿政府所以敢任用烈士者,亦以其坦白脫略,知其不用陰謀耳,然已隐具有事時殺之之計矣。
聞烈士被調随蔭昌赴鄂時,托高陽某君招燕地勇士王榮九等數十人,昌言于衆曰:“吾到鄂即勞爾等縛馮國璋、易乃謙諸人耳。
”滿廷旋即改命赴晉矣。
烈士于庚戌臘月接統六鎮,即面斥協統周符鱗等十餘人惡劣,言我将盡撤爾等以某某代之,周等即先密往蔭昌處讒之。
及辛亥正月撤周等之公牍上,竟被部駁。
烈士與蔭争甚烈,而卒無效,而周等仍與烈士委蛇,烈士竟信之不疑。
及至石家莊,周等令六鎮漢兵紮十裡外,而以旗兵紮烈士近處,故刺客得無顧忌。
烈士意氣自豪,目無鼠輩,以及于難,惜哉! ◎林修明烈士小史 林君修明,諱華嵩,字德昭,廣東鎮平人也。
父雲軒贈公,向經商于南洋荷屬之萬裡洞,娶于李氏,生子四人,君其季也。
八歲時,旋裡就傅聰穎異常。
及長軀幹雄偉,志趣遠大,尤富于種族思想,讀《瑪智尼傳》,甚慕其為人,慨然有自命之志,而為人又和藹可親,故人皆樂與遊。
平時美隽之士走集其門而讨論天下事者,蓋比比然。
君家故素豐,更能熱心公益,不辭勞瘁。
戊戌變政後,人始悟帖括之學之非,而稍稍講求科學之學。
彼時君年少氣盛,以開通風氣為己任,多購書報以牖啟其族人。
其族多開明士者,君實為之導線焉。
丙午之春,君年二十一歲,始留滬就中國公學理化算術科。
滬為中外交通孔道,目擊夫外國日益富強,中國日益削弱,以欲救危亡非振刷尚武精神不可,遂幡然變計。
未畢業即馳赴東瀛,入東京體育專修科,并入音樂學校,專心緻志,日夜罔懈,同志中鹹敬愛之。
丁未畢業後返國,益究心于平昔所學,嗣執松口體育會教鞭。
戊申複有南洋之行,至槟榔嶼就席華僑學校,旋回國盡義務于族學。
己酉、庚戌之間,曆就松口高等小學及三堡學堂教習之聘,每假歸即在其族學中教兵操及音樂。
其教人循循善誘,寬猛兼施,各校生徒皆感情極摯。
後因虜朝專制,宗邦不振,凡留學士夫無不以侈談革命為快事,君獨默不一言,同志中有謂其涼血者,亦弗置辯,蓋君志在實行,不欲以言語自見也。
辛亥春初,志士輩謀舉義廣州,君得信後即欲馳往,迫以母故不得遽行無已。
暇日辄與其母言世界前代偉人,故實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者,俾其母有所動于心,可藉以自解,若預知後日必不免者。
适是時廣州高等警察學校招考,君乘此遂托言束裝而去。
抵粵後日與諸同志計劃籌饷運械諸事,不遺餘力,至三月二十九日軍事局署已定,乃率同敢死隊二十餘人轟攻督署,斃清兵二十餘人,清督張鳴歧亦奪魄逃去,卒以衆寡不敵,力盡被擒,于三十日慷慨就義,神色不變,春秋二十有六。
今建東西兩記念塔之黃花崗中七十二英雄,君其一也。
娶妻黃氏,以讀書明大義著聞于時,生一子捷忠,現年三歲雲。
◎辛亥湖北革黨運動史 己酉冬,孫武親到香港,谒馮自由、倪映典、胡漢民等籌商各省聯合大舉事。
時馮等方運動廣東新軍,成效卓著,事在必發,遂與孫君約廣州率先發起,長江沿岸各省應之,而擔任湖北方面者,即孫君也。
及新軍倉猝失敗,鄂省亦靜以待時。
辛亥春初,黃興、趙聲、胡漢民等謀再起義于廣州,孫君及居正、胡經武鹹負湖北響應之任務。
迨經三月廿九之謀洩,各省之進行皆暫停止,以俟時機,鄂省同志遂鹹有撫髀興歎之慨矣。
湖北革命軍之大助力有二事焉,即滿虜斥逐請願代表及收回鐵路國有谕是也。
從前政界人物多染立憲流毒,即在稍明大義者亦信革命事業為不能成功,如協統黎元洪、咨議局長湯化龍二君之忽現頭角,亦由于此二大風潮之刺激使然。
前數年孫等嘗設種種方法以運動之,二君皆不為動,及今始幡然改途,成此驚天動地之偉舉耳。
故以前後迹言之,劉家運、孫武、居正、胡經武等革命之主動者也,黎湯等革命之被動者也。
武昌國民軍未起之前十日,舊金山籌饷局已得黃興電,謂湖北同志公舉居正為代表,赴某地與黃君等籌商進行事,鄂省新軍事在必發,邀黃君速往雲雲,此可知是役發動前後事實之大概矣。
顧武昌軍界于黃君未到之前已事洩,迫動更能于俄頃之間一舉成功,收效之神速、經營之敏捷,求諸曆史無與比倫,謂非平日運動之功,又曷克臻此哉? 先是江南之軍事機國為虜督端方所破壞,蓋是時革命黨得任新軍标統者八人,趙聲君其一也,讵為虜參謀舒清阿所偵悉,遂密與端奴謀,一一将趙等撤退;同時萍鄉義師大興,孫毓筠、權道涵等三君被逮系獄,經種種阻力,江南大舉之經營遂全摧折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江南之運動失敗而湖北之失敗随之,誠革命黨之不幸也。
先是某國政府極表同情于中國革命,惟必須審察革黨之确有實力始允協助,由其國陸軍部派武官數員調查此事,并求鄉導及通譯于革命黨,長江方面革命黨薦山西人喬君贻齋任之。
當某國武官與喬君之抵武漢也,喬以乏于閱曆竟在日知會高談革命,軍界中聞有某國之助亦攘臂欲動,紛紛赴會。
事為虜提督張彪所聞,待喬裝臨觀得悉黨中秘事而大獄起矣。
喬等去後,張彪遂密告于虜督張之洞,捕劉家運等下獄,斬軍界要員數名,并封禁日知會,湖北之軍事機關全被蹂躏,同時虜政府得張之洞布告亦雇某英人為偵探員,某國武員至天津,竟竊其調查實錄以去。
虜政府得之,遂按圖索骥,窮加究治,鄂中同志因是星散,與江南機關同一結果,為可惜耳。
革命黨運動鄂省之計劃既已破壞,而日知會之組織亦因而瓦解,此革命黨經營湖北之第二次失敗也。
時有同盟會員孫君夢飛者,即武漢此次充民軍舉國民議會議長之孫武君,夢飛其字也,于武昌運動方盛時,彼方任湖南新軍标統,謀與江南、湖北兩軍聯合大舉,事為湘撫所聞,遂假他事撤差。
返鄂時劉家運之黨獄适起,孫名亦在供,開首要之列,騎四出,殺風遍地,孫乃避于南京,複奔走北京、奉天各地。
夤緣各清吏捐充候補道員,黨籍之名得以消滅,鄂省軍界之運動因是漸有生機焉。
孫君回鄂後,複集同志從新組織革命團,以日知會名見忌于虜吏乃改名共進會,其内容則仍舊同盟會之變相也。
軍人入會者襟前皆插梅花草為記,惟鑒于前事,運動之方法專主細密而不敢為普通之組織,故其進步速率不及往日,而經營之條規則遠過之矣。
旋複從事于會黨之運動,武漢哥老會員鹹就範圍,長江沿岸會黨亦多加盟,上海更設有事務所以主持内外交通事業,其勢力次第增廣。
己酉之秋,虜督端方升任直督,汪精衛、黃複嘉諸君謀炸擊于滿口車站,後以端奴取遠海行失意而返,而漢口同志之為汪黃等臂助者,即孫君也。
自茲而後,黨勢日益發達,不讓昔者劉家運之運動時代矣。
◎何海鳴筆記 辛亥義軍起事,首先死難者有劉君複基、彭君澤藩、楊君宏勝。
劉複基,字堯徵,湘之武陵人。
己酉秋,其兄蟄廣與予同辦《漢口商務報》,招之來。
其人目光ぁぁ,性剛毅,發聲甚宏,喜縱酒,自号武陵哭生。
後予遊上海返,與之同寓省城文方學社,約重辦《商務報》,赴黃梅邀某友,十二月念六日報複活。
翌年三月,因楊君為
奕為取容計,恒讓載澤侵權,于是授官多出載澤,引盛宣懷為己助。
宣懷老奸,有幹才,其畢生所營輪、電、路、礦事業。
自袁公總大權,宣懷權盡失,假養疴于日本。
及袁公退,日謀複權,而奕仍扼之不得逞,乃因鄂督瑞澄,力言諸載澤。
瑞澄為載澤姊婿,官滬道時,宣懷與之密,至是載澤日援助之。
宣懷至,連召見三日,将授郵傳部尚書,而載濤力阻之,援徐世昌入樞廷,力薦唐紹儀長郵傳。
宣懷遂以郵傳部侍郎之任。
紹儀至一月,以孤立不能行其志,乃借婦殁乞病免。
宣懷乘間辇金二十萬于載洵,遂補郵傳部尚書。
宣懷始至都,載澤引為幫辦币制大臣。
載澤剛愎寡識而怙權,宣懷利用之,及為尚書,益昵于載澤。
度支部思統一财權,而郵傳部歲入數千萬,恒自為調撥,度支部不得确算。
梁士诒為鐵路局長,恒拒度支部之幹涉,故載澤深恨士诒。
宣懷既厄于袁公,又與紹儀有隙,以士诒為紹儀舊人,深怨士诒。
及士诒為禦史趙熙所劾,時宣懷尚為侍郎,載澤告載澧,命交宣懷查辦。
無何,轉尚書,士诒懼。
宣懷陽親士诒而陰察之,遽覆奏撤士诒局長,以财權奉度支部。
粵漢鐵路議借外款,當大學士張之洞督辦時,已與英、法、德、美、訂草約矣,而湘人拒款甚烈。
之洞卒,遺疏請并入郵傳部。
時徐世昌為尚書,鄂人拒款急,舉張伯烈至京,哭于郵傳部七日,卒模糊批答以去。
及宣懷接議,遂與四國定約。
清廷方迫于士民之請,僞示立憲,改軍機處為内閣,宣懷遂為國務大臣。
開閣第一日,即預拟谕旨,以粵漢、川漢鐵路收為國有,均撒鎖商辦。
蓋恐俟閣議或有異同,不能行其志也。
鄭孝胥好談時事,言論極動人,走奉天,以興築錦愛鐵路之說進于東三省總督,錫良深納之。
孝胥為草奏,請借外債二萬萬興辦鐵路,與鄂督瑞澄連銜。
奏上,付外務郵傳度支三部議覆。
孝胥遂走京師,倡大借外債之論,宣懷深倚之,介于載澤,禮以國士。
孝胥日遊澤、盛之門,為定鐵路國有之策。
瑞本孝胥故交,力贊其說。
端方故督鄂,孝胥舊為幕僚。
端方自直督罷後,閑居京師,親于載澤,遂以端方督辦粵漢鐵路,而孝胥為之參贊。
複慮湘人梗其事,因授孝胥湖南布政,實預為作湘撫地。
皆出載澤意,非奕所願也。
奕旋引餘誠格為湘撫,孝胥不樂,乃借議外官制事,充兩湖特派員,複歸于京師,實仍佐澤盛也。
粵漢鐵路僅粵、湘、鄂三省,川漢本不在範圍中,四國借款團以川産饒富,路成可獲大利,請加入,宣懷遽諾之。
朝旨既下,川人首起反抗,川路股款存滬,為川人施典章經理,倒款二百餘萬。
勘路辦學諸費之已耗者二百餘萬,宣懷均不承,川人尤不平。
川藩王人文方護督,屢請于朝中,旨切責,川人尤憤。
趙爾豐本以邊防大臣駐巴塘,調署川督,至任尚從士民之請,再達于朝。
宣懷請朝旨嚴責之,端方以督辦大臣在鄂,電責爾豐徇庇。
爾豐怒,乃禁開會,逮代表鄧孝可,囚議長蒲殿俊、羅綸。
士民各頂光緒帝之神牌,哭于督署。
爾豐命衛隊槍擊之,斃數十人。
士民憤,罷市,土匪乘機起,連陷數郡縣。
清廷先命端方督隊入川,民益恐,亂遂作,繼起岑春萱赴川。
春萱移檄郡縣,戒無暴動,爾豐拒之,春萱不敢行,而鄂難遂作。
辛亥八月十八日,鄂督瑞澄捕新軍隊長彭楚藩等戮之,猶張皇報功。
十九日炮隊辎重隊同變,圍攻督署,而瑞澄先遁,統制張彪繼逃,變兵乃奉協統黎元洪主軍事。
報至,樞廷大恐,奕請戮瑞澄、張彪以謝天下,載澧不許,乃命陸軍大臣蔭昌督師,海軍提督薩鎮冰率戰艦先往。
瑞澄日伏于楚豫艦中,朝旨仍責瑞澄收複省城,無何而漢陽陷。
奕請捐前嫌起用袁公,載澧不可,請益力乃同入宮取隆裕旨,隆裕亦不許。
奕乃率那桐、徐世昌哭請隆裕,許之,遂命袁公督鄂。
袁公以病辭,奕命阮忠樞赴彰德勸之,繼奉幫辦軍務之命蔭昌行過邺,入訪袁公,袁公戒毋輕戰。
蔭昌至軍,捷于劉家廟,旋授袁公督師,召蔭昌還,以魏光焘代為鄂督。
袁請俟召集舊部将佐而後行,起前陸軍部侍郎王士珍幫辦軍務。
黎元洪緻書鎮冰勸降,鎮冰不可。
無何軍艦相繼變降于鄂,鎮冰與瑞澄逃之九江。
清廷命捕瑞澄,瑞澄已逃之滬。
魏光焘以老病辭,命士珍為鄂督。
袁公軍次孝感,留士珍壁保定。
而湘、浙、蘇、滬相繼獨立,各省繼之,不一月而東南幾盡。
資院政以朝政誤于佥壬以召大變,請戮宣懷以謝天下。
乃罷逐宣懷,複請下诏罪己诏書,哀痛引咎。
議員均不主戰,而袁公亦謂朝廷自激民變,不當剿國民。
遣使入鄂議息兵,黎公不可,仍勸袁公同舉義師北向,袁公亦拒之。
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協統藍天蔚等先被命援鄂,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被命拒晉軍。
紹曾等次灤州,止不行。
祿貞軍次正定,私赴灤州與紹曾定謀以兵挾京師。
紹曾等五将連名上言,列十九條請讓權國民,實行立憲,不從則以兵入都。
清廷大震懼,奕力請從之,乃付資政院議并将十九條宣布之,君權一時削盡矣。
據十九條,親貴均不得握政權,奕、載洵、載濤、載澤、善耆、毓朗同時謝政。
奕力請授袁公政權以支危局,乃命袁公為内閣總理大臣,組織内閣,而以奕暫代之。
電至滬上,張謇投袂起,曰:“此僞立憲之故态。
事急,借以緩攻耳,稍緩必悔之,吾民勿受欺。
”士論激昂,電責資政院依附政府欺國民,而滬蘇遂告獨立。
疆吏首倡之者蘇撫程德全,繼之者東撫孫寶琦也。
晉撫陸鐘琦為變兵所戕,其子光熙救父亦被戕,全家及難。
授祿貞山西巡撫,決于正定之石家莊,突遇刺,攜其首遁。
粵桂滇黔并告獨立;閩獨立,總督松壽、将軍樸壽死之;贛獨立,巡撫馮汝癸死之;皖獨立,巡撫朱家寶逃;江甯議獨立,提督張勳梗之,統制徐紹桢出防,回兵攻南京,張勳拒之。
紹桢敗逃于滬,乃舉德全率蘇浙軍攻甯,張勳撄城守久不下。
時京師岌岌,官僚遷徙殆盡,隆裕拟偕溥儀走避熱河,起錫良于家,命為熱河都統,備出狩。
袁公電力阻,卒勿行。
朝旨屢促袁公入都,袁公謂《十九信條》:“總理由國民公舉”,前命不敢奉诏,乃權由資政院追舉,而袁公遂以九月二十二日至組織内閣,張謇嚴修、唐紹儀、梁敦彥、薩鎮冰、楊度、梁啟超均辭。
議主款久不就,馮國璋與黃興戰于漢陽,黃興敗走,遂占漢陽,褒功封國璋男爵,王士珍入為陸軍大臣,遂以段祺瑞為鄂督。
山東獨立非出全軍意,袁公乃遣張廣建、吳炳湘說之取消獨立。
張勳扼南京拒守月餘,援兵不至,南軍益進,而部下有通南軍者,南京遂不守,張勳逃之。
徐州總督張人駿、将軍鐵良遁。
是時南軍失漢陽、北軍失南京并在數日間,英國駐漢領事出任調停,介南北言和。
唐紹儀建言人心已去,争排滿族,欲息兵革,宜讓皇位,袁公斥之。
紹儀複以載澧庸懦宜令退位,乃諷奕使勸載澧自請歸藩,隆裕太後許之,命世續徐世昌為太保,護清帝,實僅監護禦玺而已。
國事一決諸袁公,載澧以旨意頒布之。
是時府藏空虛,各國嚴守中立,不允借債。
隆裕太後發内帑數百萬濟軍皆立罄,續發内帑及親貴輸金,僅足支兩月。
南中諸軍雲集,饣襄亦不繼,乃各遣使言和。
袁公遣唐紹儀為代表,嚴修、楊士琦、楊度等佐之;南軍舉伍廷芳代表,溫宗堯、王寵惠、王正廷、胡瑛佐之,嚴修辭不行。
初約議和地在漢口,紹儀至漢,廷芳不肯至,要議于滬上,乃折而至滬。
南方堅持改建共和政體,袁公力持君主立憲,紹儀久持共和之說,首次開議即言吾本贊成共和,特袁公未同意耳,久之南方意益堅。
程德全首言各省光複,當建新政府,非中山不足當巨任,乃合電請孫文歸國。
時孫文将至滬,紹儀電告袁公,力言不讓皇位之危,袁公據以入告,诏召集國會決國體。
比孫文至滬,群謀舉臨時大總統,時各省人士之在滬者各指定代表開選舉,孫文遂以十七票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入南京,建新政府。
紹儀與廷芳議定四條,各簽約。
電達袁公,袁公以大背己意電撤紹儀代表,與廷芳直接電商,廷芳将初約堅不允改議。
梁士诒在袁公幕力主共和,紹儀日與士诒電商,以告廷芳。
北方諸将初極激昂思戰,馮國璋已自漢陽入統禁衛軍,段祺瑞代國璋與鄂軍相持于漢陽,借款既不成,饣襄益绌,祺瑞首贊成共和,約北中諸将連名請建共和政體,遂提議優待皇室條件,決于衆,清帝亦诏遜位。
于是共和告成,更舉公繼孫為總統。
◎記王照述吳祿貞烈士死事狀 新元二月四日,有王小航君過吳氏小萬柳堂,芝瑛先生适承雲夢吳太君之命有搜輯烈士遺著手寫印行之舉,小航君出所錄烈士和王梧生十詩,并論烈士死事狀,有行略所未及者。
小航君曰:“憶甲辰年在北京與烈士會飲,談及庚子夏照以僧裝伏于安慶城中,因大通有焚厘局事,安慶戒嚴,縣役挨戶檢查,照以來曆不明幾被拘。
烈士大笑曰:‘爾知率領劫大通者誰乎?’照言不知,烈士自指鼻尖曰:‘即我是也。
’照問:‘與唐佛塵協謀乎?’烈士曰:‘我自欲獨力舉事耳,不知有唐佛塵。
’”言時良弼、姚錫光等在座,烈士了無顧忌之色。
蓋近年滿政府所以敢任用烈士者,亦以其坦白脫略,知其不用陰謀耳,然已隐具有事時殺之之計矣。
聞烈士被調随蔭昌赴鄂時,托高陽某君招燕地勇士王榮九等數十人,昌言于衆曰:“吾到鄂即勞爾等縛馮國璋、易乃謙諸人耳。
”滿廷旋即改命赴晉矣。
烈士于庚戌臘月接統六鎮,即面斥協統周符鱗等十餘人惡劣,言我将盡撤爾等以某某代之,周等即先密往蔭昌處讒之。
及辛亥正月撤周等之公牍上,竟被部駁。
烈士與蔭争甚烈,而卒無效,而周等仍與烈士委蛇,烈士竟信之不疑。
及至石家莊,周等令六鎮漢兵紮十裡外,而以旗兵紮烈士近處,故刺客得無顧忌。
烈士意氣自豪,目無鼠輩,以及于難,惜哉! ◎林修明烈士小史 林君修明,諱華嵩,字德昭,廣東鎮平人也。
父雲軒贈公,向經商于南洋荷屬之萬裡洞,娶于李氏,生子四人,君其季也。
八歲時,旋裡就傅聰穎異常。
及長軀幹雄偉,志趣遠大,尤富于種族思想,讀《瑪智尼傳》,甚慕其為人,慨然有自命之志,而為人又和藹可親,故人皆樂與遊。
平時美隽之士走集其門而讨論天下事者,蓋比比然。
君家故素豐,更能熱心公益,不辭勞瘁。
戊戌變政後,人始悟帖括之學之非,而稍稍講求科學之學。
彼時君年少氣盛,以開通風氣為己任,多購書報以牖啟其族人。
其族多開明士者,君實為之導線焉。
丙午之春,君年二十一歲,始留滬就中國公學理化算術科。
滬為中外交通孔道,目擊夫外國日益富強,中國日益削弱,以欲救危亡非振刷尚武精神不可,遂幡然變計。
未畢業即馳赴東瀛,入東京體育專修科,并入音樂學校,專心緻志,日夜罔懈,同志中鹹敬愛之。
丁未畢業後返國,益究心于平昔所學,嗣執松口體育會教鞭。
戊申複有南洋之行,至槟榔嶼就席華僑學校,旋回國盡義務于族學。
己酉、庚戌之間,曆就松口高等小學及三堡學堂教習之聘,每假歸即在其族學中教兵操及音樂。
其教人循循善誘,寬猛兼施,各校生徒皆感情極摯。
後因虜朝專制,宗邦不振,凡留學士夫無不以侈談革命為快事,君獨默不一言,同志中有謂其涼血者,亦弗置辯,蓋君志在實行,不欲以言語自見也。
辛亥春初,志士輩謀舉義廣州,君得信後即欲馳往,迫以母故不得遽行無已。
暇日辄與其母言世界前代偉人,故實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者,俾其母有所動于心,可藉以自解,若預知後日必不免者。
适是時廣州高等警察學校招考,君乘此遂托言束裝而去。
抵粵後日與諸同志計劃籌饷運械諸事,不遺餘力,至三月二十九日軍事局署已定,乃率同敢死隊二十餘人轟攻督署,斃清兵二十餘人,清督張鳴歧亦奪魄逃去,卒以衆寡不敵,力盡被擒,于三十日慷慨就義,神色不變,春秋二十有六。
今建東西兩記念塔之黃花崗中七十二英雄,君其一也。
娶妻黃氏,以讀書明大義著聞于時,生一子捷忠,現年三歲雲。
◎辛亥湖北革黨運動史 己酉冬,孫武親到香港,谒馮自由、倪映典、胡漢民等籌商各省聯合大舉事。
時馮等方運動廣東新軍,成效卓著,事在必發,遂與孫君約廣州率先發起,長江沿岸各省應之,而擔任湖北方面者,即孫君也。
及新軍倉猝失敗,鄂省亦靜以待時。
辛亥春初,黃興、趙聲、胡漢民等謀再起義于廣州,孫君及居正、胡經武鹹負湖北響應之任務。
迨經三月廿九之謀洩,各省之進行皆暫停止,以俟時機,鄂省同志遂鹹有撫髀興歎之慨矣。
湖北革命軍之大助力有二事焉,即滿虜斥逐請願代表及收回鐵路國有谕是也。
從前政界人物多染立憲流毒,即在稍明大義者亦信革命事業為不能成功,如協統黎元洪、咨議局長湯化龍二君之忽現頭角,亦由于此二大風潮之刺激使然。
前數年孫等嘗設種種方法以運動之,二君皆不為動,及今始幡然改途,成此驚天動地之偉舉耳。
故以前後迹言之,劉家運、孫武、居正、胡經武等革命之主動者也,黎湯等革命之被動者也。
武昌國民軍未起之前十日,舊金山籌饷局已得黃興電,謂湖北同志公舉居正為代表,赴某地與黃君等籌商進行事,鄂省新軍事在必發,邀黃君速往雲雲,此可知是役發動前後事實之大概矣。
顧武昌軍界于黃君未到之前已事洩,迫動更能于俄頃之間一舉成功,收效之神速、經營之敏捷,求諸曆史無與比倫,謂非平日運動之功,又曷克臻此哉? 先是江南之軍事機國為虜督端方所破壞,蓋是時革命黨得任新軍标統者八人,趙聲君其一也,讵為虜參謀舒清阿所偵悉,遂密與端奴謀,一一将趙等撤退;同時萍鄉義師大興,孫毓筠、權道涵等三君被逮系獄,經種種阻力,江南大舉之經營遂全摧折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江南之運動失敗而湖北之失敗随之,誠革命黨之不幸也。
先是某國政府極表同情于中國革命,惟必須審察革黨之确有實力始允協助,由其國陸軍部派武官數員調查此事,并求鄉導及通譯于革命黨,長江方面革命黨薦山西人喬君贻齋任之。
當某國武官與喬君之抵武漢也,喬以乏于閱曆竟在日知會高談革命,軍界中聞有某國之助亦攘臂欲動,紛紛赴會。
事為虜提督張彪所聞,待喬裝臨觀得悉黨中秘事而大獄起矣。
喬等去後,張彪遂密告于虜督張之洞,捕劉家運等下獄,斬軍界要員數名,并封禁日知會,湖北之軍事機關全被蹂躏,同時虜政府得張之洞布告亦雇某英人為偵探員,某國武員至天津,竟竊其調查實錄以去。
虜政府得之,遂按圖索骥,窮加究治,鄂中同志因是星散,與江南機關同一結果,為可惜耳。
革命黨運動鄂省之計劃既已破壞,而日知會之組織亦因而瓦解,此革命黨經營湖北之第二次失敗也。
時有同盟會員孫君夢飛者,即武漢此次充民軍舉國民議會議長之孫武君,夢飛其字也,于武昌運動方盛時,彼方任湖南新軍标統,謀與江南、湖北兩軍聯合大舉,事為湘撫所聞,遂假他事撤差。
返鄂時劉家運之黨獄适起,孫名亦在供,開首要之列,騎四出,殺風遍地,孫乃避于南京,複奔走北京、奉天各地。
夤緣各清吏捐充候補道員,黨籍之名得以消滅,鄂省軍界之運動因是漸有生機焉。
孫君回鄂後,複集同志從新組織革命團,以日知會名見忌于虜吏乃改名共進會,其内容則仍舊同盟會之變相也。
軍人入會者襟前皆插梅花草為記,惟鑒于前事,運動之方法專主細密而不敢為普通之組織,故其進步速率不及往日,而經營之條規則遠過之矣。
旋複從事于會黨之運動,武漢哥老會員鹹就範圍,長江沿岸會黨亦多加盟,上海更設有事務所以主持内外交通事業,其勢力次第增廣。
己酉之秋,虜督端方升任直督,汪精衛、黃複嘉諸君謀炸擊于滿口車站,後以端奴取遠海行失意而返,而漢口同志之為汪黃等臂助者,即孫君也。
自茲而後,黨勢日益發達,不讓昔者劉家運之運動時代矣。
◎何海鳴筆記 辛亥義軍起事,首先死難者有劉君複基、彭君澤藩、楊君宏勝。
劉複基,字堯徵,湘之武陵人。
己酉秋,其兄蟄廣與予同辦《漢口商務報》,招之來。
其人目光ぁぁ,性剛毅,發聲甚宏,喜縱酒,自号武陵哭生。
後予遊上海返,與之同寓省城文方學社,約重辦《商務報》,赴黃梅邀某友,十二月念六日報複活。
翌年三月,因楊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