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韋斯巴芗 多密喜安 圖拉真
關燈
小
中
大
代的不同觀點,均隻有從&ldquo政策和戰略上的原因&rdquo(86)來考慮。
同時應該堅持的一點是,沒有任何記載證明羅馬在未受到挑釁的情況下,向蠻族發動過進攻。
因此,有關這個問題的焦點便不在于&ldquo奧古斯都的特使什麼時候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之間渡過多瑙河&rdquo,而在于摩拉瓦河上遊的部族在什麼時候發生戰亂。
借助于前面闡述的其他戰亂情況來分析,可以确定這個時間應該是公元3~4年。
馬可曼尼人的情況可以不予考慮,因為直到馬羅波杜斯被阿明留斯擊敗之前,他完全可以保衛他的國家并維持其安甯。
羅馬史家們沒有提到任何中歐地區的戰事可以與公元10年車師的騷亂相映照,除了Cn.柯勒流斯·倫土盧斯的遠征。
這次遠征一般認為是在公元11年。
此外潘諾尼亞作為一個省從伊利裡亞分出去大約是在公元10~14年之間,正當萊茵河爆發戰争、多瑙河下遊受到達西亞的威脅時。
這次行政分割說明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之間的河域地區确有必要建立一個單獨的軍事機構。
當代的權威人士不曾指出過這個新省份的總督是誰,但可以相信公元12~13年當政的官員是L.埃流斯·拉米亞(L.AeliusLamia)(87)。
維裡烏斯·皮特庫魯斯說拉米亞在日耳曼、伊利裡亞和阿非利加(非洲)都建樹頗多。
既然如此,那麼他很可能是公元10~11年在日耳曼,公元15年和公元16年在阿非利加,而在伊利裡亞和潘諾尼亞的任期必在上二任期之間,即公元12年和公元13年。
可惜維裡烏斯除了提到拉米亞并未因勝利而得到什麼榮譽外,沒留下更多的記載。
為了保衛多瑙河而進行的備戰,無疑說明該河北岸的各民族中發生了戰亂。
幸運的是,有關可以同公元16年天山地區戰争相呼應的歐洲戰争情況卻唾手可得。
衆所周知(見第一章第十三節),公元18年,一支從維斯瓦河來的軍隊(包括哥特人)在卡圖阿爾達的率領下侵入馬可曼尼。
馬羅波杜斯和他的殘兵敗将逃至潘諾尼亞的羅馬軍中避難。
另外,提比略派其子德魯蘇斯率軍駐防邊陲這一事實則可證明多瑙河彼岸的動亂已經在羅馬引起了嚴重的關切,并且也有助于說明公元12~14年的形勢。
(三) 中國和蒙古 公元25~52年 王莽死後,中國立即爆發了争奪帝位的鬥争。
劉秀于25年建東漢,是為光武帝。
而另一個争位者盧芳則在陝西得匈奴之助亦自稱漢帝。
公元33年,光武帝遣吳漢擊盧匈政權,公元34年盧芳逃走。
公元39年,吳漢再攻匈奴,但中途被迫去職,因而匈奴各部得以轉居塞内。
公元40年,盧芳降漢。
實際上是匈奴派他回漢,以期得到漢朝的褒獎,不過始終未能得到。
光武帝封盧芳為代王,賜絹兩萬匹。
但此人于公元42年複入匈奴,不久即死去。
公元44、公元45年,匈奴聯合烏桓、鮮卑再次犯邊。
漢軍出擊,卻無功而返。
公元46年,莎車王賢攻鄯善、龜茲。
鄯善和吐魯番求護于漢(公元47年)。
公元46年,匈奴單于死,各部為争繼王位而起混戰(88)。
漢煽動烏桓乘機擊之,将匈奴驅至漠北。
公元48年,匈奴八部共議立呼韓邪之孫比(89)為單于,并襲用呼韓邪的稱号,依漢求安。
漢朝答應了匈奴的請求,并将此八部安置于北塞(五原一帶),以禦外襲。
至此,匈奴遂分為依附漢朝的南匈奴和留居漠北的北匈奴。
公元49年,南匈奴大破北匈奴諸部,迫其放棄千裡疆域而向西遁逃。
此時鮮卑亦出襲北匈奴(90)。
匈奴人這一時期(公元48、公元49年)的變化極為重要,因為南北二部至此永遠分道揚镳了。
匈奴分裂的直接後果是北匈奴各部和漢朝貿易交往的中斷。
有關這一點,可以從如下事實中得到證明:公元51年,北匈奴單于遣使欲同武威太守和親結盟,漢朝不許。
經反複交涉之後(91),于公元52年,漢朝終于同意恢複與北匈奴的貿易。
在蒙古,匈奴的分裂(公元49年)導緻了兩部的戰争。
漢朝北塞亦因之數年不甯。
在西域,莎車王賢克龜茲後,又攻大宛,激起康居的不滿(時約公元50年)。
繼公元46~50年蒙古地區以及中國西域戰争之後,西方亦爆發戰亂。
值得注意的是,約在公元50年,奄蔡更其名為阿蘭(92)。
西方史學家也在這一年改稱之為&ldquo阿蘭尼(theAlani)&rdquo,而它的奧爾西(Aorsi)之名稱的最後出現于史料是在關于米特拉達悌公元49年戰事的記載中。
公元50年盧吉人及來自維斯瓦河和奧德河源頭地區的一些部落進攻瓦裡亞斯王國(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的國家),赫爾門杜裡人則加入盧吉人一方。
瓦裡亞斯雖得賈齊格人支援,仍然被推翻。
此戰結束之後,潘諾尼亞方面沒有入侵事件發生。
但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仍然預料會有犯邊之患,遂向多瑙河增派了軍隊。
同在公元50年,恰提人入侵韋特勞河和緬因河下遊地區。
公元49~50年間的戰事對南高加索的民族似乎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伊比利亞王法拉斯曼勒斯借口當他和阿爾巴尼亞人交戰時(93),他的兄弟亞美尼亞王米特拉達悌(伊伯裡亞人)拒絕幫助他,于公元51年向亞美尼亞發起進攻。
(四) 中國和蒙古 公元72~77年 莎車王賢的叛亂平定之後(公元61年),北匈奴控制了西域。
單于公元62年進擾黃河五原,但遭南匈奴抵抗。
公元64年,北單于向漢求和,重開交通,漢朝許之。
公元65年,漢遣使赴北匈奴,南匈奴便因之大怨,發兵起叛。
其後戰端便起,雖有漢軍力阻,然南北匈奴仍大犯北塞,燒城毀鎮,殺掠人民。
此亂綿延數載(94)。
公元72年,北匈奴侵敦煌等郡,随後,在耿秉屢谏之下,明帝決心重取西域,于公元72年末遣軍屯涼州,以備次年春出戰。
公元73年,漢軍分兵四路向匈奴進伐(95)。
窦憲、班超所統的大軍擊敗北匈奴最南端的呼衍王部,并将其驅逐。
公元74年,窦憲及耿秉追呼衍部至蒲類海,戰伊吾城,再敗其部。
随後,漢軍分兵兩路,耿秉擊車師後王庭,窦憲攻車師前王庭,兩路皆大勝。
車師後王庭為耿秉所降(前已說過,班超于此時攻下喀什噶爾)。
公元75年,北匈奴單于遣兩萬大軍圍耿秉,其情甚急。
亦在此刻,與匈奴聯盟的焉耆、龜茲又攻殺了剛上任的漢都護陳睦。
為此,甘肅路漢軍立即發兵以解天山之圍(公元76年),而後卻又放棄了車師後王庭及吐魯番兩地。
公元77年,漢又将哈密駐軍撤回。
同年,羌人之亂起,并于次年為耿秉平滅。
繼公元72~77年對北匈奴的戰争之後,南高加索地區發生了嚴重的騷亂。
公元72~75年間,阿蘭尼人侵入米底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96),有關其結果可參見前述。
約瑟福斯關于這次入侵的記述引起了一些學者對阿蘭尼人進攻米底亞和亞美尼亞的路徑的不同看法。
簡言之,約瑟福斯所記載的情況是,阿蘭尼人先通過某個以&ldquo亞曆山大(Alexander)&rdquo命名的山隘。
通過該山隘有一條路直通米底亞。
公元73年,這個山卡為希爾卡尼亞(今阿斯德臘巴德Astrabad)所控。
如是,首先可以判定,&ldquo亞曆山大&rdquo這個名字定與高加索山及雷加附近的裡海有關系。
因為托勒密(第五章第8節之15)将&ldquo亞曆山大&rdquo這一欄置于北高加索山處,即&ldquo阿爾巴尼亞關(theAlbanianGates)&rdquo(97)北面的德爾本特(Derbent)山卡。
其次,可以肯定,正如達裡爾(Dariel)山卡通往第比利斯(Tiflis)和亞美尼亞一樣,德爾本特山卡通往巴庫(Baku)和阿特羅帕尼(Atropatene)。
希羅多德(Herodotus)說,當西徐亞人将辛梅裡安人(theCimmerians,在博斯普魯斯)驅往南部時,辛梅裡安人就是沿海岸而逃的。
西徐亞人在後追逐,直入米底亞之地,而高加索山就在其右邊。
既然有一個與&ldquo亞曆山大&rdquo這個名字相關的、阿蘭人可以通過它到達米底亞的關隘,那麼顯然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希爾卡尼亞人于公元73年控制的是哪一個山口了。
為了解裡海邊境的局勢,有必要引述斯特拉波(Strabo)有關上奧爾西的論述,即上奧爾西統治了裡海沿岸的大部分疆土,這樣他們便可輸入來自印度和巴比倫的商品。
從這一情況看來(它完全可以作為自從公元前50年以後整整一個世紀曆史的參考),奧爾西人曾經利用過德爾本特之路。
作為對斯特拉波論述的一點補充,這裡可以指出,根據馬爾卡特(Marquart)(98)的觀點,上奧爾西人也曾在裡海東岸占據了大片土地,包括切列肯島(theislandofCheLeken),且控制了經過這個内陸海的來自印度和大夏的商品運輸。
奧爾西人于公元50年前後從曆史上消失,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它與以下事件的關聯卻不多見于論述:(1)奧爾西人消失後不久,即公元58年,希爾卡尼亞人宣布他們脫離帕西亞而獨立;(2)他們獨立的範圍向北擴展到阿姆河口,包括塔爾卡島(theislandofTalca,今切列肯島,見托勒密書,第六章,第9節)。
因此有理由說,當奧爾西人的組織崩潰時,裡海南岸的商路落入希爾卡尼亞人之手。
但在這一點上,問題的範圍變得更廣了。
公元58年,希爾卡尼亞遣使到羅馬,請求聯盟以抗帕西亞入侵(見塔西圖《編年史》第十四章,第25節),且尼祿也确對促進阿姆河到裡海的交通有興趣(99)。
亞美尼亞戰争結束之後(公元63年),梯裡代茨于公元66年在羅馬接受加冕時,尼祿派軍隊到伊伯利亞備戰。
依照塔西圖的記載(《曆史》第一章,第6節),這一次是對阿爾巴尼亞人的戰争。
既然希爾卡尼亞取代了奧爾西,那麼他們就一定踏上或至少準備踏上阿爾巴尼亞的土地。
而既然知道他們有意要同羅馬結盟,那麼尼祿這次戰争的目标很可能就是與他們共同将已經擺脫了帕西亞苛稅的東方商路的最後一環置于羅馬的控制之下。
尼祿在高加索地區的備戰并無結果。
韋斯巴芗則采取了一種新的東方政策。
不過,在現存資料中,有關希爾卡尼亞的情況的另一記載是在約瑟福斯所指的那一段時間裡他們控制了德爾本特山卡。
如此看來,約瑟福斯的記載是比較可靠的。
繼中國邊塞地區的戰争和影響到頓河地區的阿蘭尼的動亂之後,中歐各地發生了民族起義。
文字上的資料對這一時期多瑙河和萊茵河地區的局勢确無記載,但是可以找到一些關于戰亂的确鑿的旁證。
主要的是,公元74年Cn.柯勒流斯·克裡門斯(100)進行了一場由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向東直到内卡河(theNeckar)上遊(符騰堡Württemberg)的戰争。
他顯然将戰火燒到他的領地之外,因為公元77年和公元80年間在巴伐利亞(Bavaria)修建了要塞,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雷歇爾(Raetia)的地方官C.薩土裡亞斯(C.Saturius)領導修建的。
這說明奧格斯堡(Augsburg)以北和累根斯堡(Regensburg)以西地區已經成為入侵的目标。
值得指出的是,這一地區的防禦工事是在赫爾門杜裡邊境上修築的。
在缺乏公元74~76年間文字記錄的情況下,從這一事實上可以看出赫爾門杜裡已經卷入了公元18~20年和公元50年的複雜戰争之中。
此後,他們又突破重重防線,參加了公元167年的大入侵。
關于這些防線已另有專述(101)。
(五) 中國和蒙古 公元84~87年 公元84年,北匈奴再次請求與漢朝進行官方與民間的互市,得到漢章帝許可。
然而當北匈奴大且渠王子及其他官員驅趕萬餘頭牛羊入市途中,卻遭南匈奴汗遣騎搶掠。
公元85年春,四路大軍共擊北匈奴,&ldquo南匈奴攻其前(南),丁令攻其後(北),鮮卑攻其左(東),突騎施攻其右(西),使其無容身之地,因而北遁&rdquo(102)。
公元86年,南匈奴汗追擊北匈奴一部,并敗之于曹色山。
這次南匈奴追擊北匈奴,似為漢朝從中挑起。
漢朝頒令,凡斬北匈奴頭者皆有賞。
公元87年的鮮卑和烏桓擊北匈奴顯然也是聽從于漢章帝的旨意。
北單于在這次戰争中被俘殺死。
經此挫敗後,北匈奴數十部在北塞紛紛降附漢朝。
其殘部亦因&ldquo懼于丁令、鮮卑&rdquo,皆逃往安後河(也許為安金河之一西支)以西。
同時(公元85~87年),班超得月氏之援,平定吐魯番之車師。
公元89年(103),羅馬皇帝多密喜安敗于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
狄奧(Dio)認為這次敵對行動是多密喜安挑起的。
他本想對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實施報複,因為他們沒有在反對達西亞人的戰争中提供幫助。
不論多密喜安的動機如何,這些蘇比人的部落是在潘諾尼亞将他的軍隊擊潰的。
(六) 中國和蒙古 公元89~91年 北單于死後,匈奴為争單于之位而發生了混戰。
公元88年,漢得北匈奴内亂的消息,遂聯合南匈奴發兵北擊。
公元89年,窦憲、耿秉大敗北匈奴(在今大同附近),俘殺兩萬餘衆。
北匈奴汗遠遁,窦憲刻石記功而還(104)。
公元90年,漢将率軍攻克伊吾,随後車師二庭皆敗而降漢。
同時(公元90年)南匈奴與漢軍同敗北匈奴軍,占其安後河上的王庭。
北匈奴汗雖隻身逃亡,然其後妃子女連其玉玺皆被俘獲。
公元91年,耿秉由居延出發,深入五千餘裡,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
北匈奴自此逃而&ldquo不知所之&rdquo,&ldquo匈奴政權亦全部瓦解&rdquo(105)。
與此同時(公元91年),班超收降了龜茲及北道各部。
公元93年,鮮卑趁北匈奴滅亡之機,占據了原屬北匈奴的地區(106)。
窦憲和耿秉公元89~91年大破匈奴之後,北匈奴部落潰散(107),其中一部分入庫車以北的山中、伊犁河谷、巴爾喀什湖(LakeBalkhash)和康居地,其餘則進入額爾齊斯河(theIrtish)和鄂畢河(theOb)流域。
繼北匈奴潰逃後,整個歐洲發生了戰争和民族大遷移。
在博斯普魯斯,來斯庫波裡斯一世(RhescuqorisI)執政的晚期,他一直在同蠻族交戰。
銅币上鑄有标志他戰勝西徐亞人的圖案(108)。
最晚的來斯庫波裡斯銅币發行于公元91年或公元92年,而他的繼承人騷奴梅特一世(SauromatesI)的鑄币則遲至公元93年或公元94年才發行。
這中間的空白似乎意味着在公元92年,這個國家遇到了嚴重的困難。
前已提到,公元92年的中歐,馬可曼尼人、魁代人和賈齊格人侵入潘諾尼亞,并擊潰一支羅馬軍團。
而羅馬皇帝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才将他們驅逐。
(七) 中國和蒙古 公元95~97年 公元94~95年,匈奴部落在黃河河套一帶發生沖突。
原降漢的北匈奴二十萬衆起兵反叛。
漢遣大軍并征集烏桓、鮮卑及南匈奴之兵伐之,将這些北匈奴人擊敗,逐離北塞(109)。
公元96年,漢駐車師後王庭的官員返漢。
車師後王為之大恐,疑自己被車師前王維彼塔出賣,便向前王庭進攻,擄其妻室而還。
公元97年,漢遣王陵率一支包括兩萬西羌人及隴西各族募兵在内的大軍,由涼州出發,西攻車師後王。
車師後王逃至北匈奴境(似為庫車以北的天山境),然終為漢軍所殺(110)。
公元97年,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入侵潘諾尼亞,戰争進行到大約公元98年。
(八) 中國和蒙古 公元105~107年 公元104年,北匈奴可汗遣使獻物與漢求和修好,公元105年又遣使詣敦煌貢獻,可始終未得到漢朝許可。
公元105年,和帝死,鄧太後臨朝稱制。
北匈奴攻取車師後王庭,到公元107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北道交通。
公元107年,下潘諾尼亞總督哈德裡安抗擊入侵其省份的賈齊格人。
以上所陳公元72~107年,即班超經營西域期間漢朝的種種情況,可有助于說明在韋斯巴芗、多密喜安和圖拉真在位期間歐洲的局勢。
将本章前部所述戰事加以研究便不難發現,羅馬帝國北塞的戰亂不僅與羅馬東部的戰争有關,而且與中亞的戰争有聯系。
由這些相互關系可看出,正如前面闡述的一樣,問題的重要性在于羅馬東方的戰争引起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的動亂,而繼中亞地區騷動之後,在多瑙河上遊北岸發生了部族人的起義及潘諾尼亞人的入侵。
這樣,一方面,繼喀什噶爾戰争之後,分别于公元74~77、公元82~83、公元85~86、公元88~89年發生了多瑙河下遊的蠻族起義和公元105~106年帝國東部的一系列動亂。
另一方面,繼天山東部地區,特别是車師前王庭的戰事之後,相應地發生了公元74~76、公元89、公元92、公元97~98和公元107年多瑙河上遊地區的騷亂。
将這兩個時間順序所發生的情況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多瑙河下遊、上遊和萊茵河這三個地區的起義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在這一期間内,圖拉真對達西亞人的戰争(公元101~102年)顯然是羅馬唯一一次沒有直接誘發因素的戰例。
觀察與評論 通過以上大量的觀察,有證據說明,蠻夷人的多次騷擾已波及羅馬在多瑙河上遊邊塞地區,這一地區并非輕易受到攻擊。
歐洲的起義隻是在羅馬東部發生戰争後才爆發。
但更深入的研究證明,多瑙河以北的頻繁戰争及潘諾尼亞的入侵與蒙古地區的戰亂有着明顯的聯系。
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即中歐的戰争是否與天山以東的局勢有關。
由于帕西亞的戰亂與喀什噶爾的戰争密切相關,而這些相互影響的地區雖然相隔甚遠,卻被橫貫大陸的絲綢之路依依相連。
如是,便不難理解,絲路東部的戰争和因之導緻的貿易阻斷必在絲路之西部産生同樣的影響,進而引起戰亂。
至于潘諾尼亞的侵略,則因為沒有證據說明在中亞和歐洲之間存在一條連續的商路,因而這兩個地區的局勢在時間上便沒有相應的聯系。
但是,在把蒙古和潘諾尼亞這兩個地區發生的事件之間的許多相關之處簡單地歸于偶然巧合之前,應該對從波蘭到蒙古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作一番更深入、更艱苦的研究。
中央俄羅斯地區的各民族關系 公元1世紀初,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記載了黑海以北平原地區各民族的詳細情況。
他提到那裡的推羅吉特人(theTyregetae)和一個薩爾馬特人的部落群,其中包括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
他說&ldquo羅克索蘭尼人以遠是否還有什麼民族,我們不得而知&rdquo。
據他認為(見其書第十一章,第493節),之所以缺少有關比頓河河口更遠國家的資料,是因為這些敵對的流蕩民族&ldquo切斷了經過其境内的一切道路,阻塞了可以通航的全部河流&rdquo。
到了公元1世紀中期,古代世界的北方地平線大有延伸,至今尚不得其名的那些民族與羅馬發生關系的情況,可見于普林尼(Pliny)關于西徐亞民族狀況的說明(見其《博物志》,第四章,第80節)。
該說在列舉多瑙河彼岸的蠻夷部族時,首先提到吉提人,說他們被羅馬稱為達西人;接着便是薩爾馬特人,希臘人稱之為騷魯馬特人(theSauromatae)。
他還補充說哈馬克索比人(theHamaxobii)或奧爾西人即屬薩爾馬特人。
然後他提到變種的西徐亞人,他們出身于奴隸,或叫吐魯葛迪提人(theTrogodytae)(111)。
以後便是阿蘭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
普林尼繼續說到多瑙河上遊直到卡倫土姆被薩爾馬特的賈齊格人占領,還提到毗鄰蘇比人和瓦裡亞斯王國的巴斯塔尼人。
普林尼記叙了瓦裡亞斯王國于公元50年被推翻,這說明他的這一段記載絕不晚于公元49年,這一時間對西方文獻記載來說,是有關阿蘭尼人最早的時間界限了。
普林尼介紹的情況表明,曾經在某一個時候,賈齊格人到達蒂薩河。
當時巴斯塔尼人和馬可曼尼人有着交往。
此外,雖然托勒密記叙了2世紀中期的情況,但他認為他說的歐洲薩爾馬特人的事情是發生于普林尼記載的史實之先。
他所描述的巴斯塔尼人、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仍處在斯特拉波記載的狀況之中。
由此可知,他記載的這些情況,應在公元49年之前,也必得之于公元43年之後。
因為龐波尼亞斯·梅拉(PomponiusMela)提到的不列颠的征服(公元43年)是指當年的情況,而對中央俄羅斯地區各民族則毫無新論。
順着這個線索,便可以将視野擴展開去:公元45年,羅馬軍隊派赴博斯普魯斯以驅逐米特拉達悌三世,随之便陷入與這個被廢黜的國王的戰争之中。
那麼,這些有關的新資料,很可能源于克勞狄烏斯的羅馬軍隊的情報部門。
而普林尼在記述高加索山南北地區地理形勢時,克勞狄烏斯皇帝成了他引述來源的權威。
和普林尼一樣,托勒密在記叙歐洲薩爾馬特各部族的狀況之前,也有一個簡明的概論,其中他隻提到維尼達人(theVenedae)、波奇尼人和巴斯塔尼人、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以及哈馬克索比人和阿蘭尼粟特人。
接着便開始了詳細的記叙,囊括了這個國家從維斯瓦河到頓河各條商路上的部族名稱。
首先,托勒密列出沿維斯瓦河東岸以南至河口的這條道路上十四個或更多的民族的名稱。
這個名單以維尼達人和古梭人(theGuThones)開始,到喀爾巴阡山的波恩吉特人(thePiengitae)和比埃西人(theBiessi)結束。
維斯瓦河西岸也有一條道路,它由阿斯考卡利斯鎮(Ascaucalis,在比德哥煦Bromberg一帶)出發,結束于多瑙河的卡倫土姆。
出乎意料的是,托勒密将羅克索蘭尼(斯特拉波亦将這個民族放在十分顯要的位置上加以論述)當做一個交通中心。
由西部和北部來的各條道路交會于此,因此,由維尼達來的道路便是經過了加林達(Galindae)、蘇迪尼(Sudini)和斯塔瓦尼(Stavani)通往阿勞尼(Alauni)。
此外,由極北地區過來的一條道路經阿西比(Acibi)和納西(Nasci),維賓勒斯人(theVibiones)和依德拉人(theIdrae)、斯特尼人(theSturni)的地區通往阿勞尼。
由阿勞尼出發的道路則通往哈馬克索比,再到羅克索蘭尼。
托勒密還更加詳細地在阿勞尼和哈馬克索比之間注明有卡裡昂斯(theCariones)和薩加提(theSargatii)這兩個民族,哈馬克索比和羅克索蘭尼之間有雷卡納裡人(theReucanali)和愛克索比吉提人(theExobygital)。
此外,一條由北方沿頓河的道路将奧夫倫斯人(theOphlones)、塔納特人(theTanitae)和奧西裡人(theOsili)與羅克索蘭尼人聯系起來。
最後還提到波迪尼人(theBodini)、吉維尼人(theGevini)和卡波阿尼人(theCarpiani)與巴斯塔尼人有交往。
而巴斯塔尼人則通過瓊尼人(theChuni)與羅克索蘭尼人取得了聯系。
以上已經将托勒密所說到的頓河以西中央俄羅斯地區的全部部族包括在内。
而既然知道上述各條路線都通到羅克索蘭尼,那麼公元45~49年間羅馬人所知曉的民族,很可能是、也隻能是那些與羅克索蘭尼有交往的民族。
頓河到高加索之間各民族的關系 托勒密所說的亞洲薩爾馬特人,除了包括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的國家外,還包括頓河下遊直到高加索山一帶民族。
在後一地區裡的亞速海東岸,居住着一般稱為密奧提(theMaeotae)的部落,他們多屬博斯普魯斯王國。
更遠些,即博斯普魯斯所轄領土之外,則有許多獨立的民族。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居于頓河通往德本特山口(thePassofDerbent)那條道路上的民族。
根據斯特拉波的解釋,在大約公元前50年,頓河到德本特的道路為奧爾西人和塞拉西人所控。
他還詳細地介紹了這些部族的位置。
他說(見其書第十一章,第491、492節)在頓河一帶,首先是西徐亞部落的牧民和以車為居的遊民,其次是薩爾馬特人,再次是奧爾西人和塞拉西人。
他又說(同上,第506節),奧爾西人在塞拉西人以北,他們住在頓河沿岸,而塞拉西人則居于阿恰都斯河(theAchardeus,也許為今葉戈爾雷克河theYegorlyk)沿岸。
斯特拉波還說到這兩個民族被認為是一個祖輩傳下來的分支。
老奧爾西民族則很可能統治着裡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
&ldquo因此,&rdquo他繼續寫道,&ldquo他們可以用駱駝運進印度和巴比倫的物産,分别賣給亞美尼亞人和梅德人,以從中獲利。
&rdquo他還說:&ldquo由于十分富有,這些人都戴着金首飾。
&rdquo有了這些間接的、但較詳細的有關奧爾西和塞拉西人的旁證作參考,便不難回過頭去解釋法拉西斯在公元前48~前47年為恢複其父在亞速海以東地區的統治而發動的戰争了。
在塔西圖關于米特拉達悌三世(公元47~48年)同他的兄弟柯提斯及羅馬人進行的戰争的論述中(見《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5~21節),也提到奧爾西人和塞拉西人,不過他們在這次戰争中是對立派:塞拉西支持米特拉達悌,而奧爾西則立即加入了柯提斯和羅馬人一方。
斯特拉波和塔西圖皆注意到了奧爾西人的地位,這使奧爾西民族或是部落在古代史上占有相當顯著的地位。
因此這裡有必要提出這一點,即其他的曆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從赫卡塔尤斯(Hecataeus)到托勒密和阿密亞努斯·馬塞裡努斯(AmmianusMarcellinus)都講到頓河上的雅克薩馬特人(theIaxamatal)(112)。
在托勒密的著作中,雅克薩馬特和塞拉西尼的地位與斯特拉波給予奧爾西和塞拉西的地位一樣。
由此便可以推知,位于頓河的奧爾西人部落是由雅克薩馬特人構成的。
而且不應忽視這樣一點:隻是當那些商隊的經營者轉而認為發動戰争更加有利可圖的時候,奧爾西的地位才變得重要起來。
普林尼在論述北高加索山各民族的時候并未提到奧爾西人(113)。
此外在記叙西徐亞之前的提要裡,他提到西徐亞民族的名稱時,或多或少地暗示出他們渡過了頓河,向黑海以北的平原遷移。
前面已經說過,他這一提要的寫作時間不晚于公元49年。
就在那一年,作為羅馬同盟的奧爾西将前國王米特拉達悌交給了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的特使。
因此普林尼所特别提到的薩爾馬特的&ldquo哈馬克索比&rdquo或&ldquo奧爾西&rdquo,并不能證明他們或是離開或是被驅趕出頓河&mdash高加索山地區。
&ldquo哈馬克索比&rdquo這個名稱的意思是&ldquo乘車的居民&rdquo,不是某個部族的名稱,隻是用來形容具有某種生活習慣的人們。
它包括在南俄羅斯曠原上的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
于是,出現在普林尼著作中的&ldquo哈馬克索比&rdquo這個詞,是指頓河以南薩爾馬特的居車民族&mdash&mdash奧爾西人。
在普林尼著述之時,他們已經在博斯普魯斯王國邊境上與羅馬人合作了多年。
米特拉達悌投降羅馬以後,便不見任何有關奧爾西人活動的記載了。
因此可以斷定,由于公元46~49年奧爾西人與塞拉西人關系的中斷、公元53~63年高加索山以南地區延綿的戰火以及這一期間帕西亞、希爾卡尼亞和大夏(巴克特裡亞)的劇烈變革,使得奧爾西人與印度和巴比倫的貿易往來中斷。
在斯特拉波的記載中,和奧爾西人相提并論的塞拉西人居住在葉戈爾雷克河和庫班河上遊一帶。
很顯然,他們是一個定居的民族,因為塔西圖說到他們的城市烏斯普(Uspe)坐落在高地之上,并有戍防設施(《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6節)。
托勒密(《地理》,第五章,第8節之28)也說到在庫班河上遊的城市塞拉卡(Seraca)。
據推測,它很可能是首都,國王便住于此。
有關塞拉西人的情況一直到公元193年(114)都有記載。
将托勒密(見其書第五章,第12節;第六章,第9節)所指位于亞美尼亞和希爾卡尼亞的一個叫塞拉西尼(Siracene)的地方,與斯特拉波所說的奧爾西人和亞美尼亞人及梅德人之間的貿易聯系起來看,說明塞拉西很可能與高加索南部民族亦有聯系。
公元46或47年,塞拉西支持米特拉達悌三世反對羅馬。
這位被推翻的國王賴以繼續與羅馬對抗的根據地就和塞拉西的領土相毗鄰。
托勒密書中寫到&ldquo米特拉達悌的地盤&rdquo,在希皮西山(theHippici,位于高加索山脈中部往北延伸的一支脈和伏爾加河之間)地區。
在他的亞洲薩爾馬特地圖上,這一地區是在塞拉西尼之南、高加索山靠伏爾加河一方的前面。
因此,雖然希皮西山往北延伸得很遠(以求适合被托勒密畫得過大的亞速海),但塞拉西的相對位置、米特拉達悌的地域以及山脈等,都和斯特拉波、普林尼(《博物志》,第六章,第17節)和塔西圖說的情況相吻合。
在與米特拉達悌的戰争中,羅馬人了解到塞拉西鄰邦的一些新情況。
從托勒密十分重視米特拉達悌所在的地域這一點來看,這些情報顯然是在那個時候得到的。
因此很有必要對塞拉西人加以研究。
因為除了與南、北方各族的關系外,一直到公元50年,他們還與一些居住在通往東方重要通道上的民族保持着密切聯系(115)。
托勒密的著作中說到住在裡海一帶的烏達人。
在他的亞洲薩爾馬特地圖上,烏達人的位置在烏當河(theUdon,即庫瑪河theKuma)以北,靠近伏爾加河口。
而普林尼(在《博物志》第六章,第38節中)說的烏狄尼(即烏達人)則住在裡海與北海之間的海峽右岸,即伏爾加河的入口處。
由此可見,托勒密和普林尼的根據皆出于同一個人,也就是普林尼曾提到過的M.特倫梯亞斯·瓦羅(此人與恺撒同時代)。
不過普林尼在另一處談到博斯普魯斯米特拉達悌的政權時,又修正了他關于烏狄人的說法。
他認為,在米特拉達悌前往避難的騷魯馬特人(塞拉西)和裡海入口(伏爾加河口)之間的地區是塔利人(theThali)的國土。
普林尼記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高加索山以北的騷魯馬特人和海峽(伏爾加河)東面的阿布佐阿人(theAbzoae)的交往。
阿布佐阿人和騷魯馬特人一樣,也是由不同名稱的許多部落組成的。
由此可見,直到公元49年,塞拉西人一直與塔利人相鄰。
其後,塔利人代之而與伏爾加河彼岸的阿布佐阿人交往。
此外,應指出,普林尼的記載是古典著作中關于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間由博斯普魯斯王國到中亞之間道路的唯一證據(116)。
伏爾加河 古代地理學家中隻有托勒密記述了伏爾加河及其支流卡馬河(theKama)。
他著作中的許多詳細記載和地圖将伏爾加河的面貌描繪得一目了然。
他的資料來源已經失考,但無疑得自一位克勞狄烏斯皇帝時代的探險家的第一手記錄。
既然對這條河流進行考察的是一位負有情報使命的旅行家,那麼在他的資料中就一定會記載下這一地區各民族的狀況,盡管他記錄的名稱未必正确。
對途經的地方進行觀察和記錄,畢竟不同于将這些資料上升到理論階段,并且以傳統的方法加以研究。
當托勒密獲得這些新資料時,他不得不做出自己的解釋,其中一些注釋至少現在看起來是難以理解的。
他在解釋裡海以北地區時,一個奇怪的做法是,現代的俄羅斯被分成三部分:歐洲薩爾馬特地區、亞洲薩爾馬特地區和艾矛斯山(M.Imaus)中的西徐亞地區(包括伏爾加河到阿爾泰山脈之間地區)。
他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當時希臘人往往以頓河作為歐亞的分界,而這種做法直到基督紀元1世紀中期薩爾馬特的北部地區為世人所了解之前在制圖上一直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
但是有一次在描繪伏爾加河的流程時,出現了需要修改或延長這條分界線的問題。
于是托勒密便采取由頓河向北适當延長的簡單辦法來加以解決。
隻要對托勒密地圖裡的這條新分界線加以仔細研究,便可得出一些重要線索。
地圖上的伏爾加河的源頭在北方,而不是實際上的西北方。
此外,無論是旅行家還是制圖家,看來都把頓河的源頭完全搞錯了。
旅行家記下了一個地點的位置,依托勒密說,是在頓河發源地以北3度、以東6度的地方。
也就是在奧卡河和伏爾加河交彙的尼吉尼·諾夫格羅德(NijniNovgorod)。
可見托勒密的錯誤在于他把這個地方的觀察記錄當成了伏爾加河的發源地,而實際上這個地方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所在地。
同樣,托勒密說的伏爾加河(即卡馬河)的發源地,實際上是恰索瓦雅河(theChusovaya)和卡馬河交彙處,也就是今天的彼爾姆(Perm)城。
作為托勒密資料來源的這份探險報告,不如弗雷維亞斯、阿裡安魯斯為哈德裡安皇帝提供的有關裡海沿岸的材料那麼詳細,也遠不如安東尼·詹金孫(AnthonyJenkinson)于1558年由莫斯科經奧卡河和伏爾加河到裡海航行的記載那麼明确和具有啟發性。
因此這份報告中的資料含混不清,尤其是缺乏對方位的、經常性的觀察和記錄,給制圖者帶來了許多麻煩,盡管他是位傑出的制圖家。
例如,托勒密列出了一張沿歐洲薩爾馬特東部邊境的部族名表,這些部族分别是:(由北向南)卡裡奧特(Careotae)、薩利(Ssli)、奧爾西、帕吉裡特(Pagyritae)、薩瓦裡(Ssvari)和波路西(Borusci)。
這條邊境線正是托勒密繪制的由頓河起源地向北延伸的那條分界線(約東經39°)。
列出這樣一個名單,加上有關的說明,不可能來自那位探險家之手。
因此,這個人為的民族序列名單中各部落的位置,顯然是制圖家為了解決資料太不準确的困難而憑自己的想象來确定的。
實際上那些部族的名稱組成了一個更長的名單。
這個名單(掉轉方向)從南方的阿勞尼開始,經斯特尼、維賓勒斯,北至納西和阿西比,托勒密将最後一個部落标在頓河源頭的正西面和波路西的南面。
在以上事實中,最重要的是阿西比和波路西所在地區,緊接奧卡河上遊。
另外,由此作為一個分叉點,這些部族名形成的一條路線繼續向前延伸,不是往北,而是從卡盧加(Kaluga)或莫斯科(Moscow)南下經奧卡河通往伏爾加河。
這實際上就是那個探險家所走的路線。
這個推論可以從他記錄了經緯度的伏爾加河最西點的位置正是尼吉尼·諾夫格羅德的所在地得到證實。
在奧卡河口以下,這個旅行家記有莫多克人(theModocae)和蘇阿爾德尼人(theSuardeni)這兩個地區。
它們相對地位于伏爾加河兩岸,還有伏爾加河拐彎處以北的阿薩依人(theAsaci)。
然後,他繼續沿河而下。
頗有意義的是他特别注意考察了布迪尼人(theBudini)。
這個民族位于伏爾加河與卡馬河交彙點和與薩馬拉河交彙點之間的圓弧内。
重要的是,雖然它位于伏爾加河東岸,卻被劃入亞洲薩爾馬特範圍之内。
不管以河流的哪一部分作為亞洲薩爾馬特和西徐亞的邊界,都可以看出這兩個地區之間有着一條從(薩馬拉河)下遊拐彎處開始,到北方&ldquo某地&rdquo的分界線。
關鍵在于這個河灣的&ldquo弓&rdquo和&ldquo弦&rdquo之間的部分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地形,它的位置已經至少被三個地點的經緯度觀察記錄所确定。
既然探險家在到達伏爾加河口和裡海之前再沒做任何觀察記錄,那麼這個問題就更值得注意了。
公元45~49年,羅馬人初次獲得關于伏爾加河及其支流的确切面貌的資料。
這些資料是一位旅行家提供的。
他到了羅克索蘭尼,在該國幫助下又到了阿蘭尼。
這個國家可能位于頓河和傑斯納河(theDesna)之間,大約與庫爾斯克(Kursk)的緯度相同。
他又渡奧卡河,經伏爾加上遊到卡馬河,從那裡一直上行到彼爾姆。
最後在布迪尼稍事停留,再順伏爾加河而下,直達裡海口。
托勒密标在當梅裡迪安(Donmeridian)以西的名稱是指位于奧卡河上那些民族。
有關這個問題固然有待于深入研究,但這裡仍需提出一兩點進行探讨。
首先,由莫斯科往西到波羅的海(theBalticS.)、往北到白海(theWhiteS.)這兩條線形成的直角裡面的地區,對于這位旅行家來說還是完全陌生的。
這一點十分清楚,因為這一區域裡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經緯度的觀測記載。
而且,這一地區在地圖上标注得極少。
托勒密對它使用了傳統的地名,如希波波德斯(Hippopodes)、赫伯波雷(Hyperborei)、希波法吉(Hippophagi)等等。
對這些名稱,除了斯特拉波外,沒有任何希臘地理學家有棄之不用的膽識。
其次,托勒密所列表中的那些部族居住于奧卡盆地
同時應該堅持的一點是,沒有任何記載證明羅馬在未受到挑釁的情況下,向蠻族發動過進攻。
因此,有關這個問題的焦點便不在于&ldquo奧古斯都的特使什麼時候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之間渡過多瑙河&rdquo,而在于摩拉瓦河上遊的部族在什麼時候發生戰亂。
借助于前面闡述的其他戰亂情況來分析,可以确定這個時間應該是公元3~4年。
馬可曼尼人的情況可以不予考慮,因為直到馬羅波杜斯被阿明留斯擊敗之前,他完全可以保衛他的國家并維持其安甯。
羅馬史家們沒有提到任何中歐地區的戰事可以與公元10年車師的騷亂相映照,除了Cn.柯勒流斯·倫土盧斯的遠征。
這次遠征一般認為是在公元11年。
此外潘諾尼亞作為一個省從伊利裡亞分出去大約是在公元10~14年之間,正當萊茵河爆發戰争、多瑙河下遊受到達西亞的威脅時。
這次行政分割說明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之間的河域地區确有必要建立一個單獨的軍事機構。
當代的權威人士不曾指出過這個新省份的總督是誰,但可以相信公元12~13年當政的官員是L.埃流斯·拉米亞(L.AeliusLamia)(87)。
維裡烏斯·皮特庫魯斯說拉米亞在日耳曼、伊利裡亞和阿非利加(非洲)都建樹頗多。
既然如此,那麼他很可能是公元10~11年在日耳曼,公元15年和公元16年在阿非利加,而在伊利裡亞和潘諾尼亞的任期必在上二任期之間,即公元12年和公元13年。
可惜維裡烏斯除了提到拉米亞并未因勝利而得到什麼榮譽外,沒留下更多的記載。
為了保衛多瑙河而進行的備戰,無疑說明該河北岸的各民族中發生了戰亂。
幸運的是,有關可以同公元16年天山地區戰争相呼應的歐洲戰争情況卻唾手可得。
衆所周知(見第一章第十三節),公元18年,一支從維斯瓦河來的軍隊(包括哥特人)在卡圖阿爾達的率領下侵入馬可曼尼。
馬羅波杜斯和他的殘兵敗将逃至潘諾尼亞的羅馬軍中避難。
另外,提比略派其子德魯蘇斯率軍駐防邊陲這一事實則可證明多瑙河彼岸的動亂已經在羅馬引起了嚴重的關切,并且也有助于說明公元12~14年的形勢。
(三) 中國和蒙古 公元25~52年 王莽死後,中國立即爆發了争奪帝位的鬥争。
劉秀于25年建東漢,是為光武帝。
而另一個争位者盧芳則在陝西得匈奴之助亦自稱漢帝。
公元33年,光武帝遣吳漢擊盧匈政權,公元34年盧芳逃走。
公元39年,吳漢再攻匈奴,但中途被迫去職,因而匈奴各部得以轉居塞内。
公元40年,盧芳降漢。
實際上是匈奴派他回漢,以期得到漢朝的褒獎,不過始終未能得到。
光武帝封盧芳為代王,賜絹兩萬匹。
但此人于公元42年複入匈奴,不久即死去。
公元44、公元45年,匈奴聯合烏桓、鮮卑再次犯邊。
漢軍出擊,卻無功而返。
公元46年,莎車王賢攻鄯善、龜茲。
鄯善和吐魯番求護于漢(公元47年)。
公元46年,匈奴單于死,各部為争繼王位而起混戰(88)。
漢煽動烏桓乘機擊之,将匈奴驅至漠北。
公元48年,匈奴八部共議立呼韓邪之孫比(89)為單于,并襲用呼韓邪的稱号,依漢求安。
漢朝答應了匈奴的請求,并将此八部安置于北塞(五原一帶),以禦外襲。
至此,匈奴遂分為依附漢朝的南匈奴和留居漠北的北匈奴。
公元49年,南匈奴大破北匈奴諸部,迫其放棄千裡疆域而向西遁逃。
此時鮮卑亦出襲北匈奴(90)。
匈奴人這一時期(公元48、公元49年)的變化極為重要,因為南北二部至此永遠分道揚镳了。
匈奴分裂的直接後果是北匈奴各部和漢朝貿易交往的中斷。
有關這一點,可以從如下事實中得到證明:公元51年,北匈奴單于遣使欲同武威太守和親結盟,漢朝不許。
經反複交涉之後(91),于公元52年,漢朝終于同意恢複與北匈奴的貿易。
在蒙古,匈奴的分裂(公元49年)導緻了兩部的戰争。
漢朝北塞亦因之數年不甯。
在西域,莎車王賢克龜茲後,又攻大宛,激起康居的不滿(時約公元50年)。
繼公元46~50年蒙古地區以及中國西域戰争之後,西方亦爆發戰亂。
值得注意的是,約在公元50年,奄蔡更其名為阿蘭(92)。
西方史學家也在這一年改稱之為&ldquo阿蘭尼(theAlani)&rdquo,而它的奧爾西(Aorsi)之名稱的最後出現于史料是在關于米特拉達悌公元49年戰事的記載中。
公元50年盧吉人及來自維斯瓦河和奧德河源頭地區的一些部落進攻瓦裡亞斯王國(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的國家),赫爾門杜裡人則加入盧吉人一方。
瓦裡亞斯雖得賈齊格人支援,仍然被推翻。
此戰結束之後,潘諾尼亞方面沒有入侵事件發生。
但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仍然預料會有犯邊之患,遂向多瑙河增派了軍隊。
同在公元50年,恰提人入侵韋特勞河和緬因河下遊地區。
公元49~50年間的戰事對南高加索的民族似乎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伊比利亞王法拉斯曼勒斯借口當他和阿爾巴尼亞人交戰時(93),他的兄弟亞美尼亞王米特拉達悌(伊伯裡亞人)拒絕幫助他,于公元51年向亞美尼亞發起進攻。
(四) 中國和蒙古 公元72~77年 莎車王賢的叛亂平定之後(公元61年),北匈奴控制了西域。
單于公元62年進擾黃河五原,但遭南匈奴抵抗。
公元64年,北單于向漢求和,重開交通,漢朝許之。
公元65年,漢遣使赴北匈奴,南匈奴便因之大怨,發兵起叛。
其後戰端便起,雖有漢軍力阻,然南北匈奴仍大犯北塞,燒城毀鎮,殺掠人民。
此亂綿延數載(94)。
公元72年,北匈奴侵敦煌等郡,随後,在耿秉屢谏之下,明帝決心重取西域,于公元72年末遣軍屯涼州,以備次年春出戰。
公元73年,漢軍分兵四路向匈奴進伐(95)。
窦憲、班超所統的大軍擊敗北匈奴最南端的呼衍王部,并将其驅逐。
公元74年,窦憲及耿秉追呼衍部至蒲類海,戰伊吾城,再敗其部。
随後,漢軍分兵兩路,耿秉擊車師後王庭,窦憲攻車師前王庭,兩路皆大勝。
車師後王庭為耿秉所降(前已說過,班超于此時攻下喀什噶爾)。
公元75年,北匈奴單于遣兩萬大軍圍耿秉,其情甚急。
亦在此刻,與匈奴聯盟的焉耆、龜茲又攻殺了剛上任的漢都護陳睦。
為此,甘肅路漢軍立即發兵以解天山之圍(公元76年),而後卻又放棄了車師後王庭及吐魯番兩地。
公元77年,漢又将哈密駐軍撤回。
同年,羌人之亂起,并于次年為耿秉平滅。
繼公元72~77年對北匈奴的戰争之後,南高加索地區發生了嚴重的騷亂。
公元72~75年間,阿蘭尼人侵入米底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96),有關其結果可參見前述。
約瑟福斯關于這次入侵的記述引起了一些學者對阿蘭尼人進攻米底亞和亞美尼亞的路徑的不同看法。
簡言之,約瑟福斯所記載的情況是,阿蘭尼人先通過某個以&ldquo亞曆山大(Alexander)&rdquo命名的山隘。
通過該山隘有一條路直通米底亞。
公元73年,這個山卡為希爾卡尼亞(今阿斯德臘巴德Astrabad)所控。
如是,首先可以判定,&ldquo亞曆山大&rdquo這個名字定與高加索山及雷加附近的裡海有關系。
因為托勒密(第五章第8節之15)将&ldquo亞曆山大&rdquo這一欄置于北高加索山處,即&ldquo阿爾巴尼亞關(theAlbanianGates)&rdquo(97)北面的德爾本特(Derbent)山卡。
其次,可以肯定,正如達裡爾(Dariel)山卡通往第比利斯(Tiflis)和亞美尼亞一樣,德爾本特山卡通往巴庫(Baku)和阿特羅帕尼(Atropatene)。
希羅多德(Herodotus)說,當西徐亞人将辛梅裡安人(theCimmerians,在博斯普魯斯)驅往南部時,辛梅裡安人就是沿海岸而逃的。
西徐亞人在後追逐,直入米底亞之地,而高加索山就在其右邊。
既然有一個與&ldquo亞曆山大&rdquo這個名字相關的、阿蘭人可以通過它到達米底亞的關隘,那麼顯然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希爾卡尼亞人于公元73年控制的是哪一個山口了。
為了解裡海邊境的局勢,有必要引述斯特拉波(Strabo)有關上奧爾西的論述,即上奧爾西統治了裡海沿岸的大部分疆土,這樣他們便可輸入來自印度和巴比倫的商品。
從這一情況看來(它完全可以作為自從公元前50年以後整整一個世紀曆史的參考),奧爾西人曾經利用過德爾本特之路。
作為對斯特拉波論述的一點補充,這裡可以指出,根據馬爾卡特(Marquart)(98)的觀點,上奧爾西人也曾在裡海東岸占據了大片土地,包括切列肯島(theislandofCheLeken),且控制了經過這個内陸海的來自印度和大夏的商品運輸。
奧爾西人于公元50年前後從曆史上消失,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它與以下事件的關聯卻不多見于論述:(1)奧爾西人消失後不久,即公元58年,希爾卡尼亞人宣布他們脫離帕西亞而獨立;(2)他們獨立的範圍向北擴展到阿姆河口,包括塔爾卡島(theislandofTalca,今切列肯島,見托勒密書,第六章,第9節)。
因此有理由說,當奧爾西人的組織崩潰時,裡海南岸的商路落入希爾卡尼亞人之手。
但在這一點上,問題的範圍變得更廣了。
公元58年,希爾卡尼亞遣使到羅馬,請求聯盟以抗帕西亞入侵(見塔西圖《編年史》第十四章,第25節),且尼祿也确對促進阿姆河到裡海的交通有興趣(99)。
亞美尼亞戰争結束之後(公元63年),梯裡代茨于公元66年在羅馬接受加冕時,尼祿派軍隊到伊伯利亞備戰。
依照塔西圖的記載(《曆史》第一章,第6節),這一次是對阿爾巴尼亞人的戰争。
既然希爾卡尼亞取代了奧爾西,那麼他們就一定踏上或至少準備踏上阿爾巴尼亞的土地。
而既然知道他們有意要同羅馬結盟,那麼尼祿這次戰争的目标很可能就是與他們共同将已經擺脫了帕西亞苛稅的東方商路的最後一環置于羅馬的控制之下。
尼祿在高加索地區的備戰并無結果。
韋斯巴芗則采取了一種新的東方政策。
不過,在現存資料中,有關希爾卡尼亞的情況的另一記載是在約瑟福斯所指的那一段時間裡他們控制了德爾本特山卡。
如此看來,約瑟福斯的記載是比較可靠的。
繼中國邊塞地區的戰争和影響到頓河地區的阿蘭尼的動亂之後,中歐各地發生了民族起義。
文字上的資料對這一時期多瑙河和萊茵河地區的局勢确無記載,但是可以找到一些關于戰亂的确鑿的旁證。
主要的是,公元74年Cn.柯勒流斯·克裡門斯(100)進行了一場由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向東直到内卡河(theNeckar)上遊(符騰堡Württemberg)的戰争。
他顯然将戰火燒到他的領地之外,因為公元77年和公元80年間在巴伐利亞(Bavaria)修建了要塞,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雷歇爾(Raetia)的地方官C.薩土裡亞斯(C.Saturius)領導修建的。
這說明奧格斯堡(Augsburg)以北和累根斯堡(Regensburg)以西地區已經成為入侵的目标。
值得指出的是,這一地區的防禦工事是在赫爾門杜裡邊境上修築的。
在缺乏公元74~76年間文字記錄的情況下,從這一事實上可以看出赫爾門杜裡已經卷入了公元18~20年和公元50年的複雜戰争之中。
此後,他們又突破重重防線,參加了公元167年的大入侵。
關于這些防線已另有專述(101)。
(五) 中國和蒙古 公元84~87年 公元84年,北匈奴再次請求與漢朝進行官方與民間的互市,得到漢章帝許可。
然而當北匈奴大且渠王子及其他官員驅趕萬餘頭牛羊入市途中,卻遭南匈奴汗遣騎搶掠。
公元85年春,四路大軍共擊北匈奴,&ldquo南匈奴攻其前(南),丁令攻其後(北),鮮卑攻其左(東),突騎施攻其右(西),使其無容身之地,因而北遁&rdquo(102)。
公元86年,南匈奴汗追擊北匈奴一部,并敗之于曹色山。
這次南匈奴追擊北匈奴,似為漢朝從中挑起。
漢朝頒令,凡斬北匈奴頭者皆有賞。
公元87年的鮮卑和烏桓擊北匈奴顯然也是聽從于漢章帝的旨意。
北單于在這次戰争中被俘殺死。
經此挫敗後,北匈奴數十部在北塞紛紛降附漢朝。
其殘部亦因&ldquo懼于丁令、鮮卑&rdquo,皆逃往安後河(也許為安金河之一西支)以西。
同時(公元85~87年),班超得月氏之援,平定吐魯番之車師。
公元89年(103),羅馬皇帝多密喜安敗于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
狄奧(Dio)認為這次敵對行動是多密喜安挑起的。
他本想對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實施報複,因為他們沒有在反對達西亞人的戰争中提供幫助。
不論多密喜安的動機如何,這些蘇比人的部落是在潘諾尼亞将他的軍隊擊潰的。
(六) 中國和蒙古 公元89~91年 北單于死後,匈奴為争單于之位而發生了混戰。
公元88年,漢得北匈奴内亂的消息,遂聯合南匈奴發兵北擊。
公元89年,窦憲、耿秉大敗北匈奴(在今大同附近),俘殺兩萬餘衆。
北匈奴汗遠遁,窦憲刻石記功而還(104)。
公元90年,漢将率軍攻克伊吾,随後車師二庭皆敗而降漢。
同時(公元90年)南匈奴與漢軍同敗北匈奴軍,占其安後河上的王庭。
北匈奴汗雖隻身逃亡,然其後妃子女連其玉玺皆被俘獲。
公元91年,耿秉由居延出發,深入五千餘裡,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
北匈奴自此逃而&ldquo不知所之&rdquo,&ldquo匈奴政權亦全部瓦解&rdquo(105)。
與此同時(公元91年),班超收降了龜茲及北道各部。
公元93年,鮮卑趁北匈奴滅亡之機,占據了原屬北匈奴的地區(106)。
窦憲和耿秉公元89~91年大破匈奴之後,北匈奴部落潰散(107),其中一部分入庫車以北的山中、伊犁河谷、巴爾喀什湖(LakeBalkhash)和康居地,其餘則進入額爾齊斯河(theIrtish)和鄂畢河(theOb)流域。
繼北匈奴潰逃後,整個歐洲發生了戰争和民族大遷移。
在博斯普魯斯,來斯庫波裡斯一世(RhescuqorisI)執政的晚期,他一直在同蠻族交戰。
銅币上鑄有标志他戰勝西徐亞人的圖案(108)。
最晚的來斯庫波裡斯銅币發行于公元91年或公元92年,而他的繼承人騷奴梅特一世(SauromatesI)的鑄币則遲至公元93年或公元94年才發行。
這中間的空白似乎意味着在公元92年,這個國家遇到了嚴重的困難。
前已提到,公元92年的中歐,馬可曼尼人、魁代人和賈齊格人侵入潘諾尼亞,并擊潰一支羅馬軍團。
而羅馬皇帝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才将他們驅逐。
(七) 中國和蒙古 公元95~97年 公元94~95年,匈奴部落在黃河河套一帶發生沖突。
原降漢的北匈奴二十萬衆起兵反叛。
漢遣大軍并征集烏桓、鮮卑及南匈奴之兵伐之,将這些北匈奴人擊敗,逐離北塞(109)。
公元96年,漢駐車師後王庭的官員返漢。
車師後王為之大恐,疑自己被車師前王維彼塔出賣,便向前王庭進攻,擄其妻室而還。
公元97年,漢遣王陵率一支包括兩萬西羌人及隴西各族募兵在内的大軍,由涼州出發,西攻車師後王。
車師後王逃至北匈奴境(似為庫車以北的天山境),然終為漢軍所殺(110)。
公元97年,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入侵潘諾尼亞,戰争進行到大約公元98年。
(八) 中國和蒙古 公元105~107年 公元104年,北匈奴可汗遣使獻物與漢求和修好,公元105年又遣使詣敦煌貢獻,可始終未得到漢朝許可。
公元105年,和帝死,鄧太後臨朝稱制。
北匈奴攻取車師後王庭,到公元107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北道交通。
公元107年,下潘諾尼亞總督哈德裡安抗擊入侵其省份的賈齊格人。
以上所陳公元72~107年,即班超經營西域期間漢朝的種種情況,可有助于說明在韋斯巴芗、多密喜安和圖拉真在位期間歐洲的局勢。
将本章前部所述戰事加以研究便不難發現,羅馬帝國北塞的戰亂不僅與羅馬東部的戰争有關,而且與中亞的戰争有聯系。
由這些相互關系可看出,正如前面闡述的一樣,問題的重要性在于羅馬東方的戰争引起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的動亂,而繼中亞地區騷動之後,在多瑙河上遊北岸發生了部族人的起義及潘諾尼亞人的入侵。
這樣,一方面,繼喀什噶爾戰争之後,分别于公元74~77、公元82~83、公元85~86、公元88~89年發生了多瑙河下遊的蠻族起義和公元105~106年帝國東部的一系列動亂。
另一方面,繼天山東部地區,特别是車師前王庭的戰事之後,相應地發生了公元74~76、公元89、公元92、公元97~98和公元107年多瑙河上遊地區的騷亂。
将這兩個時間順序所發生的情況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多瑙河下遊、上遊和萊茵河這三個地區的起義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在這一期間内,圖拉真對達西亞人的戰争(公元101~102年)顯然是羅馬唯一一次沒有直接誘發因素的戰例。
觀察與評論 通過以上大量的觀察,有證據說明,蠻夷人的多次騷擾已波及羅馬在多瑙河上遊邊塞地區,這一地區并非輕易受到攻擊。
歐洲的起義隻是在羅馬東部發生戰争後才爆發。
但更深入的研究證明,多瑙河以北的頻繁戰争及潘諾尼亞的入侵與蒙古地區的戰亂有着明顯的聯系。
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即中歐的戰争是否與天山以東的局勢有關。
由于帕西亞的戰亂與喀什噶爾的戰争密切相關,而這些相互影響的地區雖然相隔甚遠,卻被橫貫大陸的絲綢之路依依相連。
如是,便不難理解,絲路東部的戰争和因之導緻的貿易阻斷必在絲路之西部産生同樣的影響,進而引起戰亂。
至于潘諾尼亞的侵略,則因為沒有證據說明在中亞和歐洲之間存在一條連續的商路,因而這兩個地區的局勢在時間上便沒有相應的聯系。
但是,在把蒙古和潘諾尼亞這兩個地區發生的事件之間的許多相關之處簡單地歸于偶然巧合之前,應該對從波蘭到蒙古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作一番更深入、更艱苦的研究。
中央俄羅斯地區的各民族關系 公元1世紀初,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記載了黑海以北平原地區各民族的詳細情況。
他提到那裡的推羅吉特人(theTyregetae)和一個薩爾馬特人的部落群,其中包括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
他說&ldquo羅克索蘭尼人以遠是否還有什麼民族,我們不得而知&rdquo。
據他認為(見其書第十一章,第493節),之所以缺少有關比頓河河口更遠國家的資料,是因為這些敵對的流蕩民族&ldquo切斷了經過其境内的一切道路,阻塞了可以通航的全部河流&rdquo。
到了公元1世紀中期,古代世界的北方地平線大有延伸,至今尚不得其名的那些民族與羅馬發生關系的情況,可見于普林尼(Pliny)關于西徐亞民族狀況的說明(見其《博物志》,第四章,第80節)。
該說在列舉多瑙河彼岸的蠻夷部族時,首先提到吉提人,說他們被羅馬稱為達西人;接着便是薩爾馬特人,希臘人稱之為騷魯馬特人(theSauromatae)。
他還補充說哈馬克索比人(theHamaxobii)或奧爾西人即屬薩爾馬特人。
然後他提到變種的西徐亞人,他們出身于奴隸,或叫吐魯葛迪提人(theTrogodytae)(111)。
以後便是阿蘭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
普林尼繼續說到多瑙河上遊直到卡倫土姆被薩爾馬特的賈齊格人占領,還提到毗鄰蘇比人和瓦裡亞斯王國的巴斯塔尼人。
普林尼記叙了瓦裡亞斯王國于公元50年被推翻,這說明他的這一段記載絕不晚于公元49年,這一時間對西方文獻記載來說,是有關阿蘭尼人最早的時間界限了。
普林尼介紹的情況表明,曾經在某一個時候,賈齊格人到達蒂薩河。
當時巴斯塔尼人和馬可曼尼人有着交往。
此外,雖然托勒密記叙了2世紀中期的情況,但他認為他說的歐洲薩爾馬特人的事情是發生于普林尼記載的史實之先。
他所描述的巴斯塔尼人、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仍處在斯特拉波記載的狀況之中。
由此可知,他記載的這些情況,應在公元49年之前,也必得之于公元43年之後。
因為龐波尼亞斯·梅拉(PomponiusMela)提到的不列颠的征服(公元43年)是指當年的情況,而對中央俄羅斯地區各民族則毫無新論。
順着這個線索,便可以将視野擴展開去:公元45年,羅馬軍隊派赴博斯普魯斯以驅逐米特拉達悌三世,随之便陷入與這個被廢黜的國王的戰争之中。
那麼,這些有關的新資料,很可能源于克勞狄烏斯的羅馬軍隊的情報部門。
而普林尼在記述高加索山南北地區地理形勢時,克勞狄烏斯皇帝成了他引述來源的權威。
和普林尼一樣,托勒密在記叙歐洲薩爾馬特各部族的狀況之前,也有一個簡明的概論,其中他隻提到維尼達人(theVenedae)、波奇尼人和巴斯塔尼人、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以及哈馬克索比人和阿蘭尼粟特人。
接着便開始了詳細的記叙,囊括了這個國家從維斯瓦河到頓河各條商路上的部族名稱。
首先,托勒密列出沿維斯瓦河東岸以南至河口的這條道路上十四個或更多的民族的名稱。
這個名單以維尼達人和古梭人(theGuThones)開始,到喀爾巴阡山的波恩吉特人(thePiengitae)和比埃西人(theBiessi)結束。
維斯瓦河西岸也有一條道路,它由阿斯考卡利斯鎮(Ascaucalis,在比德哥煦Bromberg一帶)出發,結束于多瑙河的卡倫土姆。
出乎意料的是,托勒密将羅克索蘭尼(斯特拉波亦将這個民族放在十分顯要的位置上加以論述)當做一個交通中心。
由西部和北部來的各條道路交會于此,因此,由維尼達來的道路便是經過了加林達(Galindae)、蘇迪尼(Sudini)和斯塔瓦尼(Stavani)通往阿勞尼(Alauni)。
此外,由極北地區過來的一條道路經阿西比(Acibi)和納西(Nasci),維賓勒斯人(theVibiones)和依德拉人(theIdrae)、斯特尼人(theSturni)的地區通往阿勞尼。
由阿勞尼出發的道路則通往哈馬克索比,再到羅克索蘭尼。
托勒密還更加詳細地在阿勞尼和哈馬克索比之間注明有卡裡昂斯(theCariones)和薩加提(theSargatii)這兩個民族,哈馬克索比和羅克索蘭尼之間有雷卡納裡人(theReucanali)和愛克索比吉提人(theExobygital)。
此外,一條由北方沿頓河的道路将奧夫倫斯人(theOphlones)、塔納特人(theTanitae)和奧西裡人(theOsili)與羅克索蘭尼人聯系起來。
最後還提到波迪尼人(theBodini)、吉維尼人(theGevini)和卡波阿尼人(theCarpiani)與巴斯塔尼人有交往。
而巴斯塔尼人則通過瓊尼人(theChuni)與羅克索蘭尼人取得了聯系。
以上已經将托勒密所說到的頓河以西中央俄羅斯地區的全部部族包括在内。
而既然知道上述各條路線都通到羅克索蘭尼,那麼公元45~49年間羅馬人所知曉的民族,很可能是、也隻能是那些與羅克索蘭尼有交往的民族。
頓河到高加索之間各民族的關系 托勒密所說的亞洲薩爾馬特人,除了包括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的國家外,還包括頓河下遊直到高加索山一帶民族。
在後一地區裡的亞速海東岸,居住着一般稱為密奧提(theMaeotae)的部落,他們多屬博斯普魯斯王國。
更遠些,即博斯普魯斯所轄領土之外,則有許多獨立的民族。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居于頓河通往德本特山口(thePassofDerbent)那條道路上的民族。
根據斯特拉波的解釋,在大約公元前50年,頓河到德本特的道路為奧爾西人和塞拉西人所控。
他還詳細地介紹了這些部族的位置。
他說(見其書第十一章,第491、492節)在頓河一帶,首先是西徐亞部落的牧民和以車為居的遊民,其次是薩爾馬特人,再次是奧爾西人和塞拉西人。
他又說(同上,第506節),奧爾西人在塞拉西人以北,他們住在頓河沿岸,而塞拉西人則居于阿恰都斯河(theAchardeus,也許為今葉戈爾雷克河theYegorlyk)沿岸。
斯特拉波還說到這兩個民族被認為是一個祖輩傳下來的分支。
老奧爾西民族則很可能統治着裡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
&ldquo因此,&rdquo他繼續寫道,&ldquo他們可以用駱駝運進印度和巴比倫的物産,分别賣給亞美尼亞人和梅德人,以從中獲利。
&rdquo他還說:&ldquo由于十分富有,這些人都戴着金首飾。
&rdquo有了這些間接的、但較詳細的有關奧爾西和塞拉西人的旁證作參考,便不難回過頭去解釋法拉西斯在公元前48~前47年為恢複其父在亞速海以東地區的統治而發動的戰争了。
在塔西圖關于米特拉達悌三世(公元47~48年)同他的兄弟柯提斯及羅馬人進行的戰争的論述中(見《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5~21節),也提到奧爾西人和塞拉西人,不過他們在這次戰争中是對立派:塞拉西支持米特拉達悌,而奧爾西則立即加入了柯提斯和羅馬人一方。
斯特拉波和塔西圖皆注意到了奧爾西人的地位,這使奧爾西民族或是部落在古代史上占有相當顯著的地位。
因此這裡有必要提出這一點,即其他的曆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從赫卡塔尤斯(Hecataeus)到托勒密和阿密亞努斯·馬塞裡努斯(AmmianusMarcellinus)都講到頓河上的雅克薩馬特人(theIaxamatal)(112)。
在托勒密的著作中,雅克薩馬特和塞拉西尼的地位與斯特拉波給予奧爾西和塞拉西的地位一樣。
由此便可以推知,位于頓河的奧爾西人部落是由雅克薩馬特人構成的。
而且不應忽視這樣一點:隻是當那些商隊的經營者轉而認為發動戰争更加有利可圖的時候,奧爾西的地位才變得重要起來。
普林尼在論述北高加索山各民族的時候并未提到奧爾西人(113)。
此外在記叙西徐亞之前的提要裡,他提到西徐亞民族的名稱時,或多或少地暗示出他們渡過了頓河,向黑海以北的平原遷移。
前面已經說過,他這一提要的寫作時間不晚于公元49年。
就在那一年,作為羅馬同盟的奧爾西将前國王米特拉達悌交給了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的特使。
因此普林尼所特别提到的薩爾馬特的&ldquo哈馬克索比&rdquo或&ldquo奧爾西&rdquo,并不能證明他們或是離開或是被驅趕出頓河&mdash高加索山地區。
&ldquo哈馬克索比&rdquo這個名稱的意思是&ldquo乘車的居民&rdquo,不是某個部族的名稱,隻是用來形容具有某種生活習慣的人們。
它包括在南俄羅斯曠原上的賈齊格人和羅克索蘭尼人。
于是,出現在普林尼著作中的&ldquo哈馬克索比&rdquo這個詞,是指頓河以南薩爾馬特的居車民族&mdash&mdash奧爾西人。
在普林尼著述之時,他們已經在博斯普魯斯王國邊境上與羅馬人合作了多年。
米特拉達悌投降羅馬以後,便不見任何有關奧爾西人活動的記載了。
因此可以斷定,由于公元46~49年奧爾西人與塞拉西人關系的中斷、公元53~63年高加索山以南地區延綿的戰火以及這一期間帕西亞、希爾卡尼亞和大夏(巴克特裡亞)的劇烈變革,使得奧爾西人與印度和巴比倫的貿易往來中斷。
在斯特拉波的記載中,和奧爾西人相提并論的塞拉西人居住在葉戈爾雷克河和庫班河上遊一帶。
很顯然,他們是一個定居的民族,因為塔西圖說到他們的城市烏斯普(Uspe)坐落在高地之上,并有戍防設施(《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6節)。
托勒密(《地理》,第五章,第8節之28)也說到在庫班河上遊的城市塞拉卡(Seraca)。
據推測,它很可能是首都,國王便住于此。
有關塞拉西人的情況一直到公元193年(114)都有記載。
将托勒密(見其書第五章,第12節;第六章,第9節)所指位于亞美尼亞和希爾卡尼亞的一個叫塞拉西尼(Siracene)的地方,與斯特拉波所說的奧爾西人和亞美尼亞人及梅德人之間的貿易聯系起來看,說明塞拉西很可能與高加索南部民族亦有聯系。
公元46或47年,塞拉西支持米特拉達悌三世反對羅馬。
這位被推翻的國王賴以繼續與羅馬對抗的根據地就和塞拉西的領土相毗鄰。
托勒密書中寫到&ldquo米特拉達悌的地盤&rdquo,在希皮西山(theHippici,位于高加索山脈中部往北延伸的一支脈和伏爾加河之間)地區。
在他的亞洲薩爾馬特地圖上,這一地區是在塞拉西尼之南、高加索山靠伏爾加河一方的前面。
因此,雖然希皮西山往北延伸得很遠(以求适合被托勒密畫得過大的亞速海),但塞拉西的相對位置、米特拉達悌的地域以及山脈等,都和斯特拉波、普林尼(《博物志》,第六章,第17節)和塔西圖說的情況相吻合。
在與米特拉達悌的戰争中,羅馬人了解到塞拉西鄰邦的一些新情況。
從托勒密十分重視米特拉達悌所在的地域這一點來看,這些情報顯然是在那個時候得到的。
因此很有必要對塞拉西人加以研究。
因為除了與南、北方各族的關系外,一直到公元50年,他們還與一些居住在通往東方重要通道上的民族保持着密切聯系(115)。
托勒密的著作中說到住在裡海一帶的烏達人。
在他的亞洲薩爾馬特地圖上,烏達人的位置在烏當河(theUdon,即庫瑪河theKuma)以北,靠近伏爾加河口。
而普林尼(在《博物志》第六章,第38節中)說的烏狄尼(即烏達人)則住在裡海與北海之間的海峽右岸,即伏爾加河的入口處。
由此可見,托勒密和普林尼的根據皆出于同一個人,也就是普林尼曾提到過的M.特倫梯亞斯·瓦羅(此人與恺撒同時代)。
不過普林尼在另一處談到博斯普魯斯米特拉達悌的政權時,又修正了他關于烏狄人的說法。
他認為,在米特拉達悌前往避難的騷魯馬特人(塞拉西)和裡海入口(伏爾加河口)之間的地區是塔利人(theThali)的國土。
普林尼記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高加索山以北的騷魯馬特人和海峽(伏爾加河)東面的阿布佐阿人(theAbzoae)的交往。
阿布佐阿人和騷魯馬特人一樣,也是由不同名稱的許多部落組成的。
由此可見,直到公元49年,塞拉西人一直與塔利人相鄰。
其後,塔利人代之而與伏爾加河彼岸的阿布佐阿人交往。
此外,應指出,普林尼的記載是古典著作中關于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間由博斯普魯斯王國到中亞之間道路的唯一證據(116)。
伏爾加河 古代地理學家中隻有托勒密記述了伏爾加河及其支流卡馬河(theKama)。
他著作中的許多詳細記載和地圖将伏爾加河的面貌描繪得一目了然。
他的資料來源已經失考,但無疑得自一位克勞狄烏斯皇帝時代的探險家的第一手記錄。
既然對這條河流進行考察的是一位負有情報使命的旅行家,那麼在他的資料中就一定會記載下這一地區各民族的狀況,盡管他記錄的名稱未必正确。
對途經的地方進行觀察和記錄,畢竟不同于将這些資料上升到理論階段,并且以傳統的方法加以研究。
當托勒密獲得這些新資料時,他不得不做出自己的解釋,其中一些注釋至少現在看起來是難以理解的。
他在解釋裡海以北地區時,一個奇怪的做法是,現代的俄羅斯被分成三部分:歐洲薩爾馬特地區、亞洲薩爾馬特地區和艾矛斯山(M.Imaus)中的西徐亞地區(包括伏爾加河到阿爾泰山脈之間地區)。
他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當時希臘人往往以頓河作為歐亞的分界,而這種做法直到基督紀元1世紀中期薩爾馬特的北部地區為世人所了解之前在制圖上一直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
但是有一次在描繪伏爾加河的流程時,出現了需要修改或延長這條分界線的問題。
于是托勒密便采取由頓河向北适當延長的簡單辦法來加以解決。
隻要對托勒密地圖裡的這條新分界線加以仔細研究,便可得出一些重要線索。
地圖上的伏爾加河的源頭在北方,而不是實際上的西北方。
此外,無論是旅行家還是制圖家,看來都把頓河的源頭完全搞錯了。
旅行家記下了一個地點的位置,依托勒密說,是在頓河發源地以北3度、以東6度的地方。
也就是在奧卡河和伏爾加河交彙的尼吉尼·諾夫格羅德(NijniNovgorod)。
可見托勒密的錯誤在于他把這個地方的觀察記錄當成了伏爾加河的發源地,而實際上這個地方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所在地。
同樣,托勒密說的伏爾加河(即卡馬河)的發源地,實際上是恰索瓦雅河(theChusovaya)和卡馬河交彙處,也就是今天的彼爾姆(Perm)城。
作為托勒密資料來源的這份探險報告,不如弗雷維亞斯、阿裡安魯斯為哈德裡安皇帝提供的有關裡海沿岸的材料那麼詳細,也遠不如安東尼·詹金孫(AnthonyJenkinson)于1558年由莫斯科經奧卡河和伏爾加河到裡海航行的記載那麼明确和具有啟發性。
因此這份報告中的資料含混不清,尤其是缺乏對方位的、經常性的觀察和記錄,給制圖者帶來了許多麻煩,盡管他是位傑出的制圖家。
例如,托勒密列出了一張沿歐洲薩爾馬特東部邊境的部族名表,這些部族分别是:(由北向南)卡裡奧特(Careotae)、薩利(Ssli)、奧爾西、帕吉裡特(Pagyritae)、薩瓦裡(Ssvari)和波路西(Borusci)。
這條邊境線正是托勒密繪制的由頓河起源地向北延伸的那條分界線(約東經39°)。
列出這樣一個名單,加上有關的說明,不可能來自那位探險家之手。
因此,這個人為的民族序列名單中各部落的位置,顯然是制圖家為了解決資料太不準确的困難而憑自己的想象來确定的。
實際上那些部族的名稱組成了一個更長的名單。
這個名單(掉轉方向)從南方的阿勞尼開始,經斯特尼、維賓勒斯,北至納西和阿西比,托勒密将最後一個部落标在頓河源頭的正西面和波路西的南面。
在以上事實中,最重要的是阿西比和波路西所在地區,緊接奧卡河上遊。
另外,由此作為一個分叉點,這些部族名形成的一條路線繼續向前延伸,不是往北,而是從卡盧加(Kaluga)或莫斯科(Moscow)南下經奧卡河通往伏爾加河。
這實際上就是那個探險家所走的路線。
這個推論可以從他記錄了經緯度的伏爾加河最西點的位置正是尼吉尼·諾夫格羅德的所在地得到證實。
在奧卡河口以下,這個旅行家記有莫多克人(theModocae)和蘇阿爾德尼人(theSuardeni)這兩個地區。
它們相對地位于伏爾加河兩岸,還有伏爾加河拐彎處以北的阿薩依人(theAsaci)。
然後,他繼續沿河而下。
頗有意義的是他特别注意考察了布迪尼人(theBudini)。
這個民族位于伏爾加河與卡馬河交彙點和與薩馬拉河交彙點之間的圓弧内。
重要的是,雖然它位于伏爾加河東岸,卻被劃入亞洲薩爾馬特範圍之内。
不管以河流的哪一部分作為亞洲薩爾馬特和西徐亞的邊界,都可以看出這兩個地區之間有着一條從(薩馬拉河)下遊拐彎處開始,到北方&ldquo某地&rdquo的分界線。
關鍵在于這個河灣的&ldquo弓&rdquo和&ldquo弦&rdquo之間的部分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地形,它的位置已經至少被三個地點的經緯度觀察記錄所确定。
既然探險家在到達伏爾加河口和裡海之前再沒做任何觀察記錄,那麼這個問題就更值得注意了。
公元45~49年,羅馬人初次獲得關于伏爾加河及其支流的确切面貌的資料。
這些資料是一位旅行家提供的。
他到了羅克索蘭尼,在該國幫助下又到了阿蘭尼。
這個國家可能位于頓河和傑斯納河(theDesna)之間,大約與庫爾斯克(Kursk)的緯度相同。
他又渡奧卡河,經伏爾加上遊到卡馬河,從那裡一直上行到彼爾姆。
最後在布迪尼稍事停留,再順伏爾加河而下,直達裡海口。
托勒密标在當梅裡迪安(Donmeridian)以西的名稱是指位于奧卡河上那些民族。
有關這個問題固然有待于深入研究,但這裡仍需提出一兩點進行探讨。
首先,由莫斯科往西到波羅的海(theBalticS.)、往北到白海(theWhiteS.)這兩條線形成的直角裡面的地區,對于這位旅行家來說還是完全陌生的。
這一點十分清楚,因為這一區域裡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經緯度的觀測記載。
而且,這一地區在地圖上标注得極少。
托勒密對它使用了傳統的地名,如希波波德斯(Hippopodes)、赫伯波雷(Hyperborei)、希波法吉(Hippophagi)等等。
對這些名稱,除了斯特拉波外,沒有任何希臘地理學家有棄之不用的膽識。
其次,托勒密所列表中的那些部族居住于奧卡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