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韋斯巴芗 多密喜安 圖拉真
關燈
小
中
大
夫拉維王朝皇帝執政時期,從羅馬帝國北境的局勢中,可以明顯看出帝國的一種新政策和初醒的活力。
韋斯巴芗占領了萊茵河上遊和多瑙河上遊之間地區。
而到多密喜安時期,則完成了領土的兼并;多密喜安對代西巴路斯的戰争終于以圖拉真兼并達西亞而告結束。
公元70~107年間,帝國北部邊境戰争頻頻,不幸的是關于這一時期蠻族侵擾的史料不多,且不甚可靠,以至于許多戰事隻能依靠研究碑文和錢币來确定。
有關這一段曆史,奧羅西烏斯(Orosius)有一句名言,他說,他&ldquo現在要詳盡地闡述達西亞王國丢爾潘紐斯(Diurpaneus)和羅馬将領福斯庫斯(Fuscus)之間的激烈戰争及羅馬人遭受的慘重損失了,如果緻力于寫作這段曆史的柯内尼亞斯·塔西圖沒有說過薩路斯梯亞斯·克裡斯普斯(SsllustiusCrispus)等衆史學家一緻贊成将我們的損失悄悄地抹去,而且為了他自己方面的利益,他本人早在别人之前就已經這樣做了的話&rdquo。
搜集帕西亞的史料也出現了同樣的困難。
因為羅馬史家隻是偶然地涉及幼發拉底河以東的情況,而帕西亞的錢币雖然經過錢币專家的精心研究,所能提供的無非是一張國王的名單而已。
與此相比,可以慰藉的是中國史料對這一時期的記載相對要完整得多,也精确得多。
特别是關于聲震西域的班超30年的經營情況更為詳盡。
将羅馬、帕西亞和中國的曆史事件加以比較時,又出現了另一個難題。
公元73~102年,班超掌握漢朝在喀什地區的大權。
經過仔細觀察,可明顯地看出,不僅塔裡木地區的戰争(賢王時期)成了帕西亞戰亂的先導,而且繼蒙古的戰争之後,也同樣地在歐亞大陸北部直到維斯瓦河和多瑙河上遊的各部族之間也爆發了戰亂。
事實上,漢朝政府派遣官員去控制西域而引起的沖突,不僅影響到天山南北,也影響到裡海和黑海南北地區。
換言之,中國皇帝的一個命令,便可以使混亂的政局經兩條不同的地理路線涉及羅馬帝國的北境。
由此而産生的難題是,這段時期的事态,雖然可以肯定起源于中國,并單單從年代順序上看(在本書研究範圍内)結束于中歐,可是必須經以上兩條線索去進行描述。
為了更明确地說明始于中國、西南經波斯、西北經俄羅斯傳播并最後集中到中歐的一系列戰亂最基本的特征和聯系,似應将帝國在最後一期間裡,特别是多密喜安(Domitian)和圖拉真(Trajan)統治時期内發生于帝國邊境上的重大戰事,予以一一展現。
歐洲的戰争 公元70~107年 韋斯巴芗和多密喜安在萊茵河和多瑙河 公元70~84年 公元70年,萊茵河上恢複平靜之後,韋斯巴芗率領隊伍修複在此之前被戰争毀壞了的防衛設施。
可能是這同一政策的繼續,他于公元74年派上日耳曼使臣皮納裡亞斯·柯内裡亞斯·克裡門斯(PinariusCorneliusClemens)占領内卡(theNeckar)河谷和黑森林(theBlackForest)地區,即萊茵河和多瑙河上遊支流之間的地區(1)。
從石碑上得知,柯内裡亞斯·克裡門斯在戰争中進展得很順利,史籍中并未提到這一時期内發生過任何蠻族暴亂。
公元74~76年間,韋斯巴芗發行的鑄币記錄了八次對勝利的慶祝。
而這些勝利甚至連這段時間的史料中都未能提供可供猜測的足夠依據(2)。
這樣,另一情況就顯得相當重要,即除了上日耳曼總督,還有一位不知名的将軍也因戰勝日耳曼人而受到嘉獎(3)。
同時,多米梯亞斯·圖拉斯(DomitiusTullus)和多米梯亞斯·盧卡努斯(DomitiusLucanus)兄弟也因公元74年或公元75年對日耳曼作戰有功而被授勳(4)。
在公元75~78年間某時,朱利亞斯·柯迪努斯(盧梯裡亞斯·伽裡庫斯JuliusCordinusRutiliusGallicus)率領的一支軍隊在埃姆斯河上對布魯克特裡人發動了戰争(5)。
戰争起因不詳,但知前者大獲全勝,俘虜了煽動朱利亞斯·西維裡斯領導的一次暴動的日耳曼女預言家維列妲(Veleda)(6)。
在公元71年到公元81年的十年中,史料沒有記載任何有關多瑙河下遊的形勢。
不過仍然有理由相信在公元76年韋斯巴芗的次子多密喜安對入侵密西亞的薩爾馬特人(也許是諾克索蘭尼人)發起過進攻(7)。
公元82年,雖然證據不甚充足,但仍可看出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上發生過騷亂(8)。
公元83年,多密喜安(9)(他已于公元81年繼承他哥哥提圖斯的帝位)向恰提人開戰(10),其後便開始有計劃地修築萊茵河彼岸領土的防禦工事(11)。
羅馬人在不列颠 公元71~84年 塔西圖說,維努梯亞斯和卡梯曼杜娅于公元69年發生的沖突,給羅馬帶來了戰争,因而當皮梯裡亞斯·瑟裡亞利斯平定高盧的朱利亞斯·西維裡斯的叛亂後,他被韋斯巴芗派往不列颠。
在不列颠任期内(公元71~74年),他征服了布裡甘特人,并擴展了這個省份的疆域,以至約克(YORK)也被歸并。
公元74~77年或公元78年間,繼任總督塞克斯·朱利亞斯·福朗梯努斯(Sex.JuliusFrontinus)也制服了威爾士(Weles)的西盧爾人。
福朗梯努斯的繼任者朱利亞斯·阿格裡柯拉(JuliusAgricola)(12)第一次完成了對威爾斯的征服,接着又向北英格蘭征伐(公元79~80年)。
在他任期的第四或第五個季度裡(公元81~82年間),他占領了蘇格蘭低地(theScotchLowlands)到福思灣(theFirthofForth)和克萊德灣(theFirthofClyde)之間的峽谷地區。
公元83年,他的勢力擴大到佩思(Perth);公元84年,阿格裡柯拉再次北進。
這一次,北方的各部落在一個名叫卡爾加庫斯(Calgacus)的頭人領導下,彙集在一個叫蒙思·格勞皮亞斯(MonsGraupius)的地方(不确定)對他進行抵抗。
但隻在一次激戰之後即被他擊潰。
公元85年,他被多密喜安召回。
多密喜安的達西亞戰争 公元85~86年 公元85年底或公元86年初,羅馬人卷入與達西亞人的戰争(13)。
在有關戰争爆發的記載和論述往往各執一端,使人莫衷一是。
狄奧隻不過說羅馬人&ldquo卷入&rdquo其中;蘇埃托尼亞斯則指出這次戰争非同一般,它使&ldquo一個軍團及其司令官一起遭到滅頂之災&rdquo(但對此次失敗之前的形勢沒有提及);喬丹尼斯認為是達西亞人由于&ldquo害怕多密喜安的貪婪&rdquo而首先破壞了停戰協議。
公元68~69年的内戰及同時發生在邊境地區的騷亂之後,達西亞人又重新組成了一個由杜拉斯(Duras)或丢爾潘紐斯領導的王國。
在多密喜安任内,達西亞與羅馬的戰争初期,丢爾潘紐斯讓位給地位與布勒比斯塔相當的德西巴魯斯(Decebalus)。
關于丢爾潘紐斯,狄奧認為&ldquo他在了解戰況和指揮作戰方面是個精明的人。
他能準确地判斷該在什麼時候發起進攻,什麼時候開始撤退。
他還善于打伏擊戰,是安排戰事的高手。
他不但長于戰勝敵軍,而且善于處理敗局,所以長期以來,他一直是羅馬的一個強勁敵手&rdquo(14)。
公元85年,達西亞人入侵密西亞。
密西亞總督奧皮亞斯·薩賓努斯(OppiusSabinus)在作戰中被殺。
公元86年1月,多密喜安來到密西亞。
盡管達西亞人提出和平建議,他還是派出以執政官禁衛軍長官柯内裡亞斯·福斯卡斯率領的一支大軍去攻打他們。
羅馬軍隊向特蘭西瓦尼亞(大約在阿盧塔河theAluta上)進攻,但在紅塔關(theRedTowerPass)附近,福斯卡斯戰敗身亡。
他的殘兵亦作鳥獸散。
公元85年,西方的一些戰争使羅馬發行了一套重要的鑄币,但史籍中找不到任何有關資料(15)。
可能也在公元85年,切魯西王恰裡麥魯斯(Chariomerus)請求多密喜安支援,大概是針對恰提人的。
皇帝給了他們一筆款項以代替出兵(16)。
稍早些時候(約公元83年),恰提人将恰裡麥魯斯趕出國去,&ldquo原因是他與羅馬有着友好關系&rdquo。
但他組織了一批人馬進行反撲,并得勝複辟。
多密喜安在多瑙河和萊茵河的戰事 公元88~89年 公元88~89年戰争的先後順序不甚清楚(17),但基本如下: 公元88年末或公元89年初,與達西亞人的戰争再次爆發。
這次戰争中特梯亞斯·朱裡安努斯(TettiusJulianus)在維米納西亞姆(Viminacium)渡過多瑙河,向鐵門關(theIronGatePass)附近的塔帕衣(Tapae)進攻,擊敗了德西巴魯斯的軍隊。
亦在公元88年末,恰圖人入侵剛剛歸并羅馬的緬因河一帶地區,他們破壞堡壘和其他軍事設施。
占領軍可能遭受了慘重損失(18)。
約公元89年1月,在上日耳曼總督L.安東尼亞斯·薩特尼亞斯(L.AntoniusSaturnius)的勸說下,駐守于美因茨的兩個軍團不再效忠多密喜安。
但這次反叛不久即被下日耳曼總督阿庇亞斯·馬克西姆斯·諾巴努斯鎮壓了。
蘇埃托尼亞斯将這次勝利歸于形勢碰巧對後者有利。
因為在關鍵的時刻,蠻族軍隊未能渡過萊茵河去幫助薩特尼亞斯&mdash&mdash河面上的冰剛好在戰争爆發的那一天開始融化了(19)。
之後,一支很可能是諾班努斯(Norbanus)率領的羅馬軍隊向恰提人發起攻擊。
還是在公元89年上半年,當上日耳曼的騷亂平息之後,多密喜安率領一支軍隊進攻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
關于這次戰争的起因,狄奧說是後者沒有在羅馬對達西亞人的戰争中提供幫助。
在賈齊格的支持下,蘇維比人部落擊敗了羅馬皇帝的軍隊(20)。
皇帝在吃了敗仗後,便與達西亞人達成了和解。
德西巴魯斯通過他的代表狄吉斯(Diegis)交還了他繳獲的羅馬戰俘和武器。
多密喜安則當場向德西巴魯斯支付了&ldquo一大筆錢,還給了他一批可以為和平時期生活和戰争活動從事各種工藝生産的工匠,并答應以後将不斷提供大批款項&rdquo(21)。
但在和平恢複之後,多密喜安卻派出C.維裡亞斯·盧福斯(C.VeliusRufus)率軍經達西亞領土去征讨馬可曼尼人、魁代人和賈齊格人。
可惜的是,這次戰争的結果不見記載(22)。
潘諾尼亞的戰争 公元92年 公元89年末,由于羅馬的關系,中歐恢複了和平,但不到三年又爆發了戰争。
公元91年或公元92年,盧吉人與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發生戰争。
他們向多密喜安請求支援。
于是多密喜安派出一百騎士去幫助他們。
不久,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還有馬西格尼人(theMarsigni)和賈齊格人鄰接的塞姆農人入侵潘諾尼亞,并于公元92年殲滅了一個羅馬軍團。
多密喜安立即趕到前線。
從公元92年5月到公元93年1月,他一直在那兒反擊入侵者(23)。
在這次戰亂時期中,塞姆農國王馬西烏斯(Masyus)曾和女教士伽娜(Ganna)一同前往羅馬,受到多密喜安的隆重接待(24)。
潘諾尼亞的戰争 公元97年 公元97年,涅瓦統治時期即将結束時,羅馬軍隊在潘諾尼亞擊敗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
關于這次戰争的記載很少,隻知道恰好在皇帝涅瓦正式承認圖拉真為他的兒子和繼承人的那天,傳來這個勝利的消息(25)。
有一些情況說明公元98年間戰争仍在進行(26)。
與此同時,恰提人襲擊與卡馬維人(theChamavi)結盟并攻擊了布魯克特裡人的安格裡瓦裡人(theAngrivarii),并将他們趕走。
塔西圖說,在恰提和安格裡瓦裡兩部落之間的戰争中,&ldquo有六萬多人遭殲。
他們不是倒在羅馬的武裝長矛之下,而僅是為了讓我們看了高興&mdash&mdash這對我們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但願這些部落能長期這樣打下去。
如果說這不是出于對我們的熱愛,至少也是他們之間互相仇恨:既然帝國命運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那麼,除了讓我們的仇敵互相殘殺以外,命運女神将不會給我們其他更好的保證了&rdquo(27)。
布魯克特裡人被打敗後,他們的國王跑到羅馬避難。
約在公元96年,下日耳曼總督維斯特裡西亞斯·斯普瑞納(VestriciusSpurinna)使他得以複辟(28)。
圖拉真對德西巴魯斯的戰争 公元101~106年 公元4~5兩年,提比略在日耳曼的經驗,使奧古斯都決心要向馬可曼尼人國王馬羅波杜斯發起戰争,而圖拉真(29)在潘諾尼亞的經驗則使他向達西亞王德西巴魯斯開戰。
狄奧在談到戰争的緣由時說,&ldquo達西亞人每年索取的大量錢财成為圖拉真的沉重負擔&rdquo,根據密多喜安與他們達成的協議,又說&ldquo他看到他們的力量和自信心在日漸增長&rdquo(30)&mdash&mdash他們的國王是羅馬的死對頭。
公元101年,圖拉真在勒德拉塔(Lederata,貝爾格萊德Belgrad之南)渡過多瑙河(31)向塔帕衣進發。
在那裡同德西巴魯斯打了一場非決定性的戰争後,返回在德羅貝塔(Drobetae)的冬季營地。
這個冬天,達西亞人在厄斯庫斯(Oescus)渡過多瑙河,而羅克索蘭尼人則洗劫了多布羅加。
公元102年,皇帝由德羅貝塔向東進攻阿盧塔河上的布裡達瓦(Burridava),又沿河而上向紅塔關進發。
德西巴魯斯請求停戰,但當談判還在進行之中時,羅馬軍隊就已經奪取了附近達西亞人的陣地,德西巴魯斯便停止了停戰條款的談判。
圖拉真接着強行通過紅塔關,德西巴魯斯隻得交出了他的都城薩米澤格蘇撒(Sarmizegethusa)。
最終停戰後,德西巴魯斯答應向羅馬交還工匠和戰俘、放下武器、停止戰争,并拆除工事,由一支羅馬衛戍部隊駐紮在薩米澤格蘇撒。
公元105年,羅馬政府得知德西巴魯斯在&ldquo向鄰邦派遣使臣&rdquo(32),又侵入了賈齊格人的領地,并收容羅馬的逃散軍卒;後來他還囚禁了羅馬衛戍軍司令官朗吉努斯(Longinus),要求圖拉真歸還被羅馬軍占領的橫越多瑙河的土地,這個要求未獲同意。
公元106年,圖拉真從他在德羅貝塔修建的一座石橋上過了多瑙河,再次進入薩米澤格蘇撒。
德西巴魯斯自殺身亡。
公元107年,達西亞終于被并入帝國版圖。
還應提及一點,在公元106年或公元108年,羅馬被迫将阿格裡柯拉在蘇格蘭建立的一支衛戍軍隊撤了回來(33)。
潘諾尼亞的戰争 公元107年 公元107年,駐下潘諾尼亞的使臣阿流斯·哈德裡阿努斯(AcliusHadrianus)&ldquo牽制住了薩爾馬特人(賈齊格人)&rdquo(34)。
中國、帕西亞和羅馬帝國東部 (一) 羅馬東部的事态 公元72~77年 公元72年,叙利亞總督L.凱森紐斯·派圖斯以安提奧克斯四世(AntiochusⅣ)及其兒子們與帕西亞結盟為口實,向柯馬基尼發起突然進攻,迅速将它并吞。
安提奧克斯被押送到羅馬,其兒子們則相繼逃至帕西亞尋求避難(35)。
公元73年,當阿蘭人侵入米底亞和亞美尼亞時,高加索山以南各國陷入一派混亂。
約瑟福斯(Josephus)曾說:&ldquo阿蘭人大軍攻入米底亞。
這個國家人口衆多,六畜興旺,且絕無冒犯阿蘭人之嫌,卻遭大劫。
&rdquo米底亞王帕柯魯斯(Pacorus)隻得放棄了他的全部财産,逃進山裡。
&ldquo阿蘭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迅速推進到亞美尼亞,沿途留下一片廢墟。
&rdquo亞美尼亞王梯裡代茨戰敗,險些被俘。
侵略者&ldquo洗劫全國,并擄獲大批亞美尼亞和米底亞的人民,又将各種财物盡掠而歸&rdquo(36)。
約瑟福斯認為當時阿蘭人是住在頓河和亞速海沿海一帶。
經過這次大戰,帕西亞沃羅吉斯一世向韋斯巴芗提議采取聯合行動以抵抗入侵者,并要求他派一個兒子率軍支援。
多密喜安急欲前往,但這一計劃并未付諸實施(37)。
不過韋斯巴芗亦非按兵不動。
公元75年他派了一支軍隊前往伊伯利亞增援米特拉達悌,加強其防守,以抵禦來自高加索部落的侵襲(38)。
從這次行動上看,羅馬軍隊進入亞美尼亞的可能性很大。
斯塔梯亞斯(Statius)指出,在盧梯斯·伽裡庫斯的戎馬生涯中,曾一度領軍進入亞美尼亞。
據考,其時約在公元75年(39)。
公元76~77年,由于某種原因,沃羅吉斯入侵叙利亞,但被叙利亞總督M.烏爾皮亞斯·特拉阿努斯(M.UlpiusTraianus)擊退(40),特拉阿努斯的兒子,即後來的圖拉真皇帝,參加了這次作戰(41)。
有關公元74~77或公元78年這段時期日耳曼部落的大規模起義和密西亞至少受到過一次薩爾馬特侵犯的情況,僅靠碑文和古錢币提供的證據畢竟有限。
然而,如果借助公元前60年到公元70年期間羅馬東部和中歐事态之間的密切關聯,那麼公元72年到公元76年或公元77年間亞美尼亞和叙利亞的戰亂就可以得到證實。
此外,羅馬東方的那些戰亂毫無疑問地與班超起主導作用的中國&ldquo西域&rdquo的變化又有密切聯系。
喀什噶爾和帕西亞 公元73~78年 正當韋斯巴芗對羅馬帝國的萊茵河和幼發拉底河邊陲實行安撫政策時,中國東漢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正在力圖恢複由于王莽篡政(42)而失去的對蒙古和喀什噶爾地區的控制。
明帝之所以下這樣的決心,是由于甘肅地區受到了匈奴的侵犯。
如前所述,莎車王賢于公元61年被于阗王廣德敗殺,而匈奴乘機又攻敗廣德,并使他每年繳納貢賦。
之後,匈奴便控制了西域諸國。
公元72年,明帝始決意平定匈奴。
公元73年,窦固率軍攻占伊吾(43)。
公元74年,漢朝收複了吐魯番及車師後王庭。
公元73年窦固敗匈奴後,即派遣他的部下假司馬班超&ldquo出使西域&rdquo(44)。
班超先後挾服了鄯善王廣和于阗王廣德,使之臣服于漢明帝之威。
漢朝至此複通絲綢南道。
當時龜茲王建正聽命于匈奴,他攻占了疏勒,殺其王。
面對建之來勢洶洶,班超毫無畏懼,并于公元74年率軍向疏勒推進。
幹戈未動便将建驅走,得疏勒城。
公元75年焉耆與龜茲俟機攻殺了公元74年出任都護的陳睦,龜茲乘機又聯同姑墨向班超進攻,迫使班超據守疏勒城年餘。
是年明帝死,劉炟繼為章帝(公元76~87年在位)。
他下令放棄西域,撤回漢軍。
公元77年,正當班超亟待增派援軍以守疏勒城時,接到了召他回朝的命令。
他回經于阗時,于阗王廣德苦苦挽留。
他于是決定不顧上召,繼續完成統一西域之大業(45)。
中國公元72~77年間的戰事構成了公元73~77年間亞美尼亞和帕西亞戰亂的背景。
但漢朝政策的影響力并非以幼發拉底河為限。
同時,還應注意到這一事實,即中國公元前60~公元前59年完成了統一西域之後,繼而在西印度也發生了一系列變革,并因之而有公元前58年開始的馬爾瓦紀年(theMarvaera)或毗克羅摩紀元。
之所以要回顧這一段曆史,是因為西印度開始創立塞種紀年(theSacaera,公元78年始)恰好又是在明帝收複西域之後。
與公元78年塞種紀年有關的曆史事件,史界權威們的觀點并不一緻。
但貴霜(Kushan)王朝的伽膩色伽繼閻膏珍為王(46)。
這一重要人物的繼位,若不算一次革命,至少也意味着一次改朝換代(47)。
這可以從貴霜新王朝以白沙瓦(Peshawar)代替巴裡黑(Balkh)為其國都得以證明。
伽膩色伽以贊助與弘揚佛教著稱。
在中國的記載中,他被稱為&ldquo月氏王&rdquo。
在帕西亞,繼上述公元前60~公元前59年戰事之後,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公元前58年弗雷茨三世被殺,随後在其二子米特拉達悌和奧德羅二世之間爆發了内戰。
同樣,公元78年,帕柯魯斯二世挑起了一場反對沃羅吉斯一世的叛亂(48)。
(二) 喀什噶爾、帕西亞及羅馬東部 公元78~91年 公元78年間,班超與伊犁河谷的烏孫、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康居及阿富汗西北印度貴霜王國的月氏建立了親善關系。
同年,由于得到康居的支援和疏勒、于阗等國的貢賦,班超又攻取了姑墨和溫宿(49)。
這時漢朝政府終于給班超派出了援軍。
于是他向龜茲和焉耆發起進攻。
在公元78~80年(該年班超得漢援軍),龜茲滅莎車,疏勒又起兵叛亂。
公元80年,漢将徐幹領援兵到達,班超遂重新攻下疏勒。
公元83年,龜茲再攻疏勒,公元84年漢增兵又到,加之有疏勒、于阗的納貢,班超便向莎車發起進攻。
而莎車王将疏勒王沖拉到他的一方,沖又得康居支持。
面對這一局勢,班超遣使&ldquo攜絲綢重禮&rdquo(50)贈月氏王(伽膩色伽),請他勸其同盟康居王将增援疏勒的軍隊撤回。
此舉頗為奏效。
康居同沖一并撤出塔裡木地區。
于是,久失西域的班超得以複主喀什噶爾。
公元85~87年,班超再得月氏之援,發兵以攻吐魯番的車師前王庭(51);公元86年,疏勒前王沖得康居之助,起兵企圖奪回其王位,卻為班超所俘,并被處死。
其後于公元87年,班超調回于阗等地軍隊,擊敗龜茲等國的援兵而大破莎車。
從公元84~87年的情況看來,班超在喀什噶爾正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以至于他不得不在某些地方要依靠貴霜國的支持。
公元87年,安息(即指帕西亞,此更似指希爾卡尼亞)王遣使到漢(52),顯然是因為在西域的中國人與貴霜之間的聯系對于通過希爾卡尼亞和帕西亞的絲路是一大妨礙。
同時,月氏王伽膩色伽也遣使欲與漢結盟,并求聯姻(53)。
當時,似乎班超允許帕西亞的遣漢使臣過境,但不知何故,卻将伽膩色伽的使臣逮捕送回,因此引起了戰争。
月氏王于公元90年發兵,由其副王謝率領,越蔥嶺、結龜茲以攻漢軍。
但為班超所擊潰。
至此,從公元73年起一直抗漢的龜茲遂降。
據載,月氏亦向漢朝歲奉貢獻(54)。
班超在西域的活動,還可從以下帕西亞和羅馬東方的事态中得到反映,盡管具體的記載尚不明細。
因為公元78~90年喀什噶爾戰争以及康居和月氏(貴霜)的卷入,恰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沖突遙相呼應。
其一:公元78年,帕柯魯斯反叛并進攻沃羅吉斯一世,後者堅持抵禦到公元80年初,終于倒台。
但帕柯魯斯并未接管這塊歸他無疑的領土,因為另一個敵手阿塔班努斯四世于公元80~81年(或公元81~82年)占據了塞琉古。
但他顯然在公元82年被驅走,跑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立足,直至公元88(或公元89)年(55)。
在羅馬曆史上記有他幫助并指使了提圖斯(Titus)王朝(公元79~81年)的一個名叫特倫梯亞斯·馬克西姆斯(TerentiusMaximus)的人。
此人借尼祿之名,并得到來自幼發拉底河的一些地區的支持(56)。
尼祿率帕西亞軍的返回,成為《聖約翰啟示錄》(57)裡一再出現的話題。
與此相應,公元82年在歐洲的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也發生了暴亂。
在萊茵河地區,多密喜安于公元83年親戰恰提人,使羅馬的疆域拓至萊茵河彼岸。
其二:公元83年喀什噶爾再次向班超進攻。
公元84年,由于情況緊迫,他向月氏(貴霜王)求援。
可惜羅馬史料對公元80~81年及公元88~89年這一期間帕西亞和羅馬東部的事态毫無記載。
另一方面,索連尼的摩西對此有所記述,即多密喜安派遣的一支軍隊在亞美尼亞被殲滅。
這一事件雖無時間記載,但大緻可确定發生于公元84年或公元85年(58)。
在歐洲,達西亞人公元85年入侵密西亞,同年多密喜安在日耳曼頗有戰績。
其三:班超與月氏王之友善關系于公元87年中斷。
公元90年,月氏王發兵越蔥嶺攻漢。
這一戰事反映在帕西亞,則是&ldquo公元86~92(93)年這七年間帕西亞也沒發行任何貨币&rdquo(59)。
公元88~89年(尼祿死後的第20年),另一個假尼祿之名的人出現在羅馬帝國之東部,并得到帕西亞人的全力支持,&ldquo為了他,帕西亞的軍隊幾乎參與了反對羅馬的戰争&rdquo(60)。
約在公元88年,C.維土倫魯斯·西維卡·塞裡阿利斯(C.VettulenusCivicaCerialis,當時的亞細亞總督)由于陰謀政變而被處死(61)。
直到大約公元92年,羅馬詩人斯塔梯亞斯(Statius)、馬歇爾(Martial)和西裡亞斯·依塔裡庫斯(SiliusItalicus)還在滿懷期望地談論東方的戰争将會給多密喜安帶來新的榮譽(62)。
在歐洲,公元88年末,羅馬同達西亞人的戰端又起,幾乎同時又發生了恰提人侵入羅馬境内和上日耳曼的安東尼亞斯·薩特尼努斯的兵叛。
(三) 喀什噶爾和帕西亞 公元91~102年 公元91年,班超(63)收降了北路上的龜茲、姑墨和溫宿。
漢和帝命班超為都護,治于龜茲。
公元91年班超平滅了焉耆,至此他完成了西域諸國統歸于漢的大業(64)。
關于班超在西域長期經營的結果,《後漢書》有如下評述:&ldquo于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内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于海瀕四萬裡皆重譯貢獻&rdquo,&ldquo馳命走驿不絕于時月,商胡客販,日款于塞下&rdquo(65)。
這裡說的&ldquo商胡&rdquo極可能是馬依斯·梯西安努斯(MaesTitianus)派出的商人。
馬依斯關于&ldquo偉大的絲綢之路&rdquo的記載曾被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y)引用。
公元97年,班超遣甘英使西(66),抵達條支。
這個地方據考位于美索不達米亞。
甘英帶回許多有關西方的情況,主要有:一、羅馬帝國(大秦)經海路同帕西亞(安息)和印度(天竺)進行貿易,并可獲利十倍;二、大秦國王一直盼望同漢朝建立通商交往,卻因帕西亞之阻礙而未成。
因為帕西亞企圖壟斷同羅馬的中國絲綢貿易。
甘英回國不久,即公元100年,班超即向朝廷請求解職回鄉(67)。
公元90年大破月氏,使班超得以完全控制了西域并實現了一定時期的和平安定。
這一形勢在帕西亞也得到反映:塞琉古的造币廠于公元93(或公元94)年直到公元97年發行了帕柯魯斯的鑄币。
但美索不達米亞的繁榮并未長久。
公元97年春到公元105年(或公元106年)間,造币廠一直處于完全癱瘓狀态。
正是這一期間,帕柯魯斯被逐出塞琉古,這座城市被沃羅吉斯二世占領。
公元97年甘英的使西,有助于說明帕西亞的局勢。
在西行途中,他實際上是受到了伊蘭(Iran)當局的阻攔,因而未能經北美索不達米亞直達叙利亞,而是被帶到波斯灣上首的一個城市裡。
他在那裡被告知需經海路方可抵羅馬帝國(大秦)。
由此可見,公元97年春之後,帕柯魯斯的權限決不超過北美索不達米亞,而其東部和南部則已屬于正在同他交戰的國王沃羅吉斯二世或奧斯羅斯。
此時雖然由中國和喀什噶爾來的貨物仍然經過波斯東部和中部,但經北美索不達米亞直抵叙利亞的道路卻被帕柯魯斯的敵對者阻斷了。
于是與叙利亞的貿易隻得通過海路繞過阿拉伯來進行。
這一情況大約發生在公元97~105年之間。
(四) 喀什噶爾和帕西亞 公元102~107年 公元102年,班超返回洛陽,當年病逝,春秋七十。
繼其都護之職的任尚随即陷入困境&mdash&mdash對此他事先曾受到班超的告誡(68)&mdash&mdash公元102年西羌起亂,他頗費了周折方将其平定。
公元105年北匈奴取師車後王庭(69),沿北道的諸國亦反叛漢朝,并于公元106年攻任尚于疏勒(70)。
漢遣梁謹領軍馳救任尚。
公元107年羌人由梁金領導叛亂,奪占了隴境交通。
正如《班勇傳》中所陳:&ldquo西域複絕。
&rdquo(71)因中西交通中斷,漢朝政令不達,遂于公元107年撤西域都護機構,并召回派駐西域的人員(72)。
北匈奴乘此機會占領了西域,甚至向諸國勒索過去所欠的貢稅(73)。
班超在西域經營達三十年後,于公元102年告休回洛陽,而在公元105~107年間,漢朝就不得不放棄了對商路及西域諸國的控制。
在帕西亞,公元106年前後,帕柯魯斯的政敵奪取了塞琉古(74),他同時又受到奧斯羅斯從南面的進攻,東遭沃羅吉斯二世襲擊。
當圖拉真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時,這三方的沖突正在進行之中。
在羅馬東部地區,公元105~106年,叙利亞總督A.柯内裡亞斯·帕爾馬(A.CorneliusPalma)攻占了皮特拉,吞并了阿拉伯(75)。
在中歐,公元106~107年,圖拉真擊敗德西巴魯斯,吞并達西亞。
公元106年或公元108年,羅馬人被迫撤出蘇格蘭。
觀察與評論 如果将公元73年至公元107年間喀什噶爾和帕西亞的局勢與同一地區莎車王賢在公元33~61年間的活動作一比較,那麼從每一組相應的事件中都可看出,塔裡木的戰争之後在帕西亞總要發生暴亂和内戰,而且分别在不同的情況下影響到羅馬東部各省。
在這兩組類比中,還可看出,緊接着羅馬東部的動亂,在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也相應地爆發了戰争。
對歐洲的局勢進一步研究後可以看出,在韋斯巴芗、多密喜安和圖拉真時期所發生的蠻族侵擾卻具有不同的形式。
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的暴亂确與帝國東部的戰争有一般性的聯系。
而馬可曼尼、魁代和賈齊格人侵入潘諾尼亞卻是另一種不同的現象。
如果這些入侵實際上表明它們是另一類型的戰争,那麼它們必然也要有其獨自的先導因素。
根據本書的觀點,從整體上看,班超經營西域時,漢朝的軍隊也同時在蒙古同匈奴人交戰。
因此,在對歐洲公元70~107年間戰争的背景做出結論之前,應該對中國與蒙古民族早在公元前60年就開始了的關系作一探讨。
中國、蒙古和歐洲 (一) 中國與蒙古 公元前63~前36年 羅馬對米特拉達悌大帝的第三次戰争與漢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76)對匈奴的戰争遙相呼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龐培擊敗米特拉達悌的當年(公元前66年),鄭吉破車師;不久米特拉達悌逃至博斯普魯斯。
在東方,匈奴這時又挑起戰端。
公元前64年,鄭吉被迫放棄車師。
在米特拉達悌死的那一年(公元前63年),漢朝正面臨西羌人之亂(公元前63~前61年)及匈奴發十萬騎兵北犯漢邊的嚴重局勢。
如果羌人和匈奴聯軍合力,便會給漢朝造成失去西域交通的危險。
可是上述險情不僅沒有發生,而且局勢随即得到緩解。
公元前60年,匈奴單于死。
在漢朝的支援下,新單于處死了前單于手下許多顯要官員。
正如前述,先賢撣為避此難,不得不逃降漢朝,車師庭也随之歸漢。
但是與新單于對立的匈奴權勢人物并未全部逃亡,經過一番争奪之後,新單于被推翻(公元前58年),匈奴亦因此而分裂為五部。
這裡不妨将歐洲的态勢列出備考&mdash&mdash假定蒙古的戰争與歐洲的戰争沒有聯系性。
公元前61年或前60年,波依人被驅趕到多瑙河以北,這也影響了多瑙河上遊地區的民族以及博登湖(LakeConstance)的赫爾維提人和高盧的阿羅布諾吉人。
至少在公元前59年,波依人歸并入赫爾維提人,并于公元前58年進行了一次大遷移,但不久即被恺撒趕了回去。
同時,從維斯瓦河到萊茵河一線的日耳曼人也卷入了戰争。
公元前58年老單于死後,五單于争立,混戰數年(77)。
到公元前53年,隻剩下了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兩兄弟。
郅支于是年大敗呼韓邪。
呼韓邪南逃渡河附漢。
公元前51年,呼韓邪自請稱臣,并為漢朝駐戍北塞。
留在匈奴王庭的郅支見呼韓邪得惠于漢,便于公元前49年遷往右庭之地,以圖與烏孫結盟。
烏孫王拒許,且發八千騎兵攻之。
郅支破烏孫軍,但并未追擊,而是北上降服了呼揭、堅昆、丁令等國,然後才回頭數攻烏孫。
直到該時,郅支仍未中斷他與漢朝的聯系。
公元前45年,他要求遣還他于公元前53年送漢為侍的兒子。
元帝許之,且派兵護其子歸。
然郅支竟殺死送其子歸的漢使。
他自知有罪于漢,又懼呼韓邪會出兵攻打,便急忙準備西遷遠遁。
時值康居遭烏孫進攻,康居王聞郅支&ldquo處境尴尬&rdquo(78),便求他給予援助。
郅支急不可待地抓住此機(公元前43年),不顧當時正值嚴冬,立即拔營西進。
其民沿途離散極多,到達康居時,隻剩下三千餘衆。
盡管如此,他仍受到康王的厚待,并為他配備了一支軍隊以抗烏孫。
郅支率軍大破烏孫,掠其都城,荒其西境,使之成了千裡無人之地(79)。
郅支自居破烏孫有功,對康居王驕矜無禮,進而枉殺多人,又侮漢使臣,且向火尋(80)、大宛等國勒索貢賦。
他甚至還在都賴水(81)上建立了自己的都城。
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未經請示朝廷,便決定發兵征讨郅支。
陳湯曾據理力勸他的上司甘延壽。
他認為匈奴正威脅着烏孫和大宛,企圖将此二國并入康居。
若匈奴此舉得逞,定會進而北攻伊犁,西征安息,南克月氏(大夏)和烏戈山離(赫拉特Herat)。
如是,定會給西域造成嚴重威脅。
陳湯的這一番議論雖多指匈奴單于而言,卻也可見該傳記的作者借以表現陳湯的遠見卓識(82)。
這次征讨,漢軍得到烏孫和康居十五王子的支持而大獲全勝。
攻破了都賴水上的郅支城,并殺郅支。
公元前49年的郅支單于西遷及他征服回纥、堅昆和丁令,恰恰與導緻博斯普魯斯王法拉西斯垮台的事件在年代上有密切聯系。
公元前48年,法拉西斯在奧爾西王斯帕狄尼和塞拉西王阿比阿庫斯的支持下,在密奧梯斯(亞速海)東岸建國。
法拉西斯很可能利用了影響到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地區各民族的某個戰争機會。
而另一方面,既然郅支在公元前43年以後不久僅僅向大宛和奄蔡派出了使臣,這件事很難同西徐亞進攻博斯普魯斯聯系起來。
西徐亞的進攻使博斯普魯斯王阿桑德修築了彼列柯普(Perekop)地峽的防禦工事,其具體時間失考,大緻是在他在位(公元前47~前17年)的早期。
(二) 中國和蒙古 公元2~16年 從公元前51年到公元9年,漢朝和蒙古部落之間一直保持正常友好的關系。
王莽篡權之後,他的一項政策便是降低匈奴單于的禮遇規格,因而引起匈奴的不滿,進而入塞騷亂(83)。
公元11年,王莽向北塞各郡征收苛稅(84),引起大亂而未果。
公元16年,王莽向這一地區派出軍隊,但領軍諸将極為謹慎,盡管王莽直到公元19年仍不斷派兵增援,卻無大進展。
西域(85)的騷亂比漢朝北塞的戰争發生得更早些。
約公元2年,漢辟&ldquo北新道&rdquo,以縮短玉門關到車師後王庭的距離。
車師王姑句怨新道有損于他的利益,便率領其衆投奔匈奴。
不久後,那裡的局面恢複了安定。
但公元10年車師王須置離患于漢都護的苛稅,決定投奔匈奴。
事未成,卻被漢戊己校尉獲悉,遂遭捕殺。
于是須置離的弟弟狐蘭芝帶領部衆及牲畜逃亡到匈奴。
同年末,匈奴攻車師前王庭,并殺漢将。
公元14年,王莽與匈奴達成和解協議。
但據史載,因王莽愚弄單于,矛盾又起。
匈奴于公元16年大犯漢邊(前已有述)。
其時,西域諸國分崩離析。
焉耆首先發動反叛,殺漢都護。
漢派軍到西域以圖重占焉耆,但遭重創,漢将被迫退守龜茲。
中歐 公元4~18年 有關公元2年前後中歐戰事的記載極少而簡略。
隻知有一個名字叫&ldquo××西亞斯&rdquo(~cius)的将軍的事迹,但既無具體時間,情況也不完整。
隻是說到他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Budapest)之間的某處渡過多瑙河,征服了魁代人和巴斯塔尼人,并與柯梯人和阿納提人結盟。
其發生的年代各說不一,大約是在公元前19年~公元6年之間。
一般傾向于認為這次征伐的時間是在公元前6年~公元4年之間。
關于各個事件發生年
韋斯巴芗占領了萊茵河上遊和多瑙河上遊之間地區。
而到多密喜安時期,則完成了領土的兼并;多密喜安對代西巴路斯的戰争終于以圖拉真兼并達西亞而告結束。
公元70~107年間,帝國北部邊境戰争頻頻,不幸的是關于這一時期蠻族侵擾的史料不多,且不甚可靠,以至于許多戰事隻能依靠研究碑文和錢币來确定。
有關這一段曆史,奧羅西烏斯(Orosius)有一句名言,他說,他&ldquo現在要詳盡地闡述達西亞王國丢爾潘紐斯(Diurpaneus)和羅馬将領福斯庫斯(Fuscus)之間的激烈戰争及羅馬人遭受的慘重損失了,如果緻力于寫作這段曆史的柯内尼亞斯·塔西圖沒有說過薩路斯梯亞斯·克裡斯普斯(SsllustiusCrispus)等衆史學家一緻贊成将我們的損失悄悄地抹去,而且為了他自己方面的利益,他本人早在别人之前就已經這樣做了的話&rdquo。
搜集帕西亞的史料也出現了同樣的困難。
因為羅馬史家隻是偶然地涉及幼發拉底河以東的情況,而帕西亞的錢币雖然經過錢币專家的精心研究,所能提供的無非是一張國王的名單而已。
與此相比,可以慰藉的是中國史料對這一時期的記載相對要完整得多,也精确得多。
特别是關于聲震西域的班超30年的經營情況更為詳盡。
将羅馬、帕西亞和中國的曆史事件加以比較時,又出現了另一個難題。
公元73~102年,班超掌握漢朝在喀什地區的大權。
經過仔細觀察,可明顯地看出,不僅塔裡木地區的戰争(賢王時期)成了帕西亞戰亂的先導,而且繼蒙古的戰争之後,也同樣地在歐亞大陸北部直到維斯瓦河和多瑙河上遊的各部族之間也爆發了戰亂。
事實上,漢朝政府派遣官員去控制西域而引起的沖突,不僅影響到天山南北,也影響到裡海和黑海南北地區。
換言之,中國皇帝的一個命令,便可以使混亂的政局經兩條不同的地理路線涉及羅馬帝國的北境。
由此而産生的難題是,這段時期的事态,雖然可以肯定起源于中國,并單單從年代順序上看(在本書研究範圍内)結束于中歐,可是必須經以上兩條線索去進行描述。
為了更明确地說明始于中國、西南經波斯、西北經俄羅斯傳播并最後集中到中歐的一系列戰亂最基本的特征和聯系,似應将帝國在最後一期間裡,特别是多密喜安(Domitian)和圖拉真(Trajan)統治時期内發生于帝國邊境上的重大戰事,予以一一展現。
歐洲的戰争 公元70~107年 韋斯巴芗和多密喜安在萊茵河和多瑙河 公元70~84年 公元70年,萊茵河上恢複平靜之後,韋斯巴芗率領隊伍修複在此之前被戰争毀壞了的防衛設施。
可能是這同一政策的繼續,他于公元74年派上日耳曼使臣皮納裡亞斯·柯内裡亞斯·克裡門斯(PinariusCorneliusClemens)占領内卡(theNeckar)河谷和黑森林(theBlackForest)地區,即萊茵河和多瑙河上遊支流之間的地區(1)。
從石碑上得知,柯内裡亞斯·克裡門斯在戰争中進展得很順利,史籍中并未提到這一時期内發生過任何蠻族暴亂。
公元74~76年間,韋斯巴芗發行的鑄币記錄了八次對勝利的慶祝。
而這些勝利甚至連這段時間的史料中都未能提供可供猜測的足夠依據(2)。
這樣,另一情況就顯得相當重要,即除了上日耳曼總督,還有一位不知名的将軍也因戰勝日耳曼人而受到嘉獎(3)。
同時,多米梯亞斯·圖拉斯(DomitiusTullus)和多米梯亞斯·盧卡努斯(DomitiusLucanus)兄弟也因公元74年或公元75年對日耳曼作戰有功而被授勳(4)。
在公元75~78年間某時,朱利亞斯·柯迪努斯(盧梯裡亞斯·伽裡庫斯JuliusCordinusRutiliusGallicus)率領的一支軍隊在埃姆斯河上對布魯克特裡人發動了戰争(5)。
戰争起因不詳,但知前者大獲全勝,俘虜了煽動朱利亞斯·西維裡斯領導的一次暴動的日耳曼女預言家維列妲(Veleda)(6)。
在公元71年到公元81年的十年中,史料沒有記載任何有關多瑙河下遊的形勢。
不過仍然有理由相信在公元76年韋斯巴芗的次子多密喜安對入侵密西亞的薩爾馬特人(也許是諾克索蘭尼人)發起過進攻(7)。
公元82年,雖然證據不甚充足,但仍可看出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上發生過騷亂(8)。
公元83年,多密喜安(9)(他已于公元81年繼承他哥哥提圖斯的帝位)向恰提人開戰(10),其後便開始有計劃地修築萊茵河彼岸領土的防禦工事(11)。
羅馬人在不列颠 公元71~84年 塔西圖說,維努梯亞斯和卡梯曼杜娅于公元69年發生的沖突,給羅馬帶來了戰争,因而當皮梯裡亞斯·瑟裡亞利斯平定高盧的朱利亞斯·西維裡斯的叛亂後,他被韋斯巴芗派往不列颠。
在不列颠任期内(公元71~74年),他征服了布裡甘特人,并擴展了這個省份的疆域,以至約克(YORK)也被歸并。
公元74~77年或公元78年間,繼任總督塞克斯·朱利亞斯·福朗梯努斯(Sex.JuliusFrontinus)也制服了威爾士(Weles)的西盧爾人。
福朗梯努斯的繼任者朱利亞斯·阿格裡柯拉(JuliusAgricola)(12)第一次完成了對威爾斯的征服,接着又向北英格蘭征伐(公元79~80年)。
在他任期的第四或第五個季度裡(公元81~82年間),他占領了蘇格蘭低地(theScotchLowlands)到福思灣(theFirthofForth)和克萊德灣(theFirthofClyde)之間的峽谷地區。
公元83年,他的勢力擴大到佩思(Perth);公元84年,阿格裡柯拉再次北進。
這一次,北方的各部落在一個名叫卡爾加庫斯(Calgacus)的頭人領導下,彙集在一個叫蒙思·格勞皮亞斯(MonsGraupius)的地方(不确定)對他進行抵抗。
但隻在一次激戰之後即被他擊潰。
公元85年,他被多密喜安召回。
多密喜安的達西亞戰争 公元85~86年 公元85年底或公元86年初,羅馬人卷入與達西亞人的戰争(13)。
在有關戰争爆發的記載和論述往往各執一端,使人莫衷一是。
狄奧隻不過說羅馬人&ldquo卷入&rdquo其中;蘇埃托尼亞斯則指出這次戰争非同一般,它使&ldquo一個軍團及其司令官一起遭到滅頂之災&rdquo(但對此次失敗之前的形勢沒有提及);喬丹尼斯認為是達西亞人由于&ldquo害怕多密喜安的貪婪&rdquo而首先破壞了停戰協議。
公元68~69年的内戰及同時發生在邊境地區的騷亂之後,達西亞人又重新組成了一個由杜拉斯(Duras)或丢爾潘紐斯領導的王國。
在多密喜安任内,達西亞與羅馬的戰争初期,丢爾潘紐斯讓位給地位與布勒比斯塔相當的德西巴魯斯(Decebalus)。
關于丢爾潘紐斯,狄奧認為&ldquo他在了解戰況和指揮作戰方面是個精明的人。
他能準确地判斷該在什麼時候發起進攻,什麼時候開始撤退。
他還善于打伏擊戰,是安排戰事的高手。
他不但長于戰勝敵軍,而且善于處理敗局,所以長期以來,他一直是羅馬的一個強勁敵手&rdquo(14)。
公元85年,達西亞人入侵密西亞。
密西亞總督奧皮亞斯·薩賓努斯(OppiusSabinus)在作戰中被殺。
公元86年1月,多密喜安來到密西亞。
盡管達西亞人提出和平建議,他還是派出以執政官禁衛軍長官柯内裡亞斯·福斯卡斯率領的一支大軍去攻打他們。
羅馬軍隊向特蘭西瓦尼亞(大約在阿盧塔河theAluta上)進攻,但在紅塔關(theRedTowerPass)附近,福斯卡斯戰敗身亡。
他的殘兵亦作鳥獸散。
公元85年,西方的一些戰争使羅馬發行了一套重要的鑄币,但史籍中找不到任何有關資料(15)。
可能也在公元85年,切魯西王恰裡麥魯斯(Chariomerus)請求多密喜安支援,大概是針對恰提人的。
皇帝給了他們一筆款項以代替出兵(16)。
稍早些時候(約公元83年),恰提人将恰裡麥魯斯趕出國去,&ldquo原因是他與羅馬有着友好關系&rdquo。
但他組織了一批人馬進行反撲,并得勝複辟。
多密喜安在多瑙河和萊茵河的戰事 公元88~89年 公元88~89年戰争的先後順序不甚清楚(17),但基本如下: 公元88年末或公元89年初,與達西亞人的戰争再次爆發。
這次戰争中特梯亞斯·朱裡安努斯(TettiusJulianus)在維米納西亞姆(Viminacium)渡過多瑙河,向鐵門關(theIronGatePass)附近的塔帕衣(Tapae)進攻,擊敗了德西巴魯斯的軍隊。
亦在公元88年末,恰圖人入侵剛剛歸并羅馬的緬因河一帶地區,他們破壞堡壘和其他軍事設施。
占領軍可能遭受了慘重損失(18)。
約公元89年1月,在上日耳曼總督L.安東尼亞斯·薩特尼亞斯(L.AntoniusSaturnius)的勸說下,駐守于美因茨的兩個軍團不再效忠多密喜安。
但這次反叛不久即被下日耳曼總督阿庇亞斯·馬克西姆斯·諾巴努斯鎮壓了。
蘇埃托尼亞斯将這次勝利歸于形勢碰巧對後者有利。
因為在關鍵的時刻,蠻族軍隊未能渡過萊茵河去幫助薩特尼亞斯&mdash&mdash河面上的冰剛好在戰争爆發的那一天開始融化了(19)。
之後,一支很可能是諾班努斯(Norbanus)率領的羅馬軍隊向恰提人發起攻擊。
還是在公元89年上半年,當上日耳曼的騷亂平息之後,多密喜安率領一支軍隊進攻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
關于這次戰争的起因,狄奧說是後者沒有在羅馬對達西亞人的戰争中提供幫助。
在賈齊格的支持下,蘇維比人部落擊敗了羅馬皇帝的軍隊(20)。
皇帝在吃了敗仗後,便與達西亞人達成了和解。
德西巴魯斯通過他的代表狄吉斯(Diegis)交還了他繳獲的羅馬戰俘和武器。
多密喜安則當場向德西巴魯斯支付了&ldquo一大筆錢,還給了他一批可以為和平時期生活和戰争活動從事各種工藝生産的工匠,并答應以後将不斷提供大批款項&rdquo(21)。
但在和平恢複之後,多密喜安卻派出C.維裡亞斯·盧福斯(C.VeliusRufus)率軍經達西亞領土去征讨馬可曼尼人、魁代人和賈齊格人。
可惜的是,這次戰争的結果不見記載(22)。
潘諾尼亞的戰争 公元92年 公元89年末,由于羅馬的關系,中歐恢複了和平,但不到三年又爆發了戰争。
公元91年或公元92年,盧吉人與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發生戰争。
他們向多密喜安請求支援。
于是多密喜安派出一百騎士去幫助他們。
不久,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還有馬西格尼人(theMarsigni)和賈齊格人鄰接的塞姆農人入侵潘諾尼亞,并于公元92年殲滅了一個羅馬軍團。
多密喜安立即趕到前線。
從公元92年5月到公元93年1月,他一直在那兒反擊入侵者(23)。
在這次戰亂時期中,塞姆農國王馬西烏斯(Masyus)曾和女教士伽娜(Ganna)一同前往羅馬,受到多密喜安的隆重接待(24)。
潘諾尼亞的戰争 公元97年 公元97年,涅瓦統治時期即将結束時,羅馬軍隊在潘諾尼亞擊敗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
關于這次戰争的記載很少,隻知道恰好在皇帝涅瓦正式承認圖拉真為他的兒子和繼承人的那天,傳來這個勝利的消息(25)。
有一些情況說明公元98年間戰争仍在進行(26)。
與此同時,恰提人襲擊與卡馬維人(theChamavi)結盟并攻擊了布魯克特裡人的安格裡瓦裡人(theAngrivarii),并将他們趕走。
塔西圖說,在恰提和安格裡瓦裡兩部落之間的戰争中,&ldquo有六萬多人遭殲。
他們不是倒在羅馬的武裝長矛之下,而僅是為了讓我們看了高興&mdash&mdash這對我們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但願這些部落能長期這樣打下去。
如果說這不是出于對我們的熱愛,至少也是他們之間互相仇恨:既然帝國命運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那麼,除了讓我們的仇敵互相殘殺以外,命運女神将不會給我們其他更好的保證了&rdquo(27)。
布魯克特裡人被打敗後,他們的國王跑到羅馬避難。
約在公元96年,下日耳曼總督維斯特裡西亞斯·斯普瑞納(VestriciusSpurinna)使他得以複辟(28)。
圖拉真對德西巴魯斯的戰争 公元101~106年 公元4~5兩年,提比略在日耳曼的經驗,使奧古斯都決心要向馬可曼尼人國王馬羅波杜斯發起戰争,而圖拉真(29)在潘諾尼亞的經驗則使他向達西亞王德西巴魯斯開戰。
狄奧在談到戰争的緣由時說,&ldquo達西亞人每年索取的大量錢财成為圖拉真的沉重負擔&rdquo,根據密多喜安與他們達成的協議,又說&ldquo他看到他們的力量和自信心在日漸增長&rdquo(30)&mdash&mdash他們的國王是羅馬的死對頭。
公元101年,圖拉真在勒德拉塔(Lederata,貝爾格萊德Belgrad之南)渡過多瑙河(31)向塔帕衣進發。
在那裡同德西巴魯斯打了一場非決定性的戰争後,返回在德羅貝塔(Drobetae)的冬季營地。
這個冬天,達西亞人在厄斯庫斯(Oescus)渡過多瑙河,而羅克索蘭尼人則洗劫了多布羅加。
公元102年,皇帝由德羅貝塔向東進攻阿盧塔河上的布裡達瓦(Burridava),又沿河而上向紅塔關進發。
德西巴魯斯請求停戰,但當談判還在進行之中時,羅馬軍隊就已經奪取了附近達西亞人的陣地,德西巴魯斯便停止了停戰條款的談判。
圖拉真接着強行通過紅塔關,德西巴魯斯隻得交出了他的都城薩米澤格蘇撒(Sarmizegethusa)。
最終停戰後,德西巴魯斯答應向羅馬交還工匠和戰俘、放下武器、停止戰争,并拆除工事,由一支羅馬衛戍部隊駐紮在薩米澤格蘇撒。
公元105年,羅馬政府得知德西巴魯斯在&ldquo向鄰邦派遣使臣&rdquo(32),又侵入了賈齊格人的領地,并收容羅馬的逃散軍卒;後來他還囚禁了羅馬衛戍軍司令官朗吉努斯(Longinus),要求圖拉真歸還被羅馬軍占領的橫越多瑙河的土地,這個要求未獲同意。
公元106年,圖拉真從他在德羅貝塔修建的一座石橋上過了多瑙河,再次進入薩米澤格蘇撒。
德西巴魯斯自殺身亡。
公元107年,達西亞終于被并入帝國版圖。
還應提及一點,在公元106年或公元108年,羅馬被迫将阿格裡柯拉在蘇格蘭建立的一支衛戍軍隊撤了回來(33)。
潘諾尼亞的戰争 公元107年 公元107年,駐下潘諾尼亞的使臣阿流斯·哈德裡阿努斯(AcliusHadrianus)&ldquo牽制住了薩爾馬特人(賈齊格人)&rdquo(34)。
中國、帕西亞和羅馬帝國東部 (一) 羅馬東部的事态 公元72~77年 公元72年,叙利亞總督L.凱森紐斯·派圖斯以安提奧克斯四世(AntiochusⅣ)及其兒子們與帕西亞結盟為口實,向柯馬基尼發起突然進攻,迅速将它并吞。
安提奧克斯被押送到羅馬,其兒子們則相繼逃至帕西亞尋求避難(35)。
公元73年,當阿蘭人侵入米底亞和亞美尼亞時,高加索山以南各國陷入一派混亂。
約瑟福斯(Josephus)曾說:&ldquo阿蘭人大軍攻入米底亞。
這個國家人口衆多,六畜興旺,且絕無冒犯阿蘭人之嫌,卻遭大劫。
&rdquo米底亞王帕柯魯斯(Pacorus)隻得放棄了他的全部财産,逃進山裡。
&ldquo阿蘭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迅速推進到亞美尼亞,沿途留下一片廢墟。
&rdquo亞美尼亞王梯裡代茨戰敗,險些被俘。
侵略者&ldquo洗劫全國,并擄獲大批亞美尼亞和米底亞的人民,又将各種财物盡掠而歸&rdquo(36)。
約瑟福斯認為當時阿蘭人是住在頓河和亞速海沿海一帶。
經過這次大戰,帕西亞沃羅吉斯一世向韋斯巴芗提議采取聯合行動以抵抗入侵者,并要求他派一個兒子率軍支援。
多密喜安急欲前往,但這一計劃并未付諸實施(37)。
不過韋斯巴芗亦非按兵不動。
公元75年他派了一支軍隊前往伊伯利亞增援米特拉達悌,加強其防守,以抵禦來自高加索部落的侵襲(38)。
從這次行動上看,羅馬軍隊進入亞美尼亞的可能性很大。
斯塔梯亞斯(Statius)指出,在盧梯斯·伽裡庫斯的戎馬生涯中,曾一度領軍進入亞美尼亞。
據考,其時約在公元75年(39)。
公元76~77年,由于某種原因,沃羅吉斯入侵叙利亞,但被叙利亞總督M.烏爾皮亞斯·特拉阿努斯(M.UlpiusTraianus)擊退(40),特拉阿努斯的兒子,即後來的圖拉真皇帝,參加了這次作戰(41)。
有關公元74~77或公元78年這段時期日耳曼部落的大規模起義和密西亞至少受到過一次薩爾馬特侵犯的情況,僅靠碑文和古錢币提供的證據畢竟有限。
然而,如果借助公元前60年到公元70年期間羅馬東部和中歐事态之間的密切關聯,那麼公元72年到公元76年或公元77年間亞美尼亞和叙利亞的戰亂就可以得到證實。
此外,羅馬東方的那些戰亂毫無疑問地與班超起主導作用的中國&ldquo西域&rdquo的變化又有密切聯系。
喀什噶爾和帕西亞 公元73~78年 正當韋斯巴芗對羅馬帝國的萊茵河和幼發拉底河邊陲實行安撫政策時,中國東漢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正在力圖恢複由于王莽篡政(42)而失去的對蒙古和喀什噶爾地區的控制。
明帝之所以下這樣的決心,是由于甘肅地區受到了匈奴的侵犯。
如前所述,莎車王賢于公元61年被于阗王廣德敗殺,而匈奴乘機又攻敗廣德,并使他每年繳納貢賦。
之後,匈奴便控制了西域諸國。
公元72年,明帝始決意平定匈奴。
公元73年,窦固率軍攻占伊吾(43)。
公元74年,漢朝收複了吐魯番及車師後王庭。
公元73年窦固敗匈奴後,即派遣他的部下假司馬班超&ldquo出使西域&rdquo(44)。
班超先後挾服了鄯善王廣和于阗王廣德,使之臣服于漢明帝之威。
漢朝至此複通絲綢南道。
當時龜茲王建正聽命于匈奴,他攻占了疏勒,殺其王。
面對建之來勢洶洶,班超毫無畏懼,并于公元74年率軍向疏勒推進。
幹戈未動便将建驅走,得疏勒城。
公元75年焉耆與龜茲俟機攻殺了公元74年出任都護的陳睦,龜茲乘機又聯同姑墨向班超進攻,迫使班超據守疏勒城年餘。
是年明帝死,劉炟繼為章帝(公元76~87年在位)。
他下令放棄西域,撤回漢軍。
公元77年,正當班超亟待增派援軍以守疏勒城時,接到了召他回朝的命令。
他回經于阗時,于阗王廣德苦苦挽留。
他于是決定不顧上召,繼續完成統一西域之大業(45)。
中國公元72~77年間的戰事構成了公元73~77年間亞美尼亞和帕西亞戰亂的背景。
但漢朝政策的影響力并非以幼發拉底河為限。
同時,還應注意到這一事實,即中國公元前60~公元前59年完成了統一西域之後,繼而在西印度也發生了一系列變革,并因之而有公元前58年開始的馬爾瓦紀年(theMarvaera)或毗克羅摩紀元。
之所以要回顧這一段曆史,是因為西印度開始創立塞種紀年(theSacaera,公元78年始)恰好又是在明帝收複西域之後。
與公元78年塞種紀年有關的曆史事件,史界權威們的觀點并不一緻。
但貴霜(Kushan)王朝的伽膩色伽繼閻膏珍為王(46)。
這一重要人物的繼位,若不算一次革命,至少也意味着一次改朝換代(47)。
這可以從貴霜新王朝以白沙瓦(Peshawar)代替巴裡黑(Balkh)為其國都得以證明。
伽膩色伽以贊助與弘揚佛教著稱。
在中國的記載中,他被稱為&ldquo月氏王&rdquo。
在帕西亞,繼上述公元前60~公元前59年戰事之後,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公元前58年弗雷茨三世被殺,随後在其二子米特拉達悌和奧德羅二世之間爆發了内戰。
同樣,公元78年,帕柯魯斯二世挑起了一場反對沃羅吉斯一世的叛亂(48)。
(二) 喀什噶爾、帕西亞及羅馬東部 公元78~91年 公元78年間,班超與伊犁河谷的烏孫、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康居及阿富汗西北印度貴霜王國的月氏建立了親善關系。
同年,由于得到康居的支援和疏勒、于阗等國的貢賦,班超又攻取了姑墨和溫宿(49)。
這時漢朝政府終于給班超派出了援軍。
于是他向龜茲和焉耆發起進攻。
在公元78~80年(該年班超得漢援軍),龜茲滅莎車,疏勒又起兵叛亂。
公元80年,漢将徐幹領援兵到達,班超遂重新攻下疏勒。
公元83年,龜茲再攻疏勒,公元84年漢增兵又到,加之有疏勒、于阗的納貢,班超便向莎車發起進攻。
而莎車王将疏勒王沖拉到他的一方,沖又得康居支持。
面對這一局勢,班超遣使&ldquo攜絲綢重禮&rdquo(50)贈月氏王(伽膩色伽),請他勸其同盟康居王将增援疏勒的軍隊撤回。
此舉頗為奏效。
康居同沖一并撤出塔裡木地區。
于是,久失西域的班超得以複主喀什噶爾。
公元85~87年,班超再得月氏之援,發兵以攻吐魯番的車師前王庭(51);公元86年,疏勒前王沖得康居之助,起兵企圖奪回其王位,卻為班超所俘,并被處死。
其後于公元87年,班超調回于阗等地軍隊,擊敗龜茲等國的援兵而大破莎車。
從公元84~87年的情況看來,班超在喀什噶爾正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以至于他不得不在某些地方要依靠貴霜國的支持。
公元87年,安息(即指帕西亞,此更似指希爾卡尼亞)王遣使到漢(52),顯然是因為在西域的中國人與貴霜之間的聯系對于通過希爾卡尼亞和帕西亞的絲路是一大妨礙。
同時,月氏王伽膩色伽也遣使欲與漢結盟,并求聯姻(53)。
當時,似乎班超允許帕西亞的遣漢使臣過境,但不知何故,卻将伽膩色伽的使臣逮捕送回,因此引起了戰争。
月氏王于公元90年發兵,由其副王謝率領,越蔥嶺、結龜茲以攻漢軍。
但為班超所擊潰。
至此,從公元73年起一直抗漢的龜茲遂降。
據載,月氏亦向漢朝歲奉貢獻(54)。
班超在西域的活動,還可從以下帕西亞和羅馬東方的事态中得到反映,盡管具體的記載尚不明細。
因為公元78~90年喀什噶爾戰争以及康居和月氏(貴霜)的卷入,恰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沖突遙相呼應。
其一:公元78年,帕柯魯斯反叛并進攻沃羅吉斯一世,後者堅持抵禦到公元80年初,終于倒台。
但帕柯魯斯并未接管這塊歸他無疑的領土,因為另一個敵手阿塔班努斯四世于公元80~81年(或公元81~82年)占據了塞琉古。
但他顯然在公元82年被驅走,跑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立足,直至公元88(或公元89)年(55)。
在羅馬曆史上記有他幫助并指使了提圖斯(Titus)王朝(公元79~81年)的一個名叫特倫梯亞斯·馬克西姆斯(TerentiusMaximus)的人。
此人借尼祿之名,并得到來自幼發拉底河的一些地區的支持(56)。
尼祿率帕西亞軍的返回,成為《聖約翰啟示錄》(57)裡一再出現的話題。
與此相應,公元82年在歐洲的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也發生了暴亂。
在萊茵河地區,多密喜安于公元83年親戰恰提人,使羅馬的疆域拓至萊茵河彼岸。
其二:公元83年喀什噶爾再次向班超進攻。
公元84年,由于情況緊迫,他向月氏(貴霜王)求援。
可惜羅馬史料對公元80~81年及公元88~89年這一期間帕西亞和羅馬東部的事态毫無記載。
另一方面,索連尼的摩西對此有所記述,即多密喜安派遣的一支軍隊在亞美尼亞被殲滅。
這一事件雖無時間記載,但大緻可确定發生于公元84年或公元85年(58)。
在歐洲,達西亞人公元85年入侵密西亞,同年多密喜安在日耳曼頗有戰績。
其三:班超與月氏王之友善關系于公元87年中斷。
公元90年,月氏王發兵越蔥嶺攻漢。
這一戰事反映在帕西亞,則是&ldquo公元86~92(93)年這七年間帕西亞也沒發行任何貨币&rdquo(59)。
公元88~89年(尼祿死後的第20年),另一個假尼祿之名的人出現在羅馬帝國之東部,并得到帕西亞人的全力支持,&ldquo為了他,帕西亞的軍隊幾乎參與了反對羅馬的戰争&rdquo(60)。
約在公元88年,C.維土倫魯斯·西維卡·塞裡阿利斯(C.VettulenusCivicaCerialis,當時的亞細亞總督)由于陰謀政變而被處死(61)。
直到大約公元92年,羅馬詩人斯塔梯亞斯(Statius)、馬歇爾(Martial)和西裡亞斯·依塔裡庫斯(SiliusItalicus)還在滿懷期望地談論東方的戰争将會給多密喜安帶來新的榮譽(62)。
在歐洲,公元88年末,羅馬同達西亞人的戰端又起,幾乎同時又發生了恰提人侵入羅馬境内和上日耳曼的安東尼亞斯·薩特尼努斯的兵叛。
(三) 喀什噶爾和帕西亞 公元91~102年 公元91年,班超(63)收降了北路上的龜茲、姑墨和溫宿。
漢和帝命班超為都護,治于龜茲。
公元91年班超平滅了焉耆,至此他完成了西域諸國統歸于漢的大業(64)。
關于班超在西域長期經營的結果,《後漢書》有如下評述:&ldquo于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内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于海瀕四萬裡皆重譯貢獻&rdquo,&ldquo馳命走驿不絕于時月,商胡客販,日款于塞下&rdquo(65)。
這裡說的&ldquo商胡&rdquo極可能是馬依斯·梯西安努斯(MaesTitianus)派出的商人。
馬依斯關于&ldquo偉大的絲綢之路&rdquo的記載曾被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y)引用。
公元97年,班超遣甘英使西(66),抵達條支。
這個地方據考位于美索不達米亞。
甘英帶回許多有關西方的情況,主要有:一、羅馬帝國(大秦)經海路同帕西亞(安息)和印度(天竺)進行貿易,并可獲利十倍;二、大秦國王一直盼望同漢朝建立通商交往,卻因帕西亞之阻礙而未成。
因為帕西亞企圖壟斷同羅馬的中國絲綢貿易。
甘英回國不久,即公元100年,班超即向朝廷請求解職回鄉(67)。
公元90年大破月氏,使班超得以完全控制了西域并實現了一定時期的和平安定。
這一形勢在帕西亞也得到反映:塞琉古的造币廠于公元93(或公元94)年直到公元97年發行了帕柯魯斯的鑄币。
但美索不達米亞的繁榮并未長久。
公元97年春到公元105年(或公元106年)間,造币廠一直處于完全癱瘓狀态。
正是這一期間,帕柯魯斯被逐出塞琉古,這座城市被沃羅吉斯二世占領。
公元97年甘英的使西,有助于說明帕西亞的局勢。
在西行途中,他實際上是受到了伊蘭(Iran)當局的阻攔,因而未能經北美索不達米亞直達叙利亞,而是被帶到波斯灣上首的一個城市裡。
他在那裡被告知需經海路方可抵羅馬帝國(大秦)。
由此可見,公元97年春之後,帕柯魯斯的權限決不超過北美索不達米亞,而其東部和南部則已屬于正在同他交戰的國王沃羅吉斯二世或奧斯羅斯。
此時雖然由中國和喀什噶爾來的貨物仍然經過波斯東部和中部,但經北美索不達米亞直抵叙利亞的道路卻被帕柯魯斯的敵對者阻斷了。
于是與叙利亞的貿易隻得通過海路繞過阿拉伯來進行。
這一情況大約發生在公元97~105年之間。
(四) 喀什噶爾和帕西亞 公元102~107年 公元102年,班超返回洛陽,當年病逝,春秋七十。
繼其都護之職的任尚随即陷入困境&mdash&mdash對此他事先曾受到班超的告誡(68)&mdash&mdash公元102年西羌起亂,他頗費了周折方将其平定。
公元105年北匈奴取師車後王庭(69),沿北道的諸國亦反叛漢朝,并于公元106年攻任尚于疏勒(70)。
漢遣梁謹領軍馳救任尚。
公元107年羌人由梁金領導叛亂,奪占了隴境交通。
正如《班勇傳》中所陳:&ldquo西域複絕。
&rdquo(71)因中西交通中斷,漢朝政令不達,遂于公元107年撤西域都護機構,并召回派駐西域的人員(72)。
北匈奴乘此機會占領了西域,甚至向諸國勒索過去所欠的貢稅(73)。
班超在西域經營達三十年後,于公元102年告休回洛陽,而在公元105~107年間,漢朝就不得不放棄了對商路及西域諸國的控制。
在帕西亞,公元106年前後,帕柯魯斯的政敵奪取了塞琉古(74),他同時又受到奧斯羅斯從南面的進攻,東遭沃羅吉斯二世襲擊。
當圖拉真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時,這三方的沖突正在進行之中。
在羅馬東部地區,公元105~106年,叙利亞總督A.柯内裡亞斯·帕爾馬(A.CorneliusPalma)攻占了皮特拉,吞并了阿拉伯(75)。
在中歐,公元106~107年,圖拉真擊敗德西巴魯斯,吞并達西亞。
公元106年或公元108年,羅馬人被迫撤出蘇格蘭。
觀察與評論 如果将公元73年至公元107年間喀什噶爾和帕西亞的局勢與同一地區莎車王賢在公元33~61年間的活動作一比較,那麼從每一組相應的事件中都可看出,塔裡木的戰争之後在帕西亞總要發生暴亂和内戰,而且分别在不同的情況下影響到羅馬東部各省。
在這兩組類比中,還可看出,緊接着羅馬東部的動亂,在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也相應地爆發了戰争。
對歐洲的局勢進一步研究後可以看出,在韋斯巴芗、多密喜安和圖拉真時期所發生的蠻族侵擾卻具有不同的形式。
多瑙河下遊和萊茵河的暴亂确與帝國東部的戰争有一般性的聯系。
而馬可曼尼、魁代和賈齊格人侵入潘諾尼亞卻是另一種不同的現象。
如果這些入侵實際上表明它們是另一類型的戰争,那麼它們必然也要有其獨自的先導因素。
根據本書的觀點,從整體上看,班超經營西域時,漢朝的軍隊也同時在蒙古同匈奴人交戰。
因此,在對歐洲公元70~107年間戰争的背景做出結論之前,應該對中國與蒙古民族早在公元前60年就開始了的關系作一探讨。
中國、蒙古和歐洲 (一) 中國與蒙古 公元前63~前36年 羅馬對米特拉達悌大帝的第三次戰争與漢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76)對匈奴的戰争遙相呼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龐培擊敗米特拉達悌的當年(公元前66年),鄭吉破車師;不久米特拉達悌逃至博斯普魯斯。
在東方,匈奴這時又挑起戰端。
公元前64年,鄭吉被迫放棄車師。
在米特拉達悌死的那一年(公元前63年),漢朝正面臨西羌人之亂(公元前63~前61年)及匈奴發十萬騎兵北犯漢邊的嚴重局勢。
如果羌人和匈奴聯軍合力,便會給漢朝造成失去西域交通的危險。
可是上述險情不僅沒有發生,而且局勢随即得到緩解。
公元前60年,匈奴單于死。
在漢朝的支援下,新單于處死了前單于手下許多顯要官員。
正如前述,先賢撣為避此難,不得不逃降漢朝,車師庭也随之歸漢。
但是與新單于對立的匈奴權勢人物并未全部逃亡,經過一番争奪之後,新單于被推翻(公元前58年),匈奴亦因此而分裂為五部。
這裡不妨将歐洲的态勢列出備考&mdash&mdash假定蒙古的戰争與歐洲的戰争沒有聯系性。
公元前61年或前60年,波依人被驅趕到多瑙河以北,這也影響了多瑙河上遊地區的民族以及博登湖(LakeConstance)的赫爾維提人和高盧的阿羅布諾吉人。
至少在公元前59年,波依人歸并入赫爾維提人,并于公元前58年進行了一次大遷移,但不久即被恺撒趕了回去。
同時,從維斯瓦河到萊茵河一線的日耳曼人也卷入了戰争。
公元前58年老單于死後,五單于争立,混戰數年(77)。
到公元前53年,隻剩下了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兩兄弟。
郅支于是年大敗呼韓邪。
呼韓邪南逃渡河附漢。
公元前51年,呼韓邪自請稱臣,并為漢朝駐戍北塞。
留在匈奴王庭的郅支見呼韓邪得惠于漢,便于公元前49年遷往右庭之地,以圖與烏孫結盟。
烏孫王拒許,且發八千騎兵攻之。
郅支破烏孫軍,但并未追擊,而是北上降服了呼揭、堅昆、丁令等國,然後才回頭數攻烏孫。
直到該時,郅支仍未中斷他與漢朝的聯系。
公元前45年,他要求遣還他于公元前53年送漢為侍的兒子。
元帝許之,且派兵護其子歸。
然郅支竟殺死送其子歸的漢使。
他自知有罪于漢,又懼呼韓邪會出兵攻打,便急忙準備西遷遠遁。
時值康居遭烏孫進攻,康居王聞郅支&ldquo處境尴尬&rdquo(78),便求他給予援助。
郅支急不可待地抓住此機(公元前43年),不顧當時正值嚴冬,立即拔營西進。
其民沿途離散極多,到達康居時,隻剩下三千餘衆。
盡管如此,他仍受到康王的厚待,并為他配備了一支軍隊以抗烏孫。
郅支率軍大破烏孫,掠其都城,荒其西境,使之成了千裡無人之地(79)。
郅支自居破烏孫有功,對康居王驕矜無禮,進而枉殺多人,又侮漢使臣,且向火尋(80)、大宛等國勒索貢賦。
他甚至還在都賴水(81)上建立了自己的都城。
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未經請示朝廷,便決定發兵征讨郅支。
陳湯曾據理力勸他的上司甘延壽。
他認為匈奴正威脅着烏孫和大宛,企圖将此二國并入康居。
若匈奴此舉得逞,定會進而北攻伊犁,西征安息,南克月氏(大夏)和烏戈山離(赫拉特Herat)。
如是,定會給西域造成嚴重威脅。
陳湯的這一番議論雖多指匈奴單于而言,卻也可見該傳記的作者借以表現陳湯的遠見卓識(82)。
這次征讨,漢軍得到烏孫和康居十五王子的支持而大獲全勝。
攻破了都賴水上的郅支城,并殺郅支。
公元前49年的郅支單于西遷及他征服回纥、堅昆和丁令,恰恰與導緻博斯普魯斯王法拉西斯垮台的事件在年代上有密切聯系。
公元前48年,法拉西斯在奧爾西王斯帕狄尼和塞拉西王阿比阿庫斯的支持下,在密奧梯斯(亞速海)東岸建國。
法拉西斯很可能利用了影響到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地區各民族的某個戰争機會。
而另一方面,既然郅支在公元前43年以後不久僅僅向大宛和奄蔡派出了使臣,這件事很難同西徐亞進攻博斯普魯斯聯系起來。
西徐亞的進攻使博斯普魯斯王阿桑德修築了彼列柯普(Perekop)地峽的防禦工事,其具體時間失考,大緻是在他在位(公元前47~前17年)的早期。
(二) 中國和蒙古 公元2~16年 從公元前51年到公元9年,漢朝和蒙古部落之間一直保持正常友好的關系。
王莽篡權之後,他的一項政策便是降低匈奴單于的禮遇規格,因而引起匈奴的不滿,進而入塞騷亂(83)。
公元11年,王莽向北塞各郡征收苛稅(84),引起大亂而未果。
公元16年,王莽向這一地區派出軍隊,但領軍諸将極為謹慎,盡管王莽直到公元19年仍不斷派兵增援,卻無大進展。
西域(85)的騷亂比漢朝北塞的戰争發生得更早些。
約公元2年,漢辟&ldquo北新道&rdquo,以縮短玉門關到車師後王庭的距離。
車師王姑句怨新道有損于他的利益,便率領其衆投奔匈奴。
不久後,那裡的局面恢複了安定。
但公元10年車師王須置離患于漢都護的苛稅,決定投奔匈奴。
事未成,卻被漢戊己校尉獲悉,遂遭捕殺。
于是須置離的弟弟狐蘭芝帶領部衆及牲畜逃亡到匈奴。
同年末,匈奴攻車師前王庭,并殺漢将。
公元14年,王莽與匈奴達成和解協議。
但據史載,因王莽愚弄單于,矛盾又起。
匈奴于公元16年大犯漢邊(前已有述)。
其時,西域諸國分崩離析。
焉耆首先發動反叛,殺漢都護。
漢派軍到西域以圖重占焉耆,但遭重創,漢将被迫退守龜茲。
中歐 公元4~18年 有關公元2年前後中歐戰事的記載極少而簡略。
隻知有一個名字叫&ldquo××西亞斯&rdquo(~cius)的将軍的事迹,但既無具體時間,情況也不完整。
隻是說到他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Budapest)之間的某處渡過多瑙河,征服了魁代人和巴斯塔尼人,并與柯梯人和阿納提人結盟。
其發生的年代各說不一,大約是在公元前19年~公元6年之間。
一般傾向于認為這次征伐的時間是在公元前6年~公元4年之間。
關于各個事件發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