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關燈
國上下朝堂之中确實少了一位桀傲不遜的人物,文臣武将之間确實保持了一種無争無鬥的短暫平和。

    但是,因此而成的嚴重後果也是如此的顯而易見:從此,蜀國再沒出現過像魏文長般勇猛無敵沖鋒陷陣的棟梁之才,再也沒有了昔日那威震漢中獨擋一面的征西大将軍,面對強大的魏軍,面對昏庸的劉禅,面對凋零的将校,面對衰落的蜀國,統率大軍的姜維隻能默默地咽下‘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苦酒,勉為其難地獨自支撐着諸葛先生遺留下來的尴尬局面與殘破江山,筆者每讀至此,都不禁為蜀漢與魏延一悲!好在上天是公正的,所謂離地三尺有神明,種種事實證明,無論是諸葛先生如何先入為主地斷定魏延腦有反骨日後必反,還是楊儀這些平庸之輩如何絞盡腦汁網羅罪證編織罪名,畢竟還是證據不足,底氣有虧,無法服人。

    嗚呼!一代名将,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戰場上,卻亡在了自己人背後揮起的刀下,這種不公的結局,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恸之惋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倒是那個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的楊儀,在權力欲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曾經言到:早知若此,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這一番話倒是真正地告訴了九泉之下的諸葛先生,到底是誰的腦後真的有反骨。

     —————————————————————————————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

    起初是劉備手下的小将領(演義中的魏延先從劉表,後從韓玄,可謂胡說八道),跟随劉備進入西川,立下一些汗馬功勞,因而升任牙門将軍。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将大本營移到成都來。

    漢中這個戰略要地,必須要找一個大将來鎮守。

    當時以資曆及聲望,大家都認為劉備會任命張飛坐鎮,張飛也認為非他莫屬,然而劉備卻提拔魏延為鎮遠将軍,總督漢中軍事,兼任漢中太守。

    劉備耍這一招跌破大家的眼鏡! 劉備召開大會,當衆問魏延說:「如今叫你去鎮守漢中,說說看你要有什麽作為?」魏延回答說:「如果曹操傾全國之力攻打漢中,我必然能為太王守住領土;如果隻是派個将領率十萬大軍前來,我會讓他們全軍覆沒。

    」劉備非常贊賞魏延的應答,其餘的官員也佩服魏延的雄心壯志。

     劉備稱帝後,封魏延為鎮北将軍、都亭侯。

     AD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更命魏延負責督導前部軍馬,兼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AD230年:命魏延向西進入羌人地區,曹魏的後将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會戰於陽谿,魏延大破郭淮等人,因功升為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與諸葛亮的沖突:魏延每次跟随諸葛亮出軍,常向諸葛亮要求自率一萬餘人部隊,與諸葛亮分兵出擊,於潼關會師,效法當年韓信的故事,然而諸葛亮以持重為首,節制魏延的行動而不允許他這麽做。

    魏延常認為諸葛亮膽心,歎息怨恨自己的才幹不受重用。

     魏延與楊儀的過節:魏延善撫士卒(跟張飛不同),而且勇猛過人,然而心高氣傲(這又有點跟關羽相似),當時的文官武将多遷就於他,隻有楊儀很不給魏延面子。

    所以魏延非常痛恨楊儀,兩人之間水火不容。

    AD234年:諸葛亮出兵北谷口,魏延擔任前鋒,距離諸葛亮的本營約十裡。

    當時魏延夢到他的頭上生角,因此問趙直吉兇如何,趙直欺騙魏延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

    」然而在私底下卻告訴别人說:「角這個字,是刀下用;頭上用刀乃是大兇之兆。

    」 注「魏略」曰:夏侯楙時任安西将軍,鎮守長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在南鄭召開軍事會議,當時魏延提出建議:「聽說夏侯楙年紀輕輕,仗着是曹丕的女婿才得以位居高位,心中膽怯而無計謀。

    今天讓我率領精兵五千人,後勤隊五千人,直接從褒中出,沿着秦嶺向東,經子午谷後向北,不過十天就可抵達長安。

    夏侯楙那小子如果聽到我來襲擊他,必然棄城逃走。

    長安城中隻有一些不懂軍事的文官,必然無法堅守。

    我隻要據守長安,用他們的儲糧即可供給部隊。

    而等到曹叡他們調集士兵,仍需要二十餘日。

    而您從斜谷出發,這段時間必然抵達長安。

    如此一來,長安以西全部被我們所掌握,大事必然可以成功。

    」然而諸葛亮認為這個建議風險過大,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安全的奪取隴右,而不必冒沒有什麽風險,因此不用魏延的建議。

     AD234年秋:諸葛亮重病,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作身殁之後退軍的打算。

    他命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倘若魏延拒絕這項安排,那們大軍自行出發回都,不必理他。

    諸葛亮剛去世時,秘不發喪。

    楊儀請費禕前往試探魏延的意向。

    魏延說:「丞相雖然去世,但是我仍然在此。

    丞相府的官員可将丞相移往成都發喪安葬,而我應當留下率領大軍攻擊曹魏,怎麽可以因為一人的去世而放棄反攻的大事呢?更何況我魏延身居高位,怎麽可以為楊儀這個小官所節制,作一個斷後的将領呢?」因此他與費禕共同計議留守與回都的事宜,命令費禕與自己在文書上共同簽名,用來宣告給其他部将。

    費禕安撫魏延說:「我回去幫你勸勸楊儀,楊儀不過是個文官,他不大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