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關燈
事的玩绔子弟夏侯懋,時機真是千載難逢。

    可惜,真是可惜,魏延的建議根本不被諸葛先生采納,假如諸葛先生采納了這條建議,也許三國的曆史就會重寫。

    戰守街亭,事關北伐的勝敗,無論是作為統率全軍的主帥諸葛先生,還是擔任破敵掠陣的先鋒大将魏延,均明白此仗的份量。

    因此,當諸葛先生首發軍令的時候,魏延當先讨令,願去街亭大戰司馬懿和張合,對于當時的蜀軍來說,前軍衆将中除去老将趙雲,就隻有魏延有這個資格與本事讨這支份量極重、關系極大的令箭。

    然而,魏延又一次地被諸葛亮手中的權力所壓制,先鋒大将隻落得個在山後紮寨負責接應的差使,派去守衛勝敗關鍵所在、此戰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個早已被劉備看透,說明其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庸才馬谡,何必如此安排?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此君乃是孔明的心腹,為卧龍先生一手提拔,所以鎮守街亭如此大的功勞,無論如何孔明先生也是不會讓那勇猛善戰、自信自傲的魏文長染指。

     隻是可惜,這位馬谡将軍實在是不争氣,為人剛愎自用,自以為熟知兵法,結果一上戰場隻會照搬硬套,屯兵于山頂,一廂情願地幻想着以高擊低勢如破竹,結果根本行不通,水道被斷造成軍心大亂,隻好收拾殘兵拼死突圍,多虧魏延接應,才算逃了一命,不僅丢失了軍事重鎮街亭,還讓諸葛先生受了天大的驚吓,被迫唱了一出提心吊膽的空城計。

    街亭之戰大敗,蜀軍的損失、統帥的失策,無疑使魏延這位久經沙場的猛将極其失望。

    因此,即便是卧龍先生揮淚斬了愛将馬谡,也無法在魏延的心目中重新樹立起對孔明先生用兵如神的信任。

    自此,對于諸葛先生所發的将令,魏延的态度開始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毫不懷疑變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甚至出言給予譏諷,這就更犯了諸葛先生的大忌。

    在先生眼中,‘反骨之說’開始化為現實。

    于是,在牽制掣肘的基礎上,諸葛先生開始用一種近似于無恥的手段對付這個不聽話的魏延,必置其于死地而後快。

    為了完成此舉,先生開始了深謀遠慮的計劃,上方谷一戰,諸葛亮在安排火攻的時侯,其實是計劃将司馬懿父子連同誘敵的魏延一齊燒死在山谷中的,這一點連羅貫中先生也不得不承認,隻是人算不如天算,瓢潑大雨不僅救了司馬懿父子,也使諸葛亮緻魏延于死地的計劃破了産,故此,先生隻能是無奈地仰天而長歎。

     後人讀《三國演義》,多數不理解這位諸葛先生,為什麼隻是認準了出祁山這條路,是平穩持重還是骨子裡膽小?這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均是無功而返卻是不争的事實。

    前後數十年的征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蜀國不但未能取得魏國的寸土之地,最後就連自己的統帥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秋風蕭瑟的寒夜裡。

    随着司馬懿堅守不戰策略的逐步成功,困紮在渭河之濱五丈原上的諸葛先生日見計窮,蜀軍的銳氣被慢慢地拖光,先生的生命也開始走向結束。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諸葛先生還是沒有放棄除掉魏延的念頭,他不但強撐病體密切地注視着魏延的一舉一動,而且,開始悄悄地尋找、扶持幫助自己實現這個願望的黨羽與幫兇。

    于是,楊儀,這個不見其功的普通幕僚被委以了統軍重任;馬岱,這個蜀營當中的一勇之夫被密授了錦囊妙計,先生在去世之前,通過這一系列見不得人的小動作,終于完成了除掉這塊哽噎在心口上數十年‘反骨’的最後部署。

    諸葛先生死後,魏延還真的反了,他燒棧道阻靈樞抗拒命令,于是,就有了楊儀的陣前痛罵,有了馬岱的背後揮刀,在先生死後不久,這位在沙場上屢建奇功的南鄭侯漢中太守,蜀國的征西大将軍,最終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陣前被砍掉了頭顱。

    這下好了,勇猛無比又桀傲不遜的魏延死了,楊儀之輩的地位不再受到威脅,諸葛先生的遺願最終得以實現,蜀國上下似乎自此可以太太平平過日子。

    其實,凡是認真讀過《三國演義》及《三國志》的人都可以看到,在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的所作所為,他在抗拒的是什麼、反對的又是什麼,确實,他是讨要過兵符,不接受退兵的命令,火燒了棧道阻擋了昔日的戰友,表面上形成了反叛的事實,因而被人理直氣壯地斬了首似乎沒有什麼可冤枉的。

    然而,如果僅僅就此即斷定魏延要反,實在是冤枉了九泉之下的魏将軍!大家切切不可忘記,在得知諸葛先生已死,由楊儀統率全軍的消息後,作為蜀營中資曆最久武功最強官階最高的前軍主将魏延,接到從前線退兵的命令時說過的是什麼?總共兩句話,一句是:丞相雖死,但某還活着!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一句是: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制? 前面一句其聲其意無非就是:繼續北伐,完成統一的大業;後一句則體現出功勳卓著的魏将軍瞧不起楊儀這種無能之輩,根本不願意為其所左右而已,其實質不過是蜀國文臣武将之間的權力之争,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故此,魏延隻是這場權力之争中的犧牲品罷了。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毀之,中國數千年形成的儒家傳統造就了這種容不得一人強于大衆的畸形心理,可以說,心高氣傲的魏将軍一生的悲劇即源于此了。

    魏延死後,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