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

關燈
立國之本——孫劉聯盟。

    也許比較好的選擇是做做樣子的報仇。

     劉備一生,也是個好演員,而且是個相當本色的演員,其主要演技是哭。

    痛哭了幾場,便決定為義弟報仇。

    也許開始是演戲,但開場的精彩誤了他。

    連勝過幾戰之後,真的進入了角色,以為甩掉軍師這根拐杖,也能順水推舟地滅了吳國。

     結果自然是自誤誤國。

     有了諸葛,才有聯吳抗曹;有了孫劉聯盟,才有赤壁之勝,才有吳國轉危為安,蜀國從無到有,才有三國鼎立之勢。

     因為關公,才有荊州之失;有荊州之失義弟之死,才有猇亭之敗,才有蜀國傷筋動骨大流血,從此一蹶不振。

     有諸葛,才有三國,所以說三國成于諸葛;因關公,盟友相攻,蜀國敗亡,所以說三國毀于關羽。

     ——————————————————————————— 萬世虛名罵關羽 作者:飛天工作室 一部《三國演義》教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明明是小說,很多人偏偏不把它當小說讀,而是當曆史讀。

    KOEI的《三國志》系列,雖然标榜為“志”,其實基本還是以演義為藍本,這從人物參數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

    日本“龍”曾經做過一本《三國正史》,那才是真正還曆史以本來面目——可惜曆史和曆史遊戲完全是兩碼事,一闆一眼照正史來,讀《三國志》就行了,玩什麼遊戲啊?所以那款東東的遊戲性真是一級……一級的次呦。

     還是讓我們在遊戲外,利用文字來還曆史一個本來面目吧。

    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曆史,就必須去讀陳壽的《三國志》,再配合以裴松之搜集各地逸文為之做的疏,以及《後漢書》和《晉書》這兩部正史的部分篇章。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民間文學一直到小說《三國演義》,對曆史上的人物做了很大幅度的加工和修改,使得部分英雄變惡賊、惡賊變賢臣,庸人化天才、天才化白癡。

    将演義和正史對照來讀,真能吓你一大跟頭。

    那麼,咱們首先把高高在上,受到中國人很長時間當無所不能的神來膜拜,當仁智忠義的英雄來崇敬的關老二,洗幹淨他身上的油彩,好好來嘲笑一番。

     漁陽三撾,裸衣罵關 一撾鼓,罵一聲,關羽你個匹夫。

     大草包,享盛名,象首牲擺了豬。

     且待我,裸衣罵,把爾臭史托出。

     爾本是,一流氓,殺了人避在遠途。

     走到那,涿郡時,遇着了劉先主。

     恩義結,如兄弟,起兵保那皇圖。

     汜水關,斬華雄,名傳了千古。

     其實是,孫文台,他打的此虎。

     虎牢關,戰呂布,弟兄們奮武。

     也都是,說書的,無事裡生糊塗。

     你隻是,一弓手,沒多少功夫。

     釀兩天,存三日,充什麼陳醋! 二撾鼓,罵兩聲,關羽你個土狗。

     忠不忠,義不義,說什麼漢壽! 等玄德,鎮徐州,你做了留守。

     與曹合,擊呂布,求一個美嬌羞。

     秦宜祿,有好妻,請賜了咱有。

     曹丞相,不應允,就記惡在心頭。

     曹劉惡,起兵來,皇叔就遁走。

     提起那,桃園義,你心底就無有。

     約土山,降了曹,保住了汝首。

     說什麼,為救嫂,是說書人胡謅。

     白馬坡,立大功,還有那延津口。

     史書上,記得清,你不過插一手。

     便算是,民間言,仗馬快斬了敵頭。

     刺顔良,赤兔功,爾不過一草寇。

     為玄德,欲招呼,可憐了文醜。

     繞水行,被趕上,一刀劈在腦後。

     全無仁,更無德,千古也蒙羞。

     不仰天,不體地,白讀了《春秋》! 過五關,斬六将,兜圈子亂走。

     全都是,無影事,把熱心涼透! 三撾鼓,罵三聲,關羽你個軟蛋。

     智不智,勇不勇,白吃的幹飯! 燒赤壁,遁華容,你在哪廂觀看? 念舊恩,縱放曹,虛無事成美談。

     鎮荊州,破聯盟,搞遭了局面。

     說什麼,虎的女,不照鏡子看看。

     甘興霸,隔江望,你不敢下灘。

     關羽濑,這個名,笑到人肝兒顫。

     魯子敬,單刀會,吓得爾腿軟。

     割兩郡,給東吳,才謄出手北戰。

     圍樊城,攻不下,伯甯是好漢。

     淹七軍,天作惡,憑甚把功勞算? 刮骨療,是胡扯,且飲酒做笑譚。

     中了箭,動不得,那才是真案。

     徐公明,不念私,呼大兄多凄慘。

     兵直入,破連營,大軍早潰散。

     白衣渡,斷了後,逃得多混亂。

     荊州士,多離心,竟讓人家書傳。

     守無門,走無路,被吳把頭砍。

     這樣将,有何能,誰說會謀算? 爾頭顱,傳千裡,有什麼喜歡。

     殺一個,魯莽将,孫權也笨蛋。

     罵畢了,爾一生,哭世人無眼。

     今的人,讀小說,把史實來錯亂! 仿彌正平裸衣擊鼓罵曹的文體,先痛罵一番關羽,相信讀過正史的讀者,一定已經拍案稱快了——沒讀過也不要緊,等我慢慢解來。

     首先,不能不承認,關羽的武力應該是很高的,當時所謂“萬人敵”是也。

    考據漢代還沒有長柄刀,所以青龍偃月那種東西,應該是後世的瞎編亂造。

    關羽使用的武器,大概出不了長矛、馬槊、漢戟,或者是短柄環首刀。

    但是,武力高并不象演義中所描繪的,對戰争勝負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演義中往往是兩陣對開,各出一将單挑,赢方揮旗掩殺,先勝一陣。

    稍微懂點軍事的朋友,都知道這完全是胡扯八咧。

     演義中幾乎每仗必有單挑,而《三國志》上所記載的可以确定的單挑,總數目也不過三五回,還基本上都是和參與者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分不開的。

    将領憑借較量個人武力來推動戰鬥的勝利,這是野蠻時代的戰争方式。

    而中國自從車戰退離了曆史舞台,孫武、吳起等軍事家開始驅動步兵方陣,通過詭道來奪取勝利以後,單挑的舊俗就已經隻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識中了。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将領個人的好武力,在戰場上隻可能起到兩種作用:一,是率先沖入敵陣,砍翻大纛幾面,奪槊數條,以振奮本軍的士氣;二,是訓練并統領一支禁衛部隊,來保護主君家族或者指揮中心——典韋、許褚,以及長坂坡救阿鬥以前的趙雲,就都是做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

     其實關羽也是這類人物,當保镖沒說的,夠勇,可是當大将就完全不行。

    如果按照正史來設計關羽的數值,就大緻應該是:武力九十幾,統率五十幾,政治五十幾,智謀五十幾,忠義八十幾,魅力六十幾。

     關羽和張飛都是從起兵就跟着劉備的心腹将領,“恩若兄弟”——注意,僅僅是“若”,史書上也并沒有桃園結義這種浪漫主義故事的記載。

    正史上在關羽傳記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劉備和曹操合力圍呂布于下邳前後發生的。

    可以說,在這以前,關羽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可資記錄。

    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全都是沒影的事兒。

    華雄,史書上記載是被孫堅在陽人聚幹掉的。

    而著名的不公平對戰(三挑一)現場虎牢關,在今天的河南荥陽西汜水鎮,漢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關(想必演義中的華雄,是時空錯亂跑到唐朝去才被斬殺的,哈哈)。

    在曆史上,雖然諸侯合兵讨董,但除去孫堅、曹操、王匡等幾部人馬還進攻過幾回外,大多在河南周圍屯兵觀望,根本不可能合力在虎牢關前與董卓軍惡戰。

    何況,就算按照演義來講,三打一才趕跑了呂布,不知道有什麼可炫耀的? 拉回來說,劉備和曹操合力圍呂布于下邳的時候,關羽曾經向曹操請求一件事情。

    什麼事呢?原來呂布麾下将領秦宜祿的老婆長得非常美貌,先前劉備和呂布一主一客共居徐州時,關羽想必是見過這位美婦人,垂涎不已,所以趁此機會,向曹操請求,城破以後,把這個婦人賞了給他。

    曹操一口答應。

    可是關羽缺個心眼,沒看出來曹操也是好色之徒,他不該請求了一遍又一遍,三番兩次請曹操不要忘了承諾。

    這一來,曹操起了疑心:“這個婦人果真如此漂亮嗎?”于是,下邳城破以後,曹操命令捉了秦宜祿的老婆先送來讓他自己瞧瞧,這一瞧不打緊,曹操立刻就心旌搖搖,全部忘記了對關羽的承諾,把這婦人自己留下了——直恨得關羽牙癢癢的。

     說句題外話,這位二婚婦人還給曹操帶來個拖油瓶兒子,就是後來的魏國骁騎将軍秦郎。

    此人演義中露過一面,在司馬懿麾下為将,被諸葛亮識破司馬懿詐降之計,将計就計,前來接應的秦朗死于亂軍之中。

    其實曆史上的秦朗,一度征讨過來犯的鮮卑,又和燕王曹宇等共同執政,在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前,可謂是魏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

     回過頭來再說關羽。

    劉備逃出許昌,襲殺車胄,再占徐州,派關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

    不久,曹操大軍來攻,劉備敗走,關羽則被擒了。

    這裡沒有什麼屯土山約三事,什麼忠義護嫂的感人事迹,史書上很簡單的一句話——“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将軍,禮之甚厚”。

    是不是關羽貪生怕死,自己降了,誰也不知道。

     曹操待關羽不錯,還給他請了個漢壽亭侯的爵位。

    演義中說,曹操把壽亭侯的印信送給關羽,關羽看了不高興,非要在前面添上一個“漢”字,以表示“降漢不降曹”。

    這就是小說家的想當然了。

    所謂亭侯,是漢代列侯的一種,上面還有鄉侯和縣侯,就是把一縣、一鄉或者一亭(低級行政單位)作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稅收歸此侯)。

    比如呂布封溫侯,溫縣在司隸河内郡;蜀國馬忠封博陽亭侯,博陽在豫州汝南郡。

    注意,諸葛亮是武鄉侯,武鄉是縣,在徐州琅琊郡,所以他是縣侯不是鄉侯。

    漢壽是荊州武陵郡的一個亭名,所以應該是漢壽·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

     再往後,就是千古傳揚的“斬顔良,誅文醜”了。

    《魏書》中記載:“紹遣郭圖、淳于瓊、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将渡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

    ”這時候,荀攸獻計,先假裝渡河之後袁軍後路,吸引袁軍西進,然後精兵奇襲白馬。

    顔良果然中計,倉促應戰,曹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沒有說誰殺的顔良。

    《蜀書》中倒是坐實了關羽的這一功勞:“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将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此仗勝利,全靠荀攸的獻計和曹操的決斷,而關羽不過執行者之一,仗着武藝高強,取得敵将首級而已,這隻能說關羽的是骁将,卻根本無法證明他是大将之才。

    接着,戰場轉移到了延津南。

    曹操解鞍下馬以驕敵,抛棄辎重以誘敵,“紹騎将文醜與劉備将五六千騎前後至”,“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根本沒提有關羽的功勞。

    按照《蜀書》中的記載,關羽是在斬了顔良以後,就立刻逃歸劉備的。

     就算從演義來看,斬顔良是仗着馬快,出其不意,刺顔良于馬下(注意,演義照抄了史書上的一個“刺”字,似乎關羽自己也沒料到赤兔跑得那麼快,還來不及舉刀,隻好用刀頭來刺了),誅文醜也是馬快,文醜準備不及,隻好繞河而走,結果被趕上,“腦後一刀”。

    這樣看起來,關羽全是靠的偷襲,要說真有功勞,也是赤兔馬的功勞,他不過到地方了揮揮兵器,簡單就赢,算哪門子好漢? 再下來,是“過五關,斬六将”,先不提這六位所謂的曹營名将,基本上全是架空人物,天曉得什麼角色(就象演義中的長坂坡救阿鬥,說趙雲殺死曹營名将多少多少名,結果沒有幾個以前露過一面,也不知道曹營哪來這麼多名将),這五關的地理位置,就編得莫名其妙。

    關羽從許都出來,第一站是東嶺關,在漢代的地圖上查來查去,完全找不到,八成是個虛構的地名。

    第二站是洛陽,洛陽在許都西北數百裡處,不知道關羽要到河北的袁紹陣營中去找劉備,幹嘛先往西走?第三站汜水關,也是就唐代的虎牢關,在洛陽東南——他又走回來了。

    第四站荥陽,就在汜水邊上;最後一站黃河渡口,黃河渡口多了,誰知道是哪一個。

    總之,關羽不着急去找劉備,反而先往西北方去遊覽了一番,殺了幾個無名下将,然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