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

關燈
來炫耀說我這一路走得多麼多麼辛苦…… 史書上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這一段,按常理揣度,也當然完全不可能,除非——關羽真的是天字第一号路癡。

     關羽從曹營逃歸劉備,是在建安五年(200年),而當他再次在曆史中露面,則要到八年後的曹軍南征。

    《三國志》上記載:“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适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其後曹操在赤壁戰敗,退回北方,“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将軍,駐江北”。

     關于赤壁之戰,《魏書》和《吳書》中的記載絕然不同。

    《魏書》說:“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而《吳書》卻說:“(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

    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所謂的赤壁之戰都沒有演義中那樣重要和輝煌。

    而關羽在此戰中的作用,史書上也沒有絲毫記載。

    演義中為了體現關羽的義氣,還虛構了“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感人情節。

    有關這段小說的背景,可以參考裴疏引《山陽公載記》所說的:“(曹)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

    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将問之,公曰:‘劉備,吾俦也。

    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 所以啊,曹操可能是逃得很慘,可是劉備根本沒有在他歸路上設伏,隻是馬後炮放了幾把無用的火而已,關羽義釋曹操完全是演義的虛構。

     此後,“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将軍,駐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劉備拿下益州,感覺這地方不錯,就呆住不走了,把荊州軍政兩方面都交給了關羽。

    為什麼?因為關羽是他老哥們,可以保證忠誠度。

     劉備在益州收了馬超,因為關羽從來沒有見過馬超,就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馬超什麼人啊?他本事怎麼樣?諸葛亮知道關羽這家夥比較驕傲,就哄哄他,說馬超文武全才,當世豪傑,足可以和張飛并列,不過當然啦,“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沒有關将軍你厲害啊。

    因為關羽“美須髯”,也就是說胡子非常漂亮,所以諸葛亮尊稱他一個“髯”字。

    關羽看了信,這個高興啊,拿了去到處給人顯擺——整個兒一個被捧得飄飄然的大老冒! 這裡講一句題外話,所謂的“五虎上将”,也是演義的虛構。

    雖然關、張、馬、黃、趙五人在史書上并列一傳,但是趙雲長時間擔任劉備的親衛隊長,資格和升官速度比其他四人差得太多,要在那四個死了以後,才慢慢爬上去的。

     然後,就是關羽最輝煌的北伐了。

    演義上說,關羽圍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統帥七軍往援,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殺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

    曹操沒有辦法,甚至一度想遷都以避其鋒,最後接受了司馬懿等人的建議,偷偷和孫權聯合,偷襲荊州,同時再派徐晃正面攻擊關羽。

    關羽腹背受敵,這才大敗,凄凄惶惶逃走麥城,被孫權逮住砍了腦袋。

     這麼一看,似乎關羽真的很強,所以敗亡,全屬天意,非戰之過也。

    但真實的曆史,其實并不完全是這樣的。

    “威震華夏”這四個字,是史書上的原文,但僅靠這四個字,卻并不能說明老關他肯定很拽。

    威震華夏是形勢所及,導緻這種形勢産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關羽的功勞。

     當時是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從益州北進,圖謀漢中,雖然被曹洪斬殺了吳蘭等将,但是劉備主力并未損失。

    于是曹操西去長安,準備展開和劉備的惡戰。

    而為配合劉備進兵,并趁曹操戰略重點西移,南線空虛,關羽以荊州主力北伐,攻擊鎮守樊城的曹仁。

    當時,關羽撒開無數間諜北去,煽動荊、兖等地豪強造反。

    十月,宛城守将侯音造反,扣押太守,響應關羽。

    第二年正月,“(曹)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

     曹仁的兵力不如關羽,但憑借樊城等據點,一直和關羽對峙了大半年。

    五月,曹操結束漢中戰事,回歸長安——這仗打得實在窩囊,大将夏侯淵都戰死在走馬谷(一說定軍山),曹操好不容易把殘兵領了出來,還來不及喘口氣,就于七月派于禁、龐德統兵數萬,南下增援曹仁。

     接着,關羽水淹七軍。

    史書上隻說:“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

    ”根本沒有提到關羽如何利用天候破敵,而完全是因為偶然的天災,于禁倉促來援的北方兵馬缺乏船隻,而關羽帶的荊州兵當然既多戰船,又善水戰,于是一戰擒禁。

    要據此就說關羽如何能帶兵打仗,恐怕不大站得住腳。

     于禁全軍覆沒,整整三萬人被關羽俘獲,樊城附近的戰局對曹軍非常不利。

    “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闆”——也就是說,洪水距離城牆頭隻有幾塊木闆的厚度了,可實在危險。

    然而更危險的是,“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内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

    曹仁看情況不好,就想突圍撤退,但是參謀滿寵勸他說,你要是一跑,北部荊州咱們就全丢了啊!曹仁一聽不錯,當下“激勵将士,示以必死”,咬牙苦守。

     就是在這個時候,曹操想到了遷都,關羽似乎真的“威震華夏”。

    但是實際上,曹操自十五年前攻下袁氏的大本營邺城以後,就懶得再回許都看漢獻帝的苦瓜臉孔了,一直以邺為居所,每戰必以兒子(或曹丕或曹植)留守,戰後則歸。

    建安十五年(210年),也就是曹操以邺城作為新大本營的第六年,更在邺大起銅雀台。

    總之,曹家的統治中心實在邺而不在許。

    關羽圍了樊城,曹丞相一煩,想把那個名義上的天子之都廢掉,全挪到邺來,這其實算屁大的事啊。

    而且那也不過就是一閃念,司馬懿等一勸,立刻做罷,壓根兒就沒真這麼計劃過。

    結果就被後人抓住小辮子,遂成關羽之名。

    因此有人如此評論道:關羽生平頂峰“威震華夏”之時,也不過隻是掀起了曹丞相袍袖的一個小角罷了。

     不過于禁的失敗,直接刺激了一個人,那就是孫權。

    孫權和劉備在合兵破曹操于赤壁以後,圍繞着荊州問題就一直在内鬥不休。

    劉備一開始說借取荊州,等奪了益州就歸還,可是進了成都以後卻又反悔,說:“我正在圖謀涼州,等拿了涼州,就把整個荊州還給你。

    ”孫權心說,這種空頭許諾到哪天才能到頭哇,于是派遣官吏接收荊州南部三郡(長沙、零陵、桂陽),想造成既成事實。

    關羽聽說此事,老實不客氣,全部給你趕跑。

    孫權大怒,提兵兩萬前來火拼,派魯肅在巴丘牽制關羽,而呂蒙等人飛速奪取了三郡。

    劉備現在實力強了,腰杆也硬了,也馬上親自東來增援關羽。

    趕巧這時候曹操收了漢中,消息傳到四川,成都百姓一夜三驚,人心惶惶。

    劉備沒辦法,隻好提出和談,決定讓孫權吐出零陵,而他把長沙、江夏、桂陽三郡還給東吳,這才抽出身來西抗曹操。

     在這些争鬥過程中,《吳書》上記載了兩件事情,牽涉到關羽。

    一件是大家都熟悉的“單刀會”,元朝大戲劇家關漢卿還創作了同名雜劇,把關羽寫得這個威風。

    但是史書上記載的這場會議過程,卻和演義、戲曲中完全不同。

     故事就發生在劉備前來增援關羽,準備和孫權決鬥的前後。

    魯肅一直是孫劉聯合抗曹的竭力主張者,實在怕事情鬧大了不好收拾,于是邀請關羽前來談判。

    雙方商量定了,兵馬都駐紮在百步以外,而談判雙方代表隻準各帶一把單刀--所以叫“單刀會”。

    會上,魯肅侃侃而談,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關羽給說得啞口無言,唯唯而退。

    不久,劉備就割了三郡給東吳--雖然這不是魯肅的功勞,而是曹操殺入漢中,威脅劉備後背的功勞,但是談判雙方的氣勢高下,比起演義來可完全是左右颠倒啊。

     另一個故事,和一個地名有關,名叫“關羽濑”--光聽這名字,似乎是蘊含着一段關羽的英雄事迹,可其實完全相反。

    也是在上文提到過的時候,當時甘甯跟着魯肅鎮守資水南岸的益陽,所部親兵不過三百,而關羽有兵三萬,挑了五千精銳,往資水上遊的某處淺濑駐紮,準備渡江。

    魯肅召集衆将商議,甘甯拍着胸脯說:“可複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亥欠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

    ”意思是說,再給他多加五百人前去迎敵,他保證關羽聽到他咳嗽聲,就打死也不敢下水,否則肯定被他擒獲。

    魯肅點頭,多給了他一千兵。

    果然甘甯一過去,關羽就不敢動了。

    因此以後就稱此處為“關羽濑”,甘甯也因此被孫權拜為西陵太守。

     話再拉回來,此次關羽打了大勝仗,孫權感到很大的壓力,他一方面故意叫呂蒙裝病以麻痹關羽,另方面卻寫信給曹操,請求讨伐關羽。

    曹操大喜,他正想讓孫劉兩家對打,自己好漁翁得利,于是把孫權的信送給曹仁,讓他用弩射給關羽。

    而關羽這個白癡,既沒有因此提高警惕,也不改變态度,好好地撫慰盟友,反而更加用力刺激孫權。

    他俘虜了于禁的三萬人,借口食物缺乏,強搶孫權屯在湘關的米糧。

    于是孫權下了決心:這樣的狗東西,我不打你,怎麼對得起天地良心呢! 正好這個時候,曹操的第二撥援兵也到了,那是剛從漢中撤出來的徐晃,所統率的一些新兵。

    關羽已經包圍半塌的樊城一個月了,一點進展也沒有,鬧到師老兵疲,他曾經和徐晃是好朋友,還想套交情,口呼“大哥”,被徐晃大罵一頓。

    徐晃趁機裝出截其後路之态,吓得關羽燒掉軍營,向後退卻,在圍頭、四冢等地紮下新營。

    徐晃趁勝收複了偃城。

    接着,徐晃又假裝進攻圍頭,但卻偷襲四冢。

    關羽一看不妙,匆忙親率五千兵來救,被打得大敗,退入營中,想用鹿砦重壘抵擋敵軍,卻被徐晃趁勝破其鹿砦十重,荊州軍跳入沔水而死的,被斬獲的,數量驚人。

    後來曹操仔細傾聽了戰況報告,誇獎徐晃說:“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将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這就是“長驅直入”這個成語的來源。

     關羽被打得這樣慘兮兮了,還不肯走,想找機會翻本。

    可就在這個時候,呂蒙白衣渡江,占領江陵,斷了他的後路(誰叫他派和自己有矛盾的糜芳、傅士仁守備後方戰略要地,真是找死!)。

    關羽急忙後退,雖然好在曹仁、徐晃沒有追擊,他自己卻又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呂蒙善待荊州兵家屬,并且允許關羽派來的使者“周遊城中,家家緻問,或手書示信”,使者回去把信給大家一散發,士兵一看“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比關羽管荊州的時候待遇還好,立刻就喪失了鬥志,紛紛跑散。

    從來好的統帥要在掌握軍心,别說敵占區送來的信件,就算敵占區傳來的任何一點不利消息,也必須封鎖起來,以免影響士氣。

    關羽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他不完蛋才怪哪! 以後就簡單啦,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軍團團包圍。

    他假裝表示準備投降,而趁黑夜偷偷逃走,被識破而遭擒,最終讓孫權砍了腦袋。

    我想孫權在砍下這顆長髯頭顱的時候,一定在心裡遺憾——不是遺憾關羽竟不肯降,而是遺憾原來和我對敵的是這樣一個草包,早知道不用慎着了,早就可以做了他,取下荊州! 這就是曆史上的關羽,和演義中的形象可謂大相徑庭。

    關羽的形象完全是千年以後,被市井百姓宣揚一個“義”字,和封建統治者宣揚一個“忠”字,逐漸捧起來的。

    其實關羽也許是位壯士,也許是個好哥兒們,卻絕對不是大将之才,甚至在軍事上接近草包一個。

    劉備手下的幾員将領,和一般從演義中得出的印象不同,其實無腦莽夫不是張飛,而是關羽啊! 讓咱們用河南關嶽廟中一副評關羽的對聯來收束這個話題吧—— 匹馬斬顔良,偏師擒于禁,威武震三軍,爵号亭侯功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喪孫權,頭顱行萬裡,封稱大帝恥難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