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赴西天如來訓釋子 遊北極真武說報恩
關燈
小
中
大
周天君降壇詞
〈〔調寄:滾淘沙〕〉
大劫忽當前,禍在眉然,兵戈盜賊儘糾纏,到此始求禳解法,莫救顛連。
何善可回天?盡孝為先。
大家勤讀蓼莪篇,生我劬勞君記否?各自思研。
〈【傷時憂世,一片纏綿悱惻之情,永錫眾生。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一斛珠〕〉 孰敦名教,持躬有古人風調。
勸君無忝忠和孝,汗簡留芳,一點丹心照。
萬事無如為善好,大恩先把君親報,聖賢仙佛由斯造,抱本尋源,可與談玄妙。
〈【兩詞均提出孝字,為此回作引子。
】〉 話說昨宵柳真君於回壇時,曾說及今宵要遊西天竺雷音寺,面謁世尊,並要到北極真武宮,謁見報恩教主,遊生必須令楊生守一前往,〈(果何故歟?)〉已經說明在先,當夕守一子遵照柳仙命令,沐浴更衣,早上冥床恭候,為甚麼遊此兩宮,要命守一子去呢?〈(定有原因)〉祇因釋迦如來世尊,並報恩教主,這兩位聖人,俱是由行孝證果登真,〈(大哉孝乎)〉試看世間有兩部最好的經書,一為釋迦如來《報恩經》,一為北極真武玄天上帝《報恩經》,這兩部經,大同小異,皆以守經行權,盡大孝為宗旨,果然這兩位聖人,各盡其孝,把本身父母,七祖九玄,俱超昇了淨土,同受褒封,永享極樂,這纔叫做大孝。
〈【天上無忤逆之神仙,地府無孝順之鬼,犯不孝之人,而欲修仙訪道,萬難成功也。
】〉 可見古今聖賢仙佛,都是由盡孝立起根基,斷未有忤逆之徒,而能作佛登真者也。
〈(孝之最大,尚有過於此者乎?)〉今晚上謁兩位聖人,非平日素有孝行之生,敢唐突去見。
恰好紹壇諸生中,如趙生精一,楊生守一,楊生定一,此三子者,皆平日卓有孝行,至性至情,為同壇所共知。
〈(定為神仙所深契)〉故今晚派定守一前往,見了這兩位聖人,必要發一番盡孝的妙論,〈(必然無疑)〉這且按下不表。
卻說戍末亥初,周天君、張大帝均已到壇,甫談片刻,大帝即喚醒守一說道:「吾張領爾上遊西天竺國,後遊北極真武宮,路程遙遠,吾與爾駕雲上升,方能迅速。
請周天君在後鎮壇,我師徒就要起程矣。
」說畢,大帝帶領守一,出了壇門,喚動風伯、雲仙,果然二呼即至,二人跳上雲頭坐下,非常輕軟,如坐在錦茵上一般。
〈(樂哉)〉大帝對風伯、雲仙道:「吾老張要領守一,到西天竺國一遊,爾好將雲頭撥向西北方而行,然後轉向正西,直赴西天竺可也。
」 風伯依言,吹起一陣東南風,雲即冉冉向西北而去,霎時間,已走了數百裡。
大帝曰:「可以踅向西也。
」到了這處地方,守一從雲頭上俯視,與內地情形,大不相同,所見皆是荒山曠野,居民甚少,鐙光亮處,見有高屋,都是土樓土房,又見有僧寺一大院,上覆金色寶瓦,當中有寶鼎,俱是赤金嵌成。
守一見如此華麗,深為詫異,以問大帝?大帝曰:「此喇嘛寺也。
此地乃前藏之門屍,居民皆吐魯番夷種,俗名古宗,極崇信佛。
寺中僧人,稱為喇嘛。
習藏文,誦藏經,不戒口茹素,食牛羊肉,並牛乳酥油酪漿,和掌巴而食之。
地無五穀,僅產青稞,民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其習俗然也。
若由此而西,到了工部波密一帶,居民以牛羊為饔飧,殺孽甚重。
然亦不能怪之。
以其地不產青稞故也。
」 〈【西藏風物,寫來亦別有緻。
】〉 大帝正言話間,守一聽見寺中,有喃喃誦經聲,似有數百人之多,不知誦何經典?但聽見咿唔彌吽之聲,以問大帝?大帝笑曰:「此即藏經,俺老張亦不解也。
」〈(不解得好)〉守一曰:「弟子請問大帝,這方居民,風俗性情何如?」大帝道:「此方居民習於污穢,不尚潔淨。
其愚者蠢如鹿豕,黠者能為盜賊,兼之不知倫禮,兄妹可以結婚,兄弟可以同妻,與禽獸無異。
前清末年,國家設置邊務大臣,擬於此地建立新省,並設州縣,已部署就緒,國變後,又廢弛矣。
〈【藏俗如是,不良甚矣。
】〉 總之此地寥寂荒寒,五穀不生,人同異類,若不歸中國版圖,以王化教導之,則長此以往,榛榛狉狉,何從而知倫禮?得見天日,而享生人之樂趣哉?良可悲也!」守一曰:「由此看來,凡人得生在中華,亦是絕大幸福,洵不易也。
奈何生在中土者,反不循禮義,不敦倫常,不知廉恥,與夷狄等,寧不愧死?」二人在雲中議論,不覺度了無數山川,守一見前面有一大江,其流湯湯,問大帝曰:「弟子前刻所見一江,知是金沙江,但不知前面之江,又是何名?望乞指示。
」大帝道:「此名瀾滄江,流入緬甸,不入東海矣。
」行行而西,又見一江,灘聲震吼,其流甚急,又問大帝?大帝道:「此乃怒江,聞其聲即可以知其命名之意也。
」 〈【妙論不刊。
】〉 又行而西,疊見兩江,大帝不待其問?謂守一曰:「前面兩江,一為曲江,一為鴨綠藏部江,其水激射之力,亦甚猛也。
」二人話間,東風料峭,雲行甚速,舉目又見一江,較前所見,大逾數倍,浩浩蕩蕩,由西北流來,直向正南方而去,一片沙磧,?不見人。
守一又問?大帝曰:「此名大金沙江,佛經言恆阿,即此是也。
一向前而行,又見幾峰峻嶺,大帝曰:「前一座乃烏拉大山,後一座乃大吉嶺,前藏拉薩,古名烏斯藏,華言佛地也。
距此不遠,藏王達賴,即住於此,亦稱中藏。
由此過西南,即抵後藏矣。
」乃對雲仙道:「爾將雲升高一層,由西天門而上,直抵梵王宮闕,不可錯誤。
」雲仙唯唯承命,少刻即到西天門首,守一細看情景,與南天門也無差異,由門而入,直赴西天,遠遠望見對面有無數青山,蒼翠欲流,五色彩雲,籠護其上。
下有宮闕千萬餘間,金光萬道,瑞氣千條。
〈(又是別有一番景象矣)〉 〈【將途中所見,山水敘述明白,亦增讀者無窮學識。
】〉 大帝曰:「此佛都也。
」行不數裡,望見前面有天梯一把,駕在半空,萬丈虛懸,十分陡險,〈(危乎高哉)〉守一望之生畏。
問大帝曰:「這把天梯,如此高峻,何能登躡上去。
」大帝曰:「凡屬善人,即能上升天梯,何必畏懼。
況我師徒乃是騰雲上升,爾隻須閉目存神,鎮定靈臺,便履險如夷也。
」守一依大帝之言,將目閉起,不知不覺,即飛上天梯了。
上了梯,往前一望,又見一座金橋明晃晃的,上有許多僧人,頭頂佛冠,身披袈裟,向前而行,聽他口中念的是「阿彌陀佛」,有騎白鶴的,青鸞的,彩鳳的;又有手持錫杖,敲木魚的,等等不一。
內中有多數人,一路歌唱,唱的仙腔、仙調,梵語聲音,非常快樂。
問大帝曰:「這些僧人,要往何處?有何功行?如何有這般散淡?」〈(能說離苦海者,就得如此快樂。
)〉大帝曰:「此皆佛門弟子,在生遵守皈戒,不悖佛法,已經明心見性,要去面世尊,受享極樂者也。
」〈(世人果能明心見性,定可得見世尊,長生極樂。
)〉 〈【世人試看這班仙佛快樂麼?】〉 守一聞之,深為羨慕,因同大帝亦上了金橋,向前而行,隻見沿途都是蒼松翠柏,異草奇花,瑞菌靈芝,香風流溢,〈(好景緻)〉行行又看見有樹
何善可回天?盡孝為先。
大家勤讀蓼莪篇,生我劬勞君記否?各自思研。
〈【傷時憂世,一片纏綿悱惻之情,永錫眾生。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一斛珠〕〉 孰敦名教,持躬有古人風調。
勸君無忝忠和孝,汗簡留芳,一點丹心照。
萬事無如為善好,大恩先把君親報,聖賢仙佛由斯造,抱本尋源,可與談玄妙。
〈【兩詞均提出孝字,為此回作引子。
】〉 話說昨宵柳真君於回壇時,曾說及今宵要遊西天竺雷音寺,面謁世尊,並要到北極真武宮,謁見報恩教主,遊生必須令楊生守一前往,〈(果何故歟?)〉已經說明在先,當夕守一子遵照柳仙命令,沐浴更衣,早上冥床恭候,為甚麼遊此兩宮,要命守一子去呢?〈(定有原因)〉祇因釋迦如來世尊,並報恩教主,這兩位聖人,俱是由行孝證果登真,〈(大哉孝乎)〉試看世間有兩部最好的經書,一為釋迦如來《報恩經》,一為北極真武玄天上帝《報恩經》,這兩部經,大同小異,皆以守經行權,盡大孝為宗旨,果然這兩位聖人,各盡其孝,把本身父母,七祖九玄,俱超昇了淨土,同受褒封,永享極樂,這纔叫做大孝。
〈【天上無忤逆之神仙,地府無孝順之鬼,犯不孝之人,而欲修仙訪道,萬難成功也。
】〉 可見古今聖賢仙佛,都是由盡孝立起根基,斷未有忤逆之徒,而能作佛登真者也。
〈(孝之最大,尚有過於此者乎?)〉今晚上謁兩位聖人,非平日素有孝行之生,敢唐突去見。
恰好紹壇諸生中,如趙生精一,楊生守一,楊生定一,此三子者,皆平日卓有孝行,至性至情,為同壇所共知。
〈(定為神仙所深契)〉故今晚派定守一前往,見了這兩位聖人,必要發一番盡孝的妙論,〈(必然無疑)〉這且按下不表。
卻說戍末亥初,周天君、張大帝均已到壇,甫談片刻,大帝即喚醒守一說道:「吾張領爾上遊西天竺國,後遊北極真武宮,路程遙遠,吾與爾駕雲上升,方能迅速。
請周天君在後鎮壇,我師徒就要起程矣。
」說畢,大帝帶領守一,出了壇門,喚動風伯、雲仙,果然二呼即至,二人跳上雲頭坐下,非常輕軟,如坐在錦茵上一般。
〈(樂哉)〉大帝對風伯、雲仙道:「吾老張要領守一,到西天竺國一遊,爾好將雲頭撥向西北方而行,然後轉向正西,直赴西天竺可也。
」 風伯依言,吹起一陣東南風,雲即冉冉向西北而去,霎時間,已走了數百裡。
大帝曰:「可以踅向西也。
」到了這處地方,守一從雲頭上俯視,與內地情形,大不相同,所見皆是荒山曠野,居民甚少,鐙光亮處,見有高屋,都是土樓土房,又見有僧寺一大院,上覆金色寶瓦,當中有寶鼎,俱是赤金嵌成。
守一見如此華麗,深為詫異,以問大帝?大帝曰:「此喇嘛寺也。
此地乃前藏之門屍,居民皆吐魯番夷種,俗名古宗,極崇信佛。
寺中僧人,稱為喇嘛。
習藏文,誦藏經,不戒口茹素,食牛羊肉,並牛乳酥油酪漿,和掌巴而食之。
地無五穀,僅產青稞,民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其習俗然也。
若由此而西,到了工部波密一帶,居民以牛羊為饔飧,殺孽甚重。
然亦不能怪之。
以其地不產青稞故也。
」 〈【西藏風物,寫來亦別有緻。
】〉 大帝正言話間,守一聽見寺中,有喃喃誦經聲,似有數百人之多,不知誦何經典?但聽見咿唔彌吽之聲,以問大帝?大帝笑曰:「此即藏經,俺老張亦不解也。
」〈(不解得好)〉守一曰:「弟子請問大帝,這方居民,風俗性情何如?」大帝道:「此方居民習於污穢,不尚潔淨。
其愚者蠢如鹿豕,黠者能為盜賊,兼之不知倫禮,兄妹可以結婚,兄弟可以同妻,與禽獸無異。
前清末年,國家設置邊務大臣,擬於此地建立新省,並設州縣,已部署就緒,國變後,又廢弛矣。
〈【藏俗如是,不良甚矣。
】〉 總之此地寥寂荒寒,五穀不生,人同異類,若不歸中國版圖,以王化教導之,則長此以往,榛榛狉狉,何從而知倫禮?得見天日,而享生人之樂趣哉?良可悲也!」守一曰:「由此看來,凡人得生在中華,亦是絕大幸福,洵不易也。
奈何生在中土者,反不循禮義,不敦倫常,不知廉恥,與夷狄等,寧不愧死?」二人在雲中議論,不覺度了無數山川,守一見前面有一大江,其流湯湯,問大帝曰:「弟子前刻所見一江,知是金沙江,但不知前面之江,又是何名?望乞指示。
」大帝道:「此名瀾滄江,流入緬甸,不入東海矣。
」行行而西,又見一江,灘聲震吼,其流甚急,又問大帝?大帝道:「此乃怒江,聞其聲即可以知其命名之意也。
」 〈【妙論不刊。
】〉 又行而西,疊見兩江,大帝不待其問?謂守一曰:「前面兩江,一為曲江,一為鴨綠藏部江,其水激射之力,亦甚猛也。
」二人話間,東風料峭,雲行甚速,舉目又見一江,較前所見,大逾數倍,浩浩蕩蕩,由西北流來,直向正南方而去,一片沙磧,?不見人。
守一又問?大帝曰:「此名大金沙江,佛經言恆阿,即此是也。
一向前而行,又見幾峰峻嶺,大帝曰:「前一座乃烏拉大山,後一座乃大吉嶺,前藏拉薩,古名烏斯藏,華言佛地也。
距此不遠,藏王達賴,即住於此,亦稱中藏。
由此過西南,即抵後藏矣。
」乃對雲仙道:「爾將雲升高一層,由西天門而上,直抵梵王宮闕,不可錯誤。
」雲仙唯唯承命,少刻即到西天門首,守一細看情景,與南天門也無差異,由門而入,直赴西天,遠遠望見對面有無數青山,蒼翠欲流,五色彩雲,籠護其上。
下有宮闕千萬餘間,金光萬道,瑞氣千條。
〈(又是別有一番景象矣)〉 〈【將途中所見,山水敘述明白,亦增讀者無窮學識。
】〉 大帝曰:「此佛都也。
」行不數裡,望見前面有天梯一把,駕在半空,萬丈虛懸,十分陡險,〈(危乎高哉)〉守一望之生畏。
問大帝曰:「這把天梯,如此高峻,何能登躡上去。
」大帝曰:「凡屬善人,即能上升天梯,何必畏懼。
況我師徒乃是騰雲上升,爾隻須閉目存神,鎮定靈臺,便履險如夷也。
」守一依大帝之言,將目閉起,不知不覺,即飛上天梯了。
上了梯,往前一望,又見一座金橋明晃晃的,上有許多僧人,頭頂佛冠,身披袈裟,向前而行,聽他口中念的是「阿彌陀佛」,有騎白鶴的,青鸞的,彩鳳的;又有手持錫杖,敲木魚的,等等不一。
內中有多數人,一路歌唱,唱的仙腔、仙調,梵語聲音,非常快樂。
問大帝曰:「這些僧人,要往何處?有何功行?如何有這般散淡?」〈(能說離苦海者,就得如此快樂。
)〉大帝曰:「此皆佛門弟子,在生遵守皈戒,不悖佛法,已經明心見性,要去面世尊,受享極樂者也。
」〈(世人果能明心見性,定可得見世尊,長生極樂。
)〉 〈【世人試看這班仙佛快樂麼?】〉 守一聞之,深為羨慕,因同大帝亦上了金橋,向前而行,隻見沿途都是蒼松翠柏,異草奇花,瑞菌靈芝,香風流溢,〈(好景緻)〉行行又看見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