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赴西天如來訓釋子 遊北極真武說報恩
關燈
小
中
大
千百株,與凡間之夜合樹相似,葉密陰濃。
守一道:「此樹若到盛暑炎天時候,在下乘涼,極為合宜。
」大帝曰:「此娑羅樹也。
」又見幾株葉小而圓,不花而香,其樹亭亭如蓋,若世間之雨傘然。
守一道:「此樹真真奇妙,人若讀書其下,可避風雨。
」大帝曰:「此忘憂樹也,世尊當日降生,即此種樹下也。
」又行裡許,見前面有一林園,極為寬大,內中之樹,千株萬株,分為兩種,其葉皆大如?,結子纍纍,子大者如蠶豆,其形圓。
小者如珍珠,圓而長。
守一曰:「此兩種樹,人間未曾見過,到也特別。
」大帝曰:「子大者、乃菩提子。
小者、乃舍利子也。
〈(菩提、舍利分之,如是如是。
)〉現在尚未成熟,若望成熟,佈滿世界時,須俟三會收圓,大宴蟠桃時也。
」方談論間,不覺過了林園,見前面道旁,又有樹千餘株,樹樹開花,爛漫如錦,如瓔珞下垂,香氣撲鼻。
守一曰:「此樹此花,人間更未見過。
」大帝道:「此佛經中所稱優曇花也。
」 〈【西天景物,世所未有,守一一問,大帝一答,洞徹無餘。
】〉 守一隨大帝一路賞花玩景,頗覺心曠神恰,十分高興,擡頭又往前看,忽見前面道左,有一大樹,高約百餘丈,枝葉密佈,周圍約三百餘丈,甚是奇異,方觀望問,不覺行抵其下,望上有一鵲巢,高架樹梢,忽聽見那鵲巢之內,有人誦經〈(真真希奇)〉守一不勝詫異,稟道:「弟子懇求大帝,少住片刻,弟子要聽聽這鵲巢之內,誦甚麼經?未知大帝允準否。
」大帝道:「儘爾靜聽就是。
」守一大喜,爰傾耳聽之,隻聽見巢中人誦經道: 「何以謂經?經言佛心。
能體佛心,方許誦經。
〈(不知心即是佛,究竟佛在何方,誦與誰聽?)〉我亦有經,是無字經。
於未誦經,先定此心。
〈(定心二字,是誦經先下手工夫,但要知定於何處?)〉無幻妄心,無恐怖心,無色無相,無垢無塵,無有癡愛,無有貪嗔,六賊掃盡,五蘊掃盡。
〈(工夫如此,方可誦經。
)〉世人誦經,大悖佛心。
七情憧擾,六慾紛營,靈臺闇昧,荊棘叢生。
不滅火性,不戒意淫,不然性燭,不點心鐙,罔知懺悔,惡孽纏身。
〈(還誦甚麼經呢)〉如此誦經,獲罪益深。
〈(小心勿忽)〉 我佛如來,端重此心,心地朗澈,如鏡之明,慈悲為本,戒殺為箴。
濟人利物,積果修因。
〈(佛氏要旨四語道盡)〉大學之道,明德新民,定靜安慮,誠意正心。
〈(士子儒生於是求之)〉倫理釋理,大旨無分,不敦倫紀,任詡修行,家有活佛,即是二親。
朝夕孝敬,頂禮奉承。
克全子道,遠勝朝真。
聖賢仙佛,非孝不成。
我作此語,願人欽遵。
精修性命,勿墮冥冥。
迷真逐妄,自誤前程。
勸爾世人,須當治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明心見性,許面世尊。
」 〈【此篇經文,言言妙諦,字字玄珠,真乃修真之指南,讀者當於無字處求之,而奉為圭臬也。
諺雲:心好不用齋,人果克盡倫常,孝親敬長,則誦經可、不誦亦可。
】〉 巢中人誦罷經文,寂然無聲,守一聽罷,因對大帝說道:「這巢中人誦這段經文,好似打動弟子一般,但不知此巢中人,是何人斯?如何在這巢內居住,自甘跼促,得毋上古有巢氏之民歟?望乞大帝指示。
」大帝曰:「非也此巢內有一高僧,名曰:『鳥巢禪師』,道高德大,因他性好高潔,故居於此巢中甚是寬敞,並不跼促也。
」〈(一粒粟中藏世界,何跼促之有?)〉守一曰:「既是這樣弟子要想上去會他一會,未知大帝允否?」大帝道:「也好,就便煩他領我師徒,去見佛祖,也是好的。
」說罷,二人騰雲上升,剛至禪門,果有二小沙彌,在門外拱候。
大帝道:「煩二童代為通稟,就說吾桓侯帶領東土遊生,謁見禪師。
」二童道:「不必稟報,禪師早知大帝降臨,特命小童在門外歡迎也。
」說畢,二童上前,大帝與守一隨之而入,進了門,地面果然宏敞,連進二層,屋宇頗覺光華,守一心中深為詫異,及將達正殿,遠遠望見禪師,手撚素珠一串,立於階下候客,大帝大踏步走進,向禪師拱手緻禮,說道:「吾張擅闖寶剎矣。
守一亦上前稽首,禪師合掌答禮道:「大帝有勞了,今夕領遊生至此,辱臨草菴,真真難得,且請安坐飲茶。
」說畢,央大帝上階,守一隨後,到了殿中,分賓主坐下,即命二童子,捧出香茗兩大甌,敬與大帝守一,大帝說道:「吾張領小徒守一,來遊西天竺勝境,道經此處,一則特意拜謁禪師,藉聆大教。
二則要煩勞禪師先導,叩見世尊。
未審禪師肯否?」禪師道:「吾衲正在誦幾句偈言,卻被貴門人守一竊聽,也是奇緣。
既承使令,願為先容可也。
」 〈【守一之見鳥巢,先聞其經,次聞其名,次睹其面,敘之錯落有緻。
】〉 大帝曰:「承蒙允諾,好極了,時辰不待,就請起行。
」於是三人出了禪門,仍由大道而行,禪師道:「此處距雷音寺不遠了,你我三人可散步慢行,藉以觀望景緻。
」大帝曰:「甚善甚善,即請禪師領導可也。
」於是三人緩緩而行,守一望向前面,見有二山,在虛無縹緲之中,上有許多縷閣,也不知有若幹間?隻見萬道金光,晶瑩射目,看不清楚,以問禪師?禪師道:「前面二山,一名靈鷲山,一名阿耨達山,世尊修行之靈蹟與宮殿均在焉。
師弟到時,可一一觀覽也。
」乃行未數裡,又見前面有十餘座寶塔,矗立青冥,人間未曾見過。
守一又問:「其高峻若幹?」禪師道:「此十二座浮屠也。
每座造成七級,每級有二十餘丈高,此非人工,乃天造地設也。
」言話問,不覺走了十餘裡,隻見沿途都是鳳尾竹,羅漢松,交柯夾道,道旁萬花齊放,不知其名,真乃香國世界,又聽見鸚鵡誦經,又看見猿猴獻果,守一見這許多妙景,樂不可支,對禪師道:「今夕承蒙大帝與禪師,到這瑯環福地,真三生有幸也。
但不知秋冬雨季,亦如此佳景否?」禪師道:「此地名西方極樂長春世界,四時皆春,花不謝而草不萎也。
」 〈【佛都勝境,迥異塵寰。
】〉 言未已,前面又見玉石牌坊一架,非常光亮,行抵其下,上題兩箇大字,曰:「佛都」,左右聯雲: 能體慈悲,纔是釋門弟子。
一著色相,難見我佛如來。
〈【如來心傳大法,一對包羅。
】〉 三人進了牌坊門,行不數步,又見一坊,亦與前同,坊之正中,橫題四箇大字,曰:「長春勝境」,左右聯雲: 翠竹黃花怡佛性, 清池皓月照禪心。
〈【妙景、妙文,妙理,妙道。
】〉 過了此坊,行不多遠,見前面有一大照壁,高聳雲霄,瞥眼間、行抵其下,亦是白玉鑲成,光澤無比,轉進裏邊,始見大門屹立,十分巍峨。
左右有八位金剛值門,相貌威武。
鳥巢禪師與那降龍金剛說道:「今有桓侯大帝,帶領東土遊生,要來謁見世尊,請煩代為通稟。
」那金剛答道:「今夕世尊召集男女兩班弟子,正在殿上講經,遊生到此,亦是有緣,且請少站,吾上前通稟就是。
」說罷,那金剛進內去了,守一擡頭一望,見大門上直立一匾,上書「雷音古寺」四箇大字,門左右有聯雲: 守得定五戒三皈,方許見佛。
守一道:「此樹若到盛暑炎天時候,在下乘涼,極為合宜。
」大帝曰:「此娑羅樹也。
」又見幾株葉小而圓,不花而香,其樹亭亭如蓋,若世間之雨傘然。
守一道:「此樹真真奇妙,人若讀書其下,可避風雨。
」大帝曰:「此忘憂樹也,世尊當日降生,即此種樹下也。
」又行裡許,見前面有一林園,極為寬大,內中之樹,千株萬株,分為兩種,其葉皆大如?,結子纍纍,子大者如蠶豆,其形圓。
小者如珍珠,圓而長。
守一曰:「此兩種樹,人間未曾見過,到也特別。
」大帝曰:「子大者、乃菩提子。
小者、乃舍利子也。
〈(菩提、舍利分之,如是如是。
)〉現在尚未成熟,若望成熟,佈滿世界時,須俟三會收圓,大宴蟠桃時也。
」方談論間,不覺過了林園,見前面道旁,又有樹千餘株,樹樹開花,爛漫如錦,如瓔珞下垂,香氣撲鼻。
守一曰:「此樹此花,人間更未見過。
」大帝道:「此佛經中所稱優曇花也。
」 〈【西天景物,世所未有,守一一問,大帝一答,洞徹無餘。
】〉 守一隨大帝一路賞花玩景,頗覺心曠神恰,十分高興,擡頭又往前看,忽見前面道左,有一大樹,高約百餘丈,枝葉密佈,周圍約三百餘丈,甚是奇異,方觀望問,不覺行抵其下,望上有一鵲巢,高架樹梢,忽聽見那鵲巢之內,有人誦經〈(真真希奇)〉守一不勝詫異,稟道:「弟子懇求大帝,少住片刻,弟子要聽聽這鵲巢之內,誦甚麼經?未知大帝允準否。
」大帝道:「儘爾靜聽就是。
」守一大喜,爰傾耳聽之,隻聽見巢中人誦經道: 「何以謂經?經言佛心。
能體佛心,方許誦經。
〈(不知心即是佛,究竟佛在何方,誦與誰聽?)〉我亦有經,是無字經。
於未誦經,先定此心。
〈(定心二字,是誦經先下手工夫,但要知定於何處?)〉無幻妄心,無恐怖心,無色無相,無垢無塵,無有癡愛,無有貪嗔,六賊掃盡,五蘊掃盡。
〈(工夫如此,方可誦經。
)〉世人誦經,大悖佛心。
七情憧擾,六慾紛營,靈臺闇昧,荊棘叢生。
不滅火性,不戒意淫,不然性燭,不點心鐙,罔知懺悔,惡孽纏身。
〈(還誦甚麼經呢)〉如此誦經,獲罪益深。
〈(小心勿忽)〉 我佛如來,端重此心,心地朗澈,如鏡之明,慈悲為本,戒殺為箴。
濟人利物,積果修因。
〈(佛氏要旨四語道盡)〉大學之道,明德新民,定靜安慮,誠意正心。
〈(士子儒生於是求之)〉倫理釋理,大旨無分,不敦倫紀,任詡修行,家有活佛,即是二親。
朝夕孝敬,頂禮奉承。
克全子道,遠勝朝真。
聖賢仙佛,非孝不成。
我作此語,願人欽遵。
精修性命,勿墮冥冥。
迷真逐妄,自誤前程。
勸爾世人,須當治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明心見性,許面世尊。
」 〈【此篇經文,言言妙諦,字字玄珠,真乃修真之指南,讀者當於無字處求之,而奉為圭臬也。
諺雲:心好不用齋,人果克盡倫常,孝親敬長,則誦經可、不誦亦可。
】〉 巢中人誦罷經文,寂然無聲,守一聽罷,因對大帝說道:「這巢中人誦這段經文,好似打動弟子一般,但不知此巢中人,是何人斯?如何在這巢內居住,自甘跼促,得毋上古有巢氏之民歟?望乞大帝指示。
」大帝曰:「非也此巢內有一高僧,名曰:『鳥巢禪師』,道高德大,因他性好高潔,故居於此巢中甚是寬敞,並不跼促也。
」〈(一粒粟中藏世界,何跼促之有?)〉守一曰:「既是這樣弟子要想上去會他一會,未知大帝允否?」大帝道:「也好,就便煩他領我師徒,去見佛祖,也是好的。
」說罷,二人騰雲上升,剛至禪門,果有二小沙彌,在門外拱候。
大帝道:「煩二童代為通稟,就說吾桓侯帶領東土遊生,謁見禪師。
」二童道:「不必稟報,禪師早知大帝降臨,特命小童在門外歡迎也。
」說畢,二童上前,大帝與守一隨之而入,進了門,地面果然宏敞,連進二層,屋宇頗覺光華,守一心中深為詫異,及將達正殿,遠遠望見禪師,手撚素珠一串,立於階下候客,大帝大踏步走進,向禪師拱手緻禮,說道:「吾張擅闖寶剎矣。
守一亦上前稽首,禪師合掌答禮道:「大帝有勞了,今夕領遊生至此,辱臨草菴,真真難得,且請安坐飲茶。
」說畢,央大帝上階,守一隨後,到了殿中,分賓主坐下,即命二童子,捧出香茗兩大甌,敬與大帝守一,大帝說道:「吾張領小徒守一,來遊西天竺勝境,道經此處,一則特意拜謁禪師,藉聆大教。
二則要煩勞禪師先導,叩見世尊。
未審禪師肯否?」禪師道:「吾衲正在誦幾句偈言,卻被貴門人守一竊聽,也是奇緣。
既承使令,願為先容可也。
」 〈【守一之見鳥巢,先聞其經,次聞其名,次睹其面,敘之錯落有緻。
】〉 大帝曰:「承蒙允諾,好極了,時辰不待,就請起行。
」於是三人出了禪門,仍由大道而行,禪師道:「此處距雷音寺不遠了,你我三人可散步慢行,藉以觀望景緻。
」大帝曰:「甚善甚善,即請禪師領導可也。
」於是三人緩緩而行,守一望向前面,見有二山,在虛無縹緲之中,上有許多縷閣,也不知有若幹間?隻見萬道金光,晶瑩射目,看不清楚,以問禪師?禪師道:「前面二山,一名靈鷲山,一名阿耨達山,世尊修行之靈蹟與宮殿均在焉。
師弟到時,可一一觀覽也。
」乃行未數裡,又見前面有十餘座寶塔,矗立青冥,人間未曾見過。
守一又問:「其高峻若幹?」禪師道:「此十二座浮屠也。
每座造成七級,每級有二十餘丈高,此非人工,乃天造地設也。
」言話問,不覺走了十餘裡,隻見沿途都是鳳尾竹,羅漢松,交柯夾道,道旁萬花齊放,不知其名,真乃香國世界,又聽見鸚鵡誦經,又看見猿猴獻果,守一見這許多妙景,樂不可支,對禪師道:「今夕承蒙大帝與禪師,到這瑯環福地,真三生有幸也。
但不知秋冬雨季,亦如此佳景否?」禪師道:「此地名西方極樂長春世界,四時皆春,花不謝而草不萎也。
」 〈【佛都勝境,迥異塵寰。
】〉 言未已,前面又見玉石牌坊一架,非常光亮,行抵其下,上題兩箇大字,曰:「佛都」,左右聯雲: 能體慈悲,纔是釋門弟子。
一著色相,難見我佛如來。
〈【如來心傳大法,一對包羅。
】〉 三人進了牌坊門,行不數步,又見一坊,亦與前同,坊之正中,橫題四箇大字,曰:「長春勝境」,左右聯雲: 翠竹黃花怡佛性, 清池皓月照禪心。
〈【妙景、妙文,妙理,妙道。
】〉 過了此坊,行不多遠,見前面有一大照壁,高聳雲霄,瞥眼間、行抵其下,亦是白玉鑲成,光澤無比,轉進裏邊,始見大門屹立,十分巍峨。
左右有八位金剛值門,相貌威武。
鳥巢禪師與那降龍金剛說道:「今有桓侯大帝,帶領東土遊生,要來謁見世尊,請煩代為通稟。
」那金剛答道:「今夕世尊召集男女兩班弟子,正在殿上講經,遊生到此,亦是有緣,且請少站,吾上前通稟就是。
」說罷,那金剛進內去了,守一擡頭一望,見大門上直立一匾,上書「雷音古寺」四箇大字,門左右有聯雲: 守得定五戒三皈,方許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