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協天界大帝演雄兵 兜率宮道祖談性命
關燈
小
中
大
有仁,生意中含,萬善具備,是即所謂『性』也。
逮有生以後,即落後天,自非上聖高真,鮮不為嗜欲所擾矣。
修道者知本性已染夫塵垢,而急加修鍊,始能以後天而復於先天。
則修心修性命之理,宜急求焉已矣。
〈【首段論三教,鹹以修心性命為旨,示人以趨向之端。
此論修道,不可以先事命功。
】〉 然則修道者,其先修性乎?修命乎?抑先由心緻力乎?則固有先後緩急之辨也,何也?蓋汲汲於修命者,曰:『長壽也,不死也。
』曰:『坎離交媾也,水火升降也,鉛汞調勻也,黃河倒流也,火候溫養也,陽神出竅也。
』造其極者曰:『三還七返也,九轉還丹也,嬰奼和合也,脫殼飛昇也。
』修命之法,亦雲至矣。
夫豈知第知修命,而不注重夫心性,欲求長生也,奚足恃乎?足以上聖高真,入道之始,必緻力於性功,而修性之要,又必自修心始。
〈(此二語為修道之士不二法門)〉修心之訣,必將三屍盡斬,六賊清除。
刀兵水火,不足以搖其中。
六慾七情,不足以紛其念。
務使此心如鐵石,如枯木;如出水之蓮,不染污泥。
如水晶之瑩,內外皎潔,心地既澈,益鍊吾性,令向之頑性、劣性,一化為虛性、靈性。
向之惡性,暴性,悉化為仁性、善性。
先天之真性既復,然後講求命功,自然左右逢源,迎刀而解,而精氣神乃可保固。
〈【此段指明修真,當以心性為主,言言妙諦,字字玄珠。
學者果能體而行之,何難超凡入聖。
】〉 此時性命雙修,內外合一,金丹大道,自我操之。
再加以濟人利物,積善累功,可以證大羅天仙之位,可以成金剛不壞之身,有何難哉?〈(修真妙訣指示無遺)〉胡今之求道者,不知修心之法,更不知先性後命之理,故雖持齋茹素,而倫常弗盡。
善事弗為,貪嗔癡愛弗除,三屍六賊弗去,〈(修些甚麼?)〉叩其所行,而作惡者如故,叛道者如故,以雲『求道』,而道遠矣。
方墮落之不暇,尚妄希登真哉? 又有求道者,觀其表面,似亦孳孳於道,而私欲憧擾,障礙橫生,至道未明,旁正未辨,偶得一知半解、便自以為得道。
盲修瞎鍊,逐妄迷真,於是內魔先擾,外魔乘之,而種種怪象發現矣。
如是求道,不惟無益,害且隨之。
雖坐破蒲團何益哉?下至採補養生之術,服食紅鉛陰棗之流,男女交接之邪,持符念咒之誕,旁門誤投,左道惑眾。
此輩行為,適造大孽,必生遭雷殛,罹兇災。
歿投三途,受冥罰,直鬼道而已,烏足言仙道哉?吾道祖慈悲感應,恆以度人為心,不忍人之入道,而反為道害也。
故特揭而出之,望眾生齊猛省焉可。
」 〈【此段指出近日修道者之弊,痛切言之,慈悲大展此段揭明旁門外道之罪,警人效尤。
】〉 道祖把這篇文講了一遍,真君在旁合掌道:「道祖這篇文,真乃金玉良言,為入道者指南鍼矣。
抱一師弟好好記熟,回壇之後,刊入記中,有功於道門不少矣。
」抱一起立答道:「弟子謹遵,不敢遺忘。
」 道祖說道:「三教之理,不外此心,能治其心,性命之學,由此遞推,登真、作佛、作聖之基,即在是矣。
儒家之存理遏欲,克歸復仁,四勿、四知,九思、三戒。
佛子之三皈、五戒,除卻一切障礙,無口鼻耳目身意,無人我相,無色相,無眾生相,皆所以治心也。
夫吾道言清靜,清則不濁不污,不昏不昧。
靜則不擾不亂,不動不搖。
治心以清,使方寸不垢昏,如水之清潔,而無渣滓。
治心以靜,使靈臺常鎮定,如山之安時,而不動搖。
帝王之治天下,主德清明,清心寡欲,以靜制動,以簡馭繁,端拱垂裳,無為而治,得吾道也。
儒者之定靜安慮,即此道也。
〈【儒門一貫,佛氏三乘,道家三味,不外此心也。
道祖這篇議論將三教之心法真論,和盤托出。
真是一字一珠,學者果能心領神會,何患不能成聖賢,仙佛哉。
】〉 且吾道又在感應,蓋以善相感,此感彼應,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易》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氏之言,與吾道合也。
吾道以研求性命為宗旨,儒釋之理,豈能外乎性命哉?修持性命,此為內功,而又貴立外功。
外功者何?濟人利物,度己度人,有功於世是已。
世之修鍊家,硜硜自守,閉戶盲修,功善不立,作自了漢,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縱使修鍊合法,歸空之日,亦不過小小果位,作個散仙,終久歸於淘汰,焉能如大羅金仙,與天地同不朽哉! 〈【修道之士,不立外功,縱有所得,千年後雷必殛之。
故當以飢溺為懷,度人為志,有功於世,始能證果長生也。
】〉 吾道祖自周以來,投生人世,隱顯人間,隨緣闡道,所著有《道德》五千言,太上《黃庭》,《清靜》,《感應》,諸經行世,要皆以度人度世為心。
《尚書》雲:『吉人為善,惟日不足。
』此二語,深契吾傳道之心矣。
故求神仙者,當立三千外功,八百內果;內外雙修,斯為得之。
今世之修道者,隻知度己,不知度人, 善事不為,外功不立,不亦謬哉?至於異端邪教,左道旁門,當今之世,實繁有徒,吾已下敕冥王,於五殿附設左道害人一獄,嚴為懲治。
〈(道祖之懲治左道,與如來之懲治妖僧,同一嚴酷,其心至苦。
)〉爾壇諸生,下遊冥府,曾見內中之刑罰否?」抱一起立答道:「定一師弟曾經見過,獄中刑罰,甚慘酷也。
」 道祖曰:「爾回壇後,可將吾言,向入道者,一一言之可也。
」抱一唯唯承命。
道祖又曰:「爾名抱一與吾道抱元守一,同一理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得其一萬事畢矣。
〈(抱一二字,經道祖解釋明白,意義昭然。
)〉爾近年來,代天宣化,有功善壇,吾道祖所深喜,今適逢緣,召集群真講道,遍賜瓊漿,爾抱一就此座,無妨多飲幾盞。
」說罷,隻見眾仙童將筵席擺好,席間盡是仙果、仙珍,每人面前,設玉杯一,玉箸二,仙童執壺,滿斟玉液,大家暢飲,兩廊仙樂大作,各各盡歡。
抱一自遊冥以來,尚未逢此勝會。
〈(抱一當此喜幸何如)〉少刻宴畢。
柳真君呼喚抱一向道祖前九叩謝恩,告辭起身。
道祖說道:「爾壇主、壇生、惟一子編輯善書,繼晷焚膏,勤勞卓著,吾有寶物四件,託爾帶回,轉贈與他,以酬其校書之苦。
第一件乃七寶眼鏡一副,第二件十全如意寶珠一串,第三件九轉金丹一粒,第四件八方玉印一顆,此四件寶,爾好好收檢,不可遺失,到壇轉交。
切切勿忽。
」隨命童兒取出八寶錦囊一具,將四件寶收貯其中。
抱一負起錦囊,九叩辭別道祖,跟隨真君出宮,霎時到了大門之外。
真君道:「左側那個涼海,景緻絕佳,來時因謁道祖匆忙,不及觀覽,今夕時辰尚早,師弟可願順便一觀否?」抱一道:「果有佳景弟子甚願,請仙師帶領一遊可也。
」於是二人逕向左邊而來,轉瞬間到了海邊,抱一停步,凝眸一望,隻見海水澄清如鏡,中有許多船隻,濟濟仙真,在內中遊玩,有琴聲、笛聲、箏聲、琵琶聲,還有人扣舷歌之,抱一傾耳靜聽,但聽他歌道: 駕荷葉,作扁舟,一葦航之好泳遊。
鳴白鷺,鬧浮鷗,拍拍飛破水天秋。
這海景,甚清幽,賽過閬苑與瀛洲。
吾與爾,結仙儔,也無拘束也無憂, 笑世人,枉營謀,多為兒孫作馬牛。
為名利,日貪求,一旦無常萬事休。
積惡孽,積愆尤,墮落泥犁不自由。
總為爾,不知修,何不學我鍊丹邱。
證仙爵,出人頭,不羨富貴與天侯。
鉛汞鍊,大丹收,男子懷胎笑破喉。
火下降,水溫柔,坎離既濟慢添抽。
嬰奼配,賦好逑。
陰陽和合意綢繆。
觀自在,任意遊,一直飛昇上玉樓。
〈【道祖賜物酬惟一,勞恩禮雖隆原非過舉。
其人在水雲之間,其歌入滄浪之響,聽之令人肝腸間,煙火之氣全消。
不知紅塵熱客,可聽入心坎否?】〉 舟中人歌闋,抱一聽罷,不覺手舞足蹈,羨慕不已。
真君道:「此間神仙,俱是這樣快樂,師弟如果認真修持,何患不能到此?此刻下金雞三唱,天將曉矣。
我師徒不可留連,快快回壇罷了。
」抱一道:「弟子遵命。
」於是二人仍回原路,跨上鸞鶴,真君運動神功,一陣清風,回到壇來。
張三豐大仙,還在座上等候,抱一將錦囊解下,取出四件寶貝,交付惟一手收,真君道:「明夕應遊雷音寺、真武宮兩處,須要命守一師弟去一遭,切切記下。
」守一唯唯應命,吩咐畢,二仙回宮繳敕,抱一亦甦醒起來,欲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總評: ⊙自由平等無父無君之世,忠義之氣,淪亡盡矣。
帝君特著此文而挽救之,其心至苦,世人其體而行之,斯不負也。
⊙協天境上大演雄兵,其他日太平之兆端乎? ⊙離恨天中,各處風景俱是玄功妙道,道祖之誘掖世人,可謂至矣。
近日修真之上,身心性命之學,多已失其指歸,道祖特著斯文以藥之。
學者其細心玩味,幸勿自棄自害焉,則幸矣。
逮有生以後,即落後天,自非上聖高真,鮮不為嗜欲所擾矣。
修道者知本性已染夫塵垢,而急加修鍊,始能以後天而復於先天。
則修心修性命之理,宜急求焉已矣。
〈【首段論三教,鹹以修心性命為旨,示人以趨向之端。
此論修道,不可以先事命功。
】〉 然則修道者,其先修性乎?修命乎?抑先由心緻力乎?則固有先後緩急之辨也,何也?蓋汲汲於修命者,曰:『長壽也,不死也。
』曰:『坎離交媾也,水火升降也,鉛汞調勻也,黃河倒流也,火候溫養也,陽神出竅也。
』造其極者曰:『三還七返也,九轉還丹也,嬰奼和合也,脫殼飛昇也。
』修命之法,亦雲至矣。
夫豈知第知修命,而不注重夫心性,欲求長生也,奚足恃乎?足以上聖高真,入道之始,必緻力於性功,而修性之要,又必自修心始。
〈(此二語為修道之士不二法門)〉修心之訣,必將三屍盡斬,六賊清除。
刀兵水火,不足以搖其中。
六慾七情,不足以紛其念。
務使此心如鐵石,如枯木;如出水之蓮,不染污泥。
如水晶之瑩,內外皎潔,心地既澈,益鍊吾性,令向之頑性、劣性,一化為虛性、靈性。
向之惡性,暴性,悉化為仁性、善性。
先天之真性既復,然後講求命功,自然左右逢源,迎刀而解,而精氣神乃可保固。
〈【此段指明修真,當以心性為主,言言妙諦,字字玄珠。
學者果能體而行之,何難超凡入聖。
】〉 此時性命雙修,內外合一,金丹大道,自我操之。
再加以濟人利物,積善累功,可以證大羅天仙之位,可以成金剛不壞之身,有何難哉?〈(修真妙訣指示無遺)〉胡今之求道者,不知修心之法,更不知先性後命之理,故雖持齋茹素,而倫常弗盡。
善事弗為,貪嗔癡愛弗除,三屍六賊弗去,〈(修些甚麼?)〉叩其所行,而作惡者如故,叛道者如故,以雲『求道』,而道遠矣。
方墮落之不暇,尚妄希登真哉? 又有求道者,觀其表面,似亦孳孳於道,而私欲憧擾,障礙橫生,至道未明,旁正未辨,偶得一知半解、便自以為得道。
盲修瞎鍊,逐妄迷真,於是內魔先擾,外魔乘之,而種種怪象發現矣。
如是求道,不惟無益,害且隨之。
雖坐破蒲團何益哉?下至採補養生之術,服食紅鉛陰棗之流,男女交接之邪,持符念咒之誕,旁門誤投,左道惑眾。
此輩行為,適造大孽,必生遭雷殛,罹兇災。
歿投三途,受冥罰,直鬼道而已,烏足言仙道哉?吾道祖慈悲感應,恆以度人為心,不忍人之入道,而反為道害也。
故特揭而出之,望眾生齊猛省焉可。
」 〈【此段指出近日修道者之弊,痛切言之,慈悲大展此段揭明旁門外道之罪,警人效尤。
】〉 道祖把這篇文講了一遍,真君在旁合掌道:「道祖這篇文,真乃金玉良言,為入道者指南鍼矣。
抱一師弟好好記熟,回壇之後,刊入記中,有功於道門不少矣。
」抱一起立答道:「弟子謹遵,不敢遺忘。
」 道祖說道:「三教之理,不外此心,能治其心,性命之學,由此遞推,登真、作佛、作聖之基,即在是矣。
儒家之存理遏欲,克歸復仁,四勿、四知,九思、三戒。
佛子之三皈、五戒,除卻一切障礙,無口鼻耳目身意,無人我相,無色相,無眾生相,皆所以治心也。
夫吾道言清靜,清則不濁不污,不昏不昧。
靜則不擾不亂,不動不搖。
治心以清,使方寸不垢昏,如水之清潔,而無渣滓。
治心以靜,使靈臺常鎮定,如山之安時,而不動搖。
帝王之治天下,主德清明,清心寡欲,以靜制動,以簡馭繁,端拱垂裳,無為而治,得吾道也。
儒者之定靜安慮,即此道也。
〈【儒門一貫,佛氏三乘,道家三味,不外此心也。
道祖這篇議論將三教之心法真論,和盤托出。
真是一字一珠,學者果能心領神會,何患不能成聖賢,仙佛哉。
】〉 且吾道又在感應,蓋以善相感,此感彼應,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易》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氏之言,與吾道合也。
吾道以研求性命為宗旨,儒釋之理,豈能外乎性命哉?修持性命,此為內功,而又貴立外功。
外功者何?濟人利物,度己度人,有功於世是已。
世之修鍊家,硜硜自守,閉戶盲修,功善不立,作自了漢,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縱使修鍊合法,歸空之日,亦不過小小果位,作個散仙,終久歸於淘汰,焉能如大羅金仙,與天地同不朽哉! 〈【修道之士,不立外功,縱有所得,千年後雷必殛之。
故當以飢溺為懷,度人為志,有功於世,始能證果長生也。
】〉 吾道祖自周以來,投生人世,隱顯人間,隨緣闡道,所著有《道德》五千言,太上《黃庭》,《清靜》,《感應》,諸經行世,要皆以度人度世為心。
《尚書》雲:『吉人為善,惟日不足。
』此二語,深契吾傳道之心矣。
故求神仙者,當立三千外功,八百內果;內外雙修,斯為得之。
今世之修道者,隻知度己,不知度人, 善事不為,外功不立,不亦謬哉?至於異端邪教,左道旁門,當今之世,實繁有徒,吾已下敕冥王,於五殿附設左道害人一獄,嚴為懲治。
〈(道祖之懲治左道,與如來之懲治妖僧,同一嚴酷,其心至苦。
)〉爾壇諸生,下遊冥府,曾見內中之刑罰否?」抱一起立答道:「定一師弟曾經見過,獄中刑罰,甚慘酷也。
」 道祖曰:「爾回壇後,可將吾言,向入道者,一一言之可也。
」抱一唯唯承命。
道祖又曰:「爾名抱一與吾道抱元守一,同一理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得其一萬事畢矣。
〈(抱一二字,經道祖解釋明白,意義昭然。
)〉爾近年來,代天宣化,有功善壇,吾道祖所深喜,今適逢緣,召集群真講道,遍賜瓊漿,爾抱一就此座,無妨多飲幾盞。
」說罷,隻見眾仙童將筵席擺好,席間盡是仙果、仙珍,每人面前,設玉杯一,玉箸二,仙童執壺,滿斟玉液,大家暢飲,兩廊仙樂大作,各各盡歡。
抱一自遊冥以來,尚未逢此勝會。
〈(抱一當此喜幸何如)〉少刻宴畢。
柳真君呼喚抱一向道祖前九叩謝恩,告辭起身。
道祖說道:「爾壇主、壇生、惟一子編輯善書,繼晷焚膏,勤勞卓著,吾有寶物四件,託爾帶回,轉贈與他,以酬其校書之苦。
第一件乃七寶眼鏡一副,第二件十全如意寶珠一串,第三件九轉金丹一粒,第四件八方玉印一顆,此四件寶,爾好好收檢,不可遺失,到壇轉交。
切切勿忽。
」隨命童兒取出八寶錦囊一具,將四件寶收貯其中。
抱一負起錦囊,九叩辭別道祖,跟隨真君出宮,霎時到了大門之外。
真君道:「左側那個涼海,景緻絕佳,來時因謁道祖匆忙,不及觀覽,今夕時辰尚早,師弟可願順便一觀否?」抱一道:「果有佳景弟子甚願,請仙師帶領一遊可也。
」於是二人逕向左邊而來,轉瞬間到了海邊,抱一停步,凝眸一望,隻見海水澄清如鏡,中有許多船隻,濟濟仙真,在內中遊玩,有琴聲、笛聲、箏聲、琵琶聲,還有人扣舷歌之,抱一傾耳靜聽,但聽他歌道: 駕荷葉,作扁舟,一葦航之好泳遊。
鳴白鷺,鬧浮鷗,拍拍飛破水天秋。
這海景,甚清幽,賽過閬苑與瀛洲。
吾與爾,結仙儔,也無拘束也無憂, 笑世人,枉營謀,多為兒孫作馬牛。
為名利,日貪求,一旦無常萬事休。
積惡孽,積愆尤,墮落泥犁不自由。
總為爾,不知修,何不學我鍊丹邱。
證仙爵,出人頭,不羨富貴與天侯。
鉛汞鍊,大丹收,男子懷胎笑破喉。
火下降,水溫柔,坎離既濟慢添抽。
嬰奼配,賦好逑。
陰陽和合意綢繆。
觀自在,任意遊,一直飛昇上玉樓。
〈【道祖賜物酬惟一,勞恩禮雖隆原非過舉。
其人在水雲之間,其歌入滄浪之響,聽之令人肝腸間,煙火之氣全消。
不知紅塵熱客,可聽入心坎否?】〉 舟中人歌闋,抱一聽罷,不覺手舞足蹈,羨慕不已。
真君道:「此間神仙,俱是這樣快樂,師弟如果認真修持,何患不能到此?此刻下金雞三唱,天將曉矣。
我師徒不可留連,快快回壇罷了。
」抱一道:「弟子遵命。
」於是二人仍回原路,跨上鸞鶴,真君運動神功,一陣清風,回到壇來。
張三豐大仙,還在座上等候,抱一將錦囊解下,取出四件寶貝,交付惟一手收,真君道:「明夕應遊雷音寺、真武宮兩處,須要命守一師弟去一遭,切切記下。
」守一唯唯應命,吩咐畢,二仙回宮繳敕,抱一亦甦醒起來,欲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總評: ⊙自由平等無父無君之世,忠義之氣,淪亡盡矣。
帝君特著此文而挽救之,其心至苦,世人其體而行之,斯不負也。
⊙協天境上大演雄兵,其他日太平之兆端乎? ⊙離恨天中,各處風景俱是玄功妙道,道祖之誘掖世人,可謂至矣。
近日修真之上,身心性命之學,多已失其指歸,道祖特著斯文以藥之。
學者其細心玩味,幸勿自棄自害焉,則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