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謁火官方知火劫 面雷祖始識雷威
關燈
小
中
大
凡電以例視夫雷電也。
殊不知彼所設之電,人苟遠避之,不與之觸犯,電力雖猛,其如人何?惟天之雷電,至速至靈,凡遭擊者,概屬兇人毒物,逃無所逃,匿無所匿,非有神主持其際,焉能若是。
若謂人物之被殛也,乃偶觸電氣使然,何以被殛者,盡係兇人毒物,而無善人者乎?由此而論,可以了然矣。
」志一又問曰:「世間人物被殛者,究竟罪狀若何?願得聞之。
」天尊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吾雷之律,專考察人間之逆子、逆婦,惡貫滿盈者,即誅殛之,無有赦免者也。
又有滅倫犯分,顯悖忠孝節義者,殛之。
陰險為惡,貽害於人,大傷天理,人不知覺者,殛之。
亦有不惜五穀,不敬字紙者,殛之。
此誅殛惡人之大概也。
至世間毒物,如蛇、蠍、娛蚣、蛟、鱷、毒蟲等類,及一切山精水怪,草木之妖,苟萌害人之心者,即立誅之,不緩須臾也。
」 志一又問曰:「天尊剛言不敬字紙一條,律應誅殛,如今民國時代,一般新學家,視字紙為無足輕重之物,故衙署之內,學堂之中,任意拋棄無人掇拾,糊窗拭桌,包裹物件,種種踐踏難以枚舉,甚至以字紙擦糞穢者,陰溝廁坑,堆擲滿地,弟子見之,不勝惻然,不敬字紙,至斯極矣!何天雷不殛一人?豈誅之不勝誅乎?抑別有報應乎?願聞其說。
」〈(志一此問功德不小)〉 天尊曰:「爾生隻知有天雷乎?五行皆能作雷,謂之五雷。
故死於刀矛巖石者,金雷也。
樹倒打死者,木雷也。
落海飄江者,水雷也。
槍砲炸彈轟斃,及被火燒死者,火雷也。
房倒牆傾者,土雷也。
夫不敬字紙之人,死於五雷者豈少也哉?特人不覺察耳。
又況不敬字紙之人,有值日功曹,與竈神三屍神,日糾察之,按其所踐踏之字,彙於黑籍,以折除其衣祿功名,子孫壽算,人焉得而知之,彼亦不自知之,使其惡貫滿盈之日,或以五雷收之,或以天雷殛之,報應亦不遠耳。
」 志一曰:「不敬字紙之人,終有報應,弟子聞命矣。
世傳雷殛三世人,謂造孽滿三世,雷始殛之,信有之乎。
」天尊曰:「此天心仁愛也,律誠有之,大凡人之為惡,天雷不遽誅之者,冀其改過遷善也。
至於再生、三生,而猶怙惡不悛,雷不得不殛之也,然此指尋常之過惡耳。
若係大逆、不道,不孝不忠,不義不仁者,雷即立殛之也,奚待三世哉。
」志一又問曰:「以弟子所見所聞,有等惡人雷不殛之於生前,而殛之於死後,至有掀其墓而殛其屍者,如漢之董卓是已。
豈雷畏之於生前而不敢殛乎,仰別有說乎?願聞其旨。
」 〈【讀雷祖此段議論,與地府雷轟各獄,對照參觀,方知天律之森嚴,冥網之不漏也。
士人惜字,當惜於下筆之先,勿撰淫詞,勿弄刀筆,惜之上也。
老仙望之。
】〉 天尊笑曰:「雷豈有畏人之理哉,殷之武乙,貴為天子,因其無道射天,尚且殛之,而況於董卓乎?夫惡人造孽行兇,天怒人怨,非至不赦,則人人得而誅之,況有國法在,或以國法誅之,或緣他慘劫而死,倘死不足以蔽辜,而復以雷殛之,所以深惡而痛懲之,以彰天威而快人心矣。
殛其魂,更甚於殛其身也。
此地府所以有雷轟獄之設也。
至董卓大奸大惡,陰蓄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若先以雷殛之,是令彼逃於國法,反得便宜也。
故必待其慘死,而後殛之,乃愈以暴其惡。
且令附卓惜卓者,不敢置一詞也。
」 〈【志一應元宮中之問,如扣洪鐘,愈扣愈鳴。
將雷擊人、擊物,或擊於生前,或擊於死後,等等罪案,絛問明晰,為世炯戒,功真不小。
】〉 志一又問曰:「以弟子所聞,有牛馬而遭殛者,彼牛馬蠢物耳,不能為害於人,亦被殛者何因?」天尊曰:「牛馬遭殛乃惡人所轉變者也,因他前生過惡重大,或緣他故而死,逭於雷罰,及轉變而為牛馬,而其惡性猶在,故補殛之,以彰明天網之無遺漏也。
」志一又問曰:「天地之大,萬民之眾,遭雷殛者,一歲不知凡幾,雷部何從分別善惡,無遺無誤者乎?」天尊曰:「大凡遭雷劫者,吾先命本部使者,暗掃一黑旗於背上,期至乃從而殛之,固絲毫不爽者也。
」志一又問曰:「世人應遭雷殛,期至而受之,固莫能逃也。
倘其人一旦改惡從善,可能赦其罪乎?」天尊曰:「此事亦偶有之,然不多見,如其人果能翻然悔悟,改惡從善,即立將黑旗拔去,免遭雷劫。
所謂一念之善,可以回天,乃皇天不罪悔過之人故也。
」 〈【此等問答,細入塵沙,無微不至矣。
】〉 天尊說畢。
志一叩頭稱謝道:「弟子此來,得聞天尊妙論,俾弟子疑團盡釋,誠大幸也。
時辰不待,就要告辭天尊了。
」天尊曰:「三豐道友,速將段生領回壇可也。
」張大仙道:「卑職遵命。
」志一重行九叩禮,辭別天尊,隨張祖師下殿出宮,張祖師將左右宮殿,一一指示與志一曰:「此三十六雷君朝房也。
」志一左顧右盼,僅以觀其大概,瞬息出了宮門,張大仙拍手一呼,那對仙鶴,迎面飛來,二人各各跨上,飄飄然下了天衢,瞥眼間到了南天門,張大仙道:「師弟何不催動爾鶴,速到爾壇,以免壇中諸弟子盼望。
」志一依言,拍了鶴羽一掌,坐下之鶴,果然淩空而下,舉目一望,將近本壇,少焉進了壇門,各下了鶴,逕入壇來,隻見柳帝君還坐在神幾之上,見張祖師與志一回來,不勝其喜,命諸生斟酒一巡,與三豐大仙酬勞,柳帝君亦陪飲三杯,二仙方擬回宮繳敕。
忽然來了翊漢宮二位功曹,對眾宣佈道:「我二人奉了聖帝之命,告諭爾壇諸生,明夕協天界桓侯大帝,大演雄兵,要命抱一子,早到翊漢宮謁見,聖帝面囑要事,然後再到校場,看看大帝演兵講武的規模,亦是千古奇遇,須要早早起程,沿途不可耽閣,切切記下。
」說畢二功曹回覆去了,張柳二仙,方纔回宮,志一子亦起來,商量明夕之事,但不知大帝演兵,怎麼樣的聲勢,諸生亦急欲聞之,欲知情形,須看明宵分解: 總評: ⊙王仙一段道情,唱出紅塵苦惱,似嘲似誚,如憫如悲,微言醒世,發人深省。
⊙雷主生物,火主育物,而其極乃至於殺物者,乃人物自召之也。
此回經二大帝,將降災理由,分途揭示明白,世人尚癡迷不悟,以惡為能,定難逃雷霆誅擊,劫火焚燒也。
懍之哉!
殊不知彼所設之電,人苟遠避之,不與之觸犯,電力雖猛,其如人何?惟天之雷電,至速至靈,凡遭擊者,概屬兇人毒物,逃無所逃,匿無所匿,非有神主持其際,焉能若是。
若謂人物之被殛也,乃偶觸電氣使然,何以被殛者,盡係兇人毒物,而無善人者乎?由此而論,可以了然矣。
」志一又問曰:「世間人物被殛者,究竟罪狀若何?願得聞之。
」天尊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吾雷之律,專考察人間之逆子、逆婦,惡貫滿盈者,即誅殛之,無有赦免者也。
又有滅倫犯分,顯悖忠孝節義者,殛之。
陰險為惡,貽害於人,大傷天理,人不知覺者,殛之。
亦有不惜五穀,不敬字紙者,殛之。
此誅殛惡人之大概也。
至世間毒物,如蛇、蠍、娛蚣、蛟、鱷、毒蟲等類,及一切山精水怪,草木之妖,苟萌害人之心者,即立誅之,不緩須臾也。
」 志一又問曰:「天尊剛言不敬字紙一條,律應誅殛,如今民國時代,一般新學家,視字紙為無足輕重之物,故衙署之內,學堂之中,任意拋棄無人掇拾,糊窗拭桌,包裹物件,種種踐踏難以枚舉,甚至以字紙擦糞穢者,陰溝廁坑,堆擲滿地,弟子見之,不勝惻然,不敬字紙,至斯極矣!何天雷不殛一人?豈誅之不勝誅乎?抑別有報應乎?願聞其說。
」〈(志一此問功德不小)〉 天尊曰:「爾生隻知有天雷乎?五行皆能作雷,謂之五雷。
故死於刀矛巖石者,金雷也。
樹倒打死者,木雷也。
落海飄江者,水雷也。
槍砲炸彈轟斃,及被火燒死者,火雷也。
房倒牆傾者,土雷也。
夫不敬字紙之人,死於五雷者豈少也哉?特人不覺察耳。
又況不敬字紙之人,有值日功曹,與竈神三屍神,日糾察之,按其所踐踏之字,彙於黑籍,以折除其衣祿功名,子孫壽算,人焉得而知之,彼亦不自知之,使其惡貫滿盈之日,或以五雷收之,或以天雷殛之,報應亦不遠耳。
」 志一曰:「不敬字紙之人,終有報應,弟子聞命矣。
世傳雷殛三世人,謂造孽滿三世,雷始殛之,信有之乎。
」天尊曰:「此天心仁愛也,律誠有之,大凡人之為惡,天雷不遽誅之者,冀其改過遷善也。
至於再生、三生,而猶怙惡不悛,雷不得不殛之也,然此指尋常之過惡耳。
若係大逆、不道,不孝不忠,不義不仁者,雷即立殛之也,奚待三世哉。
」志一又問曰:「以弟子所見所聞,有等惡人雷不殛之於生前,而殛之於死後,至有掀其墓而殛其屍者,如漢之董卓是已。
豈雷畏之於生前而不敢殛乎,仰別有說乎?願聞其旨。
」 〈【讀雷祖此段議論,與地府雷轟各獄,對照參觀,方知天律之森嚴,冥網之不漏也。
士人惜字,當惜於下筆之先,勿撰淫詞,勿弄刀筆,惜之上也。
老仙望之。
】〉 天尊笑曰:「雷豈有畏人之理哉,殷之武乙,貴為天子,因其無道射天,尚且殛之,而況於董卓乎?夫惡人造孽行兇,天怒人怨,非至不赦,則人人得而誅之,況有國法在,或以國法誅之,或緣他慘劫而死,倘死不足以蔽辜,而復以雷殛之,所以深惡而痛懲之,以彰天威而快人心矣。
殛其魂,更甚於殛其身也。
此地府所以有雷轟獄之設也。
至董卓大奸大惡,陰蓄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若先以雷殛之,是令彼逃於國法,反得便宜也。
故必待其慘死,而後殛之,乃愈以暴其惡。
且令附卓惜卓者,不敢置一詞也。
」 〈【志一應元宮中之問,如扣洪鐘,愈扣愈鳴。
將雷擊人、擊物,或擊於生前,或擊於死後,等等罪案,絛問明晰,為世炯戒,功真不小。
】〉 志一又問曰:「以弟子所聞,有牛馬而遭殛者,彼牛馬蠢物耳,不能為害於人,亦被殛者何因?」天尊曰:「牛馬遭殛乃惡人所轉變者也,因他前生過惡重大,或緣他故而死,逭於雷罰,及轉變而為牛馬,而其惡性猶在,故補殛之,以彰明天網之無遺漏也。
」志一又問曰:「天地之大,萬民之眾,遭雷殛者,一歲不知凡幾,雷部何從分別善惡,無遺無誤者乎?」天尊曰:「大凡遭雷劫者,吾先命本部使者,暗掃一黑旗於背上,期至乃從而殛之,固絲毫不爽者也。
」志一又問曰:「世人應遭雷殛,期至而受之,固莫能逃也。
倘其人一旦改惡從善,可能赦其罪乎?」天尊曰:「此事亦偶有之,然不多見,如其人果能翻然悔悟,改惡從善,即立將黑旗拔去,免遭雷劫。
所謂一念之善,可以回天,乃皇天不罪悔過之人故也。
」 〈【此等問答,細入塵沙,無微不至矣。
】〉 天尊說畢。
志一叩頭稱謝道:「弟子此來,得聞天尊妙論,俾弟子疑團盡釋,誠大幸也。
時辰不待,就要告辭天尊了。
」天尊曰:「三豐道友,速將段生領回壇可也。
」張大仙道:「卑職遵命。
」志一重行九叩禮,辭別天尊,隨張祖師下殿出宮,張祖師將左右宮殿,一一指示與志一曰:「此三十六雷君朝房也。
」志一左顧右盼,僅以觀其大概,瞬息出了宮門,張大仙拍手一呼,那對仙鶴,迎面飛來,二人各各跨上,飄飄然下了天衢,瞥眼間到了南天門,張大仙道:「師弟何不催動爾鶴,速到爾壇,以免壇中諸弟子盼望。
」志一依言,拍了鶴羽一掌,坐下之鶴,果然淩空而下,舉目一望,將近本壇,少焉進了壇門,各下了鶴,逕入壇來,隻見柳帝君還坐在神幾之上,見張祖師與志一回來,不勝其喜,命諸生斟酒一巡,與三豐大仙酬勞,柳帝君亦陪飲三杯,二仙方擬回宮繳敕。
忽然來了翊漢宮二位功曹,對眾宣佈道:「我二人奉了聖帝之命,告諭爾壇諸生,明夕協天界桓侯大帝,大演雄兵,要命抱一子,早到翊漢宮謁見,聖帝面囑要事,然後再到校場,看看大帝演兵講武的規模,亦是千古奇遇,須要早早起程,沿途不可耽閣,切切記下。
」說畢二功曹回覆去了,張柳二仙,方纔回宮,志一子亦起來,商量明夕之事,但不知大帝演兵,怎麼樣的聲勢,諸生亦急欲聞之,欲知情形,須看明宵分解: 總評: ⊙王仙一段道情,唱出紅塵苦惱,似嘲似誚,如憫如悲,微言醒世,發人深省。
⊙雷主生物,火主育物,而其極乃至於殺物者,乃人物自召之也。
此回經二大帝,將降災理由,分途揭示明白,世人尚癡迷不悟,以惡為能,定難逃雷霆誅擊,劫火焚燒也。
懍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