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謁元皇抱一遊七曲 贈丹桂文帝勗諸生

關燈


    帝君此文,將行陰騭之法,統而論之,言言金玉,字字珠璣,世人果能體而行之,取富貴功名,如操左券耳。

    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一人之所趨,萬民之所向。

    帝君於天子之德,娓娓言之,其意深矣。

    】〉 抱一將文讀畢,即將稿收起。

    帝君曰:「世間凡關於陰騭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各有陰騭之所在,非數言所能盡;吾文不過演說大概而已。

    爾抱一可能一一體會否?」抱一對曰:「弟子讀此文,言簡意賅,陰騭之事,所包者廣。

    帝君所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各有陰騭之所在,可分類言之乎?」 帝君曰:「夫天子,國之元首,統禦臣民,一念之是,可福天下。

    一念之非,可禍天下。

    禍福之機,操乎一人者也。

    為帝王者,果能主德清明,立一法,本乎忠厚。

    行一政,寓乎慈仁。

    從其寬大,不務為苛刻。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又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好生之德,洽於民心,此堯、舜之仁,所以獨邁於千古也。

     故一言一動,必加審慎。

    一喜一怒,不敢輕發者。

    何哉?蓋其中有關係也,為君者而能知此,天下隱受其福矣。

    西伯行仁,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而其澤及於枯骨,豈沽名哉?行陰騭也。

    如是居心,而子孫焉有不食報,國脈焉有不靈長者乎? 至於宰輔廷臣,陳一讜論,而除煩政之苛,獻一嘉謨,而造蒼生之福,奏疏留中,不求名譽,聲色不動,天下大安,此相臣無形之陰騭也。

     〈【此段言宰輔大臣,當行之陰騭。

    】〉 其在外臣封疆大吏,以及監司,貴在察吏嚴明,勿受苞苴,糾劾兇殘,嚴懲貪墨,屬僚被控,勿稍瞻徇,下情上達,民氣乃蘇,官多循良,民受其福,大吏而能體此,即無窮之陰騭矣。

     〈【此段言封疆大吏,當行之陰騭。

    】〉 又有武臣將帥,校尉軍官,或值出發,或於駐紮之所,務須軍紀整肅,號令嚴明,不可縱兵騷擾居民,奸淫劫掠等弊。

    並指土著富民,誣以通匪,藉端劫殺,有一於此,罪歸軍長,終當遭奇禍,絕後嗣,死墮油鍋、阿鼻大獄,永不投生。

    能禁止不犯者,即為莫大之陰騭也。

    又有攻取戰勝,忍心屠城,戮服誅降,大失信義。

    亦有藉事邀功,貪財劫奪,改撫為勦,濫殺平民,如是等罪,冥譴尤重,定當生罹慘報,死墮泥犁。

    如不犯此等弊,體上天好生之心,保全多命,不傷天地之和者,更為無上之陰鷺矣。

     昔鄧禹嘗謂人曰:『吾將百萬之眾,未嘗妄殺一人,後世必有興者。

    』〈(決定〉 〈無疑)〉曹彬代江南,宋主誡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務廣 威信,使自歸順,不煩急擊也。

    』又曰:『城陷之日,慎無殺戮。

    』〈(仁君之言其〉 〈利甚溥)〉為將者,苟能體此意,則將來之福報,豈有既哉? 〈【此段言武臣將帥,當行之陰騭反複言之,情不能已,為將帥者其各體之。

    】〉 至於州牧縣令,親民之官,務以保民為本,愛民為心。

    無務為貪婪,無流為殘刻。

    少一科歛,即多紓一民力。

    減一嚴刑,即多活一民命。

    此牧令最上之陰騭也。

    若夫律師幕友,佐理刑名,不以賄賂受託,而草菅人命。

    不以深文巧詆,而屈枉冤民。

    得情即當哀矜,下筆常施惻隱,此幕友無窮之陰騭也。

    下至書差皁隸,門丁禁卒,無倚官勢,無欺愚民,但發一善念,即可以救人,行一小惠,亦可以造福。

    人在公門,正好修因,果能效法于公,即有無限之陰騭矣。

     〈【古今酷吏,下場好者,果有幾人?州收縣令各宜想想。

    】〉 若夫富貴之家,素封之室,尤宜輕財尚義,樂善好施,倘值歲歉年荒,能輸捐以濟民貧,發粟以活民命者,此又最上之陰鷺矣。

    此外士農工商,與一切平民,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凡屬善舉,貴在實行,有財者捐貲,無財者出力,故一提攜、可以救人之急。

    一言中、可以解人之紛。

    其他以書垂世,以口勸人,隨時方便,隨地立功,皆為易行之陰騭也。

     夫陰鷺之行,所在皆是,不可彈述。

    吾帝主祿、主嗣、主桂籍,專以陰騭為衡;小善有小報,大善有大報,所以富貴功名,簪纓仕宦,或報之以一世,或數世,或數十世,或百世,亦視其陰騭之多寡耳。

    〈(各修各得大造豈有心哉)〉爾抱一可會悟否?」 〈【陰騭之事,各有分量,帝君分類言之,深情流溢,期望世人為善之心,豈有已哉?】〉 抱一曰:「承蒙帝君指示,弟子憬然矣。

    」 帝君曰:「近年以來,爾豫、紹、婉、各子,代天行化,開壇闡教,頗著勤勞。

    近復演《洞冥記》一書,尤殫心力,無以為酬勞之資,吾帝命取丹桂一十五株,派天丁送到壇中,贈與諸子,量其功善,以分給之。

    〈(為善之報有如此哉嘻)〉惟此丹桂,是有根的,良不易得,須各人勤加灌概,用力栽培,千萬不可大意。

    〈(此語切實記下要緊要緊)〉將來上元運轉,十五株丹桂,大發天香,那時方知為善之有好結果矣。

    」 抱一聞帝君賜下丹桂,不勝之喜,〈(我代歡欣)〉連忙頓首謝恩。

    帝君曰:「免了,今夕時已不早,爾可速速回壇,吾再賜爾藍衫一件,儒巾一頂,仙履一雙,以彰爾功。

    並賜下半副鑾駕,與仙樂半部,送天君與爾到南天門,俾那般入道之人看看,知道為善之榮寵,〈(未知入道之士可款羨否)〉愈加修鍊矣。

    」抱一道:「弟子再叩謝洪恩矣,隻是天君不知何處去了?弟子怎麼回得去呢?」帝君曰:「周元帥正在『忠字』宮中演講,吾已命人,請他去了。

    」話猶未已,天君已到殿上,帝君曰:「周元帥可速領楊師弟回壇去罷。

    」天君曰:「卑職遵命。

    」於是二人辭了帝君,李大仙上前領導,仙樂奏前,鑾駕隨後,出了宮,逕向南天門而來,抱一仍同周天君,坐在風車中,一路之上,好不暢快。

    比到了南天門,隻見許多仙真,俱在兩旁觀望,當下天君與抱一,同下了車,叩辭李大仙,託其轉謝帝君,並謝兩班仙樂鑾駕,抱一拱手說道:「不敢勞遠送了。

    」於是復上了車,飄飄而下,一霎時間,到了壇門,祇見各天丁已將丹桂十五株,一齊扛到,進得壇來,王雷帥仍手執金鞭,高坐位上,抱一上前行禮,王雷帥曰:「抱一與周帥有勞了。

    」抱一答曰:「還是大元帥鎮壇有勞。

    」周天君曰:「吾周代帝君將桂樹,一一分給,然後回宮可也。

    」當下周天君將桂十五株,一一分給與諸子,然後與王大元師,上了風車,回宮繳敕。

    抱一亦由冥床起來,欲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總評: ⊙東壁、西園、南華、北苑各宮,所居真仙,俱是有德行孝弟之文人學士,真生有自來,死有所歸,有根之士,德行不修,一遭墮落,萬劫難返,天律註定,各自惺惺。

     ⊙廣行陰騭文一篇,闡明行之之法,言皆藥石,學者當與陰騭文並讀。

     ⊙陰騭事項,最繁且多,而各有分量,帝君分類言之,了當極矣。

    學者體而行之,斯不負也。

     ⊙帝君司掌文衡,回中議論,皆就儒生大病,痛下鍼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