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謁元皇抱一遊七曲 贈丹桂文帝勗諸生
關燈
小
中
大
我之心,契合乎神之心,心與心相印,自然心思活潑,毫無滯機。
譬之源泉,其流混混,不假思索,下筆千言,龍蛇走沙,珠璣滿紙,斯足以罄扶乩之能事矣。
〈(乩之密訣數語盡之)〉 〈【乩之玄妙,此篇文中,已包羅盡矣。
】〉 倘為乩生者,心術不正,品行不端,心印未純,理境未澈,而又無讀書涵養之功,益以七情六賊之憧擾,私慾障礙之橫生,神即相我,我不應神,而欲洋洋灑灑,撰出佳文,斯已難矣。
〈(將乩生之弊病,和盤托出,習乩之上,懍之慎之。
)〉 又況或作或輟,偶爾操觚,不敬不誠,不齊不潔,一登乩臺,神昏氣散,意亂心煩,於是內魔先作,外魔乘之,所謂魔由心造,妖由人興,而種種怪象發現矣,又安能殄滅之哉。
〈(此等乩生,負罪非小。
)〉 爾抱一師弟,侍乩已久,乃箇中人工局山流水,可許知音。
至於世之迂儒俗子,均門外漢,不明乩理之妙,而必強與言乩,譬之盲者而與言色。
聾者、而與言聲。
其亦可以不必矣。
信與不信,毀之、謗之,聽之可也,奚足恤哉?〈(聖人之量天地同體無不包容)〉 〈【帝君此文,習乩之士,當三復書紳。
】〉 夫古今不少格言、善書,真經、寶懺,大半均由乩沙而出,筆錄而成,更有飛鸞一種,尤臻玄妙,不假人力,純係仙機。
蜀之七曲、鳳山等處,吾帝之降筆亭,雷抒殿,屢著靈異,昭昭在人耳目,此其彰明較著者也。
夫神道設教,原以補王政之不及,況如今下元末劫,人心險詐,莫可挽回,惟有扶乩遊冥,降像飛鸞,藉警狂悖,捨此一門,更無補救之方。
〈(時世至此良深浩歎)〉 〈【乩鸞主事,已非一日,世之小儒慎勿執井蛙之見,而妄生訾議也。
】〉 爾邑興、紹、豫、婉、諸生,日代天司喉舌,開壇闡教,降演各種善書,功真不小,這部《洞冥記》尤為緻太平之權輿,〈(諸天仙佛,無一不贊此書,為緻太平之奇書,其中玄祕世人當知。
)〉吾帝早已祝賀之矣,爾諸子其勉旃哉。
」〈(諸子毋怠厥志)〉 抱一聽了這段諭語,不勝欣慰,對帝君道:「弟子等敢不竭力盡心,以負聖望。
但弟子再有懇者,今夕得到聖宮,良不容易,弟子擬欲再到後宮一遊,未知帝君允準否?」帝君曰:「吾命李如意大仙,領爾一遊就是了。
但時辰不待,不可留連,吾帝在此,著一篇勸世文,俟爾踅轉來時,就便帶回壇內,刊入記中可也。
」抱一聞帝君允準,即告辭帝君。
李大仙即將抱一引到後層,抱一擡頭一看,望見對面一峰,異常聳秀,重重疊疊,蒼翠欲流,如米顛畫的春色一般。
真真好看。
環視左右,俱有峰巒包圍,許多宮殿樓臺,直達山頂,山上栽有丹桂數萬株,香風馥郁,〈(絕妙佳景)〉抱一看見這般佳景,喜不自勝,乃請於李大仙曰:「煩大仙領弟子上山,瞻仰一番。
」李大仙曰:「吾領爾到山門,大略一觀可也。
」說罷即往前行,不數步,見前面高建牌坊三架,如瑪瑙玉石嵌成一般,當中一坊,上題三箇大字曰:「家慶坊」,金書絢目,坊左右有聯雲: 孝友萃一門,父子祖孫俱證果。
仁慈傳五代,後妃女眷悉登真。
〈【我願世人,皆效慕之。
】〉 當時進了坊門,接連上了三十六級臺階,俱是玉石鑲成,光澤無比,當中建一宮殿,宮門上題曰:「五代宮」三箇金字,左右亦各立兩宮,左題曰:「儲祥宮」,右曰:「衍慶宮」,隻見五代宮前,有男仙出入,儲祥、衍慶二宮門前,有女仙出入,抱一並不面識一人,不敢動問,乃問李大仙曰:「此三宮內不知住的是何等神仙?乞大仙一一指示。
」李大仙曰:「五代宮內,乃聖祖父、聖父,及聖長次子,聖長次孫所居,以統轄男仙者也。
儲祥、衍慶二宮,乃聖祖母、聖母,並聖後、聖女,長次子婦,長次孫婦所居,以統禦女仙者也。
」 〈【儲祥衍慶,翊贊皇圖,功亦不小。
】〉 抱一曰:「此三宮內,男女各仙,共有若幹?亦乞指明。
」李大仙曰:「五代宮內,男仙五千餘人,儲祥宮內、女仙二千四百一十四人,衍慶宮,內女仙三千九百六十七人也。
」抱一曰:「弟子之太師母呂元君,敕封上品淑恭真仙,現住衍慶宮中,弟子擬欲進宮稟見一番,未識大仙允準否?」李大仙曰:「今夕時辰不待,帝君訓文一篇,想已撰就了不可耽延,待他日再來稟見可也。
」說罷,李大仙已掉頭向外,抱一隻好跟隨而出,依然轉到帝君座前,帝君曰:「吾文已就,師弟可閱一遍,好以帶回壇中。
」抱一答道:「弟子遵命。
」於是雙手捧著訓文,從頭朗誦,其題目乃是: 廣行陰騭文 ? 帝君曰:吾觀今世之人,見人享富貴者,未嘗不豔而羨之曰:『某世家也,而科甲鼎盛矣。
某名族也,而簪笏滿門矣。
』或見夫得功名者,又未嘗不震而驚之曰:『某白屋也,而竟出公卿矣。
某寒士也,而驟膺顯爵矣。
』世人之情,孰不如是,然徒知羨之驚之,而不究夫富貴功名之所由緻。
窺其意,亦似富貴功名,盡係於風水氣運之使然也者。
嗚呼!何其愚也?夫豈知富貴功名,乃由於若祖若宗,或父母,或本身,修積而來者乎?修積者何?即廣行陰騭是已。
〈(原出題旨落筆有聲)〉 何謂之『陰騭也?』《洪範》曰:「惟天陰騭下民。
」騭, 言安也定也。
言天於冥冥中,默以安定其下民。
天不言而歲功成,所謂大造不言造,化工不言工也。
〈(陰騭二字,解釋明瞭。
)〉人能體天之心,廣行陰騭,亦若是焉而已。
夫吾人特患其不好善耳。
夫苟好善,舉天壤間,凡關於飢寒困苦,疾病患難,性命死生之際,立待人之援拯者,奚止萬端?果能痌瘝在念,飢溺為懷,則隨時隨地可以行陰騭。
即隨時隨地,可以彌缺陷。
善之量愈擴而愈宏,天之報施善人,寧有涯矣哉。
〈(我望世人見善勇為,莫讓人先。
)〉 然不以陽為之,而必陰行者,何也?蓋人之行善,有好名者,有市義者,有所為而為者,故雖為善,而善易窮,善量亦狹。
語雲:『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是已。
』〈(行善而好名,是為名而行善也。
善功雖大,真性有虧,不可為法。
)〉惟不好名,不市義,不矜德色,不望酬報,並不有所為而為,行之於不知不覺,作主於無臭無聲,務使受我之德者,末由報我之德。
沐我之恩者,不令感我之恩,是乃所謂陰騭也。
〈(行善之士,鹹體此語,書紳勿忘。
)〉 吾帝陰鷺文一篇,條條皆屬陰鷺之事,人苟能遵而體之,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其有不格天心,膺福報,享富貴,蔭子孫者,未之有也,望世人共勉之。
」 〈【就世人俗情立論,冒起全局,因勢利導,筆氣紆徐。
此段揭出世人之功名富貴,皆由陰騭而來。
破除迂儒邪說,喚醒不少癡迷。
陰者暗也,騭者定也,人行善事不求人知,不望人報,而使人陰受其福;天即於冥冥中而以福降之。
是吾之陰福利人,不啻吾之陰福利我也。
人何樂而不為哉?陰騭之事,千百萬端,推而行之,獲福無量
譬之源泉,其流混混,不假思索,下筆千言,龍蛇走沙,珠璣滿紙,斯足以罄扶乩之能事矣。
〈(乩之密訣數語盡之)〉 〈【乩之玄妙,此篇文中,已包羅盡矣。
】〉 倘為乩生者,心術不正,品行不端,心印未純,理境未澈,而又無讀書涵養之功,益以七情六賊之憧擾,私慾障礙之橫生,神即相我,我不應神,而欲洋洋灑灑,撰出佳文,斯已難矣。
〈(將乩生之弊病,和盤托出,習乩之上,懍之慎之。
)〉 又況或作或輟,偶爾操觚,不敬不誠,不齊不潔,一登乩臺,神昏氣散,意亂心煩,於是內魔先作,外魔乘之,所謂魔由心造,妖由人興,而種種怪象發現矣,又安能殄滅之哉。
〈(此等乩生,負罪非小。
)〉 爾抱一師弟,侍乩已久,乃箇中人工局山流水,可許知音。
至於世之迂儒俗子,均門外漢,不明乩理之妙,而必強與言乩,譬之盲者而與言色。
聾者、而與言聲。
其亦可以不必矣。
信與不信,毀之、謗之,聽之可也,奚足恤哉?〈(聖人之量天地同體無不包容)〉 〈【帝君此文,習乩之士,當三復書紳。
】〉 夫古今不少格言、善書,真經、寶懺,大半均由乩沙而出,筆錄而成,更有飛鸞一種,尤臻玄妙,不假人力,純係仙機。
蜀之七曲、鳳山等處,吾帝之降筆亭,雷抒殿,屢著靈異,昭昭在人耳目,此其彰明較著者也。
夫神道設教,原以補王政之不及,況如今下元末劫,人心險詐,莫可挽回,惟有扶乩遊冥,降像飛鸞,藉警狂悖,捨此一門,更無補救之方。
〈(時世至此良深浩歎)〉 〈【乩鸞主事,已非一日,世之小儒慎勿執井蛙之見,而妄生訾議也。
】〉 爾邑興、紹、豫、婉、諸生,日代天司喉舌,開壇闡教,降演各種善書,功真不小,這部《洞冥記》尤為緻太平之權輿,〈(諸天仙佛,無一不贊此書,為緻太平之奇書,其中玄祕世人當知。
)〉吾帝早已祝賀之矣,爾諸子其勉旃哉。
」〈(諸子毋怠厥志)〉 抱一聽了這段諭語,不勝欣慰,對帝君道:「弟子等敢不竭力盡心,以負聖望。
但弟子再有懇者,今夕得到聖宮,良不容易,弟子擬欲再到後宮一遊,未知帝君允準否?」帝君曰:「吾命李如意大仙,領爾一遊就是了。
但時辰不待,不可留連,吾帝在此,著一篇勸世文,俟爾踅轉來時,就便帶回壇內,刊入記中可也。
」抱一聞帝君允準,即告辭帝君。
李大仙即將抱一引到後層,抱一擡頭一看,望見對面一峰,異常聳秀,重重疊疊,蒼翠欲流,如米顛畫的春色一般。
真真好看。
環視左右,俱有峰巒包圍,許多宮殿樓臺,直達山頂,山上栽有丹桂數萬株,香風馥郁,〈(絕妙佳景)〉抱一看見這般佳景,喜不自勝,乃請於李大仙曰:「煩大仙領弟子上山,瞻仰一番。
」李大仙曰:「吾領爾到山門,大略一觀可也。
」說罷即往前行,不數步,見前面高建牌坊三架,如瑪瑙玉石嵌成一般,當中一坊,上題三箇大字曰:「家慶坊」,金書絢目,坊左右有聯雲: 孝友萃一門,父子祖孫俱證果。
仁慈傳五代,後妃女眷悉登真。
〈【我願世人,皆效慕之。
】〉 當時進了坊門,接連上了三十六級臺階,俱是玉石鑲成,光澤無比,當中建一宮殿,宮門上題曰:「五代宮」三箇金字,左右亦各立兩宮,左題曰:「儲祥宮」,右曰:「衍慶宮」,隻見五代宮前,有男仙出入,儲祥、衍慶二宮門前,有女仙出入,抱一並不面識一人,不敢動問,乃問李大仙曰:「此三宮內不知住的是何等神仙?乞大仙一一指示。
」李大仙曰:「五代宮內,乃聖祖父、聖父,及聖長次子,聖長次孫所居,以統轄男仙者也。
儲祥、衍慶二宮,乃聖祖母、聖母,並聖後、聖女,長次子婦,長次孫婦所居,以統禦女仙者也。
」 〈【儲祥衍慶,翊贊皇圖,功亦不小。
】〉 抱一曰:「此三宮內,男女各仙,共有若幹?亦乞指明。
」李大仙曰:「五代宮內,男仙五千餘人,儲祥宮內、女仙二千四百一十四人,衍慶宮,內女仙三千九百六十七人也。
」抱一曰:「弟子之太師母呂元君,敕封上品淑恭真仙,現住衍慶宮中,弟子擬欲進宮稟見一番,未識大仙允準否?」李大仙曰:「今夕時辰不待,帝君訓文一篇,想已撰就了不可耽延,待他日再來稟見可也。
」說罷,李大仙已掉頭向外,抱一隻好跟隨而出,依然轉到帝君座前,帝君曰:「吾文已就,師弟可閱一遍,好以帶回壇中。
」抱一答道:「弟子遵命。
」於是雙手捧著訓文,從頭朗誦,其題目乃是: 廣行陰騭文 ? 帝君曰:吾觀今世之人,見人享富貴者,未嘗不豔而羨之曰:『某世家也,而科甲鼎盛矣。
某名族也,而簪笏滿門矣。
』或見夫得功名者,又未嘗不震而驚之曰:『某白屋也,而竟出公卿矣。
某寒士也,而驟膺顯爵矣。
』世人之情,孰不如是,然徒知羨之驚之,而不究夫富貴功名之所由緻。
窺其意,亦似富貴功名,盡係於風水氣運之使然也者。
嗚呼!何其愚也?夫豈知富貴功名,乃由於若祖若宗,或父母,或本身,修積而來者乎?修積者何?即廣行陰騭是已。
〈(原出題旨落筆有聲)〉 何謂之『陰騭也?』《洪範》曰:「惟天陰騭下民。
」騭, 言安也定也。
言天於冥冥中,默以安定其下民。
天不言而歲功成,所謂大造不言造,化工不言工也。
〈(陰騭二字,解釋明瞭。
)〉人能體天之心,廣行陰騭,亦若是焉而已。
夫吾人特患其不好善耳。
夫苟好善,舉天壤間,凡關於飢寒困苦,疾病患難,性命死生之際,立待人之援拯者,奚止萬端?果能痌瘝在念,飢溺為懷,則隨時隨地可以行陰騭。
即隨時隨地,可以彌缺陷。
善之量愈擴而愈宏,天之報施善人,寧有涯矣哉。
〈(我望世人見善勇為,莫讓人先。
)〉 然不以陽為之,而必陰行者,何也?蓋人之行善,有好名者,有市義者,有所為而為者,故雖為善,而善易窮,善量亦狹。
語雲:『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是已。
』〈(行善而好名,是為名而行善也。
善功雖大,真性有虧,不可為法。
)〉惟不好名,不市義,不矜德色,不望酬報,並不有所為而為,行之於不知不覺,作主於無臭無聲,務使受我之德者,末由報我之德。
沐我之恩者,不令感我之恩,是乃所謂陰騭也。
〈(行善之士,鹹體此語,書紳勿忘。
)〉 吾帝陰鷺文一篇,條條皆屬陰鷺之事,人苟能遵而體之,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其有不格天心,膺福報,享富貴,蔭子孫者,未之有也,望世人共勉之。
」 〈【就世人俗情立論,冒起全局,因勢利導,筆氣紆徐。
此段揭出世人之功名富貴,皆由陰騭而來。
破除迂儒邪說,喚醒不少癡迷。
陰者暗也,騭者定也,人行善事不求人知,不望人報,而使人陰受其福;天即於冥冥中而以福降之。
是吾之陰福利人,不啻吾之陰福利我也。
人何樂而不為哉?陰騭之事,千百萬端,推而行之,獲福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