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謁元皇抱一遊七曲 贈丹桂文帝勗諸生

關燈
龍幾之上,身著大紅袍,頭戴金冠,八旒垂下,足踏粉底朝靴,手執玉如意,面如傅粉,目若曙星,望之雍容和藹,真乃大聖威儀。

    〈(將帝君寫出藹然如生)〉左右又侍立十餘位仙真,有嚴有翼,抱一知中坐者,定是帝君。

    正在瞻仰之際,忽聽殿上一聲傳呼道:「傳楊抱一進見。

    」抱一聞呼,連忙走至丹墀之下,對著寶座跪拜,口稱弟子楊抱一九叩行參,帝君曰:「免禮了速上殿來,吾有話諭。

    」抱一起來,摳衣而上,連升九級臺階,到了殿中,朝著帝君,重行參拜。

    帝君曰:「無須多禮,起來一旁侍坐,聽吾帝一諭。

    」 抱一叩謝了,起來坐下,帝君命童子捧上香茶一甌,並賜金丹九粒,對抱一道:「爾師箕水星,命爾到吾帝宮中,面謁吾帝,並展覽宮殿一番,今能到此,也是奇緣。

    現在聖帝頒這部《洞冥書》,煞有關係,爾豫、紹諸子,各其勉旃,書早傳世一日,天下即早太平一日,吾帝亦拭目望之久矣。

    〈(此書重要如此世人勿忽)〉今夕爾進宮時,所經過之各宮、各司、各府,可知其設置之義否?」抱一答道:「弟子觀其匾額,大概知之。

    惟東壁、西園、南華、北苑,並輔弼之宮,弟子尚未知內中何等仙真授職?望乞指示。

    」帝君曰:「東壁宮,乃以位置有德行之翰林進士者也。

    西園宮,乃以位置有德行之舉貢生監者也,其降生也,由吾宮而去。

    及其歸真也,亦回吾宮而來。

    〈(生有所自死有所歸)〉!宮中諸仙,皆返本還原者也。

    」抱一曰:「此兩宮內仙真,如值下世投生,有墮落之人否?」〈(此問題係不小)〉 帝君曰:「那就多了,大凡文人學士,都是有靈根的。

    吾帝命他們下世之時,原是望其不迷本性,葆其先天,克盡倫常,維持名教,代天行化,成己成人,道德彌增,功善彌大,非徒榮之以科第,糜之以爵祿而已。

    及壽終歸空之日,吾帝按其積累,奏之 上皇,升其仙職,永享長春,眷眷期望之心,原如是已。

    不料有等人,道心不堅,善根不固,甫經下世,便昧本來;〈(可歎)〉為諸生時,五倫不體,八德多虧,蕉窗十則全拋,陰騭一篇盡棄。

    或自誇才藻,而著作淫書。

    或自詡風流,而敢造淫孽。

    兼之不戒口過,而妄逞舌鋒。

    貪於貨財,而輕用刀筆。

    居心既多刻薄,行止又復乖張,遂將註定之科名,暗中削奪。

    應享之福澤,一概銷除,如是者往往有之。

    〈(如此等輩,今日之世,真令老仙指不勝屈。

    難怪世道之日益澆漓也唉!)〉 亦有少年得志,或博一衿,掇一第,為紳則黨官倚勢,攬詞訟而收受苞苴,出仕則枉法貪贓,刮脂膏而罔談忠愛,讀聖賢書,背聖賢教者,又十居八九矣。

    〈(體聖教者有幾人哉)〉又有甫離吾宮,即叛吾教,誣吾帝為烏有先生。

    〈(可誅)〉斥吾化身為虛渺事蹟,〈(可殺)〉抑且謗吾乩鸞,不信因果,蔑視聖諭,不重倫常,龐然自大,道德自居,吞公肥己,惡已積而不知。

    聚賭營私,罪已叢而難贖,私慾錮蔽,心地糊塗,如服迷湯,如中鴆毒,若而人者,又豈少哉!〈(俺批至此,不禁怒髮上衝,淚涔涔下,大聲呼曰:儒生乎,儒生乎,屠刀快放,他日好面元皇,面文宣也。

    )〉以上各等人,均屬叛教背師,悉流為地獄種子矣。

    安能復回吾宮哉!」 〈【天生文人學士,賴以維持名教綱常,輔弼世運也。

    帝君今將命其降生之由,昭然揭出。

    世之儒生,其各謹懍而仰體帝君主心。

    何至墮落沈淪之有哉?】〉 抱一曰:「文人學士,若果如此行為,誠不能返本還原矣。

    弟子竊有疑者,假如此類人中,前生確是大羅天仙,根器不凡者,偶因下世,迷卻本性,欲悔無從,帝君可能憐而恕之,俾得仍復職否?」〈(此問不可少)〉 帝君曰:「彼孽根已重,焉能還原,吾帝縱曲憐而宥赦之,彼亦何面目而見吾帝乎?惟有付之輪迴,看他再生,可能悔悟罷了。

    」〈(沈淪墮落,彼自為之,於帝君何尤焉!)〉抱一曰:「此等行為,俾付輪迴,法誠當矣。

    假使他在生,或有他長,積有他種功德者;又可能收錄乎?」 帝君曰:「小過可恕,大惡難寬。

    大善可褒,小善難抵。

    仍須考核他的功過,如功過兩抵外,尚餘功善足錄者,亦須罰他,暫入天牢,令其捫心悔過,自怨自艾,俟其真心懺悔時,並陽世之夙孽,銷除殆盡後,乃授以勞苦之職,或閒散之職,歷時既久,仍令下世,建立功善,以補其前世之過愆。

    如能不蹈前轍,有功無過者,始準復還原職,此吾帝註定之鐵案,亦天律所應爾也。

    」〈(天律森嚴過於冥律)〉抱一聽了這段諭語,不禁駭汗,歎曰:「世之文人學士,其可不審慎乎?可不戒懼乎?」又問曰:「南華、北苑,又是何是等神仙?」帝君曰:「師弟不觀其對語乎?南華宮乃乩生、樂生所居,北苑宮乃以寓新到之善士,未受職者也。

    至左右輔弼宮,乃吾帝長、次子所居,及左右相之所在也。

    」抱一曰:「南華宮內,設有乩鸞,豈天宮亦常垂文降訓的嗎?」帝君曰:「非也,乃命諸弟子隨時演習,以便隨壇闡教,並預儲將來之乩生者也。

    」〈(乩生根器也非小可)〉 〈【抱一與帝君問答議論,如剝蕉抽繭,層層生新。

    將世人所造之惡孽,與天律之待遇文人,發洩淨盡無餘蘊矣。

    世之造惡士子,可以廢然反也。

    】〉 抱一道:「弟子自入壇以來,荷蒙五聖帝君批準習乩,從事有年,奈其理精微,未易臻其玄妙,每用歉然。

    〈(如此方好)〉不圖世上有一般俗子迂儒,未窺底蘊,往往不信,且從而毀謗之,〈(可惱可恨)〉推原其故,良由乩生鍊習不善,程度太低,降出之文,詞語粗俗,飣餖支離,每失神仙面目。

    甚至有入邪召魔,釀出禍端者,所在皆有,故若輩人,得藉為口實,善壇反因之梗阻,帝君主持飛鸞開化,未審可有善法,能令天下之乩壇,鹹歸於正,無有弊端,得免滋物議否?」 帝君曰:「吾先與子言乩理,乩者、?也,言稽疑也。

    有事而叩之於神也。

    〈(乩宇之義講解明了)〉故其理通於蔔筮,易繫辭曰:『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邇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又曰:『易無思也, 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乩沙之理,亦猶是已。

    〈(乩理玄妙以易釋之極為了當)〉太上知蔔筮之理,至為深奧,決斷為難,故創為簡便之乩鸞,與人直接,真是天人共語,仙凡交通,聚數千載以上之仙佛聖真,一堂晤對,音容不隔,謦欬如生,親炙其光,承聆其訓,如對師保,如依父母,尚友之樂,孰逾於是。

    〈(乩沙之妙,漏洩無餘。

    )〉 〈【將人不信之由,推原而出,以為問難,抱一維持善壇之心,亦大可嘉。

    】〉 故其理至玄至妙,代有傳人,習此道者,必須具有夙慧靈根,加以讀書窮理之功,兼之體行功過寶格,口不妄言,身不妄行,以正己正人為心,立達胞與為念。

    〈(不具數長不可以習乩)〉其習乩也,不恃乎符籙,而在乎恆誠。

    及其登臺握筆,尤宜定靜安慮,誠意正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