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小說與寫小說的經過
關燈
小
中
大
《鳳仙》,《胭脂》等,對于《江城》,《促織》,《馬介甫》一類,便不甚樂意看。
至于其中那些專于志怪的短文更很少有興緻,因為太簡,仿佛曆史的一段,又太直,沒有故事的曲折,不熱鬧。
最反對的如《畫皮》,并不是覺得事出不經,終覺得像那個《畫皮》的東西沒有人情。
其他故事中的鬼,狐,小時讀着雖然初時知道是假的,及至他們有了言語,動作之後,在作者的筆下予以人格化,便忘記了是蒲老先生文字中的異類。
幼稚的心中往往與他們同感。
《石頭記》是讀了又讀的小說,自從得看此書以後,《封神演義》早已放在我住屋的窗台上不動了。
這部書中有更繁複的人物,有種種的對話,動作,有巧妙的穿插,與照應的筆墨,我那時哪能都看明白。
然而對于它的人物,話,擺設,與變化引起我驚異的贊歎!——并不是對于作者的贊歎。
雖是年齡小,卻也知道對于其中的人物予以同情,或者分析分析他們的言語,行事。
貧弱幼稚地鑒賞自然不會在小說以外去看小說的。
至于書上的批語老是不高興看,尤其是說影射某人,或是用些“易理”去加以诠釋,真不明白那位護花主人是寫些什麼?《水浒》雖也在這一年看的,比起《石頭記》的引誘來差多了。
有時也愛想想燒草料場的豹子頭,拔大柳樹的魯智深,可是片片段段的有趣味,不像《石頭記》的整個的動人。
因為看小說多了的關系,覺得自己的見解也随之提高。
不是隻守看一部不全的《封神演義》的心情了。
除卻故事之外,增加了不少的識見,與文字上的人情的閱曆,對于作文自然也有點幫助。
《儒林外史》我見到的很晚,已在入中學時代了。
《鏡花緣》因為家中有很好的木版,見的雖早,那時也沒有耐心看到底。
一大段的議論,一整回的講音韻,文字,又是些酒令,曲牌,揭過去吧,覺得看不完全,實在有點莫明其妙。
老實說,我對于這部名著自小時看不出優點來。
後來雖知道作者是頗有思想的,也許小時受了看不慣的影響,至今還覺得對它很淡薄。
除去章回小說之外,文言的以《聊齋》看的最早,《螢窗異草》,《子不語》,《夜雨秋燈錄》,等等奇怪的筆記都陸續着看過。
看的比較覺得生疏的是《所圓寄所寄》,不過那時對于怪異的觀念已明白了許多,不是一味好熱鬧與好奇的心理了。
《夜雨秋燈錄》還重看過幾遍,其他的勉強看一遍便沒有重看的興緻。
這類書中,《閱微草堂筆記》與《右台仙館筆記》看的最晚,興味也愈為淡薄。
教訓的道理多,文藝的興感少,何況我在那個時期已經看過了幾部長篇,所以更不迷戀它們。
在這三年中“閑書”雖看過一些,卻是純粹的文言筆記還未見過。
隻有一次在我家盛舊書的大木箱子中檢得一本粉紙精印的《說鈴》,初時以為有“說”字的自然是小說,及至看完,知道是另一回事。
文字與其中的議論,頗引起我另一種趣味。
記平凡的有趣的轶事,以及批評詩文的短文字,使我看“閑書”的眼光為之一新。
以後除在家塾中讀的書以外,漸漸學着看詩話,文評一類的東西,都是由這本《說鈴》引起來的。
這都是十四歲以前對于初看小說的經過,以後入學校到中學,忽而努力于《文選》,《唐詩》,古文,一天天忙于抄,閱,圈,點,早已不能盡工夫看小說了。
可是林譯的小說在這時也見了不少。
那時對于舊詩抱着真純的熱心,曾在暑假中手抄過李義山的全詩集,溫飛卿的選本。
差不多這兩位绮麗詩人的句子一見即可知道。
那樣的迷戀于舊詩文的過去,現在不必多說了。
再談一談我學作小說的經過。
因為小,母親不願我入學校,——那時我家的鎮上已經有了私立的中學。
——請先生在家教讀。
那位先生雖是個秀才,學問方面卻也通達,他曾學過算學,能以演代數,懂得一些佛經,又在廣東住過幾年,看過那時的新書不少。
所以我十二歲在家塾中卻有一半的工夫用在商務印書館出的中學用本的《新體地理》,《曆史教科書》,與三大厚本的《筆算數學》上(這部書是煙台教會中印行的,流行的很廣。
)先生又教着每天圈《綱鑒》,讀古文,這些事似與兒童那末的不對勁,不過先生能夠講解的清晰,我倒還不很感困難。
講到作文,對對字,五言小
至于其中那些專于志怪的短文更很少有興緻,因為太簡,仿佛曆史的一段,又太直,沒有故事的曲折,不熱鬧。
最反對的如《畫皮》,并不是覺得事出不經,終覺得像那個《畫皮》的東西沒有人情。
其他故事中的鬼,狐,小時讀着雖然初時知道是假的,及至他們有了言語,動作之後,在作者的筆下予以人格化,便忘記了是蒲老先生文字中的異類。
幼稚的心中往往與他們同感。
《石頭記》是讀了又讀的小說,自從得看此書以後,《封神演義》早已放在我住屋的窗台上不動了。
這部書中有更繁複的人物,有種種的對話,動作,有巧妙的穿插,與照應的筆墨,我那時哪能都看明白。
然而對于它的人物,話,擺設,與變化引起我驚異的贊歎!——并不是對于作者的贊歎。
雖是年齡小,卻也知道對于其中的人物予以同情,或者分析分析他們的言語,行事。
貧弱幼稚地鑒賞自然不會在小說以外去看小說的。
至于書上的批語老是不高興看,尤其是說影射某人,或是用些“易理”去加以诠釋,真不明白那位護花主人是寫些什麼?《水浒》雖也在這一年看的,比起《石頭記》的引誘來差多了。
有時也愛想想燒草料場的豹子頭,拔大柳樹的魯智深,可是片片段段的有趣味,不像《石頭記》的整個的動人。
因為看小說多了的關系,覺得自己的見解也随之提高。
不是隻守看一部不全的《封神演義》的心情了。
除卻故事之外,增加了不少的識見,與文字上的人情的閱曆,對于作文自然也有點幫助。
《儒林外史》我見到的很晚,已在入中學時代了。
《鏡花緣》因為家中有很好的木版,見的雖早,那時也沒有耐心看到底。
一大段的議論,一整回的講音韻,文字,又是些酒令,曲牌,揭過去吧,覺得看不完全,實在有點莫明其妙。
老實說,我對于這部名著自小時看不出優點來。
後來雖知道作者是頗有思想的,也許小時受了看不慣的影響,至今還覺得對它很淡薄。
除去章回小說之外,文言的以《聊齋》看的最早,《螢窗異草》,《子不語》,《夜雨秋燈錄》,等等奇怪的筆記都陸續着看過。
看的比較覺得生疏的是《所圓寄所寄》,不過那時對于怪異的觀念已明白了許多,不是一味好熱鬧與好奇的心理了。
《夜雨秋燈錄》還重看過幾遍,其他的勉強看一遍便沒有重看的興緻。
這類書中,《閱微草堂筆記》與《右台仙館筆記》看的最晚,興味也愈為淡薄。
教訓的道理多,文藝的興感少,何況我在那個時期已經看過了幾部長篇,所以更不迷戀它們。
在這三年中“閑書”雖看過一些,卻是純粹的文言筆記還未見過。
隻有一次在我家盛舊書的大木箱子中檢得一本粉紙精印的《說鈴》,初時以為有“說”字的自然是小說,及至看完,知道是另一回事。
文字與其中的議論,頗引起我另一種趣味。
記平凡的有趣的轶事,以及批評詩文的短文字,使我看“閑書”的眼光為之一新。
以後除在家塾中讀的書以外,漸漸學着看詩話,文評一類的東西,都是由這本《說鈴》引起來的。
這都是十四歲以前對于初看小說的經過,以後入學校到中學,忽而努力于《文選》,《唐詩》,古文,一天天忙于抄,閱,圈,點,早已不能盡工夫看小說了。
可是林譯的小說在這時也見了不少。
那時對于舊詩抱着真純的熱心,曾在暑假中手抄過李義山的全詩集,溫飛卿的選本。
差不多這兩位绮麗詩人的句子一見即可知道。
那樣的迷戀于舊詩文的過去,現在不必多說了。
再談一談我學作小說的經過。
因為小,母親不願我入學校,——那時我家的鎮上已經有了私立的中學。
——請先生在家教讀。
那位先生雖是個秀才,學問方面卻也通達,他曾學過算學,能以演代數,懂得一些佛經,又在廣東住過幾年,看過那時的新書不少。
所以我十二歲在家塾中卻有一半的工夫用在商務印書館出的中學用本的《新體地理》,《曆史教科書》,與三大厚本的《筆算數學》上(這部書是煙台教會中印行的,流行的很廣。
)先生又教着每天圈《綱鑒》,讀古文,這些事似與兒童那末的不對勁,不過先生能夠講解的清晰,我倒還不很感困難。
講到作文,對對字,五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