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小說與寫小說的經過
關燈
小
中
大
記得我最早學看小說是在十歲的那一年。
父親那時已經故去了三個年頭,家中關于小說這類的“閑書”,母親都裝了箱子高高地擱起來。
書房裡除了木闆的經,史,與文章,詩歌,說文,字典之外,沒有别的有興趣的書籍。
因為自五六歲時好聽家中的老仆婦,乳媽,與别人講些片段的《西遊記》《封神演義》上的故事,尤其是在夏夜的星星下與冬晚的燈下,隻要是聽人說些怪異的事,縱然害怕,情願蒙頭睡覺,卻覺得有深長的興味。
當時有個五十多歲的老瞽者,他姓王,能夠彈三弦,唱八角鼓,又在那些讀書的人家裡聽來,記得許多《綱鑒》上的事迹,《聊齋》上的故事差不多每篇都說得來,甚至其中的文言他也學會一些。
每年中他到我家幾次,唱唱書之外,我同姊妹們便催着他講故事,他有酒瘾,隻要是喝過二兩白幹之後,不催他說他也存不住。
于是那些狐鬼的故事我聽說的最早。
小孩子的好奇與恐怖的心理時時矛盾着,愈怕人的愈願意聽,可是往往聽了臨睡時看見牆角門後的黑影都喊着怕!及至認得一些字後,知道這些奇怪事書本上有記載着的,家中找不到這類的書,便托人借看以滿足幼稚的好奇心。
那時給我家經管田地事務的張老先生的大兒子對我說,他有一部全的《封神》,我十分欣羨,連疊着催他由家中取來。
後來他把這部九本的——正缺了末一本——鉛字排印的小說送給我,從此我便添了一種嗜好。
早飯時從書房中回來,下午散學,晚飯以前,都是熟讀這部新鮮書的時候。
書是上海的什麼書局印的,油墨用的太壞,每個字的勾畫旁邊都有黃暈。
沒有幾天已經看完,不知如何能有那樣耐性,看完了,從開頭再溫着讀。
數不清是看過了多少次。
其中的人名,神名,别号,法寶,甚至于成套的文言形容詞,當時都背得很熟。
尤其高興着的是哪吒的故事,怎麼借了荷花梗還魂,與善踏風火輪,以及哼哈二将,這都是十分留心看的地方。
可惜少了末一本,姜太公怎麼封的諸位善神,惡神,不曾明白,認為是美中不足的事。
還有最不懂的是書中的“闡教”,着實悶人!儒,道,兩家多少知道點,佛也明白是另一種教門,可是《封神演義》中有“闡教”,無從解釋,問别人也少有懂的。
以後便看了些鼓兒詞,如《破孟州》《瓦崗寨》之類,卻引不起多大的興趣來。
雖然活潑的小孩子也願看些你一槍我一刀的熱鬧把戲,因為這等鼓詞句法太整齊了,人物也沒有什麼變化,想象力更薄弱,所以不大留意。
再過一年便看到一部小字鉛印的《今古奇觀》,這部書對于我引起的興趣自然與《封神演義》不同。
兒童時天真的飛躍也因此起了變化。
那部書裡十之八是寫的社會,人情,與浪漫的故事,總之幾乎全是人情的刻劃,不同于完全是信筆所寫的妖怪神仙。
于是我也漸漸明白些人與人的關系,也知道什麼是善,惡,正直,欺詐等等的事,不過覺得終是敵不過那些騰雲,駕霧,吹法氣,鬥寶的熱鬧。
實在說,像《今古奇觀》這樣的書哪會是十多歲的孩子的讀物。
就在這兩年中,我熱心搜求的結果,看到的小說不少;《筆生花》的長篇彈詞,也是在那時看的,不過沒有看完,因為看來看去盡是些絮絮叨叨的家常;怎麼坐,怎麼穿,怎麼說,縱然有那些帶韻的流利的唱句,也按不住自己的耐性。
所以幾本之後便抛開了;自然太長了也是一個原因。
然而自此後知道說故事的書有許多種類,大概可以分為有韻的,白話的兩種。
直至看了《聊齋》以後,才恍然于文言也又寫出許多美麗的故事了。
記得看《聊齋》與看《水浒》《石頭記》都是又一年的事。
不過看起《聊齋》來總不是與看兩部一樣的心思。
當然是有短篇故事與長篇有連續性的東西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文字的關系。
頭一回得看《聊齋》那樣文言的記事與描寫的文字,對于隻見過文言的經,史,與詩歌,古文的我,免不得有一種驚奇。
雖然那時不能完全賞識《聊齋》中行文之美妙,故事與大緻的言語總還看得懂。
有不明白的典故,好在有注解可查,還可與讀的詩經,詩歌相對照。
雖不如看白話小說的省事,卻并不像看彈詞似的看不下去。
然而看的态度卻比别的小說要鄭重得多。
那些美麗奇異的故事,最容易引動我的,如《珊瑚》,《嬰甯》,
父親那時已經故去了三個年頭,家中關于小說這類的“閑書”,母親都裝了箱子高高地擱起來。
書房裡除了木闆的經,史,與文章,詩歌,說文,字典之外,沒有别的有興趣的書籍。
因為自五六歲時好聽家中的老仆婦,乳媽,與别人講些片段的《西遊記》《封神演義》上的故事,尤其是在夏夜的星星下與冬晚的燈下,隻要是聽人說些怪異的事,縱然害怕,情願蒙頭睡覺,卻覺得有深長的興味。
當時有個五十多歲的老瞽者,他姓王,能夠彈三弦,唱八角鼓,又在那些讀書的人家裡聽來,記得許多《綱鑒》上的事迹,《聊齋》上的故事差不多每篇都說得來,甚至其中的文言他也學會一些。
每年中他到我家幾次,唱唱書之外,我同姊妹們便催着他講故事,他有酒瘾,隻要是喝過二兩白幹之後,不催他說他也存不住。
于是那些狐鬼的故事我聽說的最早。
小孩子的好奇與恐怖的心理時時矛盾着,愈怕人的愈願意聽,可是往往聽了臨睡時看見牆角門後的黑影都喊着怕!及至認得一些字後,知道這些奇怪事書本上有記載着的,家中找不到這類的書,便托人借看以滿足幼稚的好奇心。
那時給我家經管田地事務的張老先生的大兒子對我說,他有一部全的《封神》,我十分欣羨,連疊着催他由家中取來。
後來他把這部九本的——正缺了末一本——鉛字排印的小說送給我,從此我便添了一種嗜好。
早飯時從書房中回來,下午散學,晚飯以前,都是熟讀這部新鮮書的時候。
書是上海的什麼書局印的,油墨用的太壞,每個字的勾畫旁邊都有黃暈。
沒有幾天已經看完,不知如何能有那樣耐性,看完了,從開頭再溫着讀。
數不清是看過了多少次。
其中的人名,神名,别号,法寶,甚至于成套的文言形容詞,當時都背得很熟。
尤其高興着的是哪吒的故事,怎麼借了荷花梗還魂,與善踏風火輪,以及哼哈二将,這都是十分留心看的地方。
可惜少了末一本,姜太公怎麼封的諸位善神,惡神,不曾明白,認為是美中不足的事。
還有最不懂的是書中的“闡教”,着實悶人!儒,道,兩家多少知道點,佛也明白是另一種教門,可是《封神演義》中有“闡教”,無從解釋,問别人也少有懂的。
以後便看了些鼓兒詞,如《破孟州》《瓦崗寨》之類,卻引不起多大的興趣來。
雖然活潑的小孩子也願看些你一槍我一刀的熱鬧把戲,因為這等鼓詞句法太整齊了,人物也沒有什麼變化,想象力更薄弱,所以不大留意。
再過一年便看到一部小字鉛印的《今古奇觀》,這部書對于我引起的興趣自然與《封神演義》不同。
兒童時天真的飛躍也因此起了變化。
那部書裡十之八是寫的社會,人情,與浪漫的故事,總之幾乎全是人情的刻劃,不同于完全是信筆所寫的妖怪神仙。
于是我也漸漸明白些人與人的關系,也知道什麼是善,惡,正直,欺詐等等的事,不過覺得終是敵不過那些騰雲,駕霧,吹法氣,鬥寶的熱鬧。
實在說,像《今古奇觀》這樣的書哪會是十多歲的孩子的讀物。
就在這兩年中,我熱心搜求的結果,看到的小說不少;《筆生花》的長篇彈詞,也是在那時看的,不過沒有看完,因為看來看去盡是些絮絮叨叨的家常;怎麼坐,怎麼穿,怎麼說,縱然有那些帶韻的流利的唱句,也按不住自己的耐性。
所以幾本之後便抛開了;自然太長了也是一個原因。
然而自此後知道說故事的書有許多種類,大概可以分為有韻的,白話的兩種。
直至看了《聊齋》以後,才恍然于文言也又寫出許多美麗的故事了。
記得看《聊齋》與看《水浒》《石頭記》都是又一年的事。
不過看起《聊齋》來總不是與看兩部一樣的心思。
當然是有短篇故事與長篇有連續性的東西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文字的關系。
頭一回得看《聊齋》那樣文言的記事與描寫的文字,對于隻見過文言的經,史,與詩歌,古文的我,免不得有一種驚奇。
雖然那時不能完全賞識《聊齋》中行文之美妙,故事與大緻的言語總還看得懂。
有不明白的典故,好在有注解可查,還可與讀的詩經,詩歌相對照。
雖不如看白話小說的省事,卻并不像看彈詞似的看不下去。
然而看的态度卻比别的小說要鄭重得多。
那些美麗奇異的故事,最容易引動我的,如《珊瑚》,《嬰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