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張浚傳檄讨苗傅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苗傅次日帥群臣朝帝于顯甯寺,傅奏将改元赦書頒知天下,又奏移檄諸郡示明尊立之意,以安藩外諸鎮。
帝皆準奏。
傅令侍郎朱遷作赦書檄文,頒示遠近。
诏曰:朕惟祖宗,創業守成,以仁治天下。
重熙累洽,與古匹休。
肆朕纂承,祗遹先烈。
宵衣旰食,勵精為治。
立政造事,所以利安元老者,一以寬恤為先。
茲者皇上推位,朕繼大寶,改元建号,先以刑罪滅赦,次将百廢修舉,中外臣僚,各揚乃職,應将前後事件,竭力遵承,毋緻違戾。
使四方百裡之遠,知新邦國,以稱朕意。
其或不恭守令,固生異疑,仰監司按察糾舉以聞,邦有常刑,朕不汝貸。
故茲诏谕,想宜知悉。
檄文雲: 朕以幼沖,繼承大統,尚書左右丞苗傅忠慮于内廷,德服于諸僚,削平王淵交結之謀,勘定宦官恣黨之禍。
皇上退養深宮,朕已進登大寶。
朕本無能,不足以位天位也。
然而推戴之勤,實出上意。
今日恐爾外藩諸臣一時不體朕志,妄加疑貳,緻惑軍民。
茲者布告中外,示谕遠近,各宜奮幹綱之運,振肇中原,掃犬羊于不規,興祖皇于有靈,再光餘烈,複睹至明。
勒若功居千載之下,綿爾爵享永休之祚。
非惟少快朕不共戴天之憤,實天下生靈之幸也。
檄書到日,早為施行,不宣。
卻說苗傅遣使臣赍赦書、檄文,布告中外。
使臣赍赦書已到平江府,守臣湯東野得赦書,遣人報知張浚。
張浚曰:“此非出上意。
”複差人回報,令湯東野将赦書藏匿府中,候有的實消息,然後宣行。
東野從其議,遂秘了赦書不宣。
未數日而得苗傅等檄文到,浚觀之謂僚屬曰:“朝廷緻幹戈擾攘之秋,内先不靜,何以服外。
倘金人知此消息,乘亂而入,我衆人更何施展?一死非所惜,徒作無名之鬼也。
”言罷捶胸恸哭。
衆僚佐察其檄文出苗傅之手,知皇上被幽禁,各豎發瞋目,皆願死鬥。
張浚曰:“事不宜遲,即須起兵入讨,以救天子。
”衆人正在商議,張俊得檄文、赦書,亦知其僞,引所部八千餘人,至平江來見浚。
人報浚,浚即出帳迎接。
二人攜手入軍中坐定,二人各出檄文語其故,相持而泣,浚曰:“将軍可仗忠義,興兵問罪。
”俊泣拜曰:“苗傅罪貫天日,不可不先讨以除剝牀之患。
須賴侍郎濟以機術,無驚動乘輿也。
”浚曰:“我這裡一面調集軍馬,再遣人會知各處起兵。
将軍仍往吳江整理軍旅,以候出師。
”張俊即辭浚自回吳江,不在話下。
卻說江甯呂頤浩亦遇赦書、檄文來到,與子杭議曰:“是必内廷有兵變,苗傅假此赦文蠱惑諸侯之計矣。
”杭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塵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逮遜位于幼沖乎?灼知兵變無疑也。
”頤浩曰:“張侍郎總大軍于平江,可令人會知,必有端的。
”杭曰:“大人所見極明。
”頤浩即修書,差人漏夜來到平江,見張浚,呈上呂頤浩書。
浚拆開觀之。
書曰:内廷兵變,苗傅播亂。
侍郎手握重兵,作急爰整其旅,入正罪逆,浩挽戈惟命是聽。
張浚得頤浩書,不勝之喜,與部下曰:“吾知頤浩為人有威望,能斷大事,今來相應,事可定也。
”乃答書複來人,約共起兵日期,且令告知劉光世,一同征讨。
差人接了書,迳回江甯,呈上張浚約書。
書曰:天子幽禁,望日為歲。
正待命人來會,适獲寓書見知,實皇上之洪福也。
且閣下忠義素着,軍民仰服,若号令一出,苗傅等不足戮矣。
幸以此舉為急,勿使内賊知風,得以從容行事也。
謹依日期征進,不宣。
呂頤浩見回書約共起兵日期,的知内廷事實,即與子整點人馬赴期,仍遣人告知劉光世于鎮江。
卻說張俊回至吳江,在軍中點集人馬。
忽哨卒報韓世忠因赦書、檄文到日,知皇上有内變,由海道将赴行在。
張俊聞之曰:“世忠來
帝皆準奏。
傅令侍郎朱遷作赦書檄文,頒示遠近。
诏曰:朕惟祖宗,創業守成,以仁治天下。
重熙累洽,與古匹休。
肆朕纂承,祗遹先烈。
宵衣旰食,勵精為治。
立政造事,所以利安元老者,一以寬恤為先。
茲者皇上推位,朕繼大寶,改元建号,先以刑罪滅赦,次将百廢修舉,中外臣僚,各揚乃職,應将前後事件,竭力遵承,毋緻違戾。
使四方百裡之遠,知新邦國,以稱朕意。
其或不恭守令,固生異疑,仰監司按察糾舉以聞,邦有常刑,朕不汝貸。
故茲诏谕,想宜知悉。
檄文雲: 朕以幼沖,繼承大統,尚書左右丞苗傅忠慮于内廷,德服于諸僚,削平王淵交結之謀,勘定宦官恣黨之禍。
皇上退養深宮,朕已進登大寶。
朕本無能,不足以位天位也。
然而推戴之勤,實出上意。
今日恐爾外藩諸臣一時不體朕志,妄加疑貳,緻惑軍民。
茲者布告中外,示谕遠近,各宜奮幹綱之運,振肇中原,掃犬羊于不規,興祖皇于有靈,再光餘烈,複睹至明。
勒若功居千載之下,綿爾爵享永休之祚。
非惟少快朕不共戴天之憤,實天下生靈之幸也。
檄書到日,早為施行,不宣。
卻說苗傅遣使臣赍赦書、檄文,布告中外。
使臣赍赦書已到平江府,守臣湯東野得赦書,遣人報知張浚。
張浚曰:“此非出上意。
”複差人回報,令湯東野将赦書藏匿府中,候有的實消息,然後宣行。
東野從其議,遂秘了赦書不宣。
未數日而得苗傅等檄文到,浚觀之謂僚屬曰:“朝廷緻幹戈擾攘之秋,内先不靜,何以服外。
倘金人知此消息,乘亂而入,我衆人更何施展?一死非所惜,徒作無名之鬼也。
”言罷捶胸恸哭。
衆僚佐察其檄文出苗傅之手,知皇上被幽禁,各豎發瞋目,皆願死鬥。
張浚曰:“事不宜遲,即須起兵入讨,以救天子。
”衆人正在商議,張俊得檄文、赦書,亦知其僞,引所部八千餘人,至平江來見浚。
人報浚,浚即出帳迎接。
二人攜手入軍中坐定,二人各出檄文語其故,相持而泣,浚曰:“将軍可仗忠義,興兵問罪。
”俊泣拜曰:“苗傅罪貫天日,不可不先讨以除剝牀之患。
須賴侍郎濟以機術,無驚動乘輿也。
”浚曰:“我這裡一面調集軍馬,再遣人會知各處起兵。
将軍仍往吳江整理軍旅,以候出師。
”張俊即辭浚自回吳江,不在話下。
卻說江甯呂頤浩亦遇赦書、檄文來到,與子杭議曰:“是必内廷有兵變,苗傅假此赦文蠱惑諸侯之計矣。
”杭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塵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逮遜位于幼沖乎?灼知兵變無疑也。
”頤浩曰:“張侍郎總大軍于平江,可令人會知,必有端的。
”杭曰:“大人所見極明。
”頤浩即修書,差人漏夜來到平江,見張浚,呈上呂頤浩書。
浚拆開觀之。
書曰:内廷兵變,苗傅播亂。
侍郎手握重兵,作急爰整其旅,入正罪逆,浩挽戈惟命是聽。
張浚得頤浩書,不勝之喜,與部下曰:“吾知頤浩為人有威望,能斷大事,今來相應,事可定也。
”乃答書複來人,約共起兵日期,且令告知劉光世,一同征讨。
差人接了書,迳回江甯,呈上張浚約書。
書曰:天子幽禁,望日為歲。
正待命人來會,适獲寓書見知,實皇上之洪福也。
且閣下忠義素着,軍民仰服,若号令一出,苗傅等不足戮矣。
幸以此舉為急,勿使内賊知風,得以從容行事也。
謹依日期征進,不宣。
呂頤浩見回書約共起兵日期,的知内廷事實,即與子整點人馬赴期,仍遣人告知劉光世于鎮江。
卻說張俊回至吳江,在軍中點集人馬。
忽哨卒報韓世忠因赦書、檄文到日,知皇上有内變,由海道将赴行在。
張俊聞之曰:“世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