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李綱措置禦金人

關燈
上曰:“朕日前因避狄之難,惟恐其不和,因卿力阻不果行。

    今幸彼自求和,何不可之有。

    ”李邦彥力請議和,帝意遂決。

    因顧問衆臣:“誰可為使往金營議和?”衆臣皆未有應者。

    李綱出奏曰:“臣願往。

    ”上曰:“卿方治兵,不可行。

    ”隻命李?奉使金營,仍令鄭望之、高世則副之。

    李?既得旨,即受命出朝,往金營不提。

    李綱候李?出,因奏曰:“臣欲奉使往議和,主上不允何也?”上曰:“卿性剛直,不可以往。

     今遣李?奉使,實因其通朕願和之意也。

    ”李綱曰:“今虜氣方銳,吾大兵未集,固不可以不和。

    然所以和者,得策則中國之勢遂安。

    不然禍患未已。

    宗社安危,在此一舉。

    臣懼李?為人柔懦,恐誤國事也。

    且今狄之性貪婪無厭,又有燕兵狡狯以為之謀,必且張大聲勢,過有邀求,以窺中國。

    如朝廷不為之動,措置合宜,彼當戢斂而退;如朝廷震懼,所欲一切與之,彼知中國無人,益肆觊觎,憂未已也。

    先安然後應,安危之機,願陛下審之。

    ”帝曰:“卿言極善,更須整饬三軍,以防不測。

    ”綱承旨退出。

     卻說斡離不自遣使命入城議求和以後,每日操練胡兵,以候消息。

    是夜,金營太史官報知斡離不雲:“帝星複明,正映都城北隅,宋朝國祚未滅。

    ”斡離不聞說,大不悅。

    忽報宋欽宗使李?來至。

    斡離不聽得南朝有使命來,即擺列人馬,卻似冰山;安布營壘,猶如鐵壁。

    斡離不正南面坐下,李?唬得身不敢舉,頭不敢擡。

    斡離不端坐帳中喝雲:“爾今京城破在頃刻之間,我如今收斂大兵,駐紮于此,不攻城者,因爾主人年幼,才方即位,我欲存爾趙家宗社,其恩不校爾既來求和,要我退兵,則當送我犒勞三軍之物: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戰馬一萬匹,耕牛一萬隻,五色?絲一百萬疋。

    尊我‘大金皇帝’,爾稱‘宋國主小侄趙桓’,百官皆稱臣;剖中山府、太原府、河間府三鎮與我,仍使一個親主與一個大臣為質,送我過河。

    如此我兵方退。

    ”李?唬得喏喏而出,不能措一辭。

     金人笑之曰:“此乃一婦人女子爾。

    ”自是有輕朝廷之心。

    斡離不就使蕭三保奴、耶律忠、王汭與李?入城,索取求和之物。

     李?回朝見帝,進呈金人所須之物。

    欽宗聞奏,憂悶終日。

     太宰李邦彥勸帝如其數以與之,且解京城之危。

    尚書李綱奏曰:“若依金人所索之數,括盡天下之财,尚且不滿其心。

    何況一城之内金銀緞帛牛馬足其索數?況中山、太原、河間三鎮為國之屏藩,若割與之,國何以立。

    至于遣人為質,宰相當行,親王如何去得。

    不如且使一舌辯之士,與他議和,延過數日,以待天下兵來。

    他如今孤兵深入,雖不得足其所求金寶,亦當領兵速回。

    待他日要去時,卻使人與他講和,他則不敢輕我中國,和之則久。

    ”欽宗聞奏,正在猶豫之間,李邦彥複奏曰:“若依李綱之言,臣等皆被金人所虜。

    即今京城,破在目下,何況執其三鎮之地。

    城中府庫民間财物,皆是他有,何足與他較量。

    ”李?向前奏曰:“事已急矣,陛下何必再思。

    ”欽宗從其所奏,乃避正殿,撤樂減膳,竭盡内府庫藏金銀,括借人家财物,若有藏者斬之。

    就将在京官吏軍民人家金銀緞疋,及客商樂戶之家,盡取其财,共湊得黃金二十萬兩,白銀四百萬兩。

    城中人家财物一空。

    即修誓盟之書,稱“小侄宋國皇帝”,割與三鎮之地,錦緞二百萬疋,馬五千匹,牛五千隻,遣太宰張邦昌,随禦弟康王為質于金營。

     卻說康王與張邦昌到營見斡離不,邦昌恐懼,隻是流淚而已,惟康王顔色不變,言無屈詞,因是金國諸将疑其恐非親王也。

    及留虜營數日,嘗與金國太子同習射,康王連發三矢,皆中筈,連珠不斷。

    金太子謂:“此必将臣之良家子,假為親王來質。

    ”語斡離不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