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李綱措置禦金人
關燈
小
中
大
王恐其非真,若是親王,生長深宮,豈能習熟武藝,精于騎射如此。
可遣之,别換真太子來質。
”斡離不心亦憚之,複請遣肅王樞代為質。
康王遂得南歸。
是時京畿北路制置使種師道,及統制官姚平仲,帥泾原、秦鳳路兵來會勤王。
熙河經略姚古、秦鳳經略種師中、折彥質、折可求等勤王兵至二十萬,京師人心少安。
欽宗聽得勤王兵來至,喜甚。
開安上門,命李綱迎勞諸軍。
是時朝廷已與金人講和,欽宗問諸師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師道奏曰:“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哉。
”欽宗宣谕曰:“業已講和矣。
”師道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
”即拜同知樞密院事。
閣門大使連報金人需求物數不已,一日四屠掠,百姓驚惶無定。
帝即遣李綱入議。
李綱奏曰:“金人貪婪無厭,兇悖日甚,其勢非用師不可。
且敵兵号六萬,而吾勤王之師集城下者,已二十餘萬。
彼以孤軍入故地,猶虎豹自投陷阱中,當以計取之,不必與争一旦之力。
若扼河津,絕其饷道,分兵複取畿北諸邑,而以重兵臨敵營,堅壁勿戰,俟其食盡力疲,然後以一檄取誓書,複三鎮,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此必勝之計也。
”帝深然之。
即下诏大集勤王之兵,用此機會。
适西陲大将姚平仲請面見帝,上召見福甯殿,厚賜金帛,許功成之日有不次之賞。
平仲請出死力夜劫虜營,生擒斡離不,奉肅王以歸。
及出,連破兩寨,奈機事已洩,虜已夜徙去,平仲之志未遂。
姚古選精銳五萬人,自滑州進屯虜營之後,克日并力攻擊,有必勝之道。
奈李邦彥力主和議,姚平仲憤恨朝廷無用兵意,遂乘一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裡,抵鄧州方得食。
入武關,至長安,欲隐華山。
顧以為淺,奔入蜀,至青城山上清宮。
留一日,複入大面山。
行二百七十餘裡,度采藥者不能至,乃解縱所乘騾,得石穴以居。
朝廷屢下诏求之,弗得也。
至于幹道、淳熙之間始出,至丈人觀,自言年百十餘,紫髯長數尺,其行速若奔馬。
陸放翁為《題青城山上清宮壁詩》雲:造物困豪傑,意将使有為。
功名未足言,或作出世賢。
姚公勇冠軍,百戰起西陲。
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
脫身五十年,世人議公誰。
但驚山澤間,有此熊豹姿。
我亦志方外,白頭未逢師。
年來幸廢放,倘遂與世辭。
從公遊五嶽,稽首餐靈芝。
金骨換緣髓,欻然松杪飛。
卻說金虜自圍京城凡三十三日,既得許割三鎮诏書及肅王為質,不待金币數足,遣使辭宋帝而去。
種師道奏曰:“虜賊今去,其志必驕,軍伍不整。
臣請以精兵臨河邀之,無不克矣。
”李綱亦奏請用寇準澶淵講和故事,用兵護送之。
乃命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範?,領十餘萬兵,數道并進,俟有便利可擊,則并力擊之。
時李邦彥恐諸将有邀擊之功,密奏欽宗曰:“吾國祈與金國講和,豈宜聽諸将邀擊之計,以阻和議。
”立大旗于河東、河北兩岸,上寫雲:“準敕:有擅用兵者,依軍法。
”諸将之氣索然矣,金兵因得連夜退去。
京城圍解,君臣上下遂忘前患,各相慶喜。
同知樞密種師道聞金兵去遠,厲聲曰:“異日必為後患!”因見朝廷更不思複用兵,上表乞罷職。
欽宗允其請。
中丞許翰谏曰:“師道明将,沉毅有謀,山西士卒鹹信服之,不可使解兵權。
”帝曰:“朕見其老難用,故準其請。
”翰曰:“秦始皇因王翦老而不用,隻用李信,後兵辱于楚漢;宣帝用一老趙充國,而能成金城之功。
自呂望以來,老将收功者,難一二數。
以古發今,師道雖老可用也。
”帝不納。
翰又言:“金人此去,存亡所系,當令一大創,使其失利而去,則中原可保,四夷可服。
不然,将來再舉,必有不救之患,宜起師要擊之。
”帝亦不聽。
許翰歎息而出。
可遣之,别換真太子來質。
”斡離不心亦憚之,複請遣肅王樞代為質。
康王遂得南歸。
是時京畿北路制置使種師道,及統制官姚平仲,帥泾原、秦鳳路兵來會勤王。
熙河經略姚古、秦鳳經略種師中、折彥質、折可求等勤王兵至二十萬,京師人心少安。
欽宗聽得勤王兵來至,喜甚。
開安上門,命李綱迎勞諸軍。
是時朝廷已與金人講和,欽宗問諸師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師道奏曰:“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哉。
”欽宗宣谕曰:“業已講和矣。
”師道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
”即拜同知樞密院事。
閣門大使連報金人需求物數不已,一日四屠掠,百姓驚惶無定。
帝即遣李綱入議。
李綱奏曰:“金人貪婪無厭,兇悖日甚,其勢非用師不可。
且敵兵号六萬,而吾勤王之師集城下者,已二十餘萬。
彼以孤軍入故地,猶虎豹自投陷阱中,當以計取之,不必與争一旦之力。
若扼河津,絕其饷道,分兵複取畿北諸邑,而以重兵臨敵營,堅壁勿戰,俟其食盡力疲,然後以一檄取誓書,複三鎮,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此必勝之計也。
”帝深然之。
即下诏大集勤王之兵,用此機會。
适西陲大将姚平仲請面見帝,上召見福甯殿,厚賜金帛,許功成之日有不次之賞。
平仲請出死力夜劫虜營,生擒斡離不,奉肅王以歸。
及出,連破兩寨,奈機事已洩,虜已夜徙去,平仲之志未遂。
姚古選精銳五萬人,自滑州進屯虜營之後,克日并力攻擊,有必勝之道。
奈李邦彥力主和議,姚平仲憤恨朝廷無用兵意,遂乘一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裡,抵鄧州方得食。
入武關,至長安,欲隐華山。
顧以為淺,奔入蜀,至青城山上清宮。
留一日,複入大面山。
行二百七十餘裡,度采藥者不能至,乃解縱所乘騾,得石穴以居。
朝廷屢下诏求之,弗得也。
至于幹道、淳熙之間始出,至丈人觀,自言年百十餘,紫髯長數尺,其行速若奔馬。
陸放翁為《題青城山上清宮壁詩》雲:造物困豪傑,意将使有為。
功名未足言,或作出世賢。
姚公勇冠軍,百戰起西陲。
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
脫身五十年,世人議公誰。
但驚山澤間,有此熊豹姿。
我亦志方外,白頭未逢師。
年來幸廢放,倘遂與世辭。
從公遊五嶽,稽首餐靈芝。
金骨換緣髓,欻然松杪飛。
卻說金虜自圍京城凡三十三日,既得許割三鎮诏書及肅王為質,不待金币數足,遣使辭宋帝而去。
種師道奏曰:“虜賊今去,其志必驕,軍伍不整。
臣請以精兵臨河邀之,無不克矣。
”李綱亦奏請用寇準澶淵講和故事,用兵護送之。
乃命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範?,領十餘萬兵,數道并進,俟有便利可擊,則并力擊之。
時李邦彥恐諸将有邀擊之功,密奏欽宗曰:“吾國祈與金國講和,豈宜聽諸将邀擊之計,以阻和議。
”立大旗于河東、河北兩岸,上寫雲:“準敕:有擅用兵者,依軍法。
”諸将之氣索然矣,金兵因得連夜退去。
京城圍解,君臣上下遂忘前患,各相慶喜。
同知樞密種師道聞金兵去遠,厲聲曰:“異日必為後患!”因見朝廷更不思複用兵,上表乞罷職。
欽宗允其請。
中丞許翰谏曰:“師道明将,沉毅有謀,山西士卒鹹信服之,不可使解兵權。
”帝曰:“朕見其老難用,故準其請。
”翰曰:“秦始皇因王翦老而不用,隻用李信,後兵辱于楚漢;宣帝用一老趙充國,而能成金城之功。
自呂望以來,老将收功者,難一二數。
以古發今,師道雖老可用也。
”帝不納。
翰又言:“金人此去,存亡所系,當令一大創,使其失利而去,則中原可保,四夷可服。
不然,将來再舉,必有不救之患,宜起師要擊之。
”帝亦不聽。
許翰歎息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