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功畢。
王欲設齋以落之。
緇流坌集。
命擇有戒行者一千赴會。
仍令常住。
戊辰。
特設燃燈大會。
凡五晝夜。
勑令百司及安西都護開城府廣水楊東〈今鐵原〉樹〈今富平〉五州江華長湍二縣。
自闕庭至寺門。
結綵棚。
櫛比鱗次。
連亘相屬。
輦路左右。
又作燈山火樹。
光照如晝。
是日。
王備鹵簿。
率百官行香。
施納財襯。
佛寺之盛。
曠古未有。
造金塔。
以銀四百二十七斤爲裏。
以金一百四十四斤爲表。
又築護塔石城。
三月。
中書令緻仕王寵之卒。
諡敬肅。
王以寵之及鄭倍傑。
皆忠謇不羣。
才猷出類。
並贈職。
運穀賑朔北諸州。
漕運襍穀四萬九千四百石于朔北諸州。
以給邊民。
又運安瀾倉米二萬七千七百石于朔北。
以充軍資。
冬十月。
黑霧四塞。
○十一月日南至。
大雷雨。
戊申二十二年春正月甲戌朔。
日食。
○王幸興王寺。
設慶成會。
信宿乃還。
自是。
往來頻數。
以崔惟善判吏部。
金義珍判兵部。
義珍亦以儒術顯名。
亞於崔沖。
秋七月。
宋人黃愼來。
宋人黃愼,洪萬等來言。
帝召江淮兩浙制置發運使羅拯曰。
高麗古稱君子之國。
祖宗之世。
輸欵甚勤。
今久阻絶。
聞其國主賢王也。
可遣人諭之。
是以。
拯遣愼等。
來傳天子之意。
王悅。
舘待優厚。
翌年。
愼等還。
王使禮賓省。
移牒羅拯。
言歸附之意。
請備禮朝貢。
〈按。
通考曰。
煕寧二年。
其國禮賓省。
移牒福建轉運使羅拯曰。
商人黃愼洪萬等來稱。
運使奉密旨。
令招接通好。
當國僻居暘谷。
邈戀天朝。
祖禰以來。
梯航相繼。
蕞爾平壤。
邇于大遼。
附之則爲睦隣。
踈之則爲勁敵。
慮邊騷之未息。
蓋陸讋以靡遑。
久困覊縻。
難圖攜貳。
故違述職。
緻有積年。
運屬垂鴻。
禮隆展慶。
大朝化覃無外。
度豁包荒。
謹當遵道。
遄赴藁街。
但玆千裡之傳忞。
恐非重霄之紆眷。
今以公狀附。
愼萬西還。
俟得報音。
卽備禮朝貢。
徽又自言。
甞夢至中華。
作詩記其事。
三年。
拯以聞。
時議者亦雲。
可結之以謀契丹。
帝許焉。
命拯諭以供擬腆厚之意。
〉 東界兵馬判官任希悅等。
敗蕃賊于閻羅浦。
希悅等廵椒島。
夜至閻羅浦。
〈今未詳。
〉遇賊船擊破之。
餘賊登岸奔潰。
追斬之。
九月。
守太師中書令緻仕崔沖卒。
沖字浩然。
海州大寧郡人。
風姿瑰偉。
性操堅貞。
少好學善屬文。
穆宗朝魁科。
歷仕五朝。
資兼文武。
出入將相。
雖乞退居家。
軍國大事。
悉就咨焉。
顯宗以後。
幹戈纔息。
未遑文敎。
沖收召後進。
敎誨不倦。
學徒坌集。
塡溢街巷。
遂分九齋。
曰衆聖,大中,誠明,敬業,造道,率性,進德,大和,待聘。
謂之侍中崔公徒。
凡應擧者。
必先隷徒中學焉。
每歲暑月。
借歸法寺僧房。
爲夏課。
擇徒中及第學優未官者。
爲敎導。
授以九經三史。
間或先進未過。
刻燭賦詩。
牓其次第。
呼名而入。
設小酌。
冠童列左右奉樽俎。
進退有儀。
長幼有序。
竟日酬唱。
及日暮。
皆作洛生詠以罷。
觀者莫不嘉歎。
及卒。
年八十一。
諡文憲。
自後。
擧子皆隷名九齋。
謂之文憲公徒。
又有儒臣立徒者十一。
弘文公徒侍中鄭倍傑。
匡憲公徒參政盧旦。
南山徒祭酒金尙賓。
西園徒僕射金無滯。
文忠公徒侍郞殷鼎。
良愼公徒平章金義珍。
貞敬公徒平章黃瑩。
忠平公徒柳監。
貞憲公徒侍中文正。
徐侍郞徒徐碩。
龜山徒未知爲何人。
世稱十二徒爲最盛。
東方學校之興。
蓋由沖始。
時謂海東孔子。
子惟善,惟吉。
皆官至卿相。
子孫以文行登宰輔者。
數十人。
世皆榮之。
〈王甞賜國老宴。
惟善爲中書令。
弟惟吉攝尙書令。
沖年高無恙。
令二子扶以入。
時稱盛事。
翰林學士金行瓊。
作詩賀曰。
尙書令侍中書令。
乙壯元扶甲壯元。
惟善擢乙科第一故雲。
〉崔氏曰。
高麗開國。
未遑文敎。
光宗好文。
病於浮藻。
不足爲後學模範。
沖以興起斯文爲己任。
敎誨不倦。
摳衣者日衆。
自是。
文章豪傑之士。
彬彬輩出以至今。
莫非沖之賜也。
陞楊州爲南京。
作新宮。
己酉二十三年春正月。
東女眞來朝。
東西女眞諸姓酋長。
各來獻土物良馬。
前後不絶。
秋七月乙醜朔。
日食。
○定量田步數法。
以六寸爲一分。
十分爲尺。
六尺爲步。
田一結方三十三步。
二結方四十七步。
以下皆折步計給。
定田稅。
十負出米七合五勺。
積至一結。
米七升五合。
二十結米一碩。
冬閏十一月。
平壤公基卒。
後追封靖簡王。
〈按。
天子稱帝。
則皇子封王。
諸侯稱王。
則王子稱公。
歷代之通例也。
高麗法制不明。
等級淆亂。
非嫡子而多稱太子。
以宗室而或贈王號。
其夷陋之風歟。
〉 庚戌二十四年春正月。
隕星于大丘縣。
化爲石。
夏六月。
城興王寺。
○秋八月。
平章事緻仕金義珍卒。
謚良愼。
宋人黃愼復來。
辛亥二十五年春正月。
封子琇。
爲平壤侯。
○三月。
遣民官侍郞金悌。
入朝于宋。
黃愼來後。
朝廷議遣使。
至是。
遣悌奉表禮物禦衣,便服,金帶,金合,勒帛,金盤盞,金注子,金鐁鑼,弓箭,銀裝長刀,細馬,金鞍,香油二十缸,松子二千二百斤,人蔘一千斤,生中布二千匹,生平布二千匹。
華鮮之物。
不可勝記。
如宋由登州入貢。
及悌入朝。
帝賜勑書五道。
褒奬之。
贈與甚厚。
明年六月還。
帝以本國尙文。
每賜書詔。
必選詞臣著撰。
而擇其善者。
所遣使者書狀官。
召赴中書試以文。
乃遣之。
〈按。
通考雲。
徽遣其臣金悌等百十八人來。
詔待之如夏國使。
〉 夏五月。
以王懋崇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六月。
省諸衛軍不急之役。
制曰。
近聞諸衛軍人亡命者甚多。
由執事不公。
富強者托勢以免。
貧窮者獨受其勞。
衣食乏絶。
而略無休息。
雖每降恩詔減省。
而有司營作不已。
近年以來。
頗興?咨。
以爲朕不之恤也。
自今。
宜除不急之役。
其軍將毋得擅自驅使。
違者罪之。
壬子二十六年春二月。
改定章服制度。
○夏四月。
大雨雹。
○中書侍郞異惟忠卒。
○秋七月。
校尉巨身。
謀叛伏誅。
流平章事王懋崇。
初。
校尉巨身。
與其黨千餘人。
謀廢王立平壤公基。
會。
基卒。
寢不發。
至是。
兵士張善上變告。
命誅巨身。
夷其族。
流基子璡于南海縣。
擢善爲將軍。
懋崇等亦與謀。
流安東。
冬十一月。
遼遣使來聘。
是後。
三年一次修聘。
其餘賀節等使。
不在此限。
癸醜二十七年春正月。
地震。
○二月。
東西女眞諸部。
請內附。
先是。
女眞多來附。
遂分其部落。
賜州名。
各置都領以領之。
授將軍號。
至是。
東女眞歸順州都領古刀化,昌州都領高舍等十五州酋長。
率衆內附。
請爲郡縣。
遂賜古刀化等姓名。
各授將軍號。
賜物有差。
未幾。
西女眞酋長曼頭弗等。
亦請依東蕃例。
分置州郡。
永爲藩翰。
不敢與契丹蕃人交通。
制許來朝。
因命後有投化者。
可招諭而來。
又奏請內徙覔害村附籍。
許之。
其後。
東北面兵馬使奏。
東蕃三山大蘭大小支櫛等村蕃長一千二百三十八戶。
來請附籍。
自大支櫛至小支櫛褭應浦海邊長城。
凡七百裡。
今諸蕃絡繹歸順。
不可遮設關防。
宜令有司。
奏定州號。
且比內地郡縣。
各賜朱記。
從之。
自是。
東蕃大齊等十二村一千九百餘戶。
皆請內附。
其外豆龍骨伊餘波漢等部落。
亦願爲州縣。
兵馬使奏。
豆龍等所處遼遠。
在古未甞朝覲。
今皆歸服。
若定封疆設關防。
則餘波漢嶺外諸種落。
壤土無際。
蕃戶連居。
不可窮塞設險。
請待嶺外諸蕃。
盡爲州縣。
然後漸至遠蕃。
王從之。
夏四月甲戌朔。
日食。
○置屯田于西北長城外。
凡墾田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四頃。
以資軍儲。
五月。
定州郞將文選及西女眞。
擊三山蕃賊。
破之。
西女眞蕃帥言。
三山村谷海邊分居蕃賊。
殺掠往來人物。
爲我仇讎。
今欲報之。
告諭化內三山村。
中尹夜西老等三十徒酋長。
〈東蕃黑水。
其種三十。
號三十徒。
〉亦皆嚮應。
各率蕃軍。
方將進討。
請遣鄕人觀戰。
於是。
西北面兵馬使。
遣文選及將校譯語等。
着蕃服。
與那復其村都領霜昆馳報。
骨面等村都領。
各將兵到三山阿方浦。
探候賊穴凡三所。
一爲由戰村。
一爲海邊山頭。
一爲羅竭村。
賊一百五十戶。
築石城於川邊。
置老少男女財産于城中。
以步騎五百餘人逆戰。
我蕃軍大呼急擊。
彼衆大潰。
斬二百餘級。
餘衆走保其城。
乘勝追擊。
攻城縱火。
生擒三百三十餘人。
在城距戰者皆燒死。
又進攻由戰村塲。
適有大雨糧少。
引還居數日。
文選等復與蕃兵二千餘人。
進屯由戰村石城下。
賊閉城固守。
以城險竟不得攻。
糧盡仍還。
兵馬使請行恩賞。
侍中崔惟善等議。
三山賊本非犯邊之冦。
今蕃軍不因朝旨。
專仗閫威。
以報私讎。
請勿行賞。
王從之。
六月。
東蕃冦東京元興鎭。
都部署要擊於椒島。
敗之。
○秋七月。
日本人來獻方物。
日本人王則等四十二人。
來進螺鈿鞍橋刀鏡等物。
壹歧島句當官。
亦遣人獻方物。
制許由海道至京。
自是。
倭人來獻者。
絡繹不絶。
八月。
遣使入謝于宋。
先是。
宋遣醫官王愉,徐先等來。
故王遣太僕卿金良鑑,中書舍人盧旦。
如宋謝恩。
兼獻方物。
〈按。
通考曰。
雍煕七年。
故時麗人往返。
皆自登州。
至是。
遣使言。
欲遠契丹。
乞改道由明州詣闕。
從之。
郡縣供頓。
頗擾民。
詔立式頒下。
費悉官給。
又以其不通華言。
恐規利者私與交關。
令所在禁止。
徽問遺二府甚厚。
詔以付市易。
務售縑帛答之。
又表請醫藥畫塑之工。
以敎國人。
詔羅拯募願行者。
〉 九月。
賜東女眞州號。
先是。
東女眞之歸附者。
賜州號。
有歸順州及昌州,城州,恭州,服州,溫州,誠州等號。
至是。
翰林院奏。
大蘭等十一村內附者。
請爲濱,利,福,恒,舒,濕,閩,戴,敬,付,宛十一州。
各賜朱記。
仍隷歸順州。
從之。
甲寅二十八年春二月。
倭人來獻土物。
○秋九月。
錄崔緻遠五世孫善之。
爲都染署史。
○東女眞酋長烏古迺死。
子劾裡鉢嗣。
昔。
我平州〈按。
今永興。
勝覽作今平山。
恐誤。
〉僧今俊。
遁入女眞。
居阿之古村。
是爲金之先。
或曰。
平州僧金幸〈按。
金世濂海槎錄。
以金幸爲麗祖功臣。
權幸未知何考。
〉之子克守。
初入阿之古村。
娶女眞女。
生古乙太師。
古乙生活羅太師。
活羅一作烏古迺。
能役屬諸部。
遼主以爲生女眞部節度使。
紀綱漸立。
至是卒。
子劾裡鉢嗣。
其俗如匈奴。
諸部落無城郭。
分居山野。
無文字。
以言語結繩爲約束。
土饒豬羊牛馬。
馬多駿。
或有一日千裡者。
其人鷙勇。
爲兒能引弓射鳥鼠。
及壯。
無不控弦走馬。
習戰爲勁兵。
諸部各相雄長。
莫能統一。
其地西直契丹。
南直我境。
故甞事契丹及我。
每來朝。
以麩金,貂皮,良馬爲贄。
我亦厚遺銀幣。
〈按。
唐荊川宋鑑曰。
金之先。
有凾普者。
始居高麗。
年六十餘。
別其兄阿古迺。
與弟保活裡。
適生女眞。
居于完顔部僕幹水之涯。
娶六十歲女。
生子。
曰烏魯。
凾普爲金之始祖。
烏魯生跋海。
跋海生綏可。
黑水舊俗。
無室廬。
坎地梁木。
覆土以居。
逐水草遷徙無常。
綏可耕墾樹藝。
有棟宇之制。
人號其地曰納葛裡。
猶漢語居室也。
綏可後號獻祖。
綏可生石魯。
石魯以女眞無書契無約束。
不可檢制。
稍以條敎爲治。
部落浸強。
至是。
尙有文字。
官府不知歲月晦朔。
是以。
年壽脩短。
莫得以考焉。
後號昭祖。
石魯生烏古迺。
能役屬諸部。
會。
遼五國蒲聶部節度跋乙門叛。
遼討之。
烏古迺恐遼兵深入。
得其山川險易。
乃告遼。
因襲擒以獻。
遼主召見賜宴。
加生女眞部節度使。
烏古迺不肯係遼籍。
遼主遣使諭之。
旣爲節度使。
有官屬。
紀綱漸立矣。
續綱目曰。
其部內無鐵。
隣國以甲冑往鬻。
必厚價售之。
得鐵旣多。
因以修弓矢備器械。
兵勢稍振。
前後願付者衆。
〉 乙卯二十九年春正月。
侍中崔惟善卒。
惟善繼世儒宗。
匡輔兩朝。
雖無赫赫之稱。
人皆重之。
諡文和。
秋七月。
遣使如鴨綠江。
審定疆埸。
遼東京移牒。
請治鴨綠以東疆埸。
遣中樞使柳洪等。
同遼使審定地分。
未定而還。
先是。
遼欲過鴨江爲界。
置保州城於江之東岸。
設船橋。
朝廷屢請毀破。
不聽。
至是。
遣使請之。
承宣樸寅亮撰表。
有曰普天之下。
旣莫非王土王臣。
尺地之餘。
何必曰我疆我理。
歸汶陽之舊田。
撫綏弊邑。
回長沙之拙袖。
抃舞昌辰。
遼主覽之。
寢其事。
以李頲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金若珍參知政事。
盧旦爲翰林學士。
○八月庚寅朔。
日食。
○冬十月。
彗星見于軫。
○十一月。
遼橫宣使來。
丙辰三十年春二月丁亥朔。
日食。
○夏四月。
遣使如遼。
時遼太後殂。
遣使告哀。
王素服率百官。
迎詔擧哀。
遣使奔慰會葬。
秋八月。
遣使入朝于宋。
工部侍郞崔思諒。
奉使入宋。
謝恩獻方物。
宋以本國爲文物禮樂之邦。
待之浸厚。
題使臣下馬所。
曰小中華之舘。
所至。
太守郊迎。
其餞亦如之。
〈按。
通考雲。
煕寧九年以後。
其使來者多。
待之浸厚。
甞獻伶官十餘輩。
曰夷樂無足觀。
止欲潤色國史爾。
帝以其國尙文。
每賜詔書。
必選詞臣著撰。
而擇其善者。
所遣使者其書狀官。
必召赴中書。
試以文乃遣。
又按。
石林燕語雲。
宋朝待高麗之禮特厚。
所過州縣。
皆築舘別爲庫。
以儲供帳什物。
始至。
太守郊迎。
餞亦如之。
〉 冬十一月。
禁漁獵。
至日下制曰。
一陽布氣。
萬物懷生。
宜加含養。
期緻遂性。
其令州府郡縣。
禁漁獵。
違者罪之。
十二月。
令州縣。
闕榜年久後登科者給田。
○改官制。
雖有增損。
大抵襲成宗之舊。
定祿俸。
祿俸之制。
至此始備。
以左倉歲入米粟麥摠十三萬九千七百三十六石十三鬥。
隨科準給。
內而妃主宗室百官。
外而三京州府郡縣。
莫不有祿。
以養廉恥。
襍職胥史工匠。
皆有常俸。
以代其耕。
謂之別賜。
西京官祿。
以西大倉歲輸西海道稅一萬七千七百餘石給之。
外官祿。
半給於左倉。
半給於外邑。
內官中書令尙書令侍中祿四百石。
遞減至國學學正十石。
外官留守二百七十石。
遞減至開城等府法曹十三石五鬥。
更定兩班田柴科。
田柴科。
中書令尙書令侍中第一科。
田百結柴五十結。
遞減至十八科。
閑人襍類田十七結。
十五科以下無柴。
柴地限京畿二日程。
定給。
置管絃坊。
○置街衢所。
丁巳三十一年春二月。
燃燈觀樂。
特設燃燈會於重光殿凡三日。
〈按。
樂志。
文宗二十七年二月。
敎坊奏。
女弟子眞卿等所傳。
踏沙行歌舞。
請用於燃燈會。
從之。
十一月八關會。
敎坊女弟子楚英。
奏新傳拋毬樂。
是年二月燃燈。
禦重光殿觀樂。
楚英等又奏王母隊歌舞。
一隊五十五。
舞成四字。
或君王萬歲。
或天下太平。
按。
光宗喜觀俗樂。
崔承老上書非之。
所謂俗樂倡伎之戱也。
傅粉施朱。
百媚千態。
恣淫褻之心。
銷雅正之氣。
莫此若也。
鄕俗土風。
不可泯沒。
則當令伶人傳習。
以存古實而已。
何取于淫穢之女乎。
文宗麗之賢主。
而不能正之。
後王之溺於荒淫。
未必非文宗啓之也。
〉 三月。
幸興王寺。
轉新成金字華嚴經。
○封子。
爲金官侯。
愔爲卞韓侯。
朝鮮侯燾,鷄林侯煕。
並進爵爲公。
秋八月。
置安興亭于貞海縣。
大府少監李唐鑑奏。
中朝使命往來。
高巒島〈在今保寧縣西海中二十二裡。
古兵戍處。
〉亭。
稍隔水路。
船廹不便。
請貞海縣〈今海美〉創亭。
以爲迎送之所。
王從之。
名亭爲安興。
〈在今海美縣東十一裡。
〉 定選上其人法。
自新羅。
每以外州吏一人。
上守京中諸曹。
國初仍之。
選鄕吏子弟。
質於京。
且備顧問其鄕之事。
謂之其人。
〈按。
古時以鄕吏爲貴。
其子弟之來京者。
人之相呼。
不敢名而謂之其人雲。
〉至是。
凡千丁以上州。
則足丁。
以下半足丁。
年四十以下三十以上富強正直者選上。
役滿加職。
戊午三十二年夏四月。
設祝壽齋于東林寺。
以宋帝生日祈福也。
六月。
宋遣諫議大夫安燾來聘。
秋七月。
燾等還。
時。
帝有伐遼之意。
欲結恩信於東方。
選侍從文士諫議大夫安燾,起居舍人陳睦。
賫詔來。
朝廷聞使來。
遣工部尙書文晃,戶部侍郞崔思訓。
迎于安興亭。
使到禮成江。
遣兵部尙書爲延伴。
至西郊亭。
遣刑部尙書金悌爲筵伴。
入順天舘。
遣戶部尙書金良鑑爲舘伴。
丁卯。
命太子導宋使。
入會慶殿。
王適不豫。
使左右扶出受詔。
賜王衣帶彩段樂器等物甚多。
詔書奬諭特厚。
禮畢。
太子率羣臣陳賀。
東西二京東北兩界兵馬使八牧四都護皆表賀。
時與宋絶久矣。
及使臣至。
擧國欣慶。
例贈衣帶鞍馬外。
所贈金銀寶貨米穀襍物無筭。
燾等將還。
舟不勝載。
請以所得物件。
貿銀。
且日減供億之饌。
折價貿銀甚多。
自呂端奉使往來之後。
人久不見中華使命。
燾等之來也。
衆皆想望風彩。
而所爲如是。
國人唾鄙。
王附表謝之。
是後。
兩國使價。
連歲往來。
〈按語類。
朱子曰。
神宗要結高麗去共攻契丹。
高麗如何去得。
契丹自是大國。
高麗朝貢於彼。
如何敢去犯他。
又曰。
高麗遣使來。
朝廷隻就他使者。
以禮答遣之。
神宗卻要別差兩使去。
緣他那裏知文。
故兩使皆侍從。
皆是文人。
高麗自是臣屬之國。
如何比得契丹。
契丹自是敵國。
○又曰。
甞見韓無咎說。
高麗入貢時。
神宗喩進先秦古書。
及進來內有六經不曾焚者。
神宗喜。
卽欲頒行天下。
王介甫恐壞他新經。
遂奏雲。
眞僞未可知。
萬一刊行後。
爲他所欺。
豈不傳笑夷夏。
神宗遂止。
本亦不傳。
以某觀之。
未必有是事。
蓋招來高麗時。
介甫已不在相位。
且神宗甚剛明。
設使所進眞有契于上心。
亦豈介甫所能止之。
〉 七月。
興王寺金塔成。
○冬十一月。
遼遣使來聘。
己未三十三年夏六月丁酉朔。
日食。
○秋七月。
宋遣禦醫。
賜王藥物。
先是。
安燾等歸。
王以風痺。
表請醫藥。
至是。
帝遣翰林醫官邢慥等。
來省病。
兼賜名品藥物數百種及法酒。
庚申三十四年春三月。
冊子?。
爲扶餘侯。
○遣尙書柳洪,侍郞樸寅亮。
入謝于宋。
謝賜藥物也。
初。
洪等放洋。
颶風忽起。
幾覆舟。
及至宋。
計所貢方物。
失亡殆半。
帝慰諭遣還。
勑王勿問。
附勑錫賚甚多。
秋七月還。
王依勑。
釋洪等罪。
宋又遣醫官馬安世來。
時有金覲者。
從寅亮入宋。
宋人見寅亮及覲所著尺牘表狀題詠。
稱歎。
至刊二人詩文。
號小華集。
〈按。
通考曰。
元豊元年。
始遣安燾陳睦。
往使自明州定海絶洋而東。
旣至。
國人歡呼出迎。
徽具袍笏玉帶。
拜受詔。
與燾抗禮。
舘之別宮。
標曰順天舘。
言尊順中國如天雲。
徽病乞醫藥。
二年。
遣使挾醫。
往診治。
徽遣使緻謝。
尋獻日本所造車曰。
諸侯不貢車服。
故不敢與土貢同。
前此貢物至。
輒下有司。
估直償絹萬縑爲定數。
又按。
宋陳襄文昌襍錄曰。
元豊三年。
高麗遣使柳洪樸寅亮。
獻日本車一乘。
洪曰。
諸侯不貢車服。
誠知非禮。
本國所以上進者。
欲中朝見日本工拙耳。
其知禮如此。
芝峯類說曰。
洪武人以一言取重於中國。
可見辭命之爲重也。
說郛曰。
時知明州張中。
坐私與樸寅亮倡和詩。
廢痼終身。
○更按。
堯山堂記。
高麗王徽。
與契丹爲隣。
不勝侵暴。
常誦華嚴經。
祈生中國。
一夕忽夢至京師。
備見城邑宮闕之盛。
覺而慕之。
乃爲詩曰。
惡業因緣近契丹。
一年朝貢幾多般。
移身忽到京華地。
可惜中宵漏滴殘。
乃遣使朝宋。
時元豊初。
〉 秋九月。
王如西京。
○閏月。
薩摩州遣使來貢。
〈日本西海道九州之一也。
〉○冬十一月己醜朔。
日食。
○王還宮。
○十二月。
東蕃作亂。
遣平章事文正。
討平之。
蕃賊作亂。
王以正爲判行營兵馬事。
領兵馬使崔奭,廉漢,李覬等。
將步騎三萬。
出屯定州。
乘夜分三路。
直趨賊巢。
遲明奄至。
皷譟震地。
賊大懼。
遂奮擊大破之。
斬三百九十人。
擒渠帥三十九人。
破廬落十餘所。
牛馬器械。
不可勝數。
正等凱還。
王喜。
褒功陞職有差。
辛酉三十五年春二月。
制蕃人請朝者。
取旨赴闕。
時。
東西蕃人來朝者多。
故王慮有奸僞。
有是命。
又曰。
蕃人來朝者。
留京毋過十五日。
以爲永式。
是年秋。
西女眞漫豆等來投。
禮賓省奏曰。
舊制。
本國邊民。
曾被蕃賊所掠。
懷王自來者。
與宋人有才藝者外。
若黑水女眞。
幷不許入。
今漫豆等。
亦當依舊制遣還。
禮部尙書盧旦奏曰。
漫豆等雖無知之俗。
慕義而來。
不可拒也。
宜處之山南州縣。
以爲編戶。
王從之。
夏四月。
遣尙書崔思齊,侍郞李子威。
入朝于宋。
○六月。
進士魯準。
降授堦職。
吏部尙書崔奭奏。
準父犯律。
娶大功親生準。
請禁錮終身。
王曰。
選擧任用。
不拘常制。
可與諸進士。
並通朝籍。
宰相文正等曰。
準父瀆亂人倫。
然今崇尙儒雅。
用士是急。
請降授堦職。
從之。
秋七月。
參知政事李徵望卒。
命百官會葬。
輟朝十日。
冬十月。
王幸平州溫泉。
留十日還宮。
○十二月。
復用辰爲臘。
太史局奏。
臘日自己未以來。
依大宋曆法。
用戌日。
按陰陽書雲。
近大寒前後。
先得辰爲臘。
我國用此日久矣。
不宜擅變其法。
請復舊。
王從之。
壬戌三十六年秋九月。
王幸溫水郡。
還次天安府。
○冬十一月。
王還宮。
王在道賦詩。
令近臣和進。
左常侍李覬。
詩最警絶。
王嘉歎。
沿路州縣。
減今年租稅之半。
覬在諫院。
陰陽者流。
各執圖讖。
互言裨補。
上問之。
覬對曰。
陰陽本乎易。
易不言地理裨補。
後世詭誕者曲論之。
以至成文字惑衆人。
況圖讖荒虛怪妄。
一無可取。
上深然之。
〈補閑集補。
〉 對馬島遣使來貢。
癸亥三十七年春正月。
以李靖恭,崔奭。
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三月。
增置同知貢擧。
○夏四月。
王子樂浪侯忱卒。
○命停中外土木之役。
爲妨農也。
秋七月。
王薨。
太子勳卽位。
自五月王不豫。
是月辛酉。
疾篤。
遂薨于重光殿。
在位三十七年。
壽六十五。
王幼聰哲。
及長。
好學善射。
志畧宏遠。
寬仁容衆。
凡所聽斷。
不復遺忘。
諡仁孝。
廟號文宗。
太子卽位。
是爲順宗。
李氏〈齊賢〉曰。
顯德靖文。
父作子述。
兄終弟及。
首尾幾八十年。
可謂盛矣。
而文宗躬勤節儉。
進用賢才。
愛民恤刑。
崇學敬老。
名器不假於匪人。
權威不移於近昵。
雖戚裡之親。
無功不賞。
左右之愛。
有罪必罰。
?官給使。
不過十數輩。
冗官省而事簡。
費用節而國富。
家給人足。
時謂太平。
宋朝每賜褒賞之命。
遼氏歲講慶壽之禮。
東倭獻琛。
北貊受廛。
故林完以爲我朝賢聖之君也。
獨其徙畿縣作僧寺。
侈峻宇於宮闕。
侔崇墉於國都。
黃金爲塔。
百物稱是。
殆將比擬蕭梁而不知。
欲成人之美者。
歎息於斯焉耳。
〈按。
通考曰。
元豊六年。
徽卒。
在位三十八年。
治尙仁恕。
爲東夷良主。
然猶循其俗。
王女不下嫁臣庶。
必歸之兄弟宗族。
貴臣亦然。
次子運諫。
以爲旣通上國。
宜以禮革古習。
不從。
訃聞。
詔明州修浮屠供一月。
遣使慰奠。
子順王勳百日卒。
弟宣王運嗣。
按。
宣宗以妹妻弟。
則此諫王之說。
誤矣。
〉 遣使如遼。
告哀。
○八月。
葬景陵。
〈在佛日寺南。
〉 凡二十四日而葬。
赦。
○冬十月。
設道塲於會慶殿。
飯僧三萬。
○王薨于喪次。
弟國原公運卽位。
王少有疾。
居廬哀毀。
疾益篤。
乙未。
命母弟國原公運。
權摠國事。
遺詔傳位。
是日薨于喪次。
在位二月。
壽三十七。
諡曰宣惠。
廟號順宗。
丙申。
運卽位於宣政殿。
是爲宣宗。
初。
王在東宮。
納大卿金良儉之女。
爲妃。
有寵。
文宗惡之。
勑還外第。
號延福宮主。
終無子。
是爲宣僖王後。
遂娶平壤公基女。
爲後。
是爲貞懿王後。
〈按。
後薨。
史闕。
〉李氏〈齊賢〉曰。
順宗遭文考之喪。
哀毀成疾。
四月而逝。
雖於聖人之制。
有所過焉。
其親愛之誠則至矣。
十一月。
葬順宗宣惠王于成陵。
〈在城南。
〉 二十六日而葬。
赦。
○遣侍禦史李資仁。
如遼告哀。
資仁至遼。
遼主不許入京舘。
詰問二君連逝。
必有他故。
資仁曰。
國王夙有疾病。
加以哀毀。
遂至大漸。
實無他故。
願留臣等。
遣使本國究問。
臣若誣罔。
當服重罪。
語甚切直。
遼主乃引見慰諭。
資仁。
子淵之孫。
頲之子也。
立妃李氏。
爲王後。
卽延和宮妃。
工部尙書碩之女也。
是爲思肅太後。
定進士諸業三年一試法。
甲子宣宗思孝王〈諱運。
字繼天。
古諱蒸。
又祈。
文宗第二子。
順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初立僧科。
普濟寺僧貞矱等奏。
九山門參學僧徒。
請依進士例。
三年一選。
王從之。
三月。
東女眞來獻馬。
終王之世。
東西女眞。
連歲來貢。
夏四月。
遼遣使吊祭兩王。
○六月。
東女眞冦興海郡。
○秋八月。
宋遣使吊祭。
祭奠使楊景畧,吊慰使餞勰等來吊。
祭文順兩宗而祭奠。
使聚僧徒。
設道塲於二王魂堂。
三晝夜祭之。
九月。
宴宋使于會慶殿。
宋使旣行吊祭。
王再設宴以待之。
及歸。
又設餞宴。
羣臣無敢言其非禮者。
冬十一月。
賜戍邊士卒衣袴。
命以乾明庫平布千餘匹。
製之。
乙醜二年春二月。
始令駕前。
奉佛經先導。
駕行時。
奉仁王般若二經前導。
遵宋制也。
對馬島貢柑橘。
自是。
珍珠水銀寶刀牛馬之屬。
貢獻不絶。
王幸歸法寺。
飯僧。
自是。
屢幸寺院。
三月。
王親祭魂堂。
王欲詣文宗魂堂。
行寒食兼上巳祭。
有司以無哭位難之。
王曰。
禮當從宜。
遂減法從而往。
史臣曰。
爲臣之道。
當匡其惡而順其美。
王未終制。
與宋使宴樂。
不以爲言。
魂堂乃朝夕所臨。
獨以爲難。
何哉。
設佛頂道塲于文德殿。
○夏四月。
王弟釋煦。
亡入宋。
初。
煦欲入宋求法。
文宗不許。
及王卽位。
遂潛隨商舶入宋。
帝引見垂拱殿。
待以客禮。
煦請遊方問法。
詔以員外郞楊傑爲舘伴。
至吳中諸寺留二年。
王上表。
乞令還國。
詔許東還。
煦至禮成江。
王奉太後出迎。
導儀之盛。
前古無比。
煦獻釋典及經書一千卷。
又於興王寺。
奏置敎藏都監。
購書於遼宋日本。
多至四千卷。
悉令刊行。
〈按。
通考曰。
宣王運。
仁賢好文。
內行飭備。
每賈客市書至。
則潔服焚香對之。
元豊八年。
遣其弟僧統來朝。
求問佛法。
幷獻經像。
○按。
煦字義天。
入宋。
避哲宗諱。
以字行。
〉 秋七月。
饗老。
○幸興王寺行香。
兪氏曰。
麗代凡遇先忌。
多薦福於寺院。
甚無謂也。
況以終祥之禮。
遷祔之擧。
禮之大節。
乃付之有司。
躬詣佛刹。
與緇髡雜然行事以祈福。
謬哉。
八月。
遣使入吊于宋。
時。
宋神宗崩。
哲宗卽位。
遣戶部尙書金上琦等吊慰。
工部尙書林槩等賀登極。
〈按。
通考曰。
哲宗立。
遣兩使來。
奉慰緻賀。
請市刑法文書太平
王欲設齋以落之。
緇流坌集。
命擇有戒行者一千赴會。
仍令常住。
戊辰。
特設燃燈大會。
凡五晝夜。
勑令百司及安西都護開城府廣水楊東〈今鐵原〉樹〈今富平〉五州江華長湍二縣。
自闕庭至寺門。
結綵棚。
櫛比鱗次。
連亘相屬。
輦路左右。
又作燈山火樹。
光照如晝。
是日。
王備鹵簿。
率百官行香。
施納財襯。
佛寺之盛。
曠古未有。
造金塔。
以銀四百二十七斤爲裏。
以金一百四十四斤爲表。
又築護塔石城。
三月。
中書令緻仕王寵之卒。
諡敬肅。
王以寵之及鄭倍傑。
皆忠謇不羣。
才猷出類。
並贈職。
運穀賑朔北諸州。
漕運襍穀四萬九千四百石于朔北諸州。
以給邊民。
又運安瀾倉米二萬七千七百石于朔北。
以充軍資。
冬十月。
黑霧四塞。
○十一月日南至。
大雷雨。
戊申二十二年春正月甲戌朔。
日食。
○王幸興王寺。
設慶成會。
信宿乃還。
自是。
往來頻數。
以崔惟善判吏部。
金義珍判兵部。
義珍亦以儒術顯名。
亞於崔沖。
秋七月。
宋人黃愼來。
宋人黃愼,洪萬等來言。
帝召江淮兩浙制置發運使羅拯曰。
高麗古稱君子之國。
祖宗之世。
輸欵甚勤。
今久阻絶。
聞其國主賢王也。
可遣人諭之。
是以。
拯遣愼等。
來傳天子之意。
王悅。
舘待優厚。
翌年。
愼等還。
王使禮賓省。
移牒羅拯。
言歸附之意。
請備禮朝貢。
〈按。
通考曰。
煕寧二年。
其國禮賓省。
移牒福建轉運使羅拯曰。
商人黃愼洪萬等來稱。
運使奉密旨。
令招接通好。
當國僻居暘谷。
邈戀天朝。
祖禰以來。
梯航相繼。
蕞爾平壤。
邇于大遼。
附之則爲睦隣。
踈之則爲勁敵。
慮邊騷之未息。
蓋陸讋以靡遑。
久困覊縻。
難圖攜貳。
故違述職。
緻有積年。
運屬垂鴻。
禮隆展慶。
大朝化覃無外。
度豁包荒。
謹當遵道。
遄赴藁街。
但玆千裡之傳忞。
恐非重霄之紆眷。
今以公狀附。
愼萬西還。
俟得報音。
卽備禮朝貢。
徽又自言。
甞夢至中華。
作詩記其事。
三年。
拯以聞。
時議者亦雲。
可結之以謀契丹。
帝許焉。
命拯諭以供擬腆厚之意。
〉 東界兵馬判官任希悅等。
敗蕃賊于閻羅浦。
希悅等廵椒島。
夜至閻羅浦。
〈今未詳。
〉遇賊船擊破之。
餘賊登岸奔潰。
追斬之。
九月。
守太師中書令緻仕崔沖卒。
沖字浩然。
海州大寧郡人。
風姿瑰偉。
性操堅貞。
少好學善屬文。
穆宗朝魁科。
歷仕五朝。
資兼文武。
出入將相。
雖乞退居家。
軍國大事。
悉就咨焉。
顯宗以後。
幹戈纔息。
未遑文敎。
沖收召後進。
敎誨不倦。
學徒坌集。
塡溢街巷。
遂分九齋。
曰衆聖,大中,誠明,敬業,造道,率性,進德,大和,待聘。
謂之侍中崔公徒。
凡應擧者。
必先隷徒中學焉。
每歲暑月。
借歸法寺僧房。
爲夏課。
擇徒中及第學優未官者。
爲敎導。
授以九經三史。
間或先進未過。
刻燭賦詩。
牓其次第。
呼名而入。
設小酌。
冠童列左右奉樽俎。
進退有儀。
長幼有序。
竟日酬唱。
及日暮。
皆作洛生詠以罷。
觀者莫不嘉歎。
及卒。
年八十一。
諡文憲。
自後。
擧子皆隷名九齋。
謂之文憲公徒。
又有儒臣立徒者十一。
弘文公徒侍中鄭倍傑。
匡憲公徒參政盧旦。
南山徒祭酒金尙賓。
西園徒僕射金無滯。
文忠公徒侍郞殷鼎。
良愼公徒平章金義珍。
貞敬公徒平章黃瑩。
忠平公徒柳監。
貞憲公徒侍中文正。
徐侍郞徒徐碩。
龜山徒未知爲何人。
世稱十二徒爲最盛。
東方學校之興。
蓋由沖始。
時謂海東孔子。
子惟善,惟吉。
皆官至卿相。
子孫以文行登宰輔者。
數十人。
世皆榮之。
〈王甞賜國老宴。
惟善爲中書令。
弟惟吉攝尙書令。
沖年高無恙。
令二子扶以入。
時稱盛事。
翰林學士金行瓊。
作詩賀曰。
尙書令侍中書令。
乙壯元扶甲壯元。
惟善擢乙科第一故雲。
〉崔氏曰。
高麗開國。
未遑文敎。
光宗好文。
病於浮藻。
不足爲後學模範。
沖以興起斯文爲己任。
敎誨不倦。
摳衣者日衆。
自是。
文章豪傑之士。
彬彬輩出以至今。
莫非沖之賜也。
陞楊州爲南京。
作新宮。
己酉二十三年春正月。
東女眞來朝。
東西女眞諸姓酋長。
各來獻土物良馬。
前後不絶。
秋七月乙醜朔。
日食。
○定量田步數法。
以六寸爲一分。
十分爲尺。
六尺爲步。
田一結方三十三步。
二結方四十七步。
以下皆折步計給。
定田稅。
十負出米七合五勺。
積至一結。
米七升五合。
二十結米一碩。
冬閏十一月。
平壤公基卒。
後追封靖簡王。
〈按。
天子稱帝。
則皇子封王。
諸侯稱王。
則王子稱公。
歷代之通例也。
高麗法制不明。
等級淆亂。
非嫡子而多稱太子。
以宗室而或贈王號。
其夷陋之風歟。
〉 庚戌二十四年春正月。
隕星于大丘縣。
化爲石。
夏六月。
城興王寺。
○秋八月。
平章事緻仕金義珍卒。
謚良愼。
宋人黃愼復來。
辛亥二十五年春正月。
封子琇。
爲平壤侯。
○三月。
遣民官侍郞金悌。
入朝于宋。
黃愼來後。
朝廷議遣使。
至是。
遣悌奉表禮物禦衣,便服,金帶,金合,勒帛,金盤盞,金注子,金鐁鑼,弓箭,銀裝長刀,細馬,金鞍,香油二十缸,松子二千二百斤,人蔘一千斤,生中布二千匹,生平布二千匹。
華鮮之物。
不可勝記。
如宋由登州入貢。
及悌入朝。
帝賜勑書五道。
褒奬之。
贈與甚厚。
明年六月還。
帝以本國尙文。
每賜書詔。
必選詞臣著撰。
而擇其善者。
所遣使者書狀官。
召赴中書試以文。
乃遣之。
〈按。
通考雲。
徽遣其臣金悌等百十八人來。
詔待之如夏國使。
〉 夏五月。
以王懋崇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六月。
省諸衛軍不急之役。
制曰。
近聞諸衛軍人亡命者甚多。
由執事不公。
富強者托勢以免。
貧窮者獨受其勞。
衣食乏絶。
而略無休息。
雖每降恩詔減省。
而有司營作不已。
近年以來。
頗興?咨。
以爲朕不之恤也。
自今。
宜除不急之役。
其軍將毋得擅自驅使。
違者罪之。
壬子二十六年春二月。
改定章服制度。
○夏四月。
大雨雹。
○中書侍郞異惟忠卒。
○秋七月。
校尉巨身。
謀叛伏誅。
流平章事王懋崇。
初。
校尉巨身。
與其黨千餘人。
謀廢王立平壤公基。
會。
基卒。
寢不發。
至是。
兵士張善上變告。
命誅巨身。
夷其族。
流基子璡于南海縣。
擢善爲將軍。
懋崇等亦與謀。
流安東。
冬十一月。
遼遣使來聘。
是後。
三年一次修聘。
其餘賀節等使。
不在此限。
癸醜二十七年春正月。
地震。
○二月。
東西女眞諸部。
請內附。
先是。
女眞多來附。
遂分其部落。
賜州名。
各置都領以領之。
授將軍號。
至是。
東女眞歸順州都領古刀化,昌州都領高舍等十五州酋長。
率衆內附。
請爲郡縣。
遂賜古刀化等姓名。
各授將軍號。
賜物有差。
未幾。
西女眞酋長曼頭弗等。
亦請依東蕃例。
分置州郡。
永爲藩翰。
不敢與契丹蕃人交通。
制許來朝。
因命後有投化者。
可招諭而來。
又奏請內徙覔害村附籍。
許之。
其後。
東北面兵馬使奏。
東蕃三山大蘭大小支櫛等村蕃長一千二百三十八戶。
來請附籍。
自大支櫛至小支櫛褭應浦海邊長城。
凡七百裡。
今諸蕃絡繹歸順。
不可遮設關防。
宜令有司。
奏定州號。
且比內地郡縣。
各賜朱記。
從之。
自是。
東蕃大齊等十二村一千九百餘戶。
皆請內附。
其外豆龍骨伊餘波漢等部落。
亦願爲州縣。
兵馬使奏。
豆龍等所處遼遠。
在古未甞朝覲。
今皆歸服。
若定封疆設關防。
則餘波漢嶺外諸種落。
壤土無際。
蕃戶連居。
不可窮塞設險。
請待嶺外諸蕃。
盡爲州縣。
然後漸至遠蕃。
王從之。
夏四月甲戌朔。
日食。
○置屯田于西北長城外。
凡墾田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四頃。
以資軍儲。
五月。
定州郞將文選及西女眞。
擊三山蕃賊。
破之。
西女眞蕃帥言。
三山村谷海邊分居蕃賊。
殺掠往來人物。
爲我仇讎。
今欲報之。
告諭化內三山村。
中尹夜西老等三十徒酋長。
〈東蕃黑水。
其種三十。
號三十徒。
〉亦皆嚮應。
各率蕃軍。
方將進討。
請遣鄕人觀戰。
於是。
西北面兵馬使。
遣文選及將校譯語等。
着蕃服。
與那復其村都領霜昆馳報。
骨面等村都領。
各將兵到三山阿方浦。
探候賊穴凡三所。
一爲由戰村。
一爲海邊山頭。
一爲羅竭村。
賊一百五十戶。
築石城於川邊。
置老少男女財産于城中。
以步騎五百餘人逆戰。
我蕃軍大呼急擊。
彼衆大潰。
斬二百餘級。
餘衆走保其城。
乘勝追擊。
攻城縱火。
生擒三百三十餘人。
在城距戰者皆燒死。
又進攻由戰村塲。
適有大雨糧少。
引還居數日。
文選等復與蕃兵二千餘人。
進屯由戰村石城下。
賊閉城固守。
以城險竟不得攻。
糧盡仍還。
兵馬使請行恩賞。
侍中崔惟善等議。
三山賊本非犯邊之冦。
今蕃軍不因朝旨。
專仗閫威。
以報私讎。
請勿行賞。
王從之。
六月。
東蕃冦東京元興鎭。
都部署要擊於椒島。
敗之。
○秋七月。
日本人來獻方物。
日本人王則等四十二人。
來進螺鈿鞍橋刀鏡等物。
壹歧島句當官。
亦遣人獻方物。
制許由海道至京。
自是。
倭人來獻者。
絡繹不絶。
八月。
遣使入謝于宋。
先是。
宋遣醫官王愉,徐先等來。
故王遣太僕卿金良鑑,中書舍人盧旦。
如宋謝恩。
兼獻方物。
〈按。
通考曰。
雍煕七年。
故時麗人往返。
皆自登州。
至是。
遣使言。
欲遠契丹。
乞改道由明州詣闕。
從之。
郡縣供頓。
頗擾民。
詔立式頒下。
費悉官給。
又以其不通華言。
恐規利者私與交關。
令所在禁止。
徽問遺二府甚厚。
詔以付市易。
務售縑帛答之。
又表請醫藥畫塑之工。
以敎國人。
詔羅拯募願行者。
〉 九月。
賜東女眞州號。
先是。
東女眞之歸附者。
賜州號。
有歸順州及昌州,城州,恭州,服州,溫州,誠州等號。
至是。
翰林院奏。
大蘭等十一村內附者。
請爲濱,利,福,恒,舒,濕,閩,戴,敬,付,宛十一州。
各賜朱記。
仍隷歸順州。
從之。
甲寅二十八年春二月。
倭人來獻土物。
○秋九月。
錄崔緻遠五世孫善之。
爲都染署史。
○東女眞酋長烏古迺死。
子劾裡鉢嗣。
昔。
我平州〈按。
今永興。
勝覽作今平山。
恐誤。
〉僧今俊。
遁入女眞。
居阿之古村。
是爲金之先。
或曰。
平州僧金幸〈按。
金世濂海槎錄。
以金幸爲麗祖功臣。
權幸未知何考。
〉之子克守。
初入阿之古村。
娶女眞女。
生古乙太師。
古乙生活羅太師。
活羅一作烏古迺。
能役屬諸部。
遼主以爲生女眞部節度使。
紀綱漸立。
至是卒。
子劾裡鉢嗣。
其俗如匈奴。
諸部落無城郭。
分居山野。
無文字。
以言語結繩爲約束。
土饒豬羊牛馬。
馬多駿。
或有一日千裡者。
其人鷙勇。
爲兒能引弓射鳥鼠。
及壯。
無不控弦走馬。
習戰爲勁兵。
諸部各相雄長。
莫能統一。
其地西直契丹。
南直我境。
故甞事契丹及我。
每來朝。
以麩金,貂皮,良馬爲贄。
我亦厚遺銀幣。
〈按。
唐荊川宋鑑曰。
金之先。
有凾普者。
始居高麗。
年六十餘。
別其兄阿古迺。
與弟保活裡。
適生女眞。
居于完顔部僕幹水之涯。
娶六十歲女。
生子。
曰烏魯。
凾普爲金之始祖。
烏魯生跋海。
跋海生綏可。
黑水舊俗。
無室廬。
坎地梁木。
覆土以居。
逐水草遷徙無常。
綏可耕墾樹藝。
有棟宇之制。
人號其地曰納葛裡。
猶漢語居室也。
綏可後號獻祖。
綏可生石魯。
石魯以女眞無書契無約束。
不可檢制。
稍以條敎爲治。
部落浸強。
至是。
尙有文字。
官府不知歲月晦朔。
是以。
年壽脩短。
莫得以考焉。
後號昭祖。
石魯生烏古迺。
能役屬諸部。
會。
遼五國蒲聶部節度跋乙門叛。
遼討之。
烏古迺恐遼兵深入。
得其山川險易。
乃告遼。
因襲擒以獻。
遼主召見賜宴。
加生女眞部節度使。
烏古迺不肯係遼籍。
遼主遣使諭之。
旣爲節度使。
有官屬。
紀綱漸立矣。
續綱目曰。
其部內無鐵。
隣國以甲冑往鬻。
必厚價售之。
得鐵旣多。
因以修弓矢備器械。
兵勢稍振。
前後願付者衆。
〉 乙卯二十九年春正月。
侍中崔惟善卒。
惟善繼世儒宗。
匡輔兩朝。
雖無赫赫之稱。
人皆重之。
諡文和。
秋七月。
遣使如鴨綠江。
審定疆埸。
遼東京移牒。
請治鴨綠以東疆埸。
遣中樞使柳洪等。
同遼使審定地分。
未定而還。
先是。
遼欲過鴨江爲界。
置保州城於江之東岸。
設船橋。
朝廷屢請毀破。
不聽。
至是。
遣使請之。
承宣樸寅亮撰表。
有曰普天之下。
旣莫非王土王臣。
尺地之餘。
何必曰我疆我理。
歸汶陽之舊田。
撫綏弊邑。
回長沙之拙袖。
抃舞昌辰。
遼主覽之。
寢其事。
以李頲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金若珍參知政事。
盧旦爲翰林學士。
○八月庚寅朔。
日食。
○冬十月。
彗星見于軫。
○十一月。
遼橫宣使來。
丙辰三十年春二月丁亥朔。
日食。
○夏四月。
遣使如遼。
時遼太後殂。
遣使告哀。
王素服率百官。
迎詔擧哀。
遣使奔慰會葬。
秋八月。
遣使入朝于宋。
工部侍郞崔思諒。
奉使入宋。
謝恩獻方物。
宋以本國爲文物禮樂之邦。
待之浸厚。
題使臣下馬所。
曰小中華之舘。
所至。
太守郊迎。
其餞亦如之。
〈按。
通考雲。
煕寧九年以後。
其使來者多。
待之浸厚。
甞獻伶官十餘輩。
曰夷樂無足觀。
止欲潤色國史爾。
帝以其國尙文。
每賜詔書。
必選詞臣著撰。
而擇其善者。
所遣使者其書狀官。
必召赴中書。
試以文乃遣。
又按。
石林燕語雲。
宋朝待高麗之禮特厚。
所過州縣。
皆築舘別爲庫。
以儲供帳什物。
始至。
太守郊迎。
餞亦如之。
〉 冬十一月。
禁漁獵。
至日下制曰。
一陽布氣。
萬物懷生。
宜加含養。
期緻遂性。
其令州府郡縣。
禁漁獵。
違者罪之。
十二月。
令州縣。
闕榜年久後登科者給田。
○改官制。
雖有增損。
大抵襲成宗之舊。
定祿俸。
祿俸之制。
至此始備。
以左倉歲入米粟麥摠十三萬九千七百三十六石十三鬥。
隨科準給。
內而妃主宗室百官。
外而三京州府郡縣。
莫不有祿。
以養廉恥。
襍職胥史工匠。
皆有常俸。
以代其耕。
謂之別賜。
西京官祿。
以西大倉歲輸西海道稅一萬七千七百餘石給之。
外官祿。
半給於左倉。
半給於外邑。
內官中書令尙書令侍中祿四百石。
遞減至國學學正十石。
外官留守二百七十石。
遞減至開城等府法曹十三石五鬥。
更定兩班田柴科。
田柴科。
中書令尙書令侍中第一科。
田百結柴五十結。
遞減至十八科。
閑人襍類田十七結。
十五科以下無柴。
柴地限京畿二日程。
定給。
置管絃坊。
○置街衢所。
丁巳三十一年春二月。
燃燈觀樂。
特設燃燈會於重光殿凡三日。
〈按。
樂志。
文宗二十七年二月。
敎坊奏。
女弟子眞卿等所傳。
踏沙行歌舞。
請用於燃燈會。
從之。
十一月八關會。
敎坊女弟子楚英。
奏新傳拋毬樂。
是年二月燃燈。
禦重光殿觀樂。
楚英等又奏王母隊歌舞。
一隊五十五。
舞成四字。
或君王萬歲。
或天下太平。
按。
光宗喜觀俗樂。
崔承老上書非之。
所謂俗樂倡伎之戱也。
傅粉施朱。
百媚千態。
恣淫褻之心。
銷雅正之氣。
莫此若也。
鄕俗土風。
不可泯沒。
則當令伶人傳習。
以存古實而已。
何取于淫穢之女乎。
文宗麗之賢主。
而不能正之。
後王之溺於荒淫。
未必非文宗啓之也。
〉 三月。
幸興王寺。
轉新成金字華嚴經。
○封子。
爲金官侯。
愔爲卞韓侯。
朝鮮侯燾,鷄林侯煕。
並進爵爲公。
秋八月。
置安興亭于貞海縣。
大府少監李唐鑑奏。
中朝使命往來。
高巒島〈在今保寧縣西海中二十二裡。
古兵戍處。
〉亭。
稍隔水路。
船廹不便。
請貞海縣〈今海美〉創亭。
以爲迎送之所。
王從之。
名亭爲安興。
〈在今海美縣東十一裡。
〉 定選上其人法。
自新羅。
每以外州吏一人。
上守京中諸曹。
國初仍之。
選鄕吏子弟。
質於京。
且備顧問其鄕之事。
謂之其人。
〈按。
古時以鄕吏爲貴。
其子弟之來京者。
人之相呼。
不敢名而謂之其人雲。
〉至是。
凡千丁以上州。
則足丁。
以下半足丁。
年四十以下三十以上富強正直者選上。
役滿加職。
戊午三十二年夏四月。
設祝壽齋于東林寺。
以宋帝生日祈福也。
六月。
宋遣諫議大夫安燾來聘。
秋七月。
燾等還。
時。
帝有伐遼之意。
欲結恩信於東方。
選侍從文士諫議大夫安燾,起居舍人陳睦。
賫詔來。
朝廷聞使來。
遣工部尙書文晃,戶部侍郞崔思訓。
迎于安興亭。
使到禮成江。
遣兵部尙書爲延伴。
至西郊亭。
遣刑部尙書金悌爲筵伴。
入順天舘。
遣戶部尙書金良鑑爲舘伴。
丁卯。
命太子導宋使。
入會慶殿。
王適不豫。
使左右扶出受詔。
賜王衣帶彩段樂器等物甚多。
詔書奬諭特厚。
禮畢。
太子率羣臣陳賀。
東西二京東北兩界兵馬使八牧四都護皆表賀。
時與宋絶久矣。
及使臣至。
擧國欣慶。
例贈衣帶鞍馬外。
所贈金銀寶貨米穀襍物無筭。
燾等將還。
舟不勝載。
請以所得物件。
貿銀。
且日減供億之饌。
折價貿銀甚多。
自呂端奉使往來之後。
人久不見中華使命。
燾等之來也。
衆皆想望風彩。
而所爲如是。
國人唾鄙。
王附表謝之。
是後。
兩國使價。
連歲往來。
〈按語類。
朱子曰。
神宗要結高麗去共攻契丹。
高麗如何去得。
契丹自是大國。
高麗朝貢於彼。
如何敢去犯他。
又曰。
高麗遣使來。
朝廷隻就他使者。
以禮答遣之。
神宗卻要別差兩使去。
緣他那裏知文。
故兩使皆侍從。
皆是文人。
高麗自是臣屬之國。
如何比得契丹。
契丹自是敵國。
○又曰。
甞見韓無咎說。
高麗入貢時。
神宗喩進先秦古書。
及進來內有六經不曾焚者。
神宗喜。
卽欲頒行天下。
王介甫恐壞他新經。
遂奏雲。
眞僞未可知。
萬一刊行後。
爲他所欺。
豈不傳笑夷夏。
神宗遂止。
本亦不傳。
以某觀之。
未必有是事。
蓋招來高麗時。
介甫已不在相位。
且神宗甚剛明。
設使所進眞有契于上心。
亦豈介甫所能止之。
〉 七月。
興王寺金塔成。
○冬十一月。
遼遣使來聘。
己未三十三年夏六月丁酉朔。
日食。
○秋七月。
宋遣禦醫。
賜王藥物。
先是。
安燾等歸。
王以風痺。
表請醫藥。
至是。
帝遣翰林醫官邢慥等。
來省病。
兼賜名品藥物數百種及法酒。
庚申三十四年春三月。
冊子?。
爲扶餘侯。
○遣尙書柳洪,侍郞樸寅亮。
入謝于宋。
謝賜藥物也。
初。
洪等放洋。
颶風忽起。
幾覆舟。
及至宋。
計所貢方物。
失亡殆半。
帝慰諭遣還。
勑王勿問。
附勑錫賚甚多。
秋七月還。
王依勑。
釋洪等罪。
宋又遣醫官馬安世來。
時有金覲者。
從寅亮入宋。
宋人見寅亮及覲所著尺牘表狀題詠。
稱歎。
至刊二人詩文。
號小華集。
〈按。
通考曰。
元豊元年。
始遣安燾陳睦。
往使自明州定海絶洋而東。
旣至。
國人歡呼出迎。
徽具袍笏玉帶。
拜受詔。
與燾抗禮。
舘之別宮。
標曰順天舘。
言尊順中國如天雲。
徽病乞醫藥。
二年。
遣使挾醫。
往診治。
徽遣使緻謝。
尋獻日本所造車曰。
諸侯不貢車服。
故不敢與土貢同。
前此貢物至。
輒下有司。
估直償絹萬縑爲定數。
又按。
宋陳襄文昌襍錄曰。
元豊三年。
高麗遣使柳洪樸寅亮。
獻日本車一乘。
洪曰。
諸侯不貢車服。
誠知非禮。
本國所以上進者。
欲中朝見日本工拙耳。
其知禮如此。
芝峯類說曰。
洪武人以一言取重於中國。
可見辭命之爲重也。
說郛曰。
時知明州張中。
坐私與樸寅亮倡和詩。
廢痼終身。
○更按。
堯山堂記。
高麗王徽。
與契丹爲隣。
不勝侵暴。
常誦華嚴經。
祈生中國。
一夕忽夢至京師。
備見城邑宮闕之盛。
覺而慕之。
乃爲詩曰。
惡業因緣近契丹。
一年朝貢幾多般。
移身忽到京華地。
可惜中宵漏滴殘。
乃遣使朝宋。
時元豊初。
〉 秋九月。
王如西京。
○閏月。
薩摩州遣使來貢。
〈日本西海道九州之一也。
〉○冬十一月己醜朔。
日食。
○王還宮。
○十二月。
東蕃作亂。
遣平章事文正。
討平之。
蕃賊作亂。
王以正爲判行營兵馬事。
領兵馬使崔奭,廉漢,李覬等。
將步騎三萬。
出屯定州。
乘夜分三路。
直趨賊巢。
遲明奄至。
皷譟震地。
賊大懼。
遂奮擊大破之。
斬三百九十人。
擒渠帥三十九人。
破廬落十餘所。
牛馬器械。
不可勝數。
正等凱還。
王喜。
褒功陞職有差。
辛酉三十五年春二月。
制蕃人請朝者。
取旨赴闕。
時。
東西蕃人來朝者多。
故王慮有奸僞。
有是命。
又曰。
蕃人來朝者。
留京毋過十五日。
以爲永式。
是年秋。
西女眞漫豆等來投。
禮賓省奏曰。
舊制。
本國邊民。
曾被蕃賊所掠。
懷王自來者。
與宋人有才藝者外。
若黑水女眞。
幷不許入。
今漫豆等。
亦當依舊制遣還。
禮部尙書盧旦奏曰。
漫豆等雖無知之俗。
慕義而來。
不可拒也。
宜處之山南州縣。
以爲編戶。
王從之。
夏四月。
遣尙書崔思齊,侍郞李子威。
入朝于宋。
○六月。
進士魯準。
降授堦職。
吏部尙書崔奭奏。
準父犯律。
娶大功親生準。
請禁錮終身。
王曰。
選擧任用。
不拘常制。
可與諸進士。
並通朝籍。
宰相文正等曰。
準父瀆亂人倫。
然今崇尙儒雅。
用士是急。
請降授堦職。
從之。
秋七月。
參知政事李徵望卒。
命百官會葬。
輟朝十日。
冬十月。
王幸平州溫泉。
留十日還宮。
○十二月。
復用辰爲臘。
太史局奏。
臘日自己未以來。
依大宋曆法。
用戌日。
按陰陽書雲。
近大寒前後。
先得辰爲臘。
我國用此日久矣。
不宜擅變其法。
請復舊。
王從之。
壬戌三十六年秋九月。
王幸溫水郡。
還次天安府。
○冬十一月。
王還宮。
王在道賦詩。
令近臣和進。
左常侍李覬。
詩最警絶。
王嘉歎。
沿路州縣。
減今年租稅之半。
覬在諫院。
陰陽者流。
各執圖讖。
互言裨補。
上問之。
覬對曰。
陰陽本乎易。
易不言地理裨補。
後世詭誕者曲論之。
以至成文字惑衆人。
況圖讖荒虛怪妄。
一無可取。
上深然之。
〈補閑集補。
〉 對馬島遣使來貢。
癸亥三十七年春正月。
以李靖恭,崔奭。
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三月。
增置同知貢擧。
○夏四月。
王子樂浪侯忱卒。
○命停中外土木之役。
爲妨農也。
秋七月。
王薨。
太子勳卽位。
自五月王不豫。
是月辛酉。
疾篤。
遂薨于重光殿。
在位三十七年。
壽六十五。
王幼聰哲。
及長。
好學善射。
志畧宏遠。
寬仁容衆。
凡所聽斷。
不復遺忘。
諡仁孝。
廟號文宗。
太子卽位。
是爲順宗。
李氏〈齊賢〉曰。
顯德靖文。
父作子述。
兄終弟及。
首尾幾八十年。
可謂盛矣。
而文宗躬勤節儉。
進用賢才。
愛民恤刑。
崇學敬老。
名器不假於匪人。
權威不移於近昵。
雖戚裡之親。
無功不賞。
左右之愛。
有罪必罰。
?官給使。
不過十數輩。
冗官省而事簡。
費用節而國富。
家給人足。
時謂太平。
宋朝每賜褒賞之命。
遼氏歲講慶壽之禮。
東倭獻琛。
北貊受廛。
故林完以爲我朝賢聖之君也。
獨其徙畿縣作僧寺。
侈峻宇於宮闕。
侔崇墉於國都。
黃金爲塔。
百物稱是。
殆將比擬蕭梁而不知。
欲成人之美者。
歎息於斯焉耳。
〈按。
通考曰。
元豊六年。
徽卒。
在位三十八年。
治尙仁恕。
爲東夷良主。
然猶循其俗。
王女不下嫁臣庶。
必歸之兄弟宗族。
貴臣亦然。
次子運諫。
以爲旣通上國。
宜以禮革古習。
不從。
訃聞。
詔明州修浮屠供一月。
遣使慰奠。
子順王勳百日卒。
弟宣王運嗣。
按。
宣宗以妹妻弟。
則此諫王之說。
誤矣。
〉 遣使如遼。
告哀。
○八月。
葬景陵。
〈在佛日寺南。
〉 凡二十四日而葬。
赦。
○冬十月。
設道塲於會慶殿。
飯僧三萬。
○王薨于喪次。
弟國原公運卽位。
王少有疾。
居廬哀毀。
疾益篤。
乙未。
命母弟國原公運。
權摠國事。
遺詔傳位。
是日薨于喪次。
在位二月。
壽三十七。
諡曰宣惠。
廟號順宗。
丙申。
運卽位於宣政殿。
是爲宣宗。
初。
王在東宮。
納大卿金良儉之女。
爲妃。
有寵。
文宗惡之。
勑還外第。
號延福宮主。
終無子。
是爲宣僖王後。
遂娶平壤公基女。
爲後。
是爲貞懿王後。
〈按。
後薨。
史闕。
〉李氏〈齊賢〉曰。
順宗遭文考之喪。
哀毀成疾。
四月而逝。
雖於聖人之制。
有所過焉。
其親愛之誠則至矣。
十一月。
葬順宗宣惠王于成陵。
〈在城南。
〉 二十六日而葬。
赦。
○遣侍禦史李資仁。
如遼告哀。
資仁至遼。
遼主不許入京舘。
詰問二君連逝。
必有他故。
資仁曰。
國王夙有疾病。
加以哀毀。
遂至大漸。
實無他故。
願留臣等。
遣使本國究問。
臣若誣罔。
當服重罪。
語甚切直。
遼主乃引見慰諭。
資仁。
子淵之孫。
頲之子也。
立妃李氏。
爲王後。
卽延和宮妃。
工部尙書碩之女也。
是爲思肅太後。
定進士諸業三年一試法。
甲子宣宗思孝王〈諱運。
字繼天。
古諱蒸。
又祈。
文宗第二子。
順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初立僧科。
普濟寺僧貞矱等奏。
九山門參學僧徒。
請依進士例。
三年一選。
王從之。
三月。
東女眞來獻馬。
終王之世。
東西女眞。
連歲來貢。
夏四月。
遼遣使吊祭兩王。
○六月。
東女眞冦興海郡。
○秋八月。
宋遣使吊祭。
祭奠使楊景畧,吊慰使餞勰等來吊。
祭文順兩宗而祭奠。
使聚僧徒。
設道塲於二王魂堂。
三晝夜祭之。
九月。
宴宋使于會慶殿。
宋使旣行吊祭。
王再設宴以待之。
及歸。
又設餞宴。
羣臣無敢言其非禮者。
冬十一月。
賜戍邊士卒衣袴。
命以乾明庫平布千餘匹。
製之。
乙醜二年春二月。
始令駕前。
奉佛經先導。
駕行時。
奉仁王般若二經前導。
遵宋制也。
對馬島貢柑橘。
自是。
珍珠水銀寶刀牛馬之屬。
貢獻不絶。
王幸歸法寺。
飯僧。
自是。
屢幸寺院。
三月。
王親祭魂堂。
王欲詣文宗魂堂。
行寒食兼上巳祭。
有司以無哭位難之。
王曰。
禮當從宜。
遂減法從而往。
史臣曰。
爲臣之道。
當匡其惡而順其美。
王未終制。
與宋使宴樂。
不以爲言。
魂堂乃朝夕所臨。
獨以爲難。
何哉。
設佛頂道塲于文德殿。
○夏四月。
王弟釋煦。
亡入宋。
初。
煦欲入宋求法。
文宗不許。
及王卽位。
遂潛隨商舶入宋。
帝引見垂拱殿。
待以客禮。
煦請遊方問法。
詔以員外郞楊傑爲舘伴。
至吳中諸寺留二年。
王上表。
乞令還國。
詔許東還。
煦至禮成江。
王奉太後出迎。
導儀之盛。
前古無比。
煦獻釋典及經書一千卷。
又於興王寺。
奏置敎藏都監。
購書於遼宋日本。
多至四千卷。
悉令刊行。
〈按。
通考曰。
宣王運。
仁賢好文。
內行飭備。
每賈客市書至。
則潔服焚香對之。
元豊八年。
遣其弟僧統來朝。
求問佛法。
幷獻經像。
○按。
煦字義天。
入宋。
避哲宗諱。
以字行。
〉 秋七月。
饗老。
○幸興王寺行香。
兪氏曰。
麗代凡遇先忌。
多薦福於寺院。
甚無謂也。
況以終祥之禮。
遷祔之擧。
禮之大節。
乃付之有司。
躬詣佛刹。
與緇髡雜然行事以祈福。
謬哉。
八月。
遣使入吊于宋。
時。
宋神宗崩。
哲宗卽位。
遣戶部尙書金上琦等吊慰。
工部尙書林槩等賀登極。
〈按。
通考曰。
哲宗立。
遣兩使來。
奉慰緻賀。
請市刑法文書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