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王從之。
官祿崇九品。
〈按。
鄫養外孫。
莒公子爲後。
春秋書曰莒人滅鄫。
賈充以外孫韓謐爲後。
秦秀駁曰。
亂大倫。
蓋禮無異姓爲後之文。
以異姓爲後。
是絶宗也。
或曰。
子固我子也。
女亦我所生。
無子而傳宗於女。
抑或一道也。
此與養他人爲後。
而初無血氣之相屬者。
異矣。
曰否。
夫天道。
陽貴而陰賤。
人道。
夫尊而妻卑。
陰受陽氣。
以長養萬物。
妻受夫精。
以生産子女。
長生之功。
雖在於此。
而施化之理。
專由於彼。
故易曰陰不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
詩曰。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然則以女之子爲後。
非亂倫之道乎。
皇甫穎。
身爲宰相。
不別立後。
以外孫爲嗣。
牽於私情。
而犯禮亂倫。
固不足道矣。
君王者。
禮法之所出。
而文宗又從而許之。
其失大矣。
肅宗時。
王國髦卒。
子幼。
妻弟王字之服喪。
此又悖理之甚者也。
麗代禮敎之斁滅如此。
而人無有非之者。
惜哉。
〉 是歲。
稱東界爲東北面。
或稱東面,東路,東北路,東北界。
戊子二年春三月。
權停大雲,大安兩寺之役。
初。
王卽位。
降赦書雲。
一切土木之役。
限三年停罷。
至是。
大興兩寺之役。
〈大安在松嶽北天磨山。
大雲今未詳所在。
〉丁匠廢農。
禦史臺奏。
信者國之大寶。
不可棄也。
食言之謗。
恐由此起。
伏望兩寺之役。
須俟農隙。
王從之。
夏四月。
王幸外帝釋院。
聽說經。
故事。
王幸山林。
將駕還。
必駐是院。
命僧乘鳳輦軒欄講法。
以爲常式。
秋八月。
祔靖宗于太廟。
以容信王後韓氏祔廟。
〈以元肅公徐訥,景文公黃周亮,文憲公崔沖,貞簡公金元沖。
配享。
〉 九月。
設百座道塲于內殿。
飯僧三萬。
設百座仁王道塲於會慶殿。
三日飯僧一萬於毬庭。
二萬於外山名寺。
自是。
歲以爲常。
冬十一月。
契丹遣使。
來賀生辰。
歲以爲常。
十二月甲午晦。
日食。
己醜三年春正月。
契丹遣使加冊王。
守太傅兼中書令。
三月。
饗國老。
饗年八十以上國老右僕射崔輔成,司宰卿趙頤,太子詹事李澤成于閤門外。
王親臨賜酒。
翌日。
饗庶老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鱞,寡,孤,獨,廢疾于毬塲。
賜物有差。
夏五月。
定兩班功蔭田柴法。
一品平章以上。
田二十五結柴十五結。
遞減至五品。
田十五結柴五結。
傳之子孫。
子或有罪。
除名。
其孫無罪。
則給三分之一。
命養飢民于東西大悲院。
○冬十一月。
對馬島歸我漂海人。
島官遣首領明任等。
押送我飄風人金孝等金州。
賜明任等例物有差。
自是以爲常。
命永興鎭將丁作塩。
考滿留任。
作塩勸農桑均賦役。
修城郭備戰具。
又於沙石不耕之地。
勸種雜穀。
歲收二百斛。
鎭軍狀告。
雖考滿請留任。
王嘉歎許之。
庚寅四年春正月。
以崔沖爲太傅。
沖時兼都兵馬使。
奏西北州鎭。
禾穀不登。
百姓貧乏。
男困徭役。
女困徵糶。
請修繕城池外。
凡工役悉停。
從之。
以金元沖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子淵內史侍郞平章事。
○三月。
城寧朔鎭。
以扼蕃賊要衝。
夏六月。
東蕃賊冦邊。
時。
蕃賊乘舟。
出沒鎭溟〈在今德源南二十四裡。
〉寧波戍〈今未詳。
〉烈山。
〈今杆城北三十五裡。
〉抄掠無常。
兵馬錄事文揚烈。
率兵船二十三艘。
追至楸子島。
〈今未詳。
〉大敗之。
焚部落三十餘所而歸。
冬十月。
敎閱諸衛軍士。
都兵馬使王寵之奏。
傳曰安不忘危。
又曰無恃敵之不來。
恃吾有備。
故國家仲秋。
會東西班員吏於郊外。
習射禦。
況諸衛軍士。
國之爪牙。
宜於農隙。
敎以金皷?旗坐作之節。
又馬軍皆不習。
請選先鋒馬兵。
每隊給馬甲十副。
俾習馳逐。
令禦史?兵部六衛。
掌其敎閱。
從之。
放還東女眞勒留京舘人。
先時。
都兵馬使奏。
東蕃阿兜幹。
內附以來。
久承恩賞。
背我投丹。
罪莫大焉。
其黨首領高之問等。
請拘執栲訊。
端由科罪。
從之。
後。
塩漢等又來獻良馬。
王以曾犯邊留之。
至是。
崔沖奏曰。
夷狄。
人面獸心。
不可以刑法懲。
不可以仁義敎。
拘留旣久。
發憤含?。
且供費甚多。
請皆放還。
從之。
十一月。
定損災免役法。
田一結。
率十分爲定。
損至四分除租。
六分除租布。
七分租布役俱免。
復修成宗之政。
閏月。
契丹橫宣使蕭質來。
〈橫宣之名始此。
○橫宣卽年例常使之外別遣之名。
〉 辛卯五年夏四月。
重停大安大雲寺役。
二寺之役。
停而復始。
創新補舊。
勞費萬計。
匠夫疲於日夜。
饋餉勞於轉輸。
妻還子去。
道路相繼。
畧無休息。
內史門下奏。
事非急切。
況去歲不稔。
生民乏食。
力不能堪。
請停之。
以俟農隙。
從之。
秋七月。
賞孝子釋珠。
釋珠早孤無托。
居京都。
剃髮爲僧。
刻木爲父母形。
定省奉養如平日。
王聞之曰。
丁蘭之孝。
無以加焉。
厚賞之。
八月。
中樞使鄭倍傑卒。
倍傑。
草溪人。
七歲能通詩書。
顯宗朝魁科。
以儒術相。
卒。
贈侍中。
諡弘文。
九月。
女眞冦邊。
東北面兵馬副使金化崇。
擊敗之。
○冬十月。
置有蔭奇光軍。
選文武七品以上子,五品之孫,京職太常之子。
爲之。
以崔沖爲式目都監使。
式目都監。
掌軍國重事。
例以重望宰相。
爲之使。
壬辰六年春正月。
以崔惟善爲翰林學士。
○二月。
安西府〈今海州〉地震。
○冊延德宮主李氏。
爲王妃。
妃。
子淵之女也。
生十王子二公主。
順肅宣三宗。
皆其出也。
是爲仁睿太後。
後。
王又納子淵第二第三女。
皆爲妃。
李氏權勢。
自此始矣。
初築社稷壇於城西。
戊子。
親行祀事。
以社稷壇。
配以句龍。
其位版及祝文。
不宜稱名。
改以後土氏。
三月。
命太史官。
撰五曆。
曰十精曆。
曰七曜曆。
曰見行曆。
曰遁甲曆。
曰太一曆。
以禳來歲災祥。
定耽羅橘貢。
改定一百包。
永爲定制。
夏五月。
北蕃賊冦邊。
三撒村〈今北靑〉賊魁高演。
與諸蕃賊。
合兵圍淄潭驛。
〈今未詳。
〉兵馬錄事金忠簡。
與慈州判官張立身。
出戰大破之。
六月。
東女眞冦三陟。
東女眞高之問等。
航海冦三陟。
守將河周呂。
率兵出城。
徇于軍曰。
彼衆我寡。
若人自爲戰。
不愛其身。
則戰必勝矣。
遂擁幹挺刃而進。
適有安邊判官金崇鼎。
廵所管諸戍。
行至近境。
賊聞角聲。
謂援兵至。
遂驚亂。
周呂乘勝擊之。
賊奔潰。
秋九月。
以李令〈一作靈〉幹。
爲翰林學士。
令幹。
潭陽人。
能文章。
登第貴顯。
少通秘術。
後。
官至參知政事。
立朝多異常事。
冬十月。
冊靖宗子璥。
爲樂浪侯。
暟爲開城侯。
○錄裵玄慶等六功臣後。
又追贈太祖功臣大匡千明等三千二百人。
癸巳七年春二月。
彗星見于庫樓。
○秋七月。
以李子淵,王寵之。
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閏月。
東北路大水。
○九月。
王幸西京。
○冬十月丙申朔。
日食。
○王還宮。
○增收稅耗。
三司奏。
舊制。
稅米一碩。
收耗米一升。
今十二倉米。
輸納京倉。
累經水陸。
欠耗實多。
輸者苦被徵償。
請一斛增收耗米七升。
制可。
〈按。
納租稅者民也。
主穀米者吏也。
重斂則傷民。
輕斂則病吏。
是以國家處事。
必須曲盡物情。
而爲之制。
水陸漕轉之艱辛。
雨濕蟲鼠之損害。
不能保其無縮。
而元會之數不可以有減。
故於是而耗之名起焉。
以中國言之。
積糧者有雀鼠耗。
運糧者有鬥耗。
自後唐明宗始焉。
蓋不得已也。
古昔盛時。
亦豈無漕轉之所縮,雀鼠之所耗哉。
但取於民則隻有原數。
其所耗縮則亦當於原數中量減。
不以一毫增斂於民。
故民力紓而國用節矣。
後世之耗。
則加收於民。
已非法之善者也。
高麗之制。
十五鬥爲一碩。
一碩而加耗一升。
至輕也。
到此而加七升。
則又非制法本意。
而亦可謂輕矣。
至乎明宗之代。
已加耗二鬥。
則不已太重乎。
法者。
一定而不可易。
文宗一加而後世轉效。
不覺其弊之至此也。
今世糶糴之政。
春頒而秋斂。
穀有定數。
故不可以有減。
而增收十一。
謂之耗。
亦托雀鼠而收之者也。
旣名爲耗。
則隻當充其所耗者耳。
今卻以耗爲官府之需用。
其雀鼠所耗。
則頒以小鬥。
使民盈其所縮之數而納之。
又斂其耗之耗。
則是民重輸其耗也。
托名雀鼠。
而引爲官用。
其辱已甚。
誠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
而與古人所謂耗者。
名同而其病民則甚矣。
〉 賜侍中崔沖幾杖視事。
沖請老。
王謂其累代儒宗。
三韓耆德。
令有司稽古典。
幾杖視事。
甲午八年春二月。
立長子勳。
爲王太子。
赦。
○三月。
定田制。
凡田品。
不易之地爲上。
一易之地爲中。
再易之地爲下。
其不易山田一結。
一易田二結。
再易田三結。
準平田一結。
夏四月。
遣使如契丹。
告立太子。
○五月。
震會慶殿。
○冬十二月。
置東宮侍衛給使。
揀三品以上之孫,五品以上之子二十八人。
爲侍衛。
五品之孫,七品以上子十人。
爲給使。
永爲定制。
〈按。
古者敎世子之法。
妙選一時之賢俊。
以充輔導之職。
欲其聞正道行正事。
左右前後。
無非正人也。
文宗選文武之子孫。
爲侍衛給使。
則與賤隷雜類。
挾技而媚上者。
有間矣。
夫師傅僚屬。
進見有時。
軆貌易踈。
若侍衛給使之人。
昵侍左右。
出入與俱。
遇物而誨。
隨事而諫。
有漸磨誘導之益。
而無矯拂生澁之患。
其爲任也亦大矣。
是以。
文宗三子爲君。
而皆足爲守成之良主。
諭敎之法得行故也。
惜乎。
其所諭敎者。
不過詞章政令之間而已。
不能以聖人之道。
講明于前。
異端之敎日熾。
而不知恤焉。
以其不得眞儒故也。
〉 乙未九年春二月。
宴諸國人于娛賓舘。
時。
宋商及日本耽羅契丹黑水諸國商人。
往來貿易。
珍寶充牣。
於是。
築娛賓,迎賓,淸河,朝宗等舘。
分宴諸國人。
夏四月。
雨雹雪。
○五月。
契丹遣使。
加冊王及王太子。
朝廷遣使。
告立太子。
契丹遣使。
加冊王守太師。
賜之衮冕車賂圭劒等物。
又冊太子。
爲三韓國公。
秋七月。
遣使如契丹東京。
去歲。
契丹來遠城遣軍。
始設弓口門欄于抱州〈保州今義州〉城東野。
至是。
都兵馬使奏。
契丹前太後皇帝。
詔賜鴨江以東。
爲我封境。
然或置橋城。
或置弓口欄子。
漸踰舊限。
是謂不厭。
今又創立郵亭。
蠶食我疆。
魯史所謂無使滋蔓。
蔓難圖也。
宜送國書于東京留守。
陳其不可。
若其不聽。
遣使告奏。
王從之。
遂緻書于東京留守。
請毀罷城橋弓欄亭舍。
以崔沖爲內史令。
詔許緻仕。
沖屢請緻仕。
不允。
至是。
加內史令。
仍令緻仕。
遣金元鼎。
就第賜詔。
有曰。
事累聖以濡毫。
文章華國。
位三階而調鼎。
功績紀常。
賀知章之湖畔。
雖恣佳遊。
陶弘景之山中。
常咨大事。
以李子淵爲侍中判尙書吏部事。
金廷俊,樸成傑。
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子淵奏曰。
天地災祥。
每與刑政得失相應。
不可不愼。
伏見吏部刑部。
務要辨理。
而日陵月替。
稽留未決者多。
乞令二部員僚。
精覈事理。
考其人吏勤怠。
而褒貶之。
則庶合聖上勤政恤刑之意。
天地休祥。
可緻也。
八月。
肅州防禦使庾恭義。
有罪免。
恭義曾以諂諛獲罪。
吏部以功臣黔弼之曾孫。
奏王叙用。
門下省奏。
恭義名載罪籍。
不可叙用。
況牧民之寄。
重於製錦。
苟非其人。
必傷其手。
請罷之。
制可。
九月。
契丹遣使告哀。
時。
契丹興宗殂。
遣使告哀。
王聞使過江。
減常膳輟音樂。
禁屠宰斷弋獵。
及使至。
王服素襴。
出昌德門。
迎詔擧哀行服。
輟朝市三日。
遣使如契丹。
吊喪會葬。
○冬十月。
回謝使崔宗弼。
還自契丹。
宗弼雲。
臣如契丹。
禮部書帝名宗眞。
汝名犯宗字。
宜改之。
臣於表狀。
改稱崔弼。
門下省奏。
宗弼宜答以我國不知誤犯。
表狀未可輕改。
彼若強之。
但減點畫。
庶合於禮。
擅改辱命。
請科罪。
原之。
衛尉少卿崔成節犯罪。
原之。
成節。
無故入至帳殿前。
王驚。
命下獄。
法司奏。
闌入禦所者斬。
王曰。
雖律有正條。
以此加刑。
是謂苛政。
原之。
命有司。
擇地創寺。
制曰。
古先帝王。
尊崇釋敎。
聖祖以來。
代創佛寺。
以資福慶。
寡人繼統。
不修德政。
災變屢見。
庶憑法力。
福利邦家。
其令有司。
擇地創寺。
門下省奏。
自古聖王。
無有創起寺塔。
以緻太平。
惟崇重法門。
愼省政敎。
不傷民力。
則自然宗社靈長。
昔達摩對武帝言。
造寺造塔。
殊無功德。
聖祖創寺者。
一以酬統合之志願。
一以壓山川之違背耳。
今欲增創新寺。
勞民於不急之役。
毀傷山川之氣脈。
災害必生。
神人共怒。
非所以緻太平之道。
王不納。
丙申十年春正月。
隕石于黃州。
〈聲如雷。
〉○二月。
作興王寺于德水縣。
〈今屬豊德。
〉 爲王願堂也。
移其縣於陽川。
知中樞崔惟善。
引太祖遺訓。
勿增修願刹之語。
固爭之。
且曰。
今陛下承祖宗積累之功。
固宜節用愛人。
持盈守成。
以傳聖嗣。
可也。
奈何罄民財力。
以供不急之費耶。
王優答之。
竟不從其言。
他日。
惟善入侍讌閒。
王從容慰奬曰。
諫爭是忠。
從好佞。
惟善卽對曰。
創垂猶易。
守成難。
惟善。
沖之子也。
三月。
封子蒸。
爲國原侯。
○以李令幹。
爲右僕射知貢擧。
○守太空高烈卒。
烈善射。
屢立軍功。
爲一時名將。
及卒。
人皆惜之。
秋七月。
遣兵伐東蕃賊。
王以蕃賊屢侵邊境。
遣侍禦史金旦。
將東路兵馬討之。
旦承命往誓衆曰。
臨敵忘家。
以身殉國。
分也。
我生死正在今日。
三軍感激奮勵。
勇氣自倍。
破其部落二十餘所。
獲羊馬兵仗無筭。
九月。
分遣諸道撫問使。
王下制。
分遣使諸州牧郡縣。
按驗守令勤慢百姓苦樂。
所司以程驛民吏勞於迎送。
請停之。
王曰。
朕惟先代。
頻遣使臣。
採訪民瘼。
故宰民者悉務淸廉。
以安民庶。
近見紀綱弛紊。
且無懲革。
不勤公事。
但謀私利。
要結權豪。
裡巷多囊橐之收。
田園罕桑麻之勸。
或地有魚塩梓?。
或家有畜産貲財。
皆被侵奪。
嚴加枷杖。
傷其性命。
懷寃抱痛。
無所告陳。
間有欲正之者。
又因貴要之囑。
卒莫能行。
蠧民之害。
日益月滋。
官吏旣已如此。
小民安得聊生。
朕晨夕孶孶。
釋其煩弊。
而當軸秉鈞者。
不以爲可。
何哉。
今以侍禦史李攸績,金若珍等。
爲撫問使。
分遣十三道。
無或阻滯。
王以災異。
避殿減膳。
求直言。
○汰中外寺院。
制曰。
釋敎淸凈。
斷制貪欲。
今避役之徒。
託號沙門。
殖貨營生。
耕畜爲業。
估販爲風。
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淸凈之約。
袒肩之袍。
任覆酒甕。
講唄之塲。
種以蔥蒜。
喧雜花苑。
穢臭蘭盆。
托修寺院。
旗皷歌吹。
出入閭巷。
搪揬市井。
與人相鬦。
以緻血傷。
其區分善惡。
肅擧紀綱。
宜令沙汰中外寺院。
其精修戒行者。
安住。
冬十月。
日本遣使來聘。
使臣正上位權隷滕原朝臣賴忠等三十人。
來舘于金州。
是後。
貢獻不絶。
親祫于太廟。
加上九廟尊號。
赦。
○十一月。
雪。
百官表賀。
以初雪也。
作長源亭於西江餠嶽之南。
以道詵山水記。
有就此創搆。
則國脈延長之語。
故作是亭。
蠲德水縣兩年租稅。
李子淵言。
近因創造興王寺。
移德水縣於陽川。
由是。
百姓營葺廬舍。
未遑寧處。
男負女提。
道路相繼。
貧者有擠壑之憂。
富者無安堵之所。
請蠲一歲賦役。
制特蠲兩年。
下 丁酉十一年春正月。
隕石于黃州。
黃州連歲有隕石之異。
州上其石。
禮司奏曰。
昔宋有隕石。
秦有星墜。
晉唐以降。
比比有之。
此常事也。
不關災祥。
今以爲異而妄奏。
請罪之。
制可。
遂還其石。
〈按。
傳曰。
物反常爲妖。
石爲在地之物。
而隕之自天。
則其爲反常也大矣。
且其爲異。
多在于如宋秦昏亂之時。
禮司之奏。
以爲常事。
而不以爲異。
何哉。
去年十一月。
百官賀雪。
則當時羣臣。
久享升平。
諱言災異。
其驕佞之習。
可爲後戒。
〉 三月。
契丹遣使。
加冊王及太子。
王爲兼尙書令。
加食邑五千戶。
太子爲順義軍節度使朔武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崇祿大夫檢校大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朔州諸軍事行朔州刺史上柱國三韓國公。
食邑三千戶。
食實封五百戶。
夏四月。
減今年租稅之半。
王以兩行封冊使副同時偕至。
所過州縣。
減今年租稅之半。
五月。
興盛宮主徐氏卒。
顯宗納內史令徐訥之女。
爲淑妃。
稱興盛宮主。
至是卒。
有司奏。
禮。
庶母有子者。
緦麻三月。
興盛宮主無子。
上不宜制服。
制可。
輟朝三日。
令火殯瘞骨。
除陵號。
贈諡元穆王後。
〈按。
王後是適配之號。
世子是世嫡之稱。
而麗朝後世子之制不明。
諸妃支子。
皆加以僭號。
而名分淆亂。
麗室家法之不立。
有自來矣。
〉 秋八月。
以慶鼎相直翰林院。
中書省言。
鼎相。
鐵匠之裔。
不宜淸要職。
請削之。
王曰。
采葑采菲。
無以下體。
蓋貴其可用者耳。
鼎相才識可用。
豈論世系。
不允。
先是。
及第李申錫。
以不錄氏族。
崔沖謂不宜登朝。
侍郞金元沖奏。
氏族不錄。
乃其祖父之失。
申錫積功翰墨。
捷第簾前。
身無痕咎。
合列簪紳。
制曰。
立賢無方。
其依元沖奏。
王之用人。
不尙門閥。
惟才是擧。
皆如此。
〈按。
用人尙閥。
後世之陋習也。
以門地用人。
則有賢才者。
未必有門地。
有門地者。
未必有賢才。
局於一而廢其一。
豈所謂立賢無方之義乎。
其流之弊。
至於後代而益甚。
高門華閥。
翺翔雲路。
而位躋廊廟。
宿德長才。
沉沒下位。
而窮死巖穴。
治化之日卑。
風俗之日頹。
無足怪矣。
李申錫不錄氏錄。
而列於簪紳。
慶鼎相鐵匠之裔。
而直翰林院。
文宗不拘俗習。
格外用人如此。
宜其緻一代之治也。
〉 王如西京。
冬十一月。
還宮。
○以金廷俊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
○十二月。
遣使如契丹。
先是。
朝廷請罷弓口門郵亭。
契丹不從。
其後又於松嶺東北。
漸加墾田屯蓄人物。
王患其侵逼我疆。
遣使請罷之。
契丹又不從。
左僕射智猛乞退。
猛乞退。
不允。
中書省奏曰。
七十緻仕。
禮也。
請許之。
王以智猛之先。
有功於國家。
難之。
欲許數年待朝。
繼賜幾杖。
中書又奏。
禮凡老臣知天地之事。
則賜幾杖。
今猛徒籍門蔭。
而不知天地之事。
又無矢石之勞。
其餘政事。
無所咨訪。
若念先臣功勞。
賜一年待朝。
可也。
加以數年。
又賜幾杖。
恐恩禮太重。
請收成命。
王從之。
契丹遣使來聘。
賀生辰也。
使臣王宗亮來。
及還至金郊驛。
見列炬。
謂伴送使崔尙曰。
郊餞被酒。
所以犯夜燃炬。
徒隷衣單可悶。
後宜侵早啓行。
甞聞貴朝禮樂。
一似中華。
然宴必張燈。
我朝法。
惟婚夕許用花燭。
人臣會客。
雖侵夜不得燃燭。
尙還奏其言。
且曰。
臣亦念王者向明而治。
宜於大昕接見賓客。
況燈燭亦民膏血。
費用太多。
恐虧儉德。
自今。
宴好之禮。
隻令蔔晝。
辭歸之禮。
宜用會朝時。
從之。
〈按。
庭燎之用。
其費不多。
遼使之言。
崔尙之奏。
猶雲如此。
而文宗亟從之。
史言文宗恭儉之德。
於此可見矣。
後世侈風成習。
大小公會。
或至侵夜。
油蠟之用。
其賤如土。
禦路植炬。
其大十圍。
皆民之膏血也。
而視以爲常。
惜哉。
〉 以金元鼎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戊戌十二年春二月。
減軍器貢鐵。
供興王寺。
都兵馬使奏。
界內鐵貢。
舊充兵器。
近創興王寺。
又令加賦。
民不堪苦。
請減塩海安三州二年貢鐵。
專供興王之用。
以除勞弊。
從之。
契丹遣使告哀。
時。
契丹太皇太後殂。
王以玄冠素服迎之。
夏四月。
地震。
○定視朝服。
國初。
用柘黃袍。
至是。
禮司奏。
帝王之服。
備禮則黃赭絳三色。
如宴饗小會。
取其便宜。
今所服紅黃外。
更無餘色。
制授庾仲卿蔭職。
仲卿。
工部尙書逵之子也。
李子淵等駁奏。
仲卿母。
是李龔奸兄女所生。
不宜齒於朝列。
金元鼎等議。
此乃李龔之罪。
非仲卿父子所犯。
且功臣黔弼之裔。
不宜防塞仕塗。
王從元鼎議。
超授太史監候李神貺八品。
神貺察風雲水旱。
罔有差違。
故有是命。
門下奏。
神貺未知世系。
初入朝行。
再被論奏。
且候察乃其職也。
不宜超授。
王曰。
精於其術。
未有如神貺者。
不從。
秋七月。
奪昌慶院田柴。
屬興王寺。
門下省奏。
宮院。
先王所以優賜田民。
貽厥子孫。
傳於萬世無有匱乏者也。
今宗支彌繁。
若欲各賜宮院。
猶恐不足。
況收一宮田柴。
屬于佛寺。
歸重三寶。
雖雲美矣。
國家之本。
不可忘也。
請田民魚梁舟楫。
仍舊還賜。
王曰。
田柴已納三寶。
難可追還。
宜以公田依元數給之。
餘從所奏。
震興王寺門。
○八月。
王將遣使通于宋。
不果。
王欲於耽羅及靈巖。
伐材造船。
將通宋。
門下省上言。
國家結好北朝。
邊無警急。
民樂其生。
以此保邦。
上策也。
昔庚戌之歲。
契丹問罪雲。
東結構於女眞。
西往來於宋國。
是欲何謀。
若洩此事。
必生釁隙。
且耽羅地瘠民貧。
惟以海産木道謀生。
往來伐材過海。
新創佛寺。
勞弊已多。
今又重困。
恐生他變。
況我國文物禮樂。
興行已久。
商舶絡繹。
珍寶日至。
其於中國。
實無所資。
如非永絶契丹。
不宜通使宋朝。
王從之。
冬閏十二月丙申晦。
日食。
○開城監牧李啓。
除名收田。
啓以事私。
遣旗頭李仁。
驅史加達。
捕府軍金祚。
祚投河死。
刑部奏。
律。
畏懼緻死。
以鬪殺論。
準今制旨。
杖脊配有人島。
仁及加達。
從流三千裡。
王寵之。
以爲畏懼緻死者。
謂如臨水履險。
因恐迫緻死也。
今祚自溺。
與此不同。
當以仁爲首。
減絞罪半。
加達爲從。
啓以事理重論。
制啓除名收田。
餘依所奏。
己亥十三年夏四月。
親禘于太廟。
赦。
禮部奏。
順安憲三陵。
聖祖之兄弟也。
稱孫以祭。
似未合義。
按唐書。
宣宗饗穆宗室文稱皇兄。
太常博士閔慶之奏曰。
夫禮有尊卑而不叙親親。
祝文稱謂未當。
請改爲嗣皇。
帝從之。
穆宣。
同父異母也。
今順安憲三廟祝。
宜稱嗣王臣某。
明告于某宗。
從之。
秋八月。
饗老賜酺。
王親饗國老於閤門。
勸花酒歡宴盡日。
賜衣服。
又賜酺庶老及廢疾男女一千二百八十人于毬庭。
外方州縣。
亦同日賜酺。
令民有三子者。
許一子爲僧。
兪氏曰。
文宗崇奉釋敎。
比麗代諸君尤酷。
孜孜佞佛。
甚於太淸之世。
人以文宗之久享。
爲崇佛之效。
文宗値麗運之方隆。
梁武不幸而文宗特幸耳。
冬十二月辛酉朔。
日食。
庚子十四年春二月。
王幸長源亭。
自是。
往來無常。
秋九月。
以宋進士盧寅。
爲校書郞。
王雅好文學。
宋人有文藝者。
鹹被擢用。
盧寅,陳渭,周沆。
以文進。
蕭鼎,蕭遷,葉盛。
以音律顯。
沆後犯贓。
收田遣還。
辛醜十五年夏六月。
王幸奉恩寺。
遂詣國子監。
王謂侍臣曰。
仲尼百王之師。
敢不緻敬。
遂再拜。
秋九月。
蕃賊冦平虜鎭。
○冬十二月。
改官制。
改內史門下省。
爲中書門下省。
其餘幷從成宗之舊。
而員數品秩亦多改定。
以王寵之爲門下侍中判尙書吏部事。
金元鼎爲門下侍郞。
崔惟善爲中書侍郞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寵之。
出入內外著稱。
元鼎。
以文學名。
惟善。
世其儒術。
爲士林所重。
同時拜相。
時稱得人。
壬寅十六年春正月。
金元鼎罷。
○二月。
封子燾。
爲朝鮮侯。
○定三員訊囚法。
制曰。
刑政。
王化所先。
峻則民殘。
寬則民慢。
刑得其中。
陰陽和而風雨順。
法失其宜。
?氣積而災眚作。
虐臣酷吏。
世常有之。
古先哲王。
惟刑是恤。
朕遹追古訓。
愼選刑官。
猶懼不得其人。
以緻寃枉。
自今必備三員以上。
然後訊鞫囚徒。
以爲定制。
三月。
始行貢試封??法。
司業黃抗之。
試諸生。
署科甚濫。
時議紛然。
命中書舍人鄭惟産。
覆試。
惟産請行封??法。
〈按。
此糊名之始。
〉 秋八月。
開城侯暟卒。
癸卯十七年春三月。
契丹遣使。
送大藏經。
王郊迎。
○夏五月。
有星孛于大角。
○秋七月。
侍中金元鼎卒。
初。
元鼎以忤旨罷。
至是。
復爲侍中。
及卒。
闕贈賻。
後四年。
三司以爲言。
乃賜穀以賻之。
八月。
定國子諸生考校法。
制曰。
國子監諸生。
近多廢業。
訓導不至。
責在學官。
自今精加勉勵。
至年終。
校臧否定去留。
儒生在監九年。
律生六年。
荒昧無成者。
幷黜。
甲辰十八年春二月。
運龍門倉米于西北州鎭。
以禮成江船百七艘。
一年六次漕運。
以充軍糧。
三月。
賑窮民。
制曰。
去歲水潦損稼。
言念黎元。
宜急救恤。
其令有司。
自今月至五月。
於開國寺南。
設食以施窮民。
又命自五月十五日。
至七月十五日。
於臨津普通院。
設粥蔬菜。
以施行旅。
夏閏五月。
東女眞冦平海。
○改按察使。
爲都部署。
初。
顯宗罷節度使。
後置按察使。
專制方面。
以行黜陟。
至是。
改爲都部署。
修黃龍寺九層塔。
乙巳十九年春三月。
封子煕。
爲鷄林侯。
○夏四月。
契丹遣使。
加冊王及太子。
加王功臣號。
太子兼侍中。
賜九旒冠,九章服,玉圭,玉冊,象輅等物。
王及太子。
受冊于南郊。
遣使謝之。
五月。
祝子煦髮爲僧。
煦亦太子母弟也。
王謂諸子曰。
??能爲僧。
作福田利益耶。
煦對曰。
臣有出世志。
惟上所命。
王喜。
遂使剃髮爲僧。
出居靈通寺。
號祐世僧統。
煦字義天。
性聰慧嗜學。
通曉五敎。
旁涉儒術。
後。
又出煦弟竀。
〈音頳〉于玄化寺爲僧。
王子爲僧自此始。
一時名門大族。
爭慕效之。
立嫡立嗣。
顧視爲末事。
〈按。
高麗姓族相婚。
史臣謂。
男女同姓。
其生不繁。
況至親乎。
其瀆亂淫昏。
醜不可道。
然其不至繁庶。
有由然。
國制。
宮人得幸而有子。
則祝髮爲僧。
稱爲小君。
雖嫡出王子。
亦多出家。
以此言之。
其不終絶而滅。
幸矣。
高麗崇佛之報。
其終幾至于子姓滅絶。
甚可笑也。
〉 六月。
停覆試。
貶侍禦史盧旦官。
王禦文德殿。
覆試進士。
旦奏事忤旨。
王怒。
使人曳出。
脫去公襴將縛之。
平章事崔惟善前奏。
人臣有罪。
當付憲司。
不可如是。
王怒稍霽。
然罷試。
惟取十上不第者李元長等五人。
賜及第。
貶旦員外郞。
丙午二十年春正月。
禁中外屠殺。
限三年。
二月。
雲興倉災。
積年所蓄。
盡爲灰燼。
制自今倉庫別置禁火員吏。
禦史?以時點檢。
三月。
有星孛于西北。
星出乾方。
大如月。
已而變而爲彗。
契丹復國號曰遼。
○夏四月。
京都地震。
○令外官。
皆帶勸農使。
○遣使如契丹。
賀改國號。
丁未二十一年春正月。
興王寺成。
特設燃燈會。
二月。
赦。
寺成。
凡二千八百間。
十二年而
王從之。
官祿崇九品。
〈按。
鄫養外孫。
莒公子爲後。
春秋書曰莒人滅鄫。
賈充以外孫韓謐爲後。
秦秀駁曰。
亂大倫。
蓋禮無異姓爲後之文。
以異姓爲後。
是絶宗也。
或曰。
子固我子也。
女亦我所生。
無子而傳宗於女。
抑或一道也。
此與養他人爲後。
而初無血氣之相屬者。
異矣。
曰否。
夫天道。
陽貴而陰賤。
人道。
夫尊而妻卑。
陰受陽氣。
以長養萬物。
妻受夫精。
以生産子女。
長生之功。
雖在於此。
而施化之理。
專由於彼。
故易曰陰不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
詩曰。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然則以女之子爲後。
非亂倫之道乎。
皇甫穎。
身爲宰相。
不別立後。
以外孫爲嗣。
牽於私情。
而犯禮亂倫。
固不足道矣。
君王者。
禮法之所出。
而文宗又從而許之。
其失大矣。
肅宗時。
王國髦卒。
子幼。
妻弟王字之服喪。
此又悖理之甚者也。
麗代禮敎之斁滅如此。
而人無有非之者。
惜哉。
〉 是歲。
稱東界爲東北面。
或稱東面,東路,東北路,東北界。
戊子二年春三月。
權停大雲,大安兩寺之役。
初。
王卽位。
降赦書雲。
一切土木之役。
限三年停罷。
至是。
大興兩寺之役。
〈大安在松嶽北天磨山。
大雲今未詳所在。
〉丁匠廢農。
禦史臺奏。
信者國之大寶。
不可棄也。
食言之謗。
恐由此起。
伏望兩寺之役。
須俟農隙。
王從之。
夏四月。
王幸外帝釋院。
聽說經。
故事。
王幸山林。
將駕還。
必駐是院。
命僧乘鳳輦軒欄講法。
以爲常式。
秋八月。
祔靖宗于太廟。
以容信王後韓氏祔廟。
〈以元肅公徐訥,景文公黃周亮,文憲公崔沖,貞簡公金元沖。
配享。
〉 九月。
設百座道塲于內殿。
飯僧三萬。
設百座仁王道塲於會慶殿。
三日飯僧一萬於毬庭。
二萬於外山名寺。
自是。
歲以爲常。
冬十一月。
契丹遣使。
來賀生辰。
歲以爲常。
十二月甲午晦。
日食。
己醜三年春正月。
契丹遣使加冊王。
守太傅兼中書令。
三月。
饗國老。
饗年八十以上國老右僕射崔輔成,司宰卿趙頤,太子詹事李澤成于閤門外。
王親臨賜酒。
翌日。
饗庶老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鱞,寡,孤,獨,廢疾于毬塲。
賜物有差。
夏五月。
定兩班功蔭田柴法。
一品平章以上。
田二十五結柴十五結。
遞減至五品。
田十五結柴五結。
傳之子孫。
子或有罪。
除名。
其孫無罪。
則給三分之一。
命養飢民于東西大悲院。
○冬十一月。
對馬島歸我漂海人。
島官遣首領明任等。
押送我飄風人金孝等金州。
賜明任等例物有差。
自是以爲常。
命永興鎭將丁作塩。
考滿留任。
作塩勸農桑均賦役。
修城郭備戰具。
又於沙石不耕之地。
勸種雜穀。
歲收二百斛。
鎭軍狀告。
雖考滿請留任。
王嘉歎許之。
庚寅四年春正月。
以崔沖爲太傅。
沖時兼都兵馬使。
奏西北州鎭。
禾穀不登。
百姓貧乏。
男困徭役。
女困徵糶。
請修繕城池外。
凡工役悉停。
從之。
以金元沖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子淵內史侍郞平章事。
○三月。
城寧朔鎭。
以扼蕃賊要衝。
夏六月。
東蕃賊冦邊。
時。
蕃賊乘舟。
出沒鎭溟〈在今德源南二十四裡。
〉寧波戍〈今未詳。
〉烈山。
〈今杆城北三十五裡。
〉抄掠無常。
兵馬錄事文揚烈。
率兵船二十三艘。
追至楸子島。
〈今未詳。
〉大敗之。
焚部落三十餘所而歸。
冬十月。
敎閱諸衛軍士。
都兵馬使王寵之奏。
傳曰安不忘危。
又曰無恃敵之不來。
恃吾有備。
故國家仲秋。
會東西班員吏於郊外。
習射禦。
況諸衛軍士。
國之爪牙。
宜於農隙。
敎以金皷?旗坐作之節。
又馬軍皆不習。
請選先鋒馬兵。
每隊給馬甲十副。
俾習馳逐。
令禦史?兵部六衛。
掌其敎閱。
從之。
放還東女眞勒留京舘人。
先時。
都兵馬使奏。
東蕃阿兜幹。
內附以來。
久承恩賞。
背我投丹。
罪莫大焉。
其黨首領高之問等。
請拘執栲訊。
端由科罪。
從之。
後。
塩漢等又來獻良馬。
王以曾犯邊留之。
至是。
崔沖奏曰。
夷狄。
人面獸心。
不可以刑法懲。
不可以仁義敎。
拘留旣久。
發憤含?。
且供費甚多。
請皆放還。
從之。
十一月。
定損災免役法。
田一結。
率十分爲定。
損至四分除租。
六分除租布。
七分租布役俱免。
復修成宗之政。
閏月。
契丹橫宣使蕭質來。
〈橫宣之名始此。
○橫宣卽年例常使之外別遣之名。
〉 辛卯五年夏四月。
重停大安大雲寺役。
二寺之役。
停而復始。
創新補舊。
勞費萬計。
匠夫疲於日夜。
饋餉勞於轉輸。
妻還子去。
道路相繼。
畧無休息。
內史門下奏。
事非急切。
況去歲不稔。
生民乏食。
力不能堪。
請停之。
以俟農隙。
從之。
秋七月。
賞孝子釋珠。
釋珠早孤無托。
居京都。
剃髮爲僧。
刻木爲父母形。
定省奉養如平日。
王聞之曰。
丁蘭之孝。
無以加焉。
厚賞之。
八月。
中樞使鄭倍傑卒。
倍傑。
草溪人。
七歲能通詩書。
顯宗朝魁科。
以儒術相。
卒。
贈侍中。
諡弘文。
九月。
女眞冦邊。
東北面兵馬副使金化崇。
擊敗之。
○冬十月。
置有蔭奇光軍。
選文武七品以上子,五品之孫,京職太常之子。
爲之。
以崔沖爲式目都監使。
式目都監。
掌軍國重事。
例以重望宰相。
爲之使。
壬辰六年春正月。
以崔惟善爲翰林學士。
○二月。
安西府〈今海州〉地震。
○冊延德宮主李氏。
爲王妃。
妃。
子淵之女也。
生十王子二公主。
順肅宣三宗。
皆其出也。
是爲仁睿太後。
後。
王又納子淵第二第三女。
皆爲妃。
李氏權勢。
自此始矣。
初築社稷壇於城西。
戊子。
親行祀事。
以社稷壇。
配以句龍。
其位版及祝文。
不宜稱名。
改以後土氏。
三月。
命太史官。
撰五曆。
曰十精曆。
曰七曜曆。
曰見行曆。
曰遁甲曆。
曰太一曆。
以禳來歲災祥。
定耽羅橘貢。
改定一百包。
永爲定制。
夏五月。
北蕃賊冦邊。
三撒村〈今北靑〉賊魁高演。
與諸蕃賊。
合兵圍淄潭驛。
〈今未詳。
〉兵馬錄事金忠簡。
與慈州判官張立身。
出戰大破之。
六月。
東女眞冦三陟。
東女眞高之問等。
航海冦三陟。
守將河周呂。
率兵出城。
徇于軍曰。
彼衆我寡。
若人自爲戰。
不愛其身。
則戰必勝矣。
遂擁幹挺刃而進。
適有安邊判官金崇鼎。
廵所管諸戍。
行至近境。
賊聞角聲。
謂援兵至。
遂驚亂。
周呂乘勝擊之。
賊奔潰。
秋九月。
以李令〈一作靈〉幹。
爲翰林學士。
令幹。
潭陽人。
能文章。
登第貴顯。
少通秘術。
後。
官至參知政事。
立朝多異常事。
冬十月。
冊靖宗子璥。
爲樂浪侯。
暟爲開城侯。
○錄裵玄慶等六功臣後。
又追贈太祖功臣大匡千明等三千二百人。
癸巳七年春二月。
彗星見于庫樓。
○秋七月。
以李子淵,王寵之。
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閏月。
東北路大水。
○九月。
王幸西京。
○冬十月丙申朔。
日食。
○王還宮。
○增收稅耗。
三司奏。
舊制。
稅米一碩。
收耗米一升。
今十二倉米。
輸納京倉。
累經水陸。
欠耗實多。
輸者苦被徵償。
請一斛增收耗米七升。
制可。
〈按。
納租稅者民也。
主穀米者吏也。
重斂則傷民。
輕斂則病吏。
是以國家處事。
必須曲盡物情。
而爲之制。
水陸漕轉之艱辛。
雨濕蟲鼠之損害。
不能保其無縮。
而元會之數不可以有減。
故於是而耗之名起焉。
以中國言之。
積糧者有雀鼠耗。
運糧者有鬥耗。
自後唐明宗始焉。
蓋不得已也。
古昔盛時。
亦豈無漕轉之所縮,雀鼠之所耗哉。
但取於民則隻有原數。
其所耗縮則亦當於原數中量減。
不以一毫增斂於民。
故民力紓而國用節矣。
後世之耗。
則加收於民。
已非法之善者也。
高麗之制。
十五鬥爲一碩。
一碩而加耗一升。
至輕也。
到此而加七升。
則又非制法本意。
而亦可謂輕矣。
至乎明宗之代。
已加耗二鬥。
則不已太重乎。
法者。
一定而不可易。
文宗一加而後世轉效。
不覺其弊之至此也。
今世糶糴之政。
春頒而秋斂。
穀有定數。
故不可以有減。
而增收十一。
謂之耗。
亦托雀鼠而收之者也。
旣名爲耗。
則隻當充其所耗者耳。
今卻以耗爲官府之需用。
其雀鼠所耗。
則頒以小鬥。
使民盈其所縮之數而納之。
又斂其耗之耗。
則是民重輸其耗也。
托名雀鼠。
而引爲官用。
其辱已甚。
誠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
而與古人所謂耗者。
名同而其病民則甚矣。
〉 賜侍中崔沖幾杖視事。
沖請老。
王謂其累代儒宗。
三韓耆德。
令有司稽古典。
幾杖視事。
甲午八年春二月。
立長子勳。
爲王太子。
赦。
○三月。
定田制。
凡田品。
不易之地爲上。
一易之地爲中。
再易之地爲下。
其不易山田一結。
一易田二結。
再易田三結。
準平田一結。
夏四月。
遣使如契丹。
告立太子。
○五月。
震會慶殿。
○冬十二月。
置東宮侍衛給使。
揀三品以上之孫,五品以上之子二十八人。
爲侍衛。
五品之孫,七品以上子十人。
爲給使。
永爲定制。
〈按。
古者敎世子之法。
妙選一時之賢俊。
以充輔導之職。
欲其聞正道行正事。
左右前後。
無非正人也。
文宗選文武之子孫。
爲侍衛給使。
則與賤隷雜類。
挾技而媚上者。
有間矣。
夫師傅僚屬。
進見有時。
軆貌易踈。
若侍衛給使之人。
昵侍左右。
出入與俱。
遇物而誨。
隨事而諫。
有漸磨誘導之益。
而無矯拂生澁之患。
其爲任也亦大矣。
是以。
文宗三子爲君。
而皆足爲守成之良主。
諭敎之法得行故也。
惜乎。
其所諭敎者。
不過詞章政令之間而已。
不能以聖人之道。
講明于前。
異端之敎日熾。
而不知恤焉。
以其不得眞儒故也。
〉 乙未九年春二月。
宴諸國人于娛賓舘。
時。
宋商及日本耽羅契丹黑水諸國商人。
往來貿易。
珍寶充牣。
於是。
築娛賓,迎賓,淸河,朝宗等舘。
分宴諸國人。
夏四月。
雨雹雪。
○五月。
契丹遣使。
加冊王及王太子。
朝廷遣使。
告立太子。
契丹遣使。
加冊王守太師。
賜之衮冕車賂圭劒等物。
又冊太子。
爲三韓國公。
秋七月。
遣使如契丹東京。
去歲。
契丹來遠城遣軍。
始設弓口門欄于抱州〈保州今義州〉城東野。
至是。
都兵馬使奏。
契丹前太後皇帝。
詔賜鴨江以東。
爲我封境。
然或置橋城。
或置弓口欄子。
漸踰舊限。
是謂不厭。
今又創立郵亭。
蠶食我疆。
魯史所謂無使滋蔓。
蔓難圖也。
宜送國書于東京留守。
陳其不可。
若其不聽。
遣使告奏。
王從之。
遂緻書于東京留守。
請毀罷城橋弓欄亭舍。
以崔沖爲內史令。
詔許緻仕。
沖屢請緻仕。
不允。
至是。
加內史令。
仍令緻仕。
遣金元鼎。
就第賜詔。
有曰。
事累聖以濡毫。
文章華國。
位三階而調鼎。
功績紀常。
賀知章之湖畔。
雖恣佳遊。
陶弘景之山中。
常咨大事。
以李子淵爲侍中判尙書吏部事。
金廷俊,樸成傑。
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子淵奏曰。
天地災祥。
每與刑政得失相應。
不可不愼。
伏見吏部刑部。
務要辨理。
而日陵月替。
稽留未決者多。
乞令二部員僚。
精覈事理。
考其人吏勤怠。
而褒貶之。
則庶合聖上勤政恤刑之意。
天地休祥。
可緻也。
八月。
肅州防禦使庾恭義。
有罪免。
恭義曾以諂諛獲罪。
吏部以功臣黔弼之曾孫。
奏王叙用。
門下省奏。
恭義名載罪籍。
不可叙用。
況牧民之寄。
重於製錦。
苟非其人。
必傷其手。
請罷之。
制可。
九月。
契丹遣使告哀。
時。
契丹興宗殂。
遣使告哀。
王聞使過江。
減常膳輟音樂。
禁屠宰斷弋獵。
及使至。
王服素襴。
出昌德門。
迎詔擧哀行服。
輟朝市三日。
遣使如契丹。
吊喪會葬。
○冬十月。
回謝使崔宗弼。
還自契丹。
宗弼雲。
臣如契丹。
禮部書帝名宗眞。
汝名犯宗字。
宜改之。
臣於表狀。
改稱崔弼。
門下省奏。
宗弼宜答以我國不知誤犯。
表狀未可輕改。
彼若強之。
但減點畫。
庶合於禮。
擅改辱命。
請科罪。
原之。
衛尉少卿崔成節犯罪。
原之。
成節。
無故入至帳殿前。
王驚。
命下獄。
法司奏。
闌入禦所者斬。
王曰。
雖律有正條。
以此加刑。
是謂苛政。
原之。
命有司。
擇地創寺。
制曰。
古先帝王。
尊崇釋敎。
聖祖以來。
代創佛寺。
以資福慶。
寡人繼統。
不修德政。
災變屢見。
庶憑法力。
福利邦家。
其令有司。
擇地創寺。
門下省奏。
自古聖王。
無有創起寺塔。
以緻太平。
惟崇重法門。
愼省政敎。
不傷民力。
則自然宗社靈長。
昔達摩對武帝言。
造寺造塔。
殊無功德。
聖祖創寺者。
一以酬統合之志願。
一以壓山川之違背耳。
今欲增創新寺。
勞民於不急之役。
毀傷山川之氣脈。
災害必生。
神人共怒。
非所以緻太平之道。
王不納。
丙申十年春正月。
隕石于黃州。
〈聲如雷。
〉○二月。
作興王寺于德水縣。
〈今屬豊德。
〉 爲王願堂也。
移其縣於陽川。
知中樞崔惟善。
引太祖遺訓。
勿增修願刹之語。
固爭之。
且曰。
今陛下承祖宗積累之功。
固宜節用愛人。
持盈守成。
以傳聖嗣。
可也。
奈何罄民財力。
以供不急之費耶。
王優答之。
竟不從其言。
他日。
惟善入侍讌閒。
王從容慰奬曰。
諫爭是忠。
從好佞。
惟善卽對曰。
創垂猶易。
守成難。
惟善。
沖之子也。
三月。
封子蒸。
爲國原侯。
○以李令幹。
爲右僕射知貢擧。
○守太空高烈卒。
烈善射。
屢立軍功。
爲一時名將。
及卒。
人皆惜之。
秋七月。
遣兵伐東蕃賊。
王以蕃賊屢侵邊境。
遣侍禦史金旦。
將東路兵馬討之。
旦承命往誓衆曰。
臨敵忘家。
以身殉國。
分也。
我生死正在今日。
三軍感激奮勵。
勇氣自倍。
破其部落二十餘所。
獲羊馬兵仗無筭。
九月。
分遣諸道撫問使。
王下制。
分遣使諸州牧郡縣。
按驗守令勤慢百姓苦樂。
所司以程驛民吏勞於迎送。
請停之。
王曰。
朕惟先代。
頻遣使臣。
採訪民瘼。
故宰民者悉務淸廉。
以安民庶。
近見紀綱弛紊。
且無懲革。
不勤公事。
但謀私利。
要結權豪。
裡巷多囊橐之收。
田園罕桑麻之勸。
或地有魚塩梓?。
或家有畜産貲財。
皆被侵奪。
嚴加枷杖。
傷其性命。
懷寃抱痛。
無所告陳。
間有欲正之者。
又因貴要之囑。
卒莫能行。
蠧民之害。
日益月滋。
官吏旣已如此。
小民安得聊生。
朕晨夕孶孶。
釋其煩弊。
而當軸秉鈞者。
不以爲可。
何哉。
今以侍禦史李攸績,金若珍等。
爲撫問使。
分遣十三道。
無或阻滯。
王以災異。
避殿減膳。
求直言。
○汰中外寺院。
制曰。
釋敎淸凈。
斷制貪欲。
今避役之徒。
託號沙門。
殖貨營生。
耕畜爲業。
估販爲風。
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淸凈之約。
袒肩之袍。
任覆酒甕。
講唄之塲。
種以蔥蒜。
喧雜花苑。
穢臭蘭盆。
托修寺院。
旗皷歌吹。
出入閭巷。
搪揬市井。
與人相鬦。
以緻血傷。
其區分善惡。
肅擧紀綱。
宜令沙汰中外寺院。
其精修戒行者。
安住。
冬十月。
日本遣使來聘。
使臣正上位權隷滕原朝臣賴忠等三十人。
來舘于金州。
是後。
貢獻不絶。
親祫于太廟。
加上九廟尊號。
赦。
○十一月。
雪。
百官表賀。
以初雪也。
作長源亭於西江餠嶽之南。
以道詵山水記。
有就此創搆。
則國脈延長之語。
故作是亭。
蠲德水縣兩年租稅。
李子淵言。
近因創造興王寺。
移德水縣於陽川。
由是。
百姓營葺廬舍。
未遑寧處。
男負女提。
道路相繼。
貧者有擠壑之憂。
富者無安堵之所。
請蠲一歲賦役。
制特蠲兩年。
下 丁酉十一年春正月。
隕石于黃州。
黃州連歲有隕石之異。
州上其石。
禮司奏曰。
昔宋有隕石。
秦有星墜。
晉唐以降。
比比有之。
此常事也。
不關災祥。
今以爲異而妄奏。
請罪之。
制可。
遂還其石。
〈按。
傳曰。
物反常爲妖。
石爲在地之物。
而隕之自天。
則其爲反常也大矣。
且其爲異。
多在于如宋秦昏亂之時。
禮司之奏。
以爲常事。
而不以爲異。
何哉。
去年十一月。
百官賀雪。
則當時羣臣。
久享升平。
諱言災異。
其驕佞之習。
可爲後戒。
〉 三月。
契丹遣使。
加冊王及太子。
王爲兼尙書令。
加食邑五千戶。
太子爲順義軍節度使朔武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崇祿大夫檢校大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朔州諸軍事行朔州刺史上柱國三韓國公。
食邑三千戶。
食實封五百戶。
夏四月。
減今年租稅之半。
王以兩行封冊使副同時偕至。
所過州縣。
減今年租稅之半。
五月。
興盛宮主徐氏卒。
顯宗納內史令徐訥之女。
爲淑妃。
稱興盛宮主。
至是卒。
有司奏。
禮。
庶母有子者。
緦麻三月。
興盛宮主無子。
上不宜制服。
制可。
輟朝三日。
令火殯瘞骨。
除陵號。
贈諡元穆王後。
〈按。
王後是適配之號。
世子是世嫡之稱。
而麗朝後世子之制不明。
諸妃支子。
皆加以僭號。
而名分淆亂。
麗室家法之不立。
有自來矣。
〉 秋八月。
以慶鼎相直翰林院。
中書省言。
鼎相。
鐵匠之裔。
不宜淸要職。
請削之。
王曰。
采葑采菲。
無以下體。
蓋貴其可用者耳。
鼎相才識可用。
豈論世系。
不允。
先是。
及第李申錫。
以不錄氏族。
崔沖謂不宜登朝。
侍郞金元沖奏。
氏族不錄。
乃其祖父之失。
申錫積功翰墨。
捷第簾前。
身無痕咎。
合列簪紳。
制曰。
立賢無方。
其依元沖奏。
王之用人。
不尙門閥。
惟才是擧。
皆如此。
〈按。
用人尙閥。
後世之陋習也。
以門地用人。
則有賢才者。
未必有門地。
有門地者。
未必有賢才。
局於一而廢其一。
豈所謂立賢無方之義乎。
其流之弊。
至於後代而益甚。
高門華閥。
翺翔雲路。
而位躋廊廟。
宿德長才。
沉沒下位。
而窮死巖穴。
治化之日卑。
風俗之日頹。
無足怪矣。
李申錫不錄氏錄。
而列於簪紳。
慶鼎相鐵匠之裔。
而直翰林院。
文宗不拘俗習。
格外用人如此。
宜其緻一代之治也。
〉 王如西京。
冬十一月。
還宮。
○以金廷俊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
○十二月。
遣使如契丹。
先是。
朝廷請罷弓口門郵亭。
契丹不從。
其後又於松嶺東北。
漸加墾田屯蓄人物。
王患其侵逼我疆。
遣使請罷之。
契丹又不從。
左僕射智猛乞退。
猛乞退。
不允。
中書省奏曰。
七十緻仕。
禮也。
請許之。
王以智猛之先。
有功於國家。
難之。
欲許數年待朝。
繼賜幾杖。
中書又奏。
禮凡老臣知天地之事。
則賜幾杖。
今猛徒籍門蔭。
而不知天地之事。
又無矢石之勞。
其餘政事。
無所咨訪。
若念先臣功勞。
賜一年待朝。
可也。
加以數年。
又賜幾杖。
恐恩禮太重。
請收成命。
王從之。
契丹遣使來聘。
賀生辰也。
使臣王宗亮來。
及還至金郊驛。
見列炬。
謂伴送使崔尙曰。
郊餞被酒。
所以犯夜燃炬。
徒隷衣單可悶。
後宜侵早啓行。
甞聞貴朝禮樂。
一似中華。
然宴必張燈。
我朝法。
惟婚夕許用花燭。
人臣會客。
雖侵夜不得燃燭。
尙還奏其言。
且曰。
臣亦念王者向明而治。
宜於大昕接見賓客。
況燈燭亦民膏血。
費用太多。
恐虧儉德。
自今。
宴好之禮。
隻令蔔晝。
辭歸之禮。
宜用會朝時。
從之。
〈按。
庭燎之用。
其費不多。
遼使之言。
崔尙之奏。
猶雲如此。
而文宗亟從之。
史言文宗恭儉之德。
於此可見矣。
後世侈風成習。
大小公會。
或至侵夜。
油蠟之用。
其賤如土。
禦路植炬。
其大十圍。
皆民之膏血也。
而視以爲常。
惜哉。
〉 以金元鼎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戊戌十二年春二月。
減軍器貢鐵。
供興王寺。
都兵馬使奏。
界內鐵貢。
舊充兵器。
近創興王寺。
又令加賦。
民不堪苦。
請減塩海安三州二年貢鐵。
專供興王之用。
以除勞弊。
從之。
契丹遣使告哀。
時。
契丹太皇太後殂。
王以玄冠素服迎之。
夏四月。
地震。
○定視朝服。
國初。
用柘黃袍。
至是。
禮司奏。
帝王之服。
備禮則黃赭絳三色。
如宴饗小會。
取其便宜。
今所服紅黃外。
更無餘色。
制授庾仲卿蔭職。
仲卿。
工部尙書逵之子也。
李子淵等駁奏。
仲卿母。
是李龔奸兄女所生。
不宜齒於朝列。
金元鼎等議。
此乃李龔之罪。
非仲卿父子所犯。
且功臣黔弼之裔。
不宜防塞仕塗。
王從元鼎議。
超授太史監候李神貺八品。
神貺察風雲水旱。
罔有差違。
故有是命。
門下奏。
神貺未知世系。
初入朝行。
再被論奏。
且候察乃其職也。
不宜超授。
王曰。
精於其術。
未有如神貺者。
不從。
秋七月。
奪昌慶院田柴。
屬興王寺。
門下省奏。
宮院。
先王所以優賜田民。
貽厥子孫。
傳於萬世無有匱乏者也。
今宗支彌繁。
若欲各賜宮院。
猶恐不足。
況收一宮田柴。
屬于佛寺。
歸重三寶。
雖雲美矣。
國家之本。
不可忘也。
請田民魚梁舟楫。
仍舊還賜。
王曰。
田柴已納三寶。
難可追還。
宜以公田依元數給之。
餘從所奏。
震興王寺門。
○八月。
王將遣使通于宋。
不果。
王欲於耽羅及靈巖。
伐材造船。
將通宋。
門下省上言。
國家結好北朝。
邊無警急。
民樂其生。
以此保邦。
上策也。
昔庚戌之歲。
契丹問罪雲。
東結構於女眞。
西往來於宋國。
是欲何謀。
若洩此事。
必生釁隙。
且耽羅地瘠民貧。
惟以海産木道謀生。
往來伐材過海。
新創佛寺。
勞弊已多。
今又重困。
恐生他變。
況我國文物禮樂。
興行已久。
商舶絡繹。
珍寶日至。
其於中國。
實無所資。
如非永絶契丹。
不宜通使宋朝。
王從之。
冬閏十二月丙申晦。
日食。
○開城監牧李啓。
除名收田。
啓以事私。
遣旗頭李仁。
驅史加達。
捕府軍金祚。
祚投河死。
刑部奏。
律。
畏懼緻死。
以鬪殺論。
準今制旨。
杖脊配有人島。
仁及加達。
從流三千裡。
王寵之。
以爲畏懼緻死者。
謂如臨水履險。
因恐迫緻死也。
今祚自溺。
與此不同。
當以仁爲首。
減絞罪半。
加達爲從。
啓以事理重論。
制啓除名收田。
餘依所奏。
己亥十三年夏四月。
親禘于太廟。
赦。
禮部奏。
順安憲三陵。
聖祖之兄弟也。
稱孫以祭。
似未合義。
按唐書。
宣宗饗穆宗室文稱皇兄。
太常博士閔慶之奏曰。
夫禮有尊卑而不叙親親。
祝文稱謂未當。
請改爲嗣皇。
帝從之。
穆宣。
同父異母也。
今順安憲三廟祝。
宜稱嗣王臣某。
明告于某宗。
從之。
秋八月。
饗老賜酺。
王親饗國老於閤門。
勸花酒歡宴盡日。
賜衣服。
又賜酺庶老及廢疾男女一千二百八十人于毬庭。
外方州縣。
亦同日賜酺。
令民有三子者。
許一子爲僧。
兪氏曰。
文宗崇奉釋敎。
比麗代諸君尤酷。
孜孜佞佛。
甚於太淸之世。
人以文宗之久享。
爲崇佛之效。
文宗値麗運之方隆。
梁武不幸而文宗特幸耳。
冬十二月辛酉朔。
日食。
庚子十四年春二月。
王幸長源亭。
自是。
往來無常。
秋九月。
以宋進士盧寅。
爲校書郞。
王雅好文學。
宋人有文藝者。
鹹被擢用。
盧寅,陳渭,周沆。
以文進。
蕭鼎,蕭遷,葉盛。
以音律顯。
沆後犯贓。
收田遣還。
辛醜十五年夏六月。
王幸奉恩寺。
遂詣國子監。
王謂侍臣曰。
仲尼百王之師。
敢不緻敬。
遂再拜。
秋九月。
蕃賊冦平虜鎭。
○冬十二月。
改官制。
改內史門下省。
爲中書門下省。
其餘幷從成宗之舊。
而員數品秩亦多改定。
以王寵之爲門下侍中判尙書吏部事。
金元鼎爲門下侍郞。
崔惟善爲中書侍郞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寵之。
出入內外著稱。
元鼎。
以文學名。
惟善。
世其儒術。
爲士林所重。
同時拜相。
時稱得人。
壬寅十六年春正月。
金元鼎罷。
○二月。
封子燾。
爲朝鮮侯。
○定三員訊囚法。
制曰。
刑政。
王化所先。
峻則民殘。
寬則民慢。
刑得其中。
陰陽和而風雨順。
法失其宜。
?氣積而災眚作。
虐臣酷吏。
世常有之。
古先哲王。
惟刑是恤。
朕遹追古訓。
愼選刑官。
猶懼不得其人。
以緻寃枉。
自今必備三員以上。
然後訊鞫囚徒。
以爲定制。
三月。
始行貢試封??法。
司業黃抗之。
試諸生。
署科甚濫。
時議紛然。
命中書舍人鄭惟産。
覆試。
惟産請行封??法。
〈按。
此糊名之始。
〉 秋八月。
開城侯暟卒。
癸卯十七年春三月。
契丹遣使。
送大藏經。
王郊迎。
○夏五月。
有星孛于大角。
○秋七月。
侍中金元鼎卒。
初。
元鼎以忤旨罷。
至是。
復爲侍中。
及卒。
闕贈賻。
後四年。
三司以爲言。
乃賜穀以賻之。
八月。
定國子諸生考校法。
制曰。
國子監諸生。
近多廢業。
訓導不至。
責在學官。
自今精加勉勵。
至年終。
校臧否定去留。
儒生在監九年。
律生六年。
荒昧無成者。
幷黜。
甲辰十八年春二月。
運龍門倉米于西北州鎭。
以禮成江船百七艘。
一年六次漕運。
以充軍糧。
三月。
賑窮民。
制曰。
去歲水潦損稼。
言念黎元。
宜急救恤。
其令有司。
自今月至五月。
於開國寺南。
設食以施窮民。
又命自五月十五日。
至七月十五日。
於臨津普通院。
設粥蔬菜。
以施行旅。
夏閏五月。
東女眞冦平海。
○改按察使。
爲都部署。
初。
顯宗罷節度使。
後置按察使。
專制方面。
以行黜陟。
至是。
改爲都部署。
修黃龍寺九層塔。
乙巳十九年春三月。
封子煕。
爲鷄林侯。
○夏四月。
契丹遣使。
加冊王及太子。
加王功臣號。
太子兼侍中。
賜九旒冠,九章服,玉圭,玉冊,象輅等物。
王及太子。
受冊于南郊。
遣使謝之。
五月。
祝子煦髮爲僧。
煦亦太子母弟也。
王謂諸子曰。
??能爲僧。
作福田利益耶。
煦對曰。
臣有出世志。
惟上所命。
王喜。
遂使剃髮爲僧。
出居靈通寺。
號祐世僧統。
煦字義天。
性聰慧嗜學。
通曉五敎。
旁涉儒術。
後。
又出煦弟竀。
〈音頳〉于玄化寺爲僧。
王子爲僧自此始。
一時名門大族。
爭慕效之。
立嫡立嗣。
顧視爲末事。
〈按。
高麗姓族相婚。
史臣謂。
男女同姓。
其生不繁。
況至親乎。
其瀆亂淫昏。
醜不可道。
然其不至繁庶。
有由然。
國制。
宮人得幸而有子。
則祝髮爲僧。
稱爲小君。
雖嫡出王子。
亦多出家。
以此言之。
其不終絶而滅。
幸矣。
高麗崇佛之報。
其終幾至于子姓滅絶。
甚可笑也。
〉 六月。
停覆試。
貶侍禦史盧旦官。
王禦文德殿。
覆試進士。
旦奏事忤旨。
王怒。
使人曳出。
脫去公襴將縛之。
平章事崔惟善前奏。
人臣有罪。
當付憲司。
不可如是。
王怒稍霽。
然罷試。
惟取十上不第者李元長等五人。
賜及第。
貶旦員外郞。
丙午二十年春正月。
禁中外屠殺。
限三年。
二月。
雲興倉災。
積年所蓄。
盡爲灰燼。
制自今倉庫別置禁火員吏。
禦史?以時點檢。
三月。
有星孛于西北。
星出乾方。
大如月。
已而變而爲彗。
契丹復國號曰遼。
○夏四月。
京都地震。
○令外官。
皆帶勸農使。
○遣使如契丹。
賀改國號。
丁未二十一年春正月。
興王寺成。
特設燃燈會。
二月。
赦。
寺成。
凡二千八百間。
十二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