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之制。
而高麗從之。
宣宗時。
有司奏古典天子諸侯三年之喪。
旣葬釋服。
心喪終制。
然則雖變服從吉。
而心喪之制。
則自存矣。
德宗方在心喪之中。
而王可道請納妃而王納之。
所謂心喪之禮。
指何等禮耶。
德宗在麗朝賢君之列。
而所行如是。
他尙何言。
〉 幸毬庭。
飯僧三萬。
閏月。
初設國子監試。
取鄭功志等六十人。
試以賦及六韻十韻詩。
取無定額。
監試始此。
卽進士試也。
後稱成均試。
或稱南省試。
〈按。
今監試之初塲。
取詩賦稱進士始此。
○按。
光宗時。
科第已有及第進士之名。
此後稱進士何。
蓋光宗時。
一榜之內分等。
居前列者爲及第。
中下列者爲進士。
仍而出仕從宦。
歷代皆然。
此則其所取。
例皆童蒙。
其制則異也。
雙冀科法。
專尙詞藻。
識者已非。
而今者國子之試。
唯以賦及六韻十韻詩取之。
新學後進未有鄕塾之敎。
而先學韻語。
所謂未誦六甲。
先制五言者也。
蒙養之不端。
實行之無聞。
職此之由。
尤當亟罷之無疑。
而列朝遵行。
至于粉紅之榜。
而侮玩甚矣。
〉 十一月。
停契丹賀正使。
先是。
遣柳喬會葬。
金行恭賀卽位。
王可道奏。
契丹雖與我通好。
然每有呑倂之志。
今其主殂逝。
駙馬匹梯。
叛據東京。
宜乘此時。
請毀鴨綠城橋。
歸所留我行人。
若不聽。
可與之絶。
乃附表請之。
至是。
行恭回奏。
契丹不從所奏。
王命羣臣議之。
徐訥等二十九人曰。
彼旣不從我言。
宜勿通使。
中樞使皇甫兪義等三十九人駁雲。
今若絶交。
必貽??害。
不如繼好息民。
王從可道及訥等議。
遂停賀正使。
仍用聖宗太平年號。
柳韶請攻破丹城。
王下宰執議。
訥及兪義,黃周亮,崔齊顔,崔沖等。
皆曰不可。
可道與參知政事李端。
奏時不可失。
固請出軍。
王命有司。
蔔於太廟。
不果出兵。
十二月。
內史令緻仕崔士威卒。
士威雖緻仕。
王以其舊臣。
命五日一朝。
入省視事。
尋卒。
諡貞肅。
士威以淸直立朝。
亦有裨益。
壬申德宗敬康王〈諱欽。
字元良。
顯宗長子。
母元成太後金氏。
〉元年春正月。
契丹歸所留行人。
不納。
時。
決議與契丹絶。
遂城朔州寧仁鎭〈在永興東六十裡。
〉派川〈今屬安邊。
在府東九十裡。
〉等縣。
備之。
二月。
鐵利國遣使來聘。
〈後無聞。
〉○三月。
置兵器于邊城。
尙書奉禦樸元綽。
請作革車,繡質弩雷,騰石砲。
又請以八牛弩二十四般兵器。
置邊城。
從之。
〈按。
此等兵器制?不傳。
東人之不尙文獻。
專事鹵莾。
如是。
〉 夏五月。
王齋居翼室。
王以皇考中祥祭。
齋七日。
居翼室諒闇。
反哭擧哀。
一如唐德宗故事。
六月。
王幸奉恩寺。
設太祖諱辰道塲。
自後。
歷代以爲常例。
東西女眞。
來獻土物。
女眞將軍阿豆間三百四十戶來投。
勒留嘉鐵等地。
王以阿豆間。
本東蕃項史之族。
遣置東藩。
終王之世。
二女眞頻歲入貢。
王受菩薩戒於內殿。
自是。
歷代視爲故事。
卽位之初。
必先受戒。
人君之崇奉佛敎。
世世益甚。
秋七月。
賜李禮均等八人妻子物有差。
禮均等八人。
奉使契丹。
被留至二十餘年。
王憐之。
有是命。
〈按八人事。
史無所見。
〉 八月。
以李端爲平章事。
皇甫兪義爲吏部尙書參知政事。
舊制。
宣麻於家。
至是。
從有司請。
集百官。
宣於乾德殿。
尋復舊。
冬十月。
天狗墜。
○尙州地震。
○十一月。
羽陵城主。
遣子來貢。
〈羽本作芋。
〉○是歲。
女眞改號女直。
〈避契丹興宗諱也。
〉 癸酉二年春正月。
以崔沖爲右散騎常侍。
沖奏。
成宗時內外諸司廳壁。
書說苑六正六邪之文。
漢刺史六條之令。
今世代已遠。
宜更書揭之。
使知勑厲。
從之。
〈按。
立法之初。
雖有警惕奉行之道。
而及其久也。
易至弛廢。
須時時修擧振刷之。
然後可以有成矣。
沖之奏。
誠得其要也。
〉 三月。
海賊冦杆城。
六月。
冦三涉。
○安東陜州地震。
○秋八月。
祔顯宗于太廟。
以元成王後金氏祔廟。
〈後以仁憲公姜邯贊,節義公崔沆,貞肅公崔士威,英肅公王可道。
配享。
〉 初置北界關城。
北界隣於強胡。
常被侵掠。
命平章事柳韶。
將兵相地。
創置關城。
起自西海濱古國內城界鴨綠江入海處。
東跨威遠,興化,靜州,寧海,寧德,寧朔〈並在今義州寧海今未詳〉雲州〈今雲山〉安水〈今價川〉淸塞〈今煕川〉平虜〈今未詳〉寧遠,定戎〈在今義州〉孟州,朔州等十四城。
抵耀德,靜邊,〈並在今永興。
〉和州〈今永興〉等三城。
東傅于海。
延袤千餘裡。
高厚各二十五尺。
是役也。
契丹遣兵來爭。
校尉邊柔。
奮身先登。
擊卻之。
九月朔。
日色如彗。
○冬十月。
契丹侵靜州。
○城靜州。
甲戌三年春正月。
以黃周亮爲政堂文學。
○二月。
立妹爲王後。
姓金氏。
後。
顯宗女。
金氏出也。
是爲敬成王後。
又納元惠太後金氏女。
稱外姓。
亦顯宗女也。
是爲孝思王後。
兪氏曰。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以有人倫也。
人倫之本。
始於男女。
故聖人重之。
娶妻必於異姓。
麗承羅風。
嫁娶同姓。
不以爲非。
光德文三宗。
至以姊妹爲室。
人道絶天理滅。
固夷狄之所深恥也。
麗代敎化之不淑。
風俗之淫僻。
有以夫。
夏五月。
平章事王可道卒。
諡英肅。
置兩王弟府文學官。
以翰林學士樸有仁。
爲平壤君府文學。
中樞直學士秦玄錫。
爲樂浪君府文學。
王弟置僚屬。
前未有也。
六月。
震皇城朱雀門。
○秋七月。
以李端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九月。
王薨。
弟平壤君亨。
受遺命卽位。
癸卯。
王寢疾。
顧命曰。
朕疾大漸。
宜以愛弟平壤君亨。
纘登寶位。
遂薨于延英殿。
在位三年。
壽十九。
諡敬康。
廟號德宗。
王生而岐?。
執性剛斷。
亨卽位於重光殿。
是爲靖宗。
李氏〈齊賢〉曰。
德宗居喪。
能盡子之孝。
爲政。
不改父之道。
任用舊臣徐訥,王可道,崔沖,黃周亮之儔。
朝廷無欺蔽。
而民安其生。
尊號曰德。
不亦宜乎。
冬十月。
葬肅陵。
〈在京城北郊。
〉 自王薨至此二十八日而葬。
十一月。
赦。
賜酺觀樂。
庚寅。
王禦威鳳樓。
大赦受賀。
庚子。
設八關會。
賜百官酺。
夕幸法王寺。
翌日大會。
又賜酺觀樂。
東西二京東北兩路兵馬使四都護八牧。
各上表陳賀。
宋商客東西蕃耽羅國。
亦獻方物。
賜坐觀禮。
後以爲常。
十二月。
以黃周亮爲禮部尙書參知政事。
崔齊顔爲吏部尙書。
齊顔。
承老之孫也。
初。
太祖信書訓要。
失於兵燹。
齊顔得崔沆家藏以進。
於是。
得傳於世。
乙亥靖宗容惠王〈諱亨。
字申照。
德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以崔沖爲中樞使。
○東西女眞來朝。
東女眞懷化將軍毛伊羅等五十七人來朝。
賜物有差。
西女眞酋長哥兒古等十二人來朝。
終王之世。
東西女眞。
頻歲入貢。
三月。
以李端爲門下侍郞。
皇甫兪義爲內史侍郞並同平章事。
○冊延興宮主韓氏。
爲惠妃。
妃。
侍中祚之女也。
王在邸納之。
及卽位。
號延興宮主。
至是。
生元子詗。
遂立以爲妃。
是爲容信王後。
鄭氏〈麟趾〉曰。
高麗之制。
王母稱王太後。
嫡稱王後。
妾稱妃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
是爲夫人秩幷正一品。
自餘尙宮,尙寢,尙食,尙針。
皆有員次。
靖宗以後。
或稱宮主。
或稱院主。
或稱翁主。
改復無常。
未可詳也。
夏四月。
親饗國老。
○契丹移牒。
責問絶和之故。
契丹來遠城。
〈盛京志。
鳳凰城古蹟保州。
高麗置領來遠一縣。
縣在鴨綠江西北。
按。
此雲高麗。
卽勾麗也。
麗史樂志雲。
高勾麗來遠城。
在靜州。
卽水中之地。
狄人來投置之。
名其城曰來遠。
歌以紀之。
靜州古基。
今義州南二十五裡。
〉移牒興化鎭曰。
貴國元爲附庸。
靡倦梯航。
昨因伐罪之年。
緻阻來庭之禮。
旣翦除於?逆。
合繼續於貢輸。
曷越數年不尋舊好。
累石城而擬遮大路。
樹木寨而欲礙奇兵。
不知蜀國之中。
別有石牛之徑也。
今皇帝上紹累聖之基。
南夏帝主。
慕義通歡。
西土諸王。
向風納欵。
惟獨東溟之域。
未賓北極之尊。
或激怒雷霆。
何安黎庶。
寧德鎭回牒曰。
竊念。
當國延琳作亂之初。
道路艱阻。
人使寢停。
厥後。
內史舍人金哿慶。
克復於東都。
戶部侍郞李守和。
續獻其方物。
先大王之棄國也。
閤門使蔡忠順。
將命而告哀。
先皇帝之升遐也。
尙書左丞柳喬。
遄征而會葬。
今皇帝之繼統也。
給事中金行恭。
乘傳而朝賀。
平遼以來。
就日相繼。
豈可謂阻來庭之禮乎。
羲爻設險。
有土常規。
魯國廢關。
通人深戒。
是以。
列玆城寨。
備我提封。
蓋圖帖息邊氓。
非欲負阻皇化。
昨緣梯航六使。
初留上國。
宣定兩城。
入築我壃。
未蒙還復。
方切祈禱。
無由得請。
以至于今。
倘兪愨實之誠。
敢怠樂輸之禮。
伏想皇上。
字小情深。
聽卑道廣。
乃睠寅賓之域。
必加推緻之恩。
於我無辜。
有何憑怒。
細詳來誨。
似涉戱言。
秋八月。
京城地震。
○東西女眞並來朝。
終王之世。
朝獻不絶。
九月。
慶州等十九州地震。
○築長城於西北路。
自松嶺〈今未詳〉迤東。
以扼邊冦之衝。
又城梓田。
號昌州。
〈今昌城。
〉徙民實之。
震黃龍寺塔。
丙子二年春正月。
遣諸道審察使。
禦史臺言。
諸道外官。
使民不時。
有妨農事。
請遣使審察黜陟。
從之。
以朔方和溟等州。
爲東界。
浿西爲北界。
〈東北界稱兩界。
〉○二月朔。
有事于方澤。
○東蕃冦三陟縣。
守將設伏草莽。
伺賊還。
皷譟掩擊。
俘斬四十餘級。
三月。
幸三角山。
○還宮。
○夏四月。
制以立夏節進氷。
初。
王下制。
今年不早熱。
其待五月進氷。
有司奏曰。
日在北陸而藏氷。
西陸而出之。
獻羔而啓之。
藏之也周。
用之也徧。
則無愆伏凄苦之災。
若於五月進氷。
則有乖古法。
非所以調陰陽也。
請以立夏進之。
從之。
蔡忠順卒。
諡貞簡。
復李龔爵。
仍令緻仕。
先是。
左僕射李龔。
以帷薄之罪。
被彈坐免。
其後。
吏部以累經赦宥。
請復其官。
禦史臺劾罷之。
至是。
王以龔先朝宰相。
久居文翰之任。
命復其官。
仍令緻仕。
五月。
聽民爲僧。
有四子者。
許一子出家。
旱。
有司奏。
自春少雨。
請依古典。
審理寃獄。
賑恤窮乏。
掩骼埋胔。
先祈嶽鎭海瀆諸山川於北郊。
次祈宗廟。
每七日一祈。
不雨。
還從嶽鎭海瀆如初。
旱甚則修雩徙市。
斷繖扇禁屠殺。
勿飼官馬以穀。
王從之。
六月。
地震。
京城及東京尙廣二州安邊府等管內地震。
多毀屋廬。
東京三日而止。
秋七月。
減禦供人蔘。
王令進人蔘三百斤。
中樞院奏。
近所進一千斤。
足供禦用。
國府之貢。
皆民膏血。
不可妄斂。
乞勿令復進。
王不悅。
門下省駁奏。
古之帝王。
節嗜欲去奢侈。
恭己修身。
虛心納諫。
所以養民庶而緻太平也。
今災變屢作。
宜齊心責躬。
豈可枉費無益。
損民膏血。
乞從密院所奏。
從之。
加給諸衛軍公田。
時。
災怪屢見。
旱乾亦甚。
王以邊境征戍未息。
而諸衛軍人家貧。
名田不足。
令戶部分公田加給。
又勑臣僚。
除休暇輟朝外。
每日視事。
以塞災變。
惠妃韓氏薨。
葬玄陵。
林氏曰。
麗制。
嫡曰後。
妾曰妃夫人。
而歷朝家法不明。
正妃之終身不定其位號。
稱妃宮主者多矣。
此類。
舊史多書薨。
而今皆卒之。
以緻謹于正名之義焉。
〈按。
韓氏爲王元妃。
則異於諸妃之亂稱無倫者。
當依舊史書薨。
〉 遣使入貢于宋。
時久不朝宋。
遣尙書右丞金元沖。
至甕津。
船敗而還。
八月。
命減絞斬二罪。
初。
德宗甞覽刑部奏讞。
以爲罪人絞斬者。
法在必死。
然先王之典。
惟刑是恤。
命自今。
敺擊家主殺人強盜以下。
皆除刑配島。
於是。
京獄減死者六十餘人。
至是。
王以方在憂服。
屢緻變怪。
欲施好生之德。
凡犯絞斬二罪者。
配無人島。
情有可矜者。
配有人島。
免死者百十六人。
冬十一月。
修東西大悲院。
修二院。
以處飢寒疾病之無所歸者。
給衣食。
〈按。
飢者待餔。
病者待養。
人之至情也。
而飢無所餔。
病無所養者。
是窮民之無告者也。
王者爲民父母。
豈不思所以全安之道乎。
高麗以寬厚立國。
養民之政。
無不盡意。
光宗甞置濟危寶矣。
靖宗亦修東西大悲院矣。
睿宗復設惠民局矣。
?模施設之方。
雖無可徵。
就其名而論之。
濟危寶者。
卽賑民之司。
猶今賑恤廳。
大悲院者。
卽養病之所。
猶今活人署。
惠民局者。
卽醫藥之官。
猶今惠民署。
當是時也。
賢君繼作。
國有實政。
民蒙實惠。
其深仁厚澤。
入人深矣。
是以。
後來國家闆蕩。
兵戈創攘。
而民心不離。
宗社奠安者。
能得保民之道也。
〉 十二月。
祔德宗于太廟。
後。
以敬成王後金氏祔廟。
〈後薨葬。
史闕。
○配享襄懿公柳韶。
〉初。
王問昭穆之制於徐訥,黃周亮。
周亮等言。
顯宗之祔廟也。
以兄弟同昭穆之文。
惠定光戴。
同班爲昭。
景成爲穆。
穆宗爲昭。
而顯宗祔於穆廟。
則二昭二穆。
與太祖之廟而五。
今祔德宗。
數過五廟。
請遷惠定光三宗。
藏于太祖廟西壁。
戴。
追王之主。
遷祭其陵。
可也。
劉徵弼言。
太祖在曾祖行。
親未盡故。
惠定光三宗不必遷。
惟遷戴宗於陵。
而祔德宗於次室。
可矣。
周亮等言。
徵弼論親未盡之義。
亦以一時四廟。
難於遷毀。
其言如是。
臣聞前典雲。
親過高祖則毀其廟。
自禰祖曾祖高祖以上論。
親盡未盡。
非以旁親論。
惠定光在從祖行。
不可比於親祖。
昔。
晉鍾雅奏言。
景皇帝不以伯祖而祭於廟。
宜除伯祖之文。
朝廷從之。
則從祖不入於廟。
明矣。
惠定光戴。
俱宜遷毀。
王謂一時遷毀四神主。
意所未安。
欲從徵弼議。
周亮復言。
太祖爲一廟。
惠定光戴爲昭一廟。
景成爲穆一廟。
穆宗爲昭。
顯宗爲穆。
五廟之儀。
於是乎備。
若以派系次第論之。
顯宗於穆宗爲叔。
若先卽位。
可與景成同一行。
然繼穆宗卽位。
故顯宗祔於穆宗之下第二穆位。
今祔德宗。
則惠定光戴四主。
在所當遷。
徵弼惟論四廟遷毀之難。
不論昭穆之數。
宗廟之禮。
國之大事。
胡可臆斷。
若以德宗爲昭。
則三昭二穆。
與太祖爲六廟。
非古制也。
若論派系次第。
以顯宗爲第一穆。
次于景成而降穆宗於其下。
則公羊所謂僖閔逆祀也。
徐訥曰。
周亮之奏。
合於古制。
然魯國以諸侯昭穆之外。
有文世室武世室。
惠定光三宗。
亦不可遷毀。
王從之。
丁醜三年春正月。
令諸道。
停訟務農。
○二月。
彗星五幷出。
各長五六尺。
夏五月。
幸玄化寺。
自是。
屢幸寺院。
秋七月。
始制諱辰陳慰禮。
○以劉徵弼,黃周亮。
爲內史侍郞並同平章事。
崔齊顔,崔沖。
並參知政事。
○冬十月。
契丹來侵鴨綠江。
○十二月。
遣使如契丹。
請復通好。
先時。
契丹來遠城。
牒寧德鎭。
諭我先奏表章。
苟驗實誠。
別頒兪命。
於是。
命徐訥等十四人議。
以爲宜更通使。
至是。
遣殿中少監崔延嘏。
奏狀。
請更輸誠。
戊寅四年春正月。
契丹遣使報聘。
時。
朝廷旣修聘。
契丹亦遣其臣馬保業來聘。
自是。
聘問復如故。
然鴨綠江橋城。
竟不毀也。
夏四月。
平章事柳韶卒。
諡襄毅。
五月。
歸化女眞。
殺其都領。
女眞歸化以後。
定頭目領之。
號都領將軍。
時女眞仇屯高刁化二人。
與其都領開老。
爭財敺殺。
事聞。
下輔臣議。
侍中徐訥等議曰。
女眞雖是異類。
旣已歸化。
名載版籍。
今因爭財。
敺殺其長。
罪不可原。
請論如法。
侍郞黃周亮等議曰。
此輩雖歸化爲我藩籬。
然人面獸心。
不慣風敎。
不可加刑。
且律文雲。
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
各依本俗法。
況其隣裡老長。
已依本俗法。
出犯二人家財物。
輸開老家。
以贖其罪。
何更論斷。
王從周亮等議。
秋八月。
復行契丹年號。
○冬十一月。
以黃周亮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十二月。
放東池禽獸。
先是。
東池白鶴鵝鴨山羊之類。
日飼稻粱。
爲費甚多。
至是。
內史門下省奏。
前典雲。
犬馬非其土性。
不畜。
珍禽奇獸。
不育于國。
又雲。
鳥獸昆蟲。
各遂其性。
蓋不以玩好傷物性也。
乞放海島。
從之。
己卯五年春二月。
遣使如契丹。
先是。
契丹遣使。
稱安撫。
至是。
王遣使謝之。
仍請罷鴨江東加築城堡。
契丹主以事在先朝。
不許。
夏四月。
契丹遣使冊王。
爲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一千戶。
仍賜輸忠保義奉國功臣號。
遣使以謝。
六月。
遣使諸道。
簡驍勇習弓馬。
○西北路大雨。
鴨江水漲。
漂失兵船七十餘艘。
初立賤者從母法。
柳氏〈馨遠〉曰。
賤者從母法。
始於此。
知母而不知父。
禽獸之道也。
人類而處以禽獸。
豈法也哉。
然原其法之所自。
則國俗之使賤人。
無異牛馬。
旣使之如此。
欲從其父。
則奸亂之訟。
不勝其煩。
故不得已如是耳。
然則非從母之非。
乃奴婢法之非也。
至於後世。
則仍其從母。
而母若良女。
則又必使從父爲賤。
是法不爲法。
而惟驅人入賤矣。
非法之中。
又非法矣。
庚辰六年春正月丙辰朔。
日食。
○二月。
昇平門災。
○立麗妃韓氏。
爲王後。
妃。
亦祚之女也。
惠妃薨後。
冊爲麗妃。
號昌盛宮主。
至是。
立爲王後。
是爲容懿王後。
〈後薨葬史闕。
〉 秋七月。
以楊帶春爲安北大都護府副使。
帶春立志峻拔。
多智畧習兵事。
左僕射崔沖奏。
若有邊憂。
非帶春。
無可遣者。
此人不宜出外。
不從。
震宜春樓。
○八月。
刑部尙書李周佐卒。
周佐。
東京人。
家世單微。
幼聰悟。
立朝四十餘年。
倜儻瓌偉。
時稱得大臣軆。
卒。
王悼惜。
贈右僕射。
賻米麥四百石。
令百官會葬。
冬十月。
置繡質弩於東西邊鎭。
西面兵馬都監使樸元綽所造繡質九弓弩一張。
極爲神巧。
王大加褒賞。
命造置東西邊鎭。
時。
王以爲。
自先朝偃武修文。
已有年。
恐武畧不競。
留意兵事。
西北路兵馬使亦奏。
金海兵法武畧之要訣。
請頒沿邊州鎭。
從之。
十一月。
大食國人。
來獻方物。
○十二月。
儺。
儺禮。
磔五鷄以驅疫氣。
王謂非好生之德。
命代他物。
司天?奏。
祥瑞志。
儺磔土牛以送寒。
請造土牛以代鷄。
從之。
城金海府。
辛巳七年春。
城寧遠平虜鎭。
以尙書右僕射崔沖。
判西北路兵馬事。
命行邊境。
拓定城池。
賜衣遣之。
沖置二鎭及諸堡十四。
西女眞高之知等效力。
優賞。
夏四月。
設藏經道塲于會慶殿。
春秋二季例設。
春六日秋七日。
免東北界稅額。
舊制。
北路寧州等三十三州。
東路高和等州。
隣狄境。
防禦事殷。
未甞徵稅。
己卯年。
有司奏定稅額。
兩路一年貢布五萬二百九匹。
折納餱糧一萬四千四十九斛。
由此。
邊民不樂。
至是。
門下省請除之。
秋八月。
彗星見于東方。
長三十尺許。
二十餘日而滅。
九月。
免文武官子弟充軍。
時選軍別監。
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員子弟。
除業文赴擧外。
幷充軍伍。
兵部奏。
此雖安不忘危之慮。
然皆累世勳舊子孫。
故祖宗以來。
不與于役。
請勿充隊伍。
從之。
冬十月。
王如鎬京。
○以崔沖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十一月。
王還宮。
王之如鎬京也。
駕至大同江。
留守皇甫穎迎謁。
王禦龍船。
賜宴輔臣。
命將士射。
拾遺金尙賓進諫。
乃止。
壬午八年春二月。
燃燈。
王如奉恩寺。
自數世前。
王每以燃燈日。
例如奉恩寺。
謁太祖眞殿。
必親行香。
以爲常。
三月。
制視朝日。
令百官各自奏對。
○夏四月。
禘于太廟。
禮部奏。
今四月。
當禘祫而將行王後冊封禮。
禘祫。
請行攝事。
內史門下奏。
禘祫有定期。
封冊自可從宜。
請先行禘禮。
從之。
夏六月。
內史令徐訥卒。
諡元肅。
自弼至訥。
三世相繼爲相。
平章事劉徵弼卒。
王以徵弼積閥襲慶。
以文翰輔佐累朝。
其功可錄。
授其子綽工部書令史。
冬十一月。
契丹來報與宋平。
契丹自澶淵之盟。
與宋講好。
至是。
復欲冦宋。
宋許增歲幣金繒。
契丹以此稱賀。
上其主尊號。
故使來報之。
十二月。
平章事緻仕皇甫兪義卒。
○制諸業學生年壯不成才者。
充光軍。
癸未九年春二月。
以崔齊顔。
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
皇甫穎李作忠。
內史侍郞並同平章事。
○夏五月丁卯朔。
日食。
○禁錦繡。
焚金龍鳳紋綾羅衣服。
○秋九月。
東女眞率蕃賊來朝。
先是。
東女眞柔遠將軍沙伊羅。
誘緻水陸賊酋羅弗等四百九十四人。
詣和州舘請朝。
有司奏。
此類人面獸心。
宜令兵馬使。
量減人數。
分次赴朝。
從之。
至是。
沙伊羅復與寧塞將軍冬弗老等。
率化外女眞八十餘人來朝。
奏雲。
化外人。
妄懷狠戾。
曾擾邊疆。
洎蒙洪育。
頓改前非。
今引水陸蕃長。
詣闕陳欵。
願爲邊民。
自今。
每候隣冦動靜以報。
王嘉之。
厚賜金帛。
十一月。
契丹遣使加冊王。
加守太傅兼中書令。
因賜冠服車輅印綬等物。
王設壇受詔。
遣使謝恩。
侍中黃周亮卒。
諡景文。
初。
契丹之亂。
書籍煨燼。
周亮奉詔。
訪問採掇。
撰集太祖至穆宗七代實錄。
共三十六卷以進。
甲申十年春二月。
轉粟實西北州鎭。
○夏四月。
東女眞請盟。
東女眞一千五人。
執贄請盟。
各賜衣著銀器。
自是。
東西女眞。
貢獻益勤。
冬十一月。
城長定二州及元興鎭。
〈幷今定平。
〉 東北面兵馬使金令器。
掌築三城。
分屯要害。
水陸捍賊。
東女眞將軍烏乙達等來朝曰。
我等在貴國之境。
慕化臣服有年矣。
每慮醜虜來侵。
未獲奠居。
今築三城。
以防賊路。
是以來謝耳。
獻其駿馬。
王亦優賞遣還。
乙酉十一年春二月。
作臨津浮梁。
津無船橋。
行人爭渡。
多陷溺。
命作浮梁。
自此。
人馬如履平地。
賜臨津課橋院曰慈濟寺。
〈津在今長湍府南三十七裡。
〉 夏四月丁亥朔。
日不食。
賀。
太史奏日當食。
陰雲不見。
羣臣表賀。
〈按考宋元綱目。
是年四月朔日食。
今以雲陰不見爲瑞。
而羣臣表賀。
其慢天佞君之罪。
無所逃矣。
〉 蕃賊冦寧遠鎭。
○令樂工雜類子孫。
不許赴擧。
丙戌十二年春正月。
制民立嗣法。
制。
凡人民依律文。
立嗣以適。
適子有故。
立適孫。
無適孫。
立同母弟。
無母弟。
立庶孫。
無男孫者。
亦許女孫。
春三月辛巳朔。
日食。
○判每歲春秋。
平校公私鬥斛。
○創經行儀。
命侍中崔齊顔。
詣毬庭行香。
拜送街衢經行。
分京城街衢爲三道。
各以彩樓子。
擔般若經前行。
僧徒具法服。
步行讀誦。
監押官亦以公服步從。
廵行街衢。
爲民祈福。
名曰經行。
自是。
歲以爲常。
〈按。
靖宗之佞佛求福。
可謂至矣。
曾未數月而薨。
則福果安在。
後王不戒。
每踵覆轍。
悲夫。
〉 夏五月。
王薨。
弟樂浪君徽卽位。
王有子四人。
曰詗,昉,璥,暟。
詗昉早卒。
璥暟年幼。
丁酉。
王疾篤。
召徽入卧內。
詔令權摠國事。
薨。
在位十二年。
壽三十三。
王寬仁孝友。
識度弘遠。
英武果斷。
不拘小節。
與契丹復和。
國以乂安。
遺命山陵。
悉從儉約。
諡容惠。
廟號靖宗。
徽卽位於柩前。
是爲文宗。
百官奉國璽。
詣重光殿朝賀。
李氏〈齊賢〉曰。
契丹貪暴。
不足保信。
太祖深以爲戒。
然而幸其一災而棄舊好。
非計也。
顯宗艱難反正。
日不暇給。
德宗未及方剛之年。
尤宜戒之在鬪。
王可道議絶和親。
不若皇甫兪義繼好息民之論也。
靖宗嗣位三年。
復尋歡盟。
感之匪由至誠。
緻之必有奇策。
君子以爲善繼善述。
以保其國。
葬周陵。
〈在北郊。
〉○六月。
遣使如契丹。
告哀。
○築東南沿海城堡。
遣兵部郞中金瓊。
自東海至南海。
沿邊築城堡農塲。
以阨海冦之衝。
赦。
○秋八月。
召宰臣。
論時政得失。
王銳意爲治。
自卽位三日。
制令先朝所禦倚床踏鬥金銀裝釘。
及茵褥金銀線織成罽錦者。
代以銅鐵,綾絹。
至是。
禦宣政殿。
召侍中崔齊顔,平章事崔沖等。
論時政得失。
自是。
數賜延見。
九月。
王如普濟寺。
自是。
屢幸寺院。
冬十月。
選先鋒軍。
崔齊顔奏曰。
兵書。
萬人取三千爲奇。
千人取三百爲奇。
請以六衛軍。
每一領。
選二百人。
爲先鋒軍。
從之。
十一月。
侍中崔齊顔卒。
諡恭順。
始設節日道塲。
王雅喜佛事。
卽位之初。
醮本命于大內。
至是。
以生日節日。
令中外寺院。
幷設祈祥迎福道塲。
其他臨幸寺院行香祈禱之事。
日新月盛。
史不勝記。
〈按。
文宗卽位以後。
齋醮之費。
寺塔之役。
不可勝記。
而史稱恭儉。
何哉。
〉 契丹遣使歸賻。
○立妹爲王後。
姓金氏。
是爲仁平王後。
元成太後出也。
〈後薨葬。
史闕。
〉 丁亥文宗仁孝王〈諱徽。
字燭幽。
古諱緖。
顯宗第三子。
母元惠太後金氏。
〉元年春正月。
中樞使林維幹卒。
王以維幹。
久居諫職。
忠貞輔弼績效多。
官其子良。
槩八品職。
禁諸州輪經會。
時。
州郡逐年盛設輪經會。
吏憑以聚斂。
勞弊不貲。
王制。
自今凡輪經醉飽娛樂之事。
並宜禁斷。
置霜陰鶴浦戍。
〈皆在今安邊。
〉 二縣沿海。
當蕃賊之衝。
故設置軍戍。
二月。
命吏部。
量用良吏蘇顯等。
連州〈今價川〉防禦副使蘇顯。
下車以來。
勸課農桑。
存恤民庶。
政績茂著。
兵馬使楊帶春奏聞。
王令吏部。
量用交州判官李維伯。
繕理城池。
修備器械。
爲諸郡第一。
上任以來。
勸農恤民。
吏民上言。
雖秩滿。
願得見借。
王嘉之。
付吏部。
晉州牧使崔復圭。
招安逋民一萬三千戶。
復其業。
王下制褒奬。
州郡莫不自勵。
三月乙亥朔。
日食。
○夏四月。
以崔沖爲侍中。
金令器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金元沖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王視朝于乾德殿。
召宰臣及禦史?。
論時政得失。
是後。
數延見宰輔崔沖等。
六月。
更校法律。
制曰。
法律。
刑罰之斷例也。
明則刑無寃濫。
不明則罪失輕重。
今所行律令。
或多訛舛。
良用軫懷。
其令侍中崔沖。
集諸律官。
重加詳校。
務從允當。
王於刑獄必審愼。
刑部奏死囚王必三覆。
而尙慮失情。
謂刑官曰。
死者不可再生。
儻有寃枉。
欲訴無路。
可不痛哉。
秋八月。
監察禦史李希老,洪德威。
有罪免。
希老性躁急。
歷仕中外。
無聲績。
德威當靖宗喪制未闋。
燈夕置酒作樂。
禦史?駁奏。
罷之。
制考中外官殿最。
○九月。
契丹遣使冊王。
爲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一千戶。
兼賜匡時緻理竭節功臣號。
冬十月。
皇甫穎卒。
穎無嗣。
甞上言。
乞以外孫金祿崇爲後
而高麗從之。
宣宗時。
有司奏古典天子諸侯三年之喪。
旣葬釋服。
心喪終制。
然則雖變服從吉。
而心喪之制。
則自存矣。
德宗方在心喪之中。
而王可道請納妃而王納之。
所謂心喪之禮。
指何等禮耶。
德宗在麗朝賢君之列。
而所行如是。
他尙何言。
〉 幸毬庭。
飯僧三萬。
閏月。
初設國子監試。
取鄭功志等六十人。
試以賦及六韻十韻詩。
取無定額。
監試始此。
卽進士試也。
後稱成均試。
或稱南省試。
〈按。
今監試之初塲。
取詩賦稱進士始此。
○按。
光宗時。
科第已有及第進士之名。
此後稱進士何。
蓋光宗時。
一榜之內分等。
居前列者爲及第。
中下列者爲進士。
仍而出仕從宦。
歷代皆然。
此則其所取。
例皆童蒙。
其制則異也。
雙冀科法。
專尙詞藻。
識者已非。
而今者國子之試。
唯以賦及六韻十韻詩取之。
新學後進未有鄕塾之敎。
而先學韻語。
所謂未誦六甲。
先制五言者也。
蒙養之不端。
實行之無聞。
職此之由。
尤當亟罷之無疑。
而列朝遵行。
至于粉紅之榜。
而侮玩甚矣。
〉 十一月。
停契丹賀正使。
先是。
遣柳喬會葬。
金行恭賀卽位。
王可道奏。
契丹雖與我通好。
然每有呑倂之志。
今其主殂逝。
駙馬匹梯。
叛據東京。
宜乘此時。
請毀鴨綠城橋。
歸所留我行人。
若不聽。
可與之絶。
乃附表請之。
至是。
行恭回奏。
契丹不從所奏。
王命羣臣議之。
徐訥等二十九人曰。
彼旣不從我言。
宜勿通使。
中樞使皇甫兪義等三十九人駁雲。
今若絶交。
必貽??害。
不如繼好息民。
王從可道及訥等議。
遂停賀正使。
仍用聖宗太平年號。
柳韶請攻破丹城。
王下宰執議。
訥及兪義,黃周亮,崔齊顔,崔沖等。
皆曰不可。
可道與參知政事李端。
奏時不可失。
固請出軍。
王命有司。
蔔於太廟。
不果出兵。
十二月。
內史令緻仕崔士威卒。
士威雖緻仕。
王以其舊臣。
命五日一朝。
入省視事。
尋卒。
諡貞肅。
士威以淸直立朝。
亦有裨益。
壬申德宗敬康王〈諱欽。
字元良。
顯宗長子。
母元成太後金氏。
〉元年春正月。
契丹歸所留行人。
不納。
時。
決議與契丹絶。
遂城朔州寧仁鎭〈在永興東六十裡。
〉派川〈今屬安邊。
在府東九十裡。
〉等縣。
備之。
二月。
鐵利國遣使來聘。
〈後無聞。
〉○三月。
置兵器于邊城。
尙書奉禦樸元綽。
請作革車,繡質弩雷,騰石砲。
又請以八牛弩二十四般兵器。
置邊城。
從之。
〈按。
此等兵器制?不傳。
東人之不尙文獻。
專事鹵莾。
如是。
〉 夏五月。
王齋居翼室。
王以皇考中祥祭。
齋七日。
居翼室諒闇。
反哭擧哀。
一如唐德宗故事。
六月。
王幸奉恩寺。
設太祖諱辰道塲。
自後。
歷代以爲常例。
東西女眞。
來獻土物。
女眞將軍阿豆間三百四十戶來投。
勒留嘉鐵等地。
王以阿豆間。
本東蕃項史之族。
遣置東藩。
終王之世。
二女眞頻歲入貢。
王受菩薩戒於內殿。
自是。
歷代視爲故事。
卽位之初。
必先受戒。
人君之崇奉佛敎。
世世益甚。
秋七月。
賜李禮均等八人妻子物有差。
禮均等八人。
奉使契丹。
被留至二十餘年。
王憐之。
有是命。
〈按八人事。
史無所見。
〉 八月。
以李端爲平章事。
皇甫兪義爲吏部尙書參知政事。
舊制。
宣麻於家。
至是。
從有司請。
集百官。
宣於乾德殿。
尋復舊。
冬十月。
天狗墜。
○尙州地震。
○十一月。
羽陵城主。
遣子來貢。
〈羽本作芋。
〉○是歲。
女眞改號女直。
〈避契丹興宗諱也。
〉 癸酉二年春正月。
以崔沖爲右散騎常侍。
沖奏。
成宗時內外諸司廳壁。
書說苑六正六邪之文。
漢刺史六條之令。
今世代已遠。
宜更書揭之。
使知勑厲。
從之。
〈按。
立法之初。
雖有警惕奉行之道。
而及其久也。
易至弛廢。
須時時修擧振刷之。
然後可以有成矣。
沖之奏。
誠得其要也。
〉 三月。
海賊冦杆城。
六月。
冦三涉。
○安東陜州地震。
○秋八月。
祔顯宗于太廟。
以元成王後金氏祔廟。
〈後以仁憲公姜邯贊,節義公崔沆,貞肅公崔士威,英肅公王可道。
配享。
〉 初置北界關城。
北界隣於強胡。
常被侵掠。
命平章事柳韶。
將兵相地。
創置關城。
起自西海濱古國內城界鴨綠江入海處。
東跨威遠,興化,靜州,寧海,寧德,寧朔〈並在今義州寧海今未詳〉雲州〈今雲山〉安水〈今價川〉淸塞〈今煕川〉平虜〈今未詳〉寧遠,定戎〈在今義州〉孟州,朔州等十四城。
抵耀德,靜邊,〈並在今永興。
〉和州〈今永興〉等三城。
東傅于海。
延袤千餘裡。
高厚各二十五尺。
是役也。
契丹遣兵來爭。
校尉邊柔。
奮身先登。
擊卻之。
九月朔。
日色如彗。
○冬十月。
契丹侵靜州。
○城靜州。
甲戌三年春正月。
以黃周亮爲政堂文學。
○二月。
立妹爲王後。
姓金氏。
後。
顯宗女。
金氏出也。
是爲敬成王後。
又納元惠太後金氏女。
稱外姓。
亦顯宗女也。
是爲孝思王後。
兪氏曰。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以有人倫也。
人倫之本。
始於男女。
故聖人重之。
娶妻必於異姓。
麗承羅風。
嫁娶同姓。
不以爲非。
光德文三宗。
至以姊妹爲室。
人道絶天理滅。
固夷狄之所深恥也。
麗代敎化之不淑。
風俗之淫僻。
有以夫。
夏五月。
平章事王可道卒。
諡英肅。
置兩王弟府文學官。
以翰林學士樸有仁。
爲平壤君府文學。
中樞直學士秦玄錫。
爲樂浪君府文學。
王弟置僚屬。
前未有也。
六月。
震皇城朱雀門。
○秋七月。
以李端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九月。
王薨。
弟平壤君亨。
受遺命卽位。
癸卯。
王寢疾。
顧命曰。
朕疾大漸。
宜以愛弟平壤君亨。
纘登寶位。
遂薨于延英殿。
在位三年。
壽十九。
諡敬康。
廟號德宗。
王生而岐?。
執性剛斷。
亨卽位於重光殿。
是爲靖宗。
李氏〈齊賢〉曰。
德宗居喪。
能盡子之孝。
爲政。
不改父之道。
任用舊臣徐訥,王可道,崔沖,黃周亮之儔。
朝廷無欺蔽。
而民安其生。
尊號曰德。
不亦宜乎。
冬十月。
葬肅陵。
〈在京城北郊。
〉 自王薨至此二十八日而葬。
十一月。
赦。
賜酺觀樂。
庚寅。
王禦威鳳樓。
大赦受賀。
庚子。
設八關會。
賜百官酺。
夕幸法王寺。
翌日大會。
又賜酺觀樂。
東西二京東北兩路兵馬使四都護八牧。
各上表陳賀。
宋商客東西蕃耽羅國。
亦獻方物。
賜坐觀禮。
後以爲常。
十二月。
以黃周亮爲禮部尙書參知政事。
崔齊顔爲吏部尙書。
齊顔。
承老之孫也。
初。
太祖信書訓要。
失於兵燹。
齊顔得崔沆家藏以進。
於是。
得傳於世。
乙亥靖宗容惠王〈諱亨。
字申照。
德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以崔沖爲中樞使。
○東西女眞來朝。
東女眞懷化將軍毛伊羅等五十七人來朝。
賜物有差。
西女眞酋長哥兒古等十二人來朝。
終王之世。
東西女眞。
頻歲入貢。
三月。
以李端爲門下侍郞。
皇甫兪義爲內史侍郞並同平章事。
○冊延興宮主韓氏。
爲惠妃。
妃。
侍中祚之女也。
王在邸納之。
及卽位。
號延興宮主。
至是。
生元子詗。
遂立以爲妃。
是爲容信王後。
鄭氏〈麟趾〉曰。
高麗之制。
王母稱王太後。
嫡稱王後。
妾稱妃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
是爲夫人秩幷正一品。
自餘尙宮,尙寢,尙食,尙針。
皆有員次。
靖宗以後。
或稱宮主。
或稱院主。
或稱翁主。
改復無常。
未可詳也。
夏四月。
親饗國老。
○契丹移牒。
責問絶和之故。
契丹來遠城。
〈盛京志。
鳳凰城古蹟保州。
高麗置領來遠一縣。
縣在鴨綠江西北。
按。
此雲高麗。
卽勾麗也。
麗史樂志雲。
高勾麗來遠城。
在靜州。
卽水中之地。
狄人來投置之。
名其城曰來遠。
歌以紀之。
靜州古基。
今義州南二十五裡。
〉移牒興化鎭曰。
貴國元爲附庸。
靡倦梯航。
昨因伐罪之年。
緻阻來庭之禮。
旣翦除於?逆。
合繼續於貢輸。
曷越數年不尋舊好。
累石城而擬遮大路。
樹木寨而欲礙奇兵。
不知蜀國之中。
別有石牛之徑也。
今皇帝上紹累聖之基。
南夏帝主。
慕義通歡。
西土諸王。
向風納欵。
惟獨東溟之域。
未賓北極之尊。
或激怒雷霆。
何安黎庶。
寧德鎭回牒曰。
竊念。
當國延琳作亂之初。
道路艱阻。
人使寢停。
厥後。
內史舍人金哿慶。
克復於東都。
戶部侍郞李守和。
續獻其方物。
先大王之棄國也。
閤門使蔡忠順。
將命而告哀。
先皇帝之升遐也。
尙書左丞柳喬。
遄征而會葬。
今皇帝之繼統也。
給事中金行恭。
乘傳而朝賀。
平遼以來。
就日相繼。
豈可謂阻來庭之禮乎。
羲爻設險。
有土常規。
魯國廢關。
通人深戒。
是以。
列玆城寨。
備我提封。
蓋圖帖息邊氓。
非欲負阻皇化。
昨緣梯航六使。
初留上國。
宣定兩城。
入築我壃。
未蒙還復。
方切祈禱。
無由得請。
以至于今。
倘兪愨實之誠。
敢怠樂輸之禮。
伏想皇上。
字小情深。
聽卑道廣。
乃睠寅賓之域。
必加推緻之恩。
於我無辜。
有何憑怒。
細詳來誨。
似涉戱言。
秋八月。
京城地震。
○東西女眞並來朝。
終王之世。
朝獻不絶。
九月。
慶州等十九州地震。
○築長城於西北路。
自松嶺〈今未詳〉迤東。
以扼邊冦之衝。
又城梓田。
號昌州。
〈今昌城。
〉徙民實之。
震黃龍寺塔。
丙子二年春正月。
遣諸道審察使。
禦史臺言。
諸道外官。
使民不時。
有妨農事。
請遣使審察黜陟。
從之。
以朔方和溟等州。
爲東界。
浿西爲北界。
〈東北界稱兩界。
〉○二月朔。
有事于方澤。
○東蕃冦三陟縣。
守將設伏草莽。
伺賊還。
皷譟掩擊。
俘斬四十餘級。
三月。
幸三角山。
○還宮。
○夏四月。
制以立夏節進氷。
初。
王下制。
今年不早熱。
其待五月進氷。
有司奏曰。
日在北陸而藏氷。
西陸而出之。
獻羔而啓之。
藏之也周。
用之也徧。
則無愆伏凄苦之災。
若於五月進氷。
則有乖古法。
非所以調陰陽也。
請以立夏進之。
從之。
蔡忠順卒。
諡貞簡。
復李龔爵。
仍令緻仕。
先是。
左僕射李龔。
以帷薄之罪。
被彈坐免。
其後。
吏部以累經赦宥。
請復其官。
禦史臺劾罷之。
至是。
王以龔先朝宰相。
久居文翰之任。
命復其官。
仍令緻仕。
五月。
聽民爲僧。
有四子者。
許一子出家。
旱。
有司奏。
自春少雨。
請依古典。
審理寃獄。
賑恤窮乏。
掩骼埋胔。
先祈嶽鎭海瀆諸山川於北郊。
次祈宗廟。
每七日一祈。
不雨。
還從嶽鎭海瀆如初。
旱甚則修雩徙市。
斷繖扇禁屠殺。
勿飼官馬以穀。
王從之。
六月。
地震。
京城及東京尙廣二州安邊府等管內地震。
多毀屋廬。
東京三日而止。
秋七月。
減禦供人蔘。
王令進人蔘三百斤。
中樞院奏。
近所進一千斤。
足供禦用。
國府之貢。
皆民膏血。
不可妄斂。
乞勿令復進。
王不悅。
門下省駁奏。
古之帝王。
節嗜欲去奢侈。
恭己修身。
虛心納諫。
所以養民庶而緻太平也。
今災變屢作。
宜齊心責躬。
豈可枉費無益。
損民膏血。
乞從密院所奏。
從之。
加給諸衛軍公田。
時。
災怪屢見。
旱乾亦甚。
王以邊境征戍未息。
而諸衛軍人家貧。
名田不足。
令戶部分公田加給。
又勑臣僚。
除休暇輟朝外。
每日視事。
以塞災變。
惠妃韓氏薨。
葬玄陵。
林氏曰。
麗制。
嫡曰後。
妾曰妃夫人。
而歷朝家法不明。
正妃之終身不定其位號。
稱妃宮主者多矣。
此類。
舊史多書薨。
而今皆卒之。
以緻謹于正名之義焉。
〈按。
韓氏爲王元妃。
則異於諸妃之亂稱無倫者。
當依舊史書薨。
〉 遣使入貢于宋。
時久不朝宋。
遣尙書右丞金元沖。
至甕津。
船敗而還。
八月。
命減絞斬二罪。
初。
德宗甞覽刑部奏讞。
以爲罪人絞斬者。
法在必死。
然先王之典。
惟刑是恤。
命自今。
敺擊家主殺人強盜以下。
皆除刑配島。
於是。
京獄減死者六十餘人。
至是。
王以方在憂服。
屢緻變怪。
欲施好生之德。
凡犯絞斬二罪者。
配無人島。
情有可矜者。
配有人島。
免死者百十六人。
冬十一月。
修東西大悲院。
修二院。
以處飢寒疾病之無所歸者。
給衣食。
〈按。
飢者待餔。
病者待養。
人之至情也。
而飢無所餔。
病無所養者。
是窮民之無告者也。
王者爲民父母。
豈不思所以全安之道乎。
高麗以寬厚立國。
養民之政。
無不盡意。
光宗甞置濟危寶矣。
靖宗亦修東西大悲院矣。
睿宗復設惠民局矣。
?模施設之方。
雖無可徵。
就其名而論之。
濟危寶者。
卽賑民之司。
猶今賑恤廳。
大悲院者。
卽養病之所。
猶今活人署。
惠民局者。
卽醫藥之官。
猶今惠民署。
當是時也。
賢君繼作。
國有實政。
民蒙實惠。
其深仁厚澤。
入人深矣。
是以。
後來國家闆蕩。
兵戈創攘。
而民心不離。
宗社奠安者。
能得保民之道也。
〉 十二月。
祔德宗于太廟。
後。
以敬成王後金氏祔廟。
〈後薨葬。
史闕。
○配享襄懿公柳韶。
〉初。
王問昭穆之制於徐訥,黃周亮。
周亮等言。
顯宗之祔廟也。
以兄弟同昭穆之文。
惠定光戴。
同班爲昭。
景成爲穆。
穆宗爲昭。
而顯宗祔於穆廟。
則二昭二穆。
與太祖之廟而五。
今祔德宗。
數過五廟。
請遷惠定光三宗。
藏于太祖廟西壁。
戴。
追王之主。
遷祭其陵。
可也。
劉徵弼言。
太祖在曾祖行。
親未盡故。
惠定光三宗不必遷。
惟遷戴宗於陵。
而祔德宗於次室。
可矣。
周亮等言。
徵弼論親未盡之義。
亦以一時四廟。
難於遷毀。
其言如是。
臣聞前典雲。
親過高祖則毀其廟。
自禰祖曾祖高祖以上論。
親盡未盡。
非以旁親論。
惠定光在從祖行。
不可比於親祖。
昔。
晉鍾雅奏言。
景皇帝不以伯祖而祭於廟。
宜除伯祖之文。
朝廷從之。
則從祖不入於廟。
明矣。
惠定光戴。
俱宜遷毀。
王謂一時遷毀四神主。
意所未安。
欲從徵弼議。
周亮復言。
太祖爲一廟。
惠定光戴爲昭一廟。
景成爲穆一廟。
穆宗爲昭。
顯宗爲穆。
五廟之儀。
於是乎備。
若以派系次第論之。
顯宗於穆宗爲叔。
若先卽位。
可與景成同一行。
然繼穆宗卽位。
故顯宗祔於穆宗之下第二穆位。
今祔德宗。
則惠定光戴四主。
在所當遷。
徵弼惟論四廟遷毀之難。
不論昭穆之數。
宗廟之禮。
國之大事。
胡可臆斷。
若以德宗爲昭。
則三昭二穆。
與太祖爲六廟。
非古制也。
若論派系次第。
以顯宗爲第一穆。
次于景成而降穆宗於其下。
則公羊所謂僖閔逆祀也。
徐訥曰。
周亮之奏。
合於古制。
然魯國以諸侯昭穆之外。
有文世室武世室。
惠定光三宗。
亦不可遷毀。
王從之。
丁醜三年春正月。
令諸道。
停訟務農。
○二月。
彗星五幷出。
各長五六尺。
夏五月。
幸玄化寺。
自是。
屢幸寺院。
秋七月。
始制諱辰陳慰禮。
○以劉徵弼,黃周亮。
爲內史侍郞並同平章事。
崔齊顔,崔沖。
並參知政事。
○冬十月。
契丹來侵鴨綠江。
○十二月。
遣使如契丹。
請復通好。
先時。
契丹來遠城。
牒寧德鎭。
諭我先奏表章。
苟驗實誠。
別頒兪命。
於是。
命徐訥等十四人議。
以爲宜更通使。
至是。
遣殿中少監崔延嘏。
奏狀。
請更輸誠。
戊寅四年春正月。
契丹遣使報聘。
時。
朝廷旣修聘。
契丹亦遣其臣馬保業來聘。
自是。
聘問復如故。
然鴨綠江橋城。
竟不毀也。
夏四月。
平章事柳韶卒。
諡襄毅。
五月。
歸化女眞。
殺其都領。
女眞歸化以後。
定頭目領之。
號都領將軍。
時女眞仇屯高刁化二人。
與其都領開老。
爭財敺殺。
事聞。
下輔臣議。
侍中徐訥等議曰。
女眞雖是異類。
旣已歸化。
名載版籍。
今因爭財。
敺殺其長。
罪不可原。
請論如法。
侍郞黃周亮等議曰。
此輩雖歸化爲我藩籬。
然人面獸心。
不慣風敎。
不可加刑。
且律文雲。
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
各依本俗法。
況其隣裡老長。
已依本俗法。
出犯二人家財物。
輸開老家。
以贖其罪。
何更論斷。
王從周亮等議。
秋八月。
復行契丹年號。
○冬十一月。
以黃周亮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十二月。
放東池禽獸。
先是。
東池白鶴鵝鴨山羊之類。
日飼稻粱。
爲費甚多。
至是。
內史門下省奏。
前典雲。
犬馬非其土性。
不畜。
珍禽奇獸。
不育于國。
又雲。
鳥獸昆蟲。
各遂其性。
蓋不以玩好傷物性也。
乞放海島。
從之。
己卯五年春二月。
遣使如契丹。
先是。
契丹遣使。
稱安撫。
至是。
王遣使謝之。
仍請罷鴨江東加築城堡。
契丹主以事在先朝。
不許。
夏四月。
契丹遣使冊王。
爲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一千戶。
仍賜輸忠保義奉國功臣號。
遣使以謝。
六月。
遣使諸道。
簡驍勇習弓馬。
○西北路大雨。
鴨江水漲。
漂失兵船七十餘艘。
初立賤者從母法。
柳氏〈馨遠〉曰。
賤者從母法。
始於此。
知母而不知父。
禽獸之道也。
人類而處以禽獸。
豈法也哉。
然原其法之所自。
則國俗之使賤人。
無異牛馬。
旣使之如此。
欲從其父。
則奸亂之訟。
不勝其煩。
故不得已如是耳。
然則非從母之非。
乃奴婢法之非也。
至於後世。
則仍其從母。
而母若良女。
則又必使從父爲賤。
是法不爲法。
而惟驅人入賤矣。
非法之中。
又非法矣。
庚辰六年春正月丙辰朔。
日食。
○二月。
昇平門災。
○立麗妃韓氏。
爲王後。
妃。
亦祚之女也。
惠妃薨後。
冊爲麗妃。
號昌盛宮主。
至是。
立爲王後。
是爲容懿王後。
〈後薨葬史闕。
〉 秋七月。
以楊帶春爲安北大都護府副使。
帶春立志峻拔。
多智畧習兵事。
左僕射崔沖奏。
若有邊憂。
非帶春。
無可遣者。
此人不宜出外。
不從。
震宜春樓。
○八月。
刑部尙書李周佐卒。
周佐。
東京人。
家世單微。
幼聰悟。
立朝四十餘年。
倜儻瓌偉。
時稱得大臣軆。
卒。
王悼惜。
贈右僕射。
賻米麥四百石。
令百官會葬。
冬十月。
置繡質弩於東西邊鎭。
西面兵馬都監使樸元綽所造繡質九弓弩一張。
極爲神巧。
王大加褒賞。
命造置東西邊鎭。
時。
王以爲。
自先朝偃武修文。
已有年。
恐武畧不競。
留意兵事。
西北路兵馬使亦奏。
金海兵法武畧之要訣。
請頒沿邊州鎭。
從之。
十一月。
大食國人。
來獻方物。
○十二月。
儺。
儺禮。
磔五鷄以驅疫氣。
王謂非好生之德。
命代他物。
司天?奏。
祥瑞志。
儺磔土牛以送寒。
請造土牛以代鷄。
從之。
城金海府。
辛巳七年春。
城寧遠平虜鎭。
以尙書右僕射崔沖。
判西北路兵馬事。
命行邊境。
拓定城池。
賜衣遣之。
沖置二鎭及諸堡十四。
西女眞高之知等效力。
優賞。
夏四月。
設藏經道塲于會慶殿。
春秋二季例設。
春六日秋七日。
免東北界稅額。
舊制。
北路寧州等三十三州。
東路高和等州。
隣狄境。
防禦事殷。
未甞徵稅。
己卯年。
有司奏定稅額。
兩路一年貢布五萬二百九匹。
折納餱糧一萬四千四十九斛。
由此。
邊民不樂。
至是。
門下省請除之。
秋八月。
彗星見于東方。
長三十尺許。
二十餘日而滅。
九月。
免文武官子弟充軍。
時選軍別監。
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員子弟。
除業文赴擧外。
幷充軍伍。
兵部奏。
此雖安不忘危之慮。
然皆累世勳舊子孫。
故祖宗以來。
不與于役。
請勿充隊伍。
從之。
冬十月。
王如鎬京。
○以崔沖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十一月。
王還宮。
王之如鎬京也。
駕至大同江。
留守皇甫穎迎謁。
王禦龍船。
賜宴輔臣。
命將士射。
拾遺金尙賓進諫。
乃止。
壬午八年春二月。
燃燈。
王如奉恩寺。
自數世前。
王每以燃燈日。
例如奉恩寺。
謁太祖眞殿。
必親行香。
以爲常。
三月。
制視朝日。
令百官各自奏對。
○夏四月。
禘于太廟。
禮部奏。
今四月。
當禘祫而將行王後冊封禮。
禘祫。
請行攝事。
內史門下奏。
禘祫有定期。
封冊自可從宜。
請先行禘禮。
從之。
夏六月。
內史令徐訥卒。
諡元肅。
自弼至訥。
三世相繼爲相。
平章事劉徵弼卒。
王以徵弼積閥襲慶。
以文翰輔佐累朝。
其功可錄。
授其子綽工部書令史。
冬十一月。
契丹來報與宋平。
契丹自澶淵之盟。
與宋講好。
至是。
復欲冦宋。
宋許增歲幣金繒。
契丹以此稱賀。
上其主尊號。
故使來報之。
十二月。
平章事緻仕皇甫兪義卒。
○制諸業學生年壯不成才者。
充光軍。
癸未九年春二月。
以崔齊顔。
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
皇甫穎李作忠。
內史侍郞並同平章事。
○夏五月丁卯朔。
日食。
○禁錦繡。
焚金龍鳳紋綾羅衣服。
○秋九月。
東女眞率蕃賊來朝。
先是。
東女眞柔遠將軍沙伊羅。
誘緻水陸賊酋羅弗等四百九十四人。
詣和州舘請朝。
有司奏。
此類人面獸心。
宜令兵馬使。
量減人數。
分次赴朝。
從之。
至是。
沙伊羅復與寧塞將軍冬弗老等。
率化外女眞八十餘人來朝。
奏雲。
化外人。
妄懷狠戾。
曾擾邊疆。
洎蒙洪育。
頓改前非。
今引水陸蕃長。
詣闕陳欵。
願爲邊民。
自今。
每候隣冦動靜以報。
王嘉之。
厚賜金帛。
十一月。
契丹遣使加冊王。
加守太傅兼中書令。
因賜冠服車輅印綬等物。
王設壇受詔。
遣使謝恩。
侍中黃周亮卒。
諡景文。
初。
契丹之亂。
書籍煨燼。
周亮奉詔。
訪問採掇。
撰集太祖至穆宗七代實錄。
共三十六卷以進。
甲申十年春二月。
轉粟實西北州鎭。
○夏四月。
東女眞請盟。
東女眞一千五人。
執贄請盟。
各賜衣著銀器。
自是。
東西女眞。
貢獻益勤。
冬十一月。
城長定二州及元興鎭。
〈幷今定平。
〉 東北面兵馬使金令器。
掌築三城。
分屯要害。
水陸捍賊。
東女眞將軍烏乙達等來朝曰。
我等在貴國之境。
慕化臣服有年矣。
每慮醜虜來侵。
未獲奠居。
今築三城。
以防賊路。
是以來謝耳。
獻其駿馬。
王亦優賞遣還。
乙酉十一年春二月。
作臨津浮梁。
津無船橋。
行人爭渡。
多陷溺。
命作浮梁。
自此。
人馬如履平地。
賜臨津課橋院曰慈濟寺。
〈津在今長湍府南三十七裡。
〉 夏四月丁亥朔。
日不食。
賀。
太史奏日當食。
陰雲不見。
羣臣表賀。
〈按考宋元綱目。
是年四月朔日食。
今以雲陰不見爲瑞。
而羣臣表賀。
其慢天佞君之罪。
無所逃矣。
〉 蕃賊冦寧遠鎭。
○令樂工雜類子孫。
不許赴擧。
丙戌十二年春正月。
制民立嗣法。
制。
凡人民依律文。
立嗣以適。
適子有故。
立適孫。
無適孫。
立同母弟。
無母弟。
立庶孫。
無男孫者。
亦許女孫。
春三月辛巳朔。
日食。
○判每歲春秋。
平校公私鬥斛。
○創經行儀。
命侍中崔齊顔。
詣毬庭行香。
拜送街衢經行。
分京城街衢爲三道。
各以彩樓子。
擔般若經前行。
僧徒具法服。
步行讀誦。
監押官亦以公服步從。
廵行街衢。
爲民祈福。
名曰經行。
自是。
歲以爲常。
〈按。
靖宗之佞佛求福。
可謂至矣。
曾未數月而薨。
則福果安在。
後王不戒。
每踵覆轍。
悲夫。
〉 夏五月。
王薨。
弟樂浪君徽卽位。
王有子四人。
曰詗,昉,璥,暟。
詗昉早卒。
璥暟年幼。
丁酉。
王疾篤。
召徽入卧內。
詔令權摠國事。
薨。
在位十二年。
壽三十三。
王寬仁孝友。
識度弘遠。
英武果斷。
不拘小節。
與契丹復和。
國以乂安。
遺命山陵。
悉從儉約。
諡容惠。
廟號靖宗。
徽卽位於柩前。
是爲文宗。
百官奉國璽。
詣重光殿朝賀。
李氏〈齊賢〉曰。
契丹貪暴。
不足保信。
太祖深以爲戒。
然而幸其一災而棄舊好。
非計也。
顯宗艱難反正。
日不暇給。
德宗未及方剛之年。
尤宜戒之在鬪。
王可道議絶和親。
不若皇甫兪義繼好息民之論也。
靖宗嗣位三年。
復尋歡盟。
感之匪由至誠。
緻之必有奇策。
君子以爲善繼善述。
以保其國。
葬周陵。
〈在北郊。
〉○六月。
遣使如契丹。
告哀。
○築東南沿海城堡。
遣兵部郞中金瓊。
自東海至南海。
沿邊築城堡農塲。
以阨海冦之衝。
赦。
○秋八月。
召宰臣。
論時政得失。
王銳意爲治。
自卽位三日。
制令先朝所禦倚床踏鬥金銀裝釘。
及茵褥金銀線織成罽錦者。
代以銅鐵,綾絹。
至是。
禦宣政殿。
召侍中崔齊顔,平章事崔沖等。
論時政得失。
自是。
數賜延見。
九月。
王如普濟寺。
自是。
屢幸寺院。
冬十月。
選先鋒軍。
崔齊顔奏曰。
兵書。
萬人取三千爲奇。
千人取三百爲奇。
請以六衛軍。
每一領。
選二百人。
爲先鋒軍。
從之。
十一月。
侍中崔齊顔卒。
諡恭順。
始設節日道塲。
王雅喜佛事。
卽位之初。
醮本命于大內。
至是。
以生日節日。
令中外寺院。
幷設祈祥迎福道塲。
其他臨幸寺院行香祈禱之事。
日新月盛。
史不勝記。
〈按。
文宗卽位以後。
齋醮之費。
寺塔之役。
不可勝記。
而史稱恭儉。
何哉。
〉 契丹遣使歸賻。
○立妹爲王後。
姓金氏。
是爲仁平王後。
元成太後出也。
〈後薨葬。
史闕。
〉 丁亥文宗仁孝王〈諱徽。
字燭幽。
古諱緖。
顯宗第三子。
母元惠太後金氏。
〉元年春正月。
中樞使林維幹卒。
王以維幹。
久居諫職。
忠貞輔弼績效多。
官其子良。
槩八品職。
禁諸州輪經會。
時。
州郡逐年盛設輪經會。
吏憑以聚斂。
勞弊不貲。
王制。
自今凡輪經醉飽娛樂之事。
並宜禁斷。
置霜陰鶴浦戍。
〈皆在今安邊。
〉 二縣沿海。
當蕃賊之衝。
故設置軍戍。
二月。
命吏部。
量用良吏蘇顯等。
連州〈今價川〉防禦副使蘇顯。
下車以來。
勸課農桑。
存恤民庶。
政績茂著。
兵馬使楊帶春奏聞。
王令吏部。
量用交州判官李維伯。
繕理城池。
修備器械。
爲諸郡第一。
上任以來。
勸農恤民。
吏民上言。
雖秩滿。
願得見借。
王嘉之。
付吏部。
晉州牧使崔復圭。
招安逋民一萬三千戶。
復其業。
王下制褒奬。
州郡莫不自勵。
三月乙亥朔。
日食。
○夏四月。
以崔沖爲侍中。
金令器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金元沖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王視朝于乾德殿。
召宰臣及禦史?。
論時政得失。
是後。
數延見宰輔崔沖等。
六月。
更校法律。
制曰。
法律。
刑罰之斷例也。
明則刑無寃濫。
不明則罪失輕重。
今所行律令。
或多訛舛。
良用軫懷。
其令侍中崔沖。
集諸律官。
重加詳校。
務從允當。
王於刑獄必審愼。
刑部奏死囚王必三覆。
而尙慮失情。
謂刑官曰。
死者不可再生。
儻有寃枉。
欲訴無路。
可不痛哉。
秋八月。
監察禦史李希老,洪德威。
有罪免。
希老性躁急。
歷仕中外。
無聲績。
德威當靖宗喪制未闋。
燈夕置酒作樂。
禦史?駁奏。
罷之。
制考中外官殿最。
○九月。
契丹遣使冊王。
爲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一千戶。
兼賜匡時緻理竭節功臣號。
冬十月。
皇甫穎卒。
穎無嗣。
甞上言。
乞以外孫金祿崇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