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禦覽文苑英華。
詔惟賜文苑英華一書。
以名馬錦綺金帛。
報其禮。
〉 九月。
遼遣使來賀生辰。
使臣李可及。
來不及期。
人嘲曰。
使名可及。
何不及耶。
冬十月。
祔文宗于太廟。
後以仁睿王後李氏祔廟。
〈配享恭順公崔齊顔,章和公李子淵,景肅公王寵之,文和公崔惟善。
〉 設百高座於內殿。
飯僧三萬。
王之世如是者凡三次。
十一月。
祔順宗于太廟。
後以宣僖王後金氏祔。
〈配享文忠公李靖恭。
〉 遼遣使冊王。
且遣落起復使。
冊王爲特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上柱國。
食邑一萬戶。
食實封一千戶。
兼賜冠冕車馬圭印衣帶綵段等物。
別遣使落起復。
此後新王立。
必有落起復使。
又遣使謝之。
以爲例。
丙寅三年春二月。
尊母妃李氏。
爲王太後。
赦。
王上冊于太後。
禦乾德殿。
受中外賀。
賜羣臣宴。
自祖宗以來。
冊禮多廢。
至是復之。
諸道表賀。
州郡獻布。
無慮十餘萬匹。
以王妹積慶宮主。
妻王弟扶餘侯?。
王弟金官侯,卞韓侯愔,辰韓侯愉等。
諫不可娶同姓。
王不聽。
崔氏曰。
聖人制禮。
不娶同姓。
所以厚其別也。
新羅之初。
習俗鄙野。
娶堂從之親。
恬不知恥。
事唐以後。
漸識禮義。
知娶同姓之非禮也。
則乃援吳孟子之例。
變易姓氏。
敢行非禮。
其失甚矣。
高麗家法。
非特堂從。
雖姊妹亦不避。
三綱不正。
有夷狄之風。
皆假外親爲姓。
以之而示羣下聞上國。
奉宗廟社稷之祀。
當時羣臣。
莫之諫正。
幸而等。
慨然論列。
王不採納。
同流於禽獸而不辭也。
豈不深可惜哉。
地鏡見于西京。
見于龍德部凡七十餘步。
如水有影。
夏四月。
親禘于太廟。
赦。
二月。
以冊禮大赦。
至是。
又以禘饗曲赦。
兪氏曰。
赦者。
偏枯之物。
故曰君子之不幸。
小人之幸也。
古之明君。
莫不愼重。
麗氏無歲不赦。
或歲且再三。
其無意義甚矣。
以李靖恭爲侍中。
崔奭,金良鑑。
並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柳洪,王錫。
幷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五月。
遣使如遼。
請罷榷塲。
時。
遼欲於鴨綠江。
將起榷塲。
故請罷之。
遼不聽。
六月。
旱。
下詔求言。
時以旱災。
王下詔文武常參緻政散任三品以上。
各上封事。
使直言不諱。
又令擧忠直淸廉有才德者各一人。
於是。
羣臣多言俗尙侈靡。
制令有司。
據先王典禮。
凡衣服車馬品制。
詳定以聞。
秋七月。
德宗王後金氏薨。
○葬敬成王後于質陵。
○九月。
卞韓侯愔卒。
○冬十一月。
幸法王寺。
觀八關會。
時大雪。
侍宴羣臣皆沾濕。
及夕將還。
天霽月明。
王駐輦昌德門外。
欲更設宴。
諫議金上琦,李資仁等。
諫止。
丁卯四年夏五月。
以金行瓊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秋八月。
王如西京。
冬十一月。
還宮。
王幸西京。
江樓名寺。
遍歷遊賞。
汎舟大同江。
晨夜流連而還。
戊辰五年春正月。
遼橫宣使來。
○夏五月。
海溢。
時。
自三月久旱。
至是暴雨。
海水漲溢。
民舍漂溺。
舟楫覆沒者。
不可勝計。
禮成江尤甚。
秋八月。
淫雨傷禾。
史臣曰。
洪範曰狂恒雨若。
王多作佛寺。
百姓勞?。
天人相與之際。
可不畏哉。
九月。
遼罷鴨江榷塲。
朝廷連歲遣使請罷。
至是。
遼主許之。
以魏繼廷爲禦史中丞。
王嬖妾萬春。
起第壯麗。
繼廷奏。
萬春狂惑上意。
勞役百姓。
請毀之。
不報。
繼廷後遷樞密承宣。
王以燈夕置酒。
命繼廷起舞。
辭曰。
自有伶人。
何用臣舞。
王不得強。
乃止。
其遇事謇諤。
類此。
己巳六年春正月。
發新興倉。
施佛寺。
○二月。
親祀天地山川于毬庭。
以祈福也。
夏四月。
隕霜。
太師奏。
天之垂變。
必因民?。
宜法天行化。
審政敎之得失。
寬刑宥罪。
不使下民有?。
王嘉納。
六月。
修國學。
○秋九月。
遼遣使來。
賀生辰也。
王以天元節。
〈王生日名。
〉宴遼使。
作賀聖朝詞。
以娛之。
〈詞曰。
露冷風高秋夜淸。
月華明。
披香殿裏欲三更。
沸歌聲。
擾擾人生都似幻。
莫貪榮。
好將美醁滿金觥。
暢懽情。
〉 冬十月。
立十三層金塔于會慶殿。
○太後作國淸寺。
○十一月丁卯朔。
日食。
〈按通考。
元祐四年。
其王子義天。
使僧壽介。
至杭州。
祭亡僧。
言國母使持二金塔爲兩宮壽。
知州蘇軾卻之。
〉 庚午七年春正月。
普濟寺水陸堂災。
先是。
嬖人知太史局事崔士謙。
入宋求得水陸儀文。
請王作此堂。
功未畢而火。
史臣曰。
天其或者。
警嬖倖媚君徼寵乎。
昔。
梁武營同泰浮屠。
甫畢而災。
天人感應。
古今一也。
二月。
以柳洪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崔思齊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思齊。
惟善之子也。
亦以文學名。
三月。
新興倉災。
戊子夜。
大雷電。
新興倉災。
鉅萬蓄積燒盡。
飛燄蔽天。
而民屋無損者。
禦史臺詰日官曰。
何不言火災之兆。
太史丞吳相曰。
去年火星守天囷。
報本局。
知事崔士謙。
抑而不奏。
於是。
黜士謙。
又以禮部奏。
罷弘圓國淸兩寺之役。
秋七月。
遣使入朝于宋。
遣戶部尙書李資義,禮部侍郞魏繼廷。
如宋謝恩。
兼進奉。
資義。
資仁之弟也。
翌年六月。
還。
帝聞我國書籍多好本。
命舘伴書所求書目錄授之。
使傳寫付進。
書凡一百二十餘鍾。
〈按通考。
元祐六年。
遣使來獻黃帝鍼經。
請市書甚衆。
禮部尙書蘇軾言。
高麗入貢。
無絲毫利而有五害。
今請諸書與收買金箔。
皆宜勿許。
詔許買金箔。
然卒市冊府元龜以歸。
又詔賜銀器五千餘兩。
〉 八月。
雨雹以震。
禳于諸陵。
時。
大雨雹。
京城人物多震死。
又震乾陵松木。
太史奏。
祥瑞志。
雷電殺人傷蓄。
破丘陵樹木。
必有劫盜之憂。
若退讒臣。
治驕暴。
審文書。
則災消矣。
王懼。
徧告諸陵以禳之。
冬十月。
王奉太後。
幸三角山。
十一月。
還宮。
赦。
幸僧伽窟。
徧遊藏義,仁壽,神穴等寺。
行香。
及還赦。
十二月。
遼橫宣使來。
○蕃賊冦昌州。
郞將高猛。
擊敗之。
辛未八年春正月。
置兵車于龜州。
先是。
朝廷以遼主不罷榷塲。
疑其有侵掠之意。
遣中樞副使李顔。
密修備于龜州。
至是。
兵馬使柳洪。
請造兵車。
藏之龜州。
王從之。
〈按。
我東之禦外侮者。
南倭北虜。
而禦倭莫如舟師。
禦虜莫如用車。
古人論兵車之利。
亦備矣。
虜騎之馳突。
非車何以禦之。
康兆以劒車。
摧破契丹於宣州。
柳洪亦請造兵車。
藏于龜州。
我國地勢阻隘。
雖不能盡一國而通行。
若北道之六鎭鹹興。
若西路之義州安州平壤等處。
及他藩鎭地形有可以車者。
量數造置。
以爲緩急之用。
豈不善哉。
〉 夏四月。
中樞副使李資仁卒。
○五月己未朔。
日食。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左僕射緻仕盧旦卒。
諡匡獻。
八月。
平章事崔思齊卒。
諡良平。
九月。
圖七十二賢像於國學壁上。
禮部奏。
國學壁上。
畫七十二賢像。
其位次。
依宋國子監所讚名目次第。
其章服。
皆倣十哲。
王從之。
冬十一月。
平章事柳洪卒。
洪。
武人。
精於春秋左氏傳及兵家秘訣。
每國家有虞疑。
寤寐精思。
引古決策。
多有中者。
時議重之。
諡匡肅。
壬申九年春三月。
王有疾。
王不豫。
命內醫進藥。
忽作詩。
末句曰。
藥效得否何敢慮。
浮生有始豈無終。
唯應願切修諸善。
淨域超昇禮梵雄。
見者驚怪。
李氏〈齊賢〉曰。
詩者。
志之所之。
宣宗此詩。
有類於趙孟視蔭愒日之語。
明良之歌。
尙矣。
大風之作。
何遽不若乎。
不及三年。
遂棄羣臣。
嗚呼。
夏四月。
金官侯卒。
○五月。
東女眞酋長劾裡鉢死。
弟頗剌淑嗣。
○秋七月。
參知政事崔思諒卒。
先是。
思諒因疾乞退。
制以緻仕例。
給半俸。
有司駁奏。
人臣年七十緻仕者給半祿。
所以養國老也。
未聞病廢而家食者。
王曰。
思諒累代元臣。
文章器識。
有異常倫。
豈拘恒例。
至是卒。
思諒沉靜寡言。
秉國均主文柄。
名重一時。
諡康毅。
八月。
以李子威爲右僕射。
初。
子威入宋表奏。
誤書遼年號。
宋朝卻之。
由是責罷。
不數月。
幹謁內嬖。
得拜是職。
時人譏之。
王奉太後如西京。
○九月。
太後李氏。
薨于西京。
○葬仁睿王後于戴陵。
○遼遣使賀生辰。
時。
遼使來而太後喪。
纔四日矣。
朝廷議所以待之者。
有司奏。
天子諸侯三年之喪。
旣葬釋服。
不與士大夫同禮。
今賀使已至。
宜以日易月。
二十七日釋服迎命。
王從之。
○使臣王鼎。
每夜獨坐爲文。
舘伴西京副留守崔思諏。
以計取其書。
奏之。
乃諫?也。
其?極言遼。
太平日久。
不修武備。
又言宋伐南夏事。
王嘉思諏儐接之能。
手詔褒之。
思諏。
沖之孫也。
冬十月。
王還宮。
○十一月。
太白晝見經天。
○十二月。
地震。
癸酉十年夏四月。
侍中緻仕文正卒。
諡貞獻。
遼遣使起復王。
太後喪。
別使起復始此。
後爲例。
五月。
以邵台輔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台輔奏。
北邊將士。
多自山南選補。
丁田在遠。
資産貧乏。
自今。
令入遼使臣。
揀其壯健者爲傔從。
因使覘察疆域。
且有互市之利。
人必競勸。
王從之。
秋七月。
遣使入朝于宋。
○置奉先庫。
畜穀米。
以備先王先後忌辰追福之需。
置官監之。
甲戌十一年春正月。
日傍有彗。
○二月。
閱兵。
王將閱兵。
禦史臺奏。
兵。
金也。
克木。
方春氣盛。
德在木。
閱兵。
逆生氣也。
不聽。
遣使賑東路。
○夏五月。
王薨。
子昱卽位。
四月壬辰。
王不豫。
五月壬寅。
薨于延英殿。
在位十一年。
壽四十六。
王幼聰慧。
及長。
孝敬恭儉。
識量弘遠。
博覽經史。
尤工製述。
然遊幸無度。
多創寺塔。
天怒民?。
災異屢興。
大漸之夕。
郭尙以潛邸舊吏。
侍卧內。
鷄林公煕。
至寢門。
欲入問疾。
尙曰。
今主上彌留。
外宗非有召命。
不宜直入。
拒而不納。
元子昱卽位於重光殿。
時年十一。
是爲獻宗。
諡王曰思孝。
廟號宣宗。
葬仁陵。
〈在城東。
〉 凡十三日而葬。
六月。
尊母李氏。
爲王太後。
立府曰永寧。
王幼弱。
不能聽決萬幾。
太後稱制。
軍國大事。
鹹取決焉。
赦。
○以邵台輔,李子威。
並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冬十一月。
饗國老。
○十二月。
遼遣使吊祭。
且冊王。
起復爲驃騎大將軍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七百戶。
東女眞酋長頗剌淑死。
弟盈歌嗣。
盈歌最雄傑得衆心。
兵勢益強。
卽金穆祖也。
乙亥獻宗恭殤王〈諱昱。
宣宗元子。
母思肅太後李氏。
〉元年春正月朔。
日傍有彗。
太史奏。
元日風從乾來。
當有憂。
日傍有彗。
近臣亂。
諸侯欲有反者。
王聰慧。
幼不知修省。
隻引內醫三四人。
討論方書。
或習書畫而已。
以王國髦權尙書兵部事。
國髦。
武人也。
時。
王室微弱而權歸武將。
識者歎之。
東女眞來獻馬。
○三月。
常安公琇卒。
○夏五月。
太後如玄化寺。
設宣宗小祥齋。
○秋七月。
親饗于太廟。
王居亮陰。
圓丘方澤宗廟社稷及凡載祀典者。
無不擧。
李資義謀亂伏誅。
初。
宣宗納李頲女。
爲元信宮主。
生漢山侯昀。
資義。
宮主之兄也。
貪冐貨財。
集無賴勇士。
常曰。
主上有疾。
外邸有窺窬者。
汝輩力奉漢山。
勿令神器歸他人。
至是。
聚兵禁中。
將擧事。
鷄林公煕。
密知其計。
謂邵台輔曰。
國家安危繫宰相。
今事急矣。
公其圖之。
台輔乃使上將軍王國髦。
率兵入衛。
國髦令壯士高義和。
斬資義於宣政門。
誅其黨閤門祗候張仲等十七人。
流平章事李子威等五十餘人于南裔。
沒賊黨妻子。
爲奴婢。
子威交結資義。
專權用事。
故及。
時人譏宣宗有寵弟五人。
而傳位幼子。
緻此亂也。
以邵台輔判吏部事。
王國髦判兵部事。
賞討賊功也。
國髦病不視事。
而威振朝廷。
八月。
以鷄林公煕。
爲中書令。
○九月。
以金上琦,柳奭。
並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林槩左僕射判戶部事。
○冬十月。
煕廢王自立。
王沖年嗣服。
而王叔五人在朝。
煕素有人望。
自誅李資義。
威權日隆。
及爲中書令。
百官詣邸陳賀。
是月己巳。
王下制禪位。
遣近臣金德鈞。
迎煕於宗邸。
王退居後宮。
王在位一年。
後二年薨。
壽十四。
庚午。
煕謙讓再三。
遂卽位於重光殿。
是爲肅宗。
煕聰慧勤儉。
雄毅果斷。
五經子史。
無不該覽。
文宗愛之。
甞曰。
復興王室者。
其在爾乎。
宣宗九年。
扈駕西京。
有紫雲騰幕上。
望氣者。
以爲王者之瑞。
至是竟立。
李氏〈齊賢〉曰。
禹之傳子。
爲慮後世。
植遺腹朝委裘。
而天下不動者。
分素定也。
顯之三子兄弟相傳。
以及於順。
順以夭折無嗣。
而傳於宣。
宣薨而太子嗣。
國人習熟見聞。
謂宣有五弟而立幼子爲非。
何不思之甚也。
唯不得周公於親。
博陸於臣。
委任輔政。
後世有不幸遺大投艱于襁褓者。
可以此爲戒哉。
兪氏曰。
獻肅授受。
東史隻載其揖遜之美。
畧不及陵逼之狀。
然有可疑。
獻雖幼沖。
是當立之主。
名位已定。
安有一朝將大位。
輕以與人之理。
肅宗地逼望尊。
旣誅資義。
締結王邵之徒。
使威權歸己。
則獻宗雖不欲禪。
不可得也。
非肅纂奪而何。
肅宗翌年而獻宗薨。
尤可疑也。
不然。
恭殤之諡。
獻廟之號。
豈待睿宗之時乎。
益齋史斷。
言外之意。
亦可推也。
流元信宮主李氏,漢山侯昀于慶源郡。
〈今仁川府。
林氏誤認爲今北道之慶源作北邊。
欠考。
〉○罷永寧府。
○遣使如遼。
告攝位。
遣左司郞中尹瓘等。
奉前王表如遼。
陳其病不視政傳位新王之意。
兼上新王受命攝位表。
遼主許之。
自後。
廢立之際。
用此爲例。
以邵台輔爲侍中。
金上琦門下侍郞平章事。
柳奭,林槩。
並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王國髦參知政事。
加王弟朝鮮公燾食邑。
百官賜爵有差。
其餘躐等遷官者數百人。
工商皁隷。
亦有超授顯職者。
有司不敢言。
〈按。
自古纂賊之人。
必有猾黠鄙賤不逞之徒。
與之同心力者。
及其得志。
有酬勞報功之典。
而名器濫矣。
煕之用人。
其亦類是者歟。
〉 王國髦卒。
國髦惟事弓劒。
而敎書有資兼文武之語。
諡景烈。
子幼。
使妻弟王字之服喪。
時人譏之。
十一月。
赦。
○王幸法王寺。
自是。
屢幸寺院。
丙子肅宗明孝王〈諱顒。
字天常。
古諱煕。
文宗第三子。
順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東女眞來獻馬。
東西女眞。
連歲來朝。
禁奢侈。
○二月。
放廢王於興聖宮。
宣宗潛邸也。
夏四月。
霜雹。
中書省奏。
三月以來。
時令違舛。
水結爲氷。
降霜殺物。
京房易傳曰。
誅罰絶理。
厥災隕霜。
頃者幼君寢疾。
聽斷不明。
母後攝政。
湎惑失度。
緻使兇人。
乘間謀亂。
由是。
大行誅戮。
不遺黨類。
而事不原情。
囚繫之中。
必有非罪。
寃氣塞于天地。
和氣變爲災沴。
乞令有司。
凡疑獄是非未定者。
促令決定。
使無寃濫。
其所告非實。
悉令反坐。
以答天戒。
則人情胥悅。
災變爲福矣。
王納之。
六月。
祔宣宗于太廟。
遷景宗神主於榮陵。
後。
以思肅太後李氏祔廟。
〈又以貞憲公文正,匡肅公柳洪,文貞公金上琦。
配享。
〉 申禁功親婚嫁。
娶小功以上所生者。
不許通仕路。
兪氏曰。
孔子曰。
其身不正。
雖令不行。
麗君躬行夷狄。
至以姊妹爲室。
而其令國中。
則乃以娶小功親爲禁。
何其本末輕重之倒置乎。
王泛舟遊東池。
王與延德宮主柳氏及元子。
泛舟東池。
置酒召宰相侍臣邵台輔,崔弘嗣,李?,柳伸等。
宴飮賦詩。
至夜分。
雷雨乃罷。
秋七月。
幸興王寺。
行香。
○八月。
親饗老。
○九月。
參知政事樸寅亮卒。
寅亮。
竹州人。
文詞雅麗。
南北朝告奏表章。
皆出其手。
甞撰古今錄十卷。
藏秘府。
卒。
諡文烈。
講仁王經於會慶殿。
親飯僧一萬。
○修黃龍寺塔。
○冬十二月。
遼遣使來賀生辰。
丁醜二年春閏二月。
廢王薨于興聖宮。
葬隱陵。
諡恭殤。
託以遺命。
移牒于遼東京闕。
告哀于遼。
後祔太廟。
〈史闕。
配享亦闕。
〉 以崔思諏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夏六月。
宋歸漂海人。
初。
耽羅民二十人。
乘舟漂入裸國。
皆被殺。
唯三人得脫入宋。
乃還。
秋七月。
東蕃賊冦鎭溟。
兵馬使金漢忠。
擊敗之。
○八月。
彗星見于氐房。
○冬十二月。
遼遣使來冊王。
初。
尹瓘之告奏也。
遼主雖許權攝。
久不行冊命。
至是遣使。
來賜玉冊,圭印,冠冕,車服,鞍馬,匹段等物。
冊爲特進檢校大尉兼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一千戶。
食實封七百戶。
王受冊于南郊。
尋遣謝使。
置鑄錢官。
成宗始用錢而中格不行。
至是。
王欲行錢。
遂設官鑄之。
令民通用。
從郞中尹瓘之言也。
參知政事郭尙。
以爲非俗所宜。
上?爭之。
不得。
戊寅三年春三月。
立太子府。
置官屬。
○秋七月。
遣尹瓘等。
告嗣位于宋。
○八月。
命有司減刑獄。
○冬十月。
親祫于太廟。
赦。
○賀獄空。
時。
祫享太廟行赦。
於是。
刑部奏獄空。
宰相邵台輔等。
表賀。
己卯四年春正月。
朝鮮公燾卒。
○二月。
宋詔許賓貢。
〈按。
朱子語類。
或問高麗風俗。
朱子曰。
終帶蠻夷之風。
後來遣子弟入辟雍。
及第而歸者甚多。
甞見先人同年小錄中有賓貢者。
卽其所貢之士也。
當時宣賜幣帛之外。
又賜介甫新經三十本。
○又按。
通考曰。
元符中。
遣士賓貢。
〉 三月。
冊延德宮主柳氏。
爲王妃。
侍中洪之女也。
是爲明懿太後。
夏四月。
令郡縣。
各耕屯田五結。
〈此爲官屯田之始。
〉○五月。
侍中緻仕李靖恭卒。
賜吊慰敎及誄書。
諡文忠。
秋九月。
王幸楊州。
相宅都之地。
冬十月。
還宮。
先是。
衛尉丞同正金謂磾。
上書請遷都南京。
其畧曰。
道詵記雲。
高麗地三京。
松嶽爲中京。
木覔壤爲南京。
平壤爲西京。
自十一月至二月。
住中京。
三月至六月。
住南京。
七月至十月。
住西京。
則三十六國來朝。
又雲。
開國後百六十餘年。
都木覔壤。
臣謂。
今時正廵住新京之期。
今國家有中京西京。
而南京闕焉。
伏望於三角之南木覔之北。
建立都城。
以時廵駐。
於是日者。
文象等從而和之。
至是。
王令宰臣日官議之。
遂與王妃元子及兩府羣僚。
幸三角山。
幸僧伽窟設齋。
仍施銀香椀手爐各一事。
金剛子水精念珠各一貫。
金花果繡幡茶香。
仍至楊州。
相宅都之地。
遣使如遼。
請元子冊命。
○十一月。
辰韓侯愉卒。
○流弟扶餘侯?于京山府。
庚辰五年春正月。
立子俁。
爲王太子。
赦。
○三月。
以崔思諏。
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夏四月丁酉朔。
日食。
○六月。
遣使入吊于宋。
先是。
宋明州牒報哲宗崩徽宗立。
至是。
遣尙書任懿等入吊。
又遣王嘏賀登極。
是時。
使行多貪冐。
懿獨廉謹。
宋人稱之。
嘏等還。
帝賜太平禦覽一千卷。
又得神醫普救方而來。
嘏等之在宋也。
舘伴謝文瓘。
謂副使吳延寵曰。
聞國王好文。
近來海東文物大興。
所上表章甚佳。
朝廷頗美之。
王喜得二書。
使副僚佐。
並加爵賞。
秋七月。
天狗墮地。
○九月。
遣使如遼。
先是。
遼使王萼。
見興王寺小鍾。
歎美曰。
我朝所未有也。
釋煦請獻皇帝。
萼曰可。
煦請鑄金鍾二簴。
至是。
屬使臣李載。
獻于遼。
遼主以萼奉使。
妄有求索。
加峻刑。
卻其鍾。
兪氏曰。
契丹之待高麗。
其交際防閑之嚴。
若是其截然。
何哉。
蓋高麗之事契丹也。
有若徐煕,姜邯贊諸人。
出奇制勝。
先破其兵。
後許交聘。
故敵不敢加侮。
而後世蒙其利。
逮夫季葉。
臣事蒙古。
則在我無自強之勢。
而惟以稽首屈膝。
姑息圖免。
故蒙古之待我。
亦若僕妾奴隷。
每一使之來。
需索萬端。
擧國騷然。
蓋亦自取之也。
冬十月。
遼遣使冊王太子。
爲順義軍節度朔武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崇祿大夫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朔州諸軍事行朔州刺史上柱國三韓國公。
食邑三千戶。
食實封五百戶。
辛巳六年春二月。
參知政事愼修卒。
脩。
宋人也。
頗有學識。
尤精於醫。
三月。
王改名顒。
字天常。
避遼帝嫌名也。
遼遣使告哀。
道宗殂也。
親饗國老。
○夏四月辛卯朔。
日食。
○從祀六十一子二十一賢于聖廟。
○遣使如遼吊慰。
○東路州鎭。
雪深一寸。
○王與妃太子。
幸日月寺。
慶金字經成也。
旣畢。
王與後妃太子。
登寺後岡。
〈寺在松嶽。
〉欲置酒爲樂。
禦史臺奏曰。
時方盛農。
旱魃爲災。
若樂酒於此。
百姓??謂殿下憂民之憂。
王乃止。
告行錢于太廟。
鑄錢都監奏。
國人始知用錢之利。
皆以爲便。
乞告宗廟。
許之。
未幾。
亦用銀甁爲貨。
其制。
以銀一斤爲之。
像本國之形。
俗名濶口。
詔曰。
金銀。
天地之精。
國家之寶也。
近來奸民。
和銅盜鑄。
自今用銀甁。
皆標印。
以爲永式。
禁萬佛會。
時。
男女僧尼。
羣聚作萬佛會。
以爲俗。
詔禁之。
秋八月。
贈新羅僧元曉,義相大聖號。
詔曰。
元曉,義相。
東方聖人也。
無碑記諡號。
厥德不暴。
朕甚悼之。
其贈元曉大聖和靜國師。
義相大聖圓敎國師。
有司立石記德。
以垂無窮。
罷靜州軍營。
都兵馬使奏。
遼東京移文。
請罷靜州關內軍營。
頃在大安中。
遼欲於鴨綠江。
置亭子及榷塲。
朝廷遣使請罷。
遼帝從之。
今亦宜從其請。
制可。
九月。
王弟釋煦死。
王議制服。
政堂文學李?言。
煦於上雖周親。
而按禮。
出家無服。
然煦才行俱優。
名重遼宋。
不可不服。
於是。
王與羣臣。
玄冠素服。
輟朝三日。
賜賻甚厚。
始作南京。
命平章事崔思諏,禦史大夫任懿,知奏事尹瓘等。
相地創都。
思諏等還奏。
臣等就盧原驛〈在今京城東門外四裡。
〉海村〈在京城東三十裡道峯山下。
〉龍山〈在今京城西南十裡。
卽高陽之富原縣。
〉等處。
審視山水。
不合建都。
唯三角山面嶽〈今白嶽山〉之南。
山形水勢。
符合古今。
請於主幹中心大脈壬坐丙向。
隨形建都。
制可。
中書門下又奏。
新作南京。
請或依山取勢。
或約水表形。
先以內從山水形勢。
東至大峯。
南至沙裡。
西至歧峯。
北至面嶽爲界。
王從之。
冬十二月。
以魏繼廷爲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李?參知政事。
壬午七年夏四月。
覆試進士。
禦史臺奏。
四門進士李齊老。
盲僧法宗之子。
不合應擧。
王曰。
孔子謂仲弓曰。
犂牛之子騂且角。
雖欲勿用。
山川其舍諸。
科目將以求賢。
齊老苟有才學。
豈可以父故廢之。
可令赴擧。
東女眞酋長盈歌。
遣使來朝。
○醮上帝于禁中。
配以太祖。
自丙寅歲。
松蟲始出西山。
延及白州兎山等處。
是歲尤甚。
王下敎。
責躬恤刑。
率羣臣。
醮上帝于禁中。
配以太祖以禳之。
又命宰相。
分祀五方山海神。
發卒捕松嶽松蟲。
兪氏曰。
禮。
天子祭天地。
諸侯祭封內山川。
麗之立圓丘方澤。
亦已僭矣。
況以禳蟲之故。
而私享上帝於宮掖之中。
而配之以祖。
其僭分慢神。
甚矣。
閏月。
宰相請罷國學。
宰相邵台輔等奏。
國學養士。
糜費不貲。
實爲民弊。
且中朝之法。
難以行於我國。
請罷之。
不報。
史臣曰。
庠序學校。
所以昭揭人倫而培養國脈也。
故上古以來。
自王宮國都至於閭巷。
莫不有學。
雖夷狄之陋。
未之或廢。
稽諸典籍。
未有以糜費罷學者。
今台輔之請。
雖窮巷庸夫。
所不敢出諸口者。
肅宗乃擢置於論道經邦之位。
及其三表請老。
盛稱儒雅。
不允其請。
何也。
肅宗非不知其爲人。
特以其溺於立己之私恩。
而昧於擇相之公義也。
時稱肅宗好文。
其好文也。
豈亦玩心於章句之末。
而與羣臣賦詩唱和而已耶。
秋七月。
王如西京。
留守郭尙享王。
臣僚享王。
此其始也。
冬十月。
立箕子祠。
禮部奏。
我國敎化禮義。
自箕子始。
而廟?猶闕。
不在祀典。
乞使求其墳塋。
立祠以祭。
王從之。
〈按。
鄭文傳。
文甞扈駕西京。
請立箕子祠。
○更按。
祭法雲。
聖王之制祭祀也。
法施於民則祀之。
以死勤事則祀之。
以勞定國則祀之。
能禦大菑則祀之。
能捍大患則祀之。
是以。
中國帝王。
必建祠緻敬于古先帝王及名臣之有功德于後世者。
此忠厚之至也。
麗代立國已久。
而惟勤於異端之敎。
未聞緻敬於先代之君王。
以箕子之聖。
而未有芬苾之薦。
則他尙何言。
是時雖有立祠之名。
而後來忠肅恭愍朝。
又令立箕子祠。
則蓋中廢不復修也。
其怠荒甚矣。
至于聖朝。
祀典亟擧。
檀君箕子。
歷三國至高麗之君。
各立廟祀。
意甚盛也。
然猶有未備者。
三韓始祖。
亦當祀之。
而辰弁不知其名號。
無從追祀。
馬韓祖武康王箕準。
卽箕子之四十一世孫。
闢國南土。
歷歲二百。
駕洛之首露。
雖附庸小國。
而傳世最遠。
神靈表著。
識者謂皆可祀。
信矣。
愚甞聞之師。
曰赫居世高朱蒙溫祚。
皆王者之名。
不可以祝號者也。
昔唐太宗。
加比幹諡忠烈而祭之。
蓋亦不可稱名也。
然則三國之君。
各加美諡。
如武康之例。
宜矣。
〉 十一月。
還宮。
是行也。
王徧遊寺刹。
泛舟賞宴。
賦詩唱和。
與後妃幸興福寺落成。
沿途州郡。
免租稅有差。
十二月。
置京城左右酒務。
制曰。
富民利國。
莫重錢貨。
西北兩朝。
行之已久。
吾東方獨未之行。
今始制皷鑄之法。
其已所鑄錢一萬五千貫。
分賜宰樞文武兩班軍人。
以爲權輿。
錢文曰海東通寶。
因置京城左右酒務。
又於街衢兩傍。
勿論尊卑。
各置店鋪。
以興使錢之利。
是歲。
稱北界爲西北面。
癸未八年夏六月。
宋遣使來聘。
宋國信使戶部侍郞劉達,給事中吳栻。
來賜王衣帶匹段金玉器弓矢鞍馬等物。
幷遣醫官牟介,呂昞,陳爾猷,範之才四人來。
從表請也。
使還。
附表以謝。
兼告改名。
秋七月。
東女眞盈歌。
遣使來朝。
先是。
有本國醫者居完顔部。
善治疾。
時。
盈歌戚屬有疾。
盈歌謂醫曰。
汝能治此病。
吾當遣歸汝鄕國。
其人果愈。
盈歌如約。
送至境上。
醫者至。
言于王曰。
女眞居黑水者。
部族日強。
兵益精悍。
王乃始通使。
自是。
來往不阻。
盈歌旣破蕭海裡。
報捷于我。
我復使人賀之。
盈歌遣其族弟斜葛報聘。
王待之甚厚。
冬。
又遣使貢獻。
九月。
以崔思諏爲門下侍中。
林幹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冬十月。
徵無等山處士殷元忠。
○十一月。
京都地震。
○東女眞酋長盈歌死。
子烏雅束嗣。
〈按。
唐荊川宋鑑曰。
自烏雅束以後。
兩世四人。
志業相因。
卒定離析。
一切合以本部法令。
令諸部不得擅置信牌。
由是。
號令始一。
遂闢土東南。
至于曷懶。
東北至于畏禿答矣。
〉
詔惟賜文苑英華一書。
以名馬錦綺金帛。
報其禮。
〉 九月。
遼遣使來賀生辰。
使臣李可及。
來不及期。
人嘲曰。
使名可及。
何不及耶。
冬十月。
祔文宗于太廟。
後以仁睿王後李氏祔廟。
〈配享恭順公崔齊顔,章和公李子淵,景肅公王寵之,文和公崔惟善。
〉 設百高座於內殿。
飯僧三萬。
王之世如是者凡三次。
十一月。
祔順宗于太廟。
後以宣僖王後金氏祔。
〈配享文忠公李靖恭。
〉 遼遣使冊王。
且遣落起復使。
冊王爲特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上柱國。
食邑一萬戶。
食實封一千戶。
兼賜冠冕車馬圭印衣帶綵段等物。
別遣使落起復。
此後新王立。
必有落起復使。
又遣使謝之。
以爲例。
丙寅三年春二月。
尊母妃李氏。
爲王太後。
赦。
王上冊于太後。
禦乾德殿。
受中外賀。
賜羣臣宴。
自祖宗以來。
冊禮多廢。
至是復之。
諸道表賀。
州郡獻布。
無慮十餘萬匹。
以王妹積慶宮主。
妻王弟扶餘侯?。
王弟金官侯,卞韓侯愔,辰韓侯愉等。
諫不可娶同姓。
王不聽。
崔氏曰。
聖人制禮。
不娶同姓。
所以厚其別也。
新羅之初。
習俗鄙野。
娶堂從之親。
恬不知恥。
事唐以後。
漸識禮義。
知娶同姓之非禮也。
則乃援吳孟子之例。
變易姓氏。
敢行非禮。
其失甚矣。
高麗家法。
非特堂從。
雖姊妹亦不避。
三綱不正。
有夷狄之風。
皆假外親爲姓。
以之而示羣下聞上國。
奉宗廟社稷之祀。
當時羣臣。
莫之諫正。
幸而等。
慨然論列。
王不採納。
同流於禽獸而不辭也。
豈不深可惜哉。
地鏡見于西京。
見于龍德部凡七十餘步。
如水有影。
夏四月。
親禘于太廟。
赦。
二月。
以冊禮大赦。
至是。
又以禘饗曲赦。
兪氏曰。
赦者。
偏枯之物。
故曰君子之不幸。
小人之幸也。
古之明君。
莫不愼重。
麗氏無歲不赦。
或歲且再三。
其無意義甚矣。
以李靖恭爲侍中。
崔奭,金良鑑。
並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柳洪,王錫。
幷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五月。
遣使如遼。
請罷榷塲。
時。
遼欲於鴨綠江。
將起榷塲。
故請罷之。
遼不聽。
六月。
旱。
下詔求言。
時以旱災。
王下詔文武常參緻政散任三品以上。
各上封事。
使直言不諱。
又令擧忠直淸廉有才德者各一人。
於是。
羣臣多言俗尙侈靡。
制令有司。
據先王典禮。
凡衣服車馬品制。
詳定以聞。
秋七月。
德宗王後金氏薨。
○葬敬成王後于質陵。
○九月。
卞韓侯愔卒。
○冬十一月。
幸法王寺。
觀八關會。
時大雪。
侍宴羣臣皆沾濕。
及夕將還。
天霽月明。
王駐輦昌德門外。
欲更設宴。
諫議金上琦,李資仁等。
諫止。
丁卯四年夏五月。
以金行瓊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秋八月。
王如西京。
冬十一月。
還宮。
王幸西京。
江樓名寺。
遍歷遊賞。
汎舟大同江。
晨夜流連而還。
戊辰五年春正月。
遼橫宣使來。
○夏五月。
海溢。
時。
自三月久旱。
至是暴雨。
海水漲溢。
民舍漂溺。
舟楫覆沒者。
不可勝計。
禮成江尤甚。
秋八月。
淫雨傷禾。
史臣曰。
洪範曰狂恒雨若。
王多作佛寺。
百姓勞?。
天人相與之際。
可不畏哉。
九月。
遼罷鴨江榷塲。
朝廷連歲遣使請罷。
至是。
遼主許之。
以魏繼廷爲禦史中丞。
王嬖妾萬春。
起第壯麗。
繼廷奏。
萬春狂惑上意。
勞役百姓。
請毀之。
不報。
繼廷後遷樞密承宣。
王以燈夕置酒。
命繼廷起舞。
辭曰。
自有伶人。
何用臣舞。
王不得強。
乃止。
其遇事謇諤。
類此。
己巳六年春正月。
發新興倉。
施佛寺。
○二月。
親祀天地山川于毬庭。
以祈福也。
夏四月。
隕霜。
太師奏。
天之垂變。
必因民?。
宜法天行化。
審政敎之得失。
寬刑宥罪。
不使下民有?。
王嘉納。
六月。
修國學。
○秋九月。
遼遣使來。
賀生辰也。
王以天元節。
〈王生日名。
〉宴遼使。
作賀聖朝詞。
以娛之。
〈詞曰。
露冷風高秋夜淸。
月華明。
披香殿裏欲三更。
沸歌聲。
擾擾人生都似幻。
莫貪榮。
好將美醁滿金觥。
暢懽情。
〉 冬十月。
立十三層金塔于會慶殿。
○太後作國淸寺。
○十一月丁卯朔。
日食。
〈按通考。
元祐四年。
其王子義天。
使僧壽介。
至杭州。
祭亡僧。
言國母使持二金塔爲兩宮壽。
知州蘇軾卻之。
〉 庚午七年春正月。
普濟寺水陸堂災。
先是。
嬖人知太史局事崔士謙。
入宋求得水陸儀文。
請王作此堂。
功未畢而火。
史臣曰。
天其或者。
警嬖倖媚君徼寵乎。
昔。
梁武營同泰浮屠。
甫畢而災。
天人感應。
古今一也。
二月。
以柳洪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崔思齊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思齊。
惟善之子也。
亦以文學名。
三月。
新興倉災。
戊子夜。
大雷電。
新興倉災。
鉅萬蓄積燒盡。
飛燄蔽天。
而民屋無損者。
禦史臺詰日官曰。
何不言火災之兆。
太史丞吳相曰。
去年火星守天囷。
報本局。
知事崔士謙。
抑而不奏。
於是。
黜士謙。
又以禮部奏。
罷弘圓國淸兩寺之役。
秋七月。
遣使入朝于宋。
遣戶部尙書李資義,禮部侍郞魏繼廷。
如宋謝恩。
兼進奉。
資義。
資仁之弟也。
翌年六月。
還。
帝聞我國書籍多好本。
命舘伴書所求書目錄授之。
使傳寫付進。
書凡一百二十餘鍾。
〈按通考。
元祐六年。
遣使來獻黃帝鍼經。
請市書甚衆。
禮部尙書蘇軾言。
高麗入貢。
無絲毫利而有五害。
今請諸書與收買金箔。
皆宜勿許。
詔許買金箔。
然卒市冊府元龜以歸。
又詔賜銀器五千餘兩。
〉 八月。
雨雹以震。
禳于諸陵。
時。
大雨雹。
京城人物多震死。
又震乾陵松木。
太史奏。
祥瑞志。
雷電殺人傷蓄。
破丘陵樹木。
必有劫盜之憂。
若退讒臣。
治驕暴。
審文書。
則災消矣。
王懼。
徧告諸陵以禳之。
冬十月。
王奉太後。
幸三角山。
十一月。
還宮。
赦。
幸僧伽窟。
徧遊藏義,仁壽,神穴等寺。
行香。
及還赦。
十二月。
遼橫宣使來。
○蕃賊冦昌州。
郞將高猛。
擊敗之。
辛未八年春正月。
置兵車于龜州。
先是。
朝廷以遼主不罷榷塲。
疑其有侵掠之意。
遣中樞副使李顔。
密修備于龜州。
至是。
兵馬使柳洪。
請造兵車。
藏之龜州。
王從之。
〈按。
我東之禦外侮者。
南倭北虜。
而禦倭莫如舟師。
禦虜莫如用車。
古人論兵車之利。
亦備矣。
虜騎之馳突。
非車何以禦之。
康兆以劒車。
摧破契丹於宣州。
柳洪亦請造兵車。
藏于龜州。
我國地勢阻隘。
雖不能盡一國而通行。
若北道之六鎭鹹興。
若西路之義州安州平壤等處。
及他藩鎭地形有可以車者。
量數造置。
以爲緩急之用。
豈不善哉。
〉 夏四月。
中樞副使李資仁卒。
○五月己未朔。
日食。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左僕射緻仕盧旦卒。
諡匡獻。
八月。
平章事崔思齊卒。
諡良平。
九月。
圖七十二賢像於國學壁上。
禮部奏。
國學壁上。
畫七十二賢像。
其位次。
依宋國子監所讚名目次第。
其章服。
皆倣十哲。
王從之。
冬十一月。
平章事柳洪卒。
洪。
武人。
精於春秋左氏傳及兵家秘訣。
每國家有虞疑。
寤寐精思。
引古決策。
多有中者。
時議重之。
諡匡肅。
壬申九年春三月。
王有疾。
王不豫。
命內醫進藥。
忽作詩。
末句曰。
藥效得否何敢慮。
浮生有始豈無終。
唯應願切修諸善。
淨域超昇禮梵雄。
見者驚怪。
李氏〈齊賢〉曰。
詩者。
志之所之。
宣宗此詩。
有類於趙孟視蔭愒日之語。
明良之歌。
尙矣。
大風之作。
何遽不若乎。
不及三年。
遂棄羣臣。
嗚呼。
夏四月。
金官侯卒。
○五月。
東女眞酋長劾裡鉢死。
弟頗剌淑嗣。
○秋七月。
參知政事崔思諒卒。
先是。
思諒因疾乞退。
制以緻仕例。
給半俸。
有司駁奏。
人臣年七十緻仕者給半祿。
所以養國老也。
未聞病廢而家食者。
王曰。
思諒累代元臣。
文章器識。
有異常倫。
豈拘恒例。
至是卒。
思諒沉靜寡言。
秉國均主文柄。
名重一時。
諡康毅。
八月。
以李子威爲右僕射。
初。
子威入宋表奏。
誤書遼年號。
宋朝卻之。
由是責罷。
不數月。
幹謁內嬖。
得拜是職。
時人譏之。
王奉太後如西京。
○九月。
太後李氏。
薨于西京。
○葬仁睿王後于戴陵。
○遼遣使賀生辰。
時。
遼使來而太後喪。
纔四日矣。
朝廷議所以待之者。
有司奏。
天子諸侯三年之喪。
旣葬釋服。
不與士大夫同禮。
今賀使已至。
宜以日易月。
二十七日釋服迎命。
王從之。
○使臣王鼎。
每夜獨坐爲文。
舘伴西京副留守崔思諏。
以計取其書。
奏之。
乃諫?也。
其?極言遼。
太平日久。
不修武備。
又言宋伐南夏事。
王嘉思諏儐接之能。
手詔褒之。
思諏。
沖之孫也。
冬十月。
王還宮。
○十一月。
太白晝見經天。
○十二月。
地震。
癸酉十年夏四月。
侍中緻仕文正卒。
諡貞獻。
遼遣使起復王。
太後喪。
別使起復始此。
後爲例。
五月。
以邵台輔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台輔奏。
北邊將士。
多自山南選補。
丁田在遠。
資産貧乏。
自今。
令入遼使臣。
揀其壯健者爲傔從。
因使覘察疆域。
且有互市之利。
人必競勸。
王從之。
秋七月。
遣使入朝于宋。
○置奉先庫。
畜穀米。
以備先王先後忌辰追福之需。
置官監之。
甲戌十一年春正月。
日傍有彗。
○二月。
閱兵。
王將閱兵。
禦史臺奏。
兵。
金也。
克木。
方春氣盛。
德在木。
閱兵。
逆生氣也。
不聽。
遣使賑東路。
○夏五月。
王薨。
子昱卽位。
四月壬辰。
王不豫。
五月壬寅。
薨于延英殿。
在位十一年。
壽四十六。
王幼聰慧。
及長。
孝敬恭儉。
識量弘遠。
博覽經史。
尤工製述。
然遊幸無度。
多創寺塔。
天怒民?。
災異屢興。
大漸之夕。
郭尙以潛邸舊吏。
侍卧內。
鷄林公煕。
至寢門。
欲入問疾。
尙曰。
今主上彌留。
外宗非有召命。
不宜直入。
拒而不納。
元子昱卽位於重光殿。
時年十一。
是爲獻宗。
諡王曰思孝。
廟號宣宗。
葬仁陵。
〈在城東。
〉 凡十三日而葬。
六月。
尊母李氏。
爲王太後。
立府曰永寧。
王幼弱。
不能聽決萬幾。
太後稱制。
軍國大事。
鹹取決焉。
赦。
○以邵台輔,李子威。
並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冬十一月。
饗國老。
○十二月。
遼遣使吊祭。
且冊王。
起復爲驃騎大將軍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七百戶。
東女眞酋長頗剌淑死。
弟盈歌嗣。
盈歌最雄傑得衆心。
兵勢益強。
卽金穆祖也。
乙亥獻宗恭殤王〈諱昱。
宣宗元子。
母思肅太後李氏。
〉元年春正月朔。
日傍有彗。
太史奏。
元日風從乾來。
當有憂。
日傍有彗。
近臣亂。
諸侯欲有反者。
王聰慧。
幼不知修省。
隻引內醫三四人。
討論方書。
或習書畫而已。
以王國髦權尙書兵部事。
國髦。
武人也。
時。
王室微弱而權歸武將。
識者歎之。
東女眞來獻馬。
○三月。
常安公琇卒。
○夏五月。
太後如玄化寺。
設宣宗小祥齋。
○秋七月。
親饗于太廟。
王居亮陰。
圓丘方澤宗廟社稷及凡載祀典者。
無不擧。
李資義謀亂伏誅。
初。
宣宗納李頲女。
爲元信宮主。
生漢山侯昀。
資義。
宮主之兄也。
貪冐貨財。
集無賴勇士。
常曰。
主上有疾。
外邸有窺窬者。
汝輩力奉漢山。
勿令神器歸他人。
至是。
聚兵禁中。
將擧事。
鷄林公煕。
密知其計。
謂邵台輔曰。
國家安危繫宰相。
今事急矣。
公其圖之。
台輔乃使上將軍王國髦。
率兵入衛。
國髦令壯士高義和。
斬資義於宣政門。
誅其黨閤門祗候張仲等十七人。
流平章事李子威等五十餘人于南裔。
沒賊黨妻子。
爲奴婢。
子威交結資義。
專權用事。
故及。
時人譏宣宗有寵弟五人。
而傳位幼子。
緻此亂也。
以邵台輔判吏部事。
王國髦判兵部事。
賞討賊功也。
國髦病不視事。
而威振朝廷。
八月。
以鷄林公煕。
爲中書令。
○九月。
以金上琦,柳奭。
並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林槩左僕射判戶部事。
○冬十月。
煕廢王自立。
王沖年嗣服。
而王叔五人在朝。
煕素有人望。
自誅李資義。
威權日隆。
及爲中書令。
百官詣邸陳賀。
是月己巳。
王下制禪位。
遣近臣金德鈞。
迎煕於宗邸。
王退居後宮。
王在位一年。
後二年薨。
壽十四。
庚午。
煕謙讓再三。
遂卽位於重光殿。
是爲肅宗。
煕聰慧勤儉。
雄毅果斷。
五經子史。
無不該覽。
文宗愛之。
甞曰。
復興王室者。
其在爾乎。
宣宗九年。
扈駕西京。
有紫雲騰幕上。
望氣者。
以爲王者之瑞。
至是竟立。
李氏〈齊賢〉曰。
禹之傳子。
爲慮後世。
植遺腹朝委裘。
而天下不動者。
分素定也。
顯之三子兄弟相傳。
以及於順。
順以夭折無嗣。
而傳於宣。
宣薨而太子嗣。
國人習熟見聞。
謂宣有五弟而立幼子爲非。
何不思之甚也。
唯不得周公於親。
博陸於臣。
委任輔政。
後世有不幸遺大投艱于襁褓者。
可以此爲戒哉。
兪氏曰。
獻肅授受。
東史隻載其揖遜之美。
畧不及陵逼之狀。
然有可疑。
獻雖幼沖。
是當立之主。
名位已定。
安有一朝將大位。
輕以與人之理。
肅宗地逼望尊。
旣誅資義。
締結王邵之徒。
使威權歸己。
則獻宗雖不欲禪。
不可得也。
非肅纂奪而何。
肅宗翌年而獻宗薨。
尤可疑也。
不然。
恭殤之諡。
獻廟之號。
豈待睿宗之時乎。
益齋史斷。
言外之意。
亦可推也。
流元信宮主李氏,漢山侯昀于慶源郡。
〈今仁川府。
林氏誤認爲今北道之慶源作北邊。
欠考。
〉○罷永寧府。
○遣使如遼。
告攝位。
遣左司郞中尹瓘等。
奉前王表如遼。
陳其病不視政傳位新王之意。
兼上新王受命攝位表。
遼主許之。
自後。
廢立之際。
用此爲例。
以邵台輔爲侍中。
金上琦門下侍郞平章事。
柳奭,林槩。
並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王國髦參知政事。
加王弟朝鮮公燾食邑。
百官賜爵有差。
其餘躐等遷官者數百人。
工商皁隷。
亦有超授顯職者。
有司不敢言。
〈按。
自古纂賊之人。
必有猾黠鄙賤不逞之徒。
與之同心力者。
及其得志。
有酬勞報功之典。
而名器濫矣。
煕之用人。
其亦類是者歟。
〉 王國髦卒。
國髦惟事弓劒。
而敎書有資兼文武之語。
諡景烈。
子幼。
使妻弟王字之服喪。
時人譏之。
十一月。
赦。
○王幸法王寺。
自是。
屢幸寺院。
丙子肅宗明孝王〈諱顒。
字天常。
古諱煕。
文宗第三子。
順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東女眞來獻馬。
東西女眞。
連歲來朝。
禁奢侈。
○二月。
放廢王於興聖宮。
宣宗潛邸也。
夏四月。
霜雹。
中書省奏。
三月以來。
時令違舛。
水結爲氷。
降霜殺物。
京房易傳曰。
誅罰絶理。
厥災隕霜。
頃者幼君寢疾。
聽斷不明。
母後攝政。
湎惑失度。
緻使兇人。
乘間謀亂。
由是。
大行誅戮。
不遺黨類。
而事不原情。
囚繫之中。
必有非罪。
寃氣塞于天地。
和氣變爲災沴。
乞令有司。
凡疑獄是非未定者。
促令決定。
使無寃濫。
其所告非實。
悉令反坐。
以答天戒。
則人情胥悅。
災變爲福矣。
王納之。
六月。
祔宣宗于太廟。
遷景宗神主於榮陵。
後。
以思肅太後李氏祔廟。
〈又以貞憲公文正,匡肅公柳洪,文貞公金上琦。
配享。
〉 申禁功親婚嫁。
娶小功以上所生者。
不許通仕路。
兪氏曰。
孔子曰。
其身不正。
雖令不行。
麗君躬行夷狄。
至以姊妹爲室。
而其令國中。
則乃以娶小功親爲禁。
何其本末輕重之倒置乎。
王泛舟遊東池。
王與延德宮主柳氏及元子。
泛舟東池。
置酒召宰相侍臣邵台輔,崔弘嗣,李?,柳伸等。
宴飮賦詩。
至夜分。
雷雨乃罷。
秋七月。
幸興王寺。
行香。
○八月。
親饗老。
○九月。
參知政事樸寅亮卒。
寅亮。
竹州人。
文詞雅麗。
南北朝告奏表章。
皆出其手。
甞撰古今錄十卷。
藏秘府。
卒。
諡文烈。
講仁王經於會慶殿。
親飯僧一萬。
○修黃龍寺塔。
○冬十二月。
遼遣使來賀生辰。
丁醜二年春閏二月。
廢王薨于興聖宮。
葬隱陵。
諡恭殤。
託以遺命。
移牒于遼東京闕。
告哀于遼。
後祔太廟。
〈史闕。
配享亦闕。
〉 以崔思諏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夏六月。
宋歸漂海人。
初。
耽羅民二十人。
乘舟漂入裸國。
皆被殺。
唯三人得脫入宋。
乃還。
秋七月。
東蕃賊冦鎭溟。
兵馬使金漢忠。
擊敗之。
○八月。
彗星見于氐房。
○冬十二月。
遼遣使來冊王。
初。
尹瓘之告奏也。
遼主雖許權攝。
久不行冊命。
至是遣使。
來賜玉冊,圭印,冠冕,車服,鞍馬,匹段等物。
冊爲特進檢校大尉兼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
食邑一千戶。
食實封七百戶。
王受冊于南郊。
尋遣謝使。
置鑄錢官。
成宗始用錢而中格不行。
至是。
王欲行錢。
遂設官鑄之。
令民通用。
從郞中尹瓘之言也。
參知政事郭尙。
以爲非俗所宜。
上?爭之。
不得。
戊寅三年春三月。
立太子府。
置官屬。
○秋七月。
遣尹瓘等。
告嗣位于宋。
○八月。
命有司減刑獄。
○冬十月。
親祫于太廟。
赦。
○賀獄空。
時。
祫享太廟行赦。
於是。
刑部奏獄空。
宰相邵台輔等。
表賀。
己卯四年春正月。
朝鮮公燾卒。
○二月。
宋詔許賓貢。
〈按。
朱子語類。
或問高麗風俗。
朱子曰。
終帶蠻夷之風。
後來遣子弟入辟雍。
及第而歸者甚多。
甞見先人同年小錄中有賓貢者。
卽其所貢之士也。
當時宣賜幣帛之外。
又賜介甫新經三十本。
○又按。
通考曰。
元符中。
遣士賓貢。
〉 三月。
冊延德宮主柳氏。
爲王妃。
侍中洪之女也。
是爲明懿太後。
夏四月。
令郡縣。
各耕屯田五結。
〈此爲官屯田之始。
〉○五月。
侍中緻仕李靖恭卒。
賜吊慰敎及誄書。
諡文忠。
秋九月。
王幸楊州。
相宅都之地。
冬十月。
還宮。
先是。
衛尉丞同正金謂磾。
上書請遷都南京。
其畧曰。
道詵記雲。
高麗地三京。
松嶽爲中京。
木覔壤爲南京。
平壤爲西京。
自十一月至二月。
住中京。
三月至六月。
住南京。
七月至十月。
住西京。
則三十六國來朝。
又雲。
開國後百六十餘年。
都木覔壤。
臣謂。
今時正廵住新京之期。
今國家有中京西京。
而南京闕焉。
伏望於三角之南木覔之北。
建立都城。
以時廵駐。
於是日者。
文象等從而和之。
至是。
王令宰臣日官議之。
遂與王妃元子及兩府羣僚。
幸三角山。
幸僧伽窟設齋。
仍施銀香椀手爐各一事。
金剛子水精念珠各一貫。
金花果繡幡茶香。
仍至楊州。
相宅都之地。
遣使如遼。
請元子冊命。
○十一月。
辰韓侯愉卒。
○流弟扶餘侯?于京山府。
庚辰五年春正月。
立子俁。
爲王太子。
赦。
○三月。
以崔思諏。
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夏四月丁酉朔。
日食。
○六月。
遣使入吊于宋。
先是。
宋明州牒報哲宗崩徽宗立。
至是。
遣尙書任懿等入吊。
又遣王嘏賀登極。
是時。
使行多貪冐。
懿獨廉謹。
宋人稱之。
嘏等還。
帝賜太平禦覽一千卷。
又得神醫普救方而來。
嘏等之在宋也。
舘伴謝文瓘。
謂副使吳延寵曰。
聞國王好文。
近來海東文物大興。
所上表章甚佳。
朝廷頗美之。
王喜得二書。
使副僚佐。
並加爵賞。
秋七月。
天狗墮地。
○九月。
遣使如遼。
先是。
遼使王萼。
見興王寺小鍾。
歎美曰。
我朝所未有也。
釋煦請獻皇帝。
萼曰可。
煦請鑄金鍾二簴。
至是。
屬使臣李載。
獻于遼。
遼主以萼奉使。
妄有求索。
加峻刑。
卻其鍾。
兪氏曰。
契丹之待高麗。
其交際防閑之嚴。
若是其截然。
何哉。
蓋高麗之事契丹也。
有若徐煕,姜邯贊諸人。
出奇制勝。
先破其兵。
後許交聘。
故敵不敢加侮。
而後世蒙其利。
逮夫季葉。
臣事蒙古。
則在我無自強之勢。
而惟以稽首屈膝。
姑息圖免。
故蒙古之待我。
亦若僕妾奴隷。
每一使之來。
需索萬端。
擧國騷然。
蓋亦自取之也。
冬十月。
遼遣使冊王太子。
爲順義軍節度朔武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崇祿大夫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朔州諸軍事行朔州刺史上柱國三韓國公。
食邑三千戶。
食實封五百戶。
辛巳六年春二月。
參知政事愼修卒。
脩。
宋人也。
頗有學識。
尤精於醫。
三月。
王改名顒。
字天常。
避遼帝嫌名也。
遼遣使告哀。
道宗殂也。
親饗國老。
○夏四月辛卯朔。
日食。
○從祀六十一子二十一賢于聖廟。
○遣使如遼吊慰。
○東路州鎭。
雪深一寸。
○王與妃太子。
幸日月寺。
慶金字經成也。
旣畢。
王與後妃太子。
登寺後岡。
〈寺在松嶽。
〉欲置酒爲樂。
禦史臺奏曰。
時方盛農。
旱魃爲災。
若樂酒於此。
百姓??謂殿下憂民之憂。
王乃止。
告行錢于太廟。
鑄錢都監奏。
國人始知用錢之利。
皆以爲便。
乞告宗廟。
許之。
未幾。
亦用銀甁爲貨。
其制。
以銀一斤爲之。
像本國之形。
俗名濶口。
詔曰。
金銀。
天地之精。
國家之寶也。
近來奸民。
和銅盜鑄。
自今用銀甁。
皆標印。
以爲永式。
禁萬佛會。
時。
男女僧尼。
羣聚作萬佛會。
以爲俗。
詔禁之。
秋八月。
贈新羅僧元曉,義相大聖號。
詔曰。
元曉,義相。
東方聖人也。
無碑記諡號。
厥德不暴。
朕甚悼之。
其贈元曉大聖和靜國師。
義相大聖圓敎國師。
有司立石記德。
以垂無窮。
罷靜州軍營。
都兵馬使奏。
遼東京移文。
請罷靜州關內軍營。
頃在大安中。
遼欲於鴨綠江。
置亭子及榷塲。
朝廷遣使請罷。
遼帝從之。
今亦宜從其請。
制可。
九月。
王弟釋煦死。
王議制服。
政堂文學李?言。
煦於上雖周親。
而按禮。
出家無服。
然煦才行俱優。
名重遼宋。
不可不服。
於是。
王與羣臣。
玄冠素服。
輟朝三日。
賜賻甚厚。
始作南京。
命平章事崔思諏,禦史大夫任懿,知奏事尹瓘等。
相地創都。
思諏等還奏。
臣等就盧原驛〈在今京城東門外四裡。
〉海村〈在京城東三十裡道峯山下。
〉龍山〈在今京城西南十裡。
卽高陽之富原縣。
〉等處。
審視山水。
不合建都。
唯三角山面嶽〈今白嶽山〉之南。
山形水勢。
符合古今。
請於主幹中心大脈壬坐丙向。
隨形建都。
制可。
中書門下又奏。
新作南京。
請或依山取勢。
或約水表形。
先以內從山水形勢。
東至大峯。
南至沙裡。
西至歧峯。
北至面嶽爲界。
王從之。
冬十二月。
以魏繼廷爲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李?參知政事。
壬午七年夏四月。
覆試進士。
禦史臺奏。
四門進士李齊老。
盲僧法宗之子。
不合應擧。
王曰。
孔子謂仲弓曰。
犂牛之子騂且角。
雖欲勿用。
山川其舍諸。
科目將以求賢。
齊老苟有才學。
豈可以父故廢之。
可令赴擧。
東女眞酋長盈歌。
遣使來朝。
○醮上帝于禁中。
配以太祖。
自丙寅歲。
松蟲始出西山。
延及白州兎山等處。
是歲尤甚。
王下敎。
責躬恤刑。
率羣臣。
醮上帝于禁中。
配以太祖以禳之。
又命宰相。
分祀五方山海神。
發卒捕松嶽松蟲。
兪氏曰。
禮。
天子祭天地。
諸侯祭封內山川。
麗之立圓丘方澤。
亦已僭矣。
況以禳蟲之故。
而私享上帝於宮掖之中。
而配之以祖。
其僭分慢神。
甚矣。
閏月。
宰相請罷國學。
宰相邵台輔等奏。
國學養士。
糜費不貲。
實爲民弊。
且中朝之法。
難以行於我國。
請罷之。
不報。
史臣曰。
庠序學校。
所以昭揭人倫而培養國脈也。
故上古以來。
自王宮國都至於閭巷。
莫不有學。
雖夷狄之陋。
未之或廢。
稽諸典籍。
未有以糜費罷學者。
今台輔之請。
雖窮巷庸夫。
所不敢出諸口者。
肅宗乃擢置於論道經邦之位。
及其三表請老。
盛稱儒雅。
不允其請。
何也。
肅宗非不知其爲人。
特以其溺於立己之私恩。
而昧於擇相之公義也。
時稱肅宗好文。
其好文也。
豈亦玩心於章句之末。
而與羣臣賦詩唱和而已耶。
秋七月。
王如西京。
留守郭尙享王。
臣僚享王。
此其始也。
冬十月。
立箕子祠。
禮部奏。
我國敎化禮義。
自箕子始。
而廟?猶闕。
不在祀典。
乞使求其墳塋。
立祠以祭。
王從之。
〈按。
鄭文傳。
文甞扈駕西京。
請立箕子祠。
○更按。
祭法雲。
聖王之制祭祀也。
法施於民則祀之。
以死勤事則祀之。
以勞定國則祀之。
能禦大菑則祀之。
能捍大患則祀之。
是以。
中國帝王。
必建祠緻敬于古先帝王及名臣之有功德于後世者。
此忠厚之至也。
麗代立國已久。
而惟勤於異端之敎。
未聞緻敬於先代之君王。
以箕子之聖。
而未有芬苾之薦。
則他尙何言。
是時雖有立祠之名。
而後來忠肅恭愍朝。
又令立箕子祠。
則蓋中廢不復修也。
其怠荒甚矣。
至于聖朝。
祀典亟擧。
檀君箕子。
歷三國至高麗之君。
各立廟祀。
意甚盛也。
然猶有未備者。
三韓始祖。
亦當祀之。
而辰弁不知其名號。
無從追祀。
馬韓祖武康王箕準。
卽箕子之四十一世孫。
闢國南土。
歷歲二百。
駕洛之首露。
雖附庸小國。
而傳世最遠。
神靈表著。
識者謂皆可祀。
信矣。
愚甞聞之師。
曰赫居世高朱蒙溫祚。
皆王者之名。
不可以祝號者也。
昔唐太宗。
加比幹諡忠烈而祭之。
蓋亦不可稱名也。
然則三國之君。
各加美諡。
如武康之例。
宜矣。
〉 十一月。
還宮。
是行也。
王徧遊寺刹。
泛舟賞宴。
賦詩唱和。
與後妃幸興福寺落成。
沿途州郡。
免租稅有差。
十二月。
置京城左右酒務。
制曰。
富民利國。
莫重錢貨。
西北兩朝。
行之已久。
吾東方獨未之行。
今始制皷鑄之法。
其已所鑄錢一萬五千貫。
分賜宰樞文武兩班軍人。
以爲權輿。
錢文曰海東通寶。
因置京城左右酒務。
又於街衢兩傍。
勿論尊卑。
各置店鋪。
以興使錢之利。
是歲。
稱北界爲西北面。
癸未八年夏六月。
宋遣使來聘。
宋國信使戶部侍郞劉達,給事中吳栻。
來賜王衣帶匹段金玉器弓矢鞍馬等物。
幷遣醫官牟介,呂昞,陳爾猷,範之才四人來。
從表請也。
使還。
附表以謝。
兼告改名。
秋七月。
東女眞盈歌。
遣使來朝。
先是。
有本國醫者居完顔部。
善治疾。
時。
盈歌戚屬有疾。
盈歌謂醫曰。
汝能治此病。
吾當遣歸汝鄕國。
其人果愈。
盈歌如約。
送至境上。
醫者至。
言于王曰。
女眞居黑水者。
部族日強。
兵益精悍。
王乃始通使。
自是。
來往不阻。
盈歌旣破蕭海裡。
報捷于我。
我復使人賀之。
盈歌遣其族弟斜葛報聘。
王待之甚厚。
冬。
又遣使貢獻。
九月。
以崔思諏爲門下侍中。
林幹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冬十月。
徵無等山處士殷元忠。
○十一月。
京都地震。
○東女眞酋長盈歌死。
子烏雅束嗣。
〈按。
唐荊川宋鑑曰。
自烏雅束以後。
兩世四人。
志業相因。
卒定離析。
一切合以本部法令。
令諸部不得擅置信牌。
由是。
號令始一。
遂闢土東南。
至于曷懶。
東北至于畏禿答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