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六

關燈
]磬(qìng):古代一種用玉或石制成的樂器。

     [4]李渤:字濬之,唐洛陽人。

    唐憲宗元和時曾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治湖築堤。

    有《辨石鐘山記》文,下“扣而”五句即引自此文。

    新舊《唐書》均有傳。

     [5]南聲函胡:南邊那塊石頭其聲模糊厚重。

     [6]北音清越:北邊那塊石頭其聲清脆悠遠。

     [7]枹(fú):同“桴”,木制鼓槌。

     [8]六月丁醜:元豐七年六月初九(一〇八四年七月十四日) [9]齊安:舊郡名,即黃州。

     [10]邁:蘇邁,字伯達,蘇軾長子(其他二子爲蘇迨、蘇過)。

    下“饒之德興”,饒州德興縣,今江西德興市。

     [11]空空:一作“硿硿”。

    擊石聲。

     [12]《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西仲雲:“驚起者,可以望見,則直言棲鶻;欬笑者之爲鸛鶴,未必果確,故借‘或曰’二字寫出,何等活動。

    ”又引錢謙益雲:“中段欲言水石之聲,先將三項(指奇石、棲鶻、鸛鶴)描寫起,此文情也。

    昔嘗與鄧左之論之,今知之者鮮矣。

    ” [13]噌吰(chēnghóng):響亮厚重的鐘聲。

     [14]涵澹澎湃:形容大水流動、波濤奔騰貌。

     [15]兩山:石鐘山有南北兩山,南名上鐘山,北名下鐘山。

     [16]窾坎(kuǎnkǎn):擊物聲。

    下“鐺鞳(tāngtà)”,鐘鼓聲。

     [17]無射(yì):原爲我國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此指鐘名。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春,天王(周景王姬貴)將鑄無射。

    ”孔穎達疏:“無射,鐘名,其聲于律應無射之管,故以律名名鐘。

    ” [18]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襄公十一年》記鄭國送給晉悼公“歌鐘二肆(十六爲一肆),及其鎛磬,女樂二八(十六人),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魏絳,謚莊子。

    諸本多誤作魏獻子(魏莊子之子魏舒)。

     [19]陋者:識見低下者,指李渤。

    李渤《辨石鐘山記》雲:“次于南隅,忽遇雙石……詢諸水濱,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氣凝質,發爲至靈,不然則安能産茲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舊矣。

    如善長(酈道元)之論,則瀕流庶峯,皆可以斯石冠之。

    聊刊前謬,留遺將來。

    ” 【評箋】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楊慎雲:“通篇討山水之幽勝,而中較李渤、寺僧、酈元之簡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獻子之鐘音,其轉折處,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見中流大石,始釋己之疑,故此記遂爲絶調。

    ” 《蘇長公合作》卷二:“平鋪直叙,卻自波折可喜,此是性靈上帶來文字,今古所希。

    ”又雲:“千古文人,唯南華老仙、太史公、蘇長公字字挾飛鳴之勢。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風旨亦自《水經》來,然多奇峭之興。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此翻案也。

    李翻酈,蘇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獨得,詳前之所未備,則道元亦遭簡點矣。

    文最奇緻,古今絶調。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記山水,并悟讀書觀理之法,蓋臆斷有無,而或簡或陋,均非可以求古人也。

    通體神行,末幅尤極得心應手之樂。

    ” 方苞雲:“瀟灑自得,子瞻諸記中特出者。

    ”(《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五十六引) 劉大櫆雲:“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于水上,纔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

    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坡公第一首記文。

    ”(同上) 【附録】 石鐘山以聲得名抑或以形得名,頗有歧見。

    蘇軾主張前者,其《跋石鐘山記後》(《東坡題跋》卷一)又補充本篇雲:“錢塘東南,皆有水樂洞,泉流空岩中,皆自然宮商。

    又自靈隱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兩山間,巨石磊磊如牛羊,其聲空礱然,真若鐘聲,乃知莊生所謂‘天籟’者,蓋無所不在也。

    建中靖國元年正月□日自海南還,過南安,司法掾吳君示舊所作《石鐘山記》,復書其末。

    ”劉克莊《坡公石鐘山記》雲:“坡公此記,議論,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

    夫水石相摶固有聲,然非風無以發之。

    蒙叟之言曰:是惟無作,作則萬竅怒號,雖大木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者,皆激謫(謞)叱吸叫譹穾咬。

    況山下皆石穴,又大石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其受風不愈多乎?公夜艤舟,其所聞其噌吰者,又聞其鐺鞳者,李似之侍郎雲:亦嘗于此艤舟,止聞其吞吐者,疑水仙靳鐺鞳之聲私于坡公者。

    餘謂蒙叟固雲: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

    竊意李是夕適值風恬浪靜耳。

    ”(《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〇)清同準《石鐘山記》雲:“是山石質輕清,又復空中多竅,所以風水相值,獨鏘鏘然若金奏。

    ”劉、同二人各從風和石質角度對蘇説作了發揮和補充。

    明地理學家羅洪先《石鐘山記》雲:“丙午(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春,餘過湖口,臨淵上下兩山,皆若鐘形,而上鐘尤奇。

    是時水未漲,山麓盡出,緣石以登,始若伏軾昆陽,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則縱觀鹹陽,千門萬戶,羅幃繡幕,掩映低垂。

    入其中,猶佛氏言海,若獻深珊瑚珠貝,金光碧彩,錯出于驚濤巨浪,莫可辨擇;睇而視之,垂者磬懸,側者筍茁,鈌者藕拆,環者玦連。

    自吾栖岩穴以來,攀危歷險,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實其中,亦復喑然。

    故鐘之制,甬則震,弇則鬱。

    是石鐘者,中虛外窾爲之也。

    ……東坡艤舟,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

    ”(《念菴羅先生文集》卷五)則以爲石鐘之聲乃“中虛外窾”之故,且指出上下鐘山“皆若鐘形”。

    至清人遂有主張石鐘山即以形得名者。

    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録》卷九雲:“自鹹豐四年楚軍在湖口爲‘賊’所敗,至十一年乃少定。

    石鐘山之片石寸草,諸將士皆能辨識。

    上鐘岩與下鐘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數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

    彭侍郎玉麟于鐘山之頂,建立昭忠祠。

    乃知鐘山以形言之,非以聲言之,酈氏、蘇氏所言皆非事實也。

    ”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七亦詳記彭玉麟之説雲:“餘親家翁彭雪琴侍郎,以舟師剿‘賊’,駐江西最久,語餘雲: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處。

    然東坡謂山石與風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

    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水相遭,皆有噌吰鐺鞳之聲,何獨茲山爲然乎?餘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徑蜿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黏着,宛然鱗甲。

    洞中寬廠(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上鐘山亦中空。

    此兩山皆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

    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

    ” 書吳道子畫後[1] 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

    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顔魯公[2],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3],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4],所謂遊刃餘地[5],運斤成風[6],蓋古今一人而已。

    餘于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僞也。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7],平生蓋一二見而已。

    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六十。

    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作。

     [2]顔魯公:顔真卿,字清臣,封魯郡公。

    大書法家。

    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遒勁鬱勃,變古創新,世稱“顔體”。

     [3]乘除:增減。

     [4]出新意二句:《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千古行文之妙,不出此二語。

    ” [5]遊刃餘地:即《莊子·養生主》所載庖丁解牛事,見前《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注。

     [6]運斤成風:《莊子·徐無鬼》:“郢人堊(白粉)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斧頭)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兩句皆喻手法熟練,神乎其技。

     [7]史全叔:不詳。

     【評箋】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舉一畫而他可類推。

    道子之畫,子瞻之評,唯聖神于此藝者能之。

    ” 範文正公集叙[1]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2],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3]。

    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4]?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爲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範、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範公沒,既葬,而墓碑出[5],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爲人,蓋十有五年[6],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歟!”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7],曰:“恨子不識範文正公。

    ”其後三年[8],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

    又六年[9],始見其叔彜叟京師。

    又十一年[10],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藁見屬爲叙。

    又十三年[11],乃克爲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叙而傳,然不敢辭者,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爲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12],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

    淮陰侯見高帝于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13];諸葛孔明卧草廬中,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争天下,終身不易其言[14]。

    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爲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緻太平之意,故爲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15]。

    至用爲將[16],擢爲執政[17],考其平生所爲,無出此書者[18]。

    今其集二十卷,爲詩賦二百六十八,爲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悌,蓋如飢渴之于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

    故天下信其誠,争師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19]”非有言也,德之發于口者也。

    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

    [20]”非能戰也,德之見于怒者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六。

    一本文末有“元祐四年(一〇八九)四月二十一日”一句,是爲本文作年。

    時蘇軾自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改任杭州知州,即將離京。

     [2]《東坡志林》卷二:“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爲師。

    ” [3]《宋史·石介傳》:“石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

    ……(慶曆中)會呂夷簡罷相,夏竦既除樞密使,復奪之,以(杜)衍代。

    章得象、晏殊、賈昌朝、範仲淹、富弼及(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餘靖、王素、蔡襄并爲諫官。

    介喜曰‘此盛事也,歌頌吾職,其可已乎!’作《慶曆聖德詩》。

    ” [4]十一人:即杜衍、章得象至王素、蔡襄,共十一人。

     [5]墓碑:歐陽修作《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富弼作《墓誌銘》。

     [6]十有五年:慶曆三年(一〇四三)至嘉祐二年(一〇五七),相距十五年。

     [7]國士:一國中的傑出之士。

     [8]其後三年三句:嘉祐五年(一〇六〇)蘇軾服母喪畢自蜀返京,過許(今河南許昌),遇範仲淹次子範純仁(字堯夫)。

     [9]又六年二句:治平三年(一〇六六)蘇軾罷鳳翔簽判至京任職,遇範仲淹第三子範純禮(字彜叟)。

     [10]又十一年:熙寧十年(一〇七七)蘇軾自密州改知徐州,時範仲淹第四子(幼子)範純粹(字德孺)知滕縣,屬徐州,故稱“同僚”。

     [11]又十三年:自熙寧十年至元祐四年,爲十三年。

     [12]如伊尹句:伊尹、太公,見前《留侯論》注。

    管仲,名夷吾,佐齊桓公,國力大振,使桓公成爲春秋時第一霸主。

    樂毅,燕國名將。

    燕昭王任爲亞卿,大勝齊軍,連下七十餘城。

     [13]淮陰侯至不酬者:《史記·淮陰侯列傳》記韓信初見劉邦,向其獻策雲:“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

    ……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彊耳。

    ”而“大王(劉邦)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劉邦采納其策,舉兵定三秦。

     [14]諸葛孔明至易其言:即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建言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先取荊州、益州爲根據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蘇長公合作》卷二引姜寶雲:“淮陰論劉項,孔明論孫曹,不上數百言,今約以數語,真妙絶古今之文也。

    ”又引錢東湖曰:“以文正公配淮陰侯、諸葛武侯,言其平生經略素定,非偶得勦取者,見此集爲有用之書。

    ” [15]公在天聖中至傳誦:《宋史·範仲淹傳》:範仲淹于天聖時(據《範文正年譜》在天聖五年)“徙監楚州糧料院,母喪去官。

    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寘府學。

    上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遊惰、去冗僭、慎選舉、撫將帥,凡萬餘言”。

    (後在“慶曆新政”時,又上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十事。

    ) [16]至用爲將:康定元年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慶曆二年改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

     [17]擢爲執政:慶曆三年春範仲淹任樞密副使,秋改任參知政事。

     [18]此段參看《容齋續筆》卷三《一定之計》條:“人臣之遇明主,于始見之際,圖事揆策,必有一定之計,據以爲決,然後終身不易其言,則史策書之,足爲不朽。

    東坡序範文正公之文,蓋論之矣。

    ……” [19]有德者必有言:語出《論語·憲問》。

     [20]我戰二句:《禮記·禮器》:“孔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孔穎達疏:“此一節論孔子述知禮之人自稱戰克、祭受福之事。

    ” 【評箋】 《三蘇文範》卷十五:“起案便占地步,以所頌十一人説歸四人,四人説歸文正公,叙事嚴整而有原委。

    ”又引呂祖謙雲:“作文字不難于敷文,而難于叙事,蓋叙事在嚴整難也。

    看東坡自叙述處,大類司馬公,而嚴整又不比司馬之汗漫。

    ”又引楊慎雲:“前叙情,中贊美,後述意。

    ”(《蘇長公合作》卷二引此作錢文登語) 《蘇長公合作》卷二:“漢人氣格。

    至其議論鬯辨處,漢人不能。

    ”“末段如爲文正公寫照。

    ”又引姜寶雲:“範文正公百代殊絶人物,而東坡叙其文,隻就公萬言書發,蓋公終身事業盡在是矣。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三:“此作本以率意而書者,而于中識度自遠。

    ” 《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歷叙因緣慕望處,情文并妙,雙收謹嚴,尤于範公切合。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爲歐陽公作序,應從道德立論;爲範文正公作序,應從事功立論,各有專屬,不似近人文字,將道德、文章、事功,一齊稱贊,漫無歸着也。

    ”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上半篇叙景慕之情,中言公規模先定,末乃言其文集底藴,要分段落看。

    ” 潮州韓文公廟碑[1] 匹夫而爲百世師,一言而爲天下法[2],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3],關盛衰之運[4]。

    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爲。

    故申、呂自嶽降[5],傅説爲列星[6],古今所傳,不可誣也。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7]。

    ”是氣也,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

    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8],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9]!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10],而明則復爲人。

    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自東漢已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11]。

    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12],而不能救。

    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13]。

    文起八代之衰[14],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15],而勇奪三軍之帥[16],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僞;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17];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

    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18],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19],而不能弭皇甫鎛、李逢吉之謗[20];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21]。

    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22]。

    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爲之師[23],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24],至于今,號稱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25]。

    ”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

    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民以出入爲艱。

    前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士治民者,一以公爲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願新公廟者,聽。

    ”民歡趨之,蔔地于州城之南七裡,期年而廟成。

     或曰[26]:“公去國萬裡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27],沒而有知,其不眷戀于潮也審矣[28]!”軾曰:“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焄蒿悽愴[29],若或見之。

    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 元豐七年,詔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韓文公之廟。

    ”潮人請書其事于石,因爲作詩以遺之,使歌以祀公。

    其詞曰: 公昔騎龍白雲鄉,手抉雲漢分天章,天孫爲織雲錦裳[30]。

    飄然乘風來帝旁,下與濁世掃粃糠[31],西遊鹹池略扶桑[32],草木衣被昭回光[33]。

    追逐李杜參翺翔,汗流籍湜走且僵,滅沒倒景不可望[34]。

    作書詆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歷舜九疑弔英皇[35]。

    祝融先驅海若藏,約束鮫鱷如驅羊[36]。

    鈞天無人帝悲傷,謳吟下招遣巫陽[37]。

    犦牲雞蔔羞我觴,於粲荔丹與蕉黃,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38]。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五。

    題原作《韓文公廟碑》。

    元祐七年(一〇九二)作。

    潮州,今廣東潮安縣。

    蘇軾《與潮守王朝請滌》第一信記叙潮州知州王滌請蘇軾作此文的經過:“承寄示士民所投牒及韓公廟圖,此古之賢守留意于教化者所爲,非簿書俗吏之所及也。

    顧不肖何足以記此,公意既爾,衆復過聽,亦不敢固辭。

    ”第二信又對此文上石提出具體設計意見:“……仍不用周回及碑首花草欄界之類,隻于浄石上模字,不着一物爲佳也。

    ”其《與吳子野》雲:“文公廟碑,近已寄去。

    潮州自文公未到,則已有文行之士如趙德者,蓋風俗之美久矣。

    ……然謂瓦屋始于文公者,則恐不然,……傳莫若實,故碑中不欲書此也。

    ”説明此文雖多頌揚之辭,但叙事力求真實。

     [2]百世師:《孟子·盡心下》:“聖人,百世之師也。

    ”下“天下法”《禮記·中庸》:“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蘇長公合作》卷七引朱熹雲:“東坡作《韓文廟碑》,不能得一起頭,起行百十遭,忽得‘匹夫’兩句,下面隻如此掃去。

    ”又引王復之雲:“起語與永叔《晝錦堂記》同。

    ” [3]參天地之化:《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指與天、地之化育萬物,并立而三,相提并論。

     [4]關盛衰之運:和國運之盛衰有關。

     [5]申、呂自嶽降:承上“其生也有自來”,言生不苟生。

    申伯、呂侯(甫侯),周宣王、周穆王大臣,其誕生時有嵩山降神之兆。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

    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維申及甫,維周之翰(輔翼)。

    四國于蕃(籓籬),四方于宣(垣牆)。

    ” [6]傅説(yuè)爲列星:承上“其逝也有所爲”,言死不苟逝。

    傅説,殷高宗武丁之相,相傳他死後飛升上天,與衆星并列。

    《莊子·大宗師》:傅説“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

     [7]孟子曰:語見《孟子·公孫醜上》。

     [8]晉、楚句:《孟子·公孫醜下》:“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

    ’” [9]卒然以下數句:《蘇長公合作》卷七引錢文登雲:“五箇‘失’字,如破竹之勢,隻一句鎖住。

    ”又雲:“復用四箇‘不’字,筆力過人。

    ”歸有光《文章指南》:“句法連下,一句緊一句,是謂破竹勢也。

    如蘇子瞻《潮州韓文公廟碑》首段,連下五‘失’字似之。

    ” [10]幽則爲鬼神:《禮記·樂記》:“幽則有鬼神。

    ” [11]自東漢已來三句:韓愈《原道》:“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説,孰從而聽之?”異端,指佛老。

     [12]房、杜、姚、宋:房玄齡、杜如晦,唐太宗時名相。

    姚崇、宋璟,唐玄宗時名相。

     [13]三百年:指韓愈至蘇軾時相距近三百年。

     [14]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15]忠犯人主之怒:唐憲宗(李純)迎佛骨入宮,排場奢侈,韓愈上表勸諫,觸怒憲宗,幾被處死。

    《新唐書·韓愈傳》:“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鹹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

    ’于是中外駭懼,雖戚裡諸貴,亦爲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 [16]勇奪三軍之帥:唐穆宗(李恒)時,鎮州(今河北正定)發生兵變,鎮將王廷湊殺主帥田弘正自立,且進圍深州(今河北深縣)。

    韓愈奉命前往宣撫,責以大義,終使作亂將士折服、歸順。

    見《新唐書·韓愈傳》。

     [17]不可以欺豚魚:《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孔穎達疏雲:“釋所以得吉,由信及豚、魚故也。

    ” [18]故公之精誠二句: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噴雲洩霧藏半腹,雖有絶頂誰能窮?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衆峯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上:“潛心”四句“所謂‘公之精神(誠),能開衡山之雲’也。

    ”衡山,五嶽之一,稱南嶽,在湖南衡山縣西,山勢雄偉,有七十二峯。

     [19]能馴鱷魚之暴:《新唐書·韓愈傳》記韓愈初至潮州,得悉惡溪(溪名)鱷魚擾民,“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

    ……祝之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裡。

    自是潮無鱷魚患”。

    今存《祭鱷魚文》。

     [20]而不能弭皇甫鎛(bó)、李逢吉之謗:《新唐書·韓愈傳》記韓愈貶潮州後,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