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六

關燈
《沁園春·櫽括〈前赤壁賦〉》,起調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泛舟’。

    ‘七月’句下自注:‘“望”效公“予懷望”,平讀。

    ’始知宋人讀此二句,乃于‘望’字斷句葉韻,句各六字。

    亟記之,以正幼讀之誤。

    尚友名將孫,入元抗節不仕,須溪之肖子也。

    ”可備一説。

     [10]客有吹洞簫者:指道士楊世昌。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卷一:“宋施德初父子及顧景審(蕃)注東坡詩甚詳,較王龜齡集百家注,勝之遠矣。

    如《赤壁賦》吹洞簫之客,爲綿州武都山道士楊世昌,亦見施注(《次孔毅父》詩注),而王不及也。

    ”(按,見《施注蘇詩》卷二十《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注)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四《赤壁賦洞簫客》條:“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

    ’不著姓字。

    吳匏菴(明吳文定,字原博)有詩雲:‘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

    當日賦成誰與注?數行石刻舊曾藏。

    ’據此則客乃楊世昌也。

    按東坡《次孔毅父韻》:‘不如西州楊道士,萬裡隨身隻兩膝。

    ’又雲:‘楊生自言識音律,洞簫入手清且哀。

    ’則世昌之善吹簫可知。

    匏菴藏帖信不妄也。

    按,世昌,綿竹道士,字子京,見王注蘇詩。

    ”按,吳匏菴詩及藏帖事,早見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并雲:“微文定(即吳匏菴)表而出之,世昌幾無聞矣。

    ”但《蒿菴閒話》卷二據蘇軾《與範子豐》書,謂吹洞簫者爲李委,“乃雲是楊繼(世)昌,得之石刻,則何説?”按,張爾岐此説誤,因李委乃吹“笛”,且事在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日之時。

     [11]舞幽壑之潛蛟二句:《列子·湯問》:“瓠巴(古善琴者)鼓琴而鳥舞魚躍。

    ”《荀子·勸學篇》:“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此爲同一手法,極寫音樂之感染力。

    嫠(lí)婦,寡婦。

    《三蘇文範》卷十六雲:“吹簫而潛蛟亦舞,喻己潛伏于謫所也。

    寡婦聞此亦泣,喻己孤立不得于君也。

    ”《蘇長公合作》卷一亦承此説:“舞潛蛟,喻己謫居也;泣嫠婦,喻己孤臣不得君也。

    孟德烏鵲詩,譏玄德南奔也。

    ”皆失之穿鑿。

     [12]月明二句:見曹操《短歌行》。

     [13]夏口:城名,故址在今武漢市黃鵠山上。

     [14]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15]山川相繆(liǎo):山環水復,互相盤繞。

     [16]方其破荊州三句:建安十三年,荊州牧劉表卒,曹操南征,收降其子劉琮,占領荊州,繼追敗劉備,進占江陵;然後沿江東進。

     [17]舳艫(zhúlú)千裡:語出《漢書·武帝紀》。

    顔師古注:“李斐曰:‘舳,船後持柂處也。

    臚,船前頭刺櫂處也。

    言其船多,前後相銜,千裡不絶也。

    ’” [18]橫槊賦詩: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杜甫)墓係銘并序》:“曹氏父子鞍馬間爲文,往往橫槊(長矛)賦詩。

    ” [19]渺滄海之一粟:徐昂《文談》:“‘一粟’與‘滄海’何涉?‘渺太倉之一粟’或‘渺滄海之一勺’皆可,是或坡公隨筆而未之審,或傳寫有舛耳。

    ”蘇軾《送頓起》詩有“大海浮一粟”,知非傳寫之誤,又言“浮”,于理亦通。

    今“滄海一粟”已爲成語。

     [20]知不可二句:明知不能立刻實現,隻能將此心情付託簫聲,伴隨秋風吹奏出來。

     [21]逝者如斯:《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下“斯”、“彼”,水近故雲斯(這裏),月遠故雲彼(那裏)。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朱熹雲:“‘盈虛者如代’,‘代’字今多作‘彼’字。

    嘗見東坡手寫本,皆作‘代’字。

    ” [22]蓋將五句:宋吳氏《林下偶談》中《坡賦祖莊子》條:“《莊子·内篇·德充符》雲:‘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東坡《赤壁賦》雲:‘蓋將自其變者觀之,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蓋用《莊子》語意。

    ”僧肇《物不遷論》:“不遷,故雖往而常靜;不住,故雖靜而常往。

    ”“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

    ”(參看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三:“東坡水月之喻,蓋自《肇論》得之,所謂不遷義也。

    ”)明李一公《東坡密語》雲:“李卓吾評:‘正好發揮,可惜説道理了。

    ’予雲:不妨理事相參。

    ” [23]共適:今存明項子京家藏蘇軾墨迹本作“共食”。

    謝枋得《文章軌範》卷七:“如食邑之‘食’,言享也。

    ”清李承淵校刊《古文辭類纂》雲:“劉海峯先生選本引《朱子語類》:曾見東坡手書此賦,‘適’作‘食’,門人問‘食’字何義?朱子曰:‘隻如食邑之“食”,猶言享也。

    ’劉先生又引明人婁子柔曰:佛經有‘風爲耳之所食,色爲目之所食’語,東坡蓋用佛典雲。

    ”元李冶《敬齋古今黈》卷八:“東坡《赤壁賦》:‘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一本作‘共樂’,當以‘食’爲正。

    賦本韻語,此賦自以‘月’、‘色’、‘竭’、‘食’、‘籍’、‘白’爲協,若是‘樂’字,則是取下‘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爲協,不特文勢萎爾,而又段絡叢雜,東坡大筆,必不應爾。

    所謂‘食’者,乃自己之真味受用之正地,非他人之所與知者也。

    今蘇子有得乎此,則其間至樂蓋不可以容聲矣,又何必言樂而後始爲樂哉?《素問》雲:‘精食氣,形食味。

    ’啓玄子爲之説曰:‘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

    ’又雲:‘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啓玄子爲之説曰:‘氣生壯火,故雲壯火食氣;少火滋氣,故雲氣食少火。

    ’東坡賦意,正與此同。

    ”《蘇長公合作》卷一:“東坡寫本是‘與子之所共食’。

    王元美曰:食酒能多飲費盡之也。

    既訛‘樂’,今改‘適’。

    ”又引文徵明雲:“其中‘吾與子之共所適’,舊多作‘食’,餘從親筆改定。

    按《左傳》:‘食,消也。

    ’坡集中有答人問‘食’字之義雲:‘如食邑之食,猶雲享也。

    ’而朱子又言史書食邑字與此不同,未知孰是?”以上諸説,皆主“食”字,但闡述仍多歧異,録供參考。

     [24]杯盤狼籍:《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髠語:“男女同席,履舃交錯,杯盤狼藉。

    ”狼藉,同“狼籍”,縱橫散亂貌。

     [25]枕藉:枕頭、墊褥。

    此作動詞用,喻倦卧。

     [26]宋史繩祖《學齋佔畢》卷二《坡文之妙》:“至于《前赤壁賦》尾段一節,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至‘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卻隻是用李白‘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一聯,十六字演成七十九字,愈奇妙也。

    ”(又見清沈兆澐《篷窓附録》卷上) 【評箋】 晁補之《續離騷序》:“《赤壁》前後賦者,蘇公之所作也。

    曹操氣吞宇内,樓船浮江,以謂遂無吳矣。

    而周瑜少年,黃蓋裨將,一炬以焚之。

    公謫黃岡,數遊赤壁下,蓋忘意于世矣。

    觀江濤洶湧,慨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引,今本《鷄肋集》無。

    ) 俞文豹《吹劍四録》:“碑記文字鋪叙易,形容難,猶之傳神,面目易摸寫,容止氣象難描模。

    ……《赤壁賦》:‘清風徐來……水落石出’,此類如仲殊所謂費盡丹青,隻這些兒畫不成。

    ” 強幼安《唐子西文録》:“餘(唐庚)作《南征賦》,或者稱之,然僅與曹大家輩争衡耳。

    惟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 《蘇長公合作》卷一:“東坡在儋耳與客論食品書,紙末雲:既飽以廬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鬭品,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誦東坡先生前後《赤壁賦》,亦足以一笑也。

    觀此有所謂曹大家輩諸賦尚得争衡,獨此二賦,一洗萬古,不能彷彿其一語,良然。

    ”(按,此前半段語又見稗海本《東坡志林》卷八。

    但《侯鯖録》卷八作黃庭堅語,疑誤。

    ) 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卷一:“《赤壁賦》卓絶近于雄風。

    ” 謝枋得《文章軌範》卷七:“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絶倫之識,不能爲也。

    瀟灑神奇,出塵絶俗,如乘雲禦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視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掛之齒牙,亦不足入其靈臺丹府也。

    ”又雲:“餘嘗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與天宇合而爲一,始知此賦之妙。

    ” 鍾惺雲:“《赤壁》二賦,皆賦之變也。

    此又變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該彼。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文徵明雲:“……言曹孟德氣勢皆已消滅無餘,譏當時用事者。

    嘗見墨蹟寄傅欽之者雲:‘多事畏人,幸無輕出’,蓋有所諱也。

    ”(《三蘇文範》卷十六、《蘇長公合作》卷一引) 《禦選唐宋文醇》卷三十八:“蓋與造物者遊而天機自暢,并無意于吊古,更何預今世事?嘗書寄傅欽之而曰:‘多難畏事,幸毋輕出’者,畏宵小之捃摭無已,又或作蟄龍故事耳(見前《王復秀才所居雙檜》詩注),乃文徵明謂以曹孟德氣勢消滅無餘,譏當時用事者,轉以寄傅欽之之語爲證,謂爲實有所譏刺,可謂烏焉成馬矣。

    ” 《蘇長公合作》卷一:“騷賦祖于屈宋,窮工極肆,若長卿者,可爲兼之。

    子雲宏麗,益于《高唐》;《長門》淒惋,不下《九章》;又有賦事賦物,如《蕪城》。

    《赤壁》、《恨别》兩賦,亦皆原本屈宋,第語稍浮露;若文通高華,子瞻飄灑,各自擅場。

    世之耳食者,聞宋無賦,詆兩《赤壁》不直一錢,則屈三閭不應有《蔔居》、《漁父》;且文何定體,即三閭又從何處得來?”又引邵寶雲:“風月二字是一篇張本。

    ” 歸有光《文章指南》:“如陶淵明《歸去來辭》,于舉業雖不甚切,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兩晉文章,此其傑然者。

    蘇子瞻《赤壁賦》之趣,脫自是篇。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

    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一:“行歌笑傲,憤世嫉邪。

    ”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又雲:“出入仙佛,賦一變矣。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遊赤壁,受用現今無邊風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領,卻因平平寫不出來,故特借洞簫嗚咽,忽然從曹公發議,然後接口一句喝倒,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了悟,妙甚。

    ”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以文爲賦,藏葉韻于不覺,此坡公工筆也。

    憑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連風月,喜造物之無私。

    一難一解,悠然曠然。

    ” 方苞雲:“所見無絶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傚,即使子瞻更爲之,亦不能如此調適而鬯遂也。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十一引) 吳汝綸雲:“此所謂文章天成偶然得之者。

    是知奇妙之作,通于造化,非人力也。

    ”又雲:“胸襟既高,識解亦夐絶非常,不得如方氏之説謂所見無絶殊也。

    ”(同上) 【附録】 楊萬裡《誠齋詩話》:“東坡《赤壁賦》雲:‘扣舷而歌之,歌曰’雲雲,‘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

    山谷爲坡寫此賦爲圖障雲:‘扣舷而歌曰’,又曰‘其聲嗚嗚,如怨如慕’,去‘之、歌、然’三字,覺神觀精鋭。

    ”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卷二《萬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日》條:“陸明府宇參出觀蘇長公書《前赤壁》真蹟行筆,極森秀。

    自‘壬’字起至‘酒’字凡三十字斷壞,文徵仲補之,甚有蒹葭之嘆。

    有賈似道小印,印縫又有秋壑方寸印,全卿印記,乃陸尚書完家物也。

    餘平生見蘇書皆肥褊沓拖,此獨精緊快利,神明煥然,豈公于寓黃時流落孤寂,酬應較簡,故得卓竪神情,爲此不朽妙藝耶?董玄宰雲:‘此賦《騷》《雅》之變,此書《蘭亭》之變’,亦可謂善索意味矣。

    ”(按,此本今存。

    另據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一:“餘三見子瞻自書《赤壁賦》。

    ”則明時尚存蘇軾此賦墨迹多本。

    ) 後赤壁賦[1]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臯[2]。

    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4]。

    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時之須[5]。

    ” 于是攜酒與魚,復遊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6]千尺,山高月小[7],水落石出[8]。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9],攀棲鶻之危巢[10],俯馮夷之幽宮[11]。

    蓋二客不能從焉。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12],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

    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翅如車輪,玄裳縞衣[13],戞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14]。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一道士[15],羽衣蹁仙[16],過臨臯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

    嗚呼噫嘻!我知之矣。

    疇昔之夜[17],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18],予亦驚悟。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19]。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

    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2]雪堂、臨臯:見前詞選《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注。

     [3]黃泥之坂(bǎn):黃泥坂爲從雪堂至臨臯亭必經之路。

    坂,斜坡。

    詳蘇軾《黃泥坂詞》。

     [4]松江之鱸:松江,即今吳淞江,下遊爲蘇州河,流經江蘇省和上海市一帶,非指松江縣。

    《後漢書·左慈傳》記曹操宴請衆賓,謂“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

    ”李賢注:“松江在今蘇州東南,首受太湖。

    《神仙傳》雲:‘松江出好鱸魚,味異他處。

    ’” [5]不時之須:臨時之需,意外之需。

     [6]斷岸:陡峭的崖岸。

     [7]山高月小:《蘇長公合作》卷一:“《外紀》曰:杜詩‘關山月一點’,坡愛之作歌雲‘一點明月窺人’,用其語也;此雲‘山高月小’,用其意也。

    ” [8]水落石出:語出歐陽修《醉翁亭記》:“水落而石出。

    ”(傳蘇軾行書此《記》作“水清而石出”。

    ) [9]踞虎豹二句:蹲坐在狀如虎豹的山石上,攀着形似虬龍彎曲的古木。

    虬龍,古代傳説中有角的小龍。

     [10]危巢:高巢。

     [11]馮夷:水神名,即河伯。

    《竹書紀年》卷上《帝芬》:“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

    ”《文選》張衡《思玄賦》“號馮夷俾清津兮”句,注引《青令傳》雲:“河伯,華陰潼鄉人也。

    姓馮氏,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是爲河伯。

    ” [12]中流:江心。

     [13]玄裳縞衣:黑色下裙,白色上衣。

    因鶴全身純白,翅旁和尾端呈黑色,故雲。

     [14]《施注蘇詩》卷二十《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注引蘇軾爲楊道士書一帖雲:“十月十五日夜,與楊道士(即楊世昌)泛舟赤壁,飲醉。

    夜半,有一鶴自江南來,翅如車輪,嘎然長鳴,掠餘舟而西,不知其爲何祥也。

    ” [15]一道士:一作“二道士”。

    《弘治黃州府志》卷八引朱熹雲:“後賦前言二道士,後言孤鶴,東坡親蹟亦然,則或是筆誤耳。

    ”萬曆本《蘇長公合作》卷一引朱熹雲:“當以‘一’字爲是。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此賦初言‘適有孤鶴橫江東來’,中言‘夢二道士,羽衣翩躚’,末言‘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前後皆言孤鶴,則道士不應言二矣。

    ” [16]羽衣:道士所服。

    〔翩仙〕一作“蹁躚”。

     [17]疇昔之夜:指昨夜。

    語見《禮記·檀弓上》:“予疇昔之夜。

    ”疇,語首助詞,無義。

     [18]顧:回頭看。

     [19]《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清夜録》雲:“東萊先生謂《後赤壁賦》結尾用韓文公《石鼎聯句》叙彌明意,俞文豹謂不然,蓋彌明真異人,文公紀其實也,與此不同。

    東坡先生貫通内典,嘗賦《西江月》詞雲:‘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赤壁之遊,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則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借鶴與道士之夢,以發胸中曠達今古之思。

    ” 【評箋】 虞集雲:“陸士衡雲:‘賦體物而瀏亮。

    ’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後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

    末用道士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李九我雲:“誦《前赤壁賦》,已盡其妙;《後賦》尤精于體物,玩‘山高’二句,語自天巧,末設夢與道士數句,尤見無中生有。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 袁宏道雲:“《前赤壁賦》爲禪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着深衣,遍體是闆;《後賦》平叙中有無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同上) 李贄雲:“前賦説道理時,有頭巾氣,此則靈空奇幻,筆筆欲仙。

    ”(同上)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前賦設爲問答,此賦不過寫景叙事。

    而寄託之意,悠然言外者,與前賦初不殊也。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前賦是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後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便是真實受用也。

    本不應作文字觀,而文字特奇妙。

    ”又雲:“若無後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後賦無謂。

    ”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猶是風月耳。

    上文字字是秋景,此文字字是冬景。

    體物之工,其妙難言。

    ”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十一:“前篇是實,後篇是虛。

    虛以實寫,至後幅始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

    ” 〔以上爲評論前後兩賦之異同及關係,以下單評後賦。

    〕 《蘇長公合作》卷一:“眼前景徑(經)一道破,便似宇宙今日始開。

    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十六字,試讀之,占幾許風景。

    ”又引華淑雲:“《赤壁後賦》直平叙去,有無限光景,隻似人家小集,偶爾飣釘,歡笑自發,比特地排當者其樂十倍。

    ” 李一公《東坡密語》:“劉勰雲:‘茂先搖筆而散珠’。

    此文字字珠璣。

    ”“楊子雲所謂不從人間來者。

    ” 沈石民《三蘇文評注讀本》卷二:“飄脫之至。

    前賦所謂馮虛禦風、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 記承天寺夜遊[1]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2]。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3]。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録自《東坡題跋》卷六。

    題原作《記承天夜遊》,據别本加“寺”字。

    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作。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南。

     [2]念無與爲樂者: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

     [3]張懷民:《蘇詩總案》卷二十二謂即張夢得,清河人,時亦貶居黃州。

     【評箋】 《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九:“仙筆也。

    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

    ” 記遊定惠院[1]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復與參寥師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

    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項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纍纍,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爲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闆閣上。

    稍醒,聞坐客崔成老彈雷氏琴,作悲風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

    晚乃步出城東,鬻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瓜李。

    遂夤緣小溝[2],入何氏、韓氏竹園。

    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闢地矣,遂置酒竹陰下。

    有劉唐年主簿者,餽油煎餌,其名爲“甚酥”,味極美。

    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

    道過何氏小圃,乞其藂橘[3],移種雪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4],將適閩中,以後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爲異日拊掌。

    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

     [1]録自《東坡題跋》卷六。

    《施注蘇詩》卷二十二《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遊,隨所見輒作數句,明日集之爲詩,故詞無倫次》注引“先生《志林》記此日出遊”雲雲,即本篇節文,末署“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三月初二(應作三)日也”,即本篇作年。

    詩亦可參看。

    另《稗海》本《東坡志林》卷十:“元豐七年二月一日,東坡居士與徐得之、參寥子步自雪堂,并柯池入乾明寺,觀竹林,謁乳姥任氏墳,鋤治茶圃,遂造趙氏園探梅堂,至尚氏第觀老枳,偃蹇如龍虵形,憩定惠僧舍,飲茶任公亭師中庵,乃歸,且約後日攜酒尋春于此。

    ”知蘇軾在黃州時,常遊此地。

     [2]夤緣小溝:沿着小溝溝岸而行。

    蘇軾《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柳堤葦岸連雲際”,即此“小溝”,知其東注長江,又與韓毅甫、何聖可之竹園相鄰。

     [3]藂橘:一叢橘樹。

    藂,同“叢”。

     [4]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黃州知州徐大受(君猷)之弟。

     石鐘山記[1]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酈元以爲“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2]是説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4],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聲函胡[5],北音清越[6],枹止響騰[7],餘韻徐歇”,自以爲得之矣。

    然是説也,餘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8],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9],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10],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空空焉[11],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絶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12]”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絶[13],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爲此也[14]。

    舟回至兩山間[15],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鐺鞳之聲[16],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17];窾坎鐺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18]。

    古之人不餘欺也。

    ”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絶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19]。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九。

    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六月,蘇軾由黃州赴汝州途經江西時作。

    石鐘山,在今江西湖口。

     [2]《水經》: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地理書。

    《新唐書·藝文志》:“(漢)桑欽《水經》三卷,一作(郭)璞撰。

    ”(《隋書·經籍志》謂郭璞注,《舊唐書·經籍志》謂郭璞撰,《唐六典·工部·水部員外郎注》則謂桑欽著。

    )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四十卷。

    蘇軾所引《水經》兩句和《水經注》四句,今本均無,轉引自李渤之文。

    彭蠡(lǐ),鄱陽湖,在今江西北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