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六
關燈
小
中
大
謝罪。
憲宗“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但“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
同傳又記唐穆宗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爲京兆尹兼禦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
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
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台、府不協,遂罷愈爲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
此謂李逢吉故意制造韓、李矛盾而兩貶抑之。
[21]而不能使其身句: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不能安其身于朝廷之上’,公所自道耳。
若韓公自知制誥後,功成名立,志得道行,雖以諫佛骨表窮,而貴戚大臣維持調護,及謝表朝以入,憲宗夕以悟,移袁而後,寵任滋沃矣。
此碑終是借酒杯澆塊磊,未爲確論也。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昌黎袁州後,未嘗不安于朝,此蘇公借以自言其遇。
” [22]文起八代之衰至人也:《三蘇文範》卷十五雲:“‘之衰’、‘之溺’等‘之’字,凡十一見,而蹁躚不疊,真圓熟中之奇巧。
”《蘇長公合作》卷七引李九我曰:“疊用‘能’‘不能’字,須得後面一瑣(鎖),如長江大河,萬派歸海。
” [23]公命進士趙德句:韓愈《潮州請置鄉校牒》:“趙德秀才,沈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先王之道,論説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爲師矣!請攝海陽縣尉,爲衙推官,專勾當州學,以督生徒,興愷悌之風。
”趙德,號天水先生,曾輯韓愈文爲《文録》。
[24]齊民:平民。
[25]君子學道二句:見《論語·陽貨》。
[26]或曰一段: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評雲:“餘意。
”清徐樹屏按雲:“此非餘意也。
文爲潮州建廟而作,潮人正恐公不眷戀潮,故説爲此言,以解其惑,見得其神無所不至,故起手即以生有自來,逝有所爲立論,已注意于此。
前是泛論,此正解題處,不可看作餘意。
”(見《叢書集成》本《古文關鍵》卷二) [27]不能一歲而歸:不滿一年離潮。
韓愈于元和十四年正月貶潮州,同年十月改任袁州刺史,在潮僅七個月。
[28]其不眷戀于潮: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認爲潮州是“遠惡”之州,“蠻夷之地”,并説“瞻望宸極,魂神飛去”,表示“戀闕”之意。
[29]焄(xūn)蒿悽愴:《禮記·祭義》:“焄蒿悽愴。
”鄭玄注:“焄,謂香臭也;蒿,謂氣烝出貌也。
”此寫潮人以悽愴真情來禮祭韓愈。
[30]公昔三句:謂韓愈原爲仙人,遨遊仙鄉,手撥銀河,身穿雲裳。
《詩·大雅·棫樸》:“倬(高大貌)彼雲漢(銀河),爲章于天(銀河爲天之花紋)。
”天孫,織女星。
《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
” [31]粃糠:即前碑文中“道喪文弊,異端并起”。
[32]西遊句:《離騷》:“飲餘馬于鹹池兮,總(繫結)餘轡乎扶桑。
”《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暘谷,浴于鹹池,拂于扶桑。
”略,巡行。
[33]昭回光:《詩·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于天。
”昭回,廣照、遍照。
[34]追逐三句:謂韓愈道德文章之成就可與李杜比肩,使張籍、皇甫湜輩望塵莫及。
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新唐書·韓愈傳》:“至其徒李杞、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
”滅沒倒景句,意謂韓愈在太空高處之身影,“翺翔”遠去,乃至無影無蹤,使籍、湜輩追望不及。
滅沒:蘇軾《書諸集改字》(《蘇軾文集》卷六十七):“杜子美雲:‘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蓋滅沒於煙波間耳。
”而宋敏求欲改“滅”爲“波”,蘇軾不予認同,“便覺一篇神氣索然也”,極賞“沒”字(“滅沒”)描寫之妙。
倒景,倒影,借以誇言天上最高處的一種景像。
《漢書·郊祀志》:“登遐倒景”,顔師古注引如淳曰:“在日月之上,反從下照,故其景倒。
” [35]作書詆佛三句:謂韓愈諫迎佛骨,被貶潮州,得觀衡山、湘江、南海,經歷舜所葬之九疑山,憑弔死于沅湘之間的娥皇、女英二妃。
[36]祝融二句:謂韓愈在潮,使海神遠徙,不受風雨之災;使鱷魚逃遁,免民受擾。
祝融,南海之神。
海若,海神。
[37]鈞天二句:謂天帝欲招韓愈上天,重返其側,應上“飄然乘風來帝(天帝)旁”句。
鈞天,天之中央。
《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
”(又見《淮南子·天文訓》)遣巫陽,見前《題寶鷄縣斯飛閣》詩注。
[38]犦(bó)牲四句:以祭奠韓愈、送其神靈作結。
犦牲,以犎牛(一種高背的野牛)爲供品。
鷄蔔,以鷄骨占蔔。
《史記·孝武本紀》記漢武帝滅南越後,“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鷄蔔”。
張守節《正義》雲:“鷄蔔法,用鷄一狗一,生,祝願訖,即殺鷄狗,煮熟又祭,獨取鷄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即吉,不足則兇。
今嶺南猶此法也。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七:“張説爲廣州宋璟頌曰:‘犦牛牲兮菌鷄蔔,神降福兮公壽考。
’東坡韓文公碑,用此四字。
”(按,見張説《廣州都督嶺南按察五府經略使宋公遺愛碑頌序》)於(wū)粲,色澤鮮明貌。
韓愈《柳州羅池廟碑銘》:“荔子丹兮蕉黃,雜肴蔬兮進侯堂。
”翩然句,韓愈《雜詩》:“翩然下大荒,被髮騎騏驎。
”《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此喻韓愈之神靈離人間而去。
【評箋】 史繩祖《學齋佔畢》卷一:“如東坡則雄節邁倫,高氣蓋世,故不深于詩。
隻如作《唐韓文公廟碑》,可謂發揚蹈厲,然‘作書詆佛譏君王’一句,大有節病,君王豈可譏耶?” 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卷一謂此文“時出險怪,蓋遊戲三昧,間一作之也”。
《容齋隨筆》卷八《論韓文公》條:“劉夢得、李習之、皇甫持正、李漢,皆稱誦韓公之文,各極其摯。
……及東坡之碑一出,而後衆説盡廢。
……騎龍白雲之詩,蹈厲發越,直到《雅》《頌》,所謂若捕龍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 《鶴林玉露》卷八引魏鶴山(了翁)雲:“東坡在黃、在惠、在儋,不患不偉,患其傷于太豪,便欠畏威敬怒之意。
如‘茲遊最奇絶’、‘所欠唯一死’之句,詞氣不甚平。
又如《韓文公廟碑》詩雲:‘作書詆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
’方作諫書時,亦冀諫行而跡隱,豈是故爲詆訐,要爲南海之行。
蓋後世詞人多有此意,如‘去國一身’、‘高名千古’之類,十有八九若此。
不知君臣義重,家國憂深,聖賢去魯去齊,不若是恝者,非以一去爲難也。
” 謝枋得《文章軌範》卷四:“後生熟讀此等文章,下筆便有氣力,有光彩。
”又評頌詩雲:“東坡平生作詩不經意,意思淺而味短,獨此詩與《司馬溫公神道碑》、《表忠觀碑銘》三詩奇絶,皆刻意苦思之文也。
”(《蘇長公合作》卷七引此兩段皆作錢文登語,誤。
) 黃震雲:“《韓文公廟碑》,非東坡不能爲此,非韓公不足以當此,千古奇觀也。
”(《三蘇文範》卷十五引) 林次崖雲:“此碑自始至末,無一懈怠,佳言格論,層見疊出,如太牢之悅口,夜明之奪目,蘇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同上。
《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九引此作王世貞語。
)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七:“蘇公作韓公廟碑及詩,即如韓公作《樊宗師墓誌銘》,不獨文肖其人,抑且人摹其文。
”又引錢東湖雲:“宋人集中無此文字,直然淩越四百年,迫文公而上之。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六:“予覽此文不是昌黎本色,前後議論多漫然;然蘇長公生平氣格獨存,故録之。
” 《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歌詞悲壯,競爽韓詩。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此文于先生生平,另是一手。
大約凡作三段:一段冒起,一段正叙,一段辨廟。
段段如有神助。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文亦以浩然之氣行之,故縱橫揮灑,而不規規于聯絡照應之法。
合以神,不必合以迹也。
”又雲:“前一段見參天地、關盛衰,由于浩然之氣;中一段見公之合于天而乖于人,是所以貶斥之故;後一段是潮人所以立廟之故,脈理極清。
” 賴山陽雲:“可、不可二層,能、不能三層相配,與五‘失’字、四‘不’字爲呼應勢,然三層皆倒。
能、不能當言不能、能,則順矣,然句勢不得不如此。
”(《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唐介軒雲:“通篇歷叙文公一生道德文章功業,而歸本在養氣上,可謂簡括不漏。
至行文之排宕閎偉,即置之昌黎集中,幾無以辨,此長公出力摸寫之作。
”(同上) 汪武曹雲:“茅評譏其前後議論多漫然,觀予細批,可知其謬。
若果前後漫然,尚何足言文!”(同上)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此文止是一氣揮成,更不用波瀾起伏之勢,與東坡他文不同。
其磅礴澎湃處,與昌黎大略相似。
” 記遊松風亭[1] 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麽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脫。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麽時也不妨熟歇[2]。
[1]録自《東坡志林》卷一。
又見《東坡題跋》卷六,文字稍異。
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時蘇軾貶居惠州。
[2]甚麽時:這時。
一作“恁麽時”。
熟歇:好好歇息一番。
書上元夜遊[1] 己卯上元,餘在儋州。
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
步西城,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2],屠沽紛然[3],歸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爲得失?過問先生何笑[4],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5],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1]録自《東坡題跋》卷六。
題一作《儋耳夜書》。
元符二年己卯(一〇九九)作。
上元,舊以陰曆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
[2]民夷:指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
[3]屠沽:賣肉者、賣酒者。
泛指市井之人。
[4]過:蘇軾幼子,字叔黨,隨侍於海南。
[5]然亦笑韓退之二句:韓愈《贈侯喜》:“吾黨侯喜字叔(同‘起’),呼我持竿釣溫水。
……晡時堅坐到黃昏,手倦目勞方一起。
暫動還休未可期,蝦行蛭渡似皆疑。
舉竿引綫忽有得,一寸纔分鱗與鬐。
是時侯生與韓子,良久嘆息相看悲。
我今行事盡如此,此事正好爲吾規。
半世遑遑就舉選,一名始得紅顔衰。
”結尾雲:“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淺水處)?” 與元老姪孫[1] 姪孫元老秀才:久不聞問,不識即日體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信?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來多病,瘦悴不復往日,不知餘年復得相見否?循、惠不得書久矣[2],旅況牢落,不言可知。
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絶不至[3],藥物醬酢等皆無[4],厄窮至此,委命而已。
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耳。
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
所要志文[5],但數年不死便作,不食言也。
姪孫既是東坡骨肉,人所覷看,住京凡百倍加周防,切祝切祝。
今有書與許下諸子[6],又恐陳浩秀才不過許,隻令送與姪孫,切速爲求便寄達。
餘惟千萬自重。
[1]録自《東坡七集·續集》卷七。
宋王明清《揮麈録·後録餘話》卷二:“蘇在廷元老,東坡先生之從孫,自幼即卓然,東坡許之。
元符末入太學,東坡已度海。
每與其書,委曲詳盡。
”此信即作于蘇軾貶居海南時。
[2]循、惠:循州、惠州。
循州,治所在歸善(今廣東惠陽東)。
時蘇轍貶居循州。
[3]泉廣:泉州(治所在今福建泉州)、廣州,當時海上貿易中心。
[4]酢:同“醋”。
[5]志文:指蘇軾爲一位後輩所寫之墓表文。
見蘇軾另一封《與元老姪孫》雲:“十九郎墓表,本是老人欲作,今豈推辭?”據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十二,謂十九郎“當即蘇千運也”,爲蘇軾姪輩。
[6]許下:指許州(治所在今河南許昌)。
蘇軾《答徐得之書》:“一家今作四處:住惠、筠、許、常也。
”當時蘇軾兄弟兩家親屬分住于惠州、許州等地。
又答王庠書[1] 别紙累幅過當[2],老病廢忘,豈堪英俊如此責望邪[3]?少年應科目時,記録名數、沿革及題目等,大略與近歲應舉者同爾。
亦有少節目文字[4],才塵忝後[5],便被舉主取去,今皆無有,然亦無用也。
實無捷徑必得之術。
但如君高才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實皆命也。
但卑意欲少年爲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6],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此信又見沈作喆《寓簡》卷八,文字有所不同,且前有“王庠應制舉時,問讀書之法于眉山,眉山以書答雲”幾句,後有“前輩教人讀書如此,此豈膚淺求速成、苟簡無根柢者所能哉!此書今集中不載,學者當書紳,故表而出之”幾句。
王庠,蘇軾《與魯直》:“有姪婿(蘇轍之婿)王郎,名庠,榮州(今四川榮縣)人。
文行皆超然,筆力有餘,出語不凡,可收爲吾黨也。
”又《答王庠書》:“前後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風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
” [2]别紙累幅過當:指王庠來信之附箋有推頌之語,蘇軾認爲過當。
乃自謙之意。
《寓簡》卷八作“别箋所示”。
[3]責望:期望。
[4]節目文字:《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節目,木之堅而難攻處。
此指應試時題目較難之文。
[5]才塵忝後:謙詞,意謂中試。
[6]八面受敵:對各方面的問難和需要,皆可應對。
《唐子西文録》:“東坡赴定武,過京師,館于城外一園子中。
餘(唐庚)時年十八,謁之。
問餘:‘觀甚書?’餘雲:‘方讀《晉書》。
’卒問‘其中有甚好亭子名?’餘茫然失對,始悟前輩觀書用意蓋如此。
”此即八面受敵讀書法之一例。
【附録】 對蘇軾“每次作一意求之”的讀書法,前人多予稱許。
如清楊峒《南北史捃華序》引本篇後雲:“愚常服膺其言,謂不獨記誦之法,撰著之體亦宜然也。
”(《書岩賸稿》)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中《升庵集》條雲:“嘗有人問蘇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學乎?’曰:‘可。
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
如治道、人物、地裡、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
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
’此言也,虞紹庵嘗舉以教人,誠讀書之良法也。
”但亦有緻疑者,如章學誠《文史通義·博約上》引蘇軾讀《漢書》“每過皆作一意求之”後雲:“學者多誦蘇氏之言以爲良法,不知此特尋常摘句,如近人之纂類策括者爾。
……今人稍留意于應舉業者,多能爲之,未可進言于學問也。
而學者以爲良法,則知學者鮮矣。
” 答謝民師書[1] 近奉違[2],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
某受性剛簡[3],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紳[4]。
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5]?數賜見臨,傾蓋如故[6],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7],觀之熟矣。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8],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9]。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10]。
”又曰:“辭,達而已矣[11]。
”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
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12]。
揚雄好爲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説;若正言之[13],則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于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14]?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争光可也[15],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16]。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衆。
“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17],因論文偶及之耳。
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18]。
”紛紛多言,豈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兩字[19],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
然軾方過臨江[20],當往遊焉。
或僧有所欲記録,當爲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
今日至峽山寺[21],少留即去,愈遠。
惟萬萬以時自愛。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題一作《答謝民師推官書》。
元符三年(一一〇〇)蘇軾自海南北歸,途經廣東清遠縣時所作。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一:“謝民師,名舉廉,新淦人。
博學工詞章,遠近從之者嘗數百人。
……東坡自嶺南歸,民師袖書及舊作遮謁,東坡覽之,大見稱賞,謂民師曰:‘子之文,正如上等紫磨黃金,須還子十七貫五百。
’遂留語終日。
民師著述極多,今其族摘坡語名曰《上金集》者,蓋其一也。
” [2]奉違:離别。
謝民師時在廣州任推官,此信是蘇軾離廣州後寫給他的。
[3]受性剛簡:秉性剛直簡慢。
[4]不敢復齒紳: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之列,與之交遊。
[5]無一日之雅:平素沒有往來。
[6]傾蓋如故: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謂偶然的短時接談,已如老友。
蓋,車蓋。
[7]書教:指書啓、諭告之類的官場應用文章。
[8]行雲流水二句:宋初田錫《鹹平集》卷二《貽宋小著書》:“援毫之際,屬思之時,以情合于性,以性合于道。
……隨其運用而得性,任其方圓而寓理,亦猶微風動水,了無定文;太虛浮雲,莫有常態,則文章之有生氣也,不亦宜哉!”以流水、行雲論文,蘇軾可能受其影響。
(蘇軾曾爲其作《田表聖奏議序》) [9]但常行四句:蘇軾《文説》:“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裡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故知此段不僅是對謝民師作品的評語,也是蘇軾的自評和自誇。
[10]言之不文二句:《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誰知其志。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11]辭,達而已矣:語出《論語·衞靈公》。
[12]辭至于能達二句:謂辭能做到“達”,則文采(包括各種修辭手段)已經用不勝用,即已是很高的藝術境界了。
回答上面“言止于達意,則疑若不文”的問題。
按,孔子原意指辭但求達意,不必過求文采,蘇軾所解與之不同。
朱熹《論語集注》雲:“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爲工”。
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明其足以通意,斯止矣,無事于華藻宏辯也。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十)蘇軾《答王庠書》則雲:“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至于達,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答俞括》:“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達之于口與手。
辭者,達是而已。
”皆與本篇所論一緻。
[13]若正言之:假如直截了當地説出來。
[14]此正所謂至可乎:謂揚雄後悔作賦,以爲是雕章琢句之作,其實他的《太玄》《法言》也是如此,不過改用散文而已,如何能稱“經”?揚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
童子彫蟲篆刻。
’俄而曰:‘壯夫不爲也。
’”《漢書·揚雄傳》贊曰:“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後世,以爲經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
” [15]屈原作《離騷經》三句:《史記·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 [16]使賈誼見孔子四句:《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蘇軾反對此説,認爲不能因賈誼作過賦而貶低他,使之與司馬相如等類齊觀。
入門、升堂(正廳)、入室(内室),喻學問等由淺入深的三種境界。
升堂,喻已達相當深度;升堂有餘,已快達“入室”的極深造詣階段。
語見《論語·先進》:“子曰:‘由(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17]可與二句: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可爲智者道,難爲俗人言也。
” [18]歐陽文忠公言四句:歐陽修《蘇氏文集序》:“斯文,金玉也”,以金玉喻文,但本篇所引之語,不見歐陽修集。
而蘇軾《答毛滂書》雲:“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
先後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則有之矣。
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衆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又《答劉沔都曹書》:“以此知文章如金玉珠貝,未易鄙棄也。
” [19]“法雨堂”兩字:請蘇軾寫“法雨”二字。
上“惠力”,寺名。
[20]方:將。
臨江:臨江軍,今江西清江縣。
謝民師家鄉新淦即屬臨江軍所轄,故代惠力寺向蘇軾求字。
下文“念親之意”亦指懷念鄉誼。
[21]峽山寺:即廣慶寺,在今廣東清遠縣清遠峽。
蘇軾于紹聖元年九月貶惠州時曾遊其地,有《題廣州清遠峽山寺》文,見《東坡題跋》卷六。
【評箋】 陳獻章雲:“此書大抵論文。
曰‘行雲流水’數語,此長公文字本色。
至貶揚雄之《太玄》《法言》爲雕蟲,卻當。
”(《三蘇文範》卷十二引) 馮夢禎雲:“長公論文,多以其人重。
指雄爲雕蟲,美原之《離騷》近《風》《雅》,蓋以莽大夫與沉汨羅者,忠佞何啻霄壤也。
”(同上)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此書所論文然,卻是蘇長公文章本色。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論文到精妙處,亦唯東坡能達。
” 《禦選唐宋文醇》卷三十九:“儲欣謂‘東坡論文所謂見其一耳。
此事當以韓(愈)李(翺)書爲主,而以坡公説參之,詆揚子雲尤過,不足據依’。
(按,見《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八)嘗考韓李之書,其期于言之有物者,則此文固未嘗論及;至其言詞章者,雖昌黎無以踰矣。
況所爲了然于口與手者,必其有物之言,若其言之無物,固不足論也。
韓愈雲:‘文無難易,唯其是。
’李翺推明之,凡數百言,轉不若此文三數語了徹其義而有餘韻。
至論揚雄,尤爲至當,雄之言真雕蟲篆刻耳。
”又引李光地雲:“同時王荊公、曾子固、司馬溫公皆尊揚子,品題至在孟、荀之上,坡公遂顯攻之。
朱文公論文亦曰:‘子雲《太玄》《法言》,蓋亦《長楊》《校獵》之流而粗變其音節’,直用坡公此語也。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貶揚以伸屈賈,議論千古。
前半‘行雲流水’數言,即東坡自道其行文之妙。
”
憲宗“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但“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
同傳又記唐穆宗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爲京兆尹兼禦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
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
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台、府不協,遂罷愈爲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
此謂李逢吉故意制造韓、李矛盾而兩貶抑之。
[21]而不能使其身句: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不能安其身于朝廷之上’,公所自道耳。
若韓公自知制誥後,功成名立,志得道行,雖以諫佛骨表窮,而貴戚大臣維持調護,及謝表朝以入,憲宗夕以悟,移袁而後,寵任滋沃矣。
此碑終是借酒杯澆塊磊,未爲確論也。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昌黎袁州後,未嘗不安于朝,此蘇公借以自言其遇。
” [22]文起八代之衰至人也:《三蘇文範》卷十五雲:“‘之衰’、‘之溺’等‘之’字,凡十一見,而蹁躚不疊,真圓熟中之奇巧。
”《蘇長公合作》卷七引李九我曰:“疊用‘能’‘不能’字,須得後面一瑣(鎖),如長江大河,萬派歸海。
” [23]公命進士趙德句:韓愈《潮州請置鄉校牒》:“趙德秀才,沈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先王之道,論説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爲師矣!請攝海陽縣尉,爲衙推官,專勾當州學,以督生徒,興愷悌之風。
”趙德,號天水先生,曾輯韓愈文爲《文録》。
[24]齊民:平民。
[25]君子學道二句:見《論語·陽貨》。
[26]或曰一段: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評雲:“餘意。
”清徐樹屏按雲:“此非餘意也。
文爲潮州建廟而作,潮人正恐公不眷戀潮,故説爲此言,以解其惑,見得其神無所不至,故起手即以生有自來,逝有所爲立論,已注意于此。
前是泛論,此正解題處,不可看作餘意。
”(見《叢書集成》本《古文關鍵》卷二) [27]不能一歲而歸:不滿一年離潮。
韓愈于元和十四年正月貶潮州,同年十月改任袁州刺史,在潮僅七個月。
[28]其不眷戀于潮: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認爲潮州是“遠惡”之州,“蠻夷之地”,并説“瞻望宸極,魂神飛去”,表示“戀闕”之意。
[29]焄(xūn)蒿悽愴:《禮記·祭義》:“焄蒿悽愴。
”鄭玄注:“焄,謂香臭也;蒿,謂氣烝出貌也。
”此寫潮人以悽愴真情來禮祭韓愈。
[30]公昔三句:謂韓愈原爲仙人,遨遊仙鄉,手撥銀河,身穿雲裳。
《詩·大雅·棫樸》:“倬(高大貌)彼雲漢(銀河),爲章于天(銀河爲天之花紋)。
”天孫,織女星。
《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
” [31]粃糠:即前碑文中“道喪文弊,異端并起”。
[32]西遊句:《離騷》:“飲餘馬于鹹池兮,總(繫結)餘轡乎扶桑。
”《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暘谷,浴于鹹池,拂于扶桑。
”略,巡行。
[33]昭回光:《詩·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于天。
”昭回,廣照、遍照。
[34]追逐三句:謂韓愈道德文章之成就可與李杜比肩,使張籍、皇甫湜輩望塵莫及。
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新唐書·韓愈傳》:“至其徒李杞、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
”滅沒倒景句,意謂韓愈在太空高處之身影,“翺翔”遠去,乃至無影無蹤,使籍、湜輩追望不及。
滅沒:蘇軾《書諸集改字》(《蘇軾文集》卷六十七):“杜子美雲:‘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蓋滅沒於煙波間耳。
”而宋敏求欲改“滅”爲“波”,蘇軾不予認同,“便覺一篇神氣索然也”,極賞“沒”字(“滅沒”)描寫之妙。
倒景,倒影,借以誇言天上最高處的一種景像。
《漢書·郊祀志》:“登遐倒景”,顔師古注引如淳曰:“在日月之上,反從下照,故其景倒。
” [35]作書詆佛三句:謂韓愈諫迎佛骨,被貶潮州,得觀衡山、湘江、南海,經歷舜所葬之九疑山,憑弔死于沅湘之間的娥皇、女英二妃。
[36]祝融二句:謂韓愈在潮,使海神遠徙,不受風雨之災;使鱷魚逃遁,免民受擾。
祝融,南海之神。
海若,海神。
[37]鈞天二句:謂天帝欲招韓愈上天,重返其側,應上“飄然乘風來帝(天帝)旁”句。
鈞天,天之中央。
《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
”(又見《淮南子·天文訓》)遣巫陽,見前《題寶鷄縣斯飛閣》詩注。
[38]犦(bó)牲四句:以祭奠韓愈、送其神靈作結。
犦牲,以犎牛(一種高背的野牛)爲供品。
鷄蔔,以鷄骨占蔔。
《史記·孝武本紀》記漢武帝滅南越後,“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鷄蔔”。
張守節《正義》雲:“鷄蔔法,用鷄一狗一,生,祝願訖,即殺鷄狗,煮熟又祭,獨取鷄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即吉,不足則兇。
今嶺南猶此法也。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七:“張説爲廣州宋璟頌曰:‘犦牛牲兮菌鷄蔔,神降福兮公壽考。
’東坡韓文公碑,用此四字。
”(按,見張説《廣州都督嶺南按察五府經略使宋公遺愛碑頌序》)於(wū)粲,色澤鮮明貌。
韓愈《柳州羅池廟碑銘》:“荔子丹兮蕉黃,雜肴蔬兮進侯堂。
”翩然句,韓愈《雜詩》:“翩然下大荒,被髮騎騏驎。
”《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此喻韓愈之神靈離人間而去。
【評箋】 史繩祖《學齋佔畢》卷一:“如東坡則雄節邁倫,高氣蓋世,故不深于詩。
隻如作《唐韓文公廟碑》,可謂發揚蹈厲,然‘作書詆佛譏君王’一句,大有節病,君王豈可譏耶?” 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卷一謂此文“時出險怪,蓋遊戲三昧,間一作之也”。
《容齋隨筆》卷八《論韓文公》條:“劉夢得、李習之、皇甫持正、李漢,皆稱誦韓公之文,各極其摯。
……及東坡之碑一出,而後衆説盡廢。
……騎龍白雲之詩,蹈厲發越,直到《雅》《頌》,所謂若捕龍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 《鶴林玉露》卷八引魏鶴山(了翁)雲:“東坡在黃、在惠、在儋,不患不偉,患其傷于太豪,便欠畏威敬怒之意。
如‘茲遊最奇絶’、‘所欠唯一死’之句,詞氣不甚平。
又如《韓文公廟碑》詩雲:‘作書詆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
’方作諫書時,亦冀諫行而跡隱,豈是故爲詆訐,要爲南海之行。
蓋後世詞人多有此意,如‘去國一身’、‘高名千古’之類,十有八九若此。
不知君臣義重,家國憂深,聖賢去魯去齊,不若是恝者,非以一去爲難也。
” 謝枋得《文章軌範》卷四:“後生熟讀此等文章,下筆便有氣力,有光彩。
”又評頌詩雲:“東坡平生作詩不經意,意思淺而味短,獨此詩與《司馬溫公神道碑》、《表忠觀碑銘》三詩奇絶,皆刻意苦思之文也。
”(《蘇長公合作》卷七引此兩段皆作錢文登語,誤。
) 黃震雲:“《韓文公廟碑》,非東坡不能爲此,非韓公不足以當此,千古奇觀也。
”(《三蘇文範》卷十五引) 林次崖雲:“此碑自始至末,無一懈怠,佳言格論,層見疊出,如太牢之悅口,夜明之奪目,蘇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同上。
《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九引此作王世貞語。
)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七:“蘇公作韓公廟碑及詩,即如韓公作《樊宗師墓誌銘》,不獨文肖其人,抑且人摹其文。
”又引錢東湖雲:“宋人集中無此文字,直然淩越四百年,迫文公而上之。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六:“予覽此文不是昌黎本色,前後議論多漫然;然蘇長公生平氣格獨存,故録之。
” 《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歌詞悲壯,競爽韓詩。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此文于先生生平,另是一手。
大約凡作三段:一段冒起,一段正叙,一段辨廟。
段段如有神助。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文亦以浩然之氣行之,故縱橫揮灑,而不規規于聯絡照應之法。
合以神,不必合以迹也。
”又雲:“前一段見參天地、關盛衰,由于浩然之氣;中一段見公之合于天而乖于人,是所以貶斥之故;後一段是潮人所以立廟之故,脈理極清。
” 賴山陽雲:“可、不可二層,能、不能三層相配,與五‘失’字、四‘不’字爲呼應勢,然三層皆倒。
能、不能當言不能、能,則順矣,然句勢不得不如此。
”(《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唐介軒雲:“通篇歷叙文公一生道德文章功業,而歸本在養氣上,可謂簡括不漏。
至行文之排宕閎偉,即置之昌黎集中,幾無以辨,此長公出力摸寫之作。
”(同上) 汪武曹雲:“茅評譏其前後議論多漫然,觀予細批,可知其謬。
若果前後漫然,尚何足言文!”(同上)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此文止是一氣揮成,更不用波瀾起伏之勢,與東坡他文不同。
其磅礴澎湃處,與昌黎大略相似。
” 記遊松風亭[1] 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麽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脫。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麽時也不妨熟歇[2]。
[1]録自《東坡志林》卷一。
又見《東坡題跋》卷六,文字稍異。
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時蘇軾貶居惠州。
[2]甚麽時:這時。
一作“恁麽時”。
熟歇:好好歇息一番。
書上元夜遊[1] 己卯上元,餘在儋州。
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
步西城,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2],屠沽紛然[3],歸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爲得失?過問先生何笑[4],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5],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1]録自《東坡題跋》卷六。
題一作《儋耳夜書》。
元符二年己卯(一〇九九)作。
上元,舊以陰曆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
[2]民夷:指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
[3]屠沽:賣肉者、賣酒者。
泛指市井之人。
[4]過:蘇軾幼子,字叔黨,隨侍於海南。
[5]然亦笑韓退之二句:韓愈《贈侯喜》:“吾黨侯喜字叔(同‘起’),呼我持竿釣溫水。
……晡時堅坐到黃昏,手倦目勞方一起。
暫動還休未可期,蝦行蛭渡似皆疑。
舉竿引綫忽有得,一寸纔分鱗與鬐。
是時侯生與韓子,良久嘆息相看悲。
我今行事盡如此,此事正好爲吾規。
半世遑遑就舉選,一名始得紅顔衰。
”結尾雲:“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淺水處)?” 與元老姪孫[1] 姪孫元老秀才:久不聞問,不識即日體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信?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來多病,瘦悴不復往日,不知餘年復得相見否?循、惠不得書久矣[2],旅況牢落,不言可知。
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絶不至[3],藥物醬酢等皆無[4],厄窮至此,委命而已。
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耳。
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
所要志文[5],但數年不死便作,不食言也。
姪孫既是東坡骨肉,人所覷看,住京凡百倍加周防,切祝切祝。
今有書與許下諸子[6],又恐陳浩秀才不過許,隻令送與姪孫,切速爲求便寄達。
餘惟千萬自重。
[1]録自《東坡七集·續集》卷七。
宋王明清《揮麈録·後録餘話》卷二:“蘇在廷元老,東坡先生之從孫,自幼即卓然,東坡許之。
元符末入太學,東坡已度海。
每與其書,委曲詳盡。
”此信即作于蘇軾貶居海南時。
[2]循、惠:循州、惠州。
循州,治所在歸善(今廣東惠陽東)。
時蘇轍貶居循州。
[3]泉廣:泉州(治所在今福建泉州)、廣州,當時海上貿易中心。
[4]酢:同“醋”。
[5]志文:指蘇軾爲一位後輩所寫之墓表文。
見蘇軾另一封《與元老姪孫》雲:“十九郎墓表,本是老人欲作,今豈推辭?”據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十二,謂十九郎“當即蘇千運也”,爲蘇軾姪輩。
[6]許下:指許州(治所在今河南許昌)。
蘇軾《答徐得之書》:“一家今作四處:住惠、筠、許、常也。
”當時蘇軾兄弟兩家親屬分住于惠州、許州等地。
又答王庠書[1] 别紙累幅過當[2],老病廢忘,豈堪英俊如此責望邪[3]?少年應科目時,記録名數、沿革及題目等,大略與近歲應舉者同爾。
亦有少節目文字[4],才塵忝後[5],便被舉主取去,今皆無有,然亦無用也。
實無捷徑必得之術。
但如君高才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實皆命也。
但卑意欲少年爲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6],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此信又見沈作喆《寓簡》卷八,文字有所不同,且前有“王庠應制舉時,問讀書之法于眉山,眉山以書答雲”幾句,後有“前輩教人讀書如此,此豈膚淺求速成、苟簡無根柢者所能哉!此書今集中不載,學者當書紳,故表而出之”幾句。
王庠,蘇軾《與魯直》:“有姪婿(蘇轍之婿)王郎,名庠,榮州(今四川榮縣)人。
文行皆超然,筆力有餘,出語不凡,可收爲吾黨也。
”又《答王庠書》:“前後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風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
” [2]别紙累幅過當:指王庠來信之附箋有推頌之語,蘇軾認爲過當。
乃自謙之意。
《寓簡》卷八作“别箋所示”。
[3]責望:期望。
[4]節目文字:《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節目,木之堅而難攻處。
此指應試時題目較難之文。
[5]才塵忝後:謙詞,意謂中試。
[6]八面受敵:對各方面的問難和需要,皆可應對。
《唐子西文録》:“東坡赴定武,過京師,館于城外一園子中。
餘(唐庚)時年十八,謁之。
問餘:‘觀甚書?’餘雲:‘方讀《晉書》。
’卒問‘其中有甚好亭子名?’餘茫然失對,始悟前輩觀書用意蓋如此。
”此即八面受敵讀書法之一例。
【附録】 對蘇軾“每次作一意求之”的讀書法,前人多予稱許。
如清楊峒《南北史捃華序》引本篇後雲:“愚常服膺其言,謂不獨記誦之法,撰著之體亦宜然也。
”(《書岩賸稿》)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中《升庵集》條雲:“嘗有人問蘇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學乎?’曰:‘可。
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
如治道、人物、地裡、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
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
’此言也,虞紹庵嘗舉以教人,誠讀書之良法也。
”但亦有緻疑者,如章學誠《文史通義·博約上》引蘇軾讀《漢書》“每過皆作一意求之”後雲:“學者多誦蘇氏之言以爲良法,不知此特尋常摘句,如近人之纂類策括者爾。
……今人稍留意于應舉業者,多能爲之,未可進言于學問也。
而學者以爲良法,則知學者鮮矣。
” 答謝民師書[1] 近奉違[2],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
某受性剛簡[3],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紳[4]。
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5]?數賜見臨,傾蓋如故[6],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7],觀之熟矣。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8],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9]。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10]。
”又曰:“辭,達而已矣[11]。
”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
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12]。
揚雄好爲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説;若正言之[13],則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于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14]?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争光可也[15],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16]。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衆。
“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17],因論文偶及之耳。
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18]。
”紛紛多言,豈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兩字[19],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
然軾方過臨江[20],當往遊焉。
或僧有所欲記録,當爲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
今日至峽山寺[21],少留即去,愈遠。
惟萬萬以時自愛。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題一作《答謝民師推官書》。
元符三年(一一〇〇)蘇軾自海南北歸,途經廣東清遠縣時所作。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一:“謝民師,名舉廉,新淦人。
博學工詞章,遠近從之者嘗數百人。
……東坡自嶺南歸,民師袖書及舊作遮謁,東坡覽之,大見稱賞,謂民師曰:‘子之文,正如上等紫磨黃金,須還子十七貫五百。
’遂留語終日。
民師著述極多,今其族摘坡語名曰《上金集》者,蓋其一也。
” [2]奉違:離别。
謝民師時在廣州任推官,此信是蘇軾離廣州後寫給他的。
[3]受性剛簡:秉性剛直簡慢。
[4]不敢復齒紳: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之列,與之交遊。
[5]無一日之雅:平素沒有往來。
[6]傾蓋如故: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謂偶然的短時接談,已如老友。
蓋,車蓋。
[7]書教:指書啓、諭告之類的官場應用文章。
[8]行雲流水二句:宋初田錫《鹹平集》卷二《貽宋小著書》:“援毫之際,屬思之時,以情合于性,以性合于道。
……隨其運用而得性,任其方圓而寓理,亦猶微風動水,了無定文;太虛浮雲,莫有常態,則文章之有生氣也,不亦宜哉!”以流水、行雲論文,蘇軾可能受其影響。
(蘇軾曾爲其作《田表聖奏議序》) [9]但常行四句:蘇軾《文説》:“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裡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故知此段不僅是對謝民師作品的評語,也是蘇軾的自評和自誇。
[10]言之不文二句:《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誰知其志。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11]辭,達而已矣:語出《論語·衞靈公》。
[12]辭至于能達二句:謂辭能做到“達”,則文采(包括各種修辭手段)已經用不勝用,即已是很高的藝術境界了。
回答上面“言止于達意,則疑若不文”的問題。
按,孔子原意指辭但求達意,不必過求文采,蘇軾所解與之不同。
朱熹《論語集注》雲:“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爲工”。
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明其足以通意,斯止矣,無事于華藻宏辯也。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十)蘇軾《答王庠書》則雲:“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至于達,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答俞括》:“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達之于口與手。
辭者,達是而已。
”皆與本篇所論一緻。
[13]若正言之:假如直截了當地説出來。
[14]此正所謂至可乎:謂揚雄後悔作賦,以爲是雕章琢句之作,其實他的《太玄》《法言》也是如此,不過改用散文而已,如何能稱“經”?揚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
童子彫蟲篆刻。
’俄而曰:‘壯夫不爲也。
’”《漢書·揚雄傳》贊曰:“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後世,以爲經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
” [15]屈原作《離騷經》三句:《史記·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 [16]使賈誼見孔子四句:《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蘇軾反對此説,認爲不能因賈誼作過賦而貶低他,使之與司馬相如等類齊觀。
入門、升堂(正廳)、入室(内室),喻學問等由淺入深的三種境界。
升堂,喻已達相當深度;升堂有餘,已快達“入室”的極深造詣階段。
語見《論語·先進》:“子曰:‘由(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17]可與二句: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可爲智者道,難爲俗人言也。
” [18]歐陽文忠公言四句:歐陽修《蘇氏文集序》:“斯文,金玉也”,以金玉喻文,但本篇所引之語,不見歐陽修集。
而蘇軾《答毛滂書》雲:“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
先後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則有之矣。
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衆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又《答劉沔都曹書》:“以此知文章如金玉珠貝,未易鄙棄也。
” [19]“法雨堂”兩字:請蘇軾寫“法雨”二字。
上“惠力”,寺名。
[20]方:將。
臨江:臨江軍,今江西清江縣。
謝民師家鄉新淦即屬臨江軍所轄,故代惠力寺向蘇軾求字。
下文“念親之意”亦指懷念鄉誼。
[21]峽山寺:即廣慶寺,在今廣東清遠縣清遠峽。
蘇軾于紹聖元年九月貶惠州時曾遊其地,有《題廣州清遠峽山寺》文,見《東坡題跋》卷六。
【評箋】 陳獻章雲:“此書大抵論文。
曰‘行雲流水’數語,此長公文字本色。
至貶揚雄之《太玄》《法言》爲雕蟲,卻當。
”(《三蘇文範》卷十二引) 馮夢禎雲:“長公論文,多以其人重。
指雄爲雕蟲,美原之《離騷》近《風》《雅》,蓋以莽大夫與沉汨羅者,忠佞何啻霄壤也。
”(同上)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此書所論文然,卻是蘇長公文章本色。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論文到精妙處,亦唯東坡能達。
” 《禦選唐宋文醇》卷三十九:“儲欣謂‘東坡論文所謂見其一耳。
此事當以韓(愈)李(翺)書爲主,而以坡公説參之,詆揚子雲尤過,不足據依’。
(按,見《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八)嘗考韓李之書,其期于言之有物者,則此文固未嘗論及;至其言詞章者,雖昌黎無以踰矣。
況所爲了然于口與手者,必其有物之言,若其言之無物,固不足論也。
韓愈雲:‘文無難易,唯其是。
’李翺推明之,凡數百言,轉不若此文三數語了徹其義而有餘韻。
至論揚雄,尤爲至當,雄之言真雕蟲篆刻耳。
”又引李光地雲:“同時王荊公、曾子固、司馬溫公皆尊揚子,品題至在孟、荀之上,坡公遂顯攻之。
朱文公論文亦曰:‘子雲《太玄》《法言》,蓋亦《長楊》《校獵》之流而粗變其音節’,直用坡公此語也。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貶揚以伸屈賈,議論千古。
前半‘行雲流水’數言,即東坡自道其行文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