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底色上的邪惡欲望

關燈
一代尤物秦可卿不幸香消玉殒,賈府便烈烈揚揚地操辦了這樁喪事,排場之闊綽,聲勢之浩大,一一凸現于曹雪芹不朽的筆下。

    當浩浩蕩蕩的隊伍将秦氏靈柩送往鐵檻寺寄靈,一路上氣氛莊嚴肅穆,而悲傷之情自見。

    就在寄靈的鐵檻寺和鳳姐等人下榻歇息的饅頭庵,曹雪芹特意安排了一個回目,即第15回,名曰: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秦鲸卿得趣饅頭庵。

    細細考究,其用意是很深的。

     “這鐵檻寺原是甯榮二公當日修造,現今還是有香火地畝布施,以備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

    其中陰陽兩宅俱已預備妥帖,好為送靈人口寄居。

    ”而“饅頭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廟裡做的饅頭好,就起了這個渾号,離鐵檻寺不遠”。

    這兩個名字,也是頗有意思的,“鐵檻寺”的“檻”,乃門檻,比喻生死界限。

    唐代王梵志詩雲:“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檻),鬼見拍手笑。

    ”“饅頭庵”的“饅頭”,喻為墳墓,王梵志詩雲:“城外土饅頭,餡食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故宋代範成大在《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一詩中,有“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鐵檻寺與饅頭庵之名,便可猜測由此而來。

     我們不能不注意到,這個氛圍的獨特性。

    秦氏之死,哀音不絕于耳,而鐵檻寺與饅頭庵乃佛門清淨之地,可用一“空”字概括。

    或者可以說:“死”是一種肉體的消亡,而“空”應是一種鮮活的屬于常人的精神世界的殒落。

    前者是“人”的一個恒定的模式,即誰也無法逃避死亡;而後者是一種企圖超越生命的虛幻形态。

    正是在這種死的底色上,鳳姐膨脹着她生的欲望,濫用權勢,行賄受賄,拆人婚姻,導緻—對青年男女的自盡,腰包裡硬硬地落下了三千兩白銀。

    秦可卿的弟弟秦鐘,卻在“空門”之中,偷獲色欲的樂趣。

     假若說鳳姐包攬這場官司,僅僅隻是為了三千兩銀子,那理解就太膚淺了。

    鳳姐身上的權勢欲,在書中各處屢屢出現,那種能幹精明,那種巧取豪奪,那種頤指氣使,完全成了她的一種生存形态,也就是說她是為盡享權勢所帶來的快意而存在着的,她的這種存在是對于死亡的另一種意義上的反抗。

     當鳳姐表示“我也不等銀子使,也不做這樣的事”時,老尼淨虛歎道:“雖如此說,張家已知我來求府裡,如今不管這事,張家不知沒工夫管這事,不希罕他的謝禮,倒像府裡連這點子手段也沒有一般。

    ” 雖是激将法,但鳳姐“便發興頭”。

    “興頭”二字真用得好,無非指引起了鳳姐動用權勢小試鋒芒的興趣。

    且聽她的一番慷慨陳詞:“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麼是陰司地獄報應的,憑是什麼事,我說要行就行。

    你叫他拿三千銀子來,我就替他發出這口氣。

    ” 這就是鳳姐的性格,敢做敢為,不信什麼報應,企圖用這種存在形式,來對抗不可逆轉的死亡陰影的威脅。

    但反過來又證實她之所以不斷地強化這種存在形式,是因為這種死亡的威脅時時刻刻糾纏着她,使她不斷地處于内在的驚吓之中。

    如第13回,秦可卿托夢對她進行規勸,說道:“嬸嬸,你是個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将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狲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又說:“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豈人力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