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與肉的真正分離
關燈
小
中
大
純一濁,便見出分曉來,曹公的用意值得細細領會。
雖是一人,但并非身與影的關系,而是肉身與靈魂的關系。
在賈寶玉會見甄寶玉之前,特意讓賈寶玉做了一個和甄寶玉相逢的夢,彼此從容貌到心性,都欽慕不已。
這當然是先抑後揚之法。
但待到兩人真正見面,開始内心深處的交鋒,由表及裡,層層切入,便見出兩人真正的分歧與隔膜來。
賈寶玉“尚不知他的心與我同不同,隻好緩緩的來”(第115回)。
第一個回合,是關于對男人和女人的評價問題。
甄寶玉稱賈寶玉“是數萬人裡頭選出來最清最雅的”,而自稱是“一等愚人”。
賈寶玉則以為“你我都是男人,不比那女孩兒們清潔,怎麼他拿我當作女孩兒看待起來”?便道:“世兄謬贊,實不敢當。
弟是至濁至愚,隻不過一塊頑石耳……”(第115回) 接着,甄寶玉現身說法,談他怎麼“曆盡甘苦”,“世道人情略略的領悟了好些”。
賈寶玉“聽這話頭又近祿蠹的舊套”,有些不悅。
在賈蘭的提問下,甄寶玉也就“索性把話說明了:‘……但弟少時也曾深恨那些舊套陳言,隻是一年長似一年,家君緻仕在家,懶于酬應,委弟接待。
後來見過那些大人先生盡都是顯親揚名的人,便是著書立說,無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業,方不枉生在聖明之時,也不緻負了父親師長養育教誨之恩,所以把少時那一派迂想癡情漸漸地淘汰了些。
如今尚欲訪師覓友,教導愚蒙,幸會世兄,定當有以教我。
’”“寶玉愈聽愈不耐煩,又不好冷淡,隻得将言語支吾”。
然後,借故趕快結束這次談話(第115回)。
甄寶玉的一段話,曲曲折折描繪了他改邪歸正的整個過程,恰與賈寶玉現時的種種形狀,成一逆反趨勢。
賈寶玉尋找知音和知己的夢破碎了,舉世之中,惟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人。
他因此而真切地發了一番感慨:“他說了半天,并沒個明心盡性之談,不過說些文章經濟,又說什麼為忠為孝,這樣的人不是個祿蠹麼!隻可惜他也生了這樣一個相貌。
我想來,有了他,我竟連這個相貌也不要了”(第115回)。
這段話值得注意,正是賈寶玉見了甄寶玉之後,他的靈魂和精神才真正地獲得獨立,再不依附他的肉體。
他将掙脫一個男子所應迎迓的名缰利索,進入一個相對自由的精神世界。
賈寶玉真正地成為一個“精神”的象征,而甄寶玉是那個活在俗世的行屍走肉,故賈寶玉才“我竟要連我這個相貌也不要了”! 這是靈與肉的真正分離。
薛寶钗聽了賈寶玉的議論,既遺憾而又憤慨,她說:“……這相貌怎麼能不要呢,……做一個男人原該立身揚名的,誰像你一味的柔情私意,不說自己沒有剛烈,倒說人家是祿蠢”(第115回)。
他們兩人的結局,自然是相異的。
甄寶玉走的是仕途經濟一路,而賈寶玉卻是從現實生活中直覺到人生的幻滅。
在與甄寶玉相見之前,賈府發生了多少大事:他被迫娶寶钗——一個與他思想完全格格不入的人;黛玉悲病過度而死,使他失去一個肝膽相照的知己;此外,還有一大批女性的香消玉殒,如秦可卿、尤三姐、尤二姐、王熙風、鴛鴦、晴雯等;妙玉的受劫,不知生死;探春、湘雲的出嫁、消息杳杳……寶玉的那一份“柔情私意”再也沒有一個寄托之處,整個賈府也是大廈将傾,危機四伏。
正是從這些變化中,他感悟了這一切的空的形式,于一種絕望之餘,遁入空門——讓自己的靈魂找到最後的歸宿。
雖是一人,但并非身與影的關系,而是肉身與靈魂的關系。
在賈寶玉會見甄寶玉之前,特意讓賈寶玉做了一個和甄寶玉相逢的夢,彼此從容貌到心性,都欽慕不已。
這當然是先抑後揚之法。
但待到兩人真正見面,開始内心深處的交鋒,由表及裡,層層切入,便見出兩人真正的分歧與隔膜來。
賈寶玉“尚不知他的心與我同不同,隻好緩緩的來”(第115回)。
第一個回合,是關于對男人和女人的評價問題。
甄寶玉稱賈寶玉“是數萬人裡頭選出來最清最雅的”,而自稱是“一等愚人”。
賈寶玉則以為“你我都是男人,不比那女孩兒們清潔,怎麼他拿我當作女孩兒看待起來”?便道:“世兄謬贊,實不敢當。
弟是至濁至愚,隻不過一塊頑石耳……”(第115回) 接着,甄寶玉現身說法,談他怎麼“曆盡甘苦”,“世道人情略略的領悟了好些”。
賈寶玉“聽這話頭又近祿蠹的舊套”,有些不悅。
在賈蘭的提問下,甄寶玉也就“索性把話說明了:‘……但弟少時也曾深恨那些舊套陳言,隻是一年長似一年,家君緻仕在家,懶于酬應,委弟接待。
後來見過那些大人先生盡都是顯親揚名的人,便是著書立說,無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業,方不枉生在聖明之時,也不緻負了父親師長養育教誨之恩,所以把少時那一派迂想癡情漸漸地淘汰了些。
如今尚欲訪師覓友,教導愚蒙,幸會世兄,定當有以教我。
’”“寶玉愈聽愈不耐煩,又不好冷淡,隻得将言語支吾”。
然後,借故趕快結束這次談話(第115回)。
甄寶玉的一段話,曲曲折折描繪了他改邪歸正的整個過程,恰與賈寶玉現時的種種形狀,成一逆反趨勢。
賈寶玉尋找知音和知己的夢破碎了,舉世之中,惟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人。
他因此而真切地發了一番感慨:“他說了半天,并沒個明心盡性之談,不過說些文章經濟,又說什麼為忠為孝,這樣的人不是個祿蠹麼!隻可惜他也生了這樣一個相貌。
我想來,有了他,我竟連這個相貌也不要了”(第115回)。
這段話值得注意,正是賈寶玉見了甄寶玉之後,他的靈魂和精神才真正地獲得獨立,再不依附他的肉體。
他将掙脫一個男子所應迎迓的名缰利索,進入一個相對自由的精神世界。
賈寶玉真正地成為一個“精神”的象征,而甄寶玉是那個活在俗世的行屍走肉,故賈寶玉才“我竟要連我這個相貌也不要了”! 這是靈與肉的真正分離。
薛寶钗聽了賈寶玉的議論,既遺憾而又憤慨,她說:“……這相貌怎麼能不要呢,……做一個男人原該立身揚名的,誰像你一味的柔情私意,不說自己沒有剛烈,倒說人家是祿蠢”(第115回)。
他們兩人的結局,自然是相異的。
甄寶玉走的是仕途經濟一路,而賈寶玉卻是從現實生活中直覺到人生的幻滅。
在與甄寶玉相見之前,賈府發生了多少大事:他被迫娶寶钗——一個與他思想完全格格不入的人;黛玉悲病過度而死,使他失去一個肝膽相照的知己;此外,還有一大批女性的香消玉殒,如秦可卿、尤三姐、尤二姐、王熙風、鴛鴦、晴雯等;妙玉的受劫,不知生死;探春、湘雲的出嫁、消息杳杳……寶玉的那一份“柔情私意”再也沒有一個寄托之處,整個賈府也是大廈将傾,危機四伏。
正是從這些變化中,他感悟了這一切的空的形式,于一種絕望之餘,遁入空門——讓自己的靈魂找到最後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