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族部第三十五

關燈
《蘇州府志》雲:有直指使詣學宮,大風吹下一布巾,橫直皆丈餘,以貯郡庫。

    又某年海上浮一衣來,長二丈,兩袖倍之。

     無啟民、錄民、細民 無啟民,居穴食土。

    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為人。

    錄民,膝不朽。

    埋之百二十年,化為人。

    細民,肝不朽。

    埋之八年。

    化為人。

     含塗國 含塗國貢其珍怪。

    其使雲:去王都七萬裡,鳥獸皆能言語。

    雞犬死者,埋之不朽。

    經曆數世,其家人遊于山河海濱,地中聞雞犬鳴吠。

    主乃握取還家養之。

    毛羽雖秃落,更生,久乃悅澤。

     賣龍 秦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雲:外國方士能神咒者,臨川禹步吹氣,龍即浮出。

    初出,乃長數十丈。

    方士吹之。

    一吹,則龍辄一縮。

    至長數寸,乃取置壺中,以少水養之。

    外國常苦災旱。

    于是方士聞旱,便赍龍往出賣之。

    一龍值金數十斤,舉國會斂以顧其值。

    乃發壺出龍,置淵中,複禹步吹之,長數十丈。

    須臾,雨四集矣。

    見《抱樸子》。

     鹽龍 蕭注從狄殿前之破蠻洞也,收其寶貨珍異。

    得一龍,長尺餘,雲是鹽龍,蠻人所豢也。

    籍以銀盤,中置玉盂,以玉箸摭海鹽飲之。

    每鱗中出鹽,則收用。

    以酒送一匕,專主興陽。

    後因蔡元度就其體舐鹽而龍死。

    其家以鹽封其遺體,三四日用亦有力。

    後聞此龍歸蔡元長家。

     龍鱗 武昌熊維祯談其邑因江漲,漂一物如魚鱗于田間,大如席,或曰龍鱗也。

     大鵬 嘉靖中,海上曾墜一大鵬鳥毛。

    萬元獻親見在某郡庫中。

    毛以久盡,獨見孔,橫置在地,平步入之無礙。

    又海邊人家,忽為糞所壓沒,從内掘出。

    糞皆作魚蝦腥,質半未化。

    蓋大鵬鳥過遺糞也。

     林尚書瀚于内庫見大鵬翎一支,長丈許,管中可容兩人坐。

    公自作記。

     海鵰 正德末,有鳥黑色,大如象,舒翅如船篷,飛入長安門内大樹上。

    弓弩射之,皆不入。

    民家所養鵝,被啄而食之,如拾蛆蟲然。

    數月方去。

    人以為海鵰也。

     海凫 晉時,有人得鳥毛,長三丈。

    以示張華,華慘然曰:&ldquo此海凫毛也!出則天下亂。

    &rdquo 海大魚 《崇明志》:海上有大魚,過崇明縣,八日八夜,其身始盡。

     海舟泛琉球,夜見山起接雲,兩日并出,風亦驟作,撼舟欲覆。

    衆皆駭惑,舟師搖手令勿言,但閉目坐。

    久始不見。

    舟師額手賀曰:&ldquo我輩皆重生矣!&rdquo起接雲者,鲸魚翅也,兩日,目也。

    見《使琉球錄》。

     宋高宗紹興間,漳浦海場有魚高數丈。

    割其肉數百車。

    至剜目,乃覺,轉鬣而旁艦皆覆。

    近時劉參戎炳文過海洋,于亂礁上見一巨魚橫沙際。

    數百人持斧,移時僅開一肋。

    肉不甚美。

    肉中刺骨亦長丈餘。

    劉攜數根歸以示人。

    想皆此類耳。

    見《狯園》。

     南海人常從城上望見海中推出黑山一座,高數千尺。

    相去十餘裡,便知為大魚矣。

    此魚偶困而失水,蜿蜒島上。

    居人數百,鹹來分割其脂為膏,經月不盡。

    又有貪取魚目為燈,相與攀援騰踏而上。

    其目大可數石,計無能取,失足溺死于中者同時七人,乃止。

    見《狯園》。

     昔人有遊東海者,既而風惡船破,補治不能制,随風浪莫知所之。

    一日一夜,得一孤洲。

    共侶歡然下石植纜,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沒。

    在船者斫斷其纜,船複漂蕩。

    向者孤洲,乃大魚也!吸波吐浪,去疾如風。

    在洲上死者十餘人。

     鲟魚 大街袁六房曾網一鲟魚,長而極瘦。

    始怪之,肚中得一糙碗,蓋為此物所磨,瘦者以此。

    見《狯園》。

     漢泉井中魚 河陰南廣武山,漢高皇廟在其麓。

    殿前有八角井,曰&ldquo漢泉&rdquo。

    井中三魚,一金鱗,一黑,一如常,而半邊鱗肉與骨俱無,獨其首全。

    與二魚并遊無異。

    但其遊差緩,不複有揚鬣撥刺之勢。

    俗傳漢皇食鲙,庖人治魚及半而楚軍至,倉惶棄魚井中而遁。

     奔【魚孚】 奔【魚孚】,一名瀱,非魚非蛟,大如船,長二三丈,若鲇。

    有兩乳在腹下,雄雌陰陽類人。

    取其子着岸上,聲如嬰兒啼。

    頂上有孔通頭,氣出吓吓作聲,必大風。

    行者以為候。

    相傳嬾媍所化。

    殺一頭,得膏三四斛。

    取之燒燈,照讀書紡績辄暗;照歡樂之處則明。

     鲵魚、魶魚 《雙槐歲抄》:鲵魚,出峽中。

    如鲇,四足長尾,能上樹。

    天旱,辄含水上山,茹草葉覆身。

    張口,俟鳥來飲水,因吸食之。

    聲如小兒。

    将食,先縛之樹,鞭之出汁如白汗,乃無毒。

    魶魚,出四川雅州。

    似鲵,亦能緣木。

    蜀人食之。

    孟子謂&ldquo緣木求魚&rdquo,理必所無,不知天壤間正不可窮也。

     人魚 宋待制查道奉使高麗。

    晚泊一山,望見沙中有一婦人,紅裳雙袒,髻鬟紛亂,肘後微有紅鬣。

    查曰:&ldquo此人魚。

    &rdquo命水工以篙扶于水中,勿令傷。

    婦人得水,偃仰複身,望查拜手感戀而沒。

     聞北方有人魚,身白皙。

    牝牡交感,與人無異。

    鳏寡多取蓄池中。

    未知即此種否。

     【魚臽】魚 《異苑》雲:【魚臽】魚,凡諸魚欲産,【魚臽】辄以頭沖其腹。

    世謂&ldquo衆魚之生母&rdquo。

     橫公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