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族部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北方荒外有石湖,出橫公魚,夜化為人。
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十七煮之即爛,可已邪病。
鼍市 南海之濱,有鼍市焉。
鼍暴背海隅,邊幅廣修不知幾百裡也。
居民視為石洲,漸創茆茨,鱗列成市,亦不知幾何時也!異時有穴其肩為鐵冶者。
天旱,火熾,鼍不勝熱,怒而移去。
沒者凡數千家。
紅塵中,大都&ldquo鼍市&rdquo也。
特未遭漂沒,故不知耳。
在此 太倉董氏嘗捕得一鼈,人首,出水作歎息聲。
懼而殺之。
按《酉陽雜俎》,名曰&ldquo在此&rdquo。
鼈身人首,鳴則若雲&ldquo在此&rdquo,故以名之。
蟹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每深秋,設簖于塘,取蟹入馔。
一日見二三蟹相附而起。
近視之,一蟹八腕皆脫,不能行,二蟹舁以過簖。
千侯入蛇腹 上虞徐孝廉計偕京師,與一千侯同舍。
蜀人也,貌甚偉而鱗文遍體,皴如青赤松皮,面有斑痕隐起,類三當錢大,狀若癞風者然。
訊之。
具言少年嗜酒,落魄不羁。
一日從所親會飲野次,時天色漸暮,歸不及城,便醉卧道旁草積間。
夜半,宿酲始醒,覺悶甚,首如蒙被,展轉反側,不知身在何所。
已而扪之,微溫,嗅之,腥不可忍。
尋思腰間有匕首,急抽而割之,得肉一脔,複嗅之,臊甚,棄去。
旋割旋棄,如此者凡數十脔,漸漸漏明,于是悉力以從事。
俄而此竅漸廣,頃之如土穴也。
因跼身躍出,睨之,乃一大蛇也,遂驚仆地。
明日家僮消息至其所,見主人與蛇并死于道。
奔告鄰裡,急舁歸營救。
複蘇,而膚間癢不可耐矣。
幸遇明醫得不死,三月而癢止。
及起,則膚革變色,幾類漆身。
神蛇 《搜神記》:蛇千年,則斷而複續。
《淮南子》雲:神蛇自斷而自續。
隋炀帝遣人于嶺南邊海窮山,求得此蛇數四。
至洛下,長可三尺而色黃黑,其頭錦文金色。
不能毒人。
解食肉,若欲其身斷,則先觸之令怒,使不任憤毒,則自斷為三四。
其斷處如刀截,亦微有血痕。
然久而怒定,則三四斷稍稍自相就而連續,體複如故。
隋著作郎鄧隆雲:&ldquo此靈蛇,類能自斷,不必千歲也。
&rdquo 噴嚏驚虎 唐傅黃中為越州諸暨令。
有部人飲大醉,夜中山行,臨崖而睡。
忽有虎臨其上而嗅之。
虎須入醉人鼻中,遂噴嚏聲振,虎驚跌落崖下,遂為人所得。
荊溪三虎 荊溪吳康侯嘗言:山中多虎,獵戶取之甚艱,然有三事可資談笑。
其一,山童早出,往村頭易鹽米,戲以藤鬥覆首。
虎卒搏之,銜鬥以去。
童得免。
數日山中有自死虎。
蓋鬥入虎口既深,随口開合,虎不得食而餓死也。
其一,銜豬跳牆,虎牙深入,而牆高難越,豕與夾牆而挂,明日俱死其處。
其一,山中酒家,一虎夜入其室,見酒竊飲,以醉甚不得去,次日遂為所擒 齧虎 近歲有壯士守水碓,為虎攫而坐之。
碓輪如飛,虎視良久。
士且蘇,手足皆被壓,不可動。
适見虎勢翹然近口,因極力齧之。
虎驚,大吼躍走。
其人遂得脫。
昔人撩虎須,今人乃吮虎卵乎? 大蝶、大蜈蚣 物之瘦者蜈蚣,輕者蝴蝶。
《嶺南異物志》:見有物如蒲帆過海,将到舟,競以物擊之,破碎墜地。
視之,乃蝴蝶也。
海人去其翅足,稱肉得八十斤。
啖之,極肥美。
葛洪《遐觀賦》:蜈蚣大者長百步,頭如車箱。
屠烈取肉,白如瓠。
《南越志》雲:大者其皮可以覆鼓,其肉暴為脯,美于牛肉。
天寶四載,廣州府因海潮漂一蜈蚣陸死。
割其一爪,則得肉一百二十斤。
狒狒 《物類相感志》曰:狒狒出西南蠻。
宋建武中,安昌縣進雌雄二頭。
帝曰:&ldquo吾聞狒狒能負千斤。
既力若此,何能緻之?&rdquo對曰:&ldquo狒狒見人喜先笑,笑則上唇掩其額,故可釘之。
&rdquo發可為髭,血可染衣。
身似猴,人面而紅,作人言鳥聲,知人生死。
飲其血,使人見鬼。
帝命工圖之。
按狒狒,亦名費費,又曰【口枭】陽。
披發反踵。
獲人,則持其臂而大笑,笑止,即傷人矣。
土人截大竹為筒,絡于項下,納手筒中。
狒狒既笑,則上唇蔽額,人從筒中出手,以釘釘其唇于額上,然後聚衆而擒之。
元稹詩:&ldquo狒狒穿筒格,猩猩置屐馴。
&rdquo 訛獸 《神異記》: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
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
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
貌 狗纓國獻一獸,名貌。
吳大帝時,尚有見者。
其獸善遁入人室中,竊食已,大叫。
人覓之,即不見矣。
故至今吳俗以空拳戲小兒曰;&ldquo吾啖汝。
&rdquo已而開拳曰:&ldquo貌。
&rdquo 山獺 有山獺,氵?毒異常,諸牝避之,無與為偶。
往住抱樹枯死,其勢入木數寸。
躲破鼓 兵部郎中鄭獅南家,曾養二猿。
其牝者甚氵?,一旦失牡猿,叫号不已。
主人遍覓不得。
越宿,乃自破鼓中出。
今号人之避内差為&ldquo躲破鼓&rdquo。
鄧震卿曰:臨水登山,僧房道院,皆破鼓也!節欲養生者,不可不知。
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十七煮之即爛,可已邪病。
鼍市 南海之濱,有鼍市焉。
鼍暴背海隅,邊幅廣修不知幾百裡也。
居民視為石洲,漸創茆茨,鱗列成市,亦不知幾何時也!異時有穴其肩為鐵冶者。
天旱,火熾,鼍不勝熱,怒而移去。
沒者凡數千家。
紅塵中,大都&ldquo鼍市&rdquo也。
特未遭漂沒,故不知耳。
在此 太倉董氏嘗捕得一鼈,人首,出水作歎息聲。
懼而殺之。
按《酉陽雜俎》,名曰&ldquo在此&rdquo。
鼈身人首,鳴則若雲&ldquo在此&rdquo,故以名之。
蟹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每深秋,設簖于塘,取蟹入馔。
一日見二三蟹相附而起。
近視之,一蟹八腕皆脫,不能行,二蟹舁以過簖。
千侯入蛇腹 上虞徐孝廉計偕京師,與一千侯同舍。
蜀人也,貌甚偉而鱗文遍體,皴如青赤松皮,面有斑痕隐起,類三當錢大,狀若癞風者然。
訊之。
具言少年嗜酒,落魄不羁。
一日從所親會飲野次,時天色漸暮,歸不及城,便醉卧道旁草積間。
夜半,宿酲始醒,覺悶甚,首如蒙被,展轉反側,不知身在何所。
已而扪之,微溫,嗅之,腥不可忍。
尋思腰間有匕首,急抽而割之,得肉一脔,複嗅之,臊甚,棄去。
旋割旋棄,如此者凡數十脔,漸漸漏明,于是悉力以從事。
俄而此竅漸廣,頃之如土穴也。
因跼身躍出,睨之,乃一大蛇也,遂驚仆地。
明日家僮消息至其所,見主人與蛇并死于道。
奔告鄰裡,急舁歸營救。
複蘇,而膚間癢不可耐矣。
幸遇明醫得不死,三月而癢止。
及起,則膚革變色,幾類漆身。
神蛇 《搜神記》:蛇千年,則斷而複續。
《淮南子》雲:神蛇自斷而自續。
隋炀帝遣人于嶺南邊海窮山,求得此蛇數四。
至洛下,長可三尺而色黃黑,其頭錦文金色。
不能毒人。
解食肉,若欲其身斷,則先觸之令怒,使不任憤毒,則自斷為三四。
其斷處如刀截,亦微有血痕。
然久而怒定,則三四斷稍稍自相就而連續,體複如故。
隋著作郎鄧隆雲:&ldquo此靈蛇,類能自斷,不必千歲也。
&rdquo 噴嚏驚虎 唐傅黃中為越州諸暨令。
有部人飲大醉,夜中山行,臨崖而睡。
忽有虎臨其上而嗅之。
虎須入醉人鼻中,遂噴嚏聲振,虎驚跌落崖下,遂為人所得。
荊溪三虎 荊溪吳康侯嘗言:山中多虎,獵戶取之甚艱,然有三事可資談笑。
其一,山童早出,往村頭易鹽米,戲以藤鬥覆首。
虎卒搏之,銜鬥以去。
童得免。
數日山中有自死虎。
蓋鬥入虎口既深,随口開合,虎不得食而餓死也。
其一,銜豬跳牆,虎牙深入,而牆高難越,豕與夾牆而挂,明日俱死其處。
其一,山中酒家,一虎夜入其室,見酒竊飲,以醉甚不得去,次日遂為所擒 齧虎 近歲有壯士守水碓,為虎攫而坐之。
碓輪如飛,虎視良久。
士且蘇,手足皆被壓,不可動。
适見虎勢翹然近口,因極力齧之。
虎驚,大吼躍走。
其人遂得脫。
昔人撩虎須,今人乃吮虎卵乎? 大蝶、大蜈蚣 物之瘦者蜈蚣,輕者蝴蝶。
《嶺南異物志》:見有物如蒲帆過海,将到舟,競以物擊之,破碎墜地。
視之,乃蝴蝶也。
海人去其翅足,稱肉得八十斤。
啖之,極肥美。
葛洪《遐觀賦》:蜈蚣大者長百步,頭如車箱。
屠烈取肉,白如瓠。
《南越志》雲:大者其皮可以覆鼓,其肉暴為脯,美于牛肉。
天寶四載,廣州府因海潮漂一蜈蚣陸死。
割其一爪,則得肉一百二十斤。
狒狒 《物類相感志》曰:狒狒出西南蠻。
宋建武中,安昌縣進雌雄二頭。
帝曰:&ldquo吾聞狒狒能負千斤。
既力若此,何能緻之?&rdquo對曰:&ldquo狒狒見人喜先笑,笑則上唇掩其額,故可釘之。
&rdquo發可為髭,血可染衣。
身似猴,人面而紅,作人言鳥聲,知人生死。
飲其血,使人見鬼。
帝命工圖之。
按狒狒,亦名費費,又曰【口枭】陽。
披發反踵。
獲人,則持其臂而大笑,笑止,即傷人矣。
土人截大竹為筒,絡于項下,納手筒中。
狒狒既笑,則上唇蔽額,人從筒中出手,以釘釘其唇于額上,然後聚衆而擒之。
元稹詩:&ldquo狒狒穿筒格,猩猩置屐馴。
&rdquo 訛獸 《神異記》: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
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
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
貌 狗纓國獻一獸,名貌。
吳大帝時,尚有見者。
其獸善遁入人室中,竊食已,大叫。
人覓之,即不見矣。
故至今吳俗以空拳戲小兒曰;&ldquo吾啖汝。
&rdquo已而開拳曰:&ldquo貌。
&rdquo 山獺 有山獺,氵?毒異常,諸牝避之,無與為偶。
往住抱樹枯死,其勢入木數寸。
躲破鼓 兵部郎中鄭獅南家,曾養二猿。
其牝者甚氵?,一旦失牡猿,叫号不已。
主人遍覓不得。
越宿,乃自破鼓中出。
今号人之避内差為&ldquo躲破鼓&rdquo。
鄧震卿曰:臨水登山,僧房道院,皆破鼓也!節欲養生者,不可不知。